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與巴基斯坦關於克什米爾的爭議的原因
半個多世紀以來,印巴關系時緊時緩,雙方在克什米爾地區的武裝沖突幾乎從未中斷。兩國不斷交惡的原因,歸根到底是克什米爾問題。
克什米爾是「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的簡稱,位於印度、巴基斯坦、中國、阿富汗之間,面積約為19萬平方公里。克什米爾問題是「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造成的。
18世紀中葉,印度次大陸開始淪為英國的殖民地。二戰結束後,印度次大陸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獲得獨立。1947年6月,英國最後一任駐印度總督蒙巴頓提出了把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的「蒙巴頓方案」。
根據「蒙巴頓方案」的規定,印度教徒居多數的地區劃歸印度,穆斯林佔多數的地區歸屬巴基斯坦。但對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卻規定由各王公土邦自己決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獨立。當時,克什米爾地區77%的人口為穆斯林,他們傾向加入巴基斯坦; 克什米爾土邦王是印度教徒,他先是既不想加入印度,也不願加入巴基斯坦,但最後又傾向加入印度。因此,印巴分治時,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未能得到解決。
印、巴分治後不久,雙方為爭奪克什米爾主權於1947年10月在克什米爾地區發生大規模武裝沖突,即第一次印巴戰爭。1947年12月,印度將克什米爾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1948年8月和1949年1月,聯合國印巴委員會先後通過關於克什米爾停火和公民投票的決議,印巴均表示接受。1949年1月雙方正式停火,7月劃定了停火線。克什米爾分為印控區和巴控區,印巴分別在各自控制區內建立了地方政府。
2004年1月7日,在印控克什米爾的查謨市西北30公里靠近印巴實際控制線的傑納布河上,民間團體「印度青年之聲」的一名成員在向河中投放裝有糖果的盒子,希望這個盒子能漂到下游的巴基斯坦,把他們支持印巴對話和解的美好願望帶給巴基斯坦人民。
1953年8月,印巴兩國總理會談後發表聯合公報宣布,克什米爾爭端應通過克什米爾公民投票來解決。然而,1965年6月,印巴圍繞克什米爾問題爆發第二次戰爭。1971年12月,在因東巴基斯坦脫離巴基斯坦而爆發的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印度又佔了巴控克什米爾地區的部分土地。
1972年7月,印巴簽署了《西姆拉協定》,雙方同意在克什米爾地區尊重1971年雙方停火後形成的實際控制線。
為了解決克什米爾問題,印巴兩國領導人和部長級官員數次舉行會談,但一直沒能達成協議。1989年後,雙方在克什米爾地區不斷發生交火,兩國均蒙受巨大損失。
2003年11月23日,巴基斯坦總理賈邁利宣布,巴軍隊將從穆斯林的重要節日開齋節(26日)開始,在克什米爾印巴實際控制線的巴方一側實現單方面停火。24日,印度對這一建議表示歡迎,並於25日作出了積極回應。兩國軍方25日經磋商決定,自當天午夜起在克什米爾「國際邊境」、「實際控制線」和「錫亞琴實際接觸線」(印方稱為「實際地面位置線」)一帶實現停火。雙方同時表示,希望停火永久持續下去。>>
2005年4月7日,載滿乘客的公交車分別從克什米爾的印控區和巴控區雙向對開,這是近60年來印巴克什米爾地區之間的首次通車,開啟了印巴和平進程的新篇章。
2005年10月29日上午至10月30日凌晨,經過長時間的談判,巴印雙方在伊斯蘭堡達成協議,同意暫時開放克什米爾實控線5個檢查站,以允許兩邊的居民共同展開震後救援行動。
Ⅱ 克什米爾都是荒地和沙漠,為何印巴還要拼盡全力爭奪
因為克什米爾都是兩國重要的戰略軍事地段,任何一方得到克什米爾對另外一方都將是沉重的打擊。首先克什米爾沒有在英國劃分印巴的時候被劃進任何一方的原因在於克什米爾的宗教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可是英國當時根本沒有多餘的精力去管這些問題了,於是就把這個爛攤子拋給了印度和巴基斯坦自己解決。
而巴基斯坦也是如此,不僅能很好的防禦印度,更多的是能方便地同亞洲盟國保持良好的聯系,這對巴基斯坦的經濟發展也有很大的助益。而印度所能奪了克什米爾,那對巴基斯坦的打擊可不止一星半點。克什米爾戰略意義如此重要,所以印巴才會不惜兩敗俱傷也要爭得頭破血流。
Ⅲ 取消克什米爾「特殊地位」, 印巴緊張局勢持續升級,印度為何一再強硬
因為這關繫到印度的利益問題,而且本身兩方存在的矛盾就比較大,印度和巴基斯坦,一直以來就有很深的積怨,他們也不願意輕易的退步。8月21號的時候,印度和巴基斯坦就在克什米爾地區發生沖突並交火,造成了多人死亡。隨後巴基斯坦的代言人,阿西夫稱印度違反了停火協議,雙方的矛盾也被激化了。
我們不得不承認,印度的這一做法無異於兩國和平,只會使爭端越來越激烈,矛盾越來越深化。這些抗議的人們,有權利發表自己的心聲,如果只是通過抓捕和管制解決問題的話,遲早會因此爆發出更大抗議和示威。
Ⅳ 無解就是最好的解決方式為何克什米爾問題永遠得不到妥善解決
克什米爾太重要了,印巴雙方誰都不會放棄,所以克什米爾問題是無解的,除非印巴爆發全面戰爭,有一方徹底戰勝另一方。
對於巴基斯坦來講,印度人的這種行為威脅到了自己國家的生死存亡命脈,所以他們絕對不會無動於衷,值得注意的是現在印巴兩國在軍事上的差距並沒有那麼的大,總體上印度雖然佔有,但並沒有到可以徹底碾壓巴基斯坦的地步。
尤其是克什米爾地區山地高原地形非常不利於進行大規模戰爭,如果印度想打下整個區域,那要付出的代價會是異常高昂的。高原山地戰光是補給就要耗費大量的國力,印度人如果妄想奪取整個區域,就勢必和巴基斯坦打一場全國性的大規模戰爭,然後巴基斯坦後方不會沒有人支持,所以說印度的此舉是非常危險的挑釁行動,如果不收手,勢必和巴基斯坦的反擊撞在一起。
Ⅳ 為何印巴會拚死爭奪克什米爾
印巴當時之所以選擇爭奪克什米爾,主要是三個原因造成的。雖然克什米爾的荒原和沙漠非常多,即使是這樣也會被其他國家爭相搶奪。當然這其中與克什米爾的地理位置有關,可以說克什米爾是一個天然的保護屏障。
第3個原因是為了控制印度河。當時印度和巴基斯坦關系非常緊張的時候,印度曾經對外宣布要修建大壩,攔截印度河的水流。這種做法就讓巴基斯坦對於這條印度河非常依賴,如果印度河被印度進行控制的話,那麼就會讓巴基斯坦的水源大大減少。也會影響這個國家的發展。除此之外,印度和也是巴基斯坦的母親河,佔領克什米爾地區可以更好地控制這條河流。就是因為以上這三個原因,所以這兩個國家才會對克什米爾非常看重。因為克什米爾地區對於防禦來說作用非常大,即使發生戰爭,也可以讓獲得克什米爾地區的國家掌握戰爭的主動權。
Ⅵ 印度政府為何廢除了克什米爾的特殊地位
印度政府廢除克什米爾的特殊地位,看起來沒有什麼含義,但是細細研究起來就可以知道,這是個大動作。但是相應的就引起來巴基斯坦的不滿。其實印度的民族主義一直不能接受克什米爾的特殊地位,再加上印度想要把克什米爾據為有己,這也就有了印度廢除克什米爾特殊地位的舉動。
目前,克什米爾地區的緊張局勢一直在加劇。如果印度堅持克什米爾地區的特殊地位取消的話,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估計要有一場戰爭發生了。
Ⅶ 克什米爾到處是荒原和沙漠,為何印巴拚死爭奪
在巴基斯坦看來,克什米爾太重要了。民族和地區的興衰,關繫到民族命運和民族命運。最近,印度宣布廢除憲法第370條,取消克什米爾國家和茶魔杖的特殊地位,這引起人們對印度可能入侵整個克什米爾地區的擔憂。巴基斯坦對此的反應非常強烈,與印度的關系非常緊張。
其次,巴基斯坦地勢北高南低。因此,河流由北向南流動。印度河是巴基斯坦重要的水源地。假設克什米爾完全由印度控制,印度實際上可以控制,關鍵的水資源就到了卡巴基斯坦的脖子上。即使是由印度控制其水資源部,巴基斯坦也必須控制克什米爾的一些地區。否則,今後如果印度在上游修建水壩或改變道路,將對巴基斯坦造成嚴重影響。此外,巴基斯坦還在外國援助下在克什米爾地區修建了一些水電站,可以為巴基斯坦提供一定的電力。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水能都在印巴邊境的克什米爾地區。克什米爾的喪失意味著這些能源資源已經被完全放棄。
最後,控制克什米爾對巴基斯坦國家外交具有戰略意義。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整體實力差距非常明顯。在人口規模和發展程度方面,巴基斯坦低於其競爭對手。如果發展是平等的,巴基斯坦就不會是印度的對手。但是,如果控制了克什米爾地區,就等於切斷了印度向中東和中亞地區投射權力的陸路通道,也可以與東方世界大國接觸,獲得強大的外部援助支持。一旦印度失利,它可以向外界投射力量,巴基斯坦獲得支持的土地將被切斷。如果發生這種情況,巴基斯坦在對抗中將更加脆弱,切斷與主要盟友的陸路交通意味著什麼是不言而喻的。
Ⅷ 既然印度和巴基斯坦已經佔領了克什米爾,為什麼不把克什米爾
印度和巴基斯坦都聲稱擁有整個克什米爾主權,不承認任何一方的佔領,互不相讓也是造成對峙的一種局面.
克什米爾原屬英屬印度的一個土邦,擁有相對的獨立性。1947年8月印巴分治時,克什米爾的土邦王為信仰印度教的哈里·辛格大公,當時他在是獨立還是加入印巴問題上尚未作出最後決定。1947年10月,當驍勇善戰的帕坦族軍隊從巴基斯坦西部邊界地區突入克什米爾時,哈里·辛格不得不作出抉擇決定同意加入印度。印度隨即迅速派遣軍隊進駐克什米爾。經過幾個月的戰斗,印軍把帕坦人和增援的巴基斯坦軍隊推回到緊挨著克什米爾谷地的西部地區。
1949年1月,通過聯合國的調停,印巴劃定了「實際控制線」,它起自查謨和阿克努爾的西邊,蜿蜒向北,到達蓬奇和烏里的西邊,向東轉彎到達卡普瓦拉北邊,然後到達格爾吉爾正北的一個山峰。這條線向北拐,直達沒有劃定停火線的錫亞琴冰川地區。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爾分為兩部分:自由克什米爾和北部地區,占克什米爾土地的2/3,人口的3/4,首府為穆扎法拉巴德。印控克什米爾正式稱為查謨和克什米爾,占克什米爾土地的1/3,人口的1/4,首府為斯利那加。第一次印巴戰爭後,雙方開始在實際控制線沿線和控制區內重兵布防。目前,印度部署了12個師,巴基斯坦則駐防有17個師,形成軍事對峙狀態。
克什米爾土邦王哈里·辛格在加入印度後不久被其反對派———查謨和克什米爾國民會議黨領導人謝赫·阿卜杜拉取代,後者領導了第一屆查謨和克什米爾緊急狀態政府。印度給予其管轄的克什米爾特殊地位,即印度只負責克什米爾的國防、外交和交通,其他方面均由當地自治。1953年,阿卜杜拉因主張獨立被印方投進監獄,其位置由親印的政治力量代之。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後,阿卜杜拉再次復出執政,並極力維護克什米爾的自治。1977年,克什米爾開始實行民主選舉,阿卜杜拉領導的國民會議黨贏得邦議會的多數議席。1982年謝赫·阿卜杜拉辭世,其子法魯克·阿卜杜拉繼位,開始疏遠英·甘地政府,遭致打擊,1984年失去克什米爾首席部長職位。1986年在拉·甘地執政時復位。1990年克什米爾實行「邦長統治」後,邦長賈格莫汗直接控制了該邦。1996年10月,印度決定在克什米爾成立民選政府,法魯克·阿卜杜拉重掌權柄,組閣執政至今。印控克什米爾的主要反對黨是「泛黨自由大會」,該黨主張查謨和克什米爾加入巴基斯坦。
Ⅸ 為什麼印度無法佔領巴控克什米爾
因為巴基斯坦是中國牽制印度的一個棋子,而具體就是在克什米爾問題上中國給巴基斯坦提供援助,軍事、政治、經濟的援助,而印度至今主戰武器未國產化,打起來武器沒有來的那麼快
Ⅹ 印度和巴基斯坦爭奪克什米爾地區的原因有哪些
克什米爾問題即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現在的克什米爾地區是查謨-克什米爾的簡稱,包括克什米爾谷和查謨平地。這本來是兩個獨立的邦國。查謨居民主要信奉印度教,克什米爾居民卻基本上信奉伊斯蘭教。1846年查謨首領從英國人手中買下了被佔領的克什米爾。而克什米爾人口數倍於查謨。這就種下了後來爭端的根源。
克什米爾爭端是指印度和巴基斯坦對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主權紛爭而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克什米爾爭端是英殖民主義在1947年撤出印度時留下的。獨立前的印度,行政上由兩大部分組成:英屬印度和土邦。英屬印度包括11個省,而在這些省中間,夾雜著大約550個的土邦。克什米爾就是最大的土邦之一。根據1947年6月公布的「蒙巴頓方案 」,土邦地區歸屬則由當地的王公來決定,但是土邦必須考慮所在地區的地理因素。
克什米爾情況很特殊,它處於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地理因素」的考慮在這里不起作用。而克什米爾的王公是印度教徒,但居民中將近80%卻是穆斯林。按照分治方案中多數決定原則,應該歸入巴基斯坦;但按照土邦的王公決定原則,顯然印度會被優先考慮。因此印巴分治時,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未能得到解決。
之後,印巴之間爆發了三次戰爭。1948年到1949年的第一次印巴戰爭的結果是,印度控制了克什米爾地區大約2/3的土地與3/4的人口。巴基斯坦控制了另外1/3的土地與1/4人口。這次停火奠定了後來雙方對克什米爾控制的范圍。另外,按照聯合國的決議,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最終必須由公民投票來決定。但是,雙方後來在是否舉行、如何舉行公民投票的問題上始終無法取得統一意見。通過一步步的行動,印度到六十年代初期已經完全接管了克什米爾。
1966年1月,第二次印巴戰爭之後,雙方簽署了《塔什干宣言》。宣言聲稱雙方將恢復兩國間的正常關系,通過和平手段解決爭端。但是在關鍵的克什米爾問題上,《宣言》僅僅表明雙方都陳述了各自的立場。至於公民投票、軍事人員的活動范圍等關鍵問題均未提及。
1971年-1972年的第三次印巴沖突後簽署了《西姆拉協議》,要求雙方舉行雙邊會晤最終解決克什米爾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