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海岸線為什麼這么直

印度海岸線為什麼這么直

發布時間:2022-05-17 22:50:36

『壹』 為什麼南亞次大陸的印度沒有和中國一樣

1歐洲那麼多民族主要是因為海岸線支離破碎,又有山脈隔離。而中國雖然南方也有很多丘陵相互隔離,但海岸線還是比較平緩同時也有長江黃河這些東西方向的河流可以溝通東西,南北有大運河可以溝通南北
而印度的海岸線也很平直,也有溝通東西的恆河,南北有印度河,整個印度被山脈和高原包圍,印度整體還是以平原為主,南部有德干高原但海拔不高,沒有起到太多的隔離作用
但印度無論是語言還是民族都比中國多,中國的語言正在使用的有80多種。印度共有1652種語言和方言,其中使用人數超過百萬的達33種。印度憲法規定的18種語言為聯邦官方語言
印度人的民族構成遠比中國復雜得多,中國總共56個民族,其中漢族佔了90%以上,而印度的情況遠非這么簡單。印度到底有多少個民族,難以確說,一般認為不下數百個,而無論哪一個民族都不佔多數。
為什麼印度地形平緩,海岸線直也不能像中國那樣大統一的局面?

望採納

『貳』 印度海岸線的特點是怎樣的

我只知道印度海岸線是比較平直的。

『叄』 印度海岸線並不短,為什麼卻沒有一處海灘出名呢

《孟子·公孫丑下》有言:“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是我國古代作戰時的“座右銘”,在打仗的時候一定要佔據氣候、地理或者人心向背的優勢。其實天時地利人和的說法不僅適用於戰爭中,對於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發展來說都是如此。很多國家氣候地理條件相當好,物質資源也豐富,但是因為人口素質不夠,或人心不齊而發展緩慢,這也是很常見的事情。印度就是一個典型的占據天時地利卻發展較為緩慢的國家。

為什麼說印度占據了天時地利呢?作為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印度北部有喜馬拉雅山天險,中部是印度河-恆河平原,東西兩岸同樣是大片平原。平原地區佔到了印度國土面積的40%左右,山地和高原的海拔也大多不超過1000米。在氣候上,印度大部分地區為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土壤肥沃,而且農作物一年四季都可以生長。這也使得印度是世界上農業規模最龐大、糧食產量和出口最大的國家之一。

▲秸稈焚燒產生大量煙塵

一般情況下,較嚴重的污染都是重工業化帶來的,在工業化上還差得遠的印度為何會擁有如此“突出”的污染水平呢?說起來,印度的農村地區可謂是“貢獻卓著”。印度的空氣污染源主要來自於薪柴燃燒、低質量燃料燃燒以及大量秸稈焚燒等,這些也是印度霧霾的主要來源。然而這些東西並不能被禁止使用,因為對於大部分貧窮的印度人來說,他們生火做飯只能使用這些東西。印度政府曾經承諾提高液化氣普及率,但大部分家庭主婦還是享受不到液化氣帶來的便捷,只能燃燒這些會造成大量污染的物質。

結語

一個國家要想富強起來,在某些方面自然是要付出代價的——工業化進程必然導致環境被破壞,強如英美也逃不出這個規律。然而在環境已經被污染到相當嚴重的情況下,工業化進程仍舊十分緩慢,這背後的原因就值得深思了。畢竟“綠水青山才是金山銀山”,印度在坐擁天時地利的情況下,不提高全體民眾素質,一味依靠高種姓發展,搞粗放式經濟,這必然會導致社會割裂,同時嚴重的污染又會導致第三產業難以發展、經濟結構難以改進完善,從而陷入惡性循環之中。所謂“見微知著”,從印度缺乏世界級海灘一事中,就足以看到印度當下仍然面臨的諸多弊病。

『肆』 印度海岸線很長,為什麼印度沒有出現世界級的港口

大家都知道中國在改革開放的時候特別發展了沿海地區,而沿海地區的港口是經濟貿易往來的媒介,能進一步促進經濟的發展,而印度這個國家海岸線非常的長,但是發達的港口相比起中國卻非常少,這是由有多方面的因素決定的。

先來看一下印度的地形特徵,印度是南北高,中間低,南部是高原,北方是喜馬拉雅山,印度凡是靠海的地方,離山都非常近。靠近阿拉伯海的地方,有四高止山脈,靠近孟加拉灣的地方,則有東高止山脈,可以說印度但凡是靠海的地方都是山。並不適合人類的居住,也不利於交通的運行。一般優良港口所處的位置交通都要比較便利,比如有鐵路,公路,管道,河道等現代化的運輸網,港口所處的城市經濟也較發達,有大量的貿易往來,剛才有運輸需求,港口才能發展下去。呃,印度沿海地區都不滿足這些條件,所以盡管海岸線很長,也很難有優良的港口。

『伍』 中國的海岸線長度從地圖上看和印度的差不多怎麼實際比印度的長2倍還多

地形影響,印度內部屬於德干高原,高原直逼海岸線,海岸線平直少峽灣。中國沿海多是河流沖積,曲折蜿蜒。這個數據應該是國家實地測量的,不會有假,不然豈不被國際友人恥笑。

『陸』 海岸線是怎麼形成的

你到過海邊嗎?當你感受清新的空氣、享受舒適的海水浴時,是否也被海岸的風光所吸引呢?海岸是鄰接海洋邊緣的陸地。也就是說,海岸是我們觀海時,當時海水邊的那一帶陸地。地貌學上的海岸就不同了,它是指現在海陸之間正在相互作用著和過去曾經相互作用過的地方。

地理學家把海岸簡單地劃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由非海洋因素所形成的海岸;另一類則主要由波浪和海流的作用形成。

許多海岸的形狀是陸地上的流水作用造成的。由於侵蝕作用,河流在流入海洋時,切出了河谷。這些河谷盡管現在被海水淹沒,但形狀卻大致保持了下來。

河流挾帶沉積物經過漫長地質歷史時期的沉積,可以生成弧狀或鳥足狀的三角洲或者連綿的沉積平原,潮起潮落,留下無數五彩斑斕的貝類。

冰川也有助於海岸的形成。冰期時大冰川的覆蓋與切割會在地表留下冰川作用的痕跡。一些稱為峽灣的深谷就是冰川在海平面以下的地方切出來的。冰川消退後,海水淹沒了這些深谷,形成峽灣。

火山作用也能形成海岸。在夏威夷群島和日本、東印度群島等地有明顯的例證。

上面說的這些海岸都是由非海洋因素形成的,而波浪和海流形成的海岸更是鬼斧神工。海的破壞性作用叫海蝕作用。海蝕作用會形成高度大致相同、斷續分布的洞穴。這些洞穴或大或小,高低錯落,宛如海岸上跳動的音符,當海風掠過時會發出嗚嗚聲音,相互唱和。這些洞穴在波浪的長期作用下,不斷加深和擴大,頂部崖岩懸空,以致在重力作用下崩塌,這樣就會形成陡崖。站在崖上看千帆點點,波瀾壯闊,使人心曠神怡。

最讓人嘆為觀止的,還是一些洞穴在相向波浪的強烈作用下被蝕穿相互貫通,形成拱門狀的地形。以後在海岸看見一些天然的石拱橋,可不要太驚奇哦!

海洋沉積下來的物質,通常使海岸線變得較為平直。例如美國德克薩斯州的外海海岸,便是沙灘沉積作用造成的。但沉積作用也可以造成海岸的曲折,特別是在比較嚴直的海岸上伸出來的地方更為明顯。沙嘴可能是在兩個相鄰的渦流中間夾著一個靜水帶的地方形成的,由海流搬運的沉積物被帶進靜水區就會沉積下來。

在熱帶海洋的沿岸地帶,各種造礁生物如石珊瑚、石灰質藻類、水螅蟲類和苔蘚蟲類在海岸形成中也起著積極作用,它們從海水中吸收石灰,並以之建造自己的骨骼。在珊瑚和藻類死亡或者它們被波浪和激浪擊碎以及破碎產物後來被膠結的過程中,由這些骨骼形成塊狀岩——珊瑚灰岩或礁灰岩,形成了特有的海岸線。

美麗的海岸地貌風光千姿百態,是大自然的傑作,也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柒』 地理問題

【海洋概況】
世界的第三大洋。位於亞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極洲之間。面積73,440,000平方公里(28,360,000平方哩,包括紅海和波斯灣),約佔世界海洋總面積的20%,平均深度3,890公尺(12,760呎),水的總量292,000,000億立方公里。其北為印度、巴基斯坦和伊朗;西為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為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和馬來半島;南為南極洲。與大西洋的分界線∶從非洲南端的厄加勒斯角(Cape Agulhas)向南,沿東經20°線直抵南極大陸。與太平洋的分界線∶東南部從塔斯馬尼亞島的東南角向南,沿東經147°線至南極大陸。位於塔斯馬尼亞島與澳大利亞大陸之間的巴斯(Bass)海峽是兩大洋分界處,然而巴斯海峽究應畫歸太平洋或印度洋,學者的意見不一。東北部的分界線較難畫定,有一些學者認為它經過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島之間的托雷斯(Torres)海峽,再由阿迪(Adi)島經小巽他群島(努沙登加拉群島)和爪哇島的南部,越巽他海峽至蘇門答臘島;但有的學者認為阿拉弗拉海和帝汶海應屬太平洋,不應畫入印度洋。蘇門答臘島與馬來半島之間,有的主張以新加坡為界,有的主張以佩德羅角(Cape Pedro)向東北延伸畫界,將麻六甲海峽畫入太平洋。
印度洋位於亞洲、非洲、南極洲和大洋洲大陸之間,西南以通過南非厄加勒斯角的東經20°線與大西洋為界,東南以通過塔斯馬尼亞島東南角的東經146°51′,線為界,與太平洋相接。印度洋是世界第3大洋,面積7 492萬km2,約佔世界海洋總面積的l/5。印度洋的平均深度3 897m,僅次於太平洋,居第2位。印度洋最深處在阿米蘭特群島西側的阿米蘭特海溝,深9 074m。印度洋東、西、南三面海岸陡峭而平直,沒有突出的邊緣海和內海。與亞洲相濱臨的印度洋的北部,因受亞洲西部和南部島嶼、半島的分隔,形成許多邊緣海、內海、海灣和海峽。主要邊緣海有安達曼海、阿拉伯海;主要內海有紅海;海灣有孟加拉灣、阿曼灣、亞丁灣;主要海峽有曼德海峽、霍爾木茲海峽、馬六甲海峽等。
[編輯本段]【名稱由來】
印度洋位於亞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極洲之間,全部水域都在東半球,是世界第三大洋,因位於亞洲印度半島南面,故名印度洋。
印度洋在古代稱為「厄利垂亞海」,最早見於古希臘地理學家希羅多德(前484-前425年)所著《歷史》一書及其編繪的世界地圖中。「厄里特里亞」(ERYTHREA)希臘文原意為紅色,全名意為紅海。
而「印度洋」這一名稱相對出現得較晚。公元1世紀後期的羅馬地理學家彭波尼烏斯·梅拉可能是最早使用此名的人。公元10世紀,阿拉伯人伊本·豪卡勒編繪的世界地圖上也使用了這個名字。近代正式使用印度洋一名則是在1515年左右,當時中歐地圖學家舍納爾編繪的地圖上,把這片大洋標注為「東方的印度洋」,此處的「東方」一詞是與大西洋相對而言的。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東航尋找印度,便將沿途所經過的洋面統稱之為印度洋.1570年奧爾太利烏斯編繪的世界地圖集中,把「東方的印度洋」一名去掉「東方的」,簡化為「印度洋」。這個名字逐漸被人們接受,成為通用的稱呼。
[編輯本段]【地理特徵】
印度洋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徵:
第一,印度洋的水平輪廓,北部封閉,南部開敞。印度洋北部海岸線曲折,東、西、南三面海岸陡峭平直。
第二,印度洋底展布著突出的「入」字型大洋中脊,特殊的東經90° 海嶺,巨大的水下沖積錐等,構成印度洋復雜的海底地貌景色。
第三,印度洋的主體位於赤道帶、熱帶和亞熱帶范圍內,故被稱為熱帶海洋。
第四,由於印度洋與亞洲大陸的交互作用,印度洋北部形成世界上特有的季風洋流。
塞席爾拉迪格島海岸的岩石地形
印度洋屬海較少。內海有紅海和波斯灣;邊緣海有西北部的阿拉伯海,東北部的安達曼海,東部的帝汶海和阿拉弗拉海;大海灣有西北部的亞丁灣和阿曼灣,東北部的孟加拉灣,澳大利亞北面的卡奔塔利亞(Carpentaria)灣、南面的大澳大利亞灣。在南極洲海域也有一些屬海。海岸線除北部比較曲折之外,大部分平直,少島嶼。大島有馬達加斯加島、索科特拉(Socotra)島、斯里蘭卡島,還有塞席爾群島;火山島有葛摩(Comoros)群島、馬斯克林(Mascarene)群島和凱爾蓋朗(Kerguelen)群島;珊瑚島有馬爾地夫群島。大陸邊緣地帶包括大陸棚和大陸坡。大陸棚一般比較狹窄,大陸棚較寬的海域有阿拉伯海、安達曼海、孟加拉灣和大澳大利亞灣,最寬處在澳大利亞至新幾內亞島之間,約965公里(600哩)。大陸坡陡峻之處坡度10°∼30°,一般坡度較小。在印度河、恆河入海口外的海域,有面積寬廣的水下沖積扇,被水下峽谷所切割。
島弧帶從緬甸至澳大利亞延伸達5,150公里(3,200哩),可分為兩列平行的島鏈∶內弧屬火山島,有大、小巽他群島(包括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帝汶島等); 外弧為非火山島,有安達曼群島、尼科巴(Nicobar)群島、明打威(Mentawai)群島等。島弧的外緣——爪哇海溝為印度洋最深的水域,最深點7,450公尺(24,442呎)。印度洋中央的海嶺可分為3支∶北支為阿拉伯-印度海嶺;西南支為印度洋西南海嶺,它與大西洋-印度洋海嶺相連;東南支為中印度洋海嶺,它與印度洋東南海嶺相接。北支海嶺和西南支海嶺是結構復雜的海底山脈,寬度400∼970公里(250∼600哩),相對高度1,830∼3,050公尺(6,000∼10,000呎),海嶺的中脊為裂谷帶,地貌極為崎嶇險峻;東南支海嶺從中印度洋海嶺至阿姆斯特丹島的寬度達1,450公里(900哩),裂谷很少。印度洋中央的海嶺被大小不一的斷裂帶所切割,例如歐文斷裂帶,即延伸至阿拉伯海盆和索馬利海盆,海底岩層位移達320公里。印度洋東部海域1962年發現的東印度洋海嶺(或稱「東經九十度海嶺」),南北直線延伸約4,990公里(3,100哩),為印度洋中最長最直的海嶺。海嶺之間為一系列海盆∶北部和西北部有阿拉伯海盆、索馬利海盆;中部自西而東,有馬達加斯加海盆、中印度洋海盆、科科斯海盆和北澳大利亞海盆;南部最重要的是克羅澤(Crozet)海盆。根據大陸漂移學說,印度洋是在中生代(距今6,500萬∼22,500萬年前)南半球貢德瓦納古陸解體時,印度、澳大利亞大陸、南極大陸、非洲大陸和南美大陸的漂移而形成的。
[編輯本段]【海底地貌】
印度洋海底地貌錯綜復雜,除洋底中部有呈「入」字形的大洋中脊外,東部尚有東印度洋海嶺和島弧、海溝帶,在海嶺、海丘、海台之間分布著許多海盆。印度洋的大洋中脊,包括中印度洋海嶺、阿拉伯一印度海嶺、西南印度洋海嶺和東南印度洋海嶺。中印度洋海°嶺從阿姆斯特丹島向北延伸,一般高於兩側海盆1 300—2 500m,平均寬度達800km左右,由於被一些與之垂直或斜交的斷裂帶切斷錯開,中脊裂谷表現時斷時續的特徵,因此中印度洋海嶺形態崎嶇破碎。中印度洋海嶺向西北延伸形成阿拉伯一印度海嶺,高度較大,繼續向西北延伸,進入亞丁灣和紅海;中印度洋海嶺從羅德里格斯島向西南分出西南印度洋海嶺,經愛德華太子群島,接大西洋一印度洋海嶺;中印度洋海嶺至聖波爾島向東南連接東南印度洋海嶺,再向東連接太平洋一南極海嶺和東太平洋海嶺。印度洋海底除中脊海嶺外,還有許多近似南北向的構造帶。這些構造帶相互平行,綿延很遠,其中東印度洋海嶺,走向與東經0º線一致,是世界上最直的一條海嶺。它北起北緯10° 附近的安達曼群島,南至南緯3l° 的斷裂海嶺,長約5 000km,東西寬約150~250km。由於它沿著東經90° 分布,故又叫東經90° 海嶺或卡彭特海嶺。大洋中脊呈「入」字形,將印度洋分成三個海域。
第一,東部海域區被東印度洋海嶺分割,兩側有中印度洋海盆和西澳大利亞海盆。中印度洋海盆南北縱貫,北部為恆河水下沖積錐所掩蓋的斯里蘭卡深海平原。西澳大利亞海盆北部與深海溝相接,東南部被海嶺、海丘和海台分割,海底地貌復雜。
第二,西部海域區海底地貌最復雜,它被海嶺和島嶼分割,分為索馬裏海盆、莫三比克海盆和馬達加斯加海盆。
第三,南部海域區 海底地貌比較簡單,分為三個海盆:克羅澤海盆、大西洋一印度洋海盆和南極一東印度洋海盆。印度洋大陸架平均寬度比大西洋狹窄,大陸坡的坡度也較小,大陸邊緣地貌的突出特點是大陸隆或海台較多且分布較廣。印度洋大陸隆有的是濁流或大陸坡滑動崩塌、使大量的碎屑物質堆積於深海平原邊部而成,也有的原是大陸』的一部分分異沉降而成。在非洲沿岸有厄加勒斯海台和莫三比克海台,馬達加斯加島南部有馬達加斯加海台。在澳大利亞沿岸有埃克斯默思海台和納徹臘利斯特海台。印度半島西側有查戈斯一拉克代夫海台。
[編輯本段]【氣候特徵】
印度洋氣候的特徵
印度洋氣候具有明顯的熱帶海洋性和季風性特徵。印度洋大部分位於熱帶、亞熱帶范圍內,南緯40°以北的廣大海域,全年平均氣溫為15—28℃;赤道地帶全年氣溫為28℃,有的海域高達30°C。比同緯度的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域的氣溫高,故被稱為熱帶海洋。印度洋氣溫的分布隨緯度改變而變化。赤道地區全年平均氣溫約為28℃。在印度洋北部,夏季氣溫為25~27°C,冬季氣溫為22~23℃,全年平均氣溫25℃左右,其中阿拉伯半島東西兩側的波斯灣和紅海一帶,夏季氣溫常達30℃以上,而索馬里沿岸一帶的氣溫最熱季節一般不到25℃,前者與周圍乾熱陸地的烘烤有關,後者乃西南風吹走表層海水,使深層冷水上泛,降低氣溫的結果。在印度洋南部,夏季氣溫,在南緯20°附近為25—27℃,甬緯30°附近為20~22℃,南緯40°附近約15℃,南緯60°附近在0℃、;左右;冬季氣溫,南緯20°附近22~23℃,南緯30°附近15~17°C,南緯40°附近為12~13℃,南緯60°附近低達一10°C。印度洋的降水量以赤道帶最豐富,年降水量2 000~3 000mm,降水季節分配比較均勻:印度洋北部,一般年降水量2 000mm左右,2/3的降水集中在西南風盛行的夏季,而東北風盛行的冬季,降水量較少,是熱帶季風分布區。紅海海面和阿拉伯海西部,全年降水都很少,年降水量約100~200mm,為熱帶荒漠氣候區。南印度洋的廣大海域,全年降水一般在l 000mm左右。
印度洋可以按照大氣環流的基本特徵,畫分為4個氣候帶∶1.南緯10°以北為季風氣候。夏季(5∼10月)強勁的西南風從海洋吹向大陸,風速達12公尺/秒;冬季(10∼4月)北風和東北風從亞洲大陸吹向海洋。孟加拉灣和東阿拉伯海的年降雨量在1,016公釐(40吋)以上,但西部海域不及254公釐(10吋),赤道地帶平均達1,778公釐(70吋)。夏季氣溫25∼28℃(77∼82℉),但在非洲東北岸受到索馬利寒流的影響而降至23℃(73℉);冬季氣溫北部為22℃(72℉),赤道以南仍為25∼28℃。2.南緯10°∼30°為東南信風帶。年降雨量北部為203公釐(8吋),南部為102公釐(4吋)。北部的夏季平均氣溫為25℃,冬季略高;南部則夏季為16∼17℃(61∼63℉),冬季為20∼22℃(68∼72℉)。3.南緯30°∼45°為西風帶。全年平均氣溫向南遞減;冬季北部為20∼22℃,南部為10℃(50℉);夏季北部為16∼17℃,南部為6∼7℃(43∼45℉)。4.南緯45°以南為副極地氣候。夏季(12∼2月)平均氣溫北部為6∼7℃,靠近大陸為-16℃(3℉);冬季的相應氣溫在10∼-4℃(50∼25℉)之間。年降雨量自北至南在1,000∼500公釐(40∼20吋)之間。印度洋表層水溫的季節變化不大∶孟加拉灣為25℃,南極海域為-1∼0℃。含鹽度一般在32∼375之間,僅在鄰近紅海及波斯灣的大洋西北海域超過37%。南極大陸海岸地帶的冰川,在1∼2月時融解、斷裂入海,形成冰山,可漂移至南緯40°的海域。南緯10°以北的洋流流向,在季風的影響下,隨著季節而改變∶在阿拉伯海,冬季形成反時針方向環流,夏季形成順時針方向環流;赤道以南的洋流全年保持穩定;南赤道洋流、尼德爾角(Cape Needle)洋流、南印度洋洋流和西澳大利亞寒流組成了南印度洋的逆時針方向環流。
氣候形成因素
1.地理位置
印度洋北部與亞洲毗鄰,隨著季節更替,海陸熱力差異造成氣壓梯度的變化,以及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性移動,形成了世界上顯著的熱帶季風氣候。印度洋主體位於北緯30°到南緯40°之間,獲得太陽輻射熱量較多,因而氣溫高。印度洋北部三面被陸地環繞,幾乎不受寒流的影響,澳大利亞向南突出只達南緯35°,使大洋東岸寒流發育程度和影響范圍都較小,加強了北部的熱帶海洋性氣候。
2.大氣環流
對印度洋氣候影響最大的氣壓系統有:印度低壓、赤道低壓、蒙古高壓和南印度洋副熱帶高壓。冬季(1月),在蒙古高壓影響下,印度洋北部吹東北季風,風向與東北信風一致,這時印度洋北部氣溫較低而少雨,印度洋南部吹東南信風,東北季風和東南信風在赤道附近相遇,形成強烈多雨的熱帶輻合帶。夏季(7月),太陽直射點北移,蒙古高壓被印度低壓所取代,來自南印度洋副熱帶高壓的東南信風,經過高溫高濕的赤道海域,進入印度洋北部時轉為西南季風,氣溫增高,降水量也大大增加。
[編輯本段]【水文特徵】
洋流影響:
印度洋北部和南部洋流系統不同。
北 部
受熱帶季風影響形成特殊的季風環流。冬季(1月),印度洋北部吹東北季風,受地球轉偏向力影響,使北部孟加拉灣海水自東向西流,因受阿拉伯半島阻礙,轉向西南流,稱索馬里季風洋流,越過赤道,往東南與南赤道暖流部分海水相遇,在南緯5°一6°間形成自西向東流的赤道逆流。它流至蘇門答臘島西岸,部分海水北流,補償了孟加拉灣西流的海水,形成了逆時針方向的環流。夏季(7月),南印度洋東南信風使南赤道暖流向西流到葛摩群島附近分為兩股,一股南流稱莫三比克暖流,另一股北上,在西南季風的吹送上向西北轉向東北流,西南季風將索馬里沿岸表層水吹走,深層冷水上泛,水溫降至27C,稱索馬里寒流,它使索馬里和阿拉伯半島西岸乾燥少雨。索馬里寒流流經阿拉伯海進入孟加拉灣,後經蘇門答臘島附近南流,補償南赤道暖流西流的海水,成為北部印度洋順時針方向的環流。
南 部
洋流的流向基本是穩定的。南赤道洋流自東到西橫 過印度洋,直達馬達加斯加島附近,一部分由北繞過該島,穿過莫三比克海峽南流稱為莫三比克暖流;另一部分直接沿島南下;稱馬達加斯加暖流。這兩股暖流在馬達加斯加島西南匯合後,沿著非洲東海岸南流,直至厄加勒斯角附近,稱厄加勒斯暖流。到南緯40°附近,厄加勒斯暖流匯入南印度洋的西風漂流,流向澳大利業西南海域,大部分繼續東流進入太平洋,小部分沿大陸西南海接,形成印度洋南部的逆時針環流。
[編輯本段]【資源物產】
自然資源
科威特波斯灣海岸外的石油設備
印度洋的自然資源相當豐富,礦產資源以石油和天然氣為主,主要分布在波斯灣,此外,澳大利亞附近的大陸架、孟加拉灣、紅海、阿拉伯海、非洲東部海域及馬達加斯加島附近,都發現有石油和天然氣。波斯灣海底石油探明儲量為120億t,天然氣儲量7 100億㎡,油氣資源佔中東地區探明儲量的1/4。60年代以後,波斯灣油氣產量大幅度上升,年產石油約2億t,天然氣約500億㎡,石油的儲量和產量都佔世界首位。印度洋海域是世界最大的海洋石油產區,約占海上石油總產量的1/3。印度洋的金屬礦以錳結核為主,主要分布在深海盆底部,其中儲量較大的是西澳大利亞海盆和中印度洋海盆。此外,在印度半島的近海、斯里蘭卡周圍以及澳大利亞西海域中還發現相當數量的重砂礦。60年代中期,曾在紅海發現含有多種金屬的軟泥,它含有氧化物、碳酸鹽和硫化物,包括鐵、鋅、銅、鉛、銀、金等多種金屬,其中鐵的平均含量是29%,鋅的富集度最高可達8.9%。紅海的金屬軟泥是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海底含金屬沉積礦藏。印度洋的生物資源主要有各種魚類、軟體動物和海獸。印度洋中年捕魚量約有500萬t,比太平洋、大西洋少得多。印度洋中以印度半島沿海捕魚量最大,主要捕撈魚類有:鯖魚、沙丁魚和比目魚,非洲南岸還有金槍魚、飛魚及海龜等。在近南極大陸的海域里,還有鯉鯨、青鯨和豐瓦洛鯨。此外,在波斯灣的巴林群島、阿拉伯海、斯里蘭卡和澳大利亞沿海還盛產珍珠。
印度洋洋底有豐富的礦物資源∶大陸棚(波斯灣、紅海、巴斯海峽、西澳大利亞等海區)的石油和天然氣;澳大利亞西北部的金紅石和鋯石;印度海灘的獨居石;厄加勒斯海岸的金剛石和磷灰結核;紅海海底的鐵、銅、錳等金屬礦藏;洋底的錳結核。魚類以飛魚、鯷、燈籠魚、金槍魚、旗魚、鯊魚等最有名,還有海龜、海牛、鯨、海豚、海豹等。早在西元前1000年,古代埃及人、腓尼基人和印度人就已在印度洋北部海域航行。西元後,中國人和阿拉伯人開始航行於印度洋的廣大海域。9∼15世紀的阿拉伯和波斯文獻,對於從東非索法拉(Sofala)港到中國沿途的航線、風向、洋流、海岸、島嶼和港口,均有廣泛記述。1497年,達伽馬(Vasco da Gama)繞道非洲,橫渡印度洋,抵達印度的西海岸。1957∼1958年的國際地球物理學年中,有澳大利亞、紐西蘭、蘇聯、法國、日本等國科學家參加的考察隊對印度洋作了廣泛的科學調查。1960∼1965年,許多國家共計派遣了20餘艘海洋考察船組成了國際印度洋考察隊,繼續對印度洋作深入的科學研究。
[編輯本段]【交通運輸】
印度洋是聯系亞洲、非洲和大洋洲之間的交通要道。從印度洋往西北通過曼德海峽、紅海;蘇伊士運河、地中海和直布羅陀海峽到達西歐;向西南經好望角進入大西洋,通向歐美沿海各地;向東北經馬六甲海峽和龍目海峽進入太平洋。印度洋沿岸是世界資源的一個重要出口地,沿岸各國出口的石油、礦砂、橡膠、棉花、糧食和進口的水泥、機械產品和化工產品等大宗貨物都需要依靠廉價的海洋運輸,再加上大量的過境運輸,使印度洋有較大的運輸量,擁有世界l/6的貨物吞吐量和近1/10的貨物周轉量。印度洋的航運業雖不如大西洋和太平洋發達,但由於中東地區盛產的石油通過印度洋航線源源不斷向外輸出,因而印度洋航線在世界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印度洋上運輸石油的航線有兩條:一條是出波斯灣向西,繞過南非的好望角或者通過紅海、蘇伊士運河,到歐洲和美國。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運輸線。一條是出波斯灣向東,穿過馬六甲海峽或龍目海峽到日本和東亞其他國家。霍爾木茲海峽在印度洋航線上佔有重要地位,波斯灣地區出口石油總量90%從此海峽運出,因而霍爾木茲海峽被稱為「石油海峽」。蘇伊士運河經馬六甲海峽的航線,是印度洋東西間一條最重要的航道,運輸量巨大,它將西歐、地中海沿岸各國的經濟與遠東及北美洲西海岸各國的經濟緊密地聯系起來。
印度洋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溝通亞洲、非洲、歐洲和大洋洲的交通要道。向東通過馬六甲海峽可以進入太平洋,向西繞過好望角可達大西洋,向西北通過紅海、蘇伊士運河,可入地中海。航線主要由亞、歐航線和南亞、東南亞、南非、大洋洲之間的航線。印度洋的海底電纜多分布在北部,重要的線路有亞丁—孟買—馬德拉斯—新加坡線;亞丁—科倫坡線;東非沿岸線。塞席爾群島的馬埃島、模里西斯島和科科斯群島是主要的海底電纜樞紐站。沿岸港口終年不凍,四季通航。

『捌』 印度有那麼漫長的海岸線,為何從來沒看到有任何的海岸風景

俗話說得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們要利用身邊的資源與環境,造福自身。這句話,也同樣適用於世界各個國家的發展上,例如中東盛產石油,常年出口帶來巨大資金流量,拉動了國家發展,推動了社會進步。

所以,就算國家的景觀做得再好,風景再優美,連前往遊玩的顧客人身安全都不能保證,那還去干什麼呢?所以,想要在旅遊收入上得到長足突破,印度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玖』 印度擁有那麼長的海岸線,為什麼它沒有海岸風景呢

看印度的地圖,我們知道,印度的國土有點像個半島,很多國土深入到海洋裡面,也就是說,印度擁有漫長的海岸線。根據統計,印度的海岸線長達5500多公里。這么漫長的海岸線,不能說印度沒有海岸風景。印度的海岸風景還是有的,之所以印度的海岸風景名不見經傳,毫無名聲,原因有三:1、印度的旅遊業不發達,很多海岸線沒有開發;2、印度已經開發的海岸風景,破壞嚴重,臟亂差;3、對於海洋,印度人更加嚮往恆河。

3、對於海洋,印度人更加嚮往恆河

國際上,大部分國家的民眾,都會對大海充滿嚮往,希望自己的有生之年可以到各處的海岸風景區、沙灘遊玩幾次,越對越好。但,對於印度的民眾,他們嚮往的是河流——他們的母親河恆河。他們希望自己可以在恆河吃喝拉撒睡,最終埋葬在恆河。對於很多印度民眾而言,一生之中,能去一次恆河,就滿足了。至於大海,靠邊站吧。這樣的境況,讓印度人更加不熱衷於開發海岸風景區。

『拾』 印度的海岸線漫長,為何卻沒有著名的海岸風景區

印度的海岸線很長,但是卻沒有一個著名的海岸線風景區。這主要就是因為印度的地理面貌實在是太臟了,哪怕是他們最神聖的母親河,也非常的臟。


再加上人們對於印度人的認知,大部分都是不講衛生的,所以也根本就不會指望他們去打造一個舒適的沙灘。再加上去印度旅遊的安全系數太低,每年都會發生很多社會治安事件,尤其是強奸事件,所以哪怕他們也是一個文明古國,但是依然沒有人願意去旅遊,所以也就沒有著名的沙灘了。

閱讀全文

與印度海岸線為什麼這么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空置稅什麼時候開始征 瀏覽:436
義大利旅遊穿什麼衣服合適 瀏覽:985
出口印尼中華多少錢一條 瀏覽:123
為什麼義大利登山靴出名 瀏覽:390
中國移動Edge什麼意思 瀏覽:180
義大利什麼車銷量好 瀏覽:173
美國用什麼導彈炸死伊朗將軍 瀏覽:831
越南降真香有什麼特點 瀏覽:907
越南頭頓的河叫什麼 瀏覽:609
葡萄牙在印度什麼地方 瀏覽:179
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哪個城市舉辦 瀏覽:816
義大利買哪些車便宜 瀏覽:208
英國正規軍有多少人 瀏覽:482
哪裡有越南榴槤苗買 瀏覽:526
中國進口豬產品有哪些 瀏覽:794
印尼出國需要注意什麼 瀏覽:212
印尼巴士飛機怎麼起飛 瀏覽:467
印尼白刺參是什麼 瀏覽:914
英國留學可以辦什麼銀行卡 瀏覽:255
義大利文圖拉最後怎麼樣了 瀏覽: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