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們是什麼時候找到把紅糖加工成白糖的方法的
漢朝至隋朝
世界各國「蔗糖」(sugar、sucrose)和中國古代的「西極石密」和「西國石密」都包含「sacca」字根,來自梵文sakara。說明蔗糖發原地是古印度,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和世界各地。
敦煌殘卷中有一段關於印度製糖術的紀錄,說到印度出產甘蔗,可造最上「煞割令」。根據季羨林解讀,「煞割令」就是梵文sakara 的音譯,證明印度製糖術的確經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
印度制蔗糖的方法,是將甘蔗榨出甘蔗汁曬成糖漿,再用火煎煮,成為蔗糖塊(sakara)。梵文sakara又有「石」的含義。印度的「石」糖在漢代傳入中國,漢代文獻中的「石蜜」、「西極石蜜」、「西國石蜜」,指由西域入口的「石」糖;其中「西國」、「西極」正是梵文sakara的對音,而「石蜜」是梵文sakara的意譯。
石蜜就是今日的片糖。
唐代
後來印度的煉糖術有進一步地高:將甘蔗榨出甘蔗汁,用火熬煉,並不斷加入牛乳或石灰一同攪拌,牛乳或石灰和糖漿中的雜質凝結成渣,原來褐色的糖漿顏色變淡,經過反復的除雜工序,最後得到淡黃色的沙糖。《新唐書》中記載唐太宗遣使去摩揭陀(印度)取熬糖法,說明印度的煉糖術在唐朝傳入中國。
宋代
北宋初期,三佛齊和大食等國貢白砂糖。白砂糖是從石蜜進一步提煉的,呈沙顆粒狀態,色淡黃,比石蜜色淡,不是白如雪。
宋代出現世界第一部甘蔗煉糖術專著《糖霜譜》。
製糖成為一門重要產業,糖製品種類繁多,有香糖果子、獅子糖、花花糖、膠牙糖、芝麻糖、錘子糖、楊梅糖等。
元代
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的《游記》記述中國武乾的製糖業,開始不知道怎麼煉制像巴比倫地區出產的糖那樣精美,後來大汗得到來自巴比倫地區的人傳授用樹灰煉精糖的技術。又說福州地區煉制的糖「十分潔白」。
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圖泰的《伊本·白圖泰游記》說:「中國出產大量的蔗糖,其質量較之埃及實在有過之而無不及」。
明代
明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第六卷《甘嗜》篇詳細敘述造白糖和冰糖的方法:
造白糖法。
中國從明朝開始將中國白糖出口到日本、印度和南洋群島。
明朝中國的白砂糖出口到印度孟加拉地區,也傳播了中國製造白砂糖的方法。根據季羨林考證,孟加拉語和幾種印度語言中,白砂糖都叫 cini sakara, 即「中國糖」,就是中國製糖術傳入印度的證明。
明崇禎十年英國東印度公司
2. 古人是什麼時候吃到白砂糖的
,蔗糖確實是絲綢之路傳入中國,但那個時候只是把甘蔗榨出汁熬乾的紅糖罷了,古時的中國發明了去除紅糖中的雜質的方法,又傳回印度才是現在人們指的蔗糖。古人除了蔗糖外還有很多甜食的來源,最古老的蜂蜜,以及先秦時候的麥芽糖也就是現在很多南方方言中的飴。白砂糖之所以在現在這么便宜是因為18世紀英國種植園的興起
3. 誰發明了 白沙糖
印度最早製造出了砂糖(sarkara),傳到中國,也傳到埃及和西方。因此糖字英文sugar,法文sucre,德文 zucker, 俄文caxap,都源自梵文sarkara。後來中國提高了製糖術,將紫砂糖凈化為白糖,「色味愈西域遠甚」。這樣,白糖又輸入印度。因此印度印地語中稱白糖為cīnī(意思為「中國的」)。中國在製造白沙糖方面居當時的世界領先地位。
4. 糖是怎麼來的
史前時期人類就已知道從鮮果、蜂蜜、植物中攝取甜味食物。後發展為從穀物中製取飴糖,繼而發展為從甘蔗甜菜中製糖等。製糖歷史大致經歷了早期製糖、手工業製糖和機械化製糖3個階段。
早期製糖階段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製糖的國家之一。早期製得的糖主要有飴糖、蔗糖,而飴糖佔有更重要的地位。
制飴 將穀物用來釀酒造糖是人類的一大進步。中國西周的《詩經·大雅》中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飴」的詩句,意思是周的土地十分肥美,連堇菜和苦苣也象飴糖一樣甜。說明遠在西周時就已有飴糖。飴糖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製造出來的糖。飴糖屬澱粉糖,故也可以說,澱粉糖的歷史最為悠久。
飴糖是一種以米(澱粉)和以麥芽經過糖化熬煮而成的糖,呈粘稠狀,俗稱麥芽糖。自西周創制以來,民間流傳普遍,廣泛食用。西周至漢代的史書中都有飴糖食用、製作的記載。
其中,北魏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第89篇「餳」)記述最為詳盡。書中對飴糖製作的方法、步驟、要點等都作了敘述,為後人長期沿用。時至今日,這類澱粉糖的甜味劑仍有生產,也有較好的市場,在製糖業中仍有一定地位。但通常所說的製糖是指以甘蔗、甜菜為原料製糖。
甘蔗製糖最早見於記載的是公元前 300年的印度的《吠陀經》和中國的《楚辭》。這兩個國家是世界上最早的植蔗國,也是兩大甘蔗製糖發源地。在世界早期製糖史上,中國和印度佔有重要地位。
(4)印度的砂糖是從哪裡傳入的擴展閱讀
敦煌殘卷中有一段關於印度製糖術的紀錄,說印度出產甘蔗,可造最上乘的「煞割令」。「煞割令」就是梵文sakara 的音譯。說明蔗糖發原地是古印度,印度製糖術是經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和世界各地的。
中國甘蔗的種植始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甘蔗只是榨汁飲或直接食用,並未掌握製糖技術。漢末,中國開始用甘蔗汁制飴,但製作工藝非常落後。
5. 砂糖工藝來自於哪個地方呢
砂糖有原糖、白砂糖、綿白糖、赤砂糖、黃砂糖、紅糖粉、塊糖、加工紅糖、多晶冰糖、單晶冰糖、冰片糖、方糖、保健紅糖、保健冰糖等多種。最初用甘蔗製取白砂糖的工藝是來自印度的。唐朝的時候,當時的皇帝還派人去學習熬糖技術,經過國人的研究和加工改造後,製造出了顏色和口味都遠遠超過印度技術的砂糖,並且還將製作好的陳品糖銷往國外,包括印度。
有些人喜歡白砂糖的話還可以對黃色的砂糖進行脫色處理,這個過程要多進行幾次,才會使得黃色砂糖的顏色一次比一次淡,最後得到白砂糖。但是,白色的砂糖要注意保存方式,與空氣一直接觸會進行氧化反應,白砂糖可能又會被氧化成黃色哦!
6. 白糖是哪個國家最先發明出來好久傳入中國
蔗糖是人類基本的糧食之一,已有幾千年的歷史。蔗糖根據純度的高低可分為三種;白糖、砂糖和片糖。甘蔗原產地可能是新幾內亞,後來傳播到南洋群島和印度。大約在周朝周宣王時傳入中國南方。
普通白砂糖顆粒精細,非常容易和奶油融合打發成調和蛋白或是奶油糖霜。其細小的晶體顆粒可以迅速地融化在其他配料中,對烘焙產品的質地和結構有很重要的影響。相比之下,粗糖的晶粒較大,不容易分解,需要大量的水才能將其融化。
白糖使用注意事項
白糖不可生吃:白糖中容易存在蟎蟲,如果我們生吃白糖,會導致蟎蟲進入我們的身體中,引起腹痛、咯血等症狀。
白糖不要雞蛋一起煮:不少人喜歡吃糖水荷包蛋,但是這種做法是不健康的。白糖和雞蛋一起煮的話,容易形成一種果糖基賴氨酸結合物,這種物質會對健康產生不良的影響。
7. 台灣食譜里二號砂糖是什麼糖
2號砂糖(二砂)是蔗糖第一次結晶後所產的糖,具有焦糖色澤(微焦黃)與香味,2號砂糖(細 砂 糖)-比一般砂糖更細,較適於製作西點蛋糕,與麵糊攪拌時較易溶解均勻,並能吸附較多油脂,乳化作用佳,可產生較均勻的氣孔組織以及較佳的容積量。糖度:99.6%以上。
1號砂糖(特沙)是將二砂漂白後,重新溶過的糖(通常都是加一些葯劑來漂白)純度高,無雜味,1號砂糖(特砂糖)-含有少量焦糖,如烘焙食品需特別風味,而無色澤影響時,可代替白砂糖使用。糖度:90%以上內。
(7)印度的砂糖是從哪裡傳入的擴展閱讀
砂糖原產地
《唐本草》說「砂糖出益州、西域」。根據季羨林考證,砂糖一詞最早出現在漢代文獻中;砂糖又稱為「西極石密」或「西國石密」來自古印度。
世界各國「蔗糖」(英文:sugar,sucrose;德文Zucker;俄文Сахар)和中國古代的「西極石密」和「西國石密」都包含「sacca」字根,來自梵文śarkarā。說明蔗糖發原地是古印度,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和世界各地。
梵文śarkarā又有「石」的含義。印度的「石」糖在漢代傳入中國,漢代文獻中的「砂糖」、「西極砂糖」、「西國砂糖」,指由西域入口的「石」糖;其中「西國」、「西極」正是梵文śarkarā的對音,而「砂糖」是梵文śarkarā的意譯。
8. 蔗糖的早年出口
中國從明朝開始將中國白糖出口到日本、印度和南洋群島。
明朝中國的白砂糖出口到印度孟加拉地區,也傳播了中國製造白砂糖的方法。根據季羨林考證,孟加拉語和幾種印度語言中,白砂糖都叫 cini sakara, 即「中國糖」,就是中國製糖術傳入印度的證明。
明崇禎十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商船在廣州前後購買13028擔白糖和500擔冰糖。
9. 砂糖的原產地
《唐本草》說「砂糖出益州、西域」。根據季羨林考證,砂糖一詞最早出現在漢代文獻中;砂糖又稱為「西極石密」或「西國石密」來自古印度。 世界各國「蔗糖」(英文:sugar,sucrose;德文Zucker;俄文Сахар)和中國古代的「西極石密」和「西國石密」都包含「sacca」字根,來自梵文śarkarā。說明蔗糖發原地是古印度,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和世界各地。
印度制蔗糖的方法,是將甘蔗榨出甘蔗水曬成糖漿,用火煮練成為蔗糖塊(śarkarā)。正是 《涼州異物志》中所說:「砂糖....實乃甘蔗汁煎而曝之..謂之砂糖」。
梵文śarkarā又有「石」的含義。印度的「石」糖在漢代傳入中國,漢代文獻中的「砂糖」、「西極砂糖」、「西國砂糖」,指由西域入口的「石」糖;其中「西國」、「西極」正是梵文śarkarā的對音,而「砂糖」是梵文śarkarā的意譯。
10. 古代中印糖棉貿易是如何興起,又是如何衰落的
古代中印糖棉貿易是如何興起,又是如何衰落的,論證起來需要查閱大量的資料。
根據《中國食文化講座舌上一點是為甘——中國古代製糖史簡述》簡單分析如下:
糖的原產地是印度。
中國在唐代天地人圈長達千年的中印文化交流史。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是在不斷交流中成長的.不能說世界上的文化是由哪一個民族創造的。文化一經發現,人們感到了這對於他們有好處.就必然有相互學習與交流。
可以說,從古至今在世界上還找不到一種文化是不受外來影響的。但是這種交流是復雜的.比如印度製糖是先進的.但東學中國的。白糖」 叫。ci ni 」 .西學埃及。冰糖」 叫。m i sri 」 。如此文化交流才促進了世界文明的發展。印度的製糖歷史悠久。所以我們不斷地引用印度為例。印度糖的名稱、種類不同,排列的順序之前就已經能夠自製蔗糖了。
當時,唐太宗派人到印度學習製糖法,說明印度在製糖技術的某個方面有高於中國之處。中國經過學習後自己在製糖方面。又色味逾西域遠甚」 。
在季老的另一篇文章《ci ni 問題——中印文化交流的一個例證》中又講了中國白沙糖傳入印度的問題。而且指出。明代鄭成功家就是做白沙糖出El的。外貿」 生意。如此看來,糖本身雖然是個小東西.然而卻馱著也不同,這絕不是任意為之.而是越往下排,純潔度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