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薛岳將軍和孫立人將軍的結局分別是怎樣的
薛岳到台灣後過上了半退隱生活,活了103歲;孫立人被扣上叛變的帽子軟禁了,但後來平反了。
1、薛岳
薛岳(1896年12月27日—1998年5月3日)原名薛仰岳,字伯陵,綽號「老虎仔」,廣東韶關市樂昌縣九峰鎮小坪石村人,漢族。
薛岳是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國民革命軍著名將領,軍事家,曾獲得美國總統杜魯門頒授的自由勛章和國軍授予的青天白日勛章。
在1950年的海南島戰役中任海南防衛總司令,戰役失敗後撤退至台灣。1952年晉升為陸軍一級上將,蔣介石先後給了薛岳幾個虛銜,如「總統府戰略顧問」、「中國國民黨改造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行政院政務委員」等。
兩蔣父子固然執禮甚恭,但並不授予實權。薛岳無兵可帶,無仗可打,百無聊賴,多半閑居在台灣南部嘉義鄉間,過著半隱退日子。1998年5月3日逝世於台灣,享年103歲。
2、孫立人
孫立人,字撫民,號仲能,漢族,安徽省舒城縣三河(今屬安徽合肥肥西縣)人,生於安徽省廬江縣金牛鎮。
是抗戰中軍級單位將領中殲滅日軍最多的將領,有「叢林之狐」、「東方隆美爾」的美稱。
1955年6月初,蔣准備在台南屏東閱兵。5月28日,蔣獲情報說孫立人慾借閱兵發動兵變。6月6日,「總統府」衛隊在閱兵前抵達校閱廣場警戒,並檢查現場。
原定參加檢閱部隊被重新整編,閱兵時間被推遲,兩棲作戰演習亦被取消。當局稱孫的老部下郭廷亮、江雲錦等預謀在屏東閱兵時配發實彈,發動「兵諫」,因預謀不慎而被告發。
台灣保安機構逮捕了郭廷亮等一百多名官兵,孫隨後被監管偵訊。
之後孫立人被軟禁了起來,孫立人的一切事跡,遭到國民黨政府的歷史刪除。
1988年台監察院認定孫立人無叛亂意圖,2014年7月,台灣監察機構承認1955年郭廷亮「假藉長官名義為匪工作」間接為其平反。
(1)孫立人的部隊到印度結果如何擴展閱讀:
薛岳和孫立人都是抗日名將,在抗日戰爭中作出了很大貢獻:
1、薛岳
萬家嶺戰役薛岳所部共斃傷日軍第一零六師團8000多人,占該師團總人數一半以上。擊斃的敵軍軍官包括第一一三聯隊長田中聖道大佐和工兵第一零六聯隊長茶村秀男中佐,大隊長3人;重傷第一四五聯隊長市川洋造中佐,大隊長2人,聯隊副官1人,中隊長和小隊長死傷過半。
三次長沙會戰,薛岳所指揮的部隊共殲滅日軍11.75萬人(三戰殲敵人數分別為2萬、4.15萬和5.6萬)。
雖然中國軍隊在1944年的長衡會戰(第四次長沙會戰)中失利,長沙和衡陽相繼失守,但仍給日軍造成了傷亡6.8萬人的代價。
2、孫立人
第一次緬戰時任38師師長,在孟關傑布山隘間戰役斃敵2000餘,孟拱河谷戰役擊斃日軍12000餘。
第二次入緬作戰時任新一軍軍長,攻克八莫、南坎、老龍山、南巴卡、新維、臘戍、喬美等地,共擊斃日軍3萬3千餘 。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薛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孫立人
㈡ 緬北反攻,駐印軍是怎麼一路捷報的
韋賽斯上任後,調遣空軍支援地面部隊進攻。那時候,天氣惡劣,駐印軍冒雨多次發起進攻,但在日軍嚴密的防守面前,仍然難有進展。
7月6日,鄭洞國軍長和孫立人師長到達密支那戰場。這時候,中國的抗日戰爭整整進行7年了,鄭洞國為了激勵士氣,下達了奪取密支那、紀念抗戰7周年的總攻擊命令。鄭洞國到戰場後,經常親臨前線,視察督戰,鼓舞士氣,直接指揮中國駐印軍圍攻密支那的戰斗。
7月13日,第30師主力,第14、第50師各一部,第5307部隊等,在空軍和炮兵的支援下,向密支那發起攻擊。經過3天激戰,部隊逼近了密支那市區。
7月18日,駐印軍集中航空火力和炮兵火力,向密支那發起猛烈攻擊。激烈的戰斗進行到26日,駐印軍官兵接近密支那中心市區。在合圍戰斗的緊要時刻,新編第30師第90團被空運到密支那,增強了攻擊力量。
8月3日,中國駐印軍攻佔密支那。這場戰斗,駐印軍打敗了曾經在中國發動盧溝橋事變的日軍「常勝師團」,先後擊斃日軍2700多人,俘虜日軍70多人。日軍第56師團步兵旅團長水上源藏少將在戰斗失敗後自殺。在這場異常艱苦的圍攻戰斗中,駐印軍傷亡達5100多人。戰爭是如此殘酷,勝利的代價是多麼貴重。
史迪威將軍頗有感慨地說:反攻緬北的戰斗,是「中國歷史上對第一流敵人的第一次持久進攻戰」。
密支那戰斗結束後,中國駐印軍進行休整和整編。史迪威將軍仍擔任駐印軍總指揮,鄭洞國升任副總指揮,所屬部隊擴編為2個軍,即新編第1軍和新編第6軍。孫立人升任新編第1軍軍長,下轄新編第30、第38師;新編第2軍下轄新編第22師,第14、第50師。數月後,新編第6軍奉命調回國內作戰。
駐印軍攻佔密支那以後,從印度經過卡盟、莫岡到密支那之間的鐵路和公路暢通無阻,盟國運送給中國的戰爭物資可以經過密支那中轉,減輕了「駝峰」航線的壓力,提高了作戰物資的運輸量。緬北反攻作戰勝利的重大意義由此可見。
八莫位於中緬邊境,是緬甸北部伊洛瓦底江流域的一個大城市,規模僅次於密支那,也是日軍侵略中國滇西的一個重要據點。中國駐印軍攻克密支那以後,八莫的防禦地位更加突出。日軍為了維持緬北的侵略利益,把部署在南坎的第2搜索團、第16師團第2聯隊、混合炮兵1個聯隊,以及在莫岡、密支那潰退的日軍殘部調到八莫,在八莫周圍構築防禦工事,組成新的防線,防守的總兵力達5000多人。
1944年8月28日,日軍第2師團主力推進到芒市(中國雲南潞西),第18師團從英多轉移到中緬邊境的南坎。日軍把這2個師團部署到滇西,主要是企圖阻止中國駐印軍與中國遠征軍會師。
中國駐印軍取得密支那戰斗的勝利以後,部隊進行了近兩個月的整訓和補充,編制也作了局部調整。10月10日,駐印軍總指揮部下達了第二階段的作戰命令。
10月21日,中國駐印軍先頭突擊隊新編第38師第113團奉命攻擊前進,右縱隊於29日攻佔廟堤,左縱隊在太平江上游的鐵索橋附近渡江後,於11月1日抵達不蘭丹。但是,江勢險阻,第38師主力仍然滯留在太平江的北岸。
孫立人軍長為了迅速攻克八莫,立即調整部署,命令右縱隊的第112團迅速轉移到左翼方向。從新龍卡巴向八莫南面的曼西進攻,切斷駐守在八莫的日軍的後方運輸線;第114團在第113團在配合下,向八莫的正面攻擊。
進攻戰斗發起後,駐印軍在美國空軍的支援下,經過10多天的激烈戰斗,相繼攻克了莫馬克和曼西,於11月上旬把八莫據點的日軍包圍起來。接連數天,駐印軍在航空火力和炮兵火力的配合下,向八莫據點的日軍發起攻擊。但是,日軍殘部1500多人憑借有利地形和堅固的工事,繼續固守八莫,拚命抵抗,夢想等待南坎方面的日軍前來支援。
11月12日,新編第22師攻克大曼等日軍據點後,迅速調遣部分兵力向八莫前進,策應第38師圍攻八莫。
11月24日,駐印軍突破八莫的外圍據點,攻入八莫城內。激戰中,除60多名日軍跳入太平江,逃往南坎外,其餘日軍包括城防司令原三好上校在內的官兵,全部被殲滅。
11月25日,八莫全城被新編第38師佔領。
八莫戰斗,駐印軍擊斃日軍2430人,俘虜日軍21人,繳獲飛機2架,大炮25門,戰車2輛,輕重機槍65挺,步槍630多支,奪取飛機修理廠2座。新編第1軍官兵傷亡1021人。八莫戰斗的勝利,為駐印軍與遠征軍會師奠定了基礎。
攻克八莫後,駐印軍又向南坎發動了進攻。
南坎地處中緬邊境,西通緬甸八莫,東可到龍陵,南坎的公路與滇緬公路互相連接,交通十分便利。日軍入侵緬北以來,在南坎修築公路,儲備糧彈,早就做好了長期防守的准備。八莫戰斗結束後,日軍在南坎的部隊主要是第56師團和第2師團各1部,兵力共有2個師。
駐印軍第38師圍攻入莫的時候,八莫的日軍自知難以持久作戰,緊急向南坎求援。11月30日,駐守南坎的日軍第55旅團旅團長山崎四郎上校率領所屬部隊,並附屬炮兵、工兵、輜重兵各1個聯隊,從南坎北上,救援八莫。誰知,這支被稱作「山崎支隊」的日軍在行進途中,與駐印軍第30師的主力部隊遭遇,兩軍在拜家塘、康馬附近地區展開了激烈的戰斗,一時難分勝負。新編第一軍軍長孫立人將軍得知這一情況後,立即命令在八莫戰場上的第38師第112團向日軍的後方截擊,這就使山崎支隊首尾難以相顧,根本無法支援八莫。12月17日,第30師把日軍山崎支隊擊退後,乘勝前進,逼近南坎。不久,第38師第112團也向南坎西側疾進。12月下旬,第30師進至南坎外圍。孫立人軍長看到南坎附近是一條狹長的谷地,如果正面攻擊,部隊難以展開。於是,孫立人軍長命令第38師第112團等部隊首先殲滅南坎外圍的日軍,對南坎形成雙重包圍。
1945年1月14日,圍攻南坎的部隊先後進至南坎西南的預定出發陣地,做好了總攻擊的准備。15日,駐印軍新編第1軍各部隊在強大的航空兵火力和炮兵火力的配合下,用坦克突破開路,向據守南坎的日軍發起了猛烈攻擊。據守南坎的日軍雖然拚命抵抗、但根本無法阻止駐印軍強大的火力和兵力突擊,傷亡慘重,士氣低落。
1月15日,新編第30師的部隊攻佔南坎,少數殘余日軍狼狽地突圍,向東北方向古木蔽天的森林裡逃去。
南坎戰斗,駐印軍先後擊斃日軍1780人,俘虜日軍12人,繳獲卡車10輛,奪取倉庫10多座,以及其他許多作戰物資。
蔣介石對南坎戰斗很重視。當蔣介石看到駐印軍攻克南坎的捷報後,立即打電報給衛立煌,命令中國遠征軍迅速攻佔畹町,盡快掃除中印公路上最後的日軍據點。
蔣介石的命令,揭開了中國遠征軍一場新的戰斗。
㈢ 誰知道孫立人曾經在緬甸解救7000被圍困英軍,為何當他轍退到印度時,英軍拒絕他入城、還要求上交武器
在仁安羌援英作戰中,中國遠征軍新編第38師師長孫立人憑借一團之力與數倍於己之敵連續英勇作戰,以少勝多,解救出被圍困數日瀕臨絕境的英緬軍第1師,轟動英倫三島。新編第200師師長戴安瀾屢建奇功,掩護了英軍的平安撤退,後在翻越野人山對敵作戰中不幸受傷殉國。戰役結束後,英美政府高度頌揚並給孫立人與戴安瀾將軍追贈了功勛章。
但是,為什麼英國人拒絕孫立人進入印度呢?主要是孫立人將軍是一個具有主權國家的將軍,而且孫立人是一個反抗殖民侵略的英雄。當時印度是英國人的殖民地,他們肯定不會歡迎一個反抗殖民者的英雄進入。滿意答案一個人的抗戰6級2011-03-04因為當時中國沒有國際地位!中國軍隊在外國人眼裡就是一堆只會欺負百姓,連一幫泥腿子都打不過的破爛!他們瞧不起!追問:
中國軍隊在沒本事,在緬甸中國軍隊起碼沒英緬軍的一潰千里。回答:
這是事實, 但你知道刻板印象嗎?中國軍隊在緬甸局部地區的成功, 並不能改變中國軍隊在他們心中原有的形象!再加上撤至印度的中國軍隊一路惡戰,士兵疲憊不堪, 狼狽至極, 這更讓英國人瞧不起!
㈣ 中國遠征軍和駐印軍各部1945年以後的結局如何
遠征軍實際上主要是兩大部分。一部分由杜聿明為軍長的部隊,比如200師。退回國內後重新編成,再出去的。還有一部分是孫立人將軍的部分,退到印度與美國合作密切,後來也打的很好。不過這些部隊後來回國後都在東北和華北戰場被解放軍搞定了。
㈤ 孫立人是怎麼突出重圍打到印度去的
1942年2月,中國遠征軍成立,下轄第5軍、第6軍和第66軍。4月,孫立人率新38師抵達緬甸,參加曼德勒會戰。
1942年4月17日,西線英軍步兵第1師及裝甲第7旅被日軍包圍於仁安羌,糧盡彈缺,水源斷絕,陷於絕境,孫立人奉史迪威之命派113團團長劉放吾率團星夜馳援。18日凌晨,孫立人親自從曼德勒趕往前線指揮113團向日軍發起猛烈攻擊,至午即攻克日軍陣地,殲敵1個大隊,解了7千英緬軍之圍,並救出被日軍俘虜的英軍官兵、傳教士和新聞記者500餘人。仁安羌之戰是中國遠征軍入緬後第一個勝仗,孫立人以不滿1千的兵力,擊退數倍於己的敵人,救出近7倍於己的友軍,轟動全球。後復掩護盟軍轉進,轉戰經月。1942年5月27日走出林區,抵達印度,軍容整肅,銳氣不減。
㈥ 遠征軍杜聿明部再走出野人山之後為什麼還是到了印度
在撤退途中杜聿明與史迪威是有分歧的,史迪威想要把遠征軍帶到印度,這樣他就能爭取到美國的援華物資 用美國的槍炮和教官包裝和領導中國的士兵。他認為中國的士兵是勇敢的,只是軍官太無能而且還有派系斗爭,於是他想用自己的方法創造出一支屬於他自己的具有戰鬥力的部隊稱霸東南亞戰場。這樣將來他回國的時候臉上也有面子,而杜聿明就是擔心史迪威把委員長的精銳中央軍變成他自己的雇傭兵,所以毅然決然的要翻野人山回國。連第五軍看家寶貝重炮和坦克都給炸了,有美國留學背景的孫立人和有法國留學背景的廖耀湘沒有聽從杜聿明的指揮將殘部帶到了印度組成新一軍,杜聿明差點病死在野人山裡後來回國就卸任了也沒有去印度。儒雅的鄭洞國被委派接替脾氣暴躁的杜聿明出任駐印新一軍軍長。
杜聿明(1904—1981),字光亭,漢族,陝西省米脂縣人。著名抗日將領,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黃埔系骨幹。
1924年6月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習,畢業後在國民革命軍東征討伐陳炯明中初露頭角,歷任軍校教導團副排長,武漢分校學兵團中尉連長,中央陸軍軍官學校中隊長,教導第2師營長、團長,第17軍第25師旅長、副師長等職,曾參加北伐戰爭、長城抗戰、淞滬抗戰。
1939年11月任第5軍軍長,率部參加桂南會戰,指揮桂南昆侖關對日作戰,重創號稱「鋼軍」的日軍第五師團。1978年當選為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第五屆常委和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軍事組副組長。
約瑟夫·史迪威(Joseph Stilwell,1883—1946):美國佛羅里達州巴拉特卡市人。1904年西點軍校畢業,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擔任過美國駐華大使館武官。1926—1929年出任美軍駐天津的第15步兵團營長、代理參謀長,晉升中校。當時馬歇爾任該團副團長、代理團長,兩人在此結識。史迪威曾多次來華,會講中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珍珠港事件之後,美國參戰,史迪威於1942年晉升中將,並被派到中國,先後擔任中國戰區參謀長、中緬印戰區美軍總司令、東南亞盟軍司令部副司令、中國駐印軍司令,分配美國援華物資負責人等職務,後被晉升為四星上將。
2015年9月2日,約瑟夫·史迪威榮獲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
參考鏈接:
網路-杜聿明
網路-史迪威
㈦ 中國駐印軍是怎樣的「卧薪嘗膽」
中國遠征軍從緬甸撤退時,兵分二路,一路經野人山回國,損失慘重;另一路,在38師師長孫立人的領導下,中國遠征軍38師撤退到印度時,編制齊全,損失甚小;其後22師和第5軍直屬部隊幾經曲折,也一路退至印度,所受損失慘重,抵達印度時1萬多人的部隊僅只有3千多人。
中國軍隊初入當時英國殖民地印度時,處境是相當艱難,這個以「日不落帝國」自封的英國,「驕傲自大」根深蒂固,且當時遠征軍是敗軍之軍,尤甚,居然不顧中英兩國訂有軍事同盟關系,要求38師向英軍繳械。
據孫立人部屬後來回憶:這樁「繳械風波」發生過程中,38師高層唯恐激起部隊的憤怒,對消息進行了封鎖,僅僅下達「加強戒備、准備戰斗」的命令。後來,孫立人在一次師部軍事會議上曾透露,38師入印初期面臨覆沒之危機,經他費盡心機,東奔西走,才得以轉危為安,要部屬體念他的一片苦心,要苦練殺敵本領,打回祖國去!
在這個過程中,作為中印緬戰區參謀長的史迪威也幫了大忙,出面進行了相關協調事宜。
2
此為中國駐印軍士兵低姿萄伏前進,上有鐵絲網,並有機槍掃射。
遠征軍退撤到印度之後,史迪威在印度新德里舉行記者招待會,他說: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軍事指揮官,願意從戰場撤退,所有撤退都是可恥的,我們挨了一頓狠揍,我們從緬甸逃出來,這是個奇恥大辱,我認為,我們應該找出症結所在,打回去,重新收回緬甸。
是時,日軍已佔領緬甸全境,隨後又進入雲南,一度逼近貴州;蔣介石此時最擔心的是莫過於滇緬公路被日本切斷後,美國的援華物資,如何及時、大量地運到中國。
史迪威雖然對蔣介石很有意見,但當時仍將蔣的危機轉告白宮羅斯福,並強調,自己那不到1萬人的駐印部隊,不可能在緬甸有所作為,駐印軍缺少兵員,中國缺少物資,陸路通道又被日本人切斷了,怎麼辦?
羅斯福最終解決了這個難題,他向蔣介石和史迪威承諾,將提供100架C47運輸機,組建美國陸軍第14航空大隊,「飛虎隊」也被編為第14航空隊,他們每月將物資從印度阿薩姆機場運往中國昆明,再將中國士兵運回印度,補充中國駐印軍,這條航線後來被命名為「駝峰航線」。
隨後,從國內將動員而來、懷著報國熱情的學生們源源不斷空運至印度,充實了新編38師和新編22師名額,這些學生們中就有當時國民政府最高學府西南聯大的1100名學生,這1100名學生中也有校長梅貽琦的兒子,西南聯大規定:高年級的學生參加遠征軍,軍旅生涯也算學分。之後,進行美國裝備列裝。
隨後,從緬甸撤退下來的中國遠征軍改編為中國駐印軍,在印度蘭姆迦訓練營,開始進行系統而又殘酷的整訓。美國人的訓練方法直接了當,貼近實戰,簡單有效,炮兵訓練兩周基本操作後,就直接拉到野外整日整月的演習和實彈射擊,營、連長級軍官,每人實彈指揮射擊達400發;步兵訓練為第1、2周為兵器訓練,第3、4周進行實彈射擊,第5、6周進行戰術訓練,堆沙盤和實兵指揮班、排、連,部隊戰鬥力快速提升。要知道,在國內抗戰時期,當時炮兵進行實彈射擊,打多少炮彈,要蔣介石親自批准!可見當時國力至艱,已到何種地步。
㈧ 中國駐印軍最後去那兒了
中國駐印軍最後去了東北戰場。
國民政府為加強中緬印戰區的軍事力量,合編組成的新編第6軍,由廖耀湘任軍長,1946年奉命運抵東北「剿共」,1948年10月下旬在遼西大虎山地區被東北共軍全殲後撤銷。
1945年1月,新編第6軍軍奉命回國,所屬第50師留緬歸新編第1軍指揮。3月,抵達雲南曲靖時,青年軍第207師撥歸該軍編制。
在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過程中,第66軍之新編第38師4000餘人由於援救被日軍圍困的英印軍隊,與遠征軍長官部600餘人被隔絕在仰光至曼德勒鐵路以西地區。
不能與遠征軍主力會合。該師和遠征軍長官部在史迪威和羅卓英的指揮下於1942年5月24日抵達印度英帕爾地區。
㈨ 孫立人將軍在抗日戰爭時期有哪些戰績
1937年10月,孫立人率稅警總團第四團參加淞滬會戰,與日軍血戰兩周,在周家橋破壞日軍機械化橡皮橋,七次擊退強渡蘇州河的日軍,使該地成為淞滬會戰中日軍傷亡最重之處。但此役孫立人為奪回友軍失去陣地,遭迫擊炮彈攻擊身受十三處創傷,昏厥三天,藉由宋子文之協助立即送往香港接受完整治療。傷愈後,孫立人返回武漢加入財政部重組之緝私總隊擔任少將總團長,率部遷移到貴州都勻練兵。重組之緝私總隊為松滬會戰後傷愈之稅警總團殘兵(未受傷的被團長黃傑帶走改組為40師)加上新募為主,規模3團,經過兩年嚴格的訓練,孫立人將緝私總隊由原本之三團殘兵新兵逐步擴張至六團規模。
在國民政府急需有力部隊之要求下,1941年12月財政部被迫交出部分緝私總隊半數兵力給國民革命軍重組為新編第三十八師,作為交換條件由原本財政部體系的孫立人晉任少將師長,隸屬於第六十六軍,這支部隊成為中華民國當時的主力部隊之一。
1942年2月,中華民國組成遠征軍,下轄第五軍、第六軍和第六十六軍。4月,孫立人率新三十八師於進駐緬甸曼德勒,兼任衛戍司令,參加曼德勒會戰。4月14日,西線英帝國緬甸軍步兵第一師及裝甲第七旅被日軍包圍於仁安羌,糧盡彈缺,水源斷絕,陷於絕境。孫將軍奉羅卓英之命,派113團星夜馳援,劉放吾團長16日下午四時率部趕到巧克伯當。英緬甸軍司令斯利姆將軍17日親往會晤,命令該團乘汽車至平牆河地區會同安提司准將之戰車,攻擊並消滅平牆河北岸約兩英哩公路兩側之敵。18日凌晨113團會同安提司准將之戰車向日軍發起猛烈攻擊,至午即攻克日軍陣地,殲敵一個大隊,解除了七千英軍之圍,並救出被日軍俘虜的美國傳教士、各國新聞記者及婦女五百餘人。仁安羌大捷是中國遠征軍入緬後第一個勝仗,孫立人以一個團不滿一千的兵力,擊退數倍的敵人,救出近十倍於己的友軍,蔣中正頒發四等雲麾勛章表彰孫立人的戰績。美國小羅斯福總統亦授予他豐功勛章,英王喬治六世則授予他英帝國司令勛章。
仁安羌戰後,英國方面決定棄守緬甸,撤往印度,新三十八師奉命掩護盟軍撤退。4月下旬,英軍撤過曼德勒後繼續向西逃往印度。由於英軍的潰退,導致了中國遠征軍陷入日軍包圍。中國遠征軍第一路軍副司令官杜聿明因對英國人的欺騙和不忠感到不滿,拒絕了時任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要他撤往印度的指示,而執行了蔣介石令他經野人山熱帶叢林北上撤回雲南的命令。孫立人則認為野人山屬瘴癘之區,縱橫千里,難以穿越,當機立斷率新三十八師向西撤往印度。由於日軍被杜聿明率領北上的大部隊所吸引,新三十八師在撤退途中比較順利地打垮日軍的阻擊。部隊裝備不但沒有損失,還收容了數以千計的難民和英印散兵。而杜聿明所率的第五軍因遭到日軍追擊,喪失了穿越野人山的最好時機,半數葬送在野人山中,孫將軍得知後立刻派遣新三十八師搜尋並救出部分友軍轉而撤往印度。
5月底,孫立人率新三十八師到達印度邊境。英駐印邊防軍要求中國軍隊解除武裝,以難民身份進入印度。孫立人拒絕解除武裝。恰巧,為新三十八師在仁安羌解救過的英聯軍第一師師長正於當地醫院療傷,聞知孫立人部的情況後,即前往調解。第二天,新三十八師開進印度,英軍儀仗隊列隊奏樂,鳴炮十響以表歡迎。
1942年8月先後到達印度的中國遠征軍新三十八師和新二十二師進駐印度蘭姆珈訓練基地,番號改為中國駐印軍,開始裝備美械和訓練。10月,中國駐印軍改編成新一軍,鄭洞國任軍長,下轄孫立人新三十八師和廖耀湘新二十二師。1943年10月,中國駐印軍開始向緬北反攻。
戰役發動後孫立人指揮新三十八師進攻胡康河谷。10月29日佔領新平洋,12月29日攻佔於邦,1944年2月1日攻克太白加,3月4日與廖耀湘新二十二師兩路夾擊攻克孟關。3月9日,新三十八師113團與美軍麥瑞爾突擊隊聯手攻佔瓦魯班。日軍號稱「叢林作戰之王」的第18師團死傷過半,狼狽逃出胡康河谷。據日軍戰史記載:「師團長接到兩軍交鋒報告後,判斷這支敵軍只是為了掩護中美軍主力越境派出來的一支先遣部隊,首先命令富昆南部地區的第56聯隊急速前進,企圖將其各個擊破。及至該聯隊到達戰場交戰後才搞清楚,敵軍原來是中國軍第38師(孫立人師)一支勁旅,和第18師團過去在中國大陸上接觸過的中國軍隊,在素質上完全不同,因而大吃一驚。過去,日軍以優異的單兵作戰能力及較先進的裝備,在面對中國軍隊時都有壓倒性的攻勢。尤其是這個由九州編成,素有把握的第18師團轉戰中國,同中國交戰最有自信,豈料胡康河谷富昆的中國駐印軍,無論是編制、裝備,還是戰術、技術,都完全改變了面貌,盡管第56聯隊奮勇猛攻,敵軍圓形陣地在緻密的火力攻擊網和空軍的支援下不僅毫不動搖,而日軍的損失卻不斷增加。中國軍雖已遭到了將進九百名的損失,卻依舊頑強抵抗,堅守密林陣地,毫不退讓。於是立即向上級報告了這個情況,使全軍不經大為愕然。」
駐印軍攻佔胡康河谷後,3月14日乘勝向孟拱河谷進攻。新三十八師113團從左翼翻山越嶺迂迴到堅布山後方,和新二十二師兩面夾擊,29日攻佔堅布山天險,扣開了孟拱河谷的大門。4月24日,按史迪威的計劃,新三十八師和新二十二師分別向孟拱和加邁攻擊前進。5月下旬,孫立人將軍從繳獲的日軍信件中獲知:由於日軍第18師團主力在索卡道被新二十二師包圍,加邁城內兵力極為空虛,師團長田中新一坐守空城,驚恐萬狀。孫立人見機而行,不拘泥於原定計劃,以112團秘密渡過南高江,向加邁南面的西通迂迴,切斷加邁日軍的後路;以113團向西進取加邁;以114團向南對孟拱實施大縱深穿插。6月16日,113團與新二十二師會師加邁,日第18師團團長田中新一率1,500餘殘兵倉皇南逃。6月25日,孫師114團攻克孟拱。
8月3日,中美聯軍克復密支那。至此,反攻緬北的第一期戰斗結束。中國駐印軍給日軍王牌第18師團等部予毀滅性打擊,殲滅日軍2萬多人,一雪兩年前退兵緬甸的恥辱。史迪威稱此戰為「中國歷史上對第一流敵人的第一次持久進攻戰」。中國駐印軍攻克密支那後,部隊進行休整擴編,由新一軍擴編成兩個軍,即新一軍和新六軍。孫立人任新一軍中將軍長,下轄新三十八師和新三十師(後廖耀湘新六軍回國增援國內抗戰,其五十師編入新一軍)。
1944年10月,反攻緬北的第二期戰斗開始。中國駐印軍由密支那、孟拱分兩路繼續向南進攻。孫立人率新一軍為東路,沿密支那至八莫的公路向南進攻,連續攻取緬甸八莫、中國南坎。1945年1月27日,新一軍與滇西中國遠征軍聯合攻克中國境內的芒友,打通了中印公路,次日兩軍於芒友舉行會師,作為在越南河內(時稱東京)會師的前哨。隨後,孫立人指揮新一軍各師團繼續猛進,3月8日攻佔臘戍,3月23日佔領南圖,24日佔領細胞,27日攻克猛岩,消滅中緬印邊界所有的日軍部隊,第二次中緬印戰役以勝利告終。孫立人因戰功獲頒青天白日勛章。
孫先生是國民黨部隊中少數幾個給中國人提氣的將領。
㈩ 孫立人去印度算叛國嗎
不算叛國,因為他屬於遠征軍,最高司令官是蔣介石。但是,史迪威是蔣介石的高參,並負責部分涉外事務。所以,孫立人去印度並不是自作主張,而是由史迪威特意安排的,在印度訓練部分遠征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