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冰雪為什麼會融化
沒有當春天來臨,氣溫上升,環境溫度在0度以上的時候,冰雪會吸熱融化
B. 什麼方法能使冰融化最快
NaCl可以讓冰融化的最快。
最常用的NaCl除此之外,有機融雪劑主要成分:醋酸鉀。氯鹽類融雪劑:氯化鈉、氯化鈣、氯化鎂、氯化鉀等。
通稱作『化冰鹽』這些都可以使冰雪融化另外,鹼金屬鉀、鈉等,因可與水反應,放出大量的熱,使冰融化。
冰融化的方法:
1、在冰上撒上化凍劑。化凍劑可以起到快速融化冰的作用。
2、因為冰的融化過程需要吸熱,因此要最快速的融化就必須加熱,如凍成冰塊的肉,想要冰快速的融化,就可以讓冰放在熱水裡,很快就能融化。
3、把冰敲碎,放在涼水中,就可以融化了。
4、增大冰塊和空氣的接觸面積,可以加快冰的融化。
(2)印度冰雪怎麼融化擴展閱讀
冰的熔點:
在常壓環境下,冰的熔點為0℃。0℃水凍結成冰時,體積會增大約1/11(水體積最小時為4℃)。
冰的熔點與壓強存在著一種關系:在2200大氣壓以下,冰的熔點隨壓力的增大而降低,但非常不明顯,大約每升高130個大氣壓降低1攝氏度;
超過2200大氣壓後,冰的熔點隨壓力增加而升高:3530大氣壓下冰的熔點為-17℃,6380大氣壓下為 0℃,16500大氣壓下為 60℃,而20670大氣壓下冰在76℃時才熔化,稱為名副其實的「熱冰」。冰在0℃下密度為0.92g/cm³,而水的密度正常為1.00g/cm³,所以冰能浮於水上。
除了水(H2O)以外,金剛石(C),碳化硅(SiC),硅(Si),鎵(Ga),鍺(Ge),二氧化硅(SiO2,水晶),銻(Sb),鉍(Bi)等能形成類似四面體結構的晶體也具有固體密度比液體小的性質。
C. 冰是從底部融化還是上部融化
珠穆朗瑪峰確實變矮了
被譽為地球第三極的珠穆朗瑪峰是世界最高峰,高8848.13米,由於處於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碰撞地帶,每年依然以1厘米的速
度『長高』」,這也許正是我們從小學就學到的有關珠穆朗瑪峰的標准描述。然而最近我國科學家卻發現令人敬畏的世界之巔居然在過去的33年中持續下降,這讓所有的人大吃一驚!
原來,早在1966年,中國第一次成功測量珠峰的雪面高程值為8849.75米。1975年,中國科學家測出珠峰峰頂雪面的高度為8849.05米,減去當時測量得到的峰頂0.92米的雪深,最終得出珠峰高度為8848.13米。這一數據一直作為中國對珠峰高度的採用值沿用至今。
可是伴隨著測量技術的發展,過去30餘年來,中國科學院院士陳俊勇等科學家利用天文、重力、激光測距、GPS等先進的技術手段,對珠峰的高程值進行了先後五次越來越精確的測量。1992年,科學家所測得的珠峰雪面高程的最終計算值是8849.04米,而1999年第五次觀測的結果則下降為8848.45米。1999年的觀測值和1966年相比少了1.3米,這表明了珠峰「變矮」了。
珠峰變矮的原因是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的運動發生了變化?
是什麼讓珠峰長高的勢頭受阻,難道是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的運動發生了變化?人們不免這樣猜測。然而陳俊勇院士在研究中卻發現,印度板塊仍在向北推進,仍然是形成青藏高原及其周圍地區強烈變形的主要動力來源。而且珠峰地區在印歐板塊推動下的整體抬升過程中呈波浪式的起伏,上升的速率並不是均勻恆定。雖然陳院士得出了珠峰地區上升的速率不固定的結論,但卻恰恰說明了珠峰抬升的趨勢沒變。
既然珠峰依然在緩慢長高,為什麼還會失去1.3米的高度?陳院士認為這應該是珠峰冰雪面變化造成的。他指出珠峰雪面下降的幅度並不平衡,並且隨著季節的變化而消長。夏天雪面向下降,冬天大量降雪又使雪面增高,但雪面高度的總體趨勢是下降的。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姚檀棟研究員也認為「珠峰頂部在短期內降低如此劇烈,肯定不是地殼運動的結果,只能從冰川對氣候的響應去解釋。」他提出,全球由於氣溫上升,加速了珠峰頂部的積雪由雪到冰轉化的過程,冰川的密實化過程加快,從而導致冰面的降低。實際上,從1992年開始的珠峰頂部急劇降低時期正好對應於氣候急劇變暖時期。
冰雪密實是導致珠峰變矮的罪魁禍首?
「密實化」到底是一種怎樣的過程,難道它就是珠峰變矮的關鍵因素嗎?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康世昌研究員告訴記者,「密實化」是指一個積雪轉變為冰層的過程,它有兩種物理機制,一種是在氣溫高的情況下,雪在白天化成水,晚間氣溫降低,再變成冰,另一種就是雪層不斷變厚,底層雪在不斷增加的壓力之下變成冰。
康世昌研究員說,如果氣溫升高,雪變成冰的速度就會相當快。但是珠峰峰頂常年溫度都在0攝氏度以下,所以絕對不可能是降雪先溶解成水再凍成冰。珠峰頂部積雪的密實過程無疑是第二種密實過程。雖然珠峰頂的積雪不會融化成水,但氣溫升高仍可以加速密實化過程,而變成冰厚度是減薄的。「假如從前20年積雪才能變成冰,溫度升高後密實速度加快,現在可能只需10年或者5年雪就會變成冰。」他打比方說,「從這個意義來說,陳院士和姚所長的說法是很正確的。」
可是一個「密實化」卻並不能徹底揭開珠峰「變矮」之謎。康世昌研究員指出,積雪密實過程中其實有很多細節說不清楚。比如溫度升高時,到底有多少雪融水的殘余就無法觀測計算,一點沒有融化的干雪和略有融化的濕雪壓實過程也並不一樣。氣溫升高後,雪片晶體之間有一點輕微的融水殘余都會加速密實化過程,但就珠峰頂上總體積雪來說是不會發生融水的。
珠峰頂部冰雪到底有多厚仍然無法確定?
珠峰上的冰雪層的厚度,專家眾說紛紜,也讓「密實化」發生作用的具體情況更加撲朔迷離。1975年我國科學家測量珠峰峰頂的雪深是0.92米,可是義大利登山隊用測桿觀測到的雪深數據是2.5米。姚檀棟研究員認為使用這種辦法是不能測得雪的真正厚度的,更不要說冰的厚度。他提出珠峰頂部冰雪厚度要遠大於2.5米,可能在10米到幾十米之間。
康世昌研究員告訴記者,珠峰頂部以岩面為主,如果將雷達放置在冰雪層上,向下發射電波,可以檢測出冰雪層的確切厚度,但由於條件限制,從來沒有人將雷達背上珠峰進行測量。此外在峰頂的冰雪層上用冰鑽鑽至底部,也可測出冰雪層的確切值,但也沒人有做過此類測量,所以珠峰頂部的冰雪層的具體厚度依然是個謎。
珠峰地區在海拔6500米以上的地方,每年降水量是500毫米,以此來推斷,由於密實作用的存在,千萬年來在珠峰頂形成的雪冰層應該非常厚,絕不應該僅僅是專家猜測的厚度,很有可能是珠峰頂部冰雪層有物質損失,可是源頭卻很難找到。通常情況下,冰川處於底部消融和上部降雪積累的運動過程中,如果消融速度過快,可能影響冰川高度,但是珠峰是一個低於0攝氏度又相對封閉的環境里,又是什麼導致了物質喪失呢?
對此,康世昌研究員提出了自己的假設:由於珠峰頂部不是一整條冰川,長期的氣候演變,使珠峰頂部冰雪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層面,近三十幾年氣候變暖,這一層面經過密實化後降低的比較快。珠峰頂部出現降雪後,大風吹雪的情況會經常出現,特別到了風季,風速每秒高達到三、四十米,所以降雪難在於珠峰頂部積累。只有天氣候稍好、風速較小時,才會有一點積累,大部分降雪還是會被風都吹走。這或許能解釋峰頂物質流失的問題。
珠峰高度變化確實和全球變暖、溫度升高有關?
既然全球變暖引發的密實化加快被確定為珠峰降低的重要因素,那麼珠峰每年降低的值能否和全球溫度上升的幅度密切對應呢?
這還要從不同時段珠峰下降的具體數值談起,1966年到1975年間,珠峰頂部降低的比較快,接近每年0.1米,1975年至1992年間,降低過程減弱,只有0.01米,而1992年至1998年間,降低過程又快速增大,接近0.1米,1998年到1999年,居然達到了0.13米。
「單就數字而言,前面兩個階段不能嚴格對應,因為氣溫的變化是每一年一個值,而對珠峰峰頂下降程度測量是幾年或十幾年有一個平均值,全球氣溫總體來說從1966年到1975年是冷期,上世紀70年代到1992年之間既有冷期又有暖期,所以按照每一年的氣溫與珠峰下降幅度一一對應有困難。想得到更確切的結論,必須有珠峰每年冰雪層的厚度變化和氣溫變化的詳細數據,完整取得這些數據目前還有困難。測量珠峰高度很難做到一年一測,但是弄清楚珠峰頂部雪冰的厚度還是有可能的,我們也希望有機會能取得確切數據。」康世昌研究員解釋說。
他表示,用全球氣候變暖來解釋珠峰冰雪層高度降低代表了正確的研究方向,但是珠峰頂上的雪和冰的厚度到底是多少,峰頂的物質如何損失掉,仍有待於進一步的探索。(董毅然)
參考資料:http://www.shm.com.cn/neimu/2005-01/12/content_673842.htm
D. 冰雪怎樣融化這是什麼現象
冰雪融化有2個現象
1.固體變成液體,這個是可見過程,吸熱,叫做 融化
2,固體變成氣體,這個是不可見過程,吸熱,叫做 升華
E. 冰川為什麼會融化
1、氣候變暖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專家們採用航測、衛星觀測和實地考察等手段,對尼泊爾境內3252個冰川和2323個冰川湖以及不丹境內的677個冰川和2674個冰川湖進行了長達3年的觀測。
結果表明這些地區的氣溫比20世紀70年代增加1℃,喜馬拉雅山地區冰川融化加快的事實又一次表明全球氣候變暖是人類在未來幾十年裡面臨的最大威脅。
紐西蘭科學家對其境內48座冰川進行拍照和分析後形象地把冰川比喻為"銀行",由於這些年來那裡高氣壓盛行,西風減少,導致天氣乾燥,降雪明顯減少,以致於"銀行"入不敷出。
因為冰川靠自然降雪來補充,以保持動態平衡,體現著冰川積累和消融的收支平衡。如果不利天氣繼續下去,那裡的冰川還將繼續萎縮。
2、人為原因
我國學者對祁連山冰川研究後提出,冰川退縮除了自然氣候因素外,另一個主要原因是人口膨脹,超載放牧,過度開墾,亂砍濫伐,亂挖中葯材,濫采地下水。
50年間,甘肅人口翻了一番多,而耕地僅增加了4%,人地矛盾導致新中國成立後的20年間,西北地區先後搞了三次大規模毀林開荒,到上個世紀90年代末,甘肅全省水土流失面積占總面積的85.6%,沙塵暴天氣明顯增多,氣候惡化反過來又加劇了冰川的萎縮。
(5)印度冰雪怎麼融化擴展閱讀:
全球氣候變化是冰川融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全世界大約有1/3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岸線60公里的范圍內,經濟發達,城市密集。全球氣候變暖導致的海洋水體膨脹和兩極冰雪融化,可能在2100年使海平面上升50厘米,危及全球沿海地區。
特別是那些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河口和沿海低地。這些地區可能會遭受淹沒或海水人侵,海灘和海岸遭受侵蝕,土地惡化,海水倒灌和洪水加劇,港口受損,並影響沿海養殖業,破壞供排水系統。
全球氣候系統非常復雜,影響氣候變化因素非常多,涉及太陽輻射、大氣構成、海洋、陸地和人類活動等諸多方面,對氣候變化趨勢,在科學認識上還存在不確定性。
特別是對不同區域氣候的變化趨勢及其具體影響和危害,還無法作出比較准確的判斷。但從風險評價角度而言,大多數科學家斷言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一種巨大環境風險。
F. 誰告訴我冰川融化的原因,越詳細越好
說遠一點會導致下一次冰河期。
全球變暖的後果
1.對氣候的影響
隨著溫度的上升,預計有些地區的水災、旱災、火災及熱浪沖擊的發生率也會上升。
——IPCC1995年報告
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並進一步發展,有些國家的整個國土最終將變得不適於人類居住。
——蘭姆
將更多的二氧化碳和溫室氣體排放到大氣中所造成的危害,誰也無法確切地說明將來會有多嚴重?科學家正在估算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危害。按目前的技術水平計算,2004年才能闡明大氣中二氧化碳形成和消解的機理,這樣就能發現溫室效應是如何產生的。2006年才能准確的預知因地球升溫而造成的海平面上升。然而真正理解這一切要到2050年。顯然,科學家和政治家都不會等到進一步的結果出來才採取防治措施,現在的觀察和研究成果應該都讓公眾了解,才不至於使人們不得不在50年後自咽苦果。
溫室效應自地球形成以來,它就一直在起作用。如果沒有溫室效應,地球表面就會寒冷無比,溫度就會降到零下20攝氏度,海洋就會結冰,生命就不會形成。因此,我們面臨的不是有沒有溫室效應的問題,而是人類通過燃燒化石燃料把大量溫室氣體排入大氣層,致使溫室效應與地球氣候發生急劇變化的問題。
溫室效應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黃榮輝院士說:「由於礦物燃料的燃燒和大量森林的砍伐,致使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由於二氧化碳等氣體的溫室效應,在過去100年裡,全球地面平均溫度大約已升高了0.3——0.6攝氏度,到2030年估計將再升高1——3攝氏度」。
當全世界的平均溫度升高1攝氏度,巨大的變化就會產生:海平面會上升,山區冰川會後退,積雪區會縮小。由於全球氣溫升高,就會導致不均衡的降水,一些地區降水增加,而另一些地區降水減少。如西非的薩赫勒地區從1965年以後乾旱化嚴重;我國華北地區從1965 年起,降水連年減少,與50年代相比,現在華北地區的降水已減少了1/3,水資源減少了1/2;我國每年因乾旱受災的面積約4億畝,正常年份全國灌區每年缺水300億立方米,城市缺水60億立方米。
由於氣溫升高,在過去100年中全球海平面每年以1——2毫米的速度在上升,預計到2050年海平面將繼續上升30——50厘米,這將淹沒沿海大量低窪土地;此外,由於氣候變化導致旱澇、低溫等氣候災害加劇,造成了全世界每年約數百億以上美元的經濟損失。
因此,全球氣候變化預測不僅成為國際上重要的科學研究課題,而且已成為我國政府在制定政策與進行經濟建設決策的依據。特別是1992年6月聯合國的環境與發展大會上,許多國家已簽署了「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並於1995年3月已開締約國第一次大會,這標場著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已成為我國政府為促進本國社會和經濟持續發展所發須考慮的一個重要的科學和有關環境政策問題。
早在1987年的氣候分析就說明,發生在衣索比亞、蘇丹和索馬里等非洲國家的日益嚴重的飢荒和降雨模式的巨變是一致的。據4月27日法新社記者報道,位於衣索比亞南部的歐加登地區是一個生活著約300萬游牧民的半荒涼地區,3年來一直沒有下雨,牛、羊,甚至駱駝都已渴死。1984年——1985年的乾旱奪走近100萬人的生命。現在,800萬人等待著食品緊急援助。在將一個半世紀以來的氣候測量資料與近幾十年降水模式的巨大變動對比後,結論是,「20世紀50年代以前,降水量一直沒有什麼變化,到了50年代,經過相對雨水較多的一段時期之後,北非和中東降雨量極大地減少。」近40年來,乾旱持續,並且出現得更加頻繁,同一時期「歐洲的降水量顯著增加」。這40年的氣溫變化趨勢是造成反復、持久飢荒的因素之一。研究人員擔心,這一趨勢只是全球變暖的早期結果。
西班牙氣象局的數據顯示,2000年初是自1947年以來西班牙最乾旱的冬天。大量種植區已不可能恢復在今後幾個月中形勢將更加惡化。水庫的蓄水量僅達到50%,水消費量的80%已用於農業。事實上,目前每7名歐洲人中就有1人不能飲用自來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說:「水的缺乏將成為今後25年的主要問題之一,因此,必須立即改變目前導致生態系統惡化的習慣。」
氣候專家蘭姆針對上述薩赫勒地區最近40年的氣候變化趨勢及隨之而來的飢荒和逃亡狀況說,「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並進一步發展,有些國家的整個國土最終將變得不適於人類居住」。盡管氣候學家們還是不願意把全球變暖和這些災難明確地聯系起來,但這並不影響以下的必然結論:不管氣候變化的原因是什麼,在現代化的、富裕的全球文明之中,仍有一些脆弱的社會正多多少少由於氣候型態的變化而承受巨大的苦難。目前,對於受難的人們,世界上其他地區除了修修補補之外,提不出真正的解決辦法。而且,雖然幾乎全世界的科學界都在大聲疾呼,人類文明的現行模式正在使星球氣候條件發生巨變,其後果很可能數倍於近10000年來人類所經歷過的後果,我們對於正在形成的災難的主要成因卻仍然毫無作為。
事實上這一結果現在已經明顯感覺到了,正如IPCC1995年報告中說:「隨著溫度的上升,預計有些地區的水災、旱災、火災及熱浪沖擊的發生率也會上升」。
2.冰川融化
即使冰川融水在60至100年的時間里乾涸,這一生態災難的影響范圍之廣也將是令人震驚的。
——塞義德·哈斯內恩
如果全球變暖趨勢得不到控制,孟加拉國將近20%的地區在15年內可能被水淹沒。
——賽義達·喬杜里
1998年是美國東部歷史上有記錄以來最溫暖的年份,這一年南極2850平方千米的冰蓋從威爾金斯和拉爾森冰架上分裂出去。南極巨大冰蓋的其他部分也在全線後撤之中。
印度尼西亞的卡斯坦茲山是熱亞洲唯一山頂常年積雪的山峰。但在最近幾個世紀以來,卡斯坦茲山的冰川已明顯地縮小,結果使雪線上升了大約100米。
除兩極地區的冰冠以外,喜瑪拉雅冰川是世界冰體最大的組成部分,共約有1.5萬條冰川。這些冰川的融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河流——印度河與恆河的水源。如果這兩條大河的水源枯竭或者逐漸減少為涓涓細流,農業社會的基本組成元素就會遭到徹底的破壞。
近年來,人們對從巴塔哥尼亞到瑞士的阿爾卑斯山地區的冰川因為「溫室」氣體的排放和普遍認為的溫室效應而融化的情況進行了觀察。在南亞地區,問題並不是冰川是否在融化,而是融化的速度有多快?雖然全球變暖的許多不良影響可能要到21世紀末才會變得非常嚴重,但是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中國和不丹等地的冰川融水可能很快就會給人們造成麻煩。
國際冰雪委員會(ICSI)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喜瑪拉雅地區冰川後退的速度比世界其它任何都要快。如果目前的融化速度繼續下去,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之大」。國際冰雪委員會負責人塞義德·哈斯內恩說:「即使冰川融水在60至100年的時間里乾涸,這一生態災難的影響范圍之廣也將是令人震驚的。」
位於恆河流域的喜瑪拉雅山東部地區冰川融化的情況最為嚴重,那些分布在「世界屋脊」上的從不丹到克什米爾地區的冰川退縮的速度最快。以長達3英里的巴爾納克冰川為例,這座冰川是4000萬——5000萬年前印度次大陸與亞洲大陸發生碰撞而形成的許多冰川之一,自1990年以來,它已經後退了半英里。在經過了1997年嚴寒的亞北極區冬季之後,科學家們曾經預計這條冰川會有所擴展,但是它在1998年夏天反而進一步後退了。
孟加拉國環境與森林部長賽義達·喬杜里指出:「如果全球變暖趨勢得不到控制,孟加拉國將近20%的地區在15年內可能被水淹沒。」
華盛頓州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的研究員、氣候專家魯比·倫發現,俄勒岡州和華盛頓州山區從11月下旬到來年3月下旬的降雪將變為降雨,從而使如今900多米的平均雪線上升到1250米。這將不僅僅使卡斯卡德山脈中部的滑雪勝地變為泥漿,重要的是將給乾燥的山脈東側的農民帶來巨大的災難,因為這些農民依靠山上春季的融冰雪水流下來灌溉他們的蘋果樹和小麥。
3.疾病肆虐
氣候變暖,一些熱帶疾病將向較冷的地區傳播。海拔較高處的環境也越來越有利於蚊子和它們所攜帶的瘧原蟲子這樣的微生物生存。
——保羅.受潑斯坦
哈佛大學新病和復發病研究所的保羅.受潑斯坦注意到,植物也隨雪線而移動,全世界山峰上的植物都在上移。隨著山巒頂峰的變暖,海拔較高處的環境也越來越有利於蚊子和它們所攜帶的瘧原蟲子這樣的微生物生存。
1985年之後在盧安達.尚比亞.衣索比亞.斯威土蘭和馬達加斯加的高海撥地區都出現過傳染性瘧疾。1988年馬達加斯加高地的一次爆發殺死了10萬多人。國際綠色和平組織的氣象影響專家歐文.傑元遜認為,升溫和降雨的增加,再加上不斷增加的抗葯性,這幾種因素的協同一致,促成了這些疾病的流行。
在瘧疾、黃熱病和登革熱這樣的疾病向上、向外的擴散中,氣候是個關鍵的因素,因為它既影響帶病昆蟲的安居之地,也影響疾病的傳染性本身。傳播瘧疾的按蚊通常在冬天需要平均溫度15.5攝氏度以上才能存活,瘧原蟲的活躍與感染,需要17.75攝氏度,如果平均溫度增加2.5至3.7517.75攝氏度,就會使登革熱的傳播速度加倍。同時遷移的還有攜帶黃熱病和登革熱的伊蚊,它們此前局限於赤道兩側緯度大約35度的區域,全球升溫將使它的活動范圍擴展到紐約、芝加哥、北京、伊斯坦布爾和馬德里。
這並非聳人聽聞,1999年7月,西尼羅病毒首次登陸西半球,襲擊了紐約市,令市民和醫療衛生組織大為震驚,當局動用直升機和地面人員在市內大面積噴灑殺蟲劑來消災滅病。長期跟蹤研究這種疾病的流行病學家和衛生專家把這種疾病的爆發流行照咎於全球氣候大規模長期變化對當地氣候的影響。專家們對一個日益談暖的地球對人類健康的影響越來越擔以,並提醒人們應該人新的疾病的爆發和它因氣候變化的關系中吸取教訓。據2000年元月報道,一個目前在西海岸加利福尼亞州和亞利桑那州出現流感以後,包括紐約、賓夕法尼亞、新澤西、弗吉尼亞、馬里蘭和首都華盛頓在內的19個州都有這種疾病流和。引發上次流感的是一種稱作「悉尼A型流感」的病毒,流感導致的死亡率在美國呈上升之勢,據一周內122個美國城市的數據,因患流感或肺炎而死亡的人數占死亡總數的7.8%。這不啻是2000年給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大國的一個警告。
西尼羅病毒、瘧疾、黃熱病等熱帶傳染病自1987年以來在美國的佛羅里達、密西西比、德克薩斯、亞利桑那、加利福尼亞和科羅拉多等地相繼爆發,一再證實了專家們關於氣候變暖,一些熱帶疾病將向較冷的地區傳播的科學推斷。
4.新冰河期
現在的物種滅絕率已經 「達到地質史上一次巨大滅絕性一半的水平」。
——戴維·蒂爾曼
關於全球變暖的另一項研究結果更令人吃驚,由北極冰原融化,降雨量增加,以及風的類型的不斷改變,大量淡水正匯入北西洋,從而對墨西哥灣暖流造成破壞。正是這些暖流把溫暖的表層水從加勒比海帶到歐州西北部,並使歐洲形成溫暖的氣候。而墨西哥暖流一旦因全球變暖被切斷後,歐洲西北部溫度可能會下降5-8攝氏度之多,歐洲可能面臨一次新的冰河時代!
這項研究是位於阿伯丁的蘇格蘭海洋實驗所分析了設在蘭群島海域到法羅群島海域之間自1893年以來的1.7萬多次海水鹽度測量結果得出的。在過去的每20年中,流向南部的深層海水鹽度變得越來越小,濃度越來越低,這表明有更多的淡水從大西洋北部匯入了該地區。這些新數據第一次充分證明了德國科學家在大約3年前設計的計算機模型。
對這一問題嚴重性的認識,用哈佛大學生物學家受德華·O·威爾遜的話來說,現在的物種滅絕率已經 「達到地質史上一次巨大滅絕性一半的水平」。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劇升高,而世界人口將在2050年之前達到100億。「我們的世界正在朝著由人造設施來代替現有免費自然資源的方向發展」,明尼蘇達大學的戴維·蒂爾曼說。但是,我們還沒有掌握自然生態系統的有關知識。在2.45億年前的二疊紀大滅絕中,96%的物種滅亡了。後來隨著許多新物種的出現,地球上終於恢復了豐富的種群,但是這個過程足足經歷了一億年。威爾遜說:「一些人認為,自然界會復興人類所毀滅的一切」 。諺語雲:「只要有足夠的時間,萬物皆可應運而生。」或許自然界真的能夠恢復一切,但這個漫長的過程對於現代人類無論如何是沒有意義的。
馬克·吐溫曾經說過,天氣最動人的特質就在於它的變化多端。1個多世紀過去了,我們仍然在為准確預報天氣情況而努力,在控制氣候方面卻收效甚微;然而,對環境的破壞卻是史無前例的。
美國全球變化研究計劃主任邁克爾·麥克拉說,或許有一天人類將不得不認真考慮做一種完全不同的氣候實驗。全球變暖是由於燃燒化學物燃料,過量排放溫室氣體造成的,解決此問題的方法之一就是在太空中設置巨大鏡子來使陽光輻射解度發生偏轉。然而,正如新澤西州拉特洛斯大學環境預測中以主任羅尼.阿維薩說,「要控制氣候的想法只存在於科幻小說中」。在對氣候的控制走出科幻小說前,我們必須做力所能及的事。
G. 冰雪怎樣融化這是什麼現象
冰雪融化有2個現象
1.固體變成液體,這個是可見過程,吸熱,叫做 融化
2,固體變成氣體,這個是不可見過程,吸熱,叫做 升華
H. 造成冰山融化的原因有哪些與人類的破壞有關么又有哪些關系急啊!最好在10分鍾內發來,謝謝!
說遠一點會導致下一次冰河期。
全球變暖的後果
1.對氣候的影響
隨著溫度的上升,預計有些地區的水災、旱災、火災及熱浪沖擊的發生率也會上升。
——IPCC1995年報告
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並進一步發展,有些國家的整個國土最終將變得不適於人類居住。
——蘭姆
將更多的二氧化碳和溫室氣體排放到大氣中所造成的危害,誰也無法確切地說明將來會有多嚴重?科學家正在估算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危害。按目前的技術水平計算,2004年才能闡明大氣中二氧化碳形成和消解的機理,這樣就能發現溫室效應是如何產生的。2006年才能准確的預知因地球升溫而造成的海平面上升。然而真正理解這一切要到2050年。顯然,科學家和政治家都不會等到進一步的結果出來才採取防治措施,現在的觀察和研究成果應該都讓公眾了解,才不至於使人們不得不在50年後自咽苦果。
溫室效應自地球形成以來,它就一直在起作用。如果沒有溫室效應,地球表面就會寒冷無比,溫度就會降到零下20攝氏度,海洋就會結冰,生命就不會形成。因此,我們面臨的不是有沒有溫室效應的問題,而是人類通過燃燒化石燃料把大量溫室氣體排入大氣層,致使溫室效應與地球氣候發生急劇變化的問題。
溫室效應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黃榮輝院士說:「由於礦物燃料的燃燒和大量森林的砍伐,致使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由於二氧化碳等氣體的溫室效應,在過去100年裡,全球地面平均溫度大約已升高了0.3——0.6攝氏度,到2030年估計將再升高1——3攝氏度」。
當全世界的平均溫度升高1攝氏度,巨大的變化就會產生:海平面會上升,山區冰川會後退,積雪區會縮小。由於全球氣溫升高,就會導致不均衡的降水,一些地區降水增加,而另一些地區降水減少。如西非的薩赫勒地區從1965年以後乾旱化嚴重;我國華北地區從1965 年起,降水連年減少,與50年代相比,現在華北地區的降水已減少了1/3,水資源減少了1/2;我國每年因乾旱受災的面積約4億畝,正常年份全國灌區每年缺水300億立方米,城市缺水60億立方米。
由於氣溫升高,在過去100年中全球海平面每年以1——2毫米的速度在上升,預計到2050年海平面將繼續上升30——50厘米,這將淹沒沿海大量低窪土地;此外,由於氣候變化導致旱澇、低溫等氣候災害加劇,造成了全世界每年約數百億以上美元的經濟損失。
因此,全球氣候變化預測不僅成為國際上重要的科學研究課題,而且已成為我國政府在制定政策與進行經濟建設決策的依據。特別是1992年6月聯合國的環境與發展大會上,許多國家已簽署了「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並於1995年3月已開締約國第一次大會,這標場著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已成為我國政府為促進本國社會和經濟持續發展所發須考慮的一個重要的科學和有關環境政策問題。
早在1987年的氣候分析就說明,發生在衣索比亞、蘇丹和索馬里等非洲國家的日益嚴重的飢荒和降雨模式的巨變是一致的。據4月27日法新社記者報道,位於衣索比亞南部的歐加登地區是一個生活著約300萬游牧民的半荒涼地區,3年來一直沒有下雨,牛、羊,甚至駱駝都已渴死。1984年——1985年的乾旱奪走近100萬人的生命。現在,800萬人等待著食品緊急援助。在將一個半世紀以來的氣候測量資料與近幾十年降水模式的巨大變動對比後,結論是,「20世紀50年代以前,降水量一直沒有什麼變化,到了50年代,經過相對雨水較多的一段時期之後,北非和中東降雨量極大地減少。」近40年來,乾旱持續,並且出現得更加頻繁,同一時期「歐洲的降水量顯著增加」。這40年的氣溫變化趨勢是造成反復、持久飢荒的因素之一。研究人員擔心,這一趨勢只是全球變暖的早期結果。
西班牙氣象局的數據顯示,2000年初是自1947年以來西班牙最乾旱的冬天。大量種植區已不可能恢復在今後幾個月中形勢將更加惡化。水庫的蓄水量僅達到50%,水消費量的80%已用於農業。事實上,目前每7名歐洲人中就有1人不能飲用自來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說:「水的缺乏將成為今後25年的主要問題之一,因此,必須立即改變目前導致生態系統惡化的習慣。」
氣候專家蘭姆針對上述薩赫勒地區最近40年的氣候變化趨勢及隨之而來的飢荒和逃亡狀況說,「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並進一步發展,有些國家的整個國土最終將變得不適於人類居住」。盡管氣候學家們還是不願意把全球變暖和這些災難明確地聯系起來,但這並不影響以下的必然結論:不管氣候變化的原因是什麼,在現代化的、富裕的全球文明之中,仍有一些脆弱的社會正多多少少由於氣候型態的變化而承受巨大的苦難。目前,對於受難的人們,世界上其他地區除了修修補補之外,提不出真正的解決辦法。而且,雖然幾乎全世界的科學界都在大聲疾呼,人類文明的現行模式正在使星球氣候條件發生巨變,其後果很可能數倍於近10000年來人類所經歷過的後果,我們對於正在形成的災難的主要成因卻仍然毫無作為。
事實上這一結果現在已經明顯感覺到了,正如IPCC1995年報告中說:「隨著溫度的上升,預計有些地區的水災、旱災、火災及熱浪沖擊的發生率也會上升」。
2.冰川融化
即使冰川融水在60至100年的時間里乾涸,這一生態災難的影響范圍之廣也將是令人震驚的。
——塞義德·哈斯內恩
如果全球變暖趨勢得不到控制,孟加拉國將近20%的地區在15年內可能被水淹沒。
——賽義達·喬杜里
1998年是美國東部歷史上有記錄以來最溫暖的年份,這一年南極2850平方千米的冰蓋從威爾金斯和拉爾森冰架上分裂出去。南極巨大冰蓋的其他部分也在全線後撤之中。
印度尼西亞的卡斯坦茲山是熱亞洲唯一山頂常年積雪的山峰。但在最近幾個世紀以來,卡斯坦茲山的冰川已明顯地縮小,結果使雪線上升了大約100米。
除兩極地區的冰冠以外,喜瑪拉雅冰川是世界冰體最大的組成部分,共約有1.5萬條冰川。這些冰川的融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河流——印度河與恆河的水源。如果這兩條大河的水源枯竭或者逐漸減少為涓涓細流,農業社會的基本組成元素就會遭到徹底的破壞。
近年來,人們對從巴塔哥尼亞到瑞士的阿爾卑斯山地區的冰川因為「溫室」氣體的排放和普遍認為的溫室效應而融化的情況進行了觀察。在南亞地區,問題並不是冰川是否在融化,而是融化的速度有多快?雖然全球變暖的許多不良影響可能要到21世紀末才會變得非常嚴重,但是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中國和不丹等地的冰川融水可能很快就會給人們造成麻煩。
國際冰雪委員會(ICSI)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喜瑪拉雅地區冰川後退的速度比世界其它任何都要快。如果目前的融化速度繼續下去,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之大」。國際冰雪委員會負責人塞義德·哈斯內恩說:「即使冰川融水在60至100年的時間里乾涸,這一生態災難的影響范圍之廣也將是令人震驚的。」
位於恆河流域的喜瑪拉雅山東部地區冰川融化的情況最為嚴重,那些分布在「世界屋脊」上的從不丹到克什米爾地區的冰川退縮的速度最快。以長達3英里的巴爾納克冰川為例,這座冰川是4000萬——5000萬年前印度次大陸與亞洲大陸發生碰撞而形成的許多冰川之一,自1990年以來,它已經後退了半英里。在經過了1997年嚴寒的亞北極區冬季之後,科學家們曾經預計這條冰川會有所擴展,但是它在1998年夏天反而進一步後退了。
孟加拉國環境與森林部長賽義達·喬杜里指出:「如果全球變暖趨勢得不到控制,孟加拉國將近20%的地區在15年內可能被水淹沒。」
華盛頓州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的研究員、氣候專家魯比·倫發現,俄勒岡州和華盛頓州山區從11月下旬到來年3月下旬的降雪將變為降雨,從而使如今900多米的平均雪線上升到1250米。這將不僅僅使卡斯卡德山脈中部的滑雪勝地變為泥漿,重要的是將給乾燥的山脈東側的農民帶來巨大的災難,因為這些農民依靠山上春季的融冰雪水流下來灌溉他們的蘋果樹和小麥。
3.疾病肆虐
氣候變暖,一些熱帶疾病將向較冷的地區傳播。海拔較高處的環境也越來越有利於蚊子和它們所攜帶的瘧原蟲子這樣的微生物生存。
——保羅.受潑斯坦
哈佛大學新病和復發病研究所的保羅.受潑斯坦注意到,植物也隨雪線而移動,全世界山峰上的植物都在上移。隨著山巒頂峰的變暖,海拔較高處的環境也越來越有利於蚊子和它們所攜帶的瘧原蟲子這樣的微生物生存。
1985年之後在盧安達.尚比亞.衣索比亞.斯威土蘭和馬達加斯加的高海撥地區都出現過傳染性瘧疾。1988年馬達加斯加高地的一次爆發殺死了10萬多人。國際綠色和平組織的氣象影響專家歐文.傑元遜認為,升溫和降雨的增加,再加上不斷增加的抗葯性,這幾種因素的協同一致,促成了這些疾病的流行。
在瘧疾、黃熱病和登革熱這樣的疾病向上、向外的擴散中,氣候是個關鍵的因素,因為它既影響帶病昆蟲的安居之地,也影響疾病的傳染性本身。傳播瘧疾的按蚊通常在冬天需要平均溫度15.5攝氏度以上才能存活,瘧原蟲的活躍與感染,需要17.75攝氏度,如果平均溫度增加2.5至3.7517.75攝氏度,就會使登革熱的傳播速度加倍。同時遷移的還有攜帶黃熱病和登革熱的伊蚊,它們此前局限於赤道兩側緯度大約35度的區域,全球升溫將使它的活動范圍擴展到紐約、芝加哥、北京、伊斯坦布爾和馬德里。
這並非聳人聽聞,1999年7月,西尼羅病毒首次登陸西半球,襲擊了紐約市,令市民和醫療衛生組織大為震驚,當局動用直升機和地面人員在市內大面積噴灑殺蟲劑來消災滅病。長期跟蹤研究這種疾病的流行病學家和衛生專家把這種疾病的爆發流行照咎於全球氣候大規模長期變化對當地氣候的影響。專家們對一個日益談暖的地球對人類健康的影響越來越擔以,並提醒人們應該人新的疾病的爆發和它因氣候變化的關系中吸取教訓。據2000年元月報道,一個目前在西海岸加利福尼亞州和亞利桑那州出現流感以後,包括紐約、賓夕法尼亞、新澤西、弗吉尼亞、馬里蘭和首都華盛頓在內的19個州都有這種疾病流和。引發上次流感的是一種稱作「悉尼A型流感」的病毒,流感導致的死亡率在美國呈上升之勢,據一周內122個美國城市的數據,因患流感或肺炎而死亡的人數占死亡總數的7.8%。這不啻是2000年給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大國的一個警告。
西尼羅病毒、瘧疾、黃熱病等熱帶傳染病自1987年以來在美國的佛羅里達、密西西比、德克薩斯、亞利桑那、加利福尼亞和科羅拉多等地相繼爆發,一再證實了專家們關於氣候變暖,一些熱帶疾病將向較冷的地區傳播的科學推斷。
4.新冰河期
現在的物種滅絕率已經 「達到地質史上一次巨大滅絕性一半的水平」。
——戴維·蒂爾曼
關於全球變暖的另一項研究結果更令人吃驚,由北極冰原融化,降雨量增加,以及風的類型的不斷改變,大量淡水正匯入北西洋,從而對墨西哥灣暖流造成破壞。正是這些暖流把溫暖的表層水從加勒比海帶到歐州西北部,並使歐洲形成溫暖的氣候。而墨西哥暖流一旦因全球變暖被切斷後,歐洲西北部溫度可能會下降5-8攝氏度之多,歐洲可能面臨一次新的冰河時代!
這項研究是位於阿伯丁的蘇格蘭海洋實驗所分析了設在蘭群島海域到法羅群島海域之間自1893年以來的1.7萬多次海水鹽度測量結果得出的。在過去的每20年中,流向南部的深層海水鹽度變得越來越小,濃度越來越低,這表明有更多的淡水從大西洋北部匯入了該地區。這些新數據第一次充分證明了德國科學家在大約3年前設計的計算機模型。
對這一問題嚴重性的認識,用哈佛大學生物學家受德華·O·威爾遜的話來說,現在的物種滅絕率已經 「達到地質史上一次巨大滅絕性一半的水平」。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劇升高,而世界人口將在2050年之前達到100億。「我們的世界正在朝著由人造設施來代替現有免費自然資源的方向發展」,明尼蘇達大學的戴維·蒂爾曼說。但是,我們還沒有掌握自然生態系統的有關知識。在2.45億年前的二疊紀大滅絕中,96%的物種滅亡了。後來隨著許多新物種的出現,地球上終於恢復了豐富的種群,但是這個過程足足經歷了一億年。威爾遜說:「一些人認為,自然界會復興人類所毀滅的一切」 。諺語雲:「只要有足夠的時間,萬物皆可應運而生。」或許自然界真的能夠恢復一切,但這個漫長的過程對於現代人類無論如何是沒有意義的。
馬克·吐溫曾經說過,天氣最動人的特質就在於它的變化多端。1個多世紀過去了,我們仍然在為准確預報天氣情況而努力,在控制氣候方面卻收效甚微;然而,對環境的破壞卻是史無前例的。
美國全球變化研究計劃主任邁克爾·麥克拉說,或許有一天人類將不得不認真考慮做一種完全不同的氣候實驗。全球變暖是由於燃燒化學物燃料,過量排放溫室氣體造成的,解決此問題的方法之一就是在太空中設置巨大鏡子來使陽光輻射解度發生偏轉。然而,正如新澤西州拉特洛斯大學環境預測中以主任羅尼.阿維薩說,「要控制氣候的想法只存在於科幻小說中」。在對氣候的控制走出科幻小說前,我們必須做力所能及的事。
I. 印度河水源補給主要是喜馬拉雅山脈的冰川融水還是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
印度河的主要補給類型是冰雪融水.印度河主要處於亞熱帶草原和沙漠氣候,所以說雨水補給並不豐富,只是在季風雨(7∼9月)提供其餘水量.它發源於喜馬拉雅山系主要是冰雪融化.
J. 五種融化雪的方法
1、可以使用融雪劑。
融雪劑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醋酸鉀為主要成分的有機融雪劑,這一類融雪劑融雪效果好,腐蝕損害小,但價格過高,一般只適用於機場、高爾夫球場等地。
另一類是氯鹽類融雪劑,包括氯化鈉、氯化鈣、氯化鎂、氯化鉀等在內,通常被稱作「化冰鹽」,優點是便宜,價格僅相當於有機類融雪劑的1/10。
2、撒鹽
原理:鹽溶於水形成的溶液的凝固點比水低。
固體物質溶於水,所得溶液的沸點比純水高,凝固點比純水低,鹽溶於水後能減低水的凝固點。
水分子以氫鍵相互作用形成有序排列才會形成冰,溶入鹽後會阻礙水分子形成有序的晶體結構。因為熱量交換的緣故,在冰的表面通常都會有一層薄薄的水,於是,鹽的加入使鹽水的冰點降低。
溶有鹽的水冰點變得更低,意味著氣溫變得更低,溶有鹽的液態水才會結冰。而且,溶解到水裡的鹽越多,鹽水溶液的冰點就變得越低。
3、自然融化
雪是靠陽光融化的,而白色是反射全部陽光的,在雪上撒深色的物質,如土、爐渣、草木灰等,讓黑色的東西吸收陽光的熱量,加其它深色物質是讓雪在陽光下更容易吸收熱量,升溫而溶化,另外可以將雪堆在向陽的地方。
4、煤渣融化積雪
煤渣可以吸收陽光加快溶解速度(冰雪是白色的,只反射陽光,不吸收陽光)。通常煤渣認為是黑色的,吸收能量效果好。
5、潑熱水
利用熱水或者熱融雪劑溶液,將其噴灑在積冰雪高速公路上,不僅利用熱液體的熱能,同時利用和發揮融雪劑降低冰點的作用,更加迅速地使高速公路上的積雪融化,使得交通能快速恢復。
(10)印度冰雪怎麼融化擴展閱讀:
融雪劑的危害:
1、危害農田、綠化帶
道路兩旁的農田、綠化帶來毀滅性的打擊。使用融雪劑後的積雪常常堆積在道路兩旁的綠化帶或農田,開春後其鹽類殘留物全部堆積在農田和綠化帶里,農作物和樹木怕鹽,將會造成綠化植物大量死亡,甚至是毀滅性的。即使重新補植,也要全部換土才行,農田就更在劫難逃,其損失不言而喻。
2、縮短道路壽命
尤其是瀝青混凝土路面,鹽類物質與瀝青會產生化學反應,將大大折減瀝青材料與砂石料的握裹能力,造成瀝青表面脫落,在行車荷載的作用下進而大面積路面破損。鹽類遇水以後,會發生鹽漲現象,又會造成道路路基破壞,直接造成道路壽終正寢,這將給後期道路維護大大加大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