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已經是地區大國,但為什麼還有種姓制度
印度的種姓制度是由於從印度的傳統文化中沿襲下來,這種東西與它的現代化建設如何是沒有關系的,無論印度多麼發達,他的種姓制度依然不會輕易消除,
B. 了,為什麼印度的種姓制度還存在
官方上的種姓制度已經不存在了,但是在民間,種姓制度仍然根深蒂固。尤其是在一些偏遠農村地區。
比如網上有一篇比較有名的文章說的很清楚,作者有一個在中國留學的印度同學,他因此受邀去印度做客。寫了很多關於種姓制度現狀的文章。比如他的那個印度同學是剎帝利,僅次於婆羅門。在當地是地主,有低種姓的人見到他家的人都要跪下吻腳的。
現在印度國會中,婆羅門占的比例高的驚人,可以看出種姓制度仍然有很大影響。
大致上說,低種姓的人如果混的好了也可以賺到錢,甚至變成富人階級。但是在印度大部分地區,尤其是農村,你是低種姓,就算是富人,也仍然難和高種姓人通婚,也很難獲得很好的社會地位,但畢竟和原來的種姓制度並不是一回事,低種性的人朝不保夕。
現在印度也沒有哪個社會高層敢把種姓制度當做自己的政治綱領。
C. 印度已經是地區大國,但為什麼還有種姓制度
地區大國是因為印度人口基數大,種姓制度是人家的內政,外人不用管。
D. 印度的種姓制度至今還存在,說明了什麼,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根深蒂固,一時難以改變。
印度社會一直存在從高到低的四大種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四大種姓的地位與所從事職業緊密掛鉤。如第一等級是婆羅門,主要為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主持宗教儀式的特權;第二等級是剎帝利,主要是軍事和行政貴族,擁有徵收賦稅的特權;第三等級是吠舍,為雅利安人中的自由平民,從事農、牧、漁等行當,以布施和納稅的方式供養前兩個等級;第四等級是首陀羅,其絕大多數為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從事漁獵、重體力勞動或其他低賤的勞動。除四大種姓外,還有「不可接觸者」,即被排除在四大種姓之外,沒有資格躋身種姓的賤民。
種姓不僅是一種等級森嚴的制度安排,也是以婆羅門為中心,劃分出諸多基於職業的排他性內婚制群體。所謂內婚制,即一個種姓內的人們只能在該種姓內部通婚,與種姓外的人通婚則犯了大忌,很多情況下會受到極嚴厲的懲罰。雖然某些情況下也會有一些變通,如高種姓男士可以娶低種姓女士為妻。但是,高種姓女士是絕不可以嫁給低種姓男士的,如果這樣做,後果將極嚴重,整個家族會覺得蒙受奇恥大辱,會與之斷絕一切往來。
但印度社會最嚴重的歧視並非發生在高種姓與低種姓之間,而發生在有種姓者與無種姓者即賤民之間。傳統上,賤民干最累最臟的活,如搬運貨物、打掃廁所、清除垃圾、處理屍體等,所以較高種姓的人們與他們是隔離居住的。比方說,賤民被禁止進入神廟,也不得從村莊的公用水井裡汲水,甚至他們的影子也被禁止觸碰有種姓者;一個高種姓者如果不巧遇到一個賤民,就得舉行避邪的凈化儀式。從前,賤民到茶館飲茶,必須自帶飲具;若把穀物等東西搬運到高種姓者家裡,其所經過的地方便被污染了,高種姓者會在地上灑水,舉行儀式凈化之,而彷彿與賤民接觸時間長得多的穀物本身卻根本不會受到污染似的。
E. 印度的種姓制度在被廢除之後,為什麼還會在民間殘存
種姓制度是印度教的組成部分,是印度教的律法。印度教尚在,廢除哪門子的種姓制度?印度憲法是不承認種姓制度,但那隻是世俗法。印度歷史上一直也是有世俗法的。
但是,世俗法跟宗教法是不能比的,現代印度憲法也不過頒布幾十年,現代印度政府也不過是印度幾千年走馬觀花的政權中的一個而已。而印度教律法卻是傳承了幾千年的。並且世俗法走不進人的心靈,而宗教法則控制著人的心靈。
F. 印度種姓制度是怎麼產生的所有印度人都有種姓嗎
許多人都知道,印度有一個種姓制度。它將印度人由上到下分成了四個等級,分別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此外,還有一個位列種姓之外的龐大群體叫「達利特」,也就是所謂的賤民。那麼問題來了,印度種姓制度究竟是怎麼產生的呢?
印度種姓制度雖然有嚴格的血統壁壘,但也並非不可逾越。比如高種姓的男子可以娶低種姓的女子為妻,這被稱為順婚,低種姓女方家庭可以藉此提高社會地位。但是,高種姓女子則絕對不可以嫁給低種姓男子,這被稱為逆婚。比如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的祖先是印度北部的婆羅門,歷來享有崇高的社會地位。可是尼赫魯的獨生女英迪拉卻與異教拜火教家庭出身的費羅茲結婚。如此一來,英迪拉和費羅茲所生的子女將世世代代成為賤民,會被印度人視為「不可接觸者」。好在關鍵時刻印度國父「聖雄」甘地出面,將自己的甘地姓氏贈給了他們。因此,印度最大的政治家族——甘地家族,其實是尼赫魯的後裔,而並非甘地的後裔。
自從印度獨立後,種姓制度就在法律上被正式廢除。然而留在人們傳統觀念中的「頑疾」卻至今仍難以徹底改變。
參考文獻:《種姓與印度教社會》、《自由與榮耀》
G. 印度政治制度效仿英國,為何還是擺脫不了種姓問題
在印度,之所以種姓社會如此根深蒂固,很多情況下是因為賤民和第四等級的存在,所以印度各地在第四等級之上的各個階層都能夠向第四等級的族群發泄,因為印度社會各地的第四等級和不可者或者說是賤民的群體成為各個地區的其他人群的發泄桶,更重要的是偏遠的村莊有不可接觸的賤民的存在,而第四等級作為四大階層中的一個階層,自然更加遍布廣泛。
而這種社會還有一個繁瑣的等級劃分,雖然不可接觸者的作為社會底部的人群是在總數很多,但畢竟賤民階層大幅度的廣泛分散在全印度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全印度的國家鄉土莫不如此,那麼這些人無處不在,而這樣分散開來對於當地的人群而言就是絕對的少數,同理第四種姓也一樣。因此,反抗二字,就是天方夜譚,於是印度國家和文明也就在這種分級方法中,在首陀羅的第四種姓和不可接觸者的賤民之中流傳了下來。
H. 印度現在真的還存在種姓制度嗎
盡管自印度獨立以後,廢除了種姓制度,但在印度還是有種姓制度的影子存在。雖然印度憲法明文規定不準階級歧視,但是種姓制度對今天的印度社會特別是印度農村仍然保留著巨大的影響。種姓層級最高的婆羅門不及人口的4%,卻佔有七成的司法權及接近半數的國會席次。
就算在天災時,賤民亦飽受歧視,得不到最基本的援助。如在2008年8月,印度比哈爾邦的阿拉里亞發生水災,然而由於阿拉里亞為賤民的集中地,災民得不到地方政府的任何協助,令大量災民死於水災當中。
相關內容解釋:
印度共和國(印地語: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英語:Republic of India),通稱印度(印地語:भारत;英語:India),位於10°N-30°N之間,南亞次大陸最大國家。東北部同中國、尼泊爾、不丹接壤,孟加拉國夾在東北部國土之間,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部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間創造了印度河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原居住在中亞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進入南亞次大陸,征服當地土著,建立了一些奴隸制小國,確立了種姓制度,婆羅門教興起。公元前4世紀崛起的孔雀王朝統一印度,中世紀小國林立,印度教興起。
I. 印度的種姓制度為何一直存在有何可怕之處
印度的種姓制度是和印度的宗教有關,只要是印度教存在一天,種姓制度就不太可能被取消。種姓制度相當可怕,它規定了人的階級等級。如果單單談階級,似乎並沒有那麼可怕,哪個國家沒有階級呢。但是他們之間的那種歧視就相當惡心了。最高等級的婆羅門是最尊貴的,而第五種姓,被他們稱為賤民的達利特,甚至被視為不可接觸者。種姓制度最可怕的就在這,他們規定了人的三六九等,並把歧視當做理所當然。
最悲慘的莫過於達利特,達利特被視為不可接觸者,是賤民。高種姓的人不能接觸他們。所以,這些人的生活極為痛苦,他們會被高種姓的人欺壓,而且還不能反抗。賤民的子女是可以被人隨意欺凌的,可以用各種方式欺凌,而欺壓他們的高種姓,就是因為自己的種姓高等,就可以免受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