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佛教的菩薩有哪些 具體名字是什麼
佛教里有四大菩薩:地藏王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
1.地藏王菩薩——象徵願力
地藏菩薩蓋於陰陽之間,在陰廣度幽冥世界離開黑暗苦楚,在陽廣度人間疾苦。而自己發願度盡眾生而後成佛,可見度眾願望無有窮盡。地藏菩薩見證幽冥大苦,普勸我們要盡一生力量,不造罪惡,脫離苦海輪回之苦,證得涅般快樂,此為地藏菩薩大願。
地藏王菩薩道場在九華山,坐騎是一頭形似獅子的怪獸——諦聽。
2.普賢菩薩——象徵實踐
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為本願,從一者禮敬諸佛到十者普皆迴向。都體現菩薩度眾生的願力,普賢菩薩無有退轉的心更是不可思議。一時做善事、利益眾生、修行不難,一輩子做善事、利益眾生、修行就難,而普賢菩薩指導我們正是身無疲憊地去行去做,才是普賢菩薩的度眾特點。
普賢菩薩道場在峨嵋山,坐騎是六牙白象——靈牙仙。
3.文殊菩薩——象徵智慧
文殊菩薩以大智慧為本願,經中雲:攝心為戒,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而文殊菩薩以凈行法門做為攝心的法門。凈行法門中指導我們要處處為眾生著想,故文殊菩薩教導我們要有無私念頭,把將大眾的利益放在第一,自身清凈不染而利人,才能入三昧大智正定。
文殊菩薩道場在五台山,坐騎是是青獅——虯首仙。
4.觀世音菩薩——象徵慈悲
觀世音菩薩以大悲為本願,救苦救難為目的。經中說:救度諸末法,觀世音為最。悲是拔除眾生之苦。當然,必須施與眾生快樂,才能離苦。故此,菩薩教導我們要有愛世精神,那裡有苦難我們應盡量去幫忙,那就是觀世音菩薩救度我們這個時代,最為著力的原因。
觀世音菩薩道場在普陀山,坐騎的是金毛犼——金光仙,又名「朝天吼」。
(1)印度菩薩有多少擴展閱讀:
菩薩是古代印度語的譯音,意思是大士,即是指發大心願的人。菩薩是立誓:『以智上求佛道,以悲下化眾生。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救世慈悲者。菩薩的地位僅次於佛,而高於羅漢。
菩薩的主要職責是協助佛一起教化眾生,傳播佛法,普渡眾生。而菩薩最終修行成佛的。菩薩都是立下宏願,為了解救眾生的苦難,以自我奉獻的精神而留住人間,並且以種種不同的化身來到民眾中間,隨時隨地解救危難,所以菩薩大慈大悲的精神,植於民心,使人倍感親切可敬。
四大菩薩信仰之盛形成就了四大名山道埸,山西五台山的文殊道場,浙江普陀山的觀音道場,四川峨嵋山的普賢道場和安徽九華山的地藏道場地,故稱為 「佛教四大名山」,而且從明代起就有」金五台、銀普陀、銅峨眉、鐵九華」之說。
⑵ 佛教的十二位菩薩是那幾位
第一,文殊師利菩薩。他是七佛之師,在很遠劫之前已經成佛,他化身為菩薩,是為了輔助七佛教化眾生。到達一念圓覺的境地之後,所有一切都是平等的,成佛與不成佛,本來也沒有區別,佛與菩薩,也是沒有區別的。文殊師利菩薩代表著智慧成就。
第二,普賢菩薩。大行大願普賢菩薩,就是在悟了道得到智慧成就之後,入世修行。有人說禪宗的修行,容易落入小乘的境界之中,得偏空之果,並不能修得菩薩道。但是達摩祖師的禪,有理入和行入,理入就是要悟得智慧成就,達到這個境界後,就要入世修菩薩行。因此在圓覺經中,普賢菩薩是緊跟在文殊師利菩薩之後的。
第三,普眼菩薩。佛家有千手千眼的菩薩,手代表的就是手段和方法,眼代表的就是智慧方便,千手千眼,正是有各種手段和智慧的意思,要想入世修行,就非得要有超於常人的智慧和本領了。因此大乘菩薩們,並不排斥所謂的其他外道的法門,一切都是為了方便教化眾生。這也就是普眼菩薩說代表的道理。
第四,金剛藏菩薩。金剛藏有兩重意思,一是不為外界的示現的一切說迷惑動搖,二是粉碎外界的邪魔外道。在有了千手千眼的方便之後,經過修持,才可以達到金剛藏菩薩的境界,也就是顛撲不破的境界。
第五,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是未來佛,在這一世,彌勒菩薩是在欲界天的中心的兜率天的天主,《瑜伽師地論》就是彌勒菩薩在兜率天的內院所說之法,印度的無著菩薩在夜晚入定的時候,到了兜率天的內院,得以聽聞彌勒菩薩說法,出定後將所聽之法記錄而成為一百卷的《瑜伽師地論》。
第六,清凈慧菩薩。想要成佛,就首先要得到清凈智慧。有了清凈智慧,才可以得到威德自在。
第七,威德自在菩薩。文殊菩薩曾說過:「我為法王,為法自在。」這就是真正的大威德大自在。
第八,菩薩。法音清凈,辯才無礙。只有深入經藏之中,才能修得智慧如海,這也是由於多生累世的修行和說法的功德才能得來的。
第九,凈諸業障菩薩。修行的人都想消除業障,但是業障並不是那麼輕易就能消除的,只能一步步來。
第十,普覺菩薩。
第十一,圓覺菩薩。把業障都消除干凈了,就可以得到普覺和圓覺等妙二覺,也就是達到了如同佛的境界。
第十二,賢善首菩薩。「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就是賢善首菩薩的含義。
十二位菩薩的名號,代表了不同的表象,也代表了十二種修行的法門。而這十二位菩薩名號排列的順序,其中只有深意。
⑶ 印度的宗教信仰里都有哪些神
三世佛:南無過去、現在、未來註:通常三世佛分橫三世佛與豎三世佛。
豎三世佛:
過去佛的燃燈上古佛,加上現在世的釋迦佛(原名:悉達多),以及未來世的彌勒佛
橫三世佛:
中間是釋迦牟尼佛,右有文殊菩薩,左立普賢菩薩;
右邊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兩旁是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
左邊為東方凈琉璃世界的葯師佛,兩旁日光菩薩和月光菩薩。
(因都有如來在,所以本文中就不增加三世佛這個名詞.西遊原著里,提及了南無過去現在未來佛,本書中稱之為三世佛。)
四大金剛:
五台山秘魔岩神通廣大潑法金剛、峨眉山淸涼洞法力無量勝至金剛、須彌山摩耳崖毗盧沙門大力金剛、昆侖山金雫嶺不壞尊王永住金剛
五方佛:
東方不動(身)佛;南方寶生佛;中央毗盧遮那佛;西方阿彌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
八菩薩:
觀音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地藏王菩薩、靈吉菩薩、大勢至菩薩、日光菩薩、月光菩薩
十大弟子:
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阿難陀多聞第一、優波離持戒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大迦葉頭陀第一、富樓那說法第一、迦旃延論議第一、羅睺羅密行第一、須菩提解空第一
十八羅漢:
托塔羅漢、探手羅漢、過江羅漢、芭蕉羅漢、靜座羅漢、騎象羅漢、看門羅漢、降龍羅漢、舉缽羅漢、布袋羅漢、長眉羅漢、開心羅漢、喜慶羅漢、挖耳羅漢、笑獅羅漢、伏虎羅漢、沉思羅漢、騎鹿羅漢、
十八伽藍
美音、梵音、天鼓、嘆妙、嘆美、摩妙、雷音、師子、妙嘆梵響、人音、佛奴、頌德、廣目、妙眼、徹聽、徹視、遍視
二十諸天:
日天(又名日宮天子)、大梵天、多聞天、金剛密跡、鬼子母神;
月天(又名月宮天子)、帝釋天、持國天、大自在天、摩利支天;
(大)辯才天、(大)功德天、增長天、散脂大將、婆竭龍王;
韋馱天(戰神塞犍陀)、堅牢地神、廣目天、菩提樹神、閻摩羅王。
其它:
金頂大仙、阿儺、伽葉。
婆羅門教諸神:
佛祖摩訶婆羅佛與婆羅三世佛(此四佛全部為虛構、以下人名為與如來有關的仙、人)
頻婆娑、阿羅藍、郁陀、提婆達多
主要大神:
大梵天、濕婆樓陀羅、雪山女神杜爾迦、群主婆羅八部(婆羅門天龍八部)-(婆羅八部為虛構)
印度創世諸神:
水神伐樓那、土神陀濕多、風神伐由、日神蘇里耶、天帝因陀羅道神普善、保護神毗濕奴、阿修羅:底提耶與檀那婆、火神婆由。
⑷ 一共有多少位佛,分別是多少位羅漢,分別是多少位菩薩,分別是
有20位佛,18羅漢,18位觀音。
註:文殊菩薩、 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即是佛也是菩薩)
1、諸佛
(1)三世佛
橫三世佛:
釋迦牟尼佛:娑婆世界﹙現實世界﹚的教主,主管中央娑婆世界。農歷四月初八佛誕。
阿彌陀佛: 西方極樂凈土世界的教主,主管西方極樂世界。農歷十一月十七日佛誕。
葯師佛: 東方凈琉璃世界之教主,主管東方凈琉璃世界。農歷九月三十日佛誕。
(2)豎三世佛
豎三世佛:
過去佛——燃燈古佛。
現世佛——釋迦牟尼佛。
未來佛——彌勒佛。
(3)三身佛
法身佛——毗盧遮那佛,代表佛教真理(佛法)凝聚所成的佛身;
報身佛——盧舍那佛,經過修習得到佛果,享有佛國(凈土)之身;
應身佛﹙又稱化身佛﹚——釋迦牟尼佛,指佛為超度眾生、隨緣應機而呈現的各種化身。
(4)五方佛
中央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代表法界體性智。
東方不動佛﹙阿閦佛﹚——代表大圓鏡智。
南方寶生佛——代表平等性智。
西方阿彌陀佛——代表妙觀察智。
北方不空成就佛——代表成所作智。
(5)華嚴三聖
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文殊菩薩; 普賢菩薩。
(6)西方三聖
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
2、羅漢
十八羅漢是十八位永住世間、護持正法的阿羅漢,由十六羅漢加二尊者而來。他們都是歷史人物,均為釋迦牟尼的弟子。
騎鹿羅漢、歡喜羅漢、舉缽羅漢、托塔羅漢、靜坐羅漢過江羅漢、騎象羅漢、笑獅羅漢、開心羅漢、探手羅漢沉思羅漢、挖耳羅漢、布袋羅漢、芭蕉羅漢、長眉羅漢看門羅漢、降龍羅漢、伏虎羅漢。
3、諸菩薩
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日光菩薩、月光菩薩、彌勒菩薩、地藏菩薩、准提菩薩、虛空藏菩薩、金剛手菩薩、金剛拳菩薩、除蓋障菩薩、無盡意菩薩、葯王菩薩、葯上菩薩、救脫菩薩、寶檀華菩薩。
(4)印度菩薩有多少擴展閱讀:
一、佛教其他神靈
1、十大弟子
釋迦牟尼佛的十個著名門徒。傳說他們各有一方面的獨特專能。
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阿難陀多聞第一、優波離持戒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大迦葉頭陀第一、富樓那說法第一、迦旃延論議第一、羅睺羅密行第一、須菩提解空第一
2、十九伽藍
十九伽藍神原為十八伽藍,都是古印度神話中的神祗,後增加了關羽,成為十九伽藍。伽藍作為佛教護法神,維護寺院僧事活動的正常開展。
美音、梵音、天鼓、巧妙、嘆美、廣妙、雷音、師子音、妙美、梵響、人音、佛奴、嘆德、廣目、妙眼、徹聽、徹 視 、遍視、關羽
3、二十四諸天
一大梵天、 二帝釋天、 三多聞天王、 四持國天王、五增長天王、 六廣目天王、 七金剛密跡天、 八大自在天、九散脂大將天、 十大辯才天、 十一大功德天、
十二韋馱天神天、十三堅牢地神天、十四菩提樹神天、 十五鬼子母天、 十六摩利支天、十七日宮天子天、十八月宮天子天、 十九娑竭龍王天、
二十閻摩羅王天、二十一緊那羅天、二十二紫微大帝天、二十三東岳大帝天、 二十四雷神天。
4、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是佛教的護法,又稱護世四天王,是佛教二十諸天中的四位天神。四大天王塑像通常分列在佛寺的第一重殿的兩側,天王殿因此得名。
【東方持國天王】「持國」意為慈悲為懷,保護眾生,護持國土,故名持國天王。身為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是主樂神,表明他要用音樂來使眾生皈依佛教,他負責守護東勝神州。
【南方增長天王】「增長」意為能令眾生增長善根,護持佛法,故名增長天王。身為青色,穿甲胄,手握寶劍,以保護佛法不受侵犯,他負責守護南瞻部洲。
【西方廣目天王】「廣目」意為能以凈天眼隨時觀察世界,護持人民,故名廣目天王。身為紅色,穿甲胄,為群龍領袖,故手纏一赤龍(也有的作赤索),看到有人不信奉佛法,即用索捉來,使其皈依佛教。他負責守護西牛賀洲。
【北方多聞天王】「多聞」以福、德知名聞於四方,故名北方多聞天王。身為綠色,穿甲胄,右持寶傘(又稱寶幡),左手握神鼠——銀鼠。用以制服魔眾,護持人民財富。又名施財天。他負責守護北俱蘆洲。
5、四大金剛
五台山秘魔岩神通廣大潑法金剛;
峨眉山淸涼洞法力無量勝至金剛;
須彌山摩耳崖毗盧沙門大力金剛;
昆侖山金雫嶺不壞尊王永住金剛。
二、觀世音三十三化身
1、楊柳觀音, 2、龍頭觀音, 3、持經觀音
4、圓光觀音, 5、游戲觀音, 6、白衣觀音
7、蓮卧觀音, 8、瀧見觀音, 9、施葯觀音
10、魚藍觀音,11、德王觀音,12、水月觀音
13、一葉觀音,14、青頸觀音,15、威德觀音
16、延命觀音,17、眾寶觀音,18、岩戶觀音
19、能靜觀音,20、阿縟觀音,21、阿摩提觀音
22、葉衣觀音,23、琉璃觀音,24、多羅尊觀音
25、蛤蠣觀音,26、六時觀音,27、普悲觀音
28、合掌觀音,29、一如觀音,30、馬郎婦觀音
31、不二觀音,32、持蓮觀音,33、灑水觀音
⑸ 有哪幾個大菩薩
我所知道的是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大勢至菩薩、地藏王菩薩。
觀音、文殊、普賢大家見得比較多。大勢至是比較少說的,地藏王菩薩就是在地獄的,「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名言,在地獄超度亡魂的菩薩。
⑹ 菩薩有幾位啊都代表什麼啊
智、悲、行、願是大乘佛教四大菩薩之標征,這就是文殊、觀音、普賢、地藏。中國四大菩薩信仰之盛形成了四大名山道埸。文殊表智慧、觀音表慈悲、普賢錶行踐、地藏表願力,大乘佛教理念人格化凝聚在四大菩薩之中,使至理成為有血有肉的形象事跡;在智、悲、行、願之中,觀世音菩薩是慈悲的代表。大慈與人樂,大悲拔人苦,觀音菩薩在現實娑婆世界救苦救難的品格,使其成為慈悲的化身。"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在自然界的災變與人間社會禍難不可能消除的情況下,觀世音菩薩就是人們永遠的信仰希冀。 文殊菩薩有三名,分別是文殊師利、滿殊屍利與曼殊室利。文殊師利意譯"妙德",指文殊菩薩具有種種不可思議的微妙功德;滿殊屍利意譯"妙首",因為他所具功德居諸菩薩之首;曼殊室利意譯"妙吉祥",稱頌其功德最勝吉祥。此外還有文殊師利法王子、曼殊室利童子、文殊師利童子、文殊師利童子菩薩、孺童文殊菩薩等等稱號。 文殊菩薩以智慧著稱。他洞察紛繁世理,善於引導教化,不僅指引著芸芸眾生,而且還被喻為三世諸佛成道之母,"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放缽經》)。傳說他在過去世曾身為七佛之師,連釋迦牟尼佛也曾得到過他的教誨,其智慧的深廣銳利,可知矣。在諸大菩薩中,文殊更被冠以"大智"的尊號,他作為輔佐釋迦牟尼弘揚佛法的上首,被敬稱為文殊師利法王子。 在大乘佛教中,文殊菩薩不為佛教固有的教化方式所束縛,他的法門以善巧為特色,應機開示宣揚佛法,注重第一義諦,與眾不同。他有過"仗劍迫佛"這樣令人詫異萬端的行為,也常用突如其來的詰難,用以警醒曉喻為表象、枝節所迷惑的有情人神。 釋迦牟尼佛涅盤之後、彌勒菩薩下生成佛之前,娑婆世界是一個無佛的時代,天人眾生無依無怙。為此釋尊殷勤付囑地藏菩薩,要他以大神通力方便度化,勿令天人墮諸惡趣。因此地藏菩薩庄嚴自誓:"必盡度六道眾生,始願成佛。"這位"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的菩薩,發下並真切踐行了這樣宏大無邊、舍己度人的誓願,教導眾生敬信三寶。他愍念五濁惡世受苦眾生,應眾生所求而消災增福,以成熟他們的善根,這是佛教中最感人的故事之一。 地藏菩薩於過去久遠劫,曾先後轉世為大長者之子、婆羅門女(《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上"忉利天宮神通品")、國王、名為光目的女子(同經"閻浮眾生業感品")等,他們的共通之處是發願盡未來際不可計劫,廣度六道罪苦眾生。總而言之,"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薩立此慈悲憐愍之廣大誓願,故有"大願"之尊稱。 據學者研究,地藏菩薩信仰在印度出現較晚,約在5、6世紀之時,並不在印度的四大菩薩(觀音、文殊、彌勒、普賢)之列。在中國,地藏信仰約興起於隋代前後,日漸興盛,乃至最後取代彌勒成為四大菩薩之一。 普賢菩薩梵名三曼多跋陀羅,又譯作遍吉菩薩,意思是身相與功德無所不在,精純高深。 普賢菩薩是大乘佛教行願的象徵。"行願"包括修行與誓願兩方面,換言之,普賢既有廣大誓願,又能身體力行去實踐,他曾在過去無量劫中修菩薩行、求一切智,具足無量行願示現於一切佛剎,通常又被尊稱為大行普賢菩薩。因此,他是大乘佛教徒在實踐菩薩道的榜樣、典範。普賢、文殊兩位菩薩構成一對法門,普賢主司一切三昧(正定),文殊菩薩主司一切般若(智慧),兩者相輔相成,都是修行證道歷程中不可或缺的。 自古以來,普賢信仰便在古印度和西域地方流傳。大約在公元二、三世紀時便有傳說,稱大月氏(約當今阿富汗、巴基斯坦與中亞部分地區)的一處佛寺中有普賢菩薩像,曾有癩風病人一心一意發願祈求,普賢菩薩像以右手摩其身,病當即痊癒。中國則奉普賢菩薩為四大菩薩之一,傳說晉代時他曾親身在四川峨眉山示現,那裡從此被奉為普賢的道場,香火極盛,成為普賢崇拜在中國的一大中心。
⑺ 佛教歷史有多少個菩薩多少個羅漢多少個佛
在佛教裡面如果從佛祖釋迦牟尼向下排的話是:佛,菩薩,羅漢,聲聞,帝釋,比丘。
如果按照佛教僧團向下排:比丘(和尚),沙彌(准和尚),居士(俗家弟子)。
另外比丘是代表受過具足戒(250條戒律)的出家人
沙彌是受了沙彌戒的出家人(十戒)
居士是受了菩薩戒的在家信佛人(五戒)
現在我們擬用最短篇幅,將佛教徒所敬拜的對象分類如下,約可分成佛部、菩薩部、明王部、天部、眷屬部等五類。
一、佛部
佛,是佛教中最受尊敬、最高級和最受敬拜的對象,主要的共有十五佛;但有的佛廣受敬拜,有的佛卻遭冷落。十五佛中,僅釋迦牟尼佛,曾在印度有過做人的歷史,後被神化,成了上帝一般。其它的十四佛,都無歷史根據。因為佛教特別注重「人修道、人開悟,人成佛」的三個「人」的修行佛道過程,所以任何佛、菩薩如沒有在這世界做過人、修過道的歷史,便只能把他看成是一種想像中的崇拜對象罷了。但佛教卻另編出一套神話,說某佛在無量劫前如何發心修道而成佛,但都無歷史根據,不足無信。
按「佛」一,梵文 Buddha,意為「知」、「悟」,原指佛教修道人知道明白了佛教的「因緣法」等教理而言,本無任何神秘色彩。與釋迦同時代的耆那教教祖尼提陀菩提子(Nigantha Nataputu),也被他的信徒稱為Buddha呢!但釋迦經後代佛教徒予以神化後,佛陀釋迦也變成有如上帝一般了。佛教覺生雜志在社論中指出,「先就佛陀而言,後來,漸次神聖化、神秘化,無形中人間的、歷史的佛陀,慢慢地被一幕幕的神話掩飾成非人間寓言的佛陀了。……觀今日信仰佛陀者,或視諸為神明,或比諸為上帝,神佛不分……」(見該利,一九六一年三月十五日)
十五佛的名稱稱是:釋迦牟尼佛、大日如來、盧遮那佛、阿彌陀佛、葯師如來、寶生如來、不空成就如來、開敷華王如來、天鼓雷音如來、寶幢如來、一字金輪佛頂、佛眼佛母尊、多寶如來、定光如來。「如來」,梵文是Tathagata意為「如實地到達」、「宣示如實之理者」、「如實的覺者」、「如實的教師」。「如」,如實(Tatha),「來」,到達(gata)。此「如來」為釋迦的十個稱號之一,以後,「如來」也被用別的佛上。
除以上主佛十五尊外,另又有「三千佛」的說法。根據「過去庄嚴劫千佛名經」、「現在賢劫千名經」、「未來星宿千佛名經」等所載,在過去、現在及未來三世,佛名多至三千。其中且有什麼「南無電燈光佛」、「南無光游戲佛」之類的,真是無奇不有。再根據「賢劫經第八嘆古品」,當喻星宿劫時,有八萬佛出現,重清凈劫時,有八萬四千佛出世。在佛教中既然大家都是佛,所以「佛」也就顯得不希奇了。南傳小乘佛教泰國,只尊釋迦牟尼佛一位,保持了大乘佛教發生前的遺風,泰國的幾個大寺院,只供奉釋迦一佛,小乘佛教不信釋迦佛以外的佛及菩薩。
二、菩薩部
菩薩,又作菩提薩陲,梵文 Bodhisattva,意為「覺有情」,Bodhi(覺,菩提),Sattva(有情,眾生)。根據梵文原意,凡是修行大乘佛教的佛教徒,就都是Bodhisattva;佛教勸人發菩提心,就是發菩薩心。我國已故太虛法師說:「凡發菩提心學佛者,都可以叫做菩薩。」所以,「菩薩」原是佛教中一個極普通的稱呼,既適用於僧尼,也適用於在家學佛的居士們 。
佛教把全宇宙的靈界與佛界劃入「十界」之中,地獄界、餓鬼界、畜生界、阿修羅界、人間界、天上界,以上稱為「六迷界」。聲聞界、緣覺界、菩薩界、佛界,以上為「四悟界」。即是說,佛是最高,菩薩次之。據說菩薩(修道人)修行共有五十二位,漸次上進。從四十一位至五十位,稱作「十地」,以上便是「等覺」、「妙覺」位、最後一個便是「佛」位。
修行佛教的佛教徒便是菩薩的思想,以後也逐漸起了變化,予以神化,最後竟產生了許多非人的、想像中的天上菩薩出來了。這些在天上宇宙間菩薩,有男有女,據說能賜人幸福與快樂。但我們從宗教學的立場來看,與其稱他(她)們為菩薩,毋寧說這是佛教中的一種變相多神多靈崇拜,與原始佛教的無神論,不知已相距多少個十萬八千里了。
菩薩部中較重要的菩薩有:聖觀音、千手觀音、十一面觀音、如意輪觀、不空絹觀音、馬頭觀音、准提觀音、三十三體觀音、葉衣觀音、大白衣觀音、彌勒菩薩、普賢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菩薩、地藏菩薩、葯上菩薩、葯王菩薩、日光菩薩、月光菩薩、虛空藏菩薩、普賢延命菩薩、五大虛空藏菩薩、大隨求菩薩。另又有廿五菩薩的說法,自觀世音菩薩至無邊身菩薩,共廿五尊。據說他們都是保護那些念阿彌陀佛名號的菩薩。另有已死去的印度名佛教徒馬鳴、龍樹、世親三人,也都被稱為菩薩。以上的許多菩薩都受佛教徒敬拜。
除以上的佛、菩薩外,佛教中尚有鬼神的「明王部」的神明:不動明王、降三世明王、孔雀明王、馬頭明王、大元帥明王……等三十四尊。另有「天部」鬼神:昆沙門天、廣目天、梵天、吉祥天、阿修羅王、大黑天、日天、月天、寶藏天女……等三十四尊另又有「眷屬部」神將:葯師十二神將、般若守護十六善神、普賢十羅剎女、十六羅……等九十八尊。以上的許多鬼神,各有專司,或為佛教的護法,或賜人福樂,或服侍於天界等不一,他(她)們有的廣受佛教徒敬拜。單是以上五部的佛、菩薩、神、鬼等的數目,便多至兩百尊左右。
除此之外,釋迦牟尼佛當年的十大弟子,也被塑像,受人敬拜。在台灣有些神佛兼拜的寺廟,還供有關公、媽祖、呂純陽、土地公、玄天上帝、玉皇上帝、三官大帝、張天師、太上老君……等與道教及民間信仰有關的神明,讓人膜拜。這些塑像原與佛教無關,但為了適應一般多神多鬼信仰者的迫切需求,以及增加香火經濟收入起見,有些佛教寺廟也竟樂此不疲 檢舉 回答人的補充 2010-04-24 10:14 【三世佛】(名數)三世者。過去現在未來也。過去佛。為迦葉諸佛。現在佛。為釋迦牟尼佛。未來佛。為彌勒諸佛【賢劫】(術語)過去之住劫,名為庄嚴劫,未來之住劫,名為星宿劫,現在之住劫,名為賢劫,現在之住劫二十增減中,有千佛出世,故稱贊之為賢劫。亦名善劫。大悲經三曰:「阿難!何故名為賢劫?阿難!此三千大千世界,劫欲成時,盡為一水。時凈居天,以天眼觀見此世界唯一大水,見有千枝諸妙蓮華,一一蓮華各有千葉,金色金光大明普照,香氣芬熏,甚可愛樂。彼凈居天因見此已,心生歡喜,踴躍無量,而贊嘆言:奇哉奇哉!希有希有!如此劫中當有千佛出興於世,以是因緣,遂名此劫號之為賢。」悲華經五曰:「此佛世界當名娑婆,(中略)時有大劫名曰善賢,何因緣故劫名善賢?是大劫中有千世尊,成就大悲出現於世。」行宗記四下曰:「慈恩劫章雲:即此住劫稱賢劫,此界成後有千佛出世,既多賢聖,故名賢劫。」。此即佛經所雲三世諸佛也【賢劫千佛】(術語)過現未三住劫,各有一千佛出世。賢劫千佛者,佛祖統紀三十勘考諸經論,依其所記,則住劫有二十增減,其前八增減中,為佛之出世。於第九減劫,始有佛,名拘留孫佛。是為千佛之第一。次為拘那含牟尼佛,次為迦葉佛,次即今之釋迦牟尼佛。自此至第十增減之減劫,有彌勒出世,次於第十增減之減劫中,有師子佛等九百九十四佛。次於第二增減之增劫,有樓至佛出世。合計一千佛。
【庄嚴劫】(術語)三世之三大劫中,過去之大劫,名庄嚴劫。大劫中總有成住壞空之八十增小劫,其住劫之二十小劫中有千佛出世,華光佛為首,毗舍浮佛為末。千佛出世庄嚴其劫,故名庄嚴劫。見過去庄嚴劫千佛名經。
【星宿劫】(術語)過現未三大劫中,未來大劫之名,此劫中有千佛出世。始於日光佛,終於須彌相佛。佛之出興,如天之星宿,故名星宿劫。佛祖統紀三十曰:「未來星宿劫,千佛出興如天星宿。」
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大焰肩佛、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
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勝音佛、難沮佛、日生佛、網明佛,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摩佛、法幢佛、持法佛,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東方亦有阿閦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凈光佛,阿閦鞞佛就是葯師佛。有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禮佛大懺悔文大慈大悲愍眾生 大喜大舍濟含識 相好光明以自嚴 眾等至心歸命禮 南無皈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諸佛
南無皈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尊法
南無皈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賢聖僧
南無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南無普光佛
南無普明佛
南無普凈佛
南無多摩羅跋旃檀香佛
南無旃檀光佛
南無摩尼幢佛
南無歡喜藏摩尼寶積佛
南無一切世間樂見上大精進佛
南無摩尼幢燈光佛
南無慧炬照佛
南無海德光明佛
南無金剛牢強普散金光佛
南無大強精進勇猛佛
南無大悲光佛
南無慈力王佛
南無慈藏佛
南無旃檀窟庄嚴勝佛
南無賢善首佛
南無善意佛
南無廣庄嚴王佛
南無金華光佛
南無寶蓋照空自在力王佛
南無虛空寶華光佛
南無琉璃庄嚴王佛
南無普現色身光佛
南無不動智光佛
南無降伏眾魔王佛
南無才光明佛
南無智慧勝佛
南無彌勒仙光佛
南無善寂月音妙尊智王佛
南無世凈光佛
南無龍種上尊王佛
南無日月光佛
南無日月珠光佛
南無慧幢勝王佛
南無獅子吼自在力王佛
南無妙音勝佛
南無常光幢佛
南無觀世燈佛
南無慧威燈王佛
南無法勝王佛
南無須彌光佛
南無須曼那華光佛
南無優曇缽羅華殊勝王佛
南無大慧力王佛
南無阿閦毗歡喜光佛
南無無量音聲王佛
南無才光佛
南無金海光佛
南無山海慧自在通王佛
南無大通光佛
南無一切法常滿王佛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金剛不壞佛
南無寶光佛
南無龍尊王佛
南無精進軍佛
南無精進喜佛
南無寶火佛
南無寶月光佛
南無現無愚佛
南無寶月佛
南無無垢佛
南無離垢佛
南無勇施佛
南無清凈佛
南無清凈施佛
南無娑留那佛
南無水天佛
南無堅德佛
南無旃檀功德佛
南無無量掬光佛
南無光德佛
南無無憂德佛
南無那羅延佛
南無功德華佛
南無蓮華光游戲神通佛
南無財功德佛
南無德念佛
南無善名稱功德佛
南無紅焰帝幢王佛
南無善游步功德佛
南無斗戰勝佛
南無善游步佛
南無周匝庄嚴功德佛
南無寶華游步佛
南無寶蓮華善住娑羅樹王佛
南無法界藏身阿彌陀佛 如是等.一切世界.諸佛世尊.常住在世.是諸世尊.當慈念我.若我此生.若我前生.從無始生死以來.所作眾罪.若自作.若教他作.見作隨喜.若塔若僧.若四方僧物.若自取.若教他取.見取隨喜.五無間罪.若自作.若教他作.見作隨喜.十不善道.若自作.若教他作.見作隨喜.所作罪障.或有覆藏.或不覆藏.應墮地獄.餓鬼畜生.諸余惡趣.邊地下賤.及篾戾車.如是等處.所作罪障.今皆懺悔.
今諸佛世尊.當證知我.當憶念我.我復於諸佛世尊前.作如是言.若我此生.若我餘生.曾行布施.或守凈戒.乃至施與畜生.一摶之食.或修凈行.所有善根.成就眾生.所有善根.修行菩提.所有善根.及無上智.所有善根.一切合集.校計籌量.皆悉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所作迴向.我亦如是迴向.眾罪皆懺悔.諸福盡隨喜.及請佛功德.願成無上智.去來現在佛.於眾生最勝.無量功德海.我今皈命禮.
⑻ 佛教中有哪些有名的菩薩
在諸多菩薩中,大家比較熟悉的就是八大菩薩。它們分別是觀音菩薩、彌勒菩薩、虛空藏菩薩、金剛手菩薩、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除蓋障菩薩,地藏菩薩
觀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梵文:अवलोकितेश्वर,Avalokiteśvara),觀世音是鳩摩羅什的舊譯,玄奘新譯為觀自在,中國每略稱為觀音。
觀音菩薩又名觀世音菩薩,玄藏三藏又譯作觀自在菩薩。
唐宋以來,民間信仰的有三十三變化觀音。密宗造像有六觀音、七觀音等變化。
六觀音是十一面觀音、不空羅索觀音、千手千眼觀音、如意輪觀音、馬頭觀音和准提觀音。另外加上聖觀音,稱為七觀音。
彌勒菩薩
彌勒菩薩,又稱為慈氏、無能勝等。他出身於印度婆羅門,後得釋迦牟尼佛的教化,授記為菩薩。他是一生補處的菩薩。所謂補處,是此菩薩可彌補佛陀位置的意思。
彌勒菩薩在民間的形象是袒露大腹的和尚,笑容可掬;但在胎藏界的形像是,左手當胸,手掌張開,右手執蓮花,所戴寶冠中有寶塔,塔中現舍利;在金剛界的形像是,右手大拇指、食指、小指均豎立,中指與無名指彎曲置胸前,左手放在膝上。
虛空藏菩薩
虛空藏菩薩,為藏福德於虛無限境界之意,表示氣福可以無限生產和分配的可能性。在胎藏界曼荼羅中,虛空藏菩薩是虛空藏院的主尊。
東密虛空藏菩薩求聞持聰明法觀想本尊形像,菩薩全身為金色,相貌庄嚴,頭戴五佛寶冠,在蓮花上半跏坐,容顏妙而怡喜悅,左手執白色蓮花,花上有如意寶珠,發出黃色光芒,右手結與願印,五指垂下,將手掌向外。
金剛手菩薩
金剛手菩薩,即金剛薩埵,又稱秘密主,象徵「堅固不壞之菩提心」與「煩惱即菩提之妙理」。此名稱於密教中,所指有四:
(一)指密教傳法之第二祖。
(二)為金剛界曼荼羅中,金剛部院三十七尊之一。
(三)為金剛界曼荼羅理趣會中,十七尊中之主尊。
(四)為胎藏界曼荼羅金剛部院「大智金剛部」之主尊。
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是騎白象行願的菩薩。印度古語的普賢稱「三曼多拔陀羅」,密宗亦稱普賢為善攝金剛、真如金剛、如意金剛,還視為金剛薩埵同體。在雕像上,普賢乘白象侍佛之右;文殊駕獅子侍佛之左。
據說普賢菩薩掌管諸佛的理德、定德、行德;文殊菩薩則掌管諸佛的智德與證德。一般把普賢菩薩視為祈求延命的本尊。普賢單獨造像通常騎六牙之白象,頭戴五佛冠,形如滿月童子。
文殊師利菩薩
文殊師利菩薩。他生於印度舍衛國,後跟釋迦牟尼佛出家,常隨侍釋尊左右,幫助釋尊化號。「文殊」是妙的意思,「師利」是德、吉祥之意。密宗稱之為吉祥金剛、般若金剛。
文殊菩薩司理智慧,與普賢菩薩相對。文殊的圖像一般為騎獅像,頂結五髻,表大日之五智,左手執青蓮花,花上有梵篋,右手執金剛劍。此外造像還有一髻、六髻、八髻、文殊,手持之物亦各不同。
除蓋障菩薩
除蓋障菩薩。其德行為消除所有一切煩惱之障礙,為胎藏界曼荼除蓋障院之中尊,也是金剛界曼荼羅賢劫十六尊之一。
地藏菩薩
。密宗又稱之為悲願金剛、與願金剛或金剛幢,因其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故稱為地藏。
在釋迦佛入滅以後,彌勒未生之前,地藏菩薩自誓必度盡六道眾生,始願成佛;眾生不度,誓不成佛。所以,地藏菩薩的雕像大多數是僧侶袈裟打扮,左手拿著寶珠,右手拿錫杖。
(8)印度菩薩有多少擴展閱讀
菩薩的地位僅次於佛,是協助佛傳播佛法,救助眾生的人物。
菩薩在古印度佛教中為男子形象,流傳到中國後,隨著菩薩信仰的深入人心及其對世人而言所具有的深切的人情味,便逐漸轉為溫柔慈祥的女性形象。佛教雕塑中,菩薩多以古代印度和中國的貴族的服飾裝扮,顯得格外華麗而優雅。
在佛教初創的小乘時期,僅把釋迦牟尼累世修行的前身和尚未成佛的悉達多王子稱為菩薩。大乘佛教創立後,根據「人人具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理論,把凡是立下宏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都稱之為菩薩。
後來這個名稱更加擴大化、世俗化,人們把那些精通佛法,德高望眾的寺院高僧和在家居士也稱作菩薩。菩薩的任務是將所有輪回中的眾生度化成佛。
寺廟中供的菩薩像,主要的是文殊師利Manjusrikumārabhūta 、普賢、千手觀音Samantabhadra 、觀世音Avalokite'svara 、地藏 Ksitigarbha 。
簡言之,求大菩提的有情;發了菩提心就是「菩薩」。
廣說如四弘誓願:「無邊眾生誓願度,無盡煩惱誓願斷,無量法門誓願學,無上佛道誓願成。」但是發菩提心,並非偶然想起成佛利生,而是要一番修習,達到堅固成就的。
又《佛地論》有三義:「1. 謂諸薩 求菩提故。2. 緣菩提薩 為境,故名菩薩,具足自利利他,大願求大菩提利有情故。3. 薩 是勇猛義,精進勇猛求大菩提,故名菩薩。」
菩薩是修學大乘道的通稱,從初學,久學到最後身菩薩,淺深萬類。但一般人總是想到觀音、彌勒、文殊等大菩薩,這才不敢自稱菩薩。初發心菩薩,雖還沒有大功德,可是已經是一切「眾生之上首」;不但為凡夫,而且為二乘聖賢所尊敬。
參考資料:網路-菩薩
⑼ 總共有多少位菩薩,分別叫什麼名字
菩薩,又作菩提薩陲,梵文 Bodhisattva,意為「覺有情」,Bodhi(覺,菩提),Sattva(有情,眾生)。根據梵文原意,凡是修行大乘佛教的佛教徒,就都是Bodhisattva;佛教勸人發菩提心,就是發菩薩心。我國已故太虛法師說:「凡發菩提心學佛者,都可以叫做菩薩。」所以,「菩薩」原是佛教中一個極普通的稱呼,既適用於僧尼,也適用於在家學佛的居士們 。
佛教把全宇宙的靈界與佛界劃入「十界」之中,地獄界、餓鬼界、畜生界、阿修羅界、人間界、天上界,以上稱為「六迷界」。聲聞界、緣覺界、菩薩界、佛界,以上為「四悟界」。即是說,佛是最高,菩薩次之。據說菩薩(修道人)修行共有五十二位,漸次上進。從四十一位至五十位,稱作「十地」,以上便是「等覺」、「妙覺」位、最後一個便是「佛」位。
修行佛教的佛教徒便是菩薩的思想,以後也逐漸起了變化,予以神化,最後竟產生了許多非人的、想像中的天上菩薩出來了。這些在天上宇宙間菩薩,有男有女,據說能賜人幸福與快樂。但我們從宗教學的立場來看,與其稱他(她)們為菩薩,毋寧說這是佛教中的一種變相多神多靈崇拜,與原始佛教的無神論,不知已相距多少個十萬八千里了。
菩薩部中較重要的菩薩有:聖觀音、千手觀音、十一面觀音、如意輪觀、不空絹觀音、馬頭觀音、准提觀音、三十三體觀音、葉衣觀音、大白衣觀音、彌勒菩薩、普賢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菩薩、地藏菩薩、葯上菩薩、葯王菩薩、日光菩薩、月光菩薩、虛空藏菩薩、普賢延命菩薩、五大虛空藏菩薩、大隨求菩薩。另又有廿五菩薩的說法,自觀世音菩薩至無邊身菩薩,共廿五尊。據說他們都是保護那些念阿彌陀佛名號的菩薩。另有已死去的印度名佛教徒馬鳴、龍樹、世親三人,也都被稱為菩薩。以上的許多菩薩都受佛教徒敬拜。
⑽ 印度有那些佛
佛教在印度經歷了1800年的歷史,其過程大致可分為4個時期 原始佛教時期 部派佛教 大乘佛教
密教時期 「印度二聖六庄嚴」龍樹菩薩 無著菩薩 世親菩薩 陳那大師 法稱大師 功德光大師 釋迦光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