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請問有誰知道印度教的有關資料包括教義..神話..神靈等等
印度教
印度教,乃印度的婆羅門教。佛陀在未出家以前,曾是婆羅門教的遵行者,有深入的學習和領會。然而佛陀並非毫無選擇的全盤接受,而是以批評的態度,透過個人的修證體驗,對於婆羅門教的主張,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例如:印度教說有「我」,佛教則說「無我」;印度教說「梵」為宇宙之體,佛教則說諸法因緣生滅的本體是空;印度教嚴格區分階級制度,佛教則提倡一切眾生平等;後期印度教的派別中出現以苦行或樂行的修持,佛教則主張「中道」為修行原則等。
盡管在學說上彼此各成體系,但兩千五百多年來,佛教與印度教在印度本土相互消融,也豐富了印度的哲學思想。尤其是當古印度中的四姓階級轉信佛教,悟道證果,乃至在印度中期,印度教藉佛教壯大自宗,都顯而易見佛教的出現為印度教的過去提供了深刻的反省,也為印度教的未來指出了寬闊的走向。
印度教的簡介
西元前十六世紀,雅利安人進入印度,開始了印度本土的古老文明。就像其他原始部落對自然山川的敬畏與崇拜,雅利安人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也必須膜拜、禮贊、歌頌一切自然神只,且將贊歌編為聖典,相互傳頌。到了後期,與人們生活關系較為密切的神只,受到最多的崇拜,雅利安人便由「多神信仰」逐漸轉向「主神信仰」的模式。
為了與神溝通,祭祀便成為一件大事,司祭者擁有無上權威,能為自己祭祀、為他人祭祀及教授聖典。於是,在階級制度嚴格劃分的社會里,司祭者被尊為最高階級的婆羅門,他們依著「祭祀萬能」的神聖職權,開啟了神權色彩濃厚的婆羅門思想。
婆羅門教主張:「梵」是宇宙現象的本體,人的生命現象為「我」,宇宙萬物皆因「我」而生,故「梵、我」本來不二,凡人不解此理,只好輪回受苦,唯有體證梵我合一,才能得到解脫。此思想彌漫在當時的印度社會,直到西元前六世紀,出現了反婆羅門教的思想家,他們反對祭祀,主張透過禪定、苦行或享樂來完成解脫。鑒於當時修苦、修樂思想的充斥,佛陀提出了不偏於苦,不偏於樂的中道觀,做為修行的根本原則。
阿育王及迦膩色迦王時期,佛教成為印度的主要宗教,婆羅門教便相形式微;公元四世紀時,婆羅門教受到笈多王朝的大力支持,又進一步雜糅了佛教及其他學派的思想,於是發生了較大的轉變,而以「新婆羅門教」自居,企圖恢復舊有地位,這就是今日所說的「印度教」。在印度教的許多流派中,又以毗濕奴派、濕婆派及性力派為主。八世紀以後,印度教的主要思想家商羯羅,依據婆羅門教的根本教義,又吸取耆那教及佛教的優點,使印度教宗教實踐的成份加大,原有繁瑣的理論淡化,印度教遂一躍而成為當時思想界的主流。直到伊斯蘭教入侵印度以後,佛教遭受嚴重迫害,印度教卻因為與伊斯蘭教的思想有所交融,而在某些區域仍舊保持著很大的勢力。
到了近代,隨著西方殖民主義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傳入,印度教掀起了廣泛的宗教改革,反對古印度教中存在的種姓制度、偶像崇拜、繁瑣宗教儀式、寡婦殉葬等愚昧現象。但至目前,印度教仍是印度最有影響力的宗教,大多數人多信奉此教,其種族階級的不平等待遇及寡婦殉葬等諸多民間陋習仍然未能完全被革除。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53370.htm
回答者:一志三9 - 經理 四級 10-21 19:02
濕婆
印度教三神組合之一,破壞神濕婆.當一個時代結束時他毀滅世界為新世界的再生做准備.吠陀時代濕婆的前身魯陀羅,是紅色的風暴和閃電之神。居住在山中的恐怖之神,人們必須好言撫慰的牲畜和醫葯之神。作為閃電之神。由於魯陀羅是濕婆的前身,濕婆作為他的後繼者可以要求得到眾神的祭司和最高神權候補者的地位。
同較晚的抽象原則的人格化的梵天相比,濕婆混合了吠陀時代甚至可以追溯到吠陀時代以前他的前身特徵。他具有印度河之神的特點,他的力量,特別是在史詩中,據說來自苦行的修練,即來自瑜伽而非祭祀。這種力量提高了他要求作為眾神的祭司的權利。在瑜伽者相中,濕婆被描繪成面孔雪白,身披虎皮,頭發纏結。
濕婆的善行之一是分布了七條聖河。恆河環繞著喜馬拉雅山中梅盧山上的梵天之城,從山上洶涌奔瀉而下。為了緩沖激流使之不至於釀成災禍,濕婆站在河水下面,河水蜿蜒流經他束起的頭發之後分成了7股,這7股河水便成了印度的7條聖河。
在眾神為了從乳海中產生甘露用以增強力量戰勝魔鬼而攪動乳海期間,被眾神用作攪繩的大蛇瓦蘇吉吐出了毒液,這種毒液就要滴進乳海,污染甘露並因此會毀滅眾神。濕婆沖上前去,把毒液吞進嘴裡。他的肌膚(一說是頸項)也因此變成了青色.
描寫濕婆的力量的最典型的故事是三都的破壞.這也是一次空前的合作.濕婆在眾神的幫助下用一枝箭毀滅了金、銀、鐵三個惡魔建造的都市.
濕婆的第三隻眼睛是一件強大的武器,當濕婆用它盯住敵人時,它能噴火燒死他們。在宇宙周期性的毀滅之際,他用這隻眼睛殺死所有神和其他生物。他另外的武器還有一柄稱作比那卡的三叉戟,是閃電的象徵,標志著濕婆是風暴之神;有一口劍;一張稱作阿賈伽瓦的弓和一根底端有一個骷髏的棍棒,被稱作卡特萬伽。另外的武器是3 條蛇,它們纏在他身上,能飛快地沖向敵人: 一條蛇纏在他束起的頭發中,在他的頭上揚起頭兜;一條蛇纏在他的肩上或頸上;另一條蛇構成他的聖線。
除了這些武器之外,濕婆的大部分狀貌特徵都強調此神凶暴的方面,他正是因此而廣為人知。這些特徵包括他的蛇作的頭飾和骷髏作的項鏈,這種項鏈是他作為幽靈之主出沒於墓地時佩戴的;在他扮演派拉瓦的角色時,濕婆凶暴的性格更加強化,因為據說這時他以毀滅為快樂。當描繪這類角色時,濕婆由成群魔鬼伴隨;在他作為嚴厲的秉公執法者的角色時,濕婆手持一面狀似計時沙漏的鼓和一條捆綁男人的繩索。表示濕婆作為生殖之神的狀貌特徵,除了林伽之外,還有伴隨著他的公牛南迪或者是南迪的新月形標志,濕婆把這一標志戴在他的眉上,環繞著他的第三隻眼睛。另外還有纏在他身上的蛇。濕婆的許多凶暴的方面還體現在他的配偶們的特徵上,她們與他的血腥的儀式相聯系.
濕婆在歡樂和悲傷時喜歡跳舞,也因此成為舞蹈之神。舞蹈象徵著濕婆的榮耀和宇宙的永恆運動,運動是為了使宇宙不朽。但是在一個時代結束時,他通過跳坦達瓦之舞完成世界的毀滅並使之合並到世界精神之中。舞蹈姿態的濕婆被稱為Nataraja(ナタラージャ)是流傳至今的古印度濕婆像中最多的一種.
與衣著華貴的其他諸神在一起時濕婆的打扮顯得格格不入.他的個性也高傲孤僻.(尤其是很性格溫厚的毗濕奴相對比)濕婆與許多神爭吵過,甚至破壞過眾神的祭祀.其他許多神認為他是殺梵者(因為他砍下了梵天的一個頭,由於這種罪行他被罰為流浪漢並以苦行贖罪。)還嘲笑他是個醜陋的無家可歸的乞丐、骯臟的脾氣暴躁的出沒於墓地的傢伙。但最後濕婆也象梵天和毗濕奴一樣擁有自己的天國,它坐落在喜馬拉雅山中的凱拉薩山上,那裡是濕婆苦練的地方,恆河在那裡從他的頭上流下
回答者:no_future - 試用期 一級 10-21 19:10
一、印度教
通常指新婆羅門教。即印度古來正統思想之婆羅門教,攝取佛教與耆那教教義以及復雜的民間信仰,而發展成的一種宗教。與其說是一有明確體系之宗教,毋寧說在歷史之發展中由於教義、儀軌、制度、風俗習慣等,孕育而成之一種宗教社會乃至社會性宗教之總稱。婆羅門教可分為前後兩期或三期,亦有將最後一期之發展階段特稱為印度教者。西元前四世紀左右印度教始產生,四世紀以後才逐漸興盛,上層階級之信徒激增。狹義言之,印度教即為因佛教興盛而曾一度衰微的婆羅門教之復興。 由於婆羅門階層之哲學論師輩出,相形之下,佛教遂陷於衰微之勢;而在政治上,由於西北部拉吉普特族(Ra^jput)之堅持種姓制度,亦使佛教徒勢力衰退。此外,因以與民間宗教融合同化及新聖典之編纂為中心,而在傳統的繼承之外,以嶄新面目及姿態產生一現代之印度教。至西元八○○年左右,印度教一方面繼承吠陀聖典之權威,另一方面則受奧義書及吠檀多學派濃厚之影響,而與民族兩大敘事詩摩訶婆羅多(梵Maha^bha^rata )、羅摩耶那(梵Ra^ma^yan!a )以及毗濕奴之種族(梵Harivam!s/a )、薄伽梵歌(梵Bhagavad -gi^ta^ )與富蘭那(梵Pura^n!a )、新奧義書(梵New -Upanis!ad )之類、怛特羅(梵Tantra )、阿笈摩(梵A^gama )等有共通之主張。 從神格而言,由吠陀神話發展成富蘭那神話(狹義的印度教神話),由於毗濕奴與濕婆二神之抬頭,而以此二神與梵(梵brahman )同為最高實在之原理,確立一體三神之教理,此即其特色。其中,對毗濕奴化身的吉栗瑟拏(梵Kr!s!n!a )、羅摩之崇拜,顯著的反映在民眾信仰當中。其主要宗派有毗濕奴派及濕婆派、性力派(梵S/a^kta )、紹拉派(梵Saura )、哦那帕底耶派(梵Ga^napatya )、斯磨魯達派(梵Sma^rta ),此外更有其他派別之分歧出現。由十二至十八世紀之間,則有各種革新的宗派,例如 喀比爾派以及其同系諸派、錫克教、達杜派(Da^^)等的興起。 十九世紀蒙兀兒帝國滅亡,再加上英國入侵,促使宗教改革運動在基督教的活躍與歐洲近代宗教思想的影響下產生,而有梵教會(Bra^hma-Sama^j)及雅利安協會(A^rya-Sama^j)兩個教會開始活動,此外,同類之宗教運動派及傳道會等尚有多種。羅摩克利須那教派(梵Ra^makr!s!n!a Paramaham!sa )、神智教會等亦經常展開各種活動。 印度教之思想體系乃在究明宇宙本質的『梵』與個人本質的『我』之間之一體相、精神與物質兩界之相關相、智慧(明)與無明之思辨相、信愛之實踐相,以及關於業、輪回、解脫等之探討,樹立各種學說,後世各宗派均以此為依據而產生如下諸派:商羯羅(梵S/an%kara )之絕對不二論(不二一元論),巴史卡拉(梵Bha^skara )之二元一元論,羅摩拏遮(梵Ra^ma -nuja )之制限不二說,寧巴爾迦(梵Nimba^rka )之二元一元論(不一不異說),婆爾羅巴(梵Vallabha )之純粹一元論,摩陀婆(梵Madhva )之二元論(多元論的實在論),毗濕奴史瓦閔(梵Vis!n!usva^min )之二元論等。二十世紀初,奧若賓都遘須(Aurobindo Ghosh)倡導整體不二論,用現代之觀點來解釋吠檀多哲學,對印度知識分子有很大影響。 目前,以印度聯邦為中心的東西各地,印度教徒約有三億,二次世界大戰後,印度獨立以來,自與巴基斯坦分裂後,其與伊斯蘭教間之爭端時起,至今不斷。
二、濕婆
濕婆,梵名S/iva 。為印度教三主神之一。亦稱魯達羅(梵Rudra ,荒神)。為毀滅之神、苦行之神、舞蹈之神。古印度婆羅門教聖典中之梨俱吠陀卷首即見其記載。濕婆天為兩極神格,兼具破壞之恐怖與救濟萬病之恩惠,蓋系象徵印度季風的疾風驟雨之凄慘,與風雨後萬物復甦之生機。其異名極多,自摩訶婆羅多以來,均稱作濕婆天,於富蘭那聖典(梵Pura^n!a )中最常見。據說其有極大之降魔能力,額上第三隻眼之神火能燒毀一切,曾將妖魔之三座城及愛神燒成灰燼。又傳聞其終年在喜馬拉雅山上修苦行,亦善於跳舞,被稱為舞王。 濕婆天系對立於創造宇宙之梵天與司掌維持之毗濕奴,而專事破壞,故而印度教有所謂三神一體(梵Trimu^rti )之教義。濕婆天即系濕婆派之主神,而以男性生殖器官為其象徵,蓋以印度教認為毀滅即有再生之意 ,故表示生殖能力之男性生殖器被認為是其象徵,而受到教徒之祟拜。濕婆天在佛教中常以大自在天、摩醯首羅之姿態出現,與後世左道密教有密切之關系。(參閱『大自在天』783)
參考資料:佛光大辭典
回答者: 彌陀村長 - 高級經理 七級 10-21 19:11
古印度地域廣大,包括今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北起喜馬拉雅山,南到斯里蘭卡。大約公元前2300年前後,在今巴基斯坦境內印度河流域,出現了城市文明,後來它毀滅於外來野蠻民族的大規模入侵。這個外來民族就是通常所說的雅利安人。雅利安人是公元前2000年左右生活在從波蘭到中亞的平原上,其中一部分向歐洲發展,成為古希臘人、拉丁人的祖先,一部分留在原地,成為波羅的海民族和斯拉夫人的祖先,還有一部分南遷至伊朗境內,南遷的又分為若干支,一支進入巴比倫,一支繼續南下進入印度,時間大約是公元前1750年左右。他們對當地土著發動多年的戰爭,終於在次大陸站穩腳跟,並從印度河流域進入恆河流域。《吠陀經》是研究他們這段歷史的主要文獻(吠陀即知識),共分四部,分別是《梨俱吠陀》《夜柔吠陀》《沙摩吠陀》《阿達婆吠陀》,包含了當時的神話體系。
在吠陀神話中,提到最多、最突出的是因陀羅。因陀羅是天帝,高居天上,是天神的首領,常常率領一群小風神摩錄多作戰,因陀羅乘坐馬拉的戰車遨遊天空,保護諸神,並為各位神祗(即原住民)奪取牛、水。
另外吠陀神話中還提到一對善於治病救人的孿生兄弟雙馬童,有的也說它們是黎明之神。
阿耆尼是火神。伐樓那是水神,掌管河流,還能降雨,也是地上執法國王的象徵,負責制裁違反秩序的人。
閻摩是死神,也掌管法律。另外還有一些自然神,如太陽神蘇利耶,朝霞女神烏沙,風神伐由那等。吠陀時代後期,印度形成婆羅門教。
公元前6世紀,北印度分成許多小國,印度進入戰國時期。和我們的戰國時相似,思想和宗教也得到了發展,佛教、耆那教創立,印度的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著成。
這時的印度神話發生了改變,出現了三大神:梵天、毗濕奴、濕婆。
梵天是創造之神。出自於金胎(梵卵),用意念力量把卵分為兩半,一半為天一半為地,創造出地、水、風、火、空五大元素和世間萬物。在史詩中也被稱為「創造者」,「生主」。他的膚色是紅色,四頭八手,分別持有四部吠陀、權杖、盛有恆河水的水罐、祭祀用的勺子以及蓮花、珠串、弓等(不止八種,不知道他怎麼拿的)。他坐於蓮花寶座,有時也乘坐七隻天鵝拉的車子或騎天鵝出外巡遊。不過他的業績不顯著,往往要給後兩位大神讓位。
毗濕奴是保護神,也稱「遍入天」,「那羅延」,遍入即無所不在。他的身體是深藍色,穿黃袍,有四手,分別持神輪、神螺、神杵、蓮花,坐騎是大鵬金翅鳥(迦樓羅),妻子是吉祥天女。《摩訶婆羅多》說他是宇宙主宰,每當世界末日,吞宇宙入腹,躺於巨蛇背上休息,醒來時,臍中生蓮花,花中生大梵天,創造世界。他最令人難忘的還是眾多化身,在兩大史詩中就化身為羅摩和黑天。
濕婆是世界創造和毀滅之神,也稱為「獸主」。早在印度河文明時就受到崇拜。吠陀中他地位不高,被稱為「樓陀羅」,是生殖神,印度人崇拜他的象徵物「濕婆林迦」(又不曉得是什麼。生殖神的象徵物……不好的聯想)。又是舞神,他的舞蹈能征服世界和反對他的苦行者,他也是苦行神,常年居住在喜馬拉雅山的蓋羅娑雪峰。濕婆派信徒把他奉為宇宙最高神。這是位性格暴躁的神,不過有時也很善良,膚色深藍,三隻眼,有時有四到五個頭,四手,持三叉戟,背負弓箭,腰系小鼓,頭上有新月飾品,脖子上纏著蛇。妻子是雪山神女,生戰神鳩摩羅(塞健陀)和象頭神群主。
印度教神話中因陀羅等退居次要地位,居於三大神之下,經常要受到三大神的指揮,犯了錯誤也要被他們指責。
有神就有和諸神作對者,他們是阿修羅,阿修羅意即非神(也叫非天),在《梨俱吠陀》中就已出現,當時還是神中的一類,《阿達婆吠陀》中已經成為惡魔,往往和黑暗、夜晚相聯系,據說是從梵天的呼吸中生出。阿修羅後來成為惡魔總稱,也包括巨魔檀那婆和羅剎等。他們有智慧、力量和法力,在天上有金、銀、鐵三座城池,地上也有他們的王國和城堡。
另外一些小神有:天女,就是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常和天神結合;乾達婆(犍達縛),在《梨俱吠陀》中只提到一位,《夜柔吠陀》中是27位,《阿達婆吠陀》中是6333位。是天上的歌手和樂師,稱為「伎樂天」,因為喜歡追逐女性,所以也被叫做「尋香主」(我昏 ̄那當初干達婆王追求蘇摩的心態是……);葯叉(夜叉),是財神俱比盧的侍從,與羅剎相對,佛教中被列為天龍八部之一。
http://mb-soft.com/believe/tco/hinism.htm 看看吧
回答者:妮菲泰麗 - 魔法師 四級 10-21 19:11
http://www.xunmo.com/MeiWenTongRen/43246/1109458.html
回答者:小小的委託者 - 經理 四級 10-21 19:14
我也來回答:
回答即可得2分,回答被採納則獲得懸賞分以及獎勵20分。 積分規則
回答字數在10000字以內
⑵ 印度風俗禮儀
傳統的見面禮
佛旅網 印度朝聖之旅 印度人在見到熟人和客人時都雙手合十,舉於胸前,並面帶微笑地道一句「納瑪斯戴」(Namaste)。這是印度的傳統見面禮。「納瑪斯戴」在印度語中是一個表示吉祥和尊敬的詞語。印度人在見到自己最敬重的人時則要行觸腳禮,即見面後俯下身去觸對方的腳,然後再摸一下自己的額頭。這是表示對尊敬者的最高禮節。
現代的城市居民見面時更多地是行握手禮。但千萬要注意的是,決不能伸出左手和別人握手,因為印度人認為左手是不潔的(上廁所時用左手掬水清理排泄物),用左手握手被視為是對人的不敬和污辱。
印度人的家裡一般都鋪有一塊地毯,客人和主人均席地盤膝而坐,即「結跏趺坐」,將兩腳交叉疊放於兩腿之上,雙手放在雙膝上。現在城市居民更多地使用沙發和椅子,但仍有不少人愛在沙發上盤膝而坐。
剃發禮
按照傳統的習慣,印度教徒的家庭在男孩滿三歲時要舉行剃發禮。
剃發儀式要請祭司、理發師和親友參加。父母把孩子抱進搭起的彩棚里,放在父母身旁。儀式由祭司主持,祭司在男孩身邊畫一個正方形,用紅砂土畫上圖案,並撒上大米。然後讓男孩坐在圖的旁邊,由理發師剃發。印度教徒的剃發禮並不將頭發全部剃掉,要保留一縷頭發。
嬰兒命名禮
嬰兒出生後,父母經過仔細推敲、斟酌,會給嬰兒起一個美好、吉祥、動聽的名字。名字起好後,父母將在孩子出生後第十天舉行命名儀式。
舉行儀式前,要把房間打掃得乾乾凈凈,母親和嬰兒也要沐浴潔身。舉行完宗教儀式後,嬰兒的母親用潔凈的布將嬰兒包好,交給嬰兒的父親。父親將嬰兒貼在胸前,告訴孩子,父親在給他起名。母親則向著太陽祈禱。然後父親附在嬰兒的耳朵邊:「你是神的信徒,你的名字是×××。」這時,在場的祭司和親友則會說:「這是一個美麗的名字。」然後祭司為嬰兒祝福。嬰兒的父母招待祭司和親友吃過飯後,眾人才散去。
佩聖線–高種姓的標志
在印度,經常可以看見一些男子手腕上戴有白色的線圈,這就是印度教高種姓佩戴的聖線。按規定,只有婆羅門、剎帝利和吠舍這三個種姓才有權利戴聖線,道陀羅和賤民是不能戴聖線的。聖線由三股線擰成,婆羅門的男孩戴棉線聖線,剎帝利的男孩戴亞麻聖線,吠舍的男孩戴毛線聖線。男孩子首次戴聖線時舉行戴聖線儀式。一般由婆羅門祭司口誦經文,給男孩子戴上聖線。
男童拜師禮
印度教把人的一生分四個階段,又稱「四個行期」,即:梵行期、家居期、林棲期和遁世期。
印度教徒的男童在5歲至8歲期間也舉行拜師禮和入法禮。這是為男童拜宗教導師、離家接受宗教訓練而舉行的一種儀式。拜師儀式開始時,父母要為拜師的男童沐浴、剃發,並接受老師贈送的離家苦修的衣服,其中有一塊遮羞布。
老師口誦經文把衣物送給拜師的男童。接著又贈送草編的腰帶,授聖帶,並把獸皮衣、木棍等物送給男童。此後,老師掬起一棒水倒在拜師男童手中,象徵著老師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拜師的男童要向太陽祈禱,才會被老師接受為自己的學生。老師在學生前念誦太陽經文:「這是現實,這是智慧,這是光明,我們擁有明媚的陽光。它是火,點燃了我們的聰明和智慧。」拜師儀式結束後,男童就被送到導師家,與導師同住,學習吠陀,鑽研奧義書接受各種戒律訓練,直至「梵行期」結束(大約12年)才能重新回到家中,過世俗生活,開始家居期。
在印度的交往禁忌
印度的許多地區都有不少禁忌。
泰米爾納德邦的村民忌諱數字,認為一、三、七是不吉利的,在日常生活中盡量避免說這些數字。對生小孩也有不少忌諱,如認為第四胎生女孩便會傾家盪產,第五胎生女孩會家財萬貫。吃奶的孩子不能照鏡子,據說照了鏡子就會變成啞巴。孩子掉的第一顆乳牙要包在牛糞團里,放在房頂上。
對孕婦也有不少忌諱,如懷孕期間不能照像,不能做衣服等。
出門遠行也有許多忌諱。如出門時看見伐樓拿鳥在頭上盤旋,是大吉大利。遇見花或裝滿水的罐子也是吉利的;看到母牛、鸚鵡、鹿、雨傘、水果、蜜蜂、大象,聽到鍾聲,鷹叫聲和誦經聲,都是吉利的象徵。
遇見蛇、貓、寡婦、行乞僧,聽到噴嚏聲或其它難聽的聲音,出門滑了一跤或頭碰了框等都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應該立即回家休息一會兒,喝點水,然後再出門。
⑶ 印度節日有哪些
一、灑紅節
灑紅節,也叫「胡里節」、「色彩節」,是印度傳統節日,也是印度傳統新年(新印度歷新年於春分日)。灑紅節源於印度的著名史詩《摩訶婆羅多》,在每年2、3月間舉行,慶祝時間的長短不一。
在節日期間,人們互相拋灑用花朵製成的紅粉,投擲水球,迎接春天的到來。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灑紅節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排燈節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十勝節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印度豐收節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兄妹節
⑷ 在印度,低種姓的人為什麼不冒充高種姓的人呢
印度的種姓制度大概和元朝的等級制度一樣,在元朝統治中原的時間里,曾將其統治下的民族分為四個等級,分別是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地位由高到底;而印度的種姓制度,也將各色人種分成了四個等級,分別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同樣,其地位也是由高到底,婆羅門主要是由僧侶貴族組成,地位最高;剎帝利由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組成,擁有並且掌握軍政大權;吠舍則屬於普通老百姓,大多數沒有政治權利;而首陀羅在印度則從事最低賤的職業,一生下來就是為前三個等級的人所服務的,類似於奴隸一般,沒有任何權利可言。
再者,所謂種姓,就是把行業作為姓氏,是一種世世代代階級固化的制度,很多姓氏代表一種行業,他們的姓氏翻譯出來就是木匠、鐵匠、擺攤的、船工等,所以只要有一種代表你身份的證件,上面有你的姓氏,那麼就沒法冒充別的種姓。
因此,在印度你想冒充高種姓,就必須有一個家族幫你造假,你的親戚朋友在別人問起來的時候不會穿幫。當然,這是不可能的!
印度的種姓制度作為一種千年陋習,深入每個人的骨髓和血液之中,關乎每個人的財富、地位、名譽、幸福以及子孫後代的榮譽,絕不是你想簡單地冒充那麼容易的。
⑸ 中國人在印度能否佩戴聖線
聖線是身份地位的象徵。印度有四大種姓,婆羅門,剎地利,吠舍,首陀羅。其中前三個有繩子,婆羅門:棉繩;剎地利:麻繩;吠舍:毛線繩。
一般只有男孩子佩戴,如果女孩在佩戴的話,帶在左手。
原則上不建議佩戴。。。
⑹ 印度人手上戴的線等級
印度人手上戴的線等級分為三個等級。
印度貴族的聖線是由3股線擰成的。種姓不同,「聖線」的線材也有所區別,婆羅門男孩佩帶棉線,剎帝利男孩佩帶亞麻線,而吠舍男孩佩帶毛線,作為高種姓的標志。印度種姓制度源於印度教,又稱瓦爾納制度,是在後期吠陀時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歷史。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和達利。
而印度姓氏高低分為四種最高種姓為婆羅門,主要從事文化教育和祭祀。第二種姓為剎帝利,從事行政管理、打仗。第三種姓為吠舍,從事經商活動。最低種姓為首陀羅,從事各種簡單的苦力活。
⑺ 印度人高種姓和低種姓怎麼區分可以直接從姓氏分出高低么
印度人種姓的區分和辨別紛繁復雜,就是印度人自己也難以說清。我們要初步判斷印度人的種姓和社會地位,只能多了解種姓制度的常識和趣聞,然後尋找一些蛛絲馬跡,進行綜合分析和考慮。
例如,僅憑經濟狀況無法判斷種姓;據一項調查表明,印度55%的婆羅門經濟狀況處於貧困線以下,而印度總的貧困人口比例僅為40%;可能是他們自恃種姓較高、有一定特權,導致其好吃懶做造成的。
以下將從家族姓氏、服裝飾品、膚色相貌方面,介紹一些初步判斷印度人種姓高低的依據。但要說明的是,這些依據僅作參考,不是絕對的判斷標准,只有參考價值大小之分;例如,印度人很多姓氏已融入了各個種姓階層。
一、家族姓氏
(一)各種姓常用家族姓氏
印度人的姓名一般是名在前,姓在後;如:桑賈伊·甘地(SanjayGandhi),「桑賈伊」是名,「甘地」是家族姓氏。
婆羅門常用姓氏:夏爾瑪(Sharma)、提維迪(Trivedi)、威亞斯(Vyas)、潘迪特(Pandit)等;
剎帝利常用姓氏:塔卡爾(Thakker)、拉吉普特(Rajput)、辛格(Singh)、塔闊爾(Thakor)、沃爾瑪(Verma)等;
吠舍常用姓氏:古普塔(Gupta)、默迪(Modi)、色斯(Seth)、甘地(Gandhi)、沙(Shah)、嘎加爾(Ghaggar)、高爾(Goal)等;
首陀羅常用姓氏:安貝達爾(Ambedkar)、蘇蘭基(Solanki)、恰馬爾(Chamar)、納伊(Nayi)、洛哈(Lohar)等。
(二)其它判斷原則
1、字母少的姓氏,傾向於是高種姓;因為,低種姓人一般要跟主人姓,換主人時也要換姓或加字母,姓氏容易變長。
2、以Raj開頭的姓氏一般屬於高種姓人群,如:拉吉普特(Rajput)。
3、辛格(Singh)、喬杜里(Choudary)等典型高種姓姓氏延綿很多世紀,能姓辛格、喬杜里的人一般屬於高種姓人群。
4、GautamBrahmins是婆羅門里的一個分支,能姓高坦(Gautam)的人一般屬於高種姓人群。
5、姓賈因(JAIN)的人要看其宗教信仰,如信印度教屬於吠舍階層;如信耆那教,可算是最高種姓。
6、錫克族男人名字多數加有辛格(Singh,意為獅子),女人名字多數加有考爾(Kaur,意為公主)。但是,叫辛格的男子不一定是錫克人。
二、服裝飾品
1、婆羅門、剎帝利、吠舍三大印度教高種姓的男性有一個明顯的標志,就是身上佩帶「聖線」。高種姓男孩出生後要舉行佩帶「聖線」的儀式,「聖線」由3股線擰成,婆羅門男孩佩帶棉線,剎帝利男孩佩帶亞麻線,而吠舍男孩佩帶毛線,作為高種姓的標志。
2、當你看到一個印度男人,只要看看他的手腕就知道他的種姓位置了,如果有線圈說明他出身高種姓,然後只要辨別一下線圈的質地,他所屬的種姓等級就基本清楚了。如果沒有聖線,他可能來自低種姓或賤民,或者是非印度教徒的、信仰其他宗教的印度人。
但是,印度高種姓男人也並不一定長年佩帶聖線,有些人是在重要宗教節日時佩帶,聖線一般是一年更新一次。
3、有的印度人長年穿著熨燙平整的衣服(甚至內褲也要熨燙),穿皮鞋襪子,一般是高種姓。長年身著裹布、短裙、拖鞋的人一般是低種姓。
4、印度是個喜愛佩帶首飾的民族,但賤民婦女不允許佩帶首飾。賤民男人下雨天不許打傘,不能穿鞋。
5、錫克教徒在印度的社會地位一般不會太低,其男人顯著標志是「大包頭、大鬍子」,還佩戴鐵制手鐲。但是,現在的少數錫克男青年打破傳統,不留「大包頭、大鬍子」,但必須堅持佩戴鐵手鐲。若碰見戴鐵手鐲的印度男人,他很有可能是錫克人。
6、印度婆羅門,身上會佩戴一個出生時家族就給予的項鏈,終身不得取下(包括洗澡),但每年可更換一次吊帶。
三、膚色相貌
種姓瓦爾那(Varna)一詞本義為「顏色」,且種姓制度是由雅利安白種人侵略者建立的,因此可從印度人的膚色相貌初步判斷其種姓,高種姓人群膚色偏淺,或者可以說「皮膚越白種姓越高」,低種姓人群膚色偏深。
高低種姓人群相貌也有差別,高種姓偏近白種人長相,越象白種人種姓越高,而低種姓人群長相黑瘦,面貌與東南亞和非洲人長相偏近,相貌上具備更多「黑人」特徵。
如見到長著一張典型印度教徒的臉的人,他卻信奉伊斯蘭教、基督教,那他極可能屬低種姓人群,因不堪種姓壓制而改信其它宗教。
(7)如何獲得印度聖線擴展閱讀:
印度種姓瓦爾那(梵語稱Varva/英語稱卡斯特caste)制度總體上分為四大種姓:婆羅門(Brahmin/Brahmana),祭司貴族;剎帝利(kshatriya),雅利安人軍事貴族包括國王以下的各級官吏,掌握國家除神權之外的一切權力。
吠舍(Vaishya),是古代印度社會中的普通勞動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階層,包括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首陀羅(Sudra),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達羅毗荼人。此外,還包括一種不入流的賤民階層(或稱不可接觸者,untouchable)。
各個種姓內部又由賈提(Jati,社會地位、經濟狀況等)分許多亞種姓,當前印度社會中的亞種姓共約4000餘種。
種姓制度一般是針對印度教徒,因此還存在一些非種姓人群。印度人認為,婆羅門和剎帝利屬於高種姓,吠舍和首陀羅屬於低種姓,賤民根本就不入流。因政治因素,某些低種姓的人社會地位會有所提高,如屬於吠舍的甘地家族、賤民總統納拉亞南等。
⑻ 在古印度如何以姓名判斷種姓
雖然現在印度的種姓繁多,但終歸有幾個大的等級:第一等級:最高貴的婆羅門:掌管精神世界的神職人員。第二等級:剎帝利: 掌管世俗權利的國王和武士第三等級:吠舍: 從事農業,牧業,手工藝,商業的公民。
以上三大種姓是印度教的高種姓,可以學習經書,獲得精神上的重生,所以也叫「重生種姓」。
!識別方法:這三大印度教高種姓的男性有一個明顯的標志,就是佩帶「聖線」,在高種姓男孩出生後要進行佩帶「聖線」的儀式,「聖線」由3股擰成,婆羅門男孩佩帶棉線,剎帝利男孩佩帶亞麻線,而吠舍男孩佩帶毛線,作為高種姓的標志,所以當你看到一個印度男人,只要看看他的手腕就知道他的種姓位置了,如果有線圈說明他出身高種姓,然後只要辨別一下線圈的質地,他所屬的種姓大的等級就明了了。。。。如果沒有聖線,說明他可能來自低種姓或賤民,或者是非印度教徒的信仰其他宗教的印度人,,,,,西西,是不是很簡單呢。。。。。。。。。印度人服裝多是短袖或把袖子挽起來,所以很一目瞭然的哦 :)~~~~~~~~~~~
接著說,在這3大高種姓之下,就是印度教低種姓,其實種姓制度並不復雜,只有一個低種姓大類,那就是奴隸種姓「首陀羅」在現在的印度他們大都從事苦力等體力勞動,比如打掃衛生,車夫,工地工人,搬重東西的腳夫,,,,,,,,雖然都是從事體力勞動也有區分,比如有掃低的種姓,洗衣服的種姓等,這從他們的姓名上已經標注的很清楚,而且掃地的種姓不能洗衣服,洗衣服的種姓不能打掃廁所,打掃廁所的種姓是最低賤的,所以從事最低賤的勞動,,,,,,,,他們是沒有資格佩帶聖線的,也沒有資格學習經書,如果他們敢朗誦經文要被割掉舌頭的,但是他們還不是印度社會中最生活最痛苦的人,,,,,,,,,,,,,,,
在低種姓之下還有一群被排除在種姓之外的印度人---「賤民」!他們是最痛苦的人,從事著最骯臟低賤的工作,他們也被稱為「不可觸摸者」,如果哪個印度人不小心碰到了賤民會被認為受了「污染」,要請祭祀做法式來消除,賤民沒有受教育的權利,不被允許學習宗教經文,不允許進入寺廟,不許進入商店等公共場合,不能在公用的飲水處喝水,不能和其他人並肩行走,甚至如果他們的影子碰到別人都是不允許的,自古賤民經常因為無意中冒犯其他人而被活活打死,燒死,無人來管,他們不被允許融入印度社會,一般都是居住在單獨的偏僻村落。。。。。。。。。。。。。。。。。。。。。是生活習慣上,賤民也有禁忌,比如印度是個喜愛佩帶首飾的民族,但賤民婦女不允許佩帶首飾,,,賤民男人下雨天不許打傘,不能穿鞋。。。。。當然印度幾千萬賤民也在進行抗爭,歷史上曾有一位賤民出身的總統,但畢竟是特例。。。。。。。
再說說別的宗教,比如印度的穆斯林,,,另人心馳神往的最著名建築泰姬陵就是個伊斯蘭建築,在印度穆斯林聚居的城市,男人戴著白色的小帽,女人黑紗裹身遮面,綠色和新月形是伊斯蘭的標志,不過印度的伊斯蘭文化也有自己的特點,目前印度1億穆斯林中的大部分都是歷史上因為不堪忍受高種姓欺壓的低種姓和賤民改宗的,,(印度歷史上有多次類似的低種姓不堪忍受壓迫轉而改信伊斯蘭教,和佛教的事情),,,,,,所以印度的穆斯林中有相當一部分還保留著印度教的種姓,,,,也算是個特色吧。。。呵呵
最後說兩句錫克族,錫克人應該算是印度人中特點最明顯,最好辨認的民族了,他們的聚居地旁遮普是印度最富庶的邦之一,但凡此地出身的人,無論什麼民族,無比自豪滿滿,走到哪裡都要告訴別人他是旁遮普人,一句「我來自旁遮普」比「我來自新德里或孟買,還要拽~~~~~~~~~這還是因為錫克人的勤勞,旁遮普是當年印度政府「綠色農業」政策推行的最好的邦,曾經創造以不到2%的人口,提供印度50%口糧的奇跡,因為錫克人鄙視乞丐,認為不勞而獲是社會毒瘤,所以印度龐大的乞丐大軍中絕對不會有錫克人,,,,
錫克人是最驍勇善戰的民族,歷史上在旁遮普地區創建了強大的帝國,如果不是印度軍隊里對錫克人當兵有名額限制的話,恐怕印度部隊都要是錫克人的天下了,,,
識別方法:傳統錫克人的「5K」大家都知道吧,,,,所以傳統的錫克人一望便知,不過現在有很多錫克年輕人已經不再做傳統裝扮,已經剪了短發,剔掉胡須,不包頭布了,,,我看過一個錫克男人傳統裝扮和剪發以後穿現代裝的扮相,哈哈 簡直是2重天,根本看不出是同一個人,,,,對於現代裝的錫克男人也有一個辦法識別,,,,雖然他們不再蓄發,蓄須,包頭布,但現代裝的錫克男人仍然保留著其中一個「K」,那就是佩帶鐵手鐲,,,,,所以,,,還是看手腕,,,,以不變應萬變,,,,,,即使一個印度人穿著再時髦,如果他手腕上佩帶著鐵質地的手鐲,那麼他必定是個錫克族男孩 !
⑼ 印度人身體斜掛一條繩子代表什麼意思
身份的像征。繩子叫梵線,聖線。由棉,麻,毛三種材料製成,分別由高到低代表三個不同的等級。只有高種姓男孩子才可以佩戴。
⑽ 種姓制度四個等級
印度種姓制度源於印度教,又稱瓦爾納制度,是在後期吠陀時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歷史。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一張根據《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繪的瓦爾那等級:婆羅門是原人的嘴、剎帝利是原人的雙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羅是原人的腳。至於賤民,則被排除在原人的身體之外。
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主教育,受眾剎帝利,負責壟斷文化教育和報道農時季節以及宗教話語解釋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婆羅門思想的受眾,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主政軍,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生生世世;
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主商業;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級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被認為低賤的職業。在種姓制度中,來自不同種姓的父母雙方所生下的後代被稱為雜種姓。
拓展資料:
受人敬重的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與耆那教創始人大雄,或許都反對任何形式的種姓結構。許多虔誠派運動時期的聖人如拿那克、卡比爾、采坦耶、賽古魯奈安涅希瓦、阿克那斯、羅摩奴闍與杜卡拉姆拒絕接受所有以種姓為基礎的歧視並接受所有來自種姓的教派。許多印度教改革者如辨喜與實諦·賽·巴巴相信印度教無種姓制度容身之地。
15世紀聖人羅摩難陀也接受所有種姓成為他的信徒,這其中包括賤民。上述的聖人大都贊同中世紀時反對種姓精神的虔誠派運動。難陀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