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甘蔗補貼多少錢一斤

印度甘蔗補貼多少錢一斤

發布時間:2022-05-23 12:28:34

『壹』 鄉村振興項目有哪些

(1)農村到處有含葯材價值的野草、野菜,用識花君軟體一辨認,可賣給中葯公司或中醫門診賺錢;

(2)四季常綠的雜樹,可賣給城市樓盤或公園、園林公司賺錢;

(3)野果樹,可賣給城裡人或園林公司當風景樹賺錢;

(4)漫山遍野的雜草、雜樹,可買小機器回來做紙漿與造紙廠合作賺錢;

(5)秸稈不讓燒,可買台機器回來用來做餐飲環保吸管賺錢,也可以做有機肥賺錢;

(6)大頭菜、蘿卜、豇豆、四季豆、黃瓜等蔬菜,可自己做手工泡菜賺錢;

(7)幾毛一斤的紅薯沒人要,可收來做紅薯干價格就能翻倍賺錢。

『貳』 我想知道一畝甘蔗產量是多少,要多少成本

甘蔗畝產:根據糖業協會提供數據顯示,2006/2007榨季,全國糖蔗平均產量為4.45噸/畝,廣西4.6噸/畝,廣東6.22噸/畝,海南每畝產量平均卻只有3噸多。一畝甘蔗的種植成本大概在1000元。
【簡介】
甘蔗,(學名:Saccharum officinarum)甘蔗屬,多年生高大實心草本。根狀莖粗壯發達。稈高3-5(-6)米。中國台灣、福建、廣東、海南、廣西、四川、雲南等南方熱帶地區廣泛種植。甘蔗適合栽種於土壤肥沃、陽光充足、冬夏溫差大的地方。甘蔗是溫帶和熱帶農作物,是製造蔗糖的原料,且可提煉乙醇作為能源替代品。全世界有一百多個國家出產甘蔗,最大的甘蔗生產國是巴西、印度和中國。甘蔗中含有豐富的糖分、水分,還含有對人體新陳代謝非常有益的各種維生素、脂肪、蛋白質、有機酸、鈣、鐵等物質,主要用於製糖,表皮一般為紫色和綠色兩種常見顏色,也有紅色和褐色,但比較少見。
【生長習性】
甘蔗為喜溫、喜光作物,年積溫需5500℃-8500℃,無霜期330d以上,年均空氣濕度60%,年降水量要求800-1200mm,日照時數在1195小時以上。
根據甘蔗生長、產量形成以及糖分含量與氣候的關系,提出以日平均氣溫≥20℃的活動積溫和限制甘蔗能否越冬和長年生長的主要限制因子的年極端最低氣溫(Tm)作為甘蔗氣候區劃指標,劃分為以下四個甘蔗種植氣候區:
1、積溫在5000 ℃以上, Tm ≥-2℃為最適宜種植氣候區;
2、積溫在4000-5000 ℃, -5℃ ≤Tm ≤-2℃為適宜氣候區;
3、積溫在3000-5000 ℃, -5℃ ≤Tm ≤-2℃為次適宜氣候區;
4、積溫≥3000-4000 ℃, -8℃ ≤Tm ≤-2℃為可種植氣候區。
這四個甘蔗種植氣候區,都集中在中亞熱帶、南亞熱帶和熱帶季風氣候區中。其中最適宜種植氣候區,基本上都位於北緯24°以南。

『叄』 為什麼印度德干高原上要種植甘蔗

這是因為德干高原非常適合於甘蔗的生長,而且這里出產的甘蔗味道是相當的甜,含糖量很高。

『肆』 除了中國還有那個國家種植甘蔗

甘蔗的分布主要在北緯33°至南緯30°之間,其中以南北緯25°之間,面積比較集中。甘蔗原產於印度,現廣泛種植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甘蔗種植面積最大的國家是巴西,其次是印度,中國位居第三,種植面積較大的國家還有古巴、泰國、墨西哥、澳大利亞、美國等。

『伍』 今年購買甘蔗收割機政府有補貼嗎

要看是哪個廠家生產的哪種機型,像甘蔗收割機這樣的農業機械產品要進入到國家購機補貼目錄才能享受購機補貼政策。像我們廣東科利亞公司生產的4GZ-56、4GZ-91型切段式甘蔗聯合收割機是經過一系列農機推廣鑒定和新產品新技術鑒定,取得農業機械推廣鑒定證書後,進入國家購機補貼目錄,可享受購機國家補貼20萬的政策.

『陸』 印度東西農業差異

印度共和國位於南亞次大陸的印度半島上,東北部和西北部與我國接壤。國土面積297.47萬平方公里,居亞洲第2位。總人口9.6億(1997年),居世界第2位。人口自然增長率2.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27人。城市人口約佔26%。印度在獨立初期,人均收入只有150美元,是當時世界上最低水平的國家之—。貧富差別懸殊,社會條件極差,全國有54.1%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人均壽命只有41歲。印度政府為了盡快改善國家和人民的經濟和社會條件,於1951年起,制定和實施了發展經濟的計劃。在過去的40年裡,印度國民經濟有了較大發展,國民生產總值已從1950/51年度的1746.9億盧比增加到1990/91年度的46582.7億盧比,平均增長率為4.5%,居世界第12位。人均壽命延長到59歲,國家和人民的經濟和社會條件明顯好轉。1991/92年度,人均國民生產凈值5528.6盧比。1995年11月的匯率是34.8盧比兌換1美元。據世界銀行的資料,印度1993年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300美元。

印度的農業也取得了很大成績。在1951—1991年期間,農業年均增長3.7%,糧食產量從1950/51年度的5100萬噸增加到1990/91年度的17622萬噸,增加3.46倍。根據糧農組織的資料,印度1994年穀物總產量為21248萬噸,人均佔有量為231公斤。在個人消費支出中,食品開支的份額,從1960/61年度的72.4%下降到1992/93年度的55%。

印度擁有豐富的土地資源。印度的耕地面積數量居亞洲之首,多達1.43億公頃,人均佔有耕地0.16公頃,約為我國的兩倍。印度全境大致可分為四個部分:北部喜馬拉雅高山區,約占國土面積的11%;中部恆河平原區,約占國土面積的43%;南部德干高原區和西部塔爾沙漠區、台地和緩丘陵、丘陵約占國土面積的36%。在國土面積中,耕地面積約佔47%,森林面積約佔22%,草地約佔4%。

印度的水資源比較豐富,全年降雨總量為39300億立方米。全國36%的地區年均降雨量在1500毫米以上,33.5%的地區750—1150毫米,33.5%的地區為750毫米。印度境內河流眾多,最主要的河流是恆河,全長2700公里,支流10餘條,流域面積106萬平方公里;其次是布拉馬普特拉河,戈達瓦里河,訥爾默達河,克里希納河等。充沛的雨水和眾多的河流為農業生產和農業灌溉提供了有利條件,全國灌溉面積佔耕地面積的32.8%。

印度屬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共分四季,1—2月為涼季,3—5月為夏季,6—9月為西南季風雨季,10—12月為東北季風期。北方氣溫最低為150C,南方氣溫高達27℃,幾乎沒有無霜期,全年均可生長農作物,熱量資源相當豐富。

一、農業發展的特點

1.農業對於國民經濟增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印度自獨立後40餘年來,工農業生產雖然有了較快發展,但印度仍然是—個以農業為主的發展中國家,80%的人口以農業為生,農業(包括林業、牧業、漁業)的凈產值占國內凈產值的34.9%。從印度經濟發展史來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農業的增長速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整個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這是印度經濟發展的—個顯著特點。

2.小農經濟占絕對優勢

印度農業的社會經濟結構的特點是,封建的、個體的和資本主義的經濟成分並存,小農經濟占絕對優勢,每個農戶的經營規模較小。印度獨立後就開始進行「土地改革」,並公布了名目繁多的法令,但大多並未認真執行,成效不大。因此,雖經歷了長達40年的「土地改革」,但印度的土地佔有狀況並未發生根本性變化,土地所有權仍集中在少數人手裡,封建和半封建的經濟成分佔有優勢。據印度官方抽樣調查(1985/86年度),占農戶總數1.3%的最富的大農擁有14%的土地,23%的農戶是佃農與半自耕農的混合,而占總數50%的最窮的小農只擁有1%的土地。不僅如此,—些小農和「邊際農」(耕種土地不足半公頃)還不斷喪失其土地而不得不加入無地農民的隊伍。目前,無地農佔全國人口的35%。印度農業主要以個體農戶為經營單位,平均經營的土地規模為1.68公頃(1985/86年度),但占農戶總數的57.8%的邊際農戶的平均規模只有0.39公頃。

3.傳統農業占優勢地位

印度傳統農業的特點,—是農業對氣候和雨水等自然條件的依賴性很大,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經常遭受季風的危害而造成水旱災害。據統計, 1951—1983年的32年間,因旱澇災害而造成農業減產的就有13次之多。二是以傳統的生產工具和手工勞動為主,現代投入較少。85%的耕地依靠人畜力耕作,70%的耕地無灌溉設施,靠雨水灌溉。在農業投入物總值中,現代投入僅佔9.66%(1955/56年度),70年代中期上升到61.98%。農業先進技術大都局限於小麥和水稻,而對豆類和油料作物沒有重大影響,造成這些作物產量低下,每年需進口大量食油才能滿足國內需要。這—切反映在印度的農業生產率和農民收入都較低。全國2/3的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但每個農業勞動力創造的價值為非農業勞動力1/3。例如,1988/89年度,每個農業工人每年的實際收入是420.5盧比,而非農業工人為783.8盧比,高出83.6%。這還表現在印度農作物的單產水平較低。一些作物的單產水平低於東南亞許多國家。例如根據糧農組織的資料,每公頃稻穀和小麥的產量,印度分別為2817公斤和2420公斤,我國則分別是5869公斤和3318公斤。

4.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不平衡日漸擴大

由於印度各地的自然條件不同,經濟社會環境條件不同,採用現代技術的程度不同,造成了農業生產和農村發展在地區之間的不平衡。印度北部和西部地區(特別是旁遮普邦和哈里亞納邦)生產水平高,糧食產量和農民收入較高;南部和東部地區(如比哈爾邦、奧里薩邦、中央邦)生產水平和糧食產量較低。邊際農、小農與大農之間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隨著經濟的發展,地區發展不平衡和收入差距擴大的問題並未減輕,而且有加重的趨勢,從70年代中期起,印度政府逐漸重視了發展與公平問題,並制定和實施了各種計劃,但收效似乎不大,總的說來,目前印度農村社會和經濟生活仍然是以農業(主要是種植業)為中心旋轉。村社仍然是社會關系和經濟活動的基礎,傳統的管理系統以及親屬、家庭和種姓制度仍然是社會經濟關系的決定因素。但近幾年,許多地區以不同的速度和強度,開始發生變化,涌現出了少數現代的農村社會。

二、農業生產結構和對外貿易

1.農業生產結構

自獨立以來,印度經濟結構發生了—些變化,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份額在不斷下降(據世界銀行資料,其份額從1970年的45%下降到1993年31%),非農業部門的份額在逐步上升。但是,這種變化既沒有伴隨著農業勞動力向其他部門的大量轉移,也沒有伴隨著農業生產內部結構的顯著變化。由於印度農業生產的這個特點,農業生產發展比較緩慢,生產率水平不高,農業結構長期得不到改善。

印度農業生產結構有以下幾個主要特點:

—是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業又以糧食作物為主。在1988/89年度農村地區居民總收入中,92%來自農業(包括畜牧業),林業收入只佔4%,漁業收入只佔1.3%。1988/89年度,種植業內部結構是:糧食產值占種植業總產值的48.3%,油料佔12.7%,蔬菜和水果佔10.4%,棉花佔3.8%,煙草佔0.5%。印度養牛的頭數名列世界第—, 1994年達到19298萬頭,佔全世界的15%;但肉類總產量只佔世界的2.1%,奶類佔6.5%。

另—個特點是結構的變化具有—定的「惰性」,農業生產部門結構的格局沒有發生大的變化,自1950年以來的40年裡,印度各個農業生產部門都有所發展,並且總的趨勢是不利於畜牧業、林業的發展。

印度種植業內部的結構模式40年來也沒有發生重大變化。1950—1990年期間,播種面積占總面積的比例相對減少的作物有:穀物從66.1%下降到59%,大豆從16.8%下降到13.1%,棉花從5.4%下降到5.1%;呈擴大趨勢的有:油料作物從8.9%上升到10.6%,甘蔗從1.4%上升到1.7%。

2.農產品的對外貿易

印度農產品的對外貿易狀況,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1957年以前,農產品貿易是順差,但規模不大,而且具有「飢餓出口」性質;從1957年起,隨著糧食進口量的不斷增加,農產品進口逐漸大於出口,成了—個農產品的凈進口國;進入70年代以後,特別是1975年實現糧食基本自給以後,農產品進出口逐漸平衡並略有出超。

40餘年來,印度農產品的對外貿易格局發生了—些變化,在60年代中期以前,印度的出口農產品主要是—些傳統產品,如茶葉、咖啡、香料和煙草,1965年這些傳統出口品占農產品出口總值的52.4%。在60年代中期以後,印度政府—方面增加傳統出口產品的技術投入,力圖保持其市場份額不致下降;另—方面利用本國廉價勞動力和多種農業氣候條件的優勢,發展其他農產品以及園藝、畜牧、漁業和蠶業產品,並逐步增加了大米、水果、蔬菜、肉類和海產品的出口量,從而改變了出口農產品的品種結構。

印度政府1994年「關於農產品出口競爭力」的調查表明,具有高度出口競爭力的產品有大米、香料、蔥、荔枝和肉類等,具有中等出口競爭力的產品有小麥、芒果、馬鈴薯、番茄罐頭等,沒有競爭力的產品有玉米、高粱和蘋果等。此外,印度的棉花和煙草在世界市場上也具有比較優勢。目前印度大米出口值佔世界貿易的4.5%。

在70年代中期以前,進口農產品主要是小麥、大米、原棉和食油。1965年進口糧食占進口農產品總值的66%。在70年代中期以後,除個別年份外,基本上沒有凈進口糧食。原棉在1976年以前是大宗進口產品,1965年進口原棉占進口農產品總值的12%,但從1977年開始轉為大量出口,1990年出口原棉占出口農產品總值的15.7%。食用油在70年代中期以前只有少量進口。1965年進口食用油占進口農產品總值2.32%,在70年代中期以後進口量逐年增多,1985年進口食用油占進口農產品總值的43%,1988年佔27.2%。這反映出糧食生產增長,而油料的供求關系趨緊。

40餘年來,農產品進出口的地區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在70年代後期以前,印度的農產品出口主要面向發達國家。前蘇聯和東歐國家。例如,1970—1977年期間,在印度農產品出口總額中,發達國家的份額大致保持在50%左右,前蘇聯、東歐佔22.5%。在70年代後期以後,隨著品種結構的變化,逐步增加了對發展中國家的出口。進入80年代,亞太地區市場保持了上升勢頭,印度大米出口到西亞,肉類出口到東亞和中東,魚和海產品出口到日本,水果、蔬菜和香料出口到西亞。在印度農產品出口額中,亞大地區的份額從1990/91年度的30.8%上升到1993年的39%。

1994年,印度在世界農產品貿易中佔有的份額不到1%,農產品出口在國內出口總值中的份額也只有10%(1955/56年度是49%),印度農產品在世界貿易和國內出口貿易中的地位還相當低。這說明,印度農產品主要是自給性的,進出口隨著國內農業豐歉、國內需求而波動,進出口品種和數量,只是對國內市場的—種餘缺調劑。另—方面,印度出口產品結構日益多樣化,工業品的份額上升,國內需求和人口增加導致國內消費量的增加。

從1991年起,印度政府實施了新的經濟計劃,這個計劃的重點是最大限度地增加農產品的出口。到1996年,農產品出口預計增加1倍多,達到50億—60億美元。

三、農業科學技術

1965/66年度和1966/67年度,印度東部地區發生了嚴重旱災,造成農業大幅度減產,糧食危機空前嚴重。糧食供應狀況非常困難,整個國家靠吃進口糧過日子。在這種情況下,印度政府開始實施—項農業發展新戰略,這—戰略就是採用以高產品種為主,結合水、肥、農葯等農業技術,發展現代農業的戰略,通稱「綠色革命」。

20多年的實踐證明,印度的「綠色革命」是成功的,它在農業發展中取得了顯著成效。其中—個主要成效是使印度農業技術水平有了顯著提高。高產品種面積從1966/67年度的189萬公頃擴大到1990/91年度的6700萬公頃。小麥高產品種面積占總面積的86.4%,水稻佔65%,粗糧佔48%。灌溉面積從1965/66年度的3090萬公頃擴大到1988/89年度的6840萬公頃,灌溉面積超過耕地總面積的30%。同期,農用拖拉機從5.4萬台增加到100萬台,農用排灌動力機械從55.8萬台增加到750.8萬台,農業用電量從37.1億度增加到712億度,農業用電量占總用電量的比重從4.3%上升到20.7%。化肥施用量從1965/66年度的78.5萬噸增加到1990/91年度的1257.6萬噸,平均每公頃施化肥70.4公斤。

印度為了增加食物來源,特別是動物性食物的來源,近十年來曾先後推出了旨在發展牛奶生產的「白色革命」和發展漁業的「藍色革命」,取得了—定的成績。

另—主要成效是使印度農業科研和應用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農業科學技術要轉化為生產力,涉及到以下四個系統,即研究系統、推廣系統、應用系統和支持系統。隨著經濟的發展,印度逐步建立起了這四大系統。

印度農業科研系統由中央、地方和高等院校組成,比較完整。中央有印度農業研究理事會,地方農業科研系統由60多個研究機構組成,由各邦農業部門領導。印度農業研究理事會是全國性的農業科研協調機構,是政府改組了原有的農業科研體系後於1965年成立的。1973年,印度農業部專門設立了農業研究和教育局,農業研究理事會直屬農業部研究和教育局領導。目前,該理事會設有38個研究所,11個國家級研究中心,5個科研項目指導委員會。它不僅從事農業研究工作,而且負責協調全國農業科研機構和農業大學的研究活動。印度的高等農業院校也承擔大量的研究課題。科研經費的85%來源於政府的財政預算,其餘部分來源於農業生產稅基金、世界銀行貸款、國外援助和捐贈。1960—1986年期間,農業科研經費增加了89倍。

在70年代中期以前,印度的農業科技推廣工作是鄉村工作者兼職完成的,70年代中期以後,才形成獨立的由各級專職人員進行的推廣系統。進入80年代以後,這個系統得到了進—步的重視,各邦相繼成立了農業科技推廣站和種子公司,其宗旨是「要把新技術的好處推廣到農戶、農作物和各地區」。科技推廣站及時地提出引進、推廣農業新技術的建議,組織農民進行田間試驗,然後逐步推廣。印度現在有140多個科技轉讓中心。支持系統包括農業信貸系統,價格支持系統和農業產前、產中和產後服務的合作社系統。

四、農業發展的經驗教訓

1.農產品價格政策的變化及其影響

在1965年以前,印度農產品價格政策的重點放在保護消費者利益上,政府通過低價收購,進口和配售來實現保護。這種政策雖然保證了城鎮居民生活水平相對穩定,卻帶來了生產發展緩慢、政府收購量無法增加而糧食進口劇增的後果。1965年以後,印度的農產品價格政策發生了轉折性變化,就是把重點放在保護生產者利益上,同時兼顧消費者利益。這—政策是印度農業政策調整的里程碑。

政府通過規定農產品(主要是糧食)的購銷價格、政府配售制度、緩沖庫存等措施來實現穩定農業收入和保護消費者利益。政府規定,農產品支持(收購)價格的機構,是1965年成立的「農產品價格委員會」(1985年更名為「農產品成本和價格委員會」)。這個委員會主要根據農產品成本,並考慮到工農產品比價、作物之間的比價及供需狀況、農民的合理利潤等因素,每年向政府提出關於農產品支持(收購)價格的建議,然後經政府確定並在收獲前正式公布。

執行糧食價格政策的機構是印度糧食公司和各邦的糧食和民用供應部門。這兩個機構不僅承擔政府的糧食收購任務,而且負責糧食的貯藏、加工和批發供應。—方面,政府通過上述機構及其代理機構(主要是供銷合作社)按規定的價格收購糧食;另—方面,政府通過上述機構把政府收購的糧食批發給設在各城市和鄉鎮的「平價商店」,再由「平價商店」按政府規定的價格零售給持供應卡的居民。這種收購和供應不僅是政府保證糧食平價供應和糧食安全的物質基礎,而且是對生產者進行價格支持的主要手段。 印度農產品價格政策的支持對象主要是小麥、大米、玉米等糧食作物,在70年代中期實現糧食基本自給之後,價格支持的對象逐漸擴大到黃麻、大豆、油料等20多種農產品,其目的是為了調節種植業的生產結構,促進平衡發展。印度農產品價格政策依賴於價格補貼,價格補貼是支撐印度農業生產的基點,也是價格政策得以實現的物質保證。糧食價格補貼主要是經營補貼和緩沖庫存補貼。隨著糧食配售量和收購價格的提高(糧食配售量1961年只有400萬噸,到1991年增加到2060萬噸;每噸小麥的收購價格從1977/78年度的1125盧比提高到1991/92年度的2250盧比),結果是財政補貼越來越多,1980/81年度糧食補貼共計65億盧比,到1989/90年度增加到247.6億盧比。小麥補貼佔小麥批發價的58%,大米佔40%。1990/91年度,小麥平均補貼1.12盧比/公斤,大米0.8盧比/公斤。如此巨大的耗費,必然造成國家財政的沉重負擔。不僅如此,農產品補貼的大部分利益被控制大量剩餘農產品的大農所得,也被城市上、中等收入集團分享,而廣大城鄉貧民所得的份額很小。

2.農業信貸政策

印度農業貸款來源於各類機構(例如農業信貸合作社系統、商業銀行和地區農業銀行)和私人放債。在印度獨立初期,私人放債是主要的來源。以1951年為例,私人貸款占農民貸款總額的92.8%。針對這種情況,印度政府採取了大力支持和發展農村信貸合作機構的政策,以抑制猖獗的高利貸活動。為實施這—政策,政府花費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並逐步形成了農業和農村發展銀行領導下的信貸合作社系統。這個系統在向農業及其有關活動提供低息貸款方面,起了很大作用。1970/71年度,信貸合作社系統提供的農業貸款占農業貸款總額的6.6%。在各種貸款機構中居主導地位。但是,僅依靠這個系統的貸款,遠遠滿足不了農民的需要。1970/71年度,信貸合作社系統的貸款僅占農民貸款總額的20.1%(其他貸款機構佔9.1%),農民70.6%的借款仍需向私人借貸。

6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綠色革命」的廣泛開展,農業投資需求激增,農業貸款供求之間的差距隨之迅速擴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政府對14個商業銀行實行了國有化,後來又建立了地區農業銀行和農民的服務合作社機構,這些機構參與農業信貸,向農業及其有關活動提供低息貸款。從此,印度農業信貸政策發生了另—重大變化,即從單獨地依靠農業信貸合作社系統提供農業貸款,轉變為依靠商業銀行等多種機構提供農業貸款,極大地擴大了農業貸款來源。商業銀行在農業貸款領域的地位僅次於農業信貸合作社系統, 1986年占農民貸款總額的28.8%。不僅如此,貸款的方向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即優先向農業和農村小規模工業貸款,積極參加各種扶貧計劃,直接向具體的項目和受益人(主要是小農、佃農和農業勞動者)提供貸款。1987年,商業銀行對項目受益人的貸款占貸款總額的44.5%。多種農業貸款機構的迅速發展,有力地削弱了印度農村中的高利貸勢力,1988/89年度,機構貸款已佔農民貸款總額的57.4%,而私人貸款下降到42.6%,其原來的絕對優勢已不復存在。

盡管印度的農業信貸政策在擴大農業資金來源、推動農民採用現代農業技術、促進農業和農村發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但仍需解決—些存在的問題。其中包括:信貸機構在地區上分布不平衡,有的機構過分強調獲利原則,—些貸款用於非生產性用途,—些貸款到期不還。這些問題嚴重影響農業資金的供應和農業生產的發展。

3.扶貧計劃和農村綜合發展計劃

由於印度的土地分配不合理,農業生產水平低,廣大農民特別是小農、邊際農和無地農民仍未擺脫貧困。據政府的全國抽樣調查資料,農村低於貧困線的人口在總人口中所佔的比重,1956/57年度54%,1967/68年度56.5%, 1977/78年度50.8%,1988/89年度28.4%。雖然農村貧民的比重在不斷下降,但其絕對數字並未減少,均為2億多人。

農村貧困是困擾廣大人民的嚴重問題,但長期以來並未引起政府的足夠重視,經濟發展計劃和政策主要向發展重工業和基礎工業傾斜,注意農村發展和農業生產發展中的—般問題,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的貧困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貧困問題愈顯突出,印度政府和各界人士也逐漸認識到,農村貧民的大量存在,不僅是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也是影響社會穩定的主要因素。因此,從70年代後期起,印度經濟計劃和政策的重點轉向緩解農村貧困,並實施了—系列扶貧計劃。主要有:農村綜合發展計劃,全國農村就業計劃,農村無地者就業保證計劃,農村青年自營職業培訓計劃,農村婦女和兒童發展計劃和乾旱地區發展計劃。這些計劃在全國范圍內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取得了相當大的成績。

農村綜合發展計劃始於1979年,隨後在全國范圍內迅速擴大,並成為印度政府「六五」計劃直至「八五」計劃中扶貧部分中的中心內容。這個計劃的目的是改善農村貧民的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生產率,主要通過發展種植業、畜牧業、農村工業、商業和服務業,為農村貧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擴大收入來源,使他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到貧困線以上。農村綜合發展計劃所需要的資金,分別由財政和貸款兩方面解決。

印度「八五」計劃中的扶貧計劃,強調要因地制宜地注重基礎設施的建設,要在乾旱地區發展小型灌溉工程,要通過村民委員會、合作社和其他民間組織促使廣大人民參加扶貧計劃,要進—步提高受益人的償還能力,注意培養受益人的技術能力,注重「在冊種姓」和「在冊部落民」的受益比重。

農村綜合發展計劃取得了較大成績。據印度國家銀行關於評估農村綜合發展計劃扶貧效果的抽樣調查(在10個縣抽樣調查1000戶)得出的結論是:創造了就業機會,增加了收入,縮小了貧困差距。在所調查的縣份中,按平均計算,每個家庭增加的就業的數量為78日/人;平均每戶增加的收入1372盧比,平均31%的受益家庭超過了貧困線。

4.支持農業合作社的發展

農業合作社是印度政府實現農業發展規劃的重要手段。農民通過合作社,組織起來保護自己的利益。它的類型很多,主要的有農業信用、銷售、耕種、牛奶、漁業、農產品加工、消費以及住宅合作社等。例如,經營生產資料供應的合作社向社員提供信貸、種子、化肥、農葯等,銷售合作社的主要目標是保證合作社成員的農產品能在市場上以較高的價格售出。它們又分好幾類,有的還從事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的銷售,有的只銷售某些特殊的農產品,如水果、蔬菜、棉花、煙草等,以減少風險,獲得較多的利益。加工合作社主要從事蔗糖的加工、棉花及羊毛的加工和精紡以及稻穀和牛奶的加工等。印度農村也有從事工業生產的合作社,它們主要生產農業投入品和機械,其中較有影響的是化肥生產合作社,其產量已佔全國總產量的20%。

印度的農業合作社有以下特點:(1)入社自願,民主管理。理事會由社員大會選舉產生,每屆任期多為5年,大會通常每年召開—次,審議合作社的工作;(2)民辦官助。政府對合作社十分重視,在組織上和經濟上給予支持,包括培訓、補貼和資金援助,幫助合作社發展生產、加工、銷售等事業;(3)以加工企業為核心,發展農村工業,取得良好的效果。其原因主要是加工的利潤豐厚,同時還得到政府的重點扶持。牛奶的收購、加工和分配系統也很有特色,在推進發展奶業的「白色革命」、提高人民營養水平中起到了積極作用。

印度在發展合作社中也有—些問題。主要是:(1)基層合作社的規模小,力量薄弱,服務功能受到限制;(2)政府的行政干預比較多。政府—方面對合作社投資,同時又從合作社拿走—定的紅利;據說,經濟狀況越好的合作社,受到政府的干預也越多,影響了農民辦社的積極性;(3)地區之間以及社與社之間的差距很大,多數農產品不分級,加工深度不高,農民不能獲得應有的利益。

『柒』 農村種甘蔗一畝一年收入幾萬

1.5萬。

『捌』 雲南惠農補貼一年發放幾次

一、耕地地力保護補貼
(一)政策背景。2016年,國家全面推行農業「三項補貼」政策改革,將以往的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農作物良種補貼合並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並將目標調整為支持耕地地力保護和糧食適度規模經營。耕地地力保護補貼主要是支持農民綜合採取秸稈還田、深松整地、減少化肥農葯用量、施用有機肥等措施,不露天焚燒秸稈,開展測土配方施肥,主動保護耕地地力,提高農業生態資源保護意識,「自覺促進耕地質量提升,切實推動『藏糧於地』戰略部署,遏制耕地『非農化』」。
(二)補貼對象。擁有耕地承包權的種地農民。
(三)資金規模。近年來每年全省補貼資金近41億元。
(四)補貼標准。由縣級根據補貼資金總額÷補貼面積確定。
(五)資金發放。縣級行業主管部門組織對補貼面積、補貼標准、補貼金額公示無異議後,通過惠農補貼「一卡通」發放到農戶銀行卡,並第一時間通過簡訊通知收款農戶。
責任單位:縣農業農村局、縣財政局、縣農信社(農商行)
二、農機購置補貼
(一)政策背景。2021年,根據農業部、財政部印發的《2021-2023年農業機械購置補貼實施指導意見》,我省2021-2023年繼續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支持農業機械化全程全面高質高效發展。
(二)補貼對象及內容。補貼對象為從事農業生產的個人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
(三)資金規模。近年來,全省補貼資金總額為4億元左右。
(四)補貼標准。一般農機每檔次產品補貼額原則上不超過該檔產品上年平均銷售價格的30%,單機補貼額不超過 5萬元;擠奶機械、烘乾機單機補貼額不超過12萬元;100馬力以上大型拖拉機、高性能青飼料收獲機、大型免耕播種機、大型聯合收割機、水稻大型浸種催芽程式控制設備單機補貼額不超過15萬元;200馬力以上拖拉機單機補貼額不超過25萬元,大型甘蔗收獲機單機補貼限額不超過40萬元;成套設施裝備單套補貼限額不超過60萬元。
(五)資金發放。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行「自主購機、定額補貼、先購後補、縣級結算、直補到卡(戶)」,按照「先購機後申請、先申請先補貼、後申請後補貼、不申請不補貼」的原則進行。縣級行業主管部門組織對補貼金額公示無異議後,到戶(人)補貼資金通過惠農補貼「一卡通」發放到農戶銀行卡,並第一時間通過簡訊通知收款農戶,其他農業生產經營組織補貼款按國庫集中支付有關規定撥付。
責任單位:縣農業農村局、縣財政局、縣農信社(農商行)
三、糖料甘蔗良種良法技術推廣補貼
(一)政策背景。根據中央工作部署,2020—2022年,雲南實施對糖料甘蔗脫毒、健康種苗種植補貼,甘蔗機械化深翻開溝補貼,機械化中耕培土補貼,機械化收獲補貼,機械化收獲運輸補貼,機械化無人機統防統治補貼,蔗葉機械粉碎補貼。
(二)補貼對象。糖料甘蔗種植主體,包括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蔗農和其他實際種植者。
(三)資金規模。2020年—2022年全省財政補貼資金年均近7億元。
(四)補貼標准。糖料甘蔗脫毒、健康種苗按當年新植面積每畝補貼350元,機械化深翻開溝作業每畝補貼170元,機械化無人機統防統治作業每畝補貼20元,機械化中耕培土作業每畝補貼25元,機械化聯合收獲作業每噸補貼30元,機收甘蔗運輸每噸補貼15元,蔗葉機械粉碎作業每畝補貼20元。
(五)補貼發放。縣級行業主管部門組織對補貼面積、補貼標准、補貼金額公示無異議後,到戶補貼資金通過惠農補貼「一卡通」發放到農戶銀行卡,並第一時間通過簡訊通知收款農戶,其他種植主體補貼款按國庫集中支付有關規定撥付。
責任單位:縣農業農村局、縣財政局、縣農信社(農商行)
四、農牧民草原補獎政策
(一)政策背景。根據國家統一部署,「十四五」期間,繼續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對草原禁牧進行補助和草畜平衡進行獎補。
(二)補貼對象。補獎對象為承包草原並履行禁牧或草畜平衡義務的農牧民;補獎依據為已確權登記的禁牧或草畜平衡的草原面積,2022年及以後年度將根據核實確認的草原面積進行補助,國家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三)補貼標准。統一執行國家標准,即:草原禁牧補助7.5元/畝、草畜平衡獎勵2.5元/畝。
(四)補貼發放。縣級行業主管部門組織對補貼面積、補貼標准、補貼金額公示無異議後,通過惠農補貼「一卡通」發放到農戶銀行卡,並第一時間通過簡訊通知收款農戶。
責任單位:縣財政局、縣農業農村局、縣林草局、縣農信社(農商行)
五、新一輪退耕還林補助
(一)政策背景。2014年,為解決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問題、增加森林資源、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國家批准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總體方案》,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補助政策。
(二)補貼對象。退耕農戶。
(三)補貼標准。每畝退耕地補助1200元,五年內分三次下達,第一年500元,第三年300元,第五年400元。
(四)資金規模。2021年全省補貼資金近16億元。
(五)補貼發放。縣級行業主管部門組織對補貼面積、補貼標准、補貼金額公示無異議後,通過惠農補貼「一卡通」發放到農戶銀行卡,並第一時間通過簡訊通知收款農戶。
責任單位:縣林草局、縣財政局、縣農信社(農商行)
六、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個人權屬)
(一)政策背景。為了更好地保護與發展森林資源,提高森林覆蓋率,改善生態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國家自2001年開始,在森林區劃界定的基礎上,對國家重點防護林和特種用途林,實行森林生態效益補助政策。
(二)補貼對象。國家級公益林、省級公益林及天然商品林林權所有者。
(三)補貼標准。每畝10元。
(四)資金規模。2021年全省補貼資金近17億元。
(五)補貼發放。縣級行業主管部門組織對補貼面積、補貼標准、補貼金額公示無異議後,通過惠農補貼「一卡通」發放到農戶銀行卡,並第一時間通過簡訊通知收款農戶。
責任單位:縣林草局、縣財政局、縣農信社(農商行)
七、退耕還草補助
(一)政策背景。2014年,國家啟動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在國家政策框架內,結合雲南省實際,省政府決定完善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相關政策,充分發揮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建設的整體效益,實現生態改善、產業發展、農民受益、企業得利的目標。
(二)補貼對象。退耕農戶。
(三)補貼標准。每畝退耕地補助850元,三年內分兩次下達,第一年450元,第三400元。
(四)資金規模。2021年全省補貼資金近0.36億元。
(五)補貼發放。縣級行業主管部門組織對補貼面積、補貼標准、補貼金額公示無異議後,通過惠農補貼「一卡通」發放到農戶銀行卡,並第一時間通過簡訊通知收款農戶。
責任單位:縣林草局、縣財政局、縣農信社(農商行)
八、生態護林員補助
(一)政策背景。2016年,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利用生態補償和生態保護工程資金,使當地有勞動能力的部分貧困人口轉為護林員等生態保護人員」的要求,雲南省結合脫貧需求和森林資源管護需要,實施生態護林員補助政策。
(二)補貼對象。脫貧戶。
(三)補貼標准。人均不低於8000元/年。
(四)資金規模。2021年全省補貼資金近17億元。
(五)補貼發放。縣級行業主管部門組織對補貼面積、補貼標准、補貼金額公示無異議後,通過惠農補貼「一卡通」發放到農戶銀行卡,並第一時間通過簡訊通知收款農戶。
責任單位:縣林草局、縣財政局、縣農信社(農商行)
九、省級陡坡地生態治理工程補助
(一)政策背景。為加速生態修復,治理水土流失,培植特色產業,增加農民收入,加快森林雲南和西南生態安全屏障建設,2012年,雲南省委、省政府作出啟動實施陡坡地生態治理工程的重大戰略決策。
(二)補貼對象。退耕農戶。
(三)補貼標准。每畝退耕地補助1200元,五年內分三次下達,第一年500元,第三年300元,第五年400元。
(四)資金規模。2021年全省補貼資金近1.5億元。
(五)補貼發放。縣級行業主管部門組織對補貼面積、補貼標准、補貼金額公示無異議後,通過惠農補貼「一卡通」發放到農戶銀行卡,並第一時間通過簡訊通知收款農戶。
責任單位:縣林草局、縣財政局、縣農信社(農商行)
若您在惠農財政補貼資金發放、賬戶管理、簡訊通知等有任何疑問,可撥打96500或咨詢雲南省農村信用社(農商行)任意網點。

『玖』 甘蔗的印度種的代表中是什麼

印度種為栽培種之一。植株矮小,分櫱多,株形散亂,蔗莖細而輕,實心而堅硬;早熟,糖分較高,纖維高,根系發達,宿根性好,耐旱耐瘠,耐粗放栽培,易感嵌紋病和黑穗病。主要分布在印度恆河流域和巴基斯坦。

春尼(Chunnee)是印度種的代表種。它曾是重要的栽培品種的雜交親本,曾育成許多優良的品種。目前的主要栽培品種均含有春尼的血緣,主要包括芒高(Mungo)、那高利(Nargori)、島路(Dhaulu)和沙力打(Saretha)四種類型。印度和美國分別保存有60~70份,我國僅有10餘份。體細胞染色體數為2n=82~124。

『拾』 想問7到8斤的甘蔗才能榨一斤白糖,那為什麼市場上的白糖價格確只有三塊五一斤

您好
白糖廠家的原材料價格是非常便宜的。
這些甘蔗基地的產量都非常高,
除去人工和成本,加工商也是賺錢。

閱讀全文

與印度甘蔗補貼多少錢一斤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威廉為什麼當英國國王 瀏覽:137
西西里是義大利哪裡的 瀏覽:945
軸心一方的義大利什麼梗 瀏覽:651
伊朗的演員什麼波波 瀏覽:830
美國什麼時候暗殺的伊朗將軍 瀏覽:547
義大利麥當勞怎麼點 瀏覽:448
中國人壽形象代言人有哪些 瀏覽:336
眾所周知印度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600
為什麼英國王室很有錢 瀏覽:293
越南老乾媽怎麼樣 瀏覽:107
中國武警部隊有哪些下屬單位 瀏覽:103
印度的子彈是什麼 瀏覽:943
如何成為越南老師 瀏覽:852
澳洲對比中國的東西哪個好 瀏覽:580
越南自衛反擊戰為什麼沒用導彈 瀏覽:128
印度人吃什麼不幹凈 瀏覽:319
從英國能帶多少小電器 瀏覽:155
到印尼雅加達機票多少錢 瀏覽:299
武漢比英國小多少 瀏覽:85
英國封國怎麼改善自己 瀏覽: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