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就現在中印邊境有沒有什麼摩擦
最近幾天來,有關這場糾紛的言辭變得越來越尖銳。印度和中國在有爭議的邊界發生摩擦並非罕見,但是過去一直都得到了外交解決。不過這一次,人們看不出有明顯的緩和局勢的努力,雙方的言辭都變得越來越激烈。
上星期,中國軍方發言人提醒印度不要忘記在1962年的短暫戰爭中敗給了中國,隨後,印度國防部長阿倫·賈伊特利說,2017年的印度已非1962年的印度。
《印度快報》稱,「印中陷入1962年以來時間最長的對峙」。印度和中國軍方在洞朗地區的對峙已經接近一個月,雙方都已增兵,印軍士兵「槍口朝下,進入非戰斗模式」。多家印度媒體連日都在指稱中國的「咄咄逼人」,分析該地區對印度如何重要,印度不能「拋棄盟友不丹」。
『貳』 強大的印度,為什麼在8月的印巴沖突中會處於劣勢呢
巴基斯坦獲得了美國的一些援助,印巴沖突中印度會處於劣勢。印度和巴基斯坦在軍事沖突中已經持續了很多年,兩個國家的軍事實力不相上下,在沖突中也不處於很大的優勢和劣勢。但是兩個國家沖突,還有一個重要的角色就是美國。
對於印度來說,如果可以獲得美國的支持,將會在印巴總統中獲得了很大的話語權,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地區的沖突已經持續了很多年了。和巴基斯坦來說,如果巴基斯坦獲得了美國的支持,同時也可以在克什米爾地區掌握更多的話語權,兩個國家都想控制住克什米米爾地區,但是事情並不簡單。
『叄』 如何正確處理中印經濟貿易關系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中印兩國政治外交關系的不斷改善和發展,兩國領導人及人民的友好往來更加頻繁,中印雙邊經貿合作關系得到了較大發展。但從歷年的外貿統計數據中可以發現,中印貿易額佔中國的對外貿易總額的分量卻不到2%,佔印度的對外貿易總額分量不到6%,這反映了中印雙邊經貿關系發展制約因素多。
交通通道條件制約
6月5日,300餘名來自中國和南亞各國的商務官員、企業家和學者在雲南省昆明市共同商討擴大區域經貿合作。面臨貿易逆差、經濟欠發達等困難的南亞國家堅信,抗擊當前金融危機的一大機會就是開拓中國市場,吸引來自中國的資金和技術支持。
中印貿易額自2002年以來增長了10倍,2008年達518億美元。印度商會高級副主席維薩姆哈爾·薩蘭恩表示,隨著經濟形勢的好轉,中印貿易必將得到進一步發展。
雲南省社會科學院對南亞有一定研究的學者李麗說,中印兩國雖然陸路相接,但目前兩國貿易還主要是依靠穿越馬六甲海峽的海上運輸,運距長,時間長,大大增加交易成本。中印間遙遠的運輸路程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兩國經貿合作發展。
盡管史迪威公路得以重修,乃堆拉山口已經開放,中印陸上運輸路程已大大縮短,但由於路況不好等原因,中印貿易通道建設問題還需要雙方積極探討。同時,能大大縮短中印貿易距離的陸空線路必須經過印度的北部或東北部各邦,這些地區比較貧窮,基礎設施落後,交通系統本身就不發達。這里也是印度內部難以治理的地帶,同時也恰恰又與中印邊境有爭議的地區接壤,這些因素都成為了制約中印經貿陸空線路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進而影響了中印經貿關系的進一步發展。
中印雙方政治互信度有待提高
中印貿易關系發展是個經濟問題,但政治和安全上的因素也對其產生間接影響。從總體上看,中印雙方的交往不多,相互了解不夠,除近年來少數互訪過的官員、商人、學者外,兩國廣大民眾對對方的國情和政策缺乏基本了解,互信程度較低。
記者調查發現,一些印度人擔心中國同巴基斯坦的合作會影響印度的安全,對中巴的密切關系依然懷有戒備心理,這使中印在政治上的互信度降低,影響兩國政治經濟合作的發展。其次,「中國威脅論」的影響,使印度對中國的快速發展產生畏懼心理,對中國商品產生抵制情緒,使得中國在印度的市場縮小,中印貿易發展受挫。另外,中印邊界和西藏問題也對邊境貿易的發展和貿易的便利運輸業產生很大的影響。
中印貿易不平衡問題突出
長期以來,中印貿易合作水平雖然不高,但基本保持平衡,中國盈餘有限。然而到2006年,印度對華貿易出現赤字由2005年的八億美元順差變為逆差41.2億美元。進入2007年,印度對華貿易赤字繼續上升,這一現象在印度引起了強烈反響。
印度媒體曾專門撰文建議印方採取措施,積極尋求並擴大對中國的出口產品種類,以縮減正在擴大的印方逆差。兩國貿易不平衡主要源於貿易結構的不合理。從進出口結構分析,印度對中國出口的商品主要是初級產品,其中礦產品和農產品占其對中國出口總額的一半以上。而印度從中國進口的產品主要是機械製品、化學製品、金屬製品、纖維及紡織製品。印度對中國出口的產品多為資源密集型或勞動密集型產品,而中國對印度出口的產品主要為附加值較高的工業製成品,這種進出口結構使得印度產品在中國的市場有限,也容易產生貿易逆差。印度方面的媒體認為,如果不解決快速增長的中印貿易赤字問題,巨大的貿易失衡將會給兩國的經貿合作帶來障礙。
印度保守的市場准入政策也在客觀上阻止了中印經濟關系的進一步發展。首先,盡管印度已經推行了很多年經濟改革,但其內向型經濟特質十分明顯,整體的對外開放度並不高。其次,印度的貿易保護水平之高在全球的開放經濟體中位居前列,除了近30%的製成品平均關稅之外,印度還對進口維持著一系列的額外收費,各種非關稅措施紛繁復雜,貿易爭端立法不規范,解決程序也缺乏透明性。近年來印度關稅已陸續下調,但仍居較高水平。高關稅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中國商品的進入,阻礙了中印貿易的進一步發展。另外,印度政府的行政干預較多,辦事程序繁瑣,效率低下等欠佳的國內投資環境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中印經貿關系的進一步發展。
中印貿易摩擦頻繁
貿易不平衡帶來的最直接後果就是貿易摩擦。中印兩國雙邊貿易雖然在各方貿易額中所佔的比重都不大,但兩國的貿易摩擦不斷。特別是金融危機以來,印度針對中國玩具的禁令,以及為了控制湧向印度的中國商品,新德里對中國商品發起了14起反傾銷訴訟,並對中國鋁屏等產品徵收保障性措施稅。根據中國商務部的統計,自2008年10月到2009年2月,印度對中國產品發起了17項貿易救濟調查———其中包括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涉及工業鹽、鋼鐵、汽車零部件、煤炭產品、瓷器、紡織品和橡膠製品等,這意味著中國產品和商人蒙受了總計超過15億美元的損失。頻繁的貿易摩擦給中印兩國貿易開展造成了障礙,也阻礙了兩國自由貿易區談判的進程。
來自中國商務部的消息顯示,近七年以來,中印兩國之間的貿易額年均增幅都在45%,但同時在中國主要的貿易夥伴中印度同中國的貿易增長速度也是最快。印度中國商會首席執行官拉馬倉德拉也表示,中印經濟協同作用一直處於上升趨勢,包括雙邊的經濟往來。中國方面已經顯示出近期的經濟形勢會對加強兩國間的經貿合作提供良好機遇,這對雙方都有利,這種態度對印度以及其他南亞國家都是一種鼓舞。同時,中國和印度已經開展了定期的貿易對話,以便在出現貿易爭端時解決矛盾。加上由於經濟交往在拉近中印關系中是建立信心的可靠措施之一,所以兩國高層政治領導人在相互示好時仍將把它置於優先位置。兩國將期待擴大貿易關系,在世界貿易組織(WTO)內外建立貿易同盟,尋求在新興的國際經濟秩序中增加自身分量。只有中國和印度尋求支持、維持和提升兩國當前經濟交往的層次,兩國才會達成一項互利協議。因此,有足夠理由預計未來中印貿易關系仍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肆』 貿易摩擦的概念是什麼啊
美國前貿易代表巴爾舍夫斯基在2003年來華參加博鰲亞洲論壇年會時曾說過,有關中美貿易關系的辯論正在美國展開,這意味著過去兩年平靜的美中整體關系正在接近一個敏感階段,而這個階段將會持續到美國周期性經濟復甦之後,持續到今年美國總統選舉之後。與20世紀九十年代的辯論相比,當前的這些摩擦並不直接指向中美政治關系的核心,而一直集中在貿易和經濟問題上。但是,其重要性不應低估。短期內,這種辯論可能波及到政治領域;從長期看,它將涉及處在中美關系中心位置的經濟問題。
其實,不管是巴爾舍夫斯基的善意提醒,還是國際經濟的現狀,都反映了這樣一個事實:當今的國際貿易體系還是由美國主導的。中美貿易中,中方對美國的依賴要大於美國對中國的依賴。中國要極力避免成為美國經濟萎靡的替罪羊。
在世界經濟發展不均衡的背景下,全球貿易保護主義重新抬頭。美國的制裁大棒不僅指向中國,還指向了歐洲和日本。中美之間的爭端不過是美國國內貿易保護主義的聚焦點。
在理論上,美國的政治家不可能不知道自由貿易優於保護貿易。但是,一方面,他們要為謀求美國利益長袖善舞,而美國利益是由各個不同的集團,主要是經濟集團構成的,在美國企業國際競爭力相對下降的時代,那些商業集團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是相互沖突的。另一方面,政治家們要贏得競選的勝利,必須屈從於某些特殊經濟集團。這符合美國貿易政策制定中的選票政治,而它的特點決定了美國貿易保護政策往往是逢場作戲,具有一定的搖擺性。
在布希執政的3年內,美國流失了至少260萬個工作崗位,失業夢魘一直困擾著美國人,美國政客需要替罪羊來化解國內的不滿情緒。中國是美國最大貿易逆差來源地,也是美國重要的海外投資地,這就使中國成為「再合適不過」的美國政治犧牲品。
一般來講,對於中美貿易爭端增多的解讀,中國人多把原因歸於美國國內政治經濟形勢處於特殊時期———經濟低迷,大選在即。不可否認,這是兩國摩擦增多的一個重要背景和誘因。但是,人們往往忽視另一個重要的背景,在中國經濟日益崛起的時候,中國已經不知不覺進入了「國際經濟摩擦時代」。一位經濟學家這樣評價中國當前的貿易摩擦:一隻螞蟻爬進瓷器店,當然無聲無息;一隻壯牛闖進瓷器店,怎會沒有響聲?
美國對華頻頻採取調查和制裁的做法,令很多中國學者非常反感,認為美國的做法有兩種心態:美國利用各種借口來打擊中國經濟;布希政府在大選之前轉嫁危機的一種方式。但這兩種說法都缺乏戰略考慮。站在正常的國家利益和大國興起的角度考慮,我們就不難得出答案———一個大國的崛起,往往導致國際格局、世界秩序的急劇變動。中國的崛起必然會面對各種阻撓和挑戰,對於中國來講,「國際經濟摩擦時代」已經來臨了。
一位美國智囊曾告訴柯林頓:20世紀最重要的事件不是蘇聯解體和俄羅斯成立,而是中國的崛起。這一論斷可謂是高瞻遠矚、石破天驚。有「日元先生」之稱的日本慶應義書塾大學教授神原英資認為,現在全球經濟中心從西方轉到東方,並不是讓人非常吃驚的。從歷史上來看,世界經濟的中心在19世紀以前就在亞洲。有很多經濟學家在分析了19世紀末期的經濟數據後發現,在19世紀初,中國在世界經濟總量中所佔比例甚至高達20%,印度以14%居第二位,中國和印度加起來接近世界GDP的34%。只是在過去的150年間,西方逐漸取代了東方占據了主導地位。而現在,歷史正在逐漸地回歸,盡管這個過程非常緩慢。
如何評估中國的經濟實力,有不同的說法。2002年,中國的GDP總量為1.25萬億美元,不足全球份額的4%,按當年匯率計算只是美國GDP總量的1/8,是日本的1/4;但在全球GDP新增份額中,中國的貢獻率卻達到了17.5%,僅次於美國。而據世界銀行的統計,從1980年~2000年的20年間,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GDP(以購買力平均價衡量)增長的貢獻率年均為14%,僅次於美國的20.7%。如果照著這個速度發展下去,中國經濟總量將在近年內超越法國,20年後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二。
按照中國經濟發展的速度,未來20年,中國面臨的國際經濟摩擦將會日益嚴重。而這種摩擦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不是戰術性的,而是戰略性的。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會逐漸成為兩國關系的常態。本報記者石洪濤
參考資料:http://column.bokee.com/29221.html
回答者:root3 - 經理 四級 1-12 22:18
『伍』 如何正確處理中印經貿關系
中印貿易關系發展是個經濟問題,但政治和安全上的因素也對其產生間接影響。從總體上看,中印雙方的交往不多,相互了解不夠,除近年來少數互訪過的官員、商人、學者外,兩國廣大民眾對對方的國情和政策缺乏基本了解,互信程度較低。
記者調查發現,一些印度人擔心中國同巴基斯坦的合作會影響印度的安全,對中巴的密切關系依然懷有戒備心理,這使中印在政治上的互信度降低,影響兩國政治經濟合作的發展。其次,「中國威脅論」的影響,使印度對中國的快速發展產生畏懼心理,對中國商品產生抵制情緒,使得中國在印度的市場縮小,中印貿易發展受挫。另外,中印邊界和西藏問題也對邊境貿易的發展和貿易的便利運輸業產生很大的影響。
長期以來,中印貿易合作水平雖然不高,但基本保持平衡,中國盈餘有限。然而到2006年,印度對華貿易出現赤字由2005年的八億美元順差變為逆差41.2億美元。進入2007年,印度對華貿易赤字繼續上升,這一現象在印度引起了強烈反響。
印度媒體曾專門撰文建議印方採取措施,積極尋求並擴大對中國的出口產品種類,以縮減正在擴大的印方逆差。兩國貿易不平衡主要源於貿易結構的不合理。從進出口結構分析,印度對中國出口的商品主要是初級產品,其中礦產品和農產品占其對中國出口總額的一半以上。而印度從中國進口的產品主要是機械製品、化學製品、金屬製品、纖維及紡織製品。印度對中國出口的產品多為資源密集型或勞動密集型產品,而中國對印度出口的產品主要為附加值較高的工業製成品,這種進出口結構使得印度產品在中國的市場有限,也容易產生貿易逆差。印度方面的媒體認為,如果不解決快速增長的中印貿易赤字問題,巨大的貿易失衡將會給兩國的經貿合作帶來障礙。
印度保守的市場准入政策也在客觀上阻止了中印經濟關系的進一步發展。首先,盡管印度已經推行了很多年經濟改革,但其內向型經濟特質十分明顯,整體的對外開放度並不高。其次,印度的貿易保護水平之高在全球的開放經濟體中位居前列,除了近30%的製成品平均關稅之外,印度還對進口維持著一系列的額外收費,各種非關稅措施紛繁復雜,貿易爭端立法不規范,解決程序也缺乏透明性。近年來印度關稅已陸續下調,但仍居較高水平。高關稅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中國商品的進入,阻礙了中印貿易的進一步發展。另外,印度政府的行政干預較多,辦事程序繁瑣,效率低下等欠佳的國內投資環境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中印經貿關系的進一步發展。
『陸』 印度目前的經濟情況如何
印度目前的經濟情況如何?其實我們判斷印度的經濟情況只能通過他們自己的官方公布的數據獲取,同時還要利用自己的觀察和分析,才能做出正確的分析,不管怎麼說,印度第二季度GDP的暴跌都預示其經濟狀況不好,當然這還是他官方公布的數據,具體真實情況是否含有水分尚不得知,不過通過對它們每日疫情增長的嚴峻形勢,我們還是能夠看出一些端倪。
印度的經濟情況完全取決於對疫情的控制,這就像帶病工作,不僅沒有效益還會帶來負面影響,所以首先要控制疫情,而控制疫情是需要經濟實力的,印度作為世界第二大人口國,具體實力如何,還沒有經過檢驗,這就像是一次大考,及格了才有資格談論經濟發展和恢復,否則一切都是空談,一個不拿人的性命當事的國家,經濟再發達也是沒有人性的。
對於印度來說,真實情況只有它們自己最清楚,而對於我們來說,處於人道主義當然希望他們的經濟不受疫情影響,但是具體還要看他們自己的感受,只能默默地為他們祝福吧!希望他們能盡快控制疫情,重新上路,開啟新的大國夢。
『柒』 內憂外患的印度經濟,為何失去「明星經濟體」光環
因為通過印度的經濟數據可以看出,印度經濟增長放緩幅度較大,經濟增長下行壓力非常大,所以不再是「明星經濟體」。印度經濟增長曾經在世界上顯赫一時,印度的經濟增速有段時間甚至超過中國,因此有很多機構十分看好印度經濟發展的潛力。
現在的外部經濟形勢也不是很好,給印度帶來的壓力非常大。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再加上貿易摩擦,使得當前海外市場需求不振,這就大力沖擊到了印度國內外的投資信心,使得海外經濟不確定性風險升高,出口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持續大幅下降,對印度經濟產生了強烈沖擊。
『捌』 為什麼中印兩國間貿易摩擦頻繁
因為中印兩國從歷史以來皆為大國,又比鄰而居,各種歷史磨擦無論在經濟還是軍事地理上都從未間段過,先今兩國又都為發展國家,攀比之心不小,西方某些國家多手多腳,有些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多了解下實事吧。
『玖』 中國與印度的經貿關系
中國與印度的經貿關系應該就是既存在競爭,又存在合作,應該就是這種比較矛盾的關系吧
『拾』 印度貿易逆差這么大,怎麼平衡的
你這個問題,真無法回答。我只能說,平衡最好。這就象是問:人民幣升值好,還是貶值好?這個得看具體的時期與大環境的,只能說,平衡最好。1.貿易順差(FavorableBalance0fTrade)。所謂貿易順差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國出口貿易總額大於進口貿易總額,又稱「出超」.表示該國當年對外貿易處於有利地位。貿易順差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國在特定年份對外貿易活動狀況。通常情況下,一國不宜長期大量出現對外貿易順差,因為此舉很容易引起與有關貿易夥伴國的摩擦。例如,美、日兩國雙邊關系市場發生波動,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日方長期處於巨額順差狀況。與此同時,大量外匯盈餘通常會致使一國市場上本幣投放量隨之增長,因而很可能引起通貨膨脹壓力,不利於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2.貿易逆差(UnfavorableBalance0fTrade)。所謂貿易逆差是指一國在特定年度內進口貿易總值大於出口總值,俗稱「入超」,反映該國當年在對外貿易中處於不利地位。同樣,一國政府當局應當設法避免長期出現貿易逆差,因為大量逆差將致使國內資源外流,對外債務增加。這種狀況同樣會影響國民經濟正常運行.3.貿易平衡(BalanceofTrade)。貿易平衡是指一國在特定年度內外貿進、出口總額基本上趨於平衡。縱觀世界各國(地區)政府的外貿政策實踐,這種現象並不多。一般來說,一國政府在對外貿易中應設法保持進出口基本平衡,略有結余,此舉有利於國民經濟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