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西方世界是怎麼知道印度的

西方世界是怎麼知道印度的

發布時間:2022-05-17 01:34:09

Ⅰ 西方文明對印度影響

從文化和地理上看,印度不是西方國家,即使他們以英語作為官方語言。
從地理上說,東方國家包括東亞、南亞和東南亞。
從歷史的角度看,我們的音樂、服裝、社會規范、道德價值觀、傳統習慣一直接近東方世界。
在西方文化中,強調個人,每個人都應該自食其力。在這方面,印度更接近東方世界,集體主義的意義更大,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有一個大家庭的概念。
印度建築與其他被視為東方文化的國家也有許多相似之處。同樣,習俗和文化也往往比西方更接近東方。
由於美國和其他主要歐洲強國對世界經濟和文化的影響,在印度大多數城市都存在著一種西化的現象,但印度現在是,將來也將是一個東方國家。

Ⅱ 西方國家為什麼一直捧印度

西方國家之所以這么吹捧印度,主要還是為了拉攏印度抗衡中國。因為我們大家都知道中國現在的高速發展造成了國際勢力的急劇變革,因此很多國家都不想讓中國順利崛起,所以就想方設法的給中國使各種各樣的絆子。而印度作為中國周邊的一個大國擁有幾乎和中國一樣的人口,雖然現在的國內生產力遠遠不及中國,但是其實國內的生產爆發力是要遠遠強於中國的,因為印度擁有比中國更年輕的人口結構,因為種族制度的疏忽導致印度經濟發展緩慢,而這種半死不活的印度一方面不會成為西方國家的威脅,一方面還可以抗衡來自中國的發展。而且中國和印度因為歷史原因一直都是紛爭不斷,特別是各種各樣的邊界沖突和摩擦可能會隨時導致兩國之間的大規模戰爭。

另一方面西方國家之所以這么喜歡印度,因為印度在國際市場上一直都是冤大頭。印度這個國家有大國病但是卻沒有大國命,自己國家的軍事發展能力非常薄弱所以大量的先進武器都需要直接從西方進口。而印度這種窮兵犢武的方式也受到了西方國家的熱烈追捧,為了獲取更多的軍事利益,他們一般都會將自己本國淘汰的武器裝備賣給印度。

Ⅲ 為什麼西方國家都追捧印度

首先,從政治經濟實力上來看,印度卻是是南亞次大陸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領土佔南亞總量71.4%,雖然小於中國,但可利用面積不在中國之下。經濟上是全球十大經濟體之一,人口世界第二,而且隨時可能超過中國。軍事上保持著世界上最強大的陸軍之一,且擁有核武器……

其次,從外交上看印度也佔有得天獨厚地位。雖然被英國殖民侵略了幾百年,但最終實現了國家的統一和現代化,由於印度種姓制度的殘餘思想依舊存在,統治者往往美化殖民侵略。加上二戰中並非主戰場,極少受戰爭波及,且與英美等過是盟友。這樣,印度和日本等法西斯國家關系也不錯!

再次,西方國家為了應對「中國威脅」,大力支持印度發展對抗勢力。只因為中國的政治體制和思想觀念與西方國家有沖突,西方國家一方面以印度作為戰略據點遏制中國發展,另一方面向印度大肆出售軍火,借機發財!

最後,西方國家青睞印度龐大的市場和雄厚的發展潛力。印度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之一,有豐富的廉價勞動力資源,軟體、醫葯製造等尖端科技也處於世界前列,加上印度基礎設施薄弱,給西方國家在印度投資創造了難得的機遇!
大家應該還記得1962年的那場中印戰爭,中國雖然打贏了印度,獲得了戰場的主動權,收復了失地。但在西方大國,以及西方國家拉攏的一大批小國的抵制下,最終放棄了戰爭的主動權,主動撤退!印度不應該把中國先禮後兵的國策視為軟弱可欺,要知道: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道理!

Ⅳ 為什麼西方國家看好印度,和印度是一家,原來同根同源

印度自身的金融體系被西方資本滲透太多,只要稍不留意,就會被西方資本敲打,所以,印度也是孫悟空飛不出如來的五指山
舉個例子,美聯儲連續加息3,4次了,印度每次都是風聲鶴唳,更有莫迪總理宣布廢除「大額紙幣」的壯舉,此舉確實遏制了印度的外匯儲備外流,同時也揭露了印度金融系統的脆弱,一個國家的金融系統50%以上掌握在別人手裡是一種什麼樣的滋味,相信大家已經不言而喻了。

Ⅳ 「印度」這個概念是不是西方人提出來的

作者:何贇
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34772659/answer/60163822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

印度的「民族國家」概念應該是形成於19世紀中葉至後半頁的一段時間內。這實際上是興起於孟加拉地區的印度文藝界,以及印度教復興運動等一系列近代思潮發展的結果。爾後形成的「印度性」(Hintva)等概念,以及在此刺激下形成的印度穆斯林獨立建國的運動——也就是印度與巴基斯坦的分治啦。
印度人的所謂「民族性」自覺之前,從葡萄牙人第一次「殖民」印度,到1857印度成為英國屬地,在西方人視角下的印度從模糊的地理概念越來越具象化,但基本上無論是具象的空間范圍還是抽象的文化屬性,「India」是西方建構出來的概念。

關於「印度」這個詞怎麼來的,之前有一篇答案簡單寫過兩句:
印度的名字是來自 India 還是印度教的 Hin? - 印度文化
在討論歷史、哲學、宗教等領域時,一旦涉及譯名,問題就大大的對不對?我曾經有概念不統一無法進行討論的偏執,後來發現概念的統一根本就是一個偽命題——這恰恰是語言的局限呀。所以,理解一個名字時,它的溯源很重要。
「印度」這個詞從中國的古典、西方的記錄和印度自身的文化傳承上理所當然的都具備不同的內涵以及外延,我們討論的時候不該全都混在一起。這也是為什麼網路上零碎的知識無法解釋你的問題。
從西北方向來的外來民族來到了印度河流域,當地人用印度河的名字稱呼這片土地。這才有了「Sindhu」。
寫作「Sindhu」及其各種變形(Hind-、Ind-)的印度的概念在從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後13世紀前後的時間里,完全就是外來民族對從興都庫什山(Hinkush)到印度河流域、恆河流域及德干北部的廣袤地區的地理稱呼。這個詞不代表某一個國家,也不代表某單獨一個民族或社群。
這個詞的起源就是印度河,最初來到印度河流域的波斯人(前6世紀中葉)將印度河以東的土地和人喚作「Ind」,後來希臘人稱之味「Indikoi」,再後來的穆斯林把這片土地命名為「al-Hind」。中間還有無數的變遷,但是這個「印度」的地理空間是不斷擴大的。
至於這段時間這個詞是如何變化的,比魯尼(Al-Biruni)的印度志裡面有詳細的解釋。
隨後歐洲殖民者的到來,才有了這個詞今天的模樣。
所以,你的問題是:
「印度」這個概念是不是西方人提出來的?是不是在近代以前只是一個地理上的概念而非國家概念?
是的,你是對的。
「印度」這個詞的外延拓展成為一支民族、一種宗教、一個國家、一脈文化,多半是西方印度學學者與印度本土社會改革家建構的東西。哈哈,因為那個時代民族、國家、宗教這些詞的涵義本來就是一種西式啟蒙的產物呀。
印度教徒(Hinism)用「Hin」稱呼自己,動輒就說印度教上下幾千年的歷史,其實這個詞真正指向整個次大陸上的這種宗教不過是近代才開始有的事兒。
---
印度這個詞本身就是印度歷史發展的體現,統一卻割裂。
印度的名字是外來人給的,永遠都是在非本土語言的語境下這個概念才能討論。「India」這個詞你在印度本土任何一種本土語言里都找不到,所以這個概念只能是西方認知的產物。下次,我們討論一下「婆羅多」(भारत)的概念,也許能更好的理解古代印度文化對自己的身份認知。

Ⅵ 西方人尋找印度的歷程,西方人為什麼發現了美洲大陸

1492年8月3日,哥倫布受西班牙女王派遣,帶著給印度君主和中國皇帝的國書,率領三艘百十來噸的帆船,從西班牙巴羅斯港揚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經七十晝夜的艱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終於發現了陸地(屬於中美洲加勒比海中的巴哈馬群島,他為它命名為聖薩爾瓦多)聖薩爾瓦多便是救世主的意思,這個救世主拯救了剛剛興起的歐洲,但是也許在改變歷史的同時,也給其他大洲帶去了災難。
之後,他又登上了美洲的許多海岸。直到1506年逝世,他一直認為他到達的是印度。後來,一個叫阿美利哥的義大利學者,經過虎禒港溉蕃防歌獅攻餞更多的考察,才知道哥倫布到達的這些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個原來不為多數歐洲人知道的大陸。但是,在命名上這塊大陸卻用了證實它是歐洲人所未知大陸這種情況的人的名字命了名:阿美利加洲。哥倫布並不是最早發現美洲大陸的人,「新大陸」狹義上對哥倫布和西方人是「新大陸」,對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來說並不是新大陸,他們早在4萬年前就已經到達美洲大陸,大約是在從亞洲渡過白令海峽到達美洲的,或者是通過冰封的海峽陸橋過去的。不管是那個哥倫布還是其他西方人登上的美洲大陸,都不是「首先發現」,在他們來之前這里不僅有幾千萬的居民。美洲土著居民本身就是遠古時期從亞洲遷徙過去的。中國、大洋洲的先民航海到達美洲也是極有可能的,但這些都不能改變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重要意義。哥倫布的發現對世界卻產生了當時人所料想不到的巨大影響,也成為了人類歷史發展的重要轉折點。

Ⅶ 為何西方認為印度並不可怕呢

從世界歷史來看,世界歷史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大國崛起和發展的歷史,尤其是近代以來,西方大國的接連崛起。還有二戰後的新興國家的崛起,都堪稱是重大的歷史事件。而從國家的崛起來說,雖然大部分的大國崛起,都能帶來國際勢力的改變,帶來國際的深刻調整和分配。尤其是對於西方來說,那是尤其害怕大國的崛起,因為這必然使得西方的力量此消彼長,這也是西方對大國崛起那麼防範的主要原因了。但是這個也有例外,最典型就是印度,為何西方認為印度並不可怕?根本原因只有一條。



西方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知道印度成不了氣候,因為印度沒有成為大國和強國的力量。而中國就不一樣了,中國五千年文明延續,而且在古代都是世界強國,強悍無比,主導世界。所以中國的崛起,才是震動世界的事情,才是影響巨大的,西方很是害怕的。

Ⅷ 上世紀90年代,西方對印度的什麼感興趣

西方對印度的自然風光和文化很感興趣,拍攝了以印度為題材的電影,此時期有《濕婆神之舞》和《太陽神》,在外國票房成功之後又引進到了印度。《濕婆神之舞》表現了阿西爾特爾和一個寺院舞女的愛情,女主角由法國女演員扮演;《太陽神》反映了寺院的生活,被英國觀眾和報刊認為是迄今為止看到的最優秀的印度故事電影。

電影在印度受到歡迎是有群眾基礎的,此前傳統民間的消閑方式都已經沒落,普通民眾沒受過教育,電影適應了民眾的需求。1901年10月孟買的福拉姆吉·考瓦斯吉學院放映了《基督傳》,巴爾吉正是看到了這部電影受到了啟發拍攝了印度第一部嚴格意義上的故事片《哈里什昌德拉國王》,並於1913年5月3日於皇冠影院放映,印度電影才算正式誕生。

巴爾吉在歐洲受過西方文明洗禮的石刻家,結合了西方先進的科技和印度神話故事,巴爾吉拍攝的全部電影均取材於印度的神話故事改編,拍攝的電影貼近生活富有生活氣息,並取材於印度本土文化取材於印度人民熟悉的故事印度光榮的歷史,喚醒了印度民眾的民族自豪感,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電影配上了英語和印地語的解說字幕,便於人們觀看,不僅是在孟買等大城市,甚至在加爾各答、浦那、蘇爾特等邊遠城市也放映了並受到熱烈歡迎。巴爾吉致力於拍攝民族電影,在海報中宣傳:"題材選自印度神話故事,富有教育意義,由印度本土拍攝,投入巨額資金,具有印度特色,拍攝了聖城貝拿勒斯的實景,印度的觀眾一定會贊賞這部電影。"

帕坦卡爾三友電影公司由帕坦卡爾和兩個好友組建而成,拍攝了《什里亞爾國王》、《賈米尼》和根據印度史詩《羅摩衍那》改編而成的《羅摩的流放》三部商業電影,獲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

經過擴建,在巴爾吉的電影公司基礎上形成了印度斯坦電影製片公司,在納西克製片孟買銷售,拍攝了一系列賣座的電影。取材於印度神話的《克里希納的誕生》,電影講述了克里希納的誕生以及殺死惡魔坎斯等情節,製片人巴爾吉和扮演克里希納兒時的巴爾吉的小女兒曼達基尼獲得了亞歷山大里亞電影公司和特羅爾城塔果爾授予的金質獎章。

1919年,拍攝了神話劇《克里希納大神的童年》,講述了克里希納兒時殺死卡利耶毒蛇的故事;《拯救阿希麗雅》講述了忠貞的阿希麗雅向羅摩施禮而得到了解救;《烏夏的夢幻》取材於史詩《摩訶婆羅多》中阿尼魯特劫走烏夏公主的愛情故事,三部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後期巴爾吉寫了《舞台》藉以諷刺戲劇和電影節的內幕。

1919年,印度南部電影中心馬德拉斯也開始了電影的拍攝。馬德拉斯的納特拉吉·穆達利耶爾拍攝了取材於史詩《摩訶婆羅多》的電影《謀殺基切克》,電影講述了隱居山村的班庫族五兄弟之一的皮姆為了保護妻子殺死舅父的故事。馬德拉斯的《郵報》評價其為:"這部電影的拍攝手法十分細膩動人,吸引了很多觀眾",電影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傑姆拉吉·弗拉姆吉·馬登創辦了馬登電影公司,拍攝了電影《忠誠的蘇爾達斯》,電影表現了中世紀受人尊敬的盲詩人,劇中妻子莫欽塔尼由女演員高赫爾扮演,反映了印度的社會生活方式和習俗,在孟買、加爾各答和馬德拉斯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Ⅸ 印度自稱世界第三與東南亞霸主,為何西方卻從未感到威脅

這是因為印度並沒有建立起自己完整的工業體系,導致現在印度依然是一個農業化半工業化國家。再加上印度並沒有一個完整的軍工體系,使得印度的軍事武器生產出現了很大的問題。從印度每年向西方國家大量進口武器裝備,就可以看出印度自己國產的武器根本就不合格。再加上印度有著非常多的社會問題,所以西方國家從來也沒有感覺有任何的威脅。

還有一點就是印度並沒有建立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使得它不能生產一些非常重要的高科技產品。這就無法在國際市場上產生強有力的競爭力。因為一旦掌握不了核心科技的話,會使得在國際競爭中遠遠落後於對手。

閱讀全文

與西方世界是怎麼知道印度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用海南話怎麼說 瀏覽:936
中國六十年代支援越南多少物資 瀏覽:927
為什麼伊朗不能付款 瀏覽:108
義大利和韓國哪個更適合居住 瀏覽:663
出口伊朗需要什麼 瀏覽:553
中國有多少低收入人 瀏覽:827
中國李寧的鞋子一般可以穿多久 瀏覽:122
印尼每月出口鎳礦石多少噸 瀏覽:923
剃刀黨殺了哪個義大利人 瀏覽:212
中國貧民如何翻身 瀏覽:120
義大利藝術服裝哪裡好 瀏覽:393
中國如何更新外國的游戲 瀏覽:231
伊朗幣怎麼轉到迪拜 瀏覽:623
印尼實木傢具怎麼樣 瀏覽:447
印尼支持什麼手機卡 瀏覽:663
fica義大利語什麼意思 瀏覽:732
印尼的工作簽證有什麼要求 瀏覽:674
越南人一天消費多少錢 瀏覽:650
伊朗油價漲多少 瀏覽:12
中國哪個省市手機賣得最多 瀏覽: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