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大家對印度人有什麼看法
被遠古文化耽誤了、活在古老的榮耀里出不來了
㈡ 為什麼印度人屬於白種人,站在一起還沒我們白
對於印度人的皮膚,大多都是黑色或者是黃色,按照膚色來說,確實如此,但是印度人確實地地道道的白種人,看清楚,是白種人,白種人和白人是兩種意思,有些人的皮膚很白,但有可能是黃種人甚至是黑人,當然白種人的皮膚也並不一定都是雪白雪白的顏色,也有黑色和黃色的,人種相同,但是膚色各不相同,千萬不要把這個弄混了。
那麼印度人既然是白種人,為什麼大多數印度人卻沒有我們中國人白?這個就要從印度人的起源來看了,印度人最早是居住在黑海和裏海附近的雅利安人,大約在距今4000多年前遷往今日的印度半島,由於印度處於熱帶季風氣候,一年很多時候都處於乾旱,風吹日曬,使皮膚變得乾燥,溫度還高,日光照射強度很強,所以經歷這幾千年的變化,皮膚一點一點的變黑,再加上印度原先是一片殖民地,居住著很多黑人,他們的後代使印度人的膚色不在白皙,所以大部分印度人的皮膚沒有我們中國人的皮膚白。
㈢ 印度華裔竟說自己是印度人,如何看待他的說法
她是有中國血統的印度人,沒有錯!1962年中印邊界也發生過類似情況,兩個國家不友好了,發生沖突了,在印度的華裔就被貼上了各種標簽,把所有華人抓進監獄(大約6000人),最多囚禁22個月,沖突結束,兩國和好,華裔也要離開印度,印度華裔就這待遇,什麼房子、什麼車、什麼財產你都帶不走!
也得理解這個印度華裔,她生在印度、長在印度,她就是印度人,兩個國家的問題,她不應該遭受不公平對待!
總結:她願意是哪國人就是哪國人,在印度就得說自己是印度人,要麼如今這形式她在印度活不下去,遠方的我們祝福你,在印度好好生活,希望世界和平,我們都是一家人,沒有歧視、沒有看不起,我相信這種情況很快就會過去,加油,她說她是印度人,或許就跟我一直認為我是黑龍江人一樣,無論在哪安家,在哪生活,我都是黑龍江的!
㈣ 印度人的時間觀念是怎樣的為什麼印度人會有這樣的時間觀念
如果一個印度人告訴你:馬上來,那估計會在十分鍾後來;要是告訴你十分鍾後,你可以去洗個澡,兩個小時後回來,要是告訴你一個小時後,估計這一天不行了,需要明天了。這樣的印度人太不守時了,也太沒有時間觀念。
很多去過印度的人都認為印度人沒有時間觀念。其實印度人的時間觀念只是不緊迫,在他們的意識中,時間雖然有意義,但是沒有力量。甚至印度人將自己看的非常渺小,人生的這一個過程變成微不足道塵埃的瞬間,所以印度人認為人這一生想改變世界是不可能的。馬克思曾經說:「印度沒有歷史。這是很深刻的。」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事件觀念,其實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生存環境決定,還有就是宗教。
生存環境決定這樣不難理解,印度生存環境在熱帶,亞熱帶,這樣個位置的生活的民族都沒有溫帶、寒帶生活的人有時間觀念,主要是糧食生產決定的,在一年四季都能生產糧食的印度,很多人躺著就能等到天上掉下椰子、掉下芒果,沒有像溫帶的生產方式,沒有時間觀念,就沒有產量,播種錯過十天半個月,就可能秋天沒有好的收成,來年就會挨餓,這樣能不注重時間觀念嗎。
印度教時間觀念影響到了教徒人世間的時間觀念,印度教教徒接受的是非常長的宗教時間觀念,這與中國人注重歷史時間的觀念不同。中國人記錄歷史,印度人記錄宗教。在印度人眼中,人的一生時間只不過是一個「神年」的1/4左右,也即一個神年的一個季節,又何必那麼在意人世間幾個小時的時間呢!從宗教時間來看,人世間的1000年也不過是幾個神年,對不注重歷史時間的印度人來說,《沙恭達羅》的作者其出生年月差上1000個「人世年」沒什麼關系,只不過3個「神年」嘛!
除了每天的祈禱花去大部分的時間之外,印度教的時間觀念對印度人也有影響。
印度教對時間的看法是這樣的:時空是循環的,每一次循環稱作一次「劫波」,約為432000萬個世俗年。每次「劫波」又分為十四個「期」,每一「期」終了,宇宙再生。這和中國人常說「在劫難逃」有點接近。當今世界處於第七個期,每一期劃成七十一個「大間歇」,每一次「大歇間」分為四個「時期」,各「時期」分別包括4800個、3600個、2400個和1200個「神年」,每一「神年」相當於人世360年。中國人也常說,「天上方一日,人間已多年」,這種「天上時間」和「人間時間」的差別同印度教「神年」和「人世年」的說法有著雷同的地方。
這下明白了印度的時間觀念了吧,其實印度的時間觀念,就是「神一樣的時間」。而印度的時間觀念,形成也算久遠,盡管歷史進入現代文明,但一時間印度人改變時間觀念還需要時間,在歷史上印度的時間觀念,早就有記載,也算歷史悠久,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點。
中國的古籍裡面早有記載。公元1415年(永樂十三年),鄭和寶船抵達古里。古里國王派其頭目和能書會算並被稱為稱為哲地米納的人即官牙人(牙人,即中間人),來與明朝特使相會,磋商交易之事,先擇某日打價(談判價格)。至日,將帶去的絲綢等貨物逐一議價、協定合同,合掌牙人(即合同簽字者)言某日交易,與眾手中拍一掌,或貴或賤,不再改變。然後哲地富戶攜寶石、珍珠、珊瑚等來看,其議價非一日能定,快則一月,遲則兩三月
。從中國古籍的記載中,可以看出古印度商人交易的習慣,中國商船帶去的絲綢可以在一天內定價,並由牙人(即負責人)擊掌約定;而作為交易的印度商品卻極難定價——「快則一月,遲則兩三月」。看來中國古人早已經領教了以拖延遲緩為特點的「印度時間」。從交易的物品來看,中國以絲綢為主,而古印度人的貨物多種多樣,而且多屬於「私人」物品,所以極難確定價格,時間自然也就很長。
印度人的「神時」觀使印度人的時間觀念極為恆久漫長,而「自省」的空間觀念又使其特別注重具體的細節和思考,過於注重微觀的考慮。這種獨特的時空觀培養了印度人獨特的思維,這種思維可以稱之為「葡萄式」思維。這種思維是這樣的:沒有因果關系的事物可以放在一起談,可以雜糅在一起;時間是可逆的,對於印度人來講,古代的事就是現代的事,現代的事在古代也可以發生。
1981年,為了參加印度的國慶慶典,印度人用牛車運載米格戰斗機;在這件事上,印度人考慮的不是牛車運送戰斗機所花費的時間,而是事情這樣做是否在理論上可行。
印度電視劇沒有主要線索,在情節上風馬牛不相及的幾件事居然糅合在一起講,這並不是印度編導水平有問題,而是和印度人「葡萄式」的思維習慣有關。可以把印度的電視連續劇比作一串葡萄,每一集都是一顆葡萄,但每顆葡萄之間除了外形和味道差不多外,情節上少有聯系。
印度文化中的「時間觀念」是印度人引以自豪的部分,他們看的長遠。這種長遠不但仔細考慮了事情的細節,而是他們認為看到了事物的終極意義,知曉了整體。
西方只考慮五年、十年,最多二十年;印度則主要從時間是無限的這一角度來考慮問題。當然,我不是說印度今天已經在這么考慮問題,只是說必須從這種角度來觀察問題」。印度人總覺得他們已經看透了過去和未來,已經洞悉了所有歷史上和未來的真理,他們考慮問題比其他國家的人深遠。印度人經常喜歡說一些過頭的話。從文化傳統上來理解,這是印度人獨特的特點。如果他們預測未來50年印度經濟會超越中國,他們不認為那是將來的事,他們會說:「中國現在還沒有準備好,印度人要超越你們了。」這就是印度人來源的自信。
㈤ 印度人為什麼總給人一種很奇葩的感覺
我相信大家對印度人的印象不是很好,很多人覺得印度人很奇葩,所以很多人不是很喜歡印度人。印度這個國家也很亂,很多人都不願意在印度去,印度這個國家等級深嚴,之前看新聞發現印度婦女很慘,所以對印度的印象並不好。為什麼印度這么奇葩呢?我們就來看看吧。
我反正一直對印度人沒有好感,所以我一直不喜歡印度人。
㈥ 說說你對印度人的印象
印度作為亞洲的第一人口增長大國,也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國。從我電視劇了解中的印度,可以看到他們的社會財富分配極不均勻,貧富差距非常的大。下面談談我眼中的印度人的是怎麼樣的。
其實,雖然印度被稱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但是我真的覺得印度人的某些生活習慣我很難理解。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中國人去越南去日本等過旅遊,但是卻很少選擇去印度的。
㈦ 你對印度的民族有怎樣的認識
印度民族的定義是很模糊的,印度國家的主體民族一般認為是印度斯坦族,占總人口的40%以上。但還存在許多其他民族,著名的如錫克族,阿薩姆族,泰米爾族等等。
㈧ 中國人為何把印度人稱作阿三,這個稱呼是如何來的呢
其實「印度阿三」這個稱呼在現在並不常聽見,但是這個稱呼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那麼為什麼中國人要叫印度人叫「阿三」呢?
還有一種據說最為靠譜的說法,因為學習過英語的印度人習慣被別人稱為「sir」,上海人又有一種習慣,在稱呼前加個「阿」,所以有了「阿sir」,叫著叫著就成了「阿三」。
㈨ 「印第安人」和「印度人」的翻譯都是Indian么如何區分
印第安人和印度人的翻譯都是Indian,區別是:雖然Indian這個詞既可以指「印度人」,也可以指「印第安人」。但是在美洲土著人使用這個詞時,多少會有些冒犯。所以在沒有具體語境的時候,Indian更傾向於理解為為「印度人」。
用Native American表示印第安人(土著人),用Indian American表示來自印度的人是一種更合適的說法,因為不會造成混淆。
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的故事。然而,哥倫布卻從未承認發現了新大陸,而是一直認為那裡是印度,並稱為Indios(西班牙語)。因此,美洲土著人被稱為土著印第安人(Native Indians),盡管他們既不屬於印度,也不屬於印度次大陸。
人們強調對全球土著居民不使用「印第安人」一詞,然而在19世紀早期出現了另一個用來指代印第安土著的術語,那就是美洲印第安人。當地人也被稱為紅印第安人(Red Indians),但由於顏色出現在畫面中,使這種稱呼非常有貶義,所以沒有被廣泛接受。
㈩ 印度的文化水平如何為什麼很多事情感覺不能理解
印度讓人感覺不可思議的奇葩事太多了,各種各樣中國文化難以去理解的社會現象。造成難以理解的原因,主要與兩國之間的文化差異有關!
印度的一些民俗習慣,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基於印度教形成的,而且延續至今。
除此之外也有其他宗教的影響,比如印度苦行僧,他們常常把自己打扮得蓬頭垢面、衣衫襤褸,視自己的身體為罪孽的載體,是臭皮囊,必須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享受人間至苦,方能獲得精神的自由和靈魂的解脫。多次輪回之後,他們就會進入天堂……
比如印度恆河,這條世界上最臟的河流,被他們當成“聖河”與“母親河”,每個印度人都渴望到恆河沐浴一次,能夠洗盡人間的罪孽,喝上一口“福水”,就能夠延年益壽。如果能夠在恆河“聖地”壽終正寢,對許多人來說是非常幸福的事。
這就是宗教的魅力,用中國的文化思想,很難去理解印度人的這些行為。但是在他們看來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是非常“神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