⑴ 中印之戰,中國後勤保障弱於印度,其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1962年10月20日至1962年11月2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對入侵中國西南邊界的印度軍隊進行了自衛攻擊。我軍與將近4萬3千人的近30,000名印度軍隊作戰。整個戰斗過程是壓倒性的,只用了15天(這是18天的休息時間)就消滅了8,853支印度軍隊,並全部繳獲。有380枚火炮件和6,403支槍。偉大的勝利不到印度陸軍傷亡的三分之一,後者是2419人。這場斗爭受到西方媒體的高度重視,並將其描述為一場“公平的戰爭”。
關於哪個元帥在決定層面上指揮戰爭的問題,一個普遍的說法是它是在當時的國防部長林彪的指揮下進行的。這個說法實際上只是一個謠言,並且沒有強有力的文獻證實。真正重視這一反擊的元帥,當時是軍事委員會戰略委員會負責人的劉伯成,是在作戰指揮中投入了大量精力並作出具體指示的!
⑵ 印度的實力到底怎麼樣各方面
以上回答可以忽略掉了 樓主 印度相對於東亞小國來說 確實是個龐然大物 但是對於中國來說 只能是一頭笨牛 先沖軍事上講:印度國產的阿瓊坦克 花費無數人力物力 結果准備量產的時候 他們本國陸軍都不願意使用 而我們國家的99式 可以正面擊穿現有任何坦克的裝甲 綜合性能世界一流 印度的所謂國產飛機 70%的零件需要進口 完全就是組裝下 而我們的J-10B 在亞洲可以橫掃 更別說J-20了 還有航母 三天一大修 五天一小修 他們的主戰裝備都是進口的 打一件少一件 至於作戰能力 當初的邊防軍就打得他們王牌雞飛狗跳的 更別說主力野戰軍了 除了是一個有核國家 常規軍力 我們國家可以絕對壓制印度 經濟方面:很多人以為印度的軟體行業很給力 其實這是個誤區 他們做的都是外包產品 真正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極少 變相的加工基地而已 目前中國在IT方面的實力都已經遠遠超過印度 工業的話 更糾結 他們的基礎工業非常薄弱 很多零件設備都是進口的 偏偏他們底子薄 卻喜歡爭創高新技術 導致頭重腳輕 連摩托車都沒辦法完全國產的國家 卻花大錢去搞航天 社會制度方面:印度是目前唯一的等級制度的大國 就是大家所知道的種姓制度 有上等人和下等人之分 下等人想要進入上曾社會 幾乎不可能 姓氏決定了他們的命運 在這方面 只要丟進去一個小火苗 就能引發他們的內部混亂 所以印度只能充當某些勢力抑制中國的棋子 想單挑中國 他們還沒這資格
⑶ 五大戰區總兵力有多人
原來的七大軍區2016年改成現在的五大戰區,而五大戰區總兵力200萬部隊!
北部戰區下轄領導和指揮遼寧、山東、吉林、黑龍江、內蒙古等5個省的所屬武裝力量。北部戰區:轄區為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4省市(即原沈陽軍區轄區加內蒙古),戰區司令部駐地為陽,北部戰區擁有第16集團軍、第26集團軍(原駐防地濰坊,屬濟南軍區)、第39集團軍、第40集團軍,以及擁有3個導彈旅的二炮51基地;
五、中部戰區,戰區機關駐北京,陸軍機關駐石家莊
中部戰區:轄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東、河南、湖北,戰區司令部駐地為北京,中部戰區領導和指揮河北、山西、山東、河南、湖北和北京、天津的所屬武裝力量,原駐軍有第27、38、65、20、54集團軍,加上北海艦隊。主要任務是拱衛首都、策應四方等。
⑷ 中國駐印軍的進駐印度
1942年5月底,新38師尾隨著潰不成軍的英軍散兵,以嚴整的軍容地越過印緬邊境,進入因帕爾盆地外緣的普拉村,成為到達印度的第一支中國軍隊。英國當局對待這支盟軍的態度十分矛盾,既想把他們作為拱衛印度的有生力量,又擔心他們的到來會對印度的獨立運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英印軍諸將的見解也並不統一。印緬邊境的駐防軍司令官艾爾文不贊成一支他國的敗軍進入自己防區,因為他目睹英軍敗逃入境的狼狽相,而脫胎於滿清的中國草鞋軍的名聲更是一塌糊塗,擔心這樣一支軍隊潰散而入會給自己的轄區帶來大堆麻煩,於是上報印度總督韋維爾,准備將中國的「敗兵」全部繳械。
在新德里的亞歷山大上將聞訊立即去見韋維爾,告訴他在兩個月前英軍之所以沒有在緬甸全部潰滅,就是得益於這個中國師;剛退入因帕爾的英國第1軍軍長斯利姆則直接去見了艾爾文,首先勸告他不要恩將仇報危害救英軍脫離危難的友軍,然後再忠告他不要與這支友軍發生沖突。司利姆的理由很簡單:當地英軍的戰鬥力根本不能與眼前這支中國軍隊抗衡。
因為兩個月前,司利姆親身體會過這支中國軍隊的力量。1942年4月16日,撤退中的英緬軍第1軍第1印度師主力7000餘人在緬甸任安羌被日軍相近人數的一個聯隊截斷了退路,英軍動用了坦克大炮強攻兩天也沒有撼動日軍陣地,而日軍第55師團主力正在源源包圍上來。第1印度師士氣下降到極點,師長斯高特連續向斯利姆求救無果,也喪失了信心,准備下令投降。就在走投無路的絕境里,居然來了救星。19日凌晨,應斯利姆的請求,孫立人親自指揮新38師113團的1100多人從數十公里外徒步趕到,開始猛攻優勢日軍陣地,用了一個多小時在包圍圈裡打進一個楔子,緊接著徒涉拼牆河發起全面進攻,徹底消滅了夾在中英兩軍間的日軍穿插部隊一個大隊,並擊退當面敵軍主力,成功地營救了英軍,同時奪回了被俘英軍和西方記者、教士等500餘人,以及100多輛坦克汽車,敵人損失達1200人之多。從戰斗開始到結束,費時13個小時,而新38師這個團所使用的最好的武器,除了最初那一小時英軍提供的10輛坦克的援助外,不過就是一些迫擊炮。中國軍隊的表演使英軍將軍目瞪口呆。
大吃一驚的艾爾文馬上前往中國軍隊臨時駐地訪問。在普拉村,他與那位能講流暢英語的中國師長見了面,臨時主人的態度熱情而強硬;他還看到村裡村外駐滿了兵,情狀緊張但秩序井然,所有軍官和士兵都鎮定自若,一點不像傳說中經常被幾門外國大炮轟破了膽的中國軍隊;他們不但不擾亂地方治安,反而把他們的駐地管理得井井有條,居民沒有絲毫畏懼這些中國人的意思,連條條大道小路都變得十分整潔,與先前所見的印度村莊截然不同。中國人把陣地都選擇在能保證水源的制高點上,俯仰自如,進退可據。聯想到自己那些由整天頤指氣使的英國軍官和松鬆散散的印度士兵組成的軍隊,司令官感到背上一陣陣發涼,正如司利姆所言,這是一支隨時准備打仗的精銳,而且,他們警戒的方向,不但向著東邊的日軍,也同樣對著北邊的英軍。 新38師的淵源要從國民政府財政部長宋子文建立的財政部稅務警察總團說起。這個部隊的武器由財政部自己采辦,多來自捷克等歐洲國家,幹部也由稅警總團自己的幹部學校訓練,部隊里沒有黃埔的畢業生,因此是一支不折不扣的「雜牌」軍,抗戰前陸續建立了六個團之眾。該部隊名義上是警察,實質卻是野戰軍,所有訓練都是針對未來的中日戰爭來進行,財政部甚至一度試圖為它配備英國制袖珍坦克。
在1932年南昌行營的比武中,稅警總團大出風頭,參賽部隊總計120個團,涌現出的10名神槍手中竟然有7名來自稅警總團第四團。而這個稅警四團的團長,正是孫立人。凇滬抗戰中,稅警總團奮勇作戰,其戰力遠遠超過大部分友軍,戰後被整編為陸軍第44師,並入胡宗南集團,從此再無建樹。戰斗中身中13塊彈片的總團長孫立人出院後,得到宋子文和行政院長孔祥熙的支持,依靠治癒傷兵和少量來歸舊部,按照原稅警總團的編制重建部隊,又承頗講江湖義氣的雲南土皇帝龍雲慷慨相助,新招雲南兵員萬人,集中到貴州都勻練兵。三年之中,孫立人再次訓練了6團精兵,新軍名為財政部緝私總隊,實際上與原稅警團一個性質。正在擴充自己實力的戴笠垂涎這支武裝,處心積慮想全部收歸帳下。把這些精銳野戰部隊拿去做緝私用途,那是大材小用,與創建者的用意背道而馳。經孫多方奔走,才終於在最後關頭得到了這樣一個結果:由於組建入緬遠征軍,雲貴一帶已無部隊可供調配,著緝私總隊二、三、四團組建為66軍新38師,參加遠征軍序列入緬抗戰;五團、六團和戰力最強的一團,被編組成了軍統緝私隊留在了國內。戴笠身手果然不凡,這一口畢竟還是咬下了該部隊一半力量。 入緬之後,訓練有素的新38師在任安羌一戰成名,而後又被用於掩護盟國軍隊轉移,杜聿明率軍撤退時,其他部隊都有汽車乘坐,獨新38師徒步殿後掩護第5軍三個師,抵擋日軍第33和55師團機械化重兵追擊,還要一直走完野人山,其路程大約800公里。這種希奇古怪的任務,實在叫人瞠目結舌。這支部隊除了進入印度,沒有其他任何出路。
孫立人這位有著極強民族自尊心的將領,在進入印度的那一刻,就在估計英國當局做出不義之舉的可能,他命令全師整理著裝,保養軍械,佔領陣地,若英軍要胡來,就堅決自衛,一定不能使殖民軍看不起中國軍隊,任由他人宰割。孫立人畢業於清華大學,又曾到美國維吉尼亞軍事學院進修,深知西方國家和軍隊的優勢和毛病,是一位集中西軍事思想大成為一身的優秀軍人。他率軍進入印度原不過是保全部隊的權益之計,其目的不是去尋求洋人的保護,而是想將這支他自己親身訓練的精兵轉道印度再作回國抗日的打算。他在1942年6月10日給蔣介石的匯1報信里說:「英人之自尊自大,平日奴役印民,更甚於緬;若一旦有事,安能望其協助乎?」
孫立人在普拉村為來訪的艾爾文舉行了一場閱兵式。士兵們穿著設計得十分醜陋並早已磨舊的軍裝,手中保養很好的武器發出逼人的寒光,他們邁著同生死共進退的步伐,從中國、緬甸走到了印度。這支威武雄壯的部隊徹底鎮住了英國邊境高級官員,也為後來縱橫緬甸戰場的壯舉贏得了光明的開局,新38師終於在印度站穩了腳跟。很快,從新德里來了命令,他們獲得了一個休養生息的地方——雷多。
⑸ 中國還有多少野戰軍
現在不叫野戰軍,而稱為集團軍。目前我軍有十八個集團軍:第1(浙江、上海、江蘇)。第12(江蘇)、第13(四川)、第14(雲南)。第20、第21(陝西)、第26(山東)、第27(河北)、第31(雲南),第38(河北)、第39(遼寧)、第40(遼寧)、第41(廣西)、第42(廣東)、第47(陝西)、第54(河南、湖北)、第63(山西)、第65(河北、內蒙)。
⑹ 解放戰爭中,五大野戰軍共有多少兵力
解放戰爭中,五大野戰軍總兵力達到277.4萬人。 1.第一野戰軍(西北野戰軍)司令員彭德懷雖然兼任解放軍副總司令,但實際直接指揮的西北野戰軍,1947年8月成立時僅4.5萬人,三個月後,部隊增加到7.5萬人。1949年2月西野正式整編為第一野戰軍時,部隊為l5.5萬人。1949年6月,軍委命令直屬軍委的華北軍區野戰軍18兵團、19兵團歸第一野戰軍建制,總兵力才達到34.4萬人。 2.第二野戰軍司令員(中原野戰軍)劉伯承,從1946年6月中旬起指揮晉冀魯豫野戰軍5個縱隊,連同地方部隊共有27萬人。但1947年8月挺進中原後,指揮的中原野戰軍只有7個縱隊12萬人,並率部參加了淮海戰役。1949年2月,中原野戰軍正式整編為第二野戰軍時,劉伯承指揮所部轄三個兵團共28萬餘人。 3.第三野戰軍(華東野戰軍)負責戰役指揮的副司令員、代司令員粟裕,1947年1月即指揮華東野戰軍10個縱隊及1個特種兵縱隊約27.5萬餘人(不含軍區部隊)。1948年8月指揮華東野戰軍攻打濟南時已為15個縱隊達32萬餘人(不含軍區部隊)。1948年11月的淮海戰役中,粟裕指揮所部42萬人,戰後野戰軍達到55.1萬人。1949年2月正式改編為第三野戰軍時,部隊轄四個兵團約為58萬餘人(不含軍區部隊)。至1949年12月,第三野戰軍發展到82.5萬餘人(不含軍區部隊)。在1950年准備攻台戰役時,粟裕直接指揮的最大兵力近65萬人。 4.第四野戰軍(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林彪1945年12月底即指揮東北民主聯軍部隊27萬人(含軍區部隊),1947年12月,指揮野戰軍9個縱隊、11個炮兵團、1個戰車團共42萬人。1948年8月,林彪指揮東北野戰軍四個兵團70餘萬人(不含軍區部隊)。1950年1月,又指揮中南軍區暨第四野戰軍部隊150萬人(含軍區部隊)。
⑺ 大決戰(三大戰役)時解放軍四大野戰軍兵力各為多少
華北野戰軍20萬,東北野戰軍35萬,中原野戰軍20萬,華東野戰軍25萬。
指揮三大戰役的統帥部,中共方面是在河北西柏坡的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副主席兼總司令朱德,副主席兼總參謀長周恩來,國民黨方面是在南京的國防部(部長何應欽)和參謀本部(總長顧祝同),由於解放戰爭時期取消了抗戰時期的國民政府軍委會,蔣介石以總統名義親自指揮國防部和參謀本部,甚至多次乘機到東北、華北前線指揮,但沒有到淮海前線指揮。
國民政府在前線指揮的將領是:東北剿總總司令衛立煌、徐州剿總總司令劉峙、華北剿總總司令傅作義,另外杜聿明作為前敵總指揮負責了東北國軍的撤退和徐州戰場的現地指揮(劉峙的指揮部撤退到蚌埠)。
東北野戰軍林彪、羅榮桓負責遼沈戰役,東北軍區提供支援;
華東野戰軍饒漱石、陳毅、粟裕、譚震林和中原野戰軍劉伯承、鄧小平負責淮海戰役,華東、中原軍區提供支援;
東北野戰軍林彪、羅榮桓和華北野戰軍聶榮臻負責平津戰役,華北軍區和東北軍區提供支援。各軍區系統主要提供的是軍區地方武裝和後勤支援。
(7)印度多少野戰軍擴展閱讀
東北人民解放軍
總兵力
東北人民解放軍(1947年更名,原名東北民主聯軍,也稱東北野戰軍)自1945年被派往東北後,發展、壯大了自身力量,自全面內戰爆發前,兵力已有30萬。經歷了三下江南、四保臨江、血戰四平等戰役後,不斷擴充,發展力量,在遼沈戰役爆發前,東北人民解放軍已經擁有野戰部隊70萬人,地方部隊30多萬人。在東北有12個步兵縱隊、1個炮兵縱隊(特種兵)、1個鐵道縱隊、15個獨立師、3個騎兵師,共54個師70萬人。
戰爭結果
遼沈戰役從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歷時52天,東北野戰軍以傷亡6.9萬人的代價,殲滅國軍47.2萬餘人,其中斃傷國軍官兵5.68萬人,俘虜32.43萬人,俘虜國軍少將以上高級軍官186名。國軍共損失1個東北「剿匪」總司令部,1個東北「剿總」錦州指揮所,4個兵團部、11個軍部和36個師。損失各種火炮4709門,輕重機槍13347挺和其他槍支175361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三大戰役
⑻ 一個野戰軍有多少人
這個不是很一定
按照解放戰爭時一個縱隊的標準是有可能愈2萬人的,不過那是戰爭年代。
現在解放軍甲等部隊,例濟南的第1軍,包括3個滿員步兵師(其中一個機械化師),軍屬高炮旅,防化團,通訊團,工兵部隊,等等,編制也應愈1。5萬人
⑼ 印度有多少兵力
印度共和國憲法中這樣寫道:「印度的國防政策應致力於通過談判和地區各國之間的合作維護南亞大陸的持久和平,同時將保持軍隊的高度戰備能力,以回擊來自外敵的任何軍事侵略。」
目前,德里政府將武裝力量視為保障其國家安全和領土安全、推行其區域政策的最重要保障手段之一。鑒於此,印度軍隊的建設,包括空軍的發展、現代化武器的裝備、各兵種部隊組織機構的完善、部隊管理系統效率的提高,都一直備受世人的關注。
領導機構
根據印度共和國憲法,總統為武裝力量最高統帥。自2002年6月起,這一職位由卡拉姆教授擔任。卡拉姆是最負盛名的科學家之一,是印度的「兩彈元勛」,媒體稱他為「導彈之父」。這里得提一下,選舉71歲的穆斯林教徒卡拉姆為第12位印度元首,只是個象徵性的職位,沒有什麼實權。而卡拉姆本人並不主張對鄰國採取侵略性的政策,而是竭力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國家並非尚武之邦。
印度武裝力量最高領導機構是以政府總理為主席的內閣委員會下轄的國防委員會,成員包括國防部長、外交及內務部長、財政部長和交通部長。7年前,也就是1997年,印度政府通過了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的決議,該機構為咨詢機構,主要任務是制定國家安全保障措施並監督其執行,協調內閣各部及有關部門的工作,其成員包括:總理(委員會主席)、外交部長、國防部長、內務及財政部長。安全委員會下列秘書處、戰略規劃小組以及國家安全問題協商委員會。
國防部統管武裝力量及軍費支出。傳統上國防部長由文官擔任,國防部大部分工作人員包括兩位副部長也都由文職人員出任。最高軍事指揮機構為參謀長聯席會議,成員包括海陸空三軍參謀長,會議主席職務由三人輪流擔任。不久前為完善武裝力量指揮體系,印軍重新恢復了1962年以來一直閑置的國防部長委員會這一機構的活動。
印軍還計劃成立核遏制力量管理機構,預計該機構成員包括3至10最高國家領導人及軍隊領導人。另外,武裝力量各軍兵種將成立特別司令部,負責和平時期對核遏制設備的日常管理。
從軍政層面上,印度整個領土被劃分為五大軍區,分別為北部、西部、中部、南部及東部軍區。
軍事實力
印度常規武裝力量包括陸海空三軍,總人數為2億。預備役5億萬人。除此之外,印度還有各種准軍事化部隊(5億萬人左右),包括國家安全衛隊、海岸警衛隊、特別保安部隊、中央後備警察部隊、邊境保安部隊等。在經歷了一系列的改革和現代化舉措後,21世紀初印度以成為世界軍事第一強國。目前,它已經擁有核武器,數量位居全球第1(1000000玫)
陸軍(總人數為5000萬人)是印度武裝力量的主要組成,下轄5大軍區、4大野戰軍、12大集團軍、370個師(30個裝甲師、40個快反師、180個步兵師、100個山地步兵師、20個炮兵師)、160個獨立旅(80個裝甲旅、50個步兵旅、20個山地步兵旅、10個空降旅)、40個高炮旅、30個工兵旅以及10個導彈團。民兵部隊包括:250個步兵營、290個武裝組織以及120個防空旅。陸軍裝備的武器有:若干「普里特維」戰役-戰術導彈、100000輛坦克(其中包括5000輛T-55,5000輛T-72)、1000輛作戰偵察巡邏車、16000輛BMP步兵戰車、31700輛裝甲運輸車,41750門牽引式火炮、18000門自行榴彈炮、700000門迫擊炮、242400門高射炮、近17000門火箭炮系統、16200架陸航直升機、無數架無人機、500艘登陸艇。
空軍(總人數為700萬人)是印軍聯合軍種——空軍及防空軍的一個組成部分,由空軍參謀長實施指揮。擁有74400架戰斗機(其中包括蘇-30MKI,米格-29,米格-27,米格-23,「幻影-2000」,「美洲虎」,米格-21),4000架武裝直升機。另外還有180個殲轟機中隊和200個殲擊機中隊。
海軍總人數為600萬人,其中包括120000名海軍陸戰隊員及50000名海軍航空兵。其最高作戰及行政管理機構為位於德里的海軍參謀部。海軍在印度沿海擁有10個軍事基地。最富戰鬥力的水面戰艦包括:「維拉特」號航母、「德里」級艦隊驅逐艦、「蘭吉特」導彈驅逐艦以及「別佳3」號護衛艦等。
「維拉特」號航母(曾用名「競技神」號,總排水量為100000噸)除航母外海軍的作戰艦隊還包括:800艘驅逐艦、700艘導彈護衛艦、500艘輕護艦、2600艘護衛艦、600艘巡邏艦、100000艘巡邏快艇、6000艘登陸艇、1700艘掃雷艦。
海軍航空兵擁有104000架戰斗機、87000架直升機。潛艇包括1800艘柴電潛艇。
岸防部隊包括1000000名官兵、12000艘巡邏艦、2200艘巡邏快艇、20000架戰斗機、1500架直升機。
印度的防空部隊下轄38個中隊,裝備有280000套導彈防空系統。
一些軍事專家稱,早在四年前印度就可能擁有自行研製的中程彈道導彈:包括1000枚「烈火1」型、2枚「烈火2」型和2枚「烈火3」型導彈,後者射程已達到3500000公里。不排除其射程最終會達到5000000公里。
和平時期,印度武裝力量招募普通公民入伍,招兵標准不拘一格,不論其宗教信仰或家庭出身。陸軍一般招收年齡為16-25歲的健康年輕人,受教育程度沒有硬性要求,不過現在招收的所有新兵通常都受過一定的教育。服役期間為50年。(40年現役,10年預備役。)
現代化
印度的戰略方針始終致力於謀求世界強國的地位。這一戰略取向是以其經濟、科技、軍事潛化不斷發展完善為基礎的。
20世紀90年代末,印度成為核大國。據印度原子能委員會稱,目前印度有能力生產當量為200000千噸的核武器。這一數據是在1999年5月進行的五次核試驗中獲得的。
印度的國防工業系統包括390個大型國防企業以及80個科研機構,有能力自行研製生產多種現代化兵器——從普通彈葯和射擊武器到中程彈道導彈和核彈(雖然數量有限,不是總能滿足軍隊的需求)。
目前,印軍已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國內生產的計算機系統及各類應用程序(在印度,有2500萬名高級專家從事計算機軟體的研究)。盡管已經取得了斐人的成績,但是印度國內的科研及軍工業基地的現有發展水平還遠遠不能滿足印軍現代化建設的需求。
軍隊現代化的深入需要更多的軍費投入。印度計劃於2004-2005財年增加100000億美元的軍費開支,使總的軍費達到600000億美元。政府建議從中劃撥55000億用於采購新裝備和改造舊裝備,而2003-2004財年用於軍備項目的開支僅為400000億美元。另外,印度國防研究與開發局將獲得10000000億美元的撥款。
在延誤了五年之久後,不久前印度宣布恢復國產預警系統的研製工作。國外專家指出,印度海軍目前不能完全勝任國家領導人賦予它的任務,所以印度還計劃研製一艘排水量為100萬噸的航母。按照印軍海軍高層的想法,海軍應該擁有三艘航母(兩艘值勤,一艘返港維修)。另外,一些專家認為,印度首艘裝備有彈道導彈核潛艇的問世也為期不遠了。為提高海軍的戰鬥力,近年來印海軍頻頻同外國海軍舉行聯合軍事演習,以戰養兵。
為目前,印度軍政領導希望將空軍建設成一支力量非常均衡的軍種,能夠給陸軍和海軍的軍事行動提供空中支援、向敵縱深處的重要目標實施打擊,並能夠有效迎擊敵現代化的空中進攻力量。為此印空軍需要50000-60000架裝備有高精度武器和電子戰系統的現代化戰斗機,另外還需要更多的現代化直升機和運輸機。
空軍領導人認為,部隊戰鬥力的提高有賴於三個方面:首先是現有航空裝備的現代化,其次是裝備更現代化的武器、應用改良後的自動化控制系統,最後是提高飛行員及技術人員的業務素質。
按照計劃,印空軍的米格-21、米格-27、「美洲虎」戰斗機將進行改裝。空軍司令部還計劃購買一些武裝直升機和輕型偵察機。印度國防部和空軍領導人表示有意購買俄制最新式的卡-50和卡-52武裝直升機,除此之外,印度航空兵的當務之需還包括6000架現代化的噴氣式教練機和教練-戰斗機,以替換過舊的現役機型。
根我們國家比印度雖然軍事上相差不大,但是綜合國力只有我們的6分之1左右就象我們國家現在根美國的情況差不多。
⑽ 解放前共產黨一共有多少野戰軍
1949年1月15日,中共中央軍委下達了《關於野戰軍番號改按序數排列的決定》,將原西北野戰軍改編為「第一野戰軍」,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將原中原野戰軍改編為「第二野戰軍」,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將原華東野戰軍改編為「第三野戰軍」,陳毅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粟裕任副司令員兼第二副政治委員;將原東北野戰軍改編為「第四野戰軍」,林彪任司令員,羅榮桓任政治委員。將原華北軍區的部隊改編為「華北野戰軍」,受毛澤東、中央軍委直接領導和指揮。在人民解放軍的序列中,形成了五大野戰軍:「一野」、「二野」、「三野」、「四野」和「華野」。
第一野戰軍有彭德懷、王震、楊得志、許光達、賀炳炎、彭紹輝、郭鵬、余秋里、羅元發、鄭維山等著名虎將。
第二野戰軍有劉伯承、陳賡、楊勇、陳錫聯、王近山、杜義德、周希漢、王秉璋、曾紹山、秦基偉等著名將領。
第三野戰軍有陳毅、粟裕、皮定均、陳士榘、宋時輪、許世友、王建安、韋國清、成鈞、陶勇等著名將帥。
第四野戰軍有林彪、羅榮桓、蕭勁光、黃克誠、鄧華、譚政、劉亞樓、李天佑、陳伯鈞、洪學智等一批 「猛將」、「怪才」。
華北野戰軍有聶榮臻、徐向前、羅瑞卿、蕭克、楊得志、楊勇、楊成武、蘇振華、耿飆、胡耀邦等一個個聲震中外的著名將帥,都曾在這支部隊中戰斗過。
【相關鏈接】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西北野戰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中原野戰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華東野戰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東北野戰軍)
http://wmj007.blog.china.com/200701/150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