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為什麼有宗教對立

印度為什麼有宗教對立

發布時間:2022-05-19 17:25:26

Ⅰ 為什麼印度人不僅不信佛教,而且還把佛教當成死敵

印度人信奉佛教的人確實很少,但也並沒有將佛教當成死敵。眾所周知,古印度地區是佛教的起源地。但佛教的創始人釋迦摩尼並不是出生在今天的印度地區,而是今天的尼泊爾地區。釋迦摩尼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王子,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位於今天的尼泊爾境內。首先,印度人信奉佛教的特別少,主要以信奉印度教為主;其次,印度人並沒有將佛教當成死地,而是在努力塑造佛教起源地的形象;最後,佛教目前主要在我國以及部分東南亞國家流行。

第三,佛教主要分布范圍。佛教在起源地已經沒落,但流傳到了東亞與東南亞很多國家。在南亞,斯里蘭卡與不丹,主要還是信奉佛教;在東亞,我國與日本都擁有龐大數量的佛教徒;在東南亞,泰國、緬甸、越南、柬埔寨、寮國等國家,都是以佛教為主。所以,佛教在印度確實沒落,在世界其他地區還非常流行。

很多人一定奇怪,印度教徒超過10億,佛教徒只有3億,為何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而印度教不是?關鍵就在於,佛教分布范圍比印度教更廣!

Ⅱ 印度教和穆斯林有什麼沖突

多倫多《大中報》:印度教——穆斯林沖突(諧和摘編)

作者:李 何

印度西部古吉特拉省2月27日發生穆斯林暴徒縱火焚燒一列快車,58名印度教原教旨主義分子被燒死,這批活躍教徒是從AYODHYA地方返家,車行途經穆斯林區時高呼反穆口號而受到襲擊的。印度教徒隨即實施報復,在省會艾哈邁達巴德市周圍焚燒住宅、車輛,殺害平民。經過4天暴亂後,至3月3日止共有489人喪生。只是在3月1日一天內,就有122穆斯林被活活燒死,穆斯林指控軍警對暴徒行凶有時袖手不理,使得不少婦孺被棍棒、刀子殺害。暴亂期間,政府出動數千名軍隊警察,逮捕1100人並槍殺40名暴徒才控制住局面。劫後,艾哈市的許多商店、旅館和餐館已被摧毀,滿街散布搶掠物品以至被燒焦的屍體、傢具、車輛和破碎衣物。整個事件的起因,蓋出於「世界印度教會議」籌備於3月15日在AYODHYA地方原來清真寺的廢墟上建造一印度教RAMA神寺廟,所以也可以說是1992年印——穆
沖突的繼續。

(一)印-穆沖突歷史

今天印度所面對的印-穆糾紛,其嚴重性僅次於旁遮普邦錫克人要求獨立問題。印度人口10億,82%為印度教徒,12%則為穆斯林。印、穆不和,其源出於英國人「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逐步演變蔓延的後果。1947年,印、巴分治,觸發兩大宗教的流血沖突。1949年後,沖突暫告平息。尼赫魯執政後期直到1960年,兩大宗教對立沖突局面又再興起,一方面是受到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思潮興起的影響,另一方面,印度經濟發展,形成富有階層,准帝國性的右翼勢力壯大,使得流血暴亂不斷發生,1970年達到第二次高峰。據印度政府統計,在1961-1970年期間,共發生7964宗宗教對立騷亂,數以千人死亡。1971——1977年期間,甘地夫人執政,樂觀幻覺使印度人民沖昏頭腦,故局面仍然維持平靜。1977年甘地夫人敗選,右翼政黨執政,局面改變,新的沖突不斷爆發,宗教性敵意代替了宗教和諧,流血無日無之。

1.1979年賈姆謝德布爾暴亂。4月中,穆斯林慶祝節日遊行,在街上受到印度教徒阻止發生沖突。印度教原教旨主義極端政黨領袖介入煽動。穆斯林先發動襲擊,繼之印度教徒反擊,縱火焚燒住屋,印度警方卻站在印度教徒那邊,沖突演變成戰爭。4天過後,城市陷入於火焰之中,整個地區變成灰燼,1600座房屋要全部重建,大批無辜男人和婦孺被燒死。

2.1980年莫拉達巴德屠殺。該地以生產銅製品著名,印度教徒與穆斯林各佔一半。8月13日,當4萬名穆斯林正在慶祝新月節在清真寺禱告時,突然受到該省公安武裝開火襲擊。穆斯林控稱,這不是一場印-穆宗教沖突,而是警方策劃的冷血屠殺,數百名穆斯林遇害。起因:禱告期間,街上有一隻豬走過,穆斯林不滿,認為這只不潔動物會破壞禱告的神聖性,這猶如把一條牛放在印度教寺廟前一樣的不敬表示。警方受到質詢為何不阻止豬上街,雙方發生爭執,數分鍾過後,警方突然開火,數十人被射殺。隨後,穆斯林報復,襲擊燒毀當地警局,5名警員遇害。

3.古吉特拉省的艾哈邁達巴德市,1986年1月中由於幾個小孩放風箏引起口角,觸發大規模宗教對立騷亂,隨後蔓延至BIHAR等地。在1-6月期間,145人被殺,這是第2次騷亂,是85年7月間第1次騷亂的繼續。86年7月,在艾哈市第3次印-穆仇恨爆發,整個星期內,死亡恐怖籠罩街頭,商店被燒毀,穆斯林男人和周圍環境也得不到任何保障,67人喪生,暴亂蔓延至古吉特拉各地,印度教徒之間似乎沒有政府控制。據稱,艾哈市是印——穆沖突最頻繁的地區之一,在1950-1991年期間共有1119人喪生。

4.卡納塔克地方,86.7.23又發生騷亂,手持武器的狂熱分子經過2天的仇殺縱火後,於8.19第2次暴亂和8.23的第3次騷亂,造成10人死亡,價值萬元盧比以上的物業受到破壞。

5.1992年印度教狂熱分子在印北AYODHYA地方將一座清真寺夷為平地,聲稱,該地原為印度教最受尊敬的RAMA神的出生地。在印度全國觸發一場印——穆沖突,2000人死亡,大部分為穆斯林。

6. 1993年在孟買市的一次印——穆沖突中,800人遇難。

所有這些暴亂都造成悲劇性的後果,宗教沖突的殘暴性和非人道性實在使人難以理解。悲痛欲絕的受害家屬痛失親人,貧苦窮人受到攻擊時盲目逃跑求生,以至無辜婦孺恐懼發抖場面,都不能在政府的傷亡數字統計中反映出來,而且絕大多數情況下受害者都是少數族裔。

印度中央政府對於這種宗教沖突並沒有給予充分重視,事前對暴亂爆發的各種跡象既沒有防範性措施,事發後又沒有及時圍堵騷亂蔓延。中央政府沒有履行收集情報防範騷亂的任務,善後工作又顯得缺乏效率。許多時候,即使政府當局發出了防範性指示,但具體負責部門又把問題推到角落裡去而極少理睬。政府只是在暴亂發生後才引起關注,然後調動公安警察以至派出軍隊、宣布戒嚴;高級官員與部長們趕到現場視察,警察發射摧淚彈以控制局面。部長們嚴厲警告將以鐵腕手段對付那些鬧事的搗亂分子,或者,政府首腦出現,呼籲公眾團結一起以對抗宗教對立主義。但等到局勢平靜,一切恢復正常後,官員們又繼續處於高枕無憂狀態,似乎宗教沖突經已消失,不再出現於報紙的頭條新聞內了。甚至大多數人民也已把事情遺忘,直到另一次暴亂發生才警覺過來。

問題當然不能採用這種措施來解決,這頂多隻能控制一次性騷亂。暴亂種子是會一次繼一次地發芽的,它可以在國家各地發生。即使沖突火焰被撲滅了,但經過一段時間後,它又會再一次在其他地方點燃起來。這種情況在任何地方都可能發生,亦即印度全國之內沒有那一部分可以免於這種恐懼的自由。

(二)宗教對立

現實情況是,宗教對立沖突是由於相互憎恨、抱怨和懷疑的情緒意識已深深埋根於印度教徒與穆斯林之中,這是暴亂的最根本原因。由一個宗教社區要「上一堂課」來教訓另一個宗教社區,就挑起了紛爭火頭。宗派主義團體則從中煽動仇恨火焰,這種火焰爆發足以使整個城市變成灰燼。1986年7月在艾邁達巴德市的第3次印——穆沖突就是一宗典型例子。每一次暴亂,增添了宗教對立憎恨意識,助長了宗教社區分裂,並提供新的沖突以機會,這就是一種邪惡循環。宗教狂熱的惡果:為什麼今天的印——穆關系變得如此惡化?是什麼原因使相互仇恨情緒沸騰於兩大宗教社區之間?其中原因是很多的:

*對立宗教間的偏執頑固性和驕傲自大,自以為本身的宗教比另一種宗教更為優越;鼓勵宗教對立情緒,把某一宗教社區的文化形態孤立絕緣於其他社區之外。或者建立自己的優越地位,通過裙帶親屬關系,在職業僱用、教育、權力運用等方面都顯示出要比其他宗教社區更為精明。

*宗教的偏執頑固性把教徒改變成毫無意義的惡魔般憎恨其他宗教,把自己所屬的宗教放置於侵略性地位,甚至不惜犯罪殺害無辜兒童,也不會在縱火焚燒其他宗教教徒住宅之前作出深思考慮,把流血暴力非公正性的殘酷行為都假藉以上帝的名義。這種頑固性是一種頑疾,它可以衍生出另一種稱為宗教原教旨主義的疾病以支持保守主義和蒙昧主義。每一宗教都有其權威性的經典教義,如印度教有《開啟經》和「傳承經」,基督教有《聖經》,穆斯林則有《可蘭經》。據稱,這些基本教典都包含有普遍真理,教典上載明的習慣、意見,都得為教徒所完全接受。這就是原教旨主義,它違反了時代向前發展的潮流,它使用永恆性的宗教儀式從而滋生迷信意識。

*宗教的不寬容性統治著印度全國。由於物價上漲、失業、貧窮、健康欠佳和缺乏教育等原因,越來越多的人信奉宗教;政治領袖也企圖尋求宗教之助以鞏固其一己勢力,所以在過去7-8年內,宗教團體的宗教性活動在印度全國內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新的寺廟、清真寺、教堂等大量興建。教皇、宗教領袖、聖者和毛拉的影響力和尊嚴性在各宗教社區內隨日俱增。

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者把穆斯林社區孤立分離於印度國家主流生活之外。穆斯林以維護伊斯蘭理念和價值觀的名義阻止印度人穆斯林走向近代化之途。例如,維持歧視婦女習俗,對抗印度政府的節育措施等。印度教原教旨主義者則維持保護牛畜的宗教傳統,組織阻止宰牛的活動,並在慶祝印度教各種宗教盛典之際,向穆斯林或基督徒吐唾液或投擲硫黃石。印度教的歷史就有過這種不寬容性的記錄,如在印度教統治期間,曾多次摧毀境內佛寺。直至1985年,印度教徒在一些集會中仍有讓穆斯林流血的挑釁性口號出現;宗教領袖呼籲,要效法中世紀歐洲的基督徒那樣,把所有穆斯林趕出印度。特別在印度教慶祝節日遊行之際,在經過清真寺前高喊反穆斯林口號,作出挑釁性活動。同樣,穆斯林認為豬如在清真寺前出現就是不尊敬表現,往往因此引致騷亂。

盡管憲法上規定,印度各級政治結構對所有宗教都是不分彼此同等看待,但實際上,中央政府在許多方面都灌輸人民以傲慢性的印度教意識,如在無線電及電視廣播上,許多節目都為印度教徒而設,部長和高級官員參與印度教宗教活動已成為平常事,這無形中助長了宗教對立情緒和宗教狂熱主義。中央政府甚至於1990年單方面決定把有爭議的某清真寺場地轉交印度教徒,就是其中的例子。

(三)英國人的分裂詭計

歷史上,印度南北各地自古就分裂成許多獨立小邦,所有印度教帝國國力甚弱,10-11世紀多次受到突厥語族蘇丹入侵,至12世紀末,大部分印度各帝國已衰落,整個印度已受到穆斯林蘇丹(最高統治者)所統治。1206年,印度出現第一個穆斯林國王並以德里為首都。穆斯林國王統治印度大部分地區歷時500年,隨後英國人花了100年的時間就接替統治全印,使之成為英國的殖民地。

由於種種原因,第一部完整的印度歷史是由英國歷史學者編寫的。英國人為要統治印度,不惜把印度歷史面目塗改以適應英國的「分而治之」的政策需要。英國人特別把宗教對立色彩加重,如伊利奧爵士(HENRY ELLIOT)的《印度史》把整個印度歷史分成古代、中世紀和近代,亦即「印度教時代」,「穆斯林時代」和「英國(基督教)時代」。英國人把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分屬成兩個民族。這些歷史學家把印度教徒吹捧成「聖者」而把穆斯林則描繪為虐待狂。他們把印度穆斯林與外來突厥族人的差別加以隱蔽,而把某一兩個穆斯林蘇丹的殺戳、壓迫加以普遍化,亦即指控整個穆斯林社區。印度教寺廟被摧毀,文化財產被破壞,疫症流行……都被英國人過分誇大,他們故意把印度教統治者與穆斯林蘇開之間的戰爭含蓄形容為宗教戰爭,印度教徒被強迫改變信仰變為穆斯林。穆斯林社區在「穆斯林時代」為「統治民族」,英國人向印度教徒反覆灌輸那種卑鄙性的意識,即「印度民族」是被穆斯林所逼成為附屬的。伊利奧聲稱:「印度教徒受到屠殺,被阻止舉行節日膜拜和遊行,被強制改變宗教信仰和強迫通婚,被剝奪公民權利和充公財產,這些都是酗酒的(穆斯林)暴君所犯下的罪行。」……所有這些敘述都是臆測之詞,英國人的目的是要在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製造裂痕。這些非科學性的製造宗教對立分裂性的歷史敘述,其流毒甚至影響到今日印度人民。

歷史真實表明,在中世紀穆斯林蘇丹統治時期,印度教徒並沒有被當作奴隸看待。直到英國人統治印度以前,印度教徒享有充分的自由,他們並非受到外國帝國所統治,他們也不是外國人統治階級的奴隸。即使在穆斯林統治時期,當第一代的穆斯林在德里定居以後,其繁殖後代已由母系臍帶把他們同印度國家連系在一起。穆斯林生於斯、長於斯、歿於斯,印度已成為他們的祖居土地。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一樣都屬於同一個民族。英國人統治印度是從遙遠的大不列顛來的外來人,而穆斯林則不是。穆斯林沒有把其家當財富轉移到國外,他們沒有向任何外國進貢。由於同印北拉其普特人的通婚,穆斯林已同印度血統不可分割。在整個穆斯林社區,90%人民是由印度教徒改變信奉為穆斯林的後代。英國統治時期,英國人把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都解除武裝,使之成為殖民政府的職員地位,而在穆斯林國王時代,印度教徒有攜帶武器的自由,印度教公民並不存在受歧視:現實情況是,大部分的穆斯林,特別是那些印度人改奉信仰的後代,亦都過著貧困的生活,都是蘇開國王統治的受害者。不管是印度教徒,或者是穆斯林都同樣如此。

所以,今天的穆斯林不必遺憾於他們失去了過往的曾有的權力,他們原來就是什麼都沒有。印度教徒也不必憎恨穆斯林,因為兩者都是同樣受到國王及上層階級所統治,而即使是曾經是統治上層的後代,絕大部分也早已歸屬於兩個宗教社區。

Ⅲ 印度宗教為什麼沖突

印度出現過一個空前強大的帝國,叫做孔雀王朝,他的老大阿育王直接把佛教定為國教,到處修舍利塔和佛廟,但佛教講究的是不沙生和感化別人,所以佛教在的時候,也沒見婆羅門教徒遭到什麼迫害,於是他們就再暗中汲取著力量,而且佛教是女人為隱喻的來源,除非你出家當尼姑,不然也是對你敬而遠之網,所以在這里時期,女性的地位也沒有得到根本的改善,波羅門教也吸收了一些比較的元素。名字叫印度教,重新搭台唱戲,在雙重夾擊下,佛教很快就在印度沒市場了,來阿拉伯人入侵印度。並帶著他們的伊斯蘭教,,接下來的漫長歲月里,性印度都是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的戰場,他們互懟了幾百年,經歷了多個王朝,起起落落,分分合合,誰也沒能滅掉誰。

Ⅳ 印度的三大宗教是什麼

印度的三大宗教是印度教、伊斯蘭教、基督教。

一、印度教

印度有82%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印度教於公元8世紀形成,它的前身是婆羅門教。它綜合了多種信仰,沒有單一的信條,但所有印度教教徒都信奉多神教的主神論。

印度教還是一種哲學和生活方式。它宣傳因果報應和人生輪回。印度教還主張非暴力,不殺生。印度教有種姓制度。根據這一制度,人被分為四個等級,且生來就決定。四個種姓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二、伊斯蘭教

印度有12%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公元8世紀,伊斯蘭教傳入印度。15-18世紀莫卧兒帝國統治期間,伊斯蘭教被定為印度國教,迅速發展,統治印度長達幾個世紀。

印度穆斯林以遜尼派為主。伊斯蘭教對印度宗教、社會、風俗和文化藝術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印度穆斯林中的大部分分布於印控查謨和克什米爾、阿薩姆、西孟加拉、喀拉拉和比哈爾等邦。

三、基督教

印度有2.3%的居民信奉基督教。基督教據說在公元1世紀就已經傳入印度。1931年印度基督教徒多達數百萬。現在,喀拉拉邦的基督教徒最多。

基督教在印度有幾個分支,如敘利亞教會、倫敦教會、丘奇教會、婦女教會以及兄弟教會等。基督教對印度社會和文化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4)印度為什麼有宗教對立擴展閱讀:

印度的教派沖突:

印度近現代的教派沖突經常發生,而且屢屢釀成流血事件。其中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的沖突最為突出。這裡面較典型的是阿約提亞的寺廟沖突。阿約提亞是印度北方邦的一座古城。

1528年,信奉伊斯蘭教的莫卧爾帝國皇帝巴卑爾下令在這一城內建了一座清真寺,而印度教教徒則認為阿約提亞是印度教毗濕奴神化身之一的羅摩王子生長的王宮所在地,並反對將清真寺建在羅摩廟上。

兩教信徒由此發生了較大的沖突。沖突持續了幾百年,一直延續到21世紀。如1855年,印度教信徒和穆斯林的阿約提亞寺廟之爭導致了75人死亡。1992年,同一寺廟之爭又導致三干多人喪生。2002年,兩教在此問題上的沖突造成七百多人死亡。

印度其他地區的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教派沖突也不時發生。古代印度在近現代演變成不同的政治實體,這與此地區的宗教對立及民族矛盾有著直接的關系。在英國殖民時期,南亞次大陸上形成的主要政治實體是相對統一的。

而在這個政治實體的統治區域,民眾的主要信仰是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在這兩大宗教影響下,形成了不同的政治與經濟的利益群體。

不同的利益群體有不同的政治要求,這種要求在遇到該地區內外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就出現了後來的政治實體分化。這是政治矛盾、民族矛盾與宗教派別矛盾融合在一起產生的結果。

Ⅳ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為什麼印度人不信仰佛教,還把佛教當成死敵

佛教是從古印度就開始興起的古老宗教。在漢代的時候傳入中國,唐代時期開始興盛。目前中國也有很多佛教的教徒,但是作為印度作為古印度文明的繼承人,為什麼現在的印度國民都不信奉佛教了呢?

印度人把佛教當成死敵,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佛教違背了種姓制度的原則。佛教倡導眾生平等,這對低種姓的人來說,是好事。但是這觸及高種姓的利益,所以佛教的發展,註定會被壓制。

如果印度佛教能夠興起,印度或許就不會有那麼多人住在貧民窟裡面了吧。對此各位還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關於這個話題就說到這里,你們還有什麼其他感興趣的,記得提問,我看到第一時間去回答

謝謝大家捧場

Ⅵ 佛教起源於印度,為何印度人不但不信仰佛教,反而視其為死敵

因為佛教雖然起源於印度,但是印度人大多數還是信奉印度教的,所以他們很不待見佛教,他們認為佛教違背了印度的種姓制度。

印度人幾乎都不怎麼信封佛教的,其實多數因為佛教要求的東西跟印度人的生活方式有沖突,所以顯得印度教還有佛教一直在互相拉著信徒,信奉各自教派,但其實吧還是印度教有實力,知道後來的時候,在印度幾乎沒有人在信奉佛教了,都是信奉印度教,各位想想印度教在印度的實力。


所以印度人還是信奉印度教,覺得佛教改變了自己,因而特別不待見佛教,進而視他們為敵。

Ⅶ 印度宗教的宗教關系

印度遠古的宗教形態在印度河文明(約公元前2500年至1750年左右)的一些遺址中能有所發現。在這一文明的遺址中,可以見到許多神的雕像。但就文獻來說,現存印度最古老的有關材料是吠陀(時間范圍大致在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800年左右)。吠陀的最初形態是印度上古先民口頭創作的一大批贊歌或祭詞等。這之中包含大量宗教方面的內容。吠陀贊歌等中記述了當時印度人的種種宗教觀念,如關於神的觀念,關於超人或超自然的種種神奇力量的想像,關於祭祀等行為能給人們帶來結果的信念等等。這類觀念最初是分散的,形態是多樣的,但後來逐步形成了影響較大的宗教派別的思想。這就是婆羅門教的思想。
婆羅門教的基本觀念是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這一宗教並無最初的創教者或祖師。它是在吠陀中大量提及的宗教祭祀的基礎上形成的。印度古代很早就形成了種姓制的社會階層形態,人們的身份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從事的職業的類別。從事祭祀的人在印度很多,主持這種活動的人通常被稱為婆羅門祭司。祭祀活動被認為能夠對人產生重要的影響,帶來好的或不好的結果,是萬能的,因而被賦予很高的地位。記述祭祀的最初主要文獻吠陀自然也被認為是聖典。而主持祭祀的人——婆羅門祭司也就因而具有極高的地位,被認為在社會各階層中是至上的。婆羅門教主要反映了婆羅門種姓階層的利益和思想,在印度思想界通常佔有主導地位。這種情況在印度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婆羅門教後來轉變為印度教,發展到近代,依然是印度思想界的主流宗教派別。婆羅門教的哲學思想或核心理論是在奧義書時期(時間范圍大致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500年左右)開始明確提出的。如梵我同一的思想、輪回解脫的理論等都是在奧義書中得到重要闡述的。奧義書的思想不僅對婆羅門教後來的哲學派別有重要影響,而且對婆羅門教派別之外的其他宗教派別也有影響。 大致在公元7世紀上半葉,伊斯蘭教開始在古印度地區傳播,其後幾個世紀,傳播速度加快,傳播地域擴大。傳播的途徑雖有經商、旅行等,但初期主要還是通過軍事征服的手段。伊斯蘭教取得了在所征服地區的統治權後,大力宣傳在西亞、中亞初創時期就形成的一些基本教義。一些伊斯蘭教思想家認為,真主是至尊至善的,而世間事物和人則有邪惡和不凈。還有一些思想家認為,真主是世界的根本因,是永存的。真主不僅創造了宇宙,而且創造了萬物生死輪回的法則。
錫克教(Sikhi。m)產生於15世紀末16世紀初。它是印度教中虔誠派運動與伊斯蘭教中蘇菲派思想融合後演變出的一種宗教形態。錫克教認為,神只有一個,是各宗教都應崇拜的對象,盡管各教所崇拜對象的名稱不同,但實質上它們所崇拜的是同一神。神是自存的,全知全能的,世界上的各種事物都是神的表現,是神創造的。輪回於世間的人充滿痛苦,要脫離痛苦就要達到與神合一的境界。
此外,基督教也很早就傳人到印度,一般認為4至5世紀敘利亞的一個基督教小教派中的傳教士最先將基督教傳人印度。當然,基督教在印度的較大范圍內的傳播還是在更晚的一些時期。 印度近現代佔主導地位的是印度教。印度教理論的核心成分來自古代印度的婆羅門教,但其中也大量融合了古代許多其他宗教的成分。因此,現代印度教所包含的內容的來源是相當復雜的。印度各主要宗教派別在歷史上有相當長的並行發展時期,因而各教派間存在著重要的交涉或關聯,它們之間有相互借鑒或相互影響等的關系。婆羅門教和佛教是印度古代宗教中的兩大主要宗教,兩教之間的關系有以下一些特點:
第一,兩教都從印度古代聖典吠陀和奧義書中吸取了不少成分,有不少共同處。吠陀和奧義書中的內容極為豐富。其中的主要哲學思想為印度後來的婆羅門教思想家所繼承和發展,成為婆羅門教以至後來印度教的基本理論。但一些觀念也為佛教所吸收,成為佛教理論中的重要成分。這是兩教中出現不少相同處的主要原因。例如,輪回解脫的理論、善惡因果的思想、否定形態的思維方式等在吠陀或奧義書中就已提出,婆羅門教中後來的思想家大量使用這些成分,佛教也大量使用這些成分。兩教的不少文獻中的一些敘述是相似的。
第二,兩教的主要差別反映了古代印度種姓制社會中不同階層的主要利益及觀念。婆羅門教在產生時主要反映了婆羅門種姓階層的思想,而佛教在產生時則主要反映了部分剎帝利及吠舍種姓等階層的思想。婆羅門教的核心哲學理論是梵一元論,認為世間一切事物在本質上就是梵,梵是最高的實體,真正的存在的不變根本因。佛教的核心哲學理論是緣起觀,認為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緣起的,否定最高根本因的思想,認為事物是無常的,無真實不變主體。婆羅門教的梵一元論與其婆羅門至上的政治主張是一致的,體現了婆羅門種姓階層的根本利益。而佛教的緣起觀與剎帝利吠舍等種姓的反對婆羅門至上觀念及追求一定范圍內的社會平等的政治主張是一致的,體現了這層人的利益。
第三,兩教在發展中基本能和平共處。婆羅門教和佛教雖然代表了印度社會不同階層的利益。但兩教的對立卻不是水火不容的。婆羅門教和剎帝利分別代表了印度的上等社會階層,而部分吠舍也不是社會的底層。印度古代的種姓制在一定程度上說對於這兩教的教眾來說還是可以接受的,種姓制對這些階層來說又是一種相對能保持各自利益的制度,能夠大體上維持他們之間的相對和諧關系。因此,在兩教並行發展的大部分歷史時期中,二者能夠和平共處,縱然存在著大量兩教互相批駁的場合,但一般來說,基本上是思想交鋒,而不是武力對抗,兩教間很少見到發生流血沖突的事件。 耆那教與婆羅門教之間的關系與上述與佛教的關系類似。耆那教的信眾基礎大致與佛教相近,此教也是來自沙門思潮,也吸收了奧義書中的一些基本思想。因此,婆羅門教與耆那教在歷史上雖有思想沖突,但與後者也基本是和平相處,一般也不發生流血沖突。耆那教與佛教之間的相同處很多,二者在一些方面都不認可婆羅門教的觀念。佛教和婆羅門教在產生初期雖然有爭奪信眾方面的沖突,但這種沖突並沒有擴大或升級。佛教文獻中有批駁耆那教理論的內容,然而所佔比重不大。兩教的差異或對立不是不可調和的。
在伊斯蘭教傳人古印度並成為其中的主要宗教之後,印度的宗教關系或宗教存在格局發生了重要的變化。伊斯蘭教不是古印度的傳統本土宗教,它的教義最初來源於西亞、中亞等地區,與印度古代聖典吠陀奧義書沒有淵源關系。因而最初在許多方面與印度原有的宗教派別難以調和。伊斯蘭教在古印度的主要擴大或發展時期,就與婆羅門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等宗教派別發生了激烈的沖突。最初,伊斯蘭教曾一度採取軍事征服的手段來解決與其他宗教之間的矛盾。在這個過程中,當時伊斯蘭教屬於強勢宗教,印度原有的宗教受到很大打擊。然而婆羅門教或印度教是印度本土影響最大的宗教,在社會中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雖然受到伊斯蘭教的沖擊,卻只是影響的范圍有所縮小,並未被完全擊垮,在古印度形成了與伊斯蘭教對峙的局面。耆那教也受到了伊斯蘭教的沖擊,但也沒有完全被驅除,在一些地區仍保持著影響。佛教在伊斯蘭教擴大影響的過程中受到的打擊最為巨大,加上佛教當時在古印度的其他一些自身的因素,13世紀之後,它基本在古印度衰落,一些原有的佛教重要活動中心不復存在。直到19世紀,佛教才在印度在一定范圍內有所「復興」。
錫克教雖然是在吸收改造印度教和伊斯蘭教某些成分的基礎上形成的,但對傳統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中的一些陳規陋習則表示反對。如傳統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中都有婦女社會地位不高的現象,印度教中有寡婦殉葬的習俗,伊斯蘭教中有男女權利不一樣的規定。錫克教則主張在神面前人人平等,反對歧視婦女。此外,錫克教還反對種姓分別、祭司制度、繁瑣祭祀,把這些看作是違背神意的。印度宗教不少派別中有一種消極遁世的傾向,而錫克教則主張積極人世。
從總體上說,印度古代宗教中原有的本土宗教之間思想交鋒多,直接的激烈沖突少,而後來出現的一些宗教與原來的傳統宗教之間的思想交鋒少,直接的激烈沖突多。

Ⅷ 印度教是怎樣一個矛盾而復雜的宗教

馬克思曾經指出:「印度教既是縱欲享樂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慾主義的宗教;既是林伽崇拜的宗教,又是扎格納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

Ⅸ 印度有成千上萬個宗教,為什麼宗教沖突在印度並不明顯

印度有個特點,就是人員居住地域和宗教是緊密相連的。往往生活在一個區域的人是有相同的信仰的。即使有很少部分在那裡生活,也不敢惹事兒。所以基本就沒有沖突。

Ⅹ 印巴沖突的背後,暴露其宗教矛盾的本質,這對南亞冤家未來何在呢

2019年2月底,印巴兩國爆發了20年以來的最大規模沖突,從印度越境,到進行炮戰、空戰,兩國之間的火葯味愈發濃重,也引發了全世界的關注。事實上,近年來,兩國之間的沖突不在少數,那這對南亞冤家的恩怨情仇又是從何而來?今天八兩妹就來細細說一下兩國之間的淵源。

古印度文明

莫卧兒帝國征服印度之後,因其統治者是伊斯蘭教徒,所以伊斯蘭教代替了印度教,成為了印度的主流宗教,但印度教徒人數眾多,所以兩個宗教便形成了相互共存的關系,北方以伊斯蘭教為主,南方則以印度教為主。但也從此刻起,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便結下了梁子。到了英國殖民時代,雙方教徒之間非但沒有聯合起來,對抗英國殖民者,反而都希望其站在自己的一方,藉此打壓另一方。到這一地步,顯然兩教之間已經完全到了水火不容的程度。印度在實際意義上也已經一分為二,南方歸屬印度教,而北方歸屬穆斯林。 隨著二戰結束,英屬印度獨立已經成為必然趨勢。但圍繞著兩個宗教之間的矛盾並未因此散去,反而更加劇了雙方隔閡。1947年8月,在雙方的默認下,印度解體,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也就是著名的“印巴分治”。

與印度為什麼有宗教對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的疫情有多少例 瀏覽:893
為什麼中國沒有研發新葯 瀏覽:212
印度有多少大型車 瀏覽:499
哪個國家恨中國 瀏覽:592
義大利體和拉丁體哪個好看 瀏覽:569
越南回廣西坐什麼航班 瀏覽:324
二戰為什麼義大利成了戰勝國 瀏覽:618
中國為什麼和印尼不好 瀏覽:461
有哪些國家幫助了中國疫情 瀏覽:406
中國風影響力如何 瀏覽:633
越南蘸水怎麼弄 瀏覽:960
中國電機上市公司有哪些 瀏覽:518
中國銀行對公轉錯了多久能退 瀏覽:672
哪裡可買義大利石楠木 瀏覽:24
伊朗貨幣有什麼 瀏覽:140
想去越南玩需要辦理什麼證 瀏覽:518
在印尼買一瓶灌桶需要多少錢 瀏覽:269
伊朗阿巴斯什麼航線 瀏覽:539
中國是學什麼 瀏覽:265
富士康印度工廠生產什麼時候 瀏覽: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