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有多少人嚼檳榔

印度有多少人嚼檳榔

發布時間:2022-05-23 08:57:46

⑴ 檳榔被稱為「軟毒」,6千萬國人的炸彈,主要有什麼危害

檳榔,是檳榔樹上結的檳榔果。新鮮採摘的檳榔,橢圓,青綠色,也稱為「青果」。將「青果」分成兩半,去除果核,加上荖花(販賣時稱為榔葉)包裹的石灰,並經過炮製、切片、點鹵、乾燥等一系列程序。就製成了大家常吃的檳榔。

國家目前也提出,在有咀嚼檳榔習慣的地區,以長期咀嚼檳榔對口腔健康的危害為重點,針對性地開展宣傳教育和口腔健康檢查,促進牙周、口腔黏膜病變等疾病早診早治,希望要大力宣傳,讓那些渾然不覺的人警醒。

⑵ 檳榔是一級致癌物為什麼還有人吃

有關食用檳榔致癌文獻的反駁說明

有關檳榔產品的食品安全問題由來已久,多年來不斷引起人們的懷疑和誤判。2003年曾有媒體報道:食用檳榔致癌,其原因是檳榔鹼引起,且說明該信息來源於世界衛生組織。坊間也不斷有檳榔產品的負面信息, 2012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致公黨湖南省委副主委——胡旭晟委員向全國政協遞交了《關於盡快規范檳榔行業的提案》,接到這一信息後,筆者(時任湖南皇爺食品有限公司檳榔研究所所長)出於職業的敏感,馬上組織一批技術人員對這一報道(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做了追根溯源式的查詢,查詢結果表明此信息來源世界衛組織是真實的,但原文並沒有科學實驗或數據說明是檳榔致癌,原文是一個調研性報告,其結論是推斷性的[1]。
有關這方面研究的國內知名專家有凌天牖(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口腔科教授,主任醫生,湖南省政府參事);唐傑清(湘潭市口腔醫院書記,主任醫師,從事口腔臨床專業30餘年,主攻口腔黏膜病,曾主持《口腔黏膜下纖維性變》的臨床研究);翦新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口腔科主任、博士生導師、教授) [2]。
唐傑清接受《法制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研究的方向主要是印度、台灣等地的鮮果與目前湖南乾果的區別,蹊蹺的是,從目前數據來看,印度、台灣等地的口腔癌發病率比嚼食乾果的湖南地區要高。」 唐傑清介紹自己目前正在做一個關於乾果檳榔與口腔疾病的調查,該項目已經堅持15年之久。三位權威專家多年的研究結論為長期咀嚼檳榔對口腔有害,還沒有其它直接結論[2]。
其實早在2007年,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張筱林醫師就在國外英文版《口腔腫瘤學》雜志發表發表了一篇論文——《中國大陸咀嚼檳榔習慣與口腔癌及癌前病變的綜述》[3],文中就提到了中國大陸口腔癌患病率相對低於印度和東南亞的研究數據,並認為當時的研究成果還難以清晰准確地解釋中國大陸咀嚼檳榔者中口腔癌患病率相當低的原因。
2010年8月~11月,湖南省湘潭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湘潭市衛生監督所、湖南省檳榔行業協會、湖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一部分專家,開展了湖南省城鄉居民咀嚼檳榔情況的流行病學調查,並對檳榔加工前後化學成分的變化及毒理學進行了研究,於2011年7月在《實用預防醫學》雜志上發表了《湖南地區食用檳榔流行病學研究》,其中的一個重要的結論是:湘潭人咀嚼檳榔已有400餘年的歷史,50%的人咀嚼數量在28.1~54.3 g/d,口腔癌的死亡率處於全國平均水平[4]。
從我們目前所了解的情況來看,世界上目前食用的檳榔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食用鮮檳榔果,其食用方法是將七至八分成熟的鮮檳榔果(綠色)切成幾瓣,再塗上白灰(一種貝殼來源的石灰漿),再包上蔞葉,如下圖:

鮮檳榔果 蔞葉、貝殼粉

包裝前的鮮檳榔果與蔞葉 鮮檳榔、蔞葉、貝殼粉
近年來,有一種在白灰中添加食品添加劑而呈紅色的紅灰,其食品添加劑的主要成份為甜味劑及少量的香精,這種鮮食檳榔稱之為紅灰檳榔,一般也列入這一類食用檳榔中,這種食用方法主要流行於台灣、海南及東南亞等地區。這種吃法會在口腔中產生美拉德反應,使食用人的口腔發紅,吃剩下的檳榔渣也是通紅的。紅灰具有很強的染色能力,能染紅一大片地面,因此在海南、福建、廣東的一些地方政府都曾出台過一些行政法規對此檳榔進行禁止。
第二種是印度為主產地的檳榔咀嚼塊,如下圖,它也稱印度檳榔,是由成熟度很高的檳榔核(即檳榔的種子,也是中葯材的取用部位,中葯別名花片)、蔞葉粉、煙葉及香精香料混合而成,東南亞一些國家也主要是食用這一種檳榔,世界衛生組織所說的食用檳榔咀嚼塊也多指這一種檳榔。(圖中的檳榔核的照片由馬來西亞的親友提供,印度檳榔的實物是2012年一位同事去印度考察檳榔產業時帶回的)

成熟的檳榔果 成熟的檳榔核

馬來西亞的食用檳榔核 印度檳榔包裝及內容物

第三種是中國特有的湘潭檳榔,由七至八分成熟的鮮果經殺青、烘乾後製得檳榔乾果,然後經發制入味、悶香、上膠、切片、去核、點鹵、涼片,再包裝成成品。其食用的部位是檳榔乾果的纖維外殼,實質是種子的皮,也就是種皮,檳榔核由於鮮果發育不完全,很小,在加工過程中當成廢棄物處理。其檳榔鮮果的相片如右圖,檳榔乾果如下圖。

七至八成熟的檳榔鮮果 烘乾後的檳榔乾果

加工過程中半成品湖南檳榔 湖南檳榔成品

三種檳榔主要組份表:
組成部分 鮮食檳榔 印度檳榔 湖南檳榔
食用部分 七至八分成熟檳榔的全鮮果 成熟檳榔的種核 七至八分成熟檳榔烘乾果的殼
蔞葉 有 無 無
鹼石灰(貝殼粉) 有 有 有
煙葉 無 有 無
香精香料 無/有 有 有
由上表可知,中國湖南所加工的食用檳榔里,從未添加過含有致癌作用的物質。各種報道中提到檳榔致癌作用的說法,其信息來源於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報告,但各個報道均未具體提到是哪一份報告或附原文,更不用說科學實驗或數據的說明了,證據顯然不充分。
綜合南亞、東南亞及我國台灣等地對這一方面的研究報告,發現這些報道中檢測並分析檳榔的大多數成分,主要是針對檳榔核和蔞葉,而不是檳榔殼 [3],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中說檳榔致癌基本上是以上述三地的文獻及市場情況為基礎而做出的調查統計或結論,因此,以這些報告為由來說湖南檳榔也致癌是站不住腳的,是一種偷換概念的誤導。近年來的國內很多學者也發表了一些中國湖南食用檳榔研究報告[4] [5] [6] [7],這些報告已經從正面證明了湖南檳榔的原料是無毒級的,加工過程中也沒添加致癌物質,結論是湖南檳榔不是致癌食品[4],因是用中文發表的原因,國外的研究者基本上是看不到的。從這些已經發表的文章來看,國內已有研究人員注意到了湖南檳榔與國外檳榔的不同。令筆者感到萬分遺憾的是,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那些鼓吹食用檳榔致癌的人卻混淆了這一關鍵的環節。
筆者經過檢索後找到一些相關報告,經翻譯原文,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的主要觀點是:鮮食檳榔中有蔞葉,蔞葉中的主要成份含有強致癌物亞硝酸胺,因此鮮食檳榔具有強致癌作用,而印度的檳榔中含有煙草,煙草中的致癌因子之中主要是亞硝胺類,包括煙草中特殊的亞硝胺4-(甲基)-1-3-吡啶-1-丁酮(NNK)和N`-亞硝基(NNN),因此這兩種食用檳榔咀嚼塊都有致癌作用[1]。該說法也被印度、東南亞、台灣等地的健康調查報告所印證。而中國湖南湘潭的檳榔沒有上述兩種強致癌物質,這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唐傑清醫師的困惑是正常的。
附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原文摘錄及中譯文(從參考文獻[1]中摘錄):
All of the forms of tobacco discussed above ince malignant tumours in laboratory animals. Among the many carcinogens present in tobacco are nitrosamines, including the tobaccospecifi c nitrosamines 4-(methylnitrosamino)- 1-(3-pyridyl)-1-butanone(NNK) and N -nitroso nornicotine (NNN).10,11 Tobacco smoke also contains carcinogens as combustion procts, such as arylamines,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 carbons, and volatile organics.11 Many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possible associations between polymorphisms in carcinogen-metab olising genes and tobacco-related cancers; most results are ambiguous, with the possible exception of NAT2 in bladder and breast cancers, and GSTM1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CYP1A1 in lung cancer. Tobacco smoking, second-hand smoke, and smokeless tobacco were all reaffirmed as carcinogenic to human(Group 1), along with NNK and NNN.
譯文:以上討論的所有煙草形式都引發了實驗室動物的惡性腫瘤。存在煙草中的諸多致癌物主要是亞硝胺類,包括煙草中特殊的亞硝胺4-(甲基)-1-3-吡啶-1-丁酮(NNK)和N`-亞硝基(NNN)。如燃燒副產物一樣,煙草的煙霧中也包含致癌物,例如芳基胺,多環芳烴和揮發性有機物。許多學者也研究了致癌物代謝基因和與煙草相關的癌症之間的可能性關系;多數研究結果不確定。可能例外的是NAT2作用在膀胱和乳腺的癌症,GSTM1單獨或結合CYP1A1作用在肺癌。與NNK,NNN一起,吸煙,二手煙和無煙煙草都再次被認定為人類致癌物(第一組)。
Around 600 million people are estimated to chew betel quid in India and southeast Asia (prevalence of up to 80% in parts of India). Betel quid generally consists of areca nut, betel leaf, catechu, slaked lime, and often tobacco. Carcinogenic nitro samines derived from the areca nut, the primary ingredient in betel quid, are formed in the saliva of chewers. Areca nut inces oral preneoplastic disorders with a high propensity to progress to cancer.12 The Group 1 classification of betel quid with or without added tobacco, and of areca nut, was reaffirmed. There is now suffi cient evidence that betel quid without added tobacco causes oesophageal cancer,13 and limited evidence for liver cancer.14
譯文:據統計在印度和東南亞大約有6億人在咀嚼蔞葉咀嚼物(印度某些地區流行率近80%),蔞葉咀嚼物包括檳榔果,檳榔葉,兒茶,熟石灰和通常包含的煙葉。檳榔果中可以得到致癌性亞硝胺,即蔞葉的主要成分,形成於咀嚼著的唾液中。檳榔果引起腫瘤發病前的口腔混亂,作為一種強烈的癖好,它促進癌症的發病。第一組中的分類中,含有和未含有煙草的蔞葉與檳榔果再次被確認(為致癌物)。現在有足夠的證據證明未添加煙草的蔞葉咀嚼物會引起口腔癌症,有限的證據也證明會引起肝癌。
據筆者所知,世界衛生組織並未到中國來調查過湖南檳榔的食用情況,筆者查閱了所能接觸到的有關檳榔鹼的文獻包括互聯網的查詢檢索、專業會議匯刊資料[5]、檳榔方面的種植[7]、加工方面的專著[6]等,從未發現過有關檳榔鹼(檳榔殼中的活性物質)致癌的直接證據。
總的來說,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說檳榔致癌並不是人們所理解的檳榔果本身致癌,而是說加入煙草或蔞葉的檳榔咀嚼塊致癌,並且指明了致癌物質的來源是煙葉或蔞葉,而國內有關的純檳榔乾果屬無毒級的研究[4]報告因語言方面的原因沒能出現在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里,因此盲目引用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來說中國湖南的檳榔也致癌顯然是犯了偷換概念的錯誤的,不管這是有意還是無意的。
究其原因,可能是中國湖南檳榔的起源與印度、東南亞地區及中國台灣、海南的食用檳榔起源完全不同,因此其加工製作,吃用習慣與其它地方也完全不同,具有獨特的湖南湘潭特色。據湘潭縣志記載,湘潭食用檳榔的起源與發展,在湘潭的歷史中可追溯到三百多年前。據《湘潭縣志》介紹:一六五零年(順治六年)正月,清兵在湘潭屠城九天,縣城人口數萬,所剩戶不上二、三十,人不滿百口。有一位姓程的安徽商人,得一老和尚嚼檳榔避疫之法收屍凈域,從此嚼檳榔習慣也就陸續延續下來。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湘潭大疫,湘潭城內居民患臌脹病,縣令白景將葯用檳榔分患者嚼之,臌脹病消失,爾後原患者常嚼之,以致使未患者也隨嚼之,久而成習。由此,湘潭檳榔逐步得到發展。但應特別注意的一點是:湘潭檳榔從開始至現在以食用檳榔外殼為主,從來不吃核,也不添加蔞葉或煙草。或許是由於湘潭檳榔的起源與其它地方的不同而形成了獨豎一幟的食用方法。
綜上所述,湖南檳榔咀嚼習慣不同於世界其它地區,它只是用傳統的食品工業加工方法對帶殼的檳榔乾果進行加工,並包裝成產品,不會咀嚼檳榔核,不吞食檳榔且不含煙草、蔞葉的成份。有關的毒理學實驗證明檳榔乾果無毒[4],檳榔加工過程所使用的食品調料(飴糖、明膠、香精、香料等)圴符合國家標准GB-2760所允許的范圍。在寫這篇文章時,筆者從電視新聞上看到國內某所謂著名的學者提出「湖南檳榔咀嚼塊中含生物鹼,這些生物鹼通過亞硝基化作用變成亞硝酸胺,進而使檳榔也致癌」的觀點,這位學者並未指出這一觀點的出處,但從其常引用「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的言論上來猜測,極可能又是來自於所謂的「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因為筆者在「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里找到了一個有類似觀點的原文[2],其中譯文是「檳榔果中可以得到致癌性亞硝胺,即蔞葉的主要成分,形成於咀嚼著的唾液中」(參見前文中提到的原文及譯文),顯然,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里指的是吃鮮果檳榔的情形,而且指出了亞硝胺的來源是蔞葉;因此把這一觀點延伸到吃湖南檳榔時顯然是不正確的,同時在筆者所查詢到的文獻中也沒有找到相關的科學實驗或數據能證明這一觀點在吃湖南檳榔時是正確的,檳榔鹼的分子結構中根本就不存在所謂亞硝胺(R2N-NO)的基團[7];但卻有一個現成的反證證明它是錯誤的——這就是如果吃湘潭檳榔會致癌是正確的的話,那湖南地區的民眾的癌症死亡比例應該比不吃檳榔的其它地方高得多才對,然而湖南長沙、永州、等多個地方的「食用檳榔流行病學調查報告」卻提示民眾的癌症死亡比例並不比別的地方高,這也正是唐傑清醫師的困惑之處。從邏輯上來講,只剩下兩種可能,一是湖南地區的民眾身體特殊,具有抗癌作用——這顯然是荒謬的,那麼只剩下最後一個可能了——那就是湖南檳榔沒根本就有致癌作用。因此筆者對這此做了一個推斷性的結論:中國湖南食用檳榔雖然也叫「檳榔」,但與南亞、東南亞、台灣的「檳榔」的有很多的不同之處,在其所有生產加工環節中沒有加入有煙草或蔞葉、蔞花等致癌的物質,所以食用湖南檳榔是相對安全的。因從正面證明這一推斷是正確的工作遠遠超出了筆者的能力范圍,盼請相關的各位專家學者給予嚴格的正面的證明。
還有一些國內的學者,把口腔病變——口腔粘膜纖維化(OSF)與口腔癌等同起來,這同樣也是錯誤的,據世界衛生組織及國內的研究或調查報告,在南亞、東南亞、台灣等地,吃檳榔引起的OSF的比例是1.4%左右,而在中國卻高達4.7%左右[7],造成這一現象的可能是中國的檳榔纖維殼硬,而在南亞、東南亞、台灣等地的檳榔卻沒有硬纖維,但在國外的吃檳榔的人群中得口腔癌的比例卻比中國高,張筱林醫師在他的論文[3]中提到這一現象沒法解釋,筆者從目前的國內外文獻分析,其中的原因也可能是中國湖南的檳榔沒有添加煙草及蔞葉造成的,因此盡管中國吃檳榔的人群中OSF比例較高,但由OSF進一步轉成口腔癌的比例卻不比南亞、東南亞、台灣等地高[1],且一直處在正常的范圍[2] [9],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癌症與湖南檳榔沒有直接的聯系。
國內的某些醫生,把日常工作中接觸到的OSF病例絕對數量的上升與湖南檳榔對口腔的危害升級等同起來,這也是錯誤的。因為OSF病例絕對數量上升的同時吃湖南檳榔的人群總數也在急劇擴大,從各地調查統計報告[4] [8] [9]來看其相對比例關系並未上升,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論點,只能說明提出這些論點的人至少在統計學方面是不夠專業,然後再套用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說OSF是口腔癌的前症,就錯上加錯了,因為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說OSF轉化為口腔癌的比例高的前提是吃了含有煙草或蔞葉的檳榔,在中國可沒這個條件,湖南多地的調查統計報告[4] [8] [9]的結論也說明兩者之間並不存在直接的關聯。
筆者呼喻:咀嚼檳榔與人體健康的關系、市售檳榔的安全性毒理學評價以及檳榔加工過程的安全性影響等資料盡管還不盡完善,但國內現有的研究報告及健康調查報告卻均指向湖南市售檳榔與致癌作用間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更為全面資料還待進一步研究和充實。解決好這些問題,不能依賴於世界衛生組織及其報告,因為它的報告里所說的「檳榔」與中國的「檳榔」不是同一樣東西。還必須依靠中國自己的學者對本國的具體情況進行充分必要的調查及研究,盡快開展食用檳榔安全性評價,制訂食用檳榔安全標准,以便為檳榔種植、加工的開發利用提供法律保障。

參考文獻:
[1] IARC Monographs on the Evaluation Carcinogenic Risks to Humans Volume 85 Betel-quid and Areca-nut Chewing and Some Areca-nut-derived Nitrosamines [D] ,2003
[2] 海南省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設計研究所檳榔產業調查組 《中國檳榔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3] 張筱林 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 Peter Reichart 德國柏林洪堡大學《中國大陸咀嚼檳榔習慣與口腔癌及癌前病變的綜述》 此論文原著在英文《口腔腫瘤學》雜志發表 Oral Oncology (2007) 43:424–430
[4] 蕭福元,袁升,桂卓嘉等,湖南地區食用檳榔流行病學研究[J] 實用預防醫學 2011,18(7):1218-1222
[5]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 萬寧市政府 首屆萬寧檳榔文化節暨檳榔文化產業發展論壇《檳榔科技論文集》 2011年12月
[6] 周文化 張海德 鄭仕宏著《食用檳榔加工及其添加劑》 中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
[7] 覃偉權 范海闊 編著《檳榔》 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 2010年1月出版
[8] 李民冬 《湖南長沙市嚼檳榔習慣的流行病學調查》 中南大學 2010碩士學位論文
[9] 王冬梅 《湖南省永州地區城鄉居民咀嚼檳榔習慣流行病學調查》中南大學 2011碩士學位論文

⑶ 檳榔對人體傷害不小,為什麼這么多人都愛嚼

我們身體中有很多人正在吃一些食物,那麼你將有一些沒有妥善飲食的東西,它會帶來一些非常大的癌症損傷。癌症的肉食性也更多,檳榔是健康的。該組織被列為一流的致癌物,你為什麼要吃?具體原因是什麼?

我想退出檳榔,仍然需要一些堅持不懈的,最好遠離吃檳榔的環境,你周圍的每個人都在吃檳榔,如果你不吃,你會自然會癢。我忍不住你可以用你的口香糖!

檳榔對我們的身體也更有害。有很多人不理解,檳榔是一部是大量的食物,致癌物經常被堅持吃,也將導致一些系列癌症。還有很多並發症,並按照正式的方法,我們可以保證我們的生活更健康。

⑷ 國外吃檳榔嗎

少數是吃檳榔的。

檳榔原產於馬來西亞,中國主要分布在雲南、海南及台灣等熱帶地區。亞洲熱帶地區廣泛栽培。檳榔是重要的中葯材,在南方一些少數民族還有將果實作為一種咀嚼嗜好品。

形態特徵

莖直立,喬木狀,高10多米,最高可達30米,有明顯的環狀葉痕。葉簇生於莖頂,長1.3-2米,羽片多數,兩面無毛,狹長披針形,長30-60厘米,寬2.5-4厘米,上部的羽片合生,頂端有不規則齒裂。

雌雄同株,花序多分枝,花序軸粗壯壓扁,分枝曲折,長25-30厘米,上部纖細,著生1列或,2列的雄花,而雌花單生於分枝的基部;雄花小,無梗,通常單生,很少成對著生,萼片卵形,長不到1毫米,花瓣長圓形,長4-6毫米,雄蕊6枚,花絲短,退化雌蕊3枚,線形;雌花較大,萼片卵形,花瓣近圓形,長1.2-1.5厘米,退化雄蕊6枚,合生;子房長圓形。

⑸ 印度人怎麼吃檳榔

蔞葉屬胡椒科,又名蔞藤、蔞、蘆子或?醬,原產地據稱是在馬來西亞,後在印度等一些國家廣泛種植。這種綠色爬藤植物具有丁香的氣味,長期咀嚼有助於消化、提神以及清除腸道。從醫學角度看,具有一定葯用價值,可用於幫助治療氣管和肺部疾病。蔞葉與檳榔搭配,將會極大刺激唾液腺和嘴巴的黏液薄膜,讓人在炎炎夏日感到清涼。 與檳榔一樣,由於蔞葉的刺激和提神作用,許多印度人對它都很上癮。除與檳榔搭配以外,印度人還喜歡在飯後吃一些蔞葉裹著的甜食。印度人相信,這將有益於清除就餐時攝入的油脂,利於胃部健康。

⑹ 吃檳榔的起源

吃檳榔的起源:漢代。

嚼檳榔是一種在我國台灣、海南、廣西等檳榔原產地都有的習俗,據統計,台灣約10%的人口有嚼檳榔習慣,而海南人嚼檳榔的比例達到38.42%,其中30至40歲人群更高達50.36%。

漢代已有此俗。嚼食時,用放有少量灰漿的「扶留葉」包裹,放入口中慢慢嚼咽,直至口中生津、口唇變紅。古人認為嚼檳榔有益健康,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載:「(檳榔)與扶留葉合蚌灰嚼之,可辟瘴癘,去胸中惡氣。

檳榔危害:

1、對牙齒本身不好:長期嚼檳榔,對牙齒磨耗嚴重,導致牙齒變紅變黑,甚至提前掉牙。

2、對牙周不好:檳榔汁跟石灰混在一起,容易形成牙結石,不僅影響美觀,而且影響牙周健康。檳榔纖維粗硬,還可能會刺傷牙齦或堵塞牙縫,造成牙齦的壓迫而發炎。

3、對口腔黏膜不好:輕則可能引起粘膜病變,重則演變為口腔癌。

4、對顳下頜關節不好:長期咀嚼會加大顳下頜關節負重,引起關節彈響,疼痛等症狀。嚴重時還可導致關節盤穿孔。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嚼檳榔



⑺ 【檳榔】印度人和台灣人吃檳榔的區別在於哪裡

印度人和台灣人都是非常愛吃檳榔的,但是不同的地區,檳榔的吃法是不一樣的;那麼您知道,印度人和台灣人吃檳榔的區別在於哪裡嗎?不清楚的朋友,一起跟隨小編來了解一下吧。 印度人吃檳榔 印度人愛吃檳榔世界聞名。他們吃檳榔不是嚼嚼就完了,吃的時候一定要有最佳搭配蔞葉。正宗吃法是先將檳榔果取出來,切成碎片後,蘸上蠣灰,用蔞葉包裹,放進嘴裡慢嚼。 蔞葉屬胡椒科,又名蔞藤、蔞、蘆子或�醬,原產地據稱是在馬來西亞,後在印度等一些國家廣泛種植。這種綠色爬藤植物具有丁香的氣味,長期咀嚼有助於消化、提神以及清除腸道。從醫學角度看,具有一定葯用價值,可用於幫助治療氣管和肺部疾病。蔞葉與檳榔搭配,將會極大刺激唾液腺和嘴巴的黏液薄膜,讓人在炎炎夏日感到清涼。 與檳榔一樣,由於蔞葉的刺激和提神作用,許多印度人對它都很上癮。除與檳榔搭配以外,印度人還喜歡在飯後吃一些蔞葉裹著的甜食。印度人相信,這將有益於清除就餐時攝入的油脂,利於胃部健康。 台灣人吃檳榔 說到檳榔的吃法,台灣人是很有一套技巧的,他們把採收後的檳榔,剝除果蒂和較老的部分,先取由彰化引進的帶有胡椒香氣的荖葉,再攪勻石灰,用小刀塗少許在葉上,將之捲起。然後切開檳榔,將已卷好的荖葉夾放在中間,這樣老藤、石灰、檳榔一起嚼食。據說,如果三者缺一,檳榔不僅食之無味,人們還會認為你是一個毫無感情的冷血動物。 吃檳榔由於三物混合後即呈紅色,食者邊嚼邊吐,吐出來的汁液如同鮮血一般,而嘴角、牙縫都是一灘灘血跡,雖不雅觀,但嚼起來臉頰紅潤,血脈賁張,全身暖洋洋的,如同喝了一杯薄酒,兩頰紅潮增嫵媚,誰知儂是醉檳榔,那種滋味非親嘗者無法言喻。因此,在台灣吃檳榔者不僅限於青年男女,就連已無牙齒的老者也將三合物絞碎後嚼食過癮。 還有兩種吃法就是: 其一:食用前,要先把果實切開,將老藤葉與蚵殼灰調成糊狀,然後夾入切開的果實內,即可咀嚼。 其二:將檳榔與甘亓、特製的石灰等配料一起嚼食,吃起來也很有味道。

⑻ 檳榔的危害有多大,是如何讓人上癮的

檳榔的危害有多大,是如何讓人上癮的?

當人們嚼食檳榔時,會通過口腔的粘膜將生物鹼吸收,這些生物鹼主要是檳榔鹼和檳榔刺鹼。檳榔鹼是一種中樞神經和自主神經的機動劑,會讓人產生心快感和舒適感,提高人的精力、耐力和抗飢餓的能力。它還可以促進腎上腺皮質激素的釋放,這個激素會讓我們全身的代謝功能增加,換句話說就是讓我們燃燒自己,提供更多的活力。也就是說它會增強大腦的活躍度,讓人產生愉快的感覺,類似抗抑鬱的作用。

⑼ 檳榔在美國全面禁售,為什麼卻讓6000萬中國人吃上癮

湖南省是我國的檳榔大省在湖南吃檳榔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了在親朋好友見面的時候他們會互相遞檳榔而檳榔也漸漸成為他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哪一天吃不到檳榔的話他們甚至還會覺得渾身不舒服但是吃檳榔的危害是非常大的除了有提神這個功效之外常吃檳榔極有可能會導致口腔黏膜受到損傷.

因此美國才會禁售這種食物但是在中國它卻倍受歡迎常吃檳榔的話很容易上癮並且因為其含有酒精吃多的話對身體並無好處而口腔癌更是一種十分可怕的疾病它的治療過程需要割臉因此對於口腔癌患者來說這一過程著實痛苦所以對於各位小夥伴來說檳榔這種食物還是少吃為好

閱讀全文

與印度有多少人嚼檳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舞董老師如何下豎叉 瀏覽:821
中國哪個縣城不娶女不嫁 瀏覽:555
印尼不能帶什麼入境 瀏覽:269
義大利黑面醬怎麼做 瀏覽:900
英國的羊肉怎麼樣 瀏覽:659
越南訂機票怎麼樣 瀏覽:908
伊朗人與中國人有什麼區別 瀏覽:613
越南女人怎麼吃豬血 瀏覽:252
香港去印尼泗水機票多少錢 瀏覽:426
哪個葯店買伊朗白斑膏 瀏覽:768
義大利披薩怎麼捏邊 瀏覽:150
遨遊中國倒車鏡怎麼放大 瀏覽:843
為什麼印尼不入侵東帝汶 瀏覽:231
中國為什麼噴子那麼多 瀏覽:39
宇宙和中國哪個偉大 瀏覽:124
伊朗有什麼好的飲料 瀏覽:468
嘉年華和義大利面哪個好 瀏覽:820
中國在疫情幫助哪些國家 瀏覽:637
英國坦克是什麼顏色 瀏覽:436
義大利潮牌是什麼意思 瀏覽: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