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金奈的概述
金奈(泰米爾語:''Chennai'' ) 以前稱為馬德拉斯(英文 ''Madras''),為印度第四大城市,泰米爾納德邦首府。1996年它的名稱被官方改為金奈,但是舊稱馬德拉斯仍被廣泛使用。該市是印度的一個大型商業和工業中心,以其文化遺產而著稱。
金奈在印度半島東南部的科羅曼德爾海岸上,面積130平方公里。市區人口327萬,包括郊區在內448萬(1981)。居民大部分操泰米爾語,還有泰盧固語、馬拉雅拉姆語和英語。
城市以聖喬治堡為中心向南北方向延伸,市中心在聖喬治堡的東南角。主要街道大多呈南北向。城西和西南部為高級的住宅區,有島地空間和公共建築相隔,工業區分布在城北和西北郊區,尤以鐵路和公路沿線發展迅速,在市區最西南和南部,為新居民區。居民住房密集,一般按不同階層和宗教信仰構成傳統的居住區。
Ⅱ 金奈的旅遊勝地
馬里納海灘位於金奈Chennai東,與孟加拉海灣相鄰。在海灘上觀日出日落是何等的令人心醉,使許多人夢寐以求的體驗。這里的潛流十分強勁,因此在此沐浴或游泳都是十分危險的,盡管如此,還是有許多人忍不住跑來游泳。夜晚的海灘別有洞天,有許多娛樂活動,還有一排排的小吃店。
金色的沙灘,愉快的沖浪,閃著粼粼波光的藍色大海,一切就在馬里納海灘!它是亞洲最大的海灘之一。建於19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的Governor Mount Stuart Elephantine Grant Duff為這12公里的海岸線更添光彩,也是吸引大批遊客的主要景點之一。 聖喬治堡Fort St. George是金奈Chennai的榮耀之地。直屬於Francis Day 和 Andrew Cogon的英國東印度公司於1640年修建此地。這個城堡的名字是根據聖.喬治命名的,他是英格蘭的保護聖徒。這座城堡還包括聖母瑪麗亞和城堡博物館。
聖母瑪麗亞教堂是印度最古老的英國國教教堂,建於1680年,教堂墓地也是英國歷史最長的。這里還有古老的祈禱間,它見證了羅伯特.克萊夫和統治者Elinu-耶魯的隆重婚禮,著名的耶魯大學就是他們後來共同創辦的。
聖喬治城堡博物館中表現英國人初到金奈的繪畫。 城堡博物館里陳列了大量的稀有物品,如武器,制服,錢幣,服裝,獎章和一些史前古武器,其年代久遠都可以追溯到英國統治時期。聖喬治堡Fort St。
George的旗桿是全印度最長的。城堡的南端是一座外形優雅的戰爭紀念碑,建於1939年,為了紀念那些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犧牲的士兵們。Grounds全市最大,位於Cooum河中小島,在這里你可以自由的呼吸新鮮空氣,盡情享受大自然。這個廣場也是重要的貿易集合地,旅遊展會也在此定期舉行,這些都吸引了大批遊客前往參觀。 卡拉克雪特拉Kalakshetra在國際上享有盛名,是因為這里的古典音樂和舞蹈。著名的藝術家在此授教,全世界的舞蹈學習者慕名而來,到此學習各種古典舞蹈以及富有印度特色的藝術形式。
Ⅲ 請問Chennai是印度的哪一個港口
金奈
金奈(泰米爾語:''Chennai'' )以前稱為馬德拉斯(英文 ''Madras''),南印度東岸的一座城市。它坐落於孟加拉灣的岸邊,是泰米爾納德邦的首府,印度第四大都市,世界100大都市地區之一。
金奈在印度半島東南部的科羅曼德爾海岸上,面積130平方公里。市區人口327萬,包括郊區在內448萬(1981年)。居民大部分操泰米爾語,還有泰盧固語、馬拉雅拉姆語和英語。
(3)印度金奈有哪些地方擴展閱讀:
金奈是印度東南部擁有幾百萬人口的海濱城市,泰米爾納德邦首府,已有300多年的歷史。金奈原為漁村,163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古沃姆河北岸建立貿易站,次年又建聖喬治堡,此後城市即以此堡為核心發展。
至1652年,馬德拉斯已是英國掠奪南印度棉紡織品和手工藝品基地,隨著海外貿易不斷擴大,開始設市並成為英屬馬德拉斯省的首府。
1801年以後,馬德拉斯省的疆域不斷向西向北擴展,並疏浚海港,發展鐵路、公路與運河交通,城市也隨之擴大,遂成為印度南部政治、經濟、貿易、交通中心,人工興建的海港,由2條伸向海洋的鋼筋混凝土堤壩合成,水深10米余,現有18個碼頭泊位,能停泊萬噸輪船,港區有現代化的裝卸設備。
Ⅳ 印度有多少個城市
印度共有40個城市。
其中包括:孟買、新德里、班加羅爾、加爾各答、金奈、海得拉巴、艾哈邁達巴德、浦那、蘇拉特、坎普爾、齋浦爾、勒克瑙、那格浦爾、巴特那、印多爾、塔納、博帕爾、盧迪阿納、亞格拉、賓布里金傑沃德、納西克、瓦都達拉、法里達巴德、加濟阿巴德、拉傑科特、密拉特、格利揚棟比瓦利、新孟買、阿姆利則、瓦拉納西、奧蘭加巴德、紹拉普爾、阿拉哈巴德、賈拉爾普爾、斯利那加、蘭契、維沙卡帕特南、昌迪加爾、邁索爾、豪拉。
具體介紹印度以下幾個城市:
1、新德里
新德里是印度共和國首都,是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印度北方最大的商業中心。新德里位於印度的西北部,東經77度,北緯28度,在喜馬拉雅山脈西部的南方附近。恆河支流亞穆納河從城東緩緩流過,河對岸是廣闊的恆河平原。
2、加爾各答
加爾各答是印度西孟加拉邦首府。屬印度第三大城市(僅次於孟買和新德里)。加爾各答位於印度東部的恆河三角洲,北緯22度33分,東經88度20分,海拔高度介於1.5到9米之間。
3、金奈
金奈以前稱為馬德拉斯,南印度東岸的一座城市。它坐落於孟加拉灣的岸邊,是泰米爾納德邦的首府,印度第四大都市,世界100大都市地區之一。
Ⅳ 印度著名的城市有哪些
1、孟買
是印度西部濱海城市,印度第一大港口,棉紡織業中心,馬哈拉施特拉邦首府,孟買大區是印度整個國家人口第二密集的地區,孟買也是印度最富裕的城市,這里的百萬富翁和千萬富翁冠絕印度所有城市,重要的貿易中心和港口城市。
Ⅵ 印度大城市有哪些
1、艾哈邁達巴德
艾哈邁達巴德,是印度第6大城市。是印度重要商埠,當地以精美的穆斯林建築、印度教寺院及陵墓而出名。該城市的GDP為520億美元,和我國的邯鄲差不多。
Ⅶ 印度有哪些主要城市
印度的主要城市有:新德里、孟買、加爾各答、班加羅爾、金奈、海德拉巴、浦那、蘇拉特、艾哈邁達巴德、齋普爾等。
(望採納)
Ⅷ 印度有哪些大城市
印度的大城市有:
孟買 、德里 、班加羅爾 、加爾各答 、金奈、海得拉巴、艾哈邁達巴德、浦那、蘇拉特、坎普爾、巴特那、印多爾、塔納等。
1、孟買,孟買是印度西岸大城市和全國最大海港。是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的首府。孟買人口是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包括鄰近郊區的孟買大都會區人口約為2500萬,世界排名第六位。年平均人口增長率達到2.2%。
(8)印度金奈有哪些地方擴展閱讀:
印度共和國(印地語: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英語:Republic of India),簡稱印度。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領土東北部同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中國接壤,1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部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
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也是一個由100多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主體民族為印度斯坦族,約佔全國總人口的46.3%。
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500年誕生了印度河文明(主要位於今巴基斯坦境內)。前1500年左右,中亞的雅利安人進入南亞次大陸,征服當地古印度人,建立了一些奴隸制小國,並確立種姓制度,吠陀教開始發展為婆羅門教。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也是金磚國家之一,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手工藝、紡織以至服務業。印度三分之二人口仍然直接或間接依靠農業維生,近年來服務業增長迅速,已成為全球軟體、金融等服務業最重要出口國。
全球最大的非專利葯出口國,僑匯世界第一。印度是社會財富分配極度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種姓制度問題較為尖銳。
Ⅸ 金奈的歷史
金奈是印度東南部擁有幾百萬人口的海濱城市,泰米爾納幫首府,已有300多年的歷史。金奈原為漁村,163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古沃姆河北岸建立貿易站,次年又建聖喬治堡,此後城市即以此堡為核心發展。至1652年,馬德拉斯已是英國掠奪南印度棉紡織品和手工藝品基地,隨著海外貿易不斷擴大,開始設市並成為英屬馬德拉斯省的首府。1801年以後,馬德拉斯省的疆域不斷向西向北擴展,並疏浚海港,發展鐵路、公路與運河交通,城市也隨之擴大,遂成為印度南部政治、經濟、貿易、交通中心。人工興建的海港,由2條伸向海洋的鋼筋混凝土堤壩合成,水深10米余,現有18個碼頭泊位,能停泊萬噸輪船,港區有現代化的裝卸設備。有寬軌鐵路和國家公路通全國各大城市。在米納姆巴卡姆有國際機場。 1996年它的名稱被官方改為金奈,但是舊稱馬德拉斯仍被廣泛使用。該市是印度的一個大型商業和工業中心,是印度南部第二大工業城市。300年以前,馬德拉斯地區僅是一個名叫「馬德拉斯帕塔姆」的鄉村,後來逐步發展成一個海港小鎮。公元1628年,英國東印度公司開始在這里興建工廠,開展貿易,馬德拉斯城的發展由此開始,到19世紀,更成為印南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及交通樞紐。說到金奈的故事,恐怕不能不提大名鼎鼎的「東印度公司」。英國殖民地曾經遍及世界各地,號稱「日不落帝國」,就是說,在英國統治的地區,一天24小時都可以見到太陽。這些殖民地的取得和擴展,和「東印度公司」有著很深的淵源。同樣是因為「東印度公司」,讓金奈和中國發生了微妙的關聯,今天,在金奈的聖喬治城堡博物館里,人們仍然能夠通過展品看到這些故事,看到同一段歷史的截然不同的版本。
聖喬治城堡中印度土幫主和英國殖民者的畫像
東印度公司始建於1600年。最初,英國人主要是利用東印度公司做生意,慢慢地,東印度公司就成了英國殖民者侵略印度的工具了。1613年,英國在印度西部的蘇特拉設立貿易站,不久,又在印度東南部的馬德拉斯(今天的金奈)建立商館。
1698年,東印度公司向印度莫卧兒王朝政府買下了位於孟加拉灣恆河口岸的加爾各答。加爾各答當時雖然不過是個小村莊,作用卻非常大,其周圍盛產大米、黃麻,河流縱橫交錯,平原一望無邊。東印度公司在這里設立了貿易總部,把印度的糧食和工業原料,源源不斷地運回英國,從中獲得了豐厚的利潤。因為東印度公司實力越來越強,逐漸就佔領了上面提到的馬德拉斯、加爾各答和另外一個城市孟買。他們在這里設立了三個管區,各設一名省督管轄,把這些地方變成了進一步侵佔印度其他地區的根據地。 早期中英貿易,英方是由東印度公司包辦的。1637 年,英國商船第一次來到中國。1685年,東印度公司獲得到廣州開設商館的權利。1715年,「東印度公司決心要把對中國的貿易建立在一個正常基礎之上,於是它在廣州設置了一個有固定員司的商館,並且定期派遣船隻」(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第1 卷)。東印度公司在廣州,通常由12個管理商務的代理人組成一個單一的團體,一般由三、四個職位較高的成員組成一個特派委員會,直接受倫敦東印度公司董事會領導,這個特派委員會的首領,中國人稱之為大班。
早期中英貿易中,英國輸華的商品主要是毛紡織品、印度棉花和檀香等;中國輸英的主要商品有茶葉、絲綢、瓷器、漆器等,而以茶葉為大宗。茶葉得到英國人的特別青睞,因此輸入量猛增。1664年,茶葉輸入英國只有二磅二盎司(約一公斤),是當作葯材用天平稱售的。一個世紀後,英倫三島上已經是無人不知茶,無人不飲茶。1770-1774年,平均每年從中國輸入茶葉4.2065萬擔(合560.8527萬磅)。1800-1804年,平均每年增到 22.1027 萬擔(合2946.953萬磅)。茶葉在英國已經成為非常流行的全國性飲料,以至國會的法令限定東印度公司必須經常保持一年供應量的存貨。 英國需要大量的中國商品,而英國商品在中國市場上幾乎沒有銷路,東印度公司的對華貨易一直處於逆差的不利地位,英國不得不主要靠輸出白銀來維持對華貿易。英國來華的第一艘商船,沒有賣出一件英國商品,卻拋出了8萬銀元。1722-1723年,東印度公司有4隻船到廣州,船上所載貨物,90%以上是白銀。英國工業革命以來棉紡織業大為發展,但棉紡織品仍然在中國沒有多少銷路,中英貿易逆差沒有多少改變。1792-1807年,英國從廣州進貨達2700萬鎊(一鎊約合銀3兩)而輸往廣州的貨物只有1600多萬鎊,逆差額達1100多萬鎊。唯利是圖的英國資產階級決不甘心長期處此不利地位,為了扭轉貿易逆差,東印度公司費盡心計,終於找到了鴉片這種毒品,並確立了向華大量輸入鴉片的政策。
鴉片不是英國的產品,但英國殖民地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鴉片產地。東印度公司征服印度後,以貸款的方式強迫印度農民種罌粟,擴大鴉片生產,然後運往中國。英國商人在對華販賣鴉片中賺了大錢,嘗到了甜頭。東印度公司為了壟斷鴉片貿易,排斥葡萄牙、荷蘭、法國、美國等西方競爭者,於1773年確立了鴉片專賣權。英國殖民者強迫印度罌粟種植者按照規定的價格將鴉片出售給東印度公司,而不許出賣給其它公司。東印度公司用低價收購了印度農民鴉片,然後在加爾各答以高價拍賣給港腳商人,港腳商人再以更高的價格運往中國非法販賣。所謂港腳商人,是指那些往來於中國、印度間進行貿易的私商,他們或是英商,或是印度商人,其所進行的私人貿易,即所謂的港腳貿易。他們擁有的在中印之間運貨的商船,叫港腳船。港腳船雖不屬於東印度公司,但它卻是由東印度公司發給特許證,並在公司的一般控制下進行航運和貿易的。
東印度公司從鴉片專賣中獲取了大量的高額利潤。1805年,東印度公司在加爾各答拍賣的鴉片價格為每箱988盧比,而它收買的價格只有160盧比,利潤率高達517.5%;港腳商人到廣州的賣價為3500盧比,除去少量的流通費用,利潤率達254.25%。1813年,一箱鴉片(公班土)成本費用是237 盧比,而拍賣價格為2428盧比,東印度公司販煙利潤高達924%。這樣高的利潤,在世界貿易史上是空前的(牟安世:《鴉片戰爭》)。
1797-1817 年的21年中,東印度公司在加爾各答拍賣鴉片獲得的凈利潤,達11054.758萬盧比。
攫取鴉片專賣權是東印度公司推行鴉片貿易的第一步。1780年,東印度公司又宣布對鴉片運輸「實行了它的壟斷權,把所有這種貿易全部握在自己手裡」(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第1 卷)。1797年,它又進一步壟斷了鴉片製造權。對華鴉片貿易,在東印度公司的壟斷下,急劇發展起來。
聖喬治城堡博物館收藏的東印度公司從中國定製的瓷器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國侵略者在其它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支持下,向古老封建的中國發動了一次侵略戰爭。由於這次戰爭是英國強行向中國傾銷鴉片引起的,所以歷史上叫做鴉片戰爭。
嘉慶中葉後,清朝的統治日趨衰落。而同一時期的歐美列強卻有長足發展,並把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中國,作為他們擴大海外市場的主要目標。以「東印度公司」 為首的外國商人為攝取暴利,將大量鴉片走私輸入中國,鴉片的輸入量由道光即位之初的四千餘箱,到道光十八年,即鴉片戰爭爆發之前,已猛增到四萬零二百箱。鴉片的泛濫,影響了民眾的身心健康,使吏治敗壞導致中國白銀外流,政府財政收入短絀。道光下令封疆大臣討論禁煙的看法,朝野對禁煙的看法不一,最終打動道光帝的是當時湖廣總督林則徐的禁煙奏摺。林則徐一針見血地指出:鴉片不禁,幾十年後會弄的國貧民弱「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這種局面顯然是道光帝無論如何也不想看到的,「兵」「銀」是封建統治的兩大死穴。道光十八年十一月(1838)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
林則徐1839年3月抵達廣州,隨即開展禁煙,嚴查煙販,整頓水師,曉諭外商呈交鴉片。同年6月3日,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二萬余箱(200多萬斤)鴉片。中國的禁煙措施,遭遇英國政府的強烈反對。1840年6月(道光二十年夏),由四十八艘艦船和四千餘名官兵組成的英國遠征軍封鎖了廣州珠江口,鴉片戰爭爆發。在林則徐的部署下,廣州軍民嚴陣以待。英軍無隙可乘,逐北犯廈門,也未得逞。又進犯並攻陷浙江定海,繼而又前往天津海口,將英國外交大臣的照會送交直隸總督琦善,琦善受命前往天津虎門口外的穿鼻,與英軍統帥談判,議定草約,稱為《穿鼻草約》。中國割讓香港,賠款六百萬圓,英國歸還定海,兩國國交平行等。清政府大為震怒,於是清政府於道光二十一年一月對英宣戰,並派皇侄奕山為靖逆將軍,率兵赴廣東作戰。次月,英軍攻佔虎門炮台,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戰死。琦善被鎖拿入京問罪。同年四月,廣州城郊三元里發生民眾自發抗擊英國侵略者的斗爭。
同年夏秋,英軍繼續擴大戰火,先後攻陷福建廈門,浙江定海,鎮海和寧波。皇侄奕經奉命赴浙江主持軍務,連遭挫敗,逃至杭州。道光二十二年,英軍攻陷吳淞口炮台,守將陳化成戰死。之後,英軍一度侵佔上海,寶山,又闖入長江,攻陷鎮江,切斷京杭大運河南北交通,繼而直抵江南重鎮——南京城下。同年七月二十四日,清政府在英軍的炮口下,被迫簽定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這是清政府第一份不平等條約,規定中國割讓香港,賠償二千一百萬銀元,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個口岸城市對外通商,此外英國還享有協議關稅,而通過《南京條約》補充文件《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的簽訂得到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優惠國待遇和開設租界等特權。美國,法國隨之也接蹱而至,先後脅迫清朝政府與他們簽訂了不平等條約。道光二十九年,葡萄牙驅逐中國在澳門的官吏,停付租金,公然強佔了澳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