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秦國時如何稱呼印度人

秦國時如何稱呼印度人

發布時間:2022-05-17 12:40:11

⑴ 在古代我們的國家名稱是什麼

歐洲一些國家稱中國為「China」、「Chine」是源於
「秦」(Chin)。英文「瓷器」(china)一詞則是由
「China」一詞派生來的,而不是「China」是從「c
hina」派生的。說Chinese是「瓷人」完全是無中生
有,挑撥離間。隨便問問你身邊的美國人或英國人就會得出答案。

Chinese硬譯是「秦人」。就像早先的華人自稱「唐人」,
絕不會有人說這其實是蔑稱「糖人」。歐洲從羅馬帝國時就知道
中國,那時中國是「大秦」。俄國知道中國比較晚,那時已經是
北宋。但和他們更臨近的是遼。所以他們稱中國「契丹」。把自
己稱作「瓷人」的中國人是自取其辱,把中國人稱作「瓷人」的
外國人是別有用心。問問任何一個說英語的人就知道,「瓷人」
在英語里叫「china dolls」。真正罵人的話是「C
hina-man」。聽見別人這么稱你再抗議不遲。至於稱我
們「秦人」,雖然使巫婆、任丁他們顯得更「正宗」,但沒什麼
不好。秦帝國畢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皇朝,當時世
界上最強盛國家。如果歐洲也是和俄國人一樣到了北宋才知道有
個中國,管咱們叫「宋人」,那才真叫人氣得肝兒疼。

至於字尾,加州人、德州人這些「外來戶」倒是「an」結尾了,
也不知為什麼當年參與美利堅立國的「Marylander」、
「New Yorker」、「New Englander」
就楞把好名都留給他們了。就連當年最被歧視非洲人,也得了「
African」的好名字,實在是顛倒了耶!
詞語作為表達思想的載體,常常被打上時代的烙印、留有
歷史變遷的痕跡,「支那」一詞的稱呼也是一樣。據考證,「
支那」原是「Cina」〔d�in�〕的音譯,是古代印度對古代中
國的稱呼,最早出現在梵文佛經中。梵文Cina進入不同的語言
中,其讀音變化不大,譯音是「China」、「支那」、「脂那」、
「至那」或「震旦」。根據對Cina的來源的不同看法,其原始
含意也不相同。比較有代表性的說法有四種:1.認為Cina在梵
文中表示中國「絲」。古代印度人、波斯人、古希臘人,都用
中國絲(梵文Cina)指稱中國;2.認為Cina是秦國的「秦」的
梵文譯音,Cina的梵文含義是「秦國」,是古代印度人對秦漢
時期的中國的稱呼;3.認為Cina在梵文中有「偏僻遙遠」的意
思;4.認為Cina指羌族。

梵文Cina在印度出現後,向西方傳播,經由中亞到歐洲,
進入英語,逐步演變為今天英語中的「China」。羅馬傳教士衛
匡國在1655年最早提出China是秦國的「秦」的譯音。在China
一詞出現前,歐洲對中國的稱呼基本上都來自Cina〔d�in�〕
的讀音,只是根據不同的語言稍有差異。梵文Cina向東方傳播,
進入中國和日本,譯音為「支那」、「脂那」、「震旦」等。
梵文Cina進入古代中國後,古代一般把梵文Cina音譯為「震旦
」,但Cina(震旦)是外國人(最初是印度人)對古代中國的
稱呼,中國人一般不這樣使用。

作為一衣帶水的近鄰,日本與中國自古有密切交往,日本
人使用漢字有近兩千年的歷史。受以唐文化為代表的中國文化
影響極深,日本在中世之前隨著中國王朝的更迭,對中國的稱
呼主要有「唐國」、「大宋」、「大明」、「清國」等。

Cina進入日本後,大多數音譯為「支那」。日本辭書《廣
辭苑》解,「支那」,「外國人對中國的稱呼(源於『秦』的
轉訛),初出現於印度佛典」。在日本,「從江戶時代(公元
1603—1867年)中期以後曾使用過。」到19世紀中期之前,日
本人用「支那」指稱中國與「唐國」、「清國」等無意義上的
差別,沒有特別的政治含意。中日甲午戰爭前,日本在1888年
印刷的日軍必讀的《宇內混同秘策》一書中用「支那」指稱中
國,並以輕蔑的態度對待中國人,但「支那」一詞尚未直接與
對中國的歧視聯系在一起。

日本社會開始用「支那」蔑稱中國始於中日甲午戰爭中清
政府失敗,1895年清政府被迫與日本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
關條約,把近代中國的恥辱推向極點。長久以來一直把中國尊
為「上國」的日本人先是震驚,繼而因勝利而陶醉,上街遊行,
狂呼「日本勝利!『支那』敗北!」從此,「支那」一詞在日
本開始帶上了戰勝者對於失敗者的輕蔑的情感和心理,「支那
」逐漸由中性詞演變為貶義詞。甚至19世紀到第一次世界大戰
前的荷蘭字典中,對「支那」的解釋是:「支那,即愚蠢的中
國人,精神有問題的中國人等。」西方其他字典對「支那」的
解釋也大同小異。

日本等外國用「支那」蔑稱中國,在海外的華僑中引起強
烈反感。有些留學生和華僑投書日本報紙,要求日本人不要再
用「支那」一詞,改用「中國」,並引起了一場關於中國國號
稱謂的爭論。1908年,印尼華僑曾向統治印尼的荷蘭殖民當局
提出抗議,反對「支那」的侮辱性稱呼。在中日簽訂二十一條、
巴黎和會和五四運動後,中國國內爆發了更為強烈的抗議「支
那」蔑稱的運動。辛亥革命以後,中國政府曾向日本政府交涉,
要求不要把中國稱為「支那」,但遭到日本的拒絕。到1930年,
當時的中華民國中央政治會議通過了一項決議,並由當時的中
國國民政府外交部照會日本政府。決議說,「中國政府中央政
治會議鑒於日本政府及其人民以『支那』一詞稱呼中國,而日
本政府致中國政府的正式公文,亦稱中國為『大支那共和國』,
認為『支那』一詞意義極不明顯,與現在之中國毫無關系,故
敦促外交部須從速要求日本政府,今後稱呼『中國』,英文須
寫NationalRepubicofChina,中文須寫大中華民國。倘若日方
公文使用「支那」之類的文字,中國外交部可斷然拒絕接受。
」從1930年底起,日本政府的公文都改「支那共和國」為「中
華民國」,但社會上一般書面語和口語,仍把中國蔑稱為「支
那」,侵華日軍被稱為「支那派遣軍」,中國人被叫成「支那
人」。直到二戰結束後,中國以戰勝國身份派代表團到東京,
1946年6月,以「命令」的方式通知日本的外務省,從此以後不
許再用「支那」這個名稱。同年6月6日,日本外務次官向各報
社、出版社,日本文部次官7月3日向各大專院校校長,先後發
出避免使用「支那」名稱的正式文件,文件寫道:「查支那之
稱呼素為中華民國所極度厭惡者。鑒於戰後該國代表曾多次正
式及非正式要求停用該詞,故今後不必細問根由,一律不得使
用該國所憎惡之名稱。」

二戰後,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支那」逐漸變成死詞,
不再使用。但日本社會上,至今仍有極少數右翼分子仍故意稱
中國為「支那」;極個別人把面條叫成「支那面」。日本出版
的一些地圖上把中國東海叫成「東支那海」(只不過把「支那
」二字改用平假名拼寫),廣大僑胞對此極為反感。有位在東
京開飯館的僑胞為要求取消「支那」稱呼,數十年如一日不懈
抗爭,他在餐館的火柴盒和筷套上悲憤寫下敬白:「……如果
有人把中國叫『支那』,將使我們回憶起日本侵略中國,侮辱
中國人的那段歷史……」有人憤怒地質問說:把中國叫成「支
那」,如同過去西方人把日本叫成「JAP」,東方人把日本稱呼
「倭」,為什麼不尊重中國人民的感情?

日本還有人以孫中山過去曾用過「支那」稱呼為自己辯解。
孫中山在1899年、1903年等少數場合的確使用過「支那」一詞,
原因之一是當時正處於「支那」向貶義詞演變的初期。但從19
05年後,「支那」的貶義逐漸濃厚,從此,孫中山就不再用「
支那」一詞,而是用「中國」。另一個原因是,孫中山作為革
命者,他認為「支那」等同於清王朝,而「中國」則是他進行
革命所要建立的中華民國,在中華民國建立前稱「支那」指清
王朝,辛亥革命後改稱「中國」。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指京師、京都;後
來指漢族、華夏族居住地,當時中原漢族以外稱為「四夷」,
「東方一隅為中國,余皆夷狄」。漢族、華夏族居中,稱「中
國」,即中央之國,是地理概念。大約到19世紀中葉,「中國
」一詞才作為國家概念出現,辛亥革命才正式把中國作為國號
固定下來,1911年10月11日,革命軍在咨議局議定13條重要方
針,其中第二條即為:「稱中國為中華民國。」1949年中華人
民共和國成立,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庄嚴宣告:「中國人
民從此站起來了!」從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新中國的正式
稱謂。

⑵ 歷史上其他國家是怎樣稱呼中國的為什麼

有很多稱呼,而且不同的時代,稱呼也不一樣,戰國時期,稱呼為Cīna(梵文)大概是秦的意思,漢代以後,隨著絲綢之後打開,波斯人稱呼我們Cīn,阿拉伯人稱呼我們Sīn,羅馬人稱呼我們Sinae,希臘人稱呼我們Serice。都有“絲”的意思,也就是說那時候外國人叫我們“絲國”。到了唐代,隨著佛教的興盛,我國又將Cīna這個稱呼音譯了回來,叫做“至那”(不帶貶義的)。到了明清,俄羅斯又將我們稱作Китай,和“契丹”發音極為接近(齊塔伊)。航海時代西方人在航海日記里China(中國)。但也有說法,China很早就有了,是因為中國的瓷器廣受海外歡迎。

一、中國春秋戰國——漢

最早記載我國稱呼的是我國的鄰國印度,在古印度著名的兩部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中,首次出現了對我國的稱呼:Cīna(梵文)。

三、 明清

到了明清,俄羅斯又將我們稱作Китай,和“契丹”發音極為接近(齊塔伊),俄羅斯民族形成時間比較晚,他們了解的中國都是從蒙古人那裡聽到的,而蒙古崛起前,契丹統治了中國北方200多年。

中世紀以後,隨著葡萄牙航海時代的開啟,他們在航海日記里直接記錄了中國,後被英國學者翻譯,China一詞才正式出現在英語里,直到現在。

⑶ 古印度為什麼把中國叫做振旦

據考證,「震旦」原是「Cina」[din]的音譯,是古代印度對古代中國的稱呼,最早出現在梵文佛經中。梵文Cina進入不同的語言中,其讀音變化不大,譯音是「China」、「*****」、「脂那」、「至那」或「震旦」。根據對Cina的來源的不同看法,其原始含意也不相同。比較有代表性的說法有四種:1.認為Cina在梵文中表示中國「絲」。古代印度人、波斯人、古希臘人,都用中國絲(梵文Cina)指稱中國;2.認為Cina是秦國的「秦」的梵文譯音,Cina的梵文含義是「秦國」,是古代印度人對秦漢時期的中國的稱呼;3.認為Cina在梵文中有「偏僻遙遠」的意思;4.認為Cina指羌族。
梵文Cina在印度出現後,向西方傳播,經由中亞到歐洲,進入英語,逐步演變為今天英語中的「China」。羅馬傳教士衛匡國在1655年最早提出China是秦國的「秦」的譯音。在China一詞出現前,歐洲對中國的稱呼基本上都來自Cina[din]的讀音,只是根據不同的語言稍有差異。梵文Cina向東方傳播,進入中國和日本,譯音為「*****」、「脂那」、「震旦」等。梵文Cina進入古代中國後,古代一般把梵文Cina音譯為「震旦」,但Cina(震旦)是外國人(最初是印度人)對古代中國的稱呼,中國人一般不這樣使用。
兩種解釋:1. 東方屬震,是日出之方,故雲震旦。
2. 震 為 秦 的音譯轉變,旦 則為 斯坦 的意思

⑷ 名字被印度人當中國代號傳遍西方,春秋時期最好戰是哪國

真實的楚國熟悉而又陌生。它的名字被印度人當做中國的代號傳遍西方,它的文化中也浸透了印度之風。


道家始祖老子的哲學思想在諸子百家中獨樹一幟,他說的“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影響不可估量。而公元前1500年前後編訂的印度詩集(梨俱吠陀)中有一篇《無有歌》,就如同老子(道德經》之翻版。《無有歌》中說,在“有”與“無”之前是“彼一”,“彼一”是一種既非有又非無的原始的潛能。“彼一”創造了宇宙,也造成了有與無的分家。這個“彼一”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老子所謂的“道”。而“彼一”的發音“Tad eham”也與“道”非常相似。

老子的政治思想是小國寡民,最欣賞“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但是自古以來中國的統治者欣賞的都是“王霸之道”,只要有能力,無不想著統一天下。老子這種思想在中國似乎沒有市場,放到古代的印度,倒是蠻適合。在印度歷史上,多數時期都呈現出以城市為中心的小國分而治之。直到英國殖民者到來之後,印度仍然保留著不少大小土邦。

老子寫下五千言《道德經》後就騎著一頭大青牛,西出函谷關。西晉時的道士為了貶低佛教,說老子去了印度,印度佛教就是淵源於老子的教化。這種說法不足為信,也缺乏依據。

真實的楚國熟悉而又陌生。它的名字被印度人當做中國的代號傳遍西方,它的文化中也沁透了印度之風。在幾千年的歷史中,中華民族曾經接受了四面八方的優秀文化並融會創新。追索文化傳播的脈絡可以讓我們更清楚地認識一段歷史。

⑸ china 的這個稱呼的來歷

歐洲一些國家稱中國為「China」、「Chine」是源於
「秦」(Chin)。英文「瓷器」(china)一詞則是由
「China」一詞派生來的,而不是「China」是從「c
hina」派生的。說Chinese是「瓷人」完全是無中生
有,挑撥離間。隨便問問你身邊的美國人或英國人就會得出答案。

Chinese硬譯是「秦人」。就像早先的華人自稱「唐人」,
絕不會有人說這其實是蔑稱「糖人」。歐洲從羅馬帝國時就知道
中國,那時中國是「大秦」。俄國知道中國比較晚,那時已經是
北宋。但和他們更臨近的是遼。所以他們稱中國「契丹」。把自
己稱作「瓷人」的中國人是自取其辱,把中國人稱作「瓷人」的
外國人是別有用心。問問任何一個說英語的人就知道,「瓷人」
在英語里叫「china dolls」。真正罵人的話是「C
hina-man」。聽見別人這么稱你再抗議不遲。至於稱我
們「秦人」,雖然使巫婆、任丁他們顯得更「正宗」,但沒什麼
不好。秦帝國畢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皇朝,當時世
界上最強盛國家。如果歐洲也是和俄國人一樣到了北宋才知道有
個中國,管咱們叫「宋人」,那才真叫人氣得肝兒疼。

至於字尾,加州人、德州人這些「外來戶」倒是「an」結尾了,
也不知為什麼當年參與美利堅立國的「Marylander」、
「New Yorker」、「New Englander」
就楞把好名都留給他們了。就連當年最被歧視非洲人,也得了「
African」的好名字,實在是顛倒了耶!
詞語作為表達思想的載體,常常被打上時代的烙印、留有
歷史變遷的痕跡,「支那」一詞的稱呼也是一樣。據考證,「
支那」原是「Cina」〔d�in�〕的音譯,是古代印度對古代中
國的稱呼,最早出現在梵文佛經中。梵文Cina進入不同的語言
中,其讀音變化不大,譯音是「China」、「支那」、「脂那」、
「至那」或「震旦」。根據對Cina的來源的不同看法,其原始
含意也不相同。比較有代表性的說法有四種:1.認為Cina在梵
文中表示中國「絲」。古代印度人、波斯人、古希臘人,都用
中國絲(梵文Cina)指稱中國;2.認為Cina是秦國的「秦」的
梵文譯音,Cina的梵文含義是「秦國」,是古代印度人對秦漢
時期的中國的稱呼;3.認為Cina在梵文中有「偏僻遙遠」的意
思;4.認為Cina指羌族。

梵文Cina在印度出現後,向西方傳播,經由中亞到歐洲,
進入英語,逐步演變為今天英語中的「China」。羅馬傳教士衛
匡國在1655年最早提出China是秦國的「秦」的譯音。在China
一詞出現前,歐洲對中國的稱呼基本上都來自Cina〔d�in�〕
的讀音,只是根據不同的語言稍有差異。梵文Cina向東方傳播,
進入中國和日本,譯音為「支那」、「脂那」、「震旦」等。
梵文Cina進入古代中國後,古代一般把梵文Cina音譯為「震旦
」,但Cina(震旦)是外國人(最初是印度人)對古代中國的
稱呼,中國人一般不這樣使用。

作為一衣帶水的近鄰,日本與中國自古有密切交往,日本
人使用漢字有近兩千年的歷史。受以唐文化為代表的中國文化
影響極深,日本在中世之前隨著中國王朝的更迭,對中國的稱
呼主要有「唐國」、「大宋」、「大明」、「清國」等。

Cina進入日本後,大多數音譯為「支那」。日本辭書《廣
辭苑》解,「支那」,「外國人對中國的稱呼(源於『秦』的
轉訛),初出現於印度佛典」。在日本,「從江戶時代(公元
1603—1867年)中期以後曾使用過。」到19世紀中期之前,日
本人用「支那」指稱中國與「唐國」、「清國」等無意義上的
差別,沒有特別的政治含意。中日甲午戰爭前,日本在1888年
印刷的日軍必讀的《宇內混同秘策》一書中用「支那」指稱中
國,並以輕蔑的態度對待中國人,但「支那」一詞尚未直接與
對中國的歧視聯系在一起。

日本社會開始用「支那」蔑稱中國始於中日甲午戰爭中清
政府失敗,1895年清政府被迫與日本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
關條約,把近代中國的恥辱推向極點。長久以來一直把中國尊
為「上國」的日本人先是震驚,繼而因勝利而陶醉,上街遊行,
狂呼「日本勝利!『支那』敗北!」從此,「支那」一詞在日
本開始帶上了戰勝者對於失敗者的輕蔑的情感和心理,「支那
」逐漸由中性詞演變為貶義詞。甚至19世紀到第一次世界大戰
前的荷蘭字典中,對「支那」的解釋是:「支那,即愚蠢的中
國人,精神有問題的中國人等。」西方其他字典對「支那」的
解釋也大同小異。

日本等外國用「支那」蔑稱中國,在海外的華僑中引起強
烈反感。有些留學生和華僑投書日本報紙,要求日本人不要再
用「支那」一詞,改用「中國」,並引起了一場關於中國國號
稱謂的爭論。1908年,印尼華僑曾向統治印尼的荷蘭殖民當局
提出抗議,反對「支那」的侮辱性稱呼。在中日簽訂二十一條、
巴黎和會和五四運動後,中國國內爆發了更為強烈的抗議「支
那」蔑稱的運動。辛亥革命以後,中國政府曾向日本政府交涉,
要求不要把中國稱為「支那」,但遭到日本的拒絕。到1930年,
當時的中華民國中央政治會議通過了一項決議,並由當時的中
國國民政府外交部照會日本政府。決議說,「中國政府中央政
治會議鑒於日本政府及其人民以『支那』一詞稱呼中國,而日
本政府致中國政府的正式公文,亦稱中國為『大支那共和國』,
認為『支那』一詞意義極不明顯,與現在之中國毫無關系,故
敦促外交部須從速要求日本政府,今後稱呼『中國』,英文須
寫NationalRepubicofChina,中文須寫大中華民國。倘若日方
公文使用「支那」之類的文字,中國外交部可斷然拒絕接受。
」從1930年底起,日本政府的公文都改「支那共和國」為「中
華民國」,但社會上一般書面語和口語,仍把中國蔑稱為「支
那」,侵華日軍被稱為「支那派遣軍」,中國人被叫成「支那
人」。直到二戰結束後,中國以戰勝國身份派代表團到東京,
1946年6月,以「命令」的方式通知日本的外務省,從此以後不
許再用「支那」這個名稱。同年6月6日,日本外務次官向各報
社、出版社,日本文部次官7月3日向各大專院校校長,先後發
出避免使用「支那」名稱的正式文件,文件寫道:「查支那之
稱呼素為中華民國所極度厭惡者。鑒於戰後該國代表曾多次正
式及非正式要求停用該詞,故今後不必細問根由,一律不得使
用該國所憎惡之名稱。」

二戰後,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支那」逐漸變成死詞,
不再使用。但日本社會上,至今仍有極少數右翼分子仍故意稱
中國為「支那」;極個別人把面條叫成「支那面」。日本出版
的一些地圖上把中國東海叫成「東支那海」(只不過把「支那
」二字改用平假名拼寫),廣大僑胞對此極為反感。有位在東
京開飯館的僑胞為要求取消「支那」稱呼,數十年如一日不懈
抗爭,他在餐館的火柴盒和筷套上悲憤寫下敬白:「……如果
有人把中國叫『支那』,將使我們回憶起日本侵略中國,侮辱
中國人的那段歷史……」有人憤怒地質問說:把中國叫成「支
那」,如同過去西方人把日本叫成「JAP」,東方人把日本稱呼
「倭」,為什麼不尊重中國人民的感情?

日本還有人以孫中山過去曾用過「支那」稱呼為自己辯解。
孫中山在1899年、1903年等少數場合的確使用過「支那」一詞,
原因之一是當時正處於「支那」向貶義詞演變的初期。但從19
05年後,「支那」的貶義逐漸濃厚,從此,孫中山就不再用「
支那」一詞,而是用「中國」。另一個原因是,孫中山作為革
命者,他認為「支那」等同於清王朝,而「中國」則是他進行
革命所要建立的中華民國,在中華民國建立前稱「支那」指清
王朝,辛亥革命後改稱「中國」。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指京師、京都;後
來指漢族、華夏族居住地,當時中原漢族以外稱為「四夷」,
「東方一隅為中國,余皆夷狄」。漢族、華夏族居中,稱「中
國」,即中央之國,是地理概念。大約到19世紀中葉,「中國
」一詞才作為國家概念出現,辛亥革命才正式把中國作為國號
固定下來,1911年10月11日,革命軍在咨議局議定13條重要方
針,其中第二條即為:「稱中國為中華民國。」1949年中華人
民共和國成立,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庄嚴宣告:「中國人
民從此站起來了!」從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新中國的正式

⑹ 中國古代被稱為( )

從倆個地方給你找點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哈

據史書記載及現有的考古文物證實,「中國」名稱約在三千年前就有了。據一九八三年出土的西周文物上記有「余其宅茲中或」。專家考證,「中或」就是中國。所謂「中」就是「居天下之中」的意思;所謂「國」,在古代意指「城」。「中國」一名,古代含義不盡一樣。有的指京師為中國;有的指帝王所在的都城為中國;有的則指華夏族和漢族所在的地區為中國;也有的指我國華夏族所建的國家在黃河流域一帶,以為黃河流域為天下之中,故稱「中國」。古時的「中國」與史書記載的「華夏」、「中土」、「中原」、「中夏」、「九州」、「神州」、「中華」一詞的含義是相同的,都是中國人民對自己偉大祖國的共同稱謂。從秦以後,「中國」名稱的含義則指我國各族人民共有的疆域的全部領土。《史記·天官書》稱:「其後秦遂以兵滅六國,並中國」。《漢書·陸賈傳》曰:「皇帝(指劉邦)起豐沛,討暴秦,誅疆楚,為天下興利除害,繼五帝三王之業,統天下,理中國。中國之人以億計,地方萬里,居天下之膏腴,人眾車輿,萬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始有也」。自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名稱則是指我國五十六個民族的大家庭和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全部疆域領土。
--------------------------------------------------------------

西漢絲綢之路時,歐洲人當時把中國稱為「賽里斯」

相當多的西方語言稱中國為China(英語)、Chine(法語)、Sina或其變體,據認為是來自「秦」的音譯

日本稱呼「支那」來指稱中國

現在大約有十幾個國家稱中國為「契丹」

⑺ 叫什麼名字

中國的又名,可從中外兩方面來看:
一、中國的其它稱呼:
中華、華夏、神州、赤縣、(諸)華、(諸)夏、中夏、區夏、方夏、函夏、海內、禹城、禹跡、禹甸、九州、九牧、九區、九域、八州、九囿、九土、九野等等。
二、外語中的「中國」
相當多的西方語言稱中國為China(英語)、Chine(法語)、Kina(瑞典語)、Sina或其變體。這個名稱的由來有多種說法,其中最常見的說法是「秦」、「契丹」、「絲」、「赤那」等,以往也被稱為「茶」和「昌南」,但這兩種說法已經被否定。
有歷史學家考證後認為為China、Chine、Kina、Sina等詞彙來自「秦」的音譯。這里的秦不僅指秦朝,而且也指西周和東周時期的秦國。在絲綢之路出現之前,秦人通過當時的玉石之路來與西方人進行貿易往來。
俄語稱中國為Китай,這是源於「契丹」一名;由於遼朝和西遼自9世紀至13世紀長期是中亞的霸主,所以在此期間興起的斯拉夫語族和突厥語族諸民族均以契丹為遼朝及其以南的宋朝等中原政權的代名詞。現在仍有十幾個國家將中國稱為「契丹」:斯拉夫語國家(俄羅斯、烏克蘭、保加利亞等)稱中國為「Khistankia」;突厥語國家(中亞各國)稱中國為「Kaitay」、「Kathay」、「Hatay」、「Katay」;西亞國家(伊朗、阿富汗、伊拉克等)稱中國為「Katay」、「Khatay」。
另有看法認為China等名稱是來源於「契丹」這個名字,因為宋朝時的歐洲與中國的貿易都是通過中國北方的契丹民族而轉手,歐洲人因此而把「契丹」和契丹人所經營的貨物的來源地相混同;但China一詞的出現遠早於宋朝,拉丁語詞彙「Cathay」則來自奧斯曼土耳其語的「Kathay」一詞。
據說,中國在古印度語梵文是cina、chinas,在希臘語是Sinai、Serica,在古拉丁語是Sinae。但古印度人和希臘羅馬人的「cina」等詞究竟何指,目前沒有定論。古印度典籍最早提到「cina」是公元前10世紀(有的學者提出是公元前5世紀和公元前15世紀)的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 有學者認為「cina」是指西周的秦國,(1655,Martini.Martin),但也有學者認為指古蒙古部落戎狄,sino為赤那之地的音譯(意思是狼)。「cina」更可能為古印度人對東方國家的稱呼而不是特指中國。
古代中國在中亞另有一別名「桃花石」Tabgach,據研究,可能出自長期統治中國的鮮卑拓拔部的名字。

⑻ 外國對中國的稱呼有哪些

歐洲一些國家稱中國為「China」、「Chine」是源於
「秦」(Chin)。英文「瓷器」(china)一詞則是由
「China」一詞派生來的,而不是「China」是從「c
hina」派生的。說Chinese是「瓷人」完全是無中生
有,挑撥離間。隨便問問你身邊的美國人或英國人就會得出答案。

Chinese硬譯是「秦人」。就像早先的華人自稱「唐人」,
絕不會有人說這其實是蔑稱「糖人」。歐洲從羅馬帝國時就知道
中國,那時中國是「大秦」。俄國知道中國比較晚,那時已經是
北宋。但和他們更臨近的是遼。所以他們稱中國「契丹」。把自
己稱作「瓷人」的中國人是自取其辱,把中國人稱作「瓷人」的
外國人是別有用心。問問任何一個說英語的人就知道,「瓷人」
在英語里叫「china dolls」。真正罵人的話是「C
hina-man」。聽見別人這么稱你再抗議不遲。至於稱我
們「秦人」,雖然使巫婆、任丁他們顯得更「正宗」,但沒什麼
不好。秦帝國畢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皇朝,當時世
界上最強盛國家。如果歐洲也是和俄國人一樣到了北宋才知道有
個中國,管咱們叫「宋人」,那才真叫人氣得肝兒疼。

至於字尾,加州人、德州人這些「外來戶」倒是「an」結尾了,
也不知為什麼當年參與美利堅立國的「Marylander」、
「New Yorker」、「New Englander」
就楞把好名都留給他們了。就連當年最被歧視非洲人,也得了「
African」的好名字,實在是顛倒了耶!
詞語作為表達思想的載體,常常被打上時代的烙印、留有
歷史變遷的痕跡,「*****」一詞的稱呼也是一樣。據考證,「
*****」原是「Cina」〔d�in�〕的音譯,是古代印度對古代中
國的稱呼,最早出現在梵文佛經中。梵文Cina進入不同的語言
中,其讀音變化不大,譯音是「China」、「*****」、「脂那」、
「至那」或「震旦」。根據對Cina的來源的不同看法,其原始
含意也不相同。比較有代表性的說法有四種:1.認為Cina在梵
文中表示中國「絲」。古代印度人、波斯人、古希臘人,都用
中國絲(梵文Cina)指稱中國;2.認為Cina是秦國的「秦」的
梵文譯音,Cina的梵文含義是「秦國」,是古代印度人對秦漢
時期的中國的稱呼;3.認為Cina在梵文中有「偏僻遙遠」的意
思;4.認為Cina指羌族。

梵文Cina在印度出現後,向西方傳播,經由中亞到歐洲,
進入英語,逐步演變為今天英語中的「China」。羅馬傳教士衛
匡國在1655年最早提出China是秦國的「秦」的譯音。在China
一詞出現前,歐洲對中國的稱呼基本上都來自Cina〔d�in�〕
的讀音,只是根據不同的語言稍有差異。梵文Cina向東方傳播,
進入中國和日本,譯音為「*****」、「脂那」、「震旦」等。
梵文Cina進入古代中國後,古代一般把梵文Cina音譯為「震旦
」,但Cina(震旦)是外國人(最初是印度人)對古代中國的
稱呼,中國人一般不這樣使用。

作為一衣帶水的近鄰,日本與中國自古有密切交往,日本
人使用漢字有近兩千年的歷史。受以唐文化為代表的中國文化
影響極深,日本在中世之前隨著中國王朝的更迭,對中國的稱
呼主要有「唐國」、「大宋」、「大明」、「清國」等。

Cina進入日本後,大多數音譯為「*****」。日本辭書《廣
辭苑》解,「*****」,「外國人對中國的稱呼(源於『秦』的
轉訛),初出現於印度佛典」。在日本,「從江戶時代(公元
1603—1867年)中期以後曾使用過。」到19世紀中期之前,日
本人用「*****」指稱中國與「唐國」、「清國」等無意義上的
差別,沒有特別的政治含意。中日甲午戰爭前,日本在1888年
印刷的日軍必讀的《宇內混同秘策》一書中用「*****」指稱中
國,並以輕蔑的態度對待中國人,但「*****」一詞尚未直接與
對中國的歧視聯系在一起。

日本社會開始用「*****」蔑稱中國始於中日甲午戰爭中清
政府失敗,1895年清政府被迫與日本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
關條約,把近代中國的恥辱推向極點。長久以來一直把中國尊
為「上國」的日本人先是震驚,繼而因勝利而陶醉,上街遊行,
狂呼「日本勝利!『*****』敗北!」從此,「*****」一詞在日
本開始帶上了戰勝者對於失敗者的輕蔑的情感和心理,「*****
」逐漸由中性詞演變為貶義詞。甚至19世紀到第一次世界大戰
前的荷蘭字典中,對「*****」的解釋是:「*****,即愚蠢的中
國人,精神有問題的中國人等。」西方其他字典對「*****」的
解釋也大同小異。

日本等外國用「*****」蔑稱中國,在海外的華僑中引起強
烈反感。有些留學生和華僑投書日本報紙,要求日本人不要再
用「*****」一詞,改用「中國」,並引起了一場關於中國國號
稱謂的爭論。1908年,印尼華僑曾向統治印尼的荷蘭殖民當局
提出抗議,反對「*****」的侮辱性稱呼。在中日簽訂二十一條、
巴黎和會和五四運動後,中國國內爆發了更為強烈的抗議「支
那」蔑稱的運動。辛亥革命以後,中國政府曾向日本政府交涉,
要求不要把中國稱為「*****」,但遭到日本的拒絕。到1930年,
當時的中華民國中央政治會議通過了一項決議,並由當時的中
國國民政府外交部照會日本政府。決議說,「中國政府中央政
治會議鑒於日本政府及其人民以『*****』一詞稱呼中國,而日
本政府致中國政府的正式公文,亦稱中國為『大*****共和國』,
認為『*****』一詞意義極不明顯,與現在之中國毫無關系,故
敦促外交部須從速要求日本政府,今後稱呼『中國』,英文須
寫NationalRepubicofChina,中文須寫大中華民國。倘若日方
公文使用「*****」之類的文字,中國外交部可斷然拒絕接受。
」從1930年底起,日本政府的公文都改「*****共和國」為「中
華民國」,但社會上一般書面語和口語,仍把中國蔑稱為「支
那」,侵華日軍被稱為「*****派遣軍」,中國人被叫成「*****
人」。直到二戰結束後,中國以戰勝國身份派代表團到東京,
1946年6月,以「命令」的方式通知日本的外務省,從此以後不
許再用「*****」這個名稱。同年6月6日,日本外務次官向各報
社、出版社,日本文部次官7月3日向各大專院校校長,先後發
出避免使用「*****」名稱的正式文件,文件寫道:「查*****之
稱呼素為中華民國所極度厭惡者。鑒於戰後該國代表曾多次正
式及非正式要求停用該詞,故今後不必細問根由,一律不得使
用該國所憎惡之名稱。」

二戰後,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逐漸變成死詞,
不再使用。但日本社會上,至今仍有極少數右翼分子仍故意稱
中國為「*****」;極個別人把面條叫成「*****面」。日本出版
的一些地圖上把中國東海叫成「東*****海」(只不過把「*****
」二字改用平假名拼寫),廣大僑胞對此極為反感。有位在東
京開飯館的僑胞為要求取消「*****」稱呼,數十年如一日不懈
抗爭,他在餐館的火柴盒和筷套上悲憤寫下敬白:「……如果
有人把中國叫『*****』,將使我們回憶起日本侵略中國,侮辱
中國人的那段歷史……」有人憤怒地質問說:把中國叫成「支
那」,如同過去西方人把日本叫成「JAP」,東方人把日本稱呼
「倭」,為什麼不尊重中國人民的感情?

日本還有人以孫中山過去曾用過「*****」稱呼為自己辯解。
孫中山在1899年、1903年等少數場合的確使用過「*****」一詞,
原因之一是當時正處於「*****」向貶義詞演變的初期。但從19
05年後,「*****」的貶義逐漸濃厚,從此,孫中山就不再用「
*****」一詞,而是用「中國」。另一個原因是,孫中山作為革
命者,他認為「*****」等同於清王朝,而「中國」則是他進行
革命所要建立的中華民國,在中華民國建立前稱「*****」指清
王朝,辛亥革命後改稱「中國」。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指京師、京都;後
來指漢族、華夏族居住地,當時中原漢族以外稱為「四夷」,
「東方一隅為中國,余皆夷狄」。漢族、華夏族居中,稱「中
國」,即中央之國,是地理概念。大約到19世紀中葉,「中國
」一詞才作為國家概念出現,辛亥革命才正式把中國作為國號
固定下來,1911年10月11日,革命軍在咨議局議定13條重要方
針,其中第二條即為:「稱中國為中華民國。」1949年中華人
民共和國成立,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庄嚴宣告:「中國人
民從此站起來了!」從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新中國的正式

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306082505247.html

⑼ 關於"china"一詞是否含有歧視性語義的問 題,學術界有一些爭議 英語

摘 要] 文章(1)用構詞方法分析了由「China」派生出「Chinese」違背了英語的構詞規則;(2)從統計角度指出了「中國人」的英語表達形式
「Chinese」的歧視性語義;(3)建議根據英語的正常構詞規則,將由「China」派生出的「Chinese」改為「Chinan」,使之用
「Chinan」作為「中國人」的英語表達形式,從而清除以「Chinese」表達「中國人」的歧視性語義。

[關鍵詞]
語言歧視;中國人;Chinan;Chinese;China

英語是目前的國際通用語言之一。由於歷史的原因和文化的偏見,在英語中存在著歧視問題。例如,「中國人」的英語表達形式「Chinese」就是一個具有歧視性質的詞。本文對這種表達形式的歧視性涵義進行分析,並建議將「中國人」的英語表達形式「Chinese」改為「Chinan」。

一、由「China」派生出「Chinese」違背了英語的構詞規則

討論「Chinese」的歧視性語義,首先要介紹一下「China」作為「中國」的英語名稱的來源。關於「China」的詞源,大約有三類說法:其一是來源於印度梵語「Cina」,「Cina」的梵文含義是「秦國」,是古代印度人對秦漢時期的中國的稱呼[1]。其二是源於印度梵語「Cina」的「思維」或
「文物國」之意[2]。其三是來源於中國特產物品「絲」(梵文Cina)或瓷器(china)的英語名稱。關於「China」一詞是否含有歧視性語義的問題,學術界有一些爭議,本文對此不予以討論。但是由其所派生出來的「Chinese」卻明顯地包含歧視性語義。

(一)在英語中表示「……國家、地區的人」的基本方式
在英語中,表示「……國家、地區的人」基本上有三種構詞方式[3]:
1、以母音結尾的詞,直接在其後加「-n」、「-an」或「-ian」。這種詞形變化在英語中所佔的比例最大,如
「America+n→American」。
2、以輔音結尾的詞,直接在其後加「-i」,如「Pakistan+i→Pakistani」。
3、在詞尾直接加「-ese」,或將詞尾變形後加「-ese」,如「Japan+ese→Japanese」。

(二)由「China」派生出「Chinese」違背了英語構詞規則
「China」是以母音a結尾的單詞,按照上面的構詞規則,由它派生出表示「中國人、中國的」詞時,本應該在其詞尾直接加「-n」或「-ian」,可是在現有英語中表示「中國人、中國的」的單詞「Chinese」卻是將「China」作出變形後再添加「-ese」而來的,明顯違反了英語的詞形變化規則。那麼,為什麼會產生這種違反規則的詞形變化呢?實際上是要表達一種歧視,「Chinese」實際上是一個種族蔑稱。

(三)「Chinese」在構詞方法上包含歧視性語義
「-ese」後綴在英語中有「微小的」、「小的」、「不重要的」,甚至「低等的」、「劣等的」、「微不足道的」、「弱小的」、「怪異的」、「帶有疾病的」
種族的涵義。將以「-ese」結尾的單詞作為代表一個國家的人民和語言的名詞,無疑為這個國家打上了嚴重的文化歧視烙印。因此,違反英語的構詞規則,將
「China」變形後再添加「-ese」構成「Chinese」,用其表示「中國人」,導致了歧視性語義的產生。「Chinese」的這種歧視性語義,在非英語語境中接收英語教育的人,是很難意識和體會到其歧視性涵義的。而在英語語境中生活一段時間之後,就會逐漸意識到和體會到其深刻的歧視性涵義。稱呼中國人為「Chinese」,與稱呼一個黑種人為「Nigger」(黑鬼)一樣,其中包含著深刻的種族蔑視和侮辱。與之相反,英語中對該文化所認為「優等」
的種族和人的稱呼,其後綴則多為「-an」。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f1f3e280100ubts.html

⑽ 世界歷史:古印度叫支什麼那三個字的

「支那」起源於印度。印度古代人稱中國為「chini」,據說是來自「秦」的音譯,中國從印度引進梵文佛經以後,要把佛經譯為漢文,於是高僧按照音譯把chini就翻譯成「支那」。同為印歐語系的古羅馬稱中國為Sinoa,後來的英文中的China,和法文中的Chine,都是來自這個語源。《大唐西域記》就有一段記載:「王曰:『大唐國在何方?經途所宣,去斯遠近?』對曰:『當此東北數萬余里,印度所謂摩訶至那國是也。』」
有人指出:Ci^na之名在《摩訶婆羅多》、《摩奴法典》、《羅摩耶那》等印度古籍就出現了。但還不能確證這就是指中國。《釋迦方誌》引用了後漢獻帝建安十年,入竺之秦州刺史成光子的話:「成光子雲:『中天竺國東至振旦國五萬八千里。』」那麼振旦最遲在東漢以前就已經廣為印度人熟悉了。
「支那」和葡萄牙語、荷蘭語、德語、英語中的China以及法語中的Chine等皆起源於梵語Ci^na—stha^ na之說,也已為學界公認。古代希臘、羅馬等國對我國的稱呼,除了有繒絹之義轉化來的Serice(塞里斯)外,還有與支那同源的Sin, Thin,或 Sinai, Thinai。春秋時秦穆公歸並了許多西北部游牧民族,並把翟(狄)人部落趕到漠北,秦始皇時代,又迫使匈奴西遷。他們就逐步滲入中亞、西亞和歐洲的同時也使西方人知道了秦,並以為那就是中國了。這種說法還有爭議,但從《史記》中說秦國「禁不得祠」來看,如果「不得祠」就是佛陀寺,那麼秦與印度早就有交往了,佛經中的支那就是秦,從而轉化為中國之意的脈絡就很清楚了。
日本僧侶空海曾於804年隨遣唐使赴唐學習佛經,因此可以推斷他書中的「支那」,是從漢譯經典里學來的。以後一些佛教界人士為顯示博學、虔誠也開始用起了「支那」一詞稱呼中國。但明治維新時,山鹿素行等人覺得國名之爭,可以為他們的政治主張服務,認為與中國相對的就是夷人,所以特意寫了一本《中朝實錄》來爭這個「中朝」之名。接著福澤諭吉等人提出了脫亞入歐的主張。甲午戰爭中清政府失敗後,長久以來一直把中國尊為上國的日本人,在震驚之餘大為陶醉。從此,「支那」一詞在日本開始帶上了戰勝者對於失敗者的輕蔑的色彩。1913年又根據駐華公使的提議商定:日本政府今後均以「支那」呼稱中國。對此引起了很多中國人的憤怒,1919年留日學生在國內出版的《東游揮汗錄》中,除了以毒攻毒地繼續使用「倭人」一詞以外,還因為英語中的Japan源於漆器,而且日本想脫亞入歐,就用它的音譯,稱之為:「假扮」。

閱讀全文

與秦國時如何稱呼印度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音箱多少錢一對 瀏覽:784
中國有哪些氣質女星 瀏覽:244
印度牛皮為什麼這么便宜 瀏覽:502
印尼旅遊注意什麼時候 瀏覽:829
最火的越南童音是什麼歌 瀏覽:379
孟買和伊朗什麼關系 瀏覽:765
義大利青皮是什麼 瀏覽:76
印尼的錢1000換多少人民幣 瀏覽:129
伊朗為什麼襲擊石油設施 瀏覽:699
越南地下城現在怎麼樣 瀏覽:547
香港有多少人有英國戶籍 瀏覽:674
伊朗藏紅花什麼水果 瀏覽:560
印度式的電視劇叫什麼名字 瀏覽:363
印尼選票為什麼要人工數 瀏覽:538
越南什麼時候盛行東風 瀏覽:482
義大利哪裡買gucci 瀏覽:14
固安英國宮一期怎麼走 瀏覽:534
英國愛它美奶粉價格是多少 瀏覽:119
印度用海南話怎麼說 瀏覽:936
中國六十年代支援越南多少物資 瀏覽: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