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是怎樣發展的
印度的發展是一種產業結構的畸形發展,沒有工業現代化,特別是重工業的現代化發展,特別是對於人口大國是談不上會強大的。首先在沒有大型農業機器裝備的條件下就無法提高農業商品生產效率,糧食等農副產品供應不充足,那麼多人吃什麼?也即農業基礎不牢。
第三產業的發展必須得在第二產業工業的發展已不在話下的情況下,由於工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排擠勞動力而引發的第三產業發達和人數增加,才是符合產業發展不斷升級規律的正常發展。但對於象新加坡那樣的小國和台灣、香港等的小地方來說,通過發展某一產業或行業是可以的,但對於地域廣闊,人口眾多的大國,這樣的的產業結構就是不合理的。
當然,對於印度那種的私有制占絕對統治地位的國家,也是無奈之舉,因為各個資本家的私有資本必竟是有限的,很難辦大事,又沒有國有大企業來做基礎設施那樣的賠本買賣,資本市場又不發達,國家產業政策指導的力度又軟弱無力,資本家又不服天朝管地各行其事地只能辦小事,因此,其只能從做小買賣的第三產業開始積累。
而中國如果沒有毛時代的集中大錢辦大事的發展重工業,並對農業、輕工業等的現代化機器裝備全面武裝所引發的跨越式發展,現在中國的發展程度不會比印度強多少。
B. 印度土地自由買賣么
1,印度土地不是自由買賣。
2,印度不是土地私有制,印度接受了英國制度中的全面負面,而把土地私有制的合理成分,扔掉了。在英印時期和今天的印度,土地所有權制度是一模一樣的。
3,土地產權,實際上就是該塊土地的包稅權!這樣英印政府就可以「對地不對人」,省下了許多稅收部門的工作和人員編制。同時按土地稅單審理土地財權糾紛,是政府簡單做莊家的大生意。
C. 中國印度
最本質的原因是:兩國人民的性格不一樣。
印度人好張揚,不務實,不重視基礎設施的建設,導致國防自產能力、公路學校等公共設施極不健全,雖然有廉價勞動力,但相較中國四通八達的道路,一流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外企還是傾向於中國投資。舉個例子,印度國防基礎設施建設相當落後,武器自產能力嚴重不足,卻拿那麼多錢搞航母,早晚拖死它
D. 印度在二戰結束之後是怎樣一步步落後中國的
印度是在1947年8月獨立,而新中國是在1949年獨立,幾乎是在同一時間獨立的。但印度家底和國際環境遠遠要比中國好得多,印度獨立以後,有著比中國完善的鐵路,公路,航空,電力和農田水利設施。而且得到了世界上所有大國的承認,以至於印度普通民眾現在都認為,當初是印度把常任理事國讓給中國的,印度自建國就沒有雨大國發生沖突。而中國自建國後就被歐美國家制裁和拒絕承認。先後與美國和前蘇聯發生武裝沖突。即便如此,兩個國家經過七十年的發展,中國的國力遠遠高於印度。那印度落後的內在原因在哪。
印度的底蘊不錯,但發展的方向錯了,再努力也沒用,地理緯度和地理資源也限制了印度的發展。民族問題復雜,缺乏強有力的領導階層。使得印度很難發達起來。
E. 印度的經濟結構 是國有還是私有為主
中印比較的結論下得太早
可是,比較兩國的發展勢頭,不能簡單著眼於當前的經濟增長率。舉例來說,美國上世紀30年代左右開始經濟大蕭條,西方社會在上世紀30年代普遍出現經濟危機,而蘇聯的經濟從30年代初到50年代一直保持高速增長,GDP增速比中國現在的增長速度還要高。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家普遍得出一個結論: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國家的經濟狀況,比信奉自由市場的西方國家好得多,於是從50年代一直到70年代,很多國家,尤其是拉美、非洲、亞洲、東歐等地區的發展中國家,幾乎普遍都採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發展模式。
這段歷史給我們一個啟示,就是對當前的中國和印度進行比較的時候,不能簡單地將兩國過去十幾年或者二十幾年的經濟發展情況進行比較後就輕易得出結論,說印度的自由民主、法治、私有財產權好像反而不能讓印度快速發展,而中國在不是代議制、法治不健全、新聞媒體信息流通不自由等情況下,經濟卻增長很快。
最近一兩年的跡象進一步表明,某些關於中印比較的結論下得太早了,因為從經濟學的角度,尤其從金融發展對社會、經濟影響的角度來看,印度內在的經濟增長潛力比中國大的多。
中國前些年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眾多廉價勞動力,為世界其他國家提供製造業和其他相關行業的服務,生產鞋、服裝、玩具、家用電器等。從國外轉移到中國來的生產技術含量並不高,即使是電腦生產,表面看來高科技的含量很高,但這些技術實際上已經非常標准化,成為簡單的生產內容,利潤率也並不高。
當然,這些年通過改革開放,的確使中國製造業的技術含量上升到了一個新台階,同時,中國民營和國有的管理水平也上升到新的高度。這些轉變為中國經濟增長走出以簡單的製造業來創造工作機會、增加收入的模式,創造了越來越好的條件和基礎。
但是相比之下,如果中國不在契約執行架構、信息提供架構、權力制衡架構等方面做更進一步調整,如果對行政權力的制約沒有實質性進展,產權制度繼續保留目前的公有制為主導,不從公有制轉變到私有制,如果仍然不能為市場交易提供更可靠的法治架構和信息架構,那麼中國要在經濟增加值、利潤率更高的服務業、第三產業上要超過印度,那是非常難的事。
我曾多次撰文講述這樣一個觀點,服務業跟製造業不一樣,服務業交易的內容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而製造業的各個環節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若市場上交易的內容是看得見的商品比如衣服、鞋類,這種市場的發展對於法制架構和信息架構的要求相對來說可以很低。但是若要去發展更高端的服務業,特別是金融證券業,沒有相應的法治架構和信息架構是不行的,因為如果法治不可靠,老百姓所能掌握的信息很少,即使信息足夠多也非常不可靠,那麼人們從事這種高端服務業交易的風險太大,人們的交易意願自然會下降。金融業發展的核心是提高資產的流動性, 進而提高其使用效率,提高其價值, 包括勞動力資產的價值, 制度差別的長遠價值即在此。
F. 如何看待印度2億人大罷工,究竟發生了什麼
主要是印度採取了銀行合並的政策制度。這使得很多的銀行歇業。也使得很多的銀行員工失去了工作,這也引起了全印度的銀行員工的不滿。所以才會爆發大規模的大罷工。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引起了其他行業的印度人的不滿,所以進而爆發了更大規模的大罷工。
當然我們都知道印度是一個多宗教多民族的國家,而且非常的復雜,而且貧窮分化也相當嚴重。所以印度經常發生大罷工的現象,或者是以其他的方式進行抗議。當然這也和印度政府的復雜以及混亂有關系,而且印度政府的不作為更有關系。而且印度政府非常的腐敗,這也造成了很多印度老百姓的憤怒。
G. 阻礙印度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是什麼
影響印度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是印度的國家制度!印度的經濟發展路上有三座大山橫亘:稅收制度,私有制,種姓制度。不徹底解決這三座大山,阿三要經濟大發展根本不可能!但是,要解決這些問題,以現在阿三的民主制度,那也是不可能的!最好的也是最有效的解決辦法就是進行一場至上而下的社會大變革,建立類似中國這樣的中央集權的威權政府,同時徹底改革這三大制度!再配以相應的制度改革與建設。完後,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如是,阿三的所謂經濟大發展才有可能,國家才有希望!
H. 印度現行經濟政策介紹
請問你主要指的哪個地區? 不同邦的法制不是很一樣。大體印度這里是私有制,但同時也融合著古老的階級種姓制度,大多數地區傳統意識很強,多以對外來的很多東西,比較排斥~但是由於英國的長期殖民,很多英式的東西還是遺留下來了,很明顯的,他們自己就有很多種語言,但是英語確實他們普遍通用的一種語言,盡管印度政府大力推行印度語,不過似乎在北方認可度較高吧,南部一般。所以就從語言方面來說,北部比較開化,經濟政策應該相對開放,南部比較趨向於保守。
I. 印度是資本主義國家嗎
有些人經常拿印度和中國作比較,證明資本主義不如社會主義,證明普世價值如何不靈。真的是這樣嗎?
中國和印度確實不一樣,不一樣在哪裡?我們知道,我們現在政治上是社會主義,經濟上是曾經被認為姓「資」的市場經濟。而印度恰恰相反,他們長期在政治上是「資本主義」(在反普世價值的人眼裡,民主政治姓「資」),經濟上卻是蘇聯模式的計劃經濟。
「二戰」以後,印度的領袖出於反帝國主義,連帶反起了市場化,他們和當時的我們一樣,「愛」上了蘇式的中央計劃經濟,也有一系列的五年計劃,有相當嚴格的經濟管制。直到1991年,他們才同計劃經濟「離婚」。
而我們比他們早「離」了10多年,正是這一「早離」,才有了今日中印之不同。當然,和計劃經濟「離婚」後,印度馬上和具有普世價值的市場經濟結了「婚」,開始了經濟自由化、市場化,從而有了年均8%以上的經濟增長。由此看來,印度經濟一度落後於中國,不在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之別,而在於是否融入普世價值之別。
對於社*會主義來說,至少兩個難題它無法解決:
1.人的天性是自利的,自利是很容易傳染的,僅靠自省和思想教育是無能為力遏制腐敗的、是天真的幻想。 在公有制下,少數人很容易以公的名義化公為私,以權謀私,侵害大多數人的利益,私心與共有無法匹配,公有制異化成了權有制。另外,在公有制下,大鍋飯無法調動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
2.計劃經濟既無法實施,又不切實際。前蘇聯發現,編制1年的國民經濟生產計劃要花費5年的時間,而經濟活動是瞬息萬變的,執行起來是南轅北轍,根本不切實際。
即便老馬再世,面對上述簡單的兩個問題會徒呼奈何,更遑論其它問題!
反觀資本主義,私有與私心恰當匹配,市場經濟自動調節社會生產,完全不會出現上述兩個問題。
雖然資本主義也問題多多,也許不是完美的制度,但肯定是最適合當下現實的制度,這一點正被人類的社會實踐反復驗證著。如果不正視現實,僅僅從百年前的本本出發,就恰恰拋棄了馬 列主義的唯物主義基石!
若干年後,人類的思想覺悟會不會提高到人人大公無私的地步呢?我看幾乎不可能!因為十根手指尚且有長有短,何況億萬人乎?只要有個別自私者存在,就會惡性傳染,導致公有大廈傾覆。
如果你對那個理想社會心存幻想的話,請捫心自問這樣兩個問題:如果你擁有極大職權,你會決不貪腐嗎? 如果你吃上了大鍋飯,你會決不偷懶嗎?
所以,那個理想根本就是個海市蜃樓!盡管我也很想過上那樣的生活。
J. 經濟學論文的重大意義
中國和印度經濟增長模式的比較摘要:
在過去的10多年中,中國和印度兩國經濟高速增長,這正在改變著世界經濟的格局,並引起世界各國的極大關注。中印兩個文明古國在長期停滯後重新實現經濟增長,證明了市場化對經濟發展的作用,為世界經濟的增長提供了動力,有利於世界消除貧困、控制人口,因而有著多方面的世界意義。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和印度的經濟增長模式受到了廣泛的關注,相似的原理和諸多不同的外界因素改變著兩國的經濟發展方式,為兩國帶了了不同的市場與未來。
關鍵詞:中國經濟增長模式、印度經濟增長模式、經濟增長率,中國和印度的經濟增長無疑是其中的一抹亮色。中國與印度既是鄰國,又是世界人口大國,兩國國情有很多共同之處,經濟增長的模式上也有種種相似以及諸多不同。
在過去的10多年中,中國和印度兩國經濟高速增長,目前已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兩個國家,而這樣快速的增長正在改變著世界經濟的格局,並引起世界各國的極大關注,從而引發了中國與印度熱。 如果說印度崛起的原因是自然而然的和自由化的改革政策,那麼中國經濟增長則得益於政府深思熟慮的結果。
一、中國與印度崛起的世界意義中國與印度所在的亞洲曾經是非常富庶的地方,直到19世紀之前,中國比歐洲或者亞洲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強大,在1820年時,中國的GDP 比西歐及其衍生國家的總和還要高出將近30%。在西方國家進行殖民擴張以前,印度是後來成為西方殖民地國家中唯一的工業品出口國,即使到了英國對印度進行殖民地統治以後的一段時間里,印度的工業規模仍然要比其他任何一個歐洲殖民地的工業規模都要大。但是,隨著西方對印度的殖民,以及對中國的殖民滲透,本來就已處在停滯狀態的中印兩國經濟更是出現了歷史性的大逆轉。在此後的100多年時間里,中國與印度,以及這兩個大國所在的亞洲很快就成為世界上最為貧困的地區,而且大部分貧困人口恰好集中在中國與印度這兩個人口規模極其巨大的國家裡。亞洲的復興是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的,但是走出亞洲經濟復興第一步的並不是中國和印度,而是日本。這是因為中國與印度在爭得民族獨立與解放之後,選擇了被事實證明是缺乏效率的計劃經濟體制,結果未能實現有效的經濟增長,從而也就不能有效地解決多個世紀積累起來的貧困。但是,當日本於20世紀70年代成功實現對歐洲的趕超,以及隨之而來的東亞四小龍的經濟起飛,給中國以巨大的沖擊。中國在經過審慎的思考以後,在1979年以後毅然決然地走上了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道路,從而創造了令世人震驚的中國經濟奇跡。面對中國的經濟奇跡,印度最終也在1992年開始了向市場經濟的轉型,結果,在進行轉型後的10多年時間里,也發生了在印度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經濟增長。中國與印度的崛起為解決世界性的貧困問題提供了新的希望。只有經濟增長才能有效地減少和消滅貧困,即財富的創造是解決貧困問題的關鍵性因素,而分配至多隻能解決公平問題,絕對不能解決貧困問題。自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使大致 4億左右的貧困人口脫貧。印度在剛開始改革時,貧困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36%,改革僅 8 年,其貧困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比例就下降了八個百分點,平均每年降低一個百分點。 中國和印度的崛起有助於減少和消除世界性的貧困,為世界經濟帶來新的增長動力。它們都是 「人口年輕」國家,可以為世界帶來巨大的紅利;它們擁有強大的低成本製造能力,可以讓世界在實現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而不通貨膨脹;從長期來看,它們將為世界創造一個規模空前巨大的新興市場。
二、中國和印度相似又不同的發展模式 1、中國模式:當中國經濟在20世紀80年代以閃電般的速度起飛,並且成為全球經濟強國時,全世界從最初對中國的不信任逐漸轉為由衷的欽佩。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主要以製造業拉動,增長率在2006年達到11%後,又在2007年增至12%。中國依靠巨大的國內儲備資金大力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吸收大量外資在中國建立工廠,引進所需的國外專業技術。改革開放後30年的中國經濟發展模式,是以否定計劃經濟的弊端為發端,以市場經濟為價值取向和依靠市場調節自發優化資源配置為理論根據而設計和安排的經濟模式。是以市場經濟為價值取向、以地方分權為行政運作、從農村分田單干起步、公有經濟民營化、使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經濟模式。從總體上說,這是一種市場經濟模式,由於它具有市場經濟體制的一般優越性,從而為中國經濟帶來了活力。 2、印度模式: 記得家人出差到印度,回來後形容對那裡的「落後」印象深刻。簡陋的基礎設施、堵塞的交通、滿街低檔國產車、大城市的貧民窟、隨處可見的乞丐,作為孟買一景的多比哈特露天洗衣場……都給人以一種「窮國」的強烈觀感,跟中國沿海城市熱火朝天的市政建設比起來相形見絀。然而,人們往往沒有看到的是印度發展的潛力及其增長模式的可持續性,隨處可見的IT公司招牌掛滿大街小巷,迅速發展的服務行業……自1980年到2002年,印度的經濟增長率保持在6%,到2002年至2006年,其增長率穩步上升到7.5%。2006年以後的經濟增長率突破8%。在過去的20多年中,中產階級的規模翻了4倍,達到2.5億人。印度的經濟起步落後於中國大約10年,它的崛起之所以令人關注,並不是因為這是新的現象,而是因為它的發展模式非常特殊。其崛起主要依靠西方工作崗位的地域性轉移。同時印度迅速造就了一批世界級的知識密集型企業以高科技為先導的服務業優先,所屬行業包括軟體業、IT業和制葯業。這些行業在發展過程中很少得到政府的資助,卻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印度採取的戰略跟其他亞洲國家不同,它並不依賴於出口勞動密集型的、價格低廉的工業產品,而更依靠國內市場以內需為主拉動消費,他們重消費而非投資,重服務業而非製造業,重高新技術產業而非技術含量低的工業,自下而上的市場主導的經濟運作。這種方式意味著印度的經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受到全球經濟疲軟的沖擊,從而表現出很強的韌勁。以消費為主導的發展模式有利於人民生活的普遍提高,印度的貧富差距比其他發展中國家都要小。而且,30%至40%的國民生產總值來自於生產力的增長,而不是資本或勞動力的增加。 3、中國經濟增長率和印度經濟增長率(圖) 4、中國和印度經濟增長模式的比較:如果說世界上有一個國家對中國來說最有可比性的話,那就是印度,因為兩個國家的很多稟賦都比較相似。由於制度環境和初始條件不同,中印兩國的發展模式也不同,這表現在市場化路徑、開放模式和增長道路的差異。中國和印度走向市場化的道路不同,由於中國與印度的國情不同,中國和印度走向市場化的道路存在著很大差異。中國在改革開放以前實行的是以公有制為基本制度的計劃經濟,而印度在其改革開放以前所實行的則是以私有制為基本制度的計劃經濟,這種制度上的根本差異導致了這兩個國家在向市場經濟轉型時,必須要選擇不同的改革道路。對於中國而言,要想完成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首要的任務便是進行所有制的改革。對於印度來說,其通向市場化的道路就是放鬆政府管制、大力推進經濟自由化與貿易自由化就可以了。但不管中國和印度在走向市場化的過程中所採取的方法有多大的不同,中國和印度的改革在有一點上卻是非常相似的,那就是兩國都謹慎地採取了漸進改革的方式,從而避免了那種發生在前蘇聯和中東歐計劃經濟國家轉型過程中的社會動亂,以及因為社會動亂而造成的經濟衰退。中國和印度對外開放的模式不同,這兩個國家也存在著相當顯著的差別。就中國而言,對外開放的主要方式是出口導向和引進外資,而印度的對外開放則採取了對外投資與自由貿易的方式。中國與印度的經濟增長道路不同,中國是沿著從農業到製造業,再到服務業的發展道路循序漸進的,而印度則部分地採取後一種經濟增長的道路,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了服務業的發展上。
三、中國和印度經濟增長的未來和所需面對的挑戰為了實現經濟的持續發展,中印兩國都面臨著挑戰。兩國共同的問題是堅持通過創造財富來消滅貧困而不要搞平均主義。中國還需要深化以農民土地所有權、國有企業所有權和私人財產所有權為重點的產權改革,印度則需要改革其限制社會流動、壓抑經濟活力和削弱人力資本投資的種姓制度。印度與我國相比在經濟增長中的優勢:開放程度比中國高得多,與世界各主要大國關系較好,外部壓力較小,精英教育已見成效,印度社會精英階層整體素質比中國高得多。而印度的劣勢是:宗教矛盾日益突出,社會動盪,恐怖事件時有發生,這些都極大地打擊了外國投資,由於市場過度開放,對本民族工業造成很大沖擊,有些領域經濟命脈把持在外國資本家手裡,一些基礎設施建設很差,已經嚴重束縛了印度經濟的發展。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說:「只要政策對症下葯,經濟成就是會持續下去的,從而相應提高亞洲區內人民的生活水平,這也即代表著全球近半的人口,生活素質得到改善。」 辛格還指出,當前全球經濟面對的最大挑戰,仍是在如何復甦這個問題上。即使亞洲國家並沒有受不良證券的拖累,但區內國家多倚靠全球貿易支撐經濟,經濟變差,需求大減,波及出口貿易。「對中國、印度、印尼這些著重內需的國家來說,外來經濟環境不景氣,對其沖擊不會很大,但對於倚賴出口的經濟體來說,影響卻甚大。」但辛格補充說:「如今,亞太區經濟陸續轉佳,截至去年年底,亞洲多數國家的出口更已重回經濟危機發生前的水平,當中還包括曾遭受最嚴重打擊的國家。」依據2010年一季度的增長率來看,短期內中、印兩國的經濟發展走向還是會加速前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