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各國軍隊的步法(齊步、正步)
看別國的都有點搞笑。俄國正步就是手貼褲縫不動,就腳踢正步。德國是「鵝步」,手臂擺動沒有我們高。印度的正步腳踢得高。這是幾種比較有名的步伐,還有很多,樓主可以去優酷上看。
㈡ 世界上最難的正步走是哪個國家
What is「正步」?所謂「正步」,是隊伍行進的一種步法,通過行進時的「整齊感」、「力量感」展示軍容、軍威和嚴明的軍紀(有沒有想起當年的軍訓教官是怎麼說的?)。
國際舞台上,每逢中國軍隊展示正步,總能帶來視覺震撼,中國正步已經走出國門,坦尚尼亞、卡達、盧安達、越南等國也採用過「中國正步」,甚至連口號也是中文。
㈢ 印度軍隊有哪些奇葩傳統
作者:小蔡
很多軍迷都有這樣一個疑惑,印度軍人為什麼有那麼多奇葩傳統?比如摩托車上疊羅漢、誇張的正步走、五花八門的軍帽、閹人兵團等等。
今天,筆者就講一下印軍這些開掛傳統是怎麼來的?
雜技一樣的摩托車閱兵
1月26日是印度的共和國日。印度政府每年都會在新德里舉行閱兵和巡遊慶典,當中最吸引攝影師眼球的便是如雜技般的摩托車方隊。
摩托車方隊在穿越人群期間會做出各種高難度的疊羅漢動作,猶如馬戲團雜技一樣,很多人都對這個表演感到大惑不解。其實印度的摩托車方隊跟印度軍隊的傳統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可以追溯至英殖時代。
印軍摩托車雜技
一戰結束後,英國政府在總結軍方內部問題的時候,發現軍隊裡面的無線電通訊設備經常出現故障,導致不少指令無法傳達到前線,最終延誤了戰機。於是英國軍方下令所有通訊兵改用摩托車來傳達訊息。
作為英國殖民地的印度也建立起自己的摩托車通訊兵部隊。
但是,駕著摩托車穿梭戰場是一件危險的事,對通訊兵駕駛技術的要求也很高,所以早期印度的通訊兵會透過增加負重、跨越障礙的方式來鍛煉自己的駕駛和越野能力。
印度的摩托車部隊在二戰的緬甸戰場上大放異彩。在叢林密布的山地上,印度兵駕著摩托車翻山越嶺,為各地盟軍通風報信,盟軍得以在緬甸更有效地阻擊日軍。
摩托車疊羅漢
印度摩托車部隊的出色表現成為了印軍的標志,尤如解放軍的夜戰部隊一樣在軍史上留下重要的地位。因此,就算身在信息化的年代,印度軍方至今還保留了摩托車部隊的番號,甚至安排他們在每年的共和國日巡遊上表演。
獨一無二的閹人兵團
中印邊境的藏南地區,駐扎著一支怪異的印度軍隊。他們有著普通成年男人的外貌和體格,但是他們卻都被閹割了。這支部隊便是印軍的?1?8閹人部隊?1?9。
這些?1?8太監兵?1?9的出身其實是既悲慘又低賤,他們有些是自出生起就對性別認知存在困難,常常認為自己是女性,有些是生殖器官畸形,有些則是雙性人。
無論是以上哪一種情況,他們在10-15歲的時候都要接受宗教閹割,成為海吉拉斯(意為?1?8閹人?1?9)。
印度閹人的社會地位十分低,屬於賤民的一種,一般人都害怕與他們接觸。他們經常出現在印度的婚喪嫁娶場合,濃妝艷抹地為這些場合的主人祈福和跳舞,這在印度是十分低賤的工作。
印度閹人
但是,印度軍方認為這些閹人既擁有男性的體格和體能,又沒有普通男性的強烈性慾,可以專注於防務,所以就在軍隊裡面增設?1?8閹人部隊?1?9。而印度的閹人也認為到軍隊服役可以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所以他們也踴躍參軍。
誇張的正步走
說起印軍的正步走,大家會想起印巴邊境的換崗儀式,極其誇張的正步踢腿成功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到當地看熱鬧。那麼,這種正步是怎麼來的呢?
印度軍隊的正步走其實是繼承自英式正步,口令、走位都帶有濃厚的英國特色。
印度正步走
不過,印度是一個獨立國家,必須要講政治正確,不能完全模仿英國。因此印度軍方改良了英式正步,加入了不少印度歌舞元素,使得印度正步充滿傳統特色、也更加誇張。
印式正步規定擺臂的幅度一定要快而且高於頭頂,踢腿則要超過九十度。這樣改動後,印軍正步更為標新立異,但也給士兵帶來不少苦頭。曾經有士兵因為擺臂過於用力而脫臼,又有士兵因為踢腿過高而拉傷腳部。
印巴邊境的正步就更加誇張了,兩國是世仇,任何領域誰也不讓誰。兩方士兵一定要比誰踢得更高、更有力,踢腿超過肩膀的高度都是常事,所以看起來就更搞笑。
印巴邊境換崗,踢腿已經高過肩了
不戴頭盔的士兵
如果仔細觀察中印戰爭的照片,會發現有些印度士兵沒有戴頭盔,很多人就認為印度沒有足夠的頭盔裝備自己的士兵。完全是瞎猜。
真實原因是印度有一支明文規定不需要配戴頭盔的部隊——錫克軍團。
錫克人來自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區,他們信奉錫克教,頭裹橙色頭巾。由於他們把頭巾裹得又高又厚,所以任何種類的頭盔都帶不上。而且,錫克人認為頭巾、裹頭是神聖的行為,配戴頭盔無疑是侮辱了自己的信仰。
鑒於此,印度軍方特別將錫克士兵列為例外,容許他們不用帶頭盔作戰,這也使得錫克兵成為印度軍隊裡面最特別的一支。
錫克人
沒有配戴頭盔絕不影響錫克兵的作戰能力。錫克教原本尚武,所以錫克人以勇武善戰聞名天下。
早在英殖時代,英國就大量招募錫克人從軍,並稱其為高素質的士兵。錫克兵隨英國人在緬甸丶馬來亞等地東征西討,多次立下大功。
在中印戰爭中,給解放軍造成嚴重傷害的往往是錫克兵,可見戴不戴頭盔對錫克兵並無影響。
五花八門的軍帽
印度閱兵時,各地的軍團都會浩浩盪盪齊步進場,只要細心留意,就會發現各個兵團的軍帽大有不同,有些軍帽是傳統的包頭款丶有些則像扇子,如果不仔細觀察,還以為閱兵儀式是一個大型的巡遊表演。
「雞冠」軍帽
這些富有特色的軍帽其實是基於政治上的考量。由於印度擁有眾多少數民族以及多元的文化色彩,所以印度各地的民族服飾差異很大。
印度獨立後,來自不同背景的印度百姓紛紛加入了軍隊,而印軍為了突顯印度的聯邦共和,就容許各地軍團根據當地特色來設計軍服。
各地的軍團就直接將當地的特色帽子搬到軍隊來,印度閱兵的時候就出現了很多標新立異、五花八門的形象,成為印度的一個特色風景。
印度閱兵
一言以蔽之,印度軍隊獨一無二的種種奇葩開掛行為和裝扮,都與印度的多元文化、源遠流長的歷史以及英國的殖民有密切關系。
㈣ 印度為什麼這樣走正步
印度、巴基斯坦等大致都是沿襲英式正步。特點是手臂抬高到與地面平行,向前揮臂不彎曲,步伐較慢,幾乎一步一頓。
不過,印度各軍種的步伐姿勢千差萬別,正步並非徒步方隊受閱時的唯一步伐,有的步伐輕巧一致,有的則誇張地誇張地揮臂抬腿
㈤ 怎樣踢好正步
1、行走時要挺胸、挺頸,頭要正直向上頂,身體上拔,身體前移時腰部不能放鬆與上體保持平穩一致前移。
2、擺臂時肩關節放鬆,向前擺時,擺過褲縫線10
厘米即屈肘上端小臂,並控制好高度和距離;向後擺臂時要先下手後下肘,使腋窩不夾不張。
3、踢腿時將力量集中在腳上,按腳帶動小腿、小腿帶動大腿的順序向前踢出,腳尖要對正前方,腳落地要快、穩,落地時上體要跟上,腳正直向下落地,著地時以腳腕的力量使全腳掌適當用力砸地。踢腿時腿要綳直,收小腹,提胯,腳尖上翹,腳跟下蹬。
4、在踢腿的同時擺臂,腳、手同時到位。腳從距地面25厘米的高度落地,跟腿過程中,臂不動,在踢腿的同時換臂,做到臂腿協調一致。
5、正步行進時要做到軍姿端正、動作自然,擺臂定型定住,步幅、步速准確。做到「三快」:踢腿快、擺臂快、腳落地快;「兩穩」:踢腿到位穩,腳落地穩;「一協調」:臂腿協調一致。
㈥ 正步走的起源在哪
正步走是軍隊或其他組織的隊列行進的一種步伐,在英語里叫做goose_ stapping 是鵝步的意思。其特點是像鵝那樣高抬腿向前邁步。如果比較一下正步走和鵝的走路方式就會發現兩者的基本要領是相同的。這種走步的方式是德國統一前的普魯士軍隊操練行進時最早開始使用的。千百人的方隊正步走由於整齊劃一動作鋼勁有力,氣勢磅礴,因而具有強烈的震撼和炫耀效果。普魯士軍隊在當時的歐洲可以說是最職業化的軍隊.內部組織等級嚴密, 是一套典型的高威權體制.軍隊上下紀律極其嚴明,效率很高,調動力強,戰鬥力出眾.普魯士職業軍人則素以極強的職業操守和規范而著稱.普魯士得以擊敗法國,正因為其強大的軍隊 普魯士軍官出身多為貴族.地位很高, 在國內是領導階層。德國統一後,普魯士職業軍人繼續在德國的軍事體系中處於領導地位.把普魯士軍事傳統發揚廣大.這種情況一直維持到納粹德國時代。 眾所周知,納粹德國有非常強大的陸軍. 納粹德國在軍事操演/閱兵式中把普魯士鵝步(正步走)發揮到了極致, 而且通過現代媒體--電影影像--傳播到了全世界各地. 德國軍隊的職業化,專業化,森嚴的紀律,強大的戰鬥力量以及權威, 以及在強大統一的極權體制下個人對組織的絕對服從,都在他們無與倫比的正步走中體現了出來。這給世界人民(確切地說,是西方人),留下了揮之不去的強烈印象。加之德國人在歐洲侵略,每成佔領一國,都要進行這種閱兵式,展現其軍威。德國陸軍在巴黎的正步走閱兵式,已經成了世界歷史影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德國的兵學思想和軍隊管理對世界影響較大,後來很多國家紛紛效仿,並根據自己國家的文化傳統規定自己正步走的動作規范。例如,蘇俄軍隊正步走是昂著頭用力擺手臂,而北韓軍隊則昂著頭不擺手臂;法國軍隊外籍軍團有點像邁四方步,英國的則像跺腳,美國的要比齊步走稍微板正一點,等等。但是很多國家對閱兵式卻十分謹慎,如美國、英國、丹麥、比利時、現在的德國、義大利、加拿大等國。因為這些國家都極力防止軍隊對政治和社會生活的干預和影響。而有些國家對閱兵式樂此不疲。例如,蘇聯幾乎每年都要在莫斯科進行規模宏大的閱兵式展示政權的武力,印度也是喜歡搞閱兵式的國家之一。其中搞得最出色的是中國大陸、朝鮮和蘇聯。
㈦ 正步哪個國家踢得最難
中國排在第一中國正步走最好看。俄羅斯在第二位上、第三位就是越南和古巴。第五位朝鮮。
其他國家不用說了。我看了阿根廷和智利的正步根本就不好看。智利正步走繼承了二戰德國正步。看看智利軍隊正步有些不整齊、還外八字。呵呵。
印度軍隊走正步呵呵。印度根本就不是正步。是英式步伐。也叫英式正步。也不錯。
㈧ 軍隊如何訓練正步
動作要領:聽到「正步—走」的口令,左腳向正前方踢出約 75厘米(腿要綳直,腳尖下壓,腳掌與地面平行,離地面約25厘米),適當用力使全腳掌著地,同時身體重心前移,右腳照此法動作;上體正直,微向前傾;手指輕輕握攏,拇指伸直貼於食指的第二節;向前擺臂時,肘部彎屈,小臂略成水平,手心向內稍向下,手腕下沿擺到高於最下方衣扣約10厘米處,離身體約10厘米;向後擺臂時(左手心向右,右手心向左),手腕前側距褲縫線約30厘米。行進速度每分鍾110-—116步。
聽到「立——定」的口令,左腳再向前大半步著地,兩腿挺直,右腳取捷徑迅速靠攏左腳,成立正姿勢。
重點:踢腿。
難點:臂、腿動作的協調。
動作標准與要求:
1、正步行進時,軍姿要端正,動作自然、大方;
2、行進時,身體平穩,上體保持正直,臂腿動作協調一致。
㈨ 世界各國軍隊正步走 圖片
正步,也稱鵝式正步(Goose Step),源於普魯士,19世紀初期在閱兵中使用,在普法戰爭後隨著各國學習普魯士軍事制度而傳遍世界,至今仍在東歐、亞洲和拉美許多國家作為檢閱時的步法使用。
閱兵形式也大體上可分為蘇式閱兵、英式閱兵、法式閱兵和美式閱兵四種,但各國的正步經過修改,有各自特色。
1.朝鮮——齊腰部
印度士兵舉行降旗儀式,印度士兵擺臂高過頭頂,一名士兵將腿貼向面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