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解答:我是中國人,印度有業務,想去印度投資開公司,想知道注冊印
這是很愚蠢的,印度基礎設施差,人工懶惰,沒有生產技術,沒有時間觀念等等,很多我們認為應該是正常的,不可能犯錯的行為,印度人都做得出來,而且印度人腦邏輯與東亞,歐美,甚至非洲都不同,他們基本上是貪婪的,不守規則與法律的國家,而且是普遍現象.
下面是重點哦,請注意。
這些不談,就印度人對待咱們的態度都是很壞的,全國教育說中國是敵國,請注意,印度有敵國財產法,哪天發神經就沒收你的投資哦,這是我們正常人無法想像的。
比如1951-1962年,毛就說過自己想了十天也不知道印度為什麼要打我們,注意朝鮮戰爭爆發,印度就趁機侵略我西部領土,中國勸了十年完全沒用,終於打了印度一頓。
再比如,2017洞朗事件,全球都知道那是我們的領土,印度居然越界來阻止我們施工,這是全球都感到錯愕的事情。
而今對克什米爾地區攻勢明顯,違反了印巴的和解協議,印度卻稱那是自己的內政。
可以看出,印度做事,一是不守規則,二是對國際交往和國際關系的思維還處在野蠻階段,而且極難改變。這延伸到為人處事,就你所說的投資,就是人際交往很糟糕。
有這樣的交往者,你怕不怕,印度是有敵國財產法的,又總是宣傳中國是敵國,這點要小心,我認為投資印度絕對不能投錢,高端設備和技術,不說是否敵國,他們為了自己本土企業,處處給你設限算輕的,搞得你破產賣點家當就惡心了,這種事又不是沒發生過,在印度都發生無數次了,歐美人,俄羅斯人,中國人全都被坑過,印度比中國早5年加入wto,歐美當初也是很熱情地投資印度,結果被坑死了,所以我們要抓住印度人貪婪的本性,持續出口中國廉價商品給印度,反正印度人沒中國貨是真過不下去的,印度自然會對中國企業給出限制,但不必要鳥它,印度不會生產,世界上只有中國才能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價格與質量適宜的產品,最後請注意,印度是世界詐騙之鄉,交易嘛,你好我好大家好,印度不,印度人做生意總想自己賺,既想要商品質量好,又不肯付相應得價錢,詐騙很是流行,給你設陷阱,說好的優惠,只要你錢投下去咯,撤不走了,即便是官方答應你的東西,白紙黑字的東西,說不給就不給,就是那麼無賴,可以說印度人既壞又蠢。
『貳』 印度鑄造業最新現狀
印度鑄造業最新現狀簡述
鍋爐配件 2009-03-26 22:15:11 作者:聊城三利鑄造廠 來源: 文字大小:[大][中][小]
印度金屬鑄造(鑄造業)是世界上繼美國之後生產能力排名第6的國家,根據最近世界鑄造普查顯示,印度估計年產各種國際標准牌號鑄件約6萬噸。
印度各類鑄件生產包括有色金屬,鋁合金,鑄鐵,球墨鑄鐵,鑄鋼等,主要應用在汽車,鐵路,水泵,壓縮機和閥門,柴油發動機,水泥,電氣,紡織機械,航空,衛生管及配件等,其中灰鐵鑄件為主要部分,份額約占總鑄件生產量的70 %。
在印度的鑄造企業約4000家,其中80 % 為小企業,其餘為中等及大型企業各佔10 % ,其中500個企業通過了國際質量體系認證,屬於現代化大型鑄造企業,在全球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印度的大多數鑄造工廠還是使用炭爐,現在人們日益認識到環境的重要性,不少工廠也更換為感應電爐。
出口
從圖表可以看出,2007-08年度出口的約8億美元。其中大型企業占據70%份額,其它25%-30%為中小企業。
就業
該行業直接僱傭了大約5,00000人,另外吸納了間接與有關1,50000勞動力,小企業主要依賴於體力勞動,但中型和大型的企業是半機械化操作,一些大的單位是全自動化。 印度鑄造行業正試圖將重點放在高附加值鑄件擊敗競爭對手。
投資
印度將需要約每年30億美元的投資,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國內需求和強勁的出口業。隨著政府經濟改革,印度對進口資本貨物降低關稅,據報道,導致每年平均外國直接投資數額有所增加,但仍十分之一外商將資本直接投向中國。改革還鼓勵行業的私有化,使外國公司獨資或合資企業進入印度鑄造廠,.外國直接投資項目允許簡化審批程序。一些國際公司由美國,歐盟和東亞國家增加了海外在印度的代加工業務。汽車行業即沃爾沃工廠和鈴木在哈里亞納邦,孫達拉姆克萊頓與康明斯聯手組建了公司,德爾福,福特印度,塔塔,康明斯發動機公司也相繼成立。通用汽車和福特汽車有合同的鑄造產品出口價值4000萬美元。
勞工
在鑄造行業勞動力便宜是印度主要的競爭優勢,總勞動成本僅為發達國家的12-15%。
技術
政府。印度(印度政府)鼓勵技術轉讓,通過合資公司與外國公司以及印度政府與工會組織的合作,與許多鑄造企業達成協議。印度的代加工產業符合國際質量標准,加工生產復雜和精密鑄件較中國具有優勢。
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叄』 印度如何實現晶元廠夢想
晶圓廠的計劃內容,這個題目現在是一個爭議焦點。
根據風險投資機構Tallwood Ventures的 Renu Raman表示,選擇Tower做為投資目標是很合理的,因為以色列有不少新創科技公司、晶圓廠,也具備高度發展的IC產業生態系統;若能師法以色列的產業基礎架構,將可簡化在印度發展類似產業生態系統的過程,不是只在當地興建一座晶圓廠就好。
因此我將著手尋求與以色列業者的合作機會,而非美國或是台灣業者;Raman表示:以色列需要另一個目標市場,它扮演的是技術來源的角色,不是製造據點。
Tower將在印度興建一座12?晶圓廠的計劃,為印度努力了很長一段時間、迄今徒勞無功的晶元製造基礎架構發展帶來轉折。最初印度業者SemIndia想在海得拉巴(Hyderabad)建立一個晶圓城(Fab City),但因為與英特爾(Intel)、印度政府協商過程中條件談不攏,已宣告失敗;接著印度與台灣政府也有意合作。
根據消息來源,印度本來要組一個代表團到台灣,徵求在印度建立合資晶圓廠的夥伴;印度政府並承諾給予台灣半導體廠商進入其龐大國防、交通與手機等市場的機會。但後來台、印雙方談判也破局;消息來源表示,主因是印度政府不願意針對構想中晶圓廠可能取得的商機提供具體預估數據。
對於全球投資者來說,第一想了解的就是目標市場之潛在商機規模,缺乏相關數字會是招商過程中的一個大問題;但印度政府卻沒有把它們寫成報告
,因此與台積電(TSMC)等台灣半導體業者的洽商也無法繼續。
不提以上那些舊事,現在印度半導體產業的情況似乎隨著該國政府開始認真思考振興本土晶元產業而有所轉變;印度中央政府通訊與科技部(Union Minister of State for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部長Sachin Pilot最近對印度半導體產業協會(ISA)提出警告,表示如果印度在五年內不開始興建晶圓廠、發展電子產業生態系統
,那將永遠都做不成。
Pilot與另一位資深部長Kapil Sibal,還有一群用心良苦的印度官員團隊,正在努力為國內的半導體產業發展規劃最新的行動,因為若再遲個五年,得付出的成本將會是難以負擔的。
但是在印度當地,還是有很多人對於政府再度試圖興建本土晶圓廠的行動有所質疑;身為一個印度人,若這里有一座晶圓廠,我會很驕傲;一位產業觀察家表示:但有些東西必須放在正確的位置,我認為想在印度興建一座晶圓廠,就很像是在沙漠中央蓋五星級飯店。
其他人則比較樂觀;這並不只是為了生產晶元,而是為了在這個國家實現具附加價值的半導體製造業,以衍生出智財(IP)、產品設計公司與完整的產業生態系統。ISA前任主席Rajendra Khare指出:政府必須在接下來的十年站穩決策立場,只有這樣做才能看到成果。
一位資深政府官員則表示,可能提出的計劃是藉由提供進入印度市場的優惠條件,說服包括博通(Broadcom)與英特爾等大公司在印度晶圓廠生產晶元。據估計,印度電子內需市場可望在2020年達到4,000億美元,不過屆時本土生產規模僅占據1,040億美元。
如果某人能有遠見,除了在沙漠興建五星級飯店,還圍繞著飯店創造出一整座新城市,並訂定一些讓五星級飯店充分發揮功能的配套措施,那這樣的比喻就很貼切;一家印度新創科技公司Indrion執行長Uma Mahesh表示,這就是印度目前需要考慮的狀況,最好是能以晶圓廠為中心建立一整套產業生態系統,就像是圍繞著五星級酒店而興起的新城市。
以色列正是一個在貧瘠土地上建立起來的國家,該國現在是全世界猶太人民的家園,而且其繁榮景況是許多人當初難以想像的。
『肆』 印度製造業為什麼干不過中國
很多人喜歡關注外部世界,尤其關注那些遙遠的地方。
這些年,關於北美洲的美墨邊境砌牆了,南美洲的委內瑞拉挨餓了、土耳其人當街燒美元了、敘利亞內亂了、以及遙遠的歐洲國家在議會里吵架了等等之類的消息經常出現在各種媒體上。
與之對比,作為亞洲國家的國人,卻並不經常關注亞洲地區,尤其是長期忽略了兩個低頭發展的鄰國:印度和越南。
印度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對很多人來說,比較普遍被認同的印度標簽是瑜伽,街頭的苦行僧、摩托車上的疊羅漢、以及印度火車的免費「掛票」......
除了這些之外,印度也有很多不被熟知的事情。
比如說,很少有人知道印度發射第一代遙感衛星的時間是1988年,這比中國成功發射遙感一號衛星的時間(2006年4月27日)提前了十幾年。
2007年5月25日,中國成功發射了遙感二號衛星,全色解析度達已經到了2米級別,技術上仍然落後於印度。
有人會說,遙感衛星相機解析度高一點沒什麼了不起的。這樣看問題的人是還沒有體會到這種技術差距帶來的後果。2008年汶川地震後,由於國內遙感衛星所拍攝的衛星圖質量不能滿足實際需要,等到獲取國外提供的高解析度災區信息圖像已是多日之後,也因此失去了寶貴的時效性。
再說說印度的汽車工業。
2008年,總部在孟買,進入全球商用汽車製造商前十名的印度汽車公司「塔塔汽車」從福特公司手中收購了捷豹路虎,正式成立了捷豹路虎汽車公司。
2010年,印度的另一家汽車企業馬辛德拉(Mahindra & Mahindra)收購了曾經為美軍生產吉普車的韓國第四大汽車生產商雙龍汽車70%的股權,正式成為雙龍(Ssangyong)的新東家。
此前的2004年,雙龍汽車曾被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並購,但是雙方在2009年結束了彼此間的合作。
2016年,印度的汽車產量已經超越韓國,成為世界第五大汽車生產國。2017年,印度的新車銷量達到400萬輛以上,超過德國,躍居世界第4位。
印度,這個亞洲第二個製造汽車的國家,有著同中國一樣龐大的國內汽車市場,但與中國汽車市場上有眾多外國品牌所不同的是,印度國產汽車在本國市場的佔有率達到了60%以上。
再聊聊印度的軟體業。
1989年的時候,印度軟體業的總產值僅為2000萬美元,1990年就增長到5000萬美元,1999年時已達到40億美元。到2004年,印度的軟體出口值已達120億美元,出口到世界一百多個國家。
再往後,我就很難查到印度軟體出口的更多數據了,但是已知印度軟體的出口量僅次於美國。
短短幾十年,印度就成為全球第二大軟體出口國。
另外,在美國矽谷的軟體公司中,印度裔也佔了很大比例。
還有印度的制葯。
不僅中國人去印度代購格列衛,日本人和韓國人也去印度代購,而且不止格列衛,很多抗癌葯都是代購的熱門。印度生產了全球近四分之一的仿製葯,而且有一半以上是出口到歐洲、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因為,印度制葯的療效是看得見的。
還有印度的核能發電。
目前,印度已運行的核電站有22座。預計到2050年,核能發電將佔印度總發電量的50%。
對於國人來說,印度有太多不被了解卻值得中國借鑒與學習的地方,在此不能一一列舉。雖然印度在世界上鬧出過很多笑話,不過他們在某些方面確實做得比較好。
反過來說,世界上哪個國家不鬧笑話,其他國家的笑話也不少啊,也不小啊。
最後就說幾句跟印度農業有關的吧。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印度東部地區發生了嚴重旱災,出現了嚴重的糧食危機,印度開始進口糧食。
後來,印度政府開始實施被稱為「綠色革命」的現代農業發展戰略。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印度的農業發展也取得了顯著成效。
這個擁有13億5000萬人口的國家,2018年大米出口量躍居世界第一。
同時,印度還是世界第二大小麥生產國,也出口小麥。2018/19年度(4月到次年3月)印度出口小麥226,225噸。印度國有食品公司的數據顯示,2019年10月初印度的小麥庫存3930萬噸,比正常緩沖庫存2070萬噸多了近一倍。
反觀中國,卻是世界第一大糧食進口國。
在過去的十年間,中國的大米進口量增長了九倍,2013年中國就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米進口國了。
把中國和印度這兩個超過10億人口的國家放在一起對比,就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印度大米出口佔比世界第一位,中國大米進口佔比世界第一位。
說了這么多,有人會覺得這是在吹噓印度。因為印度的面積不到中國的三分之一,GDP也明顯不如中國。如果現在有人說印度將來可能超越中國,根本沒有人相信。
這就如同把時間拉回到1886年,當李鴻章在天津因為中日長崎事件盛氣凌人地訓斥日本外交官的時候,當時若有人告訴他,八年之後日本就會反超大清,並贈送給大清一場甲午戰爭,李鴻章當然也不會相信。
但在此前兩年的1884年,也是在天津,第一次見到李鴻章的伊藤博文就已經看到了十年之後。
伊藤博文從天津回到日本後,就對滿清的洋務運動做出了前期迅速崛起、欣欣向榮,但是很快就會抱殘守缺、停滯不前,後期將一塌糊塗、混亂不堪的判斷。
當年的日本就是看準了滿清的這種趨勢,先以吞並琉球為試探,然後一步步進逼,先割台灣,後圖東北......當然,這樣的結果也是因為滿清自己把自己搞砸了,自然也就擋不住別人再來砸一下。
當然,未來有很多理由相信歷史會避免同樣的錯誤,同樣也有很多理由懷疑歷史可能重復相似的軌跡。
然而今天,亞洲不只有一個北望藏南、將中國領土拉達克劃入其版圖的印度,還有一個對南海諸島堅稱主權、緊隨中國之後全面進行革新的越南。
近年來,越南經濟迅速增長,正在向製造業大國邁進。越南的發展速度有多快,有人說那裡很像二十年前的中國。
2019年,英國發生貨車偷渡事件,造成39名越南人死亡。曾幾何時,一批中國人也正是用這種方式偷渡英國,為家鄉帶來源源不斷的財富。2000年6月18日發生在英國的多佛慘案,58名來自中國的偷渡者在卡車車廂里因窒息死亡。時隔二十年,世界看到的是另一批搏命求發展的越南人......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家國興替,此起彼伏。當中國即將面臨人口老齡化的時代,擁有近1億人口的越南現在正當年。
如果回顧一下不太遙遠的歷史,1861年,當滿清開啟富國強兵的洋務運動時,日本還處在混亂的幕府末期。
1886年,當滿清北洋艦隊的鐵甲巨艦行駛在日本海域,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海軍還沒有像樣的戰船。
然而他們不到十年就趕上來了。
甲午戰爭之前,滿清上下疲於應對西方各國,也沒人拿日本這個島國當回事。就像今天有些人看待印度和越南一樣,時不時就會嘲笑他們一下。
當年搞洋務建北洋的李鴻章也嘲笑過日本,甲午的慘敗也給他帶來了深深的痛苦。
這個世界是圓的,某種意義上,這個世界也是平的,二十年前能跑多快,能跑多遠,並不代表十年後的速度。
圖片
印度海軍
如今的印度和越南都在加速,雖然他們的體量不是很大,但是如果跑在前面的國家突然停滯下來或者自己摔倒了,他們也可能一個接一個地趕上來。
人們說,底氣是一種能力,但有些時候運氣也是一種能力。
今天,不顯山不露水的日本,不僅在積累巨大的社會財富,而且幾乎一年一個諾貝爾獎持續提升著日本的科研力量。
另外,在亞洲的北方,還有一個叫俄羅斯的國家,俄羅斯曾經向西試圖沖進歐洲,受阻之後又向東試圖沖進亞洲,1904年日俄戰爭之後,俄羅斯逐漸退出了中國東北。近年來的俄羅斯看似一蹶不振、無所事事、又好像是在等待著什麼。
圖片
太遙遠的未來不說,十年之後,世界會是什麼樣子的,人們還是可以憑著自己的感覺預測一下的。
別看歐美天天鬧情緒,這個脫歐了、那個彈劾了,外人看得驚心動魄,人家自己波瀾不驚。
因為,他們畢竟有著幾百年穩固的社會基礎。即便是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也沒有改變他們什麼。
英國還是那麼孤傲,法國還是那麼浪漫,德國還是那麼較真兒......僅這一點,亞洲國家就比不了,很多亞洲國家性情不穩。
十年之後,歐美或許還是那個歐美,亞洲或將不再是現在的亞洲。
『伍』 印度學者說印度製造業還未到巔峰,對此國際社會如何評價
首先從事實上來說,印度的製造業確實還沒有到巔峰,嚴格來說,印度的製造業還處於一個前工業化時代。首先印度絕對是有發展製造業的能力的,畢竟擁有足夠的人口基數。其次就是印度本身有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就是印度沒有足夠的教育資源。最後就是印度本身的種姓制度的鍋了,如果這個制度不消除的話,那麼印度永遠也發展不起來。
最後就是印度本身的種姓制度的鍋了,如果這個制度不消除的話,那麼印度永遠也發展不起來。從這方面倆看,印度其實就是一個披著國家外衣的宗教。在宗教內部,人和人之間是天生不同的。所以這種方式造成了印度的每一個人從出生就決定了它是什麼人,永遠無法上位。
『陸』 製造商將企業建在印度,有哪些需要克服的障礙
「印度製造」頗具吸引力
勞動力成本低廉是印度製造業的主要優勢。印度一直位居全球勞動力成本最低國家前列,根據勞工統計局的數據,近十多年印度有組織的製造部門的勞動報酬(包括工資、福利、社會保險和稅金)增長十分有限,只從1999年的每小時0.68美元漲到現在的每小時1.5美元,而同期生產工人的報酬只從每小時0.53美元增長到每小時1美元。製造業成本低、操作技術簡單、勞動強度大,使印度國內勞動密集型產業如紡織品、服裝、鞋類等增長潛力巨大。同時其製造業產品在設計理念、銷售渠道等方面更貼近歐美高端市場。此外,印度製造在高技術領域亦擁有一席之地。得益於英語的相對普及以及對歐美專利體系的相對熟悉,印度製造在生物、化學、電子、通訊優勢明顯,國際合作的空間較大。
「印度製造」計劃提出以來,的確吸引了一部分海外投資。全球最大智能手機和電子產品代工製造商富士康(Foxconn)2015年8月表示,到2020年,該公司將在印度西部開設10到12家工廠。同期,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宣布計劃投資10億美元,在印度市場開發新車型。一些原本在中國投資的勞動力密集型企業,如培樂多(Play-Doh)、大富翁(Monopoly)以及孩之寶(Hasbro)等玩具製造業,也因為中國日益面臨勞動力短缺問題而將投資目光轉而投向印度。甚至一些中國智能手機生產商,華為、一加、酷派和OPPO都計劃在印度生產手持設備;小米則正在與富士康合作,在印度組裝手機;聯想計劃與偉創力(Flextronics)合作。對此,印度本土企業家對印度製造業未來的發展前景信心滿滿。塔塔鋼鐵公司總裁B. Muthuraman認為:「以後印度的製造業也會和中國一樣,取得在世界上的領導地位。」
充足的勞動人口數量為印度製造業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也為印度製造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然而若要取代中國製造業的領先地位,僅靠勞動力數量遠遠不夠。目前的印度,還應該克服諸多問題。
面臨重重困難的印度製造業
基礎設施薄弱是硬傷。基礎設施薄弱是印度經濟和製造業的硬傷。在中國,每年有20%的GDP被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的基礎設施為製造業提供了便利的物流條件和充足的能源供給。而在印度,每年只有3%的GDP被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長期欠賬,成為印度經濟的軟肋,削弱了印度經濟的發展潛力。
交通系統混亂。印度一直沒有建立起高效完善的交通系統。大部分區域的道路狀況很差,完全不能滿足物流需求。作為世界第七大面積的印度,只有三個主要港口。而孟買作為印度最大的港口城市,擁有1200多萬人口,卻只有一條橫貫南北的交通動脈。往往在中國只需要2小時的物流路程,在印度至少需要4小時以上。這迫使投資商必須選擇在離港口更近的高價土地上投資建廠,增加投資成本。
電力供應缺口很大。印度每年的電力缺口在10%以上,是全球人均電力消費最低的國家之一。2012年8月,印度三大電網全部癱瘓,20多個邦大規模停電,6億多人受到影響,國家對電廠投資不足,管理混亂,偷電漏電狀況屢禁不止,電力系統時常出現問題。國內有限的電力尚不能滿足居民正常生活需求,更不用提滿足工廠日常生產所需電力了。
『柒』 印度的工業布局有什麼特色
印度獨立之初,工業高度集中在少數沿海大城市。僅孟買、加爾各答和阿默達巴德所在的三個邦,工業產值佔全國的70%以上。
近年,工業過分集中的狀況已有改善。目前,印度可分為五個比較重要的工業區域:
1、以加爾各答為中心的工業區:這里是全國最早形成的工業區。近幾十年略有衰退。麻紡織和機械是本區的兩大工業部門。產值佔全國的40%和30%。
2、以孟買——浦那為中心的工業區:勞動力比重與加爾各答區相當,產值較大。棉紡織工業長期居優勢地位,佔全國的30%。此外機械、化工、煉油等部門近來有較快的發展。
3、以阿默達巴德為中心的工業區:規模相當於加爾各答的一半,以傳統工業為主。
4、以馬德拉斯——班加羅爾為中心的工業區:這是發展最快的工業區,規模已接近於加爾各答區。區內集中了電力、飛機製造、造船、煉油等工業部門,輕、重工業並舉。
5、以那格浦爾為中心的工業區:這是50年代發展起來的重工業區,有印度的「魯爾區」之稱。
印度的工業布局具有:集中程度高 呈點狀分布 主要布局類型是煤鐵復合體型和臨海型以及新興的「臨路型」。
(7)印度製造業務怎麼做擴展閱讀:
工業
在英國殖民者統治期間,印度工業以紡織和采礦為主。獨立以後,鋼鐵、機械、電力、化學等工業都有所發展,工業已形成完整體系。
印度的紡織、食品、精密儀器、汽車、軟體製造、航空和空間等工業發展迅速。
印度擁有兩大汽車企業:塔塔汽車和馬亨德拉,其中塔塔汽車於2008年收購捷豹路虎,馬亨德拉則於2010年收購雙龍汽車。
印度礦產資源豐富,鋁土儲量和煤產量均佔世界第五位,雲母出口量佔世界出口量的60%。
截至1996年底,印度主要資源可采儲量估計為:
煤463.89億噸(不含焦煤),鐵礦石97.54億噸,鋁土22.53億噸,鉻鐵礦1.24億噸,錳礦石6550萬噸,鋅589萬噸,銅352萬噸,鉛136萬噸,石灰石684.77億噸,磷酸鹽8100萬噸,黃金86噸,石油8.96億噸,天然氣6970億立方米。
此外,還有雲母、石膏、鑽石及鈦、釷、鈾等礦藏。森林覆蓋率為21.9%。
印度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經濟增長速度引人矚目。若以同等購買力來衡量,印度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4.457兆美元,與日本並列世界排行第三,僅次於美國、中國;
但是若以美元匯率評估,印度的國內生產總值僅有1.676兆美元,世界排行第11位,和人口只有2300萬的發達國家澳洲相差無幾。
印度年成長率為5.8%,並於2011年至2012年間達6.1%。社會財富在印度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極度不平衡,全國10%的人口掌控全國33%的收入。
由於印度人口眾多,平均國民生產總值很低,2011年,印度平均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為3,694美元,列世界的第129位;美元匯率則為1,389美元,為世界第140位。
1991年以前,受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影響,經濟政策採行貿易保護主義,印度政府過分干預勞工及金融市場並監管商業活動。
由於1991年印度經濟危機,加上蘇聯解體,新國大黨政府使印度開始實行經濟自由化改革,藉由外國貿易及直接投資,逐步轉型為自由市場,印度的經濟規模獲得了較快速度的增長。
印度經濟以耕種、現代農業、手工業、現代工業以及其支撐產業為主。全國仍有四分之一人口無法溫飽。印度外匯存底充足,匯率穩定,未來官方也將全面解除外匯管制,由市場決定幣值。
印度製造業出口已經開始下滑,全國很多地區電力供應依然不足。印度有很多精通英語的人口,目前是21世紀全球最主要的資訊服務業生產國、電腦軟體出口國以及眾多軟體工程師的祖國。
印度實行民主政治的同時實行社會主義,政府對私人經濟活動,外貿,外國資本直接投資嚴格控管。
不過,1991年通過經濟改革,放鬆對外貿和外資的管制,逐漸開放國內市場。國有企業民營化和部分領域開放對私人以及外國投資的設限,至於相關的政治爭論持續不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印度
『捌』 在連續出口下滑之後,印度應該如何挽救自己的出口業務
印度應該首先控制好國內的疫情,疫情得到控制,工廠才能復工,出口行業才能重新獲得增長。近日,印度的累計確診病例已經突破千萬了,但印度政府似乎以一種無所謂的狀態來應對,其不僅沒有對國內疫情進行一個很好的管控,還因為強推農業法案,導致大量農民湧上街頭抗議,不少農民堵在新德里的高速公路上,他們希望用這種方式來獲得關注,也希望政府可以撤銷農業法案。但在疫情還沒有結束的時候,大規模聚集抗議,顯然會加劇印度國內的疫情蔓延,這對印度社會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還有人表示,盡管印度這些年一直在推廣印度製造這個概念,但實際上,印度目前還只能做一些簡單的加工製造業,無法對更加復雜產品進行生產,再加上這次疫情的影響,印度的工廠大量停工,造成的傷害可能是永久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