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神話怎麼變得釋迦牟尼

印度神話怎麼變得釋迦牟尼

發布時間:2022-05-23 17:59:14

Ⅰ 釋迦牟尼的來歷

釋迦牟尼的父親凈飯王是釋迦族首長之一;母親是摩耶夫人,她回娘家天臂城待產途中,在藍毗尼園的無憂樹下生悉達多。釋迦誕生多有神話:他從兜率天下凡,摩耶夢見白象投胎;他從摩耶右脅生下,空中湧泉,一涼一溫澆灌母子;他站立宣稱「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相士進宮預言他將來成佛等等。

摩耶夫人生子七天後去世,他由凈飯王續妃波闍波提撫育(大乘佛教傳她是姨母;另說由乳母撫養 )。七歲開始受學,包括吠陀、五明、武術等。十六歲娶天臂城主之女耶輸陀羅為妃(另說有三夫人),生一子名羅睺。釋迦自述那時生活奢侈,有暖涼雨三時宮殿輪換居住,這是當時貴族階層慣常的奢侈情況;但他因深深困擾於生死問題而出家。

(1)印度神話怎麼變得釋迦牟尼擴展閱讀

傳說佛陀在成道後,首先趕往婆羅奈城郊的鹿野苑,尋找曾隨他一道出家的五個侍從,並向他們講說「四諦」之理。由於從不同角度講了三遍,佛史稱作「三轉法輪」。

佛陀還主張要堅持「中道」原則,即既要避免極端苦行,又反對性情縱欲,只有「中道」才是解脫的「正道」。這是佛陀首次宣講佛法,所以也稱為「初轉法輪」。盤陳如等五人信仰了佛陀教義,成為他的首批僧侶,號「五比丘」。

佛陀一天的活動似乎很有規律,他黎明起床,坐禪靜思,近中午時,外出乞食。有時在午飯前訪問某些沙門。中午飯後,到聚落外的靜寂處坐禪沉思。黃昏為弟子宣法,或到聚落里向俗人傳教,一直到晚上。他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是漫遊、佈道,雨季停止旅行3個月,稱為「伐沙」(坐夏)。

佛陀的這種生活方式,當是早期僧侶的生活縮影,後來就形成了佛教的某些生活規則、戒律的雛型。

Ⅱ 釋迦牟尼是怎麼成佛的

釋迦摩尼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屬剎帝利種姓。,約公元前563至前485年之間,大約與我國孔子同時代。當時印度北部有十六國,基本上都是君主制。此外還有若干獨立或半獨立的小國,釋迦族統治的迦毗羅衛就是其中之一。它臣屬於憍薩羅國, 位於今天尼泊爾境內,接近印度邊界。釋迦牟尼的父親凈飯王是釋迦族的首長之一,母親摩耶夫人在他誕生七天後去世,出生後一名相士阿私陀聽聞太子出生,進宮預言太子將會成佛,而他等不到這一天,所以悲喜交加。他由凈飯王的續妃波闍波提撫育 。他自小從婆羅門學者們學習文學、哲學、算學等等,知識很廣博;又從武士們學習武術,是一個騎射擊劍的能手。他父親凈飯王因為他天資聰慧,相貌奇偉,對他期望很大,希望他繼承王位後,建功立業,成為一個『轉輪王』(統一天下的君主)。悉達多王子在幼年的時候,就有沉思的習慣,世間許多現象,給他看到,都容易引起他的感觸和深思:飢渴睏乏、在烈日下耕田的農人,繩索鞭打、口喘汗流拖著犁頭耕地的牛,蛇蟲鳥獸弱肉強食的情景,衰丑龍鍾的老人,輾轉呻吟的病人,親朋哭泣送葬中的死人,這些都促使他思索著一個問題—如何解脫世界的苦痛。他讀過的吠陀書(Veda,婆羅門經典)不能解決他的問題。他學到的知識和他未來的王位、權力也都不能解決他的問題。於是他很早就有了出家的念頭,他父親凈飯王因為他天資聰慧,相貌奇偉,對他期望很大,希望他繼承王位後,建功立業,成為一個『轉輪王』悉達多王子在幼年的時候,就有沉思的習慣,世間許多現象,給他看到,都容易引起他的感觸和深思:飢渴睏乏、在烈日下耕田的農人,繩索鞭打、口喘汗流拖著犁頭耕地的牛,蛇蟲鳥獸弱肉強食的情景,衰丑龍鍾的老人,輾轉呻吟的病人,親朋哭泣送葬中的死人,這些都促使他思索著一個問題—如何解脫世界的苦痛。他讀過的吠陀書(Veda,婆羅門經典)不能解決他的問題。他學到的知識和他未來的王位、權力也都不能解決他的問題。於是他很早就有了出家的念頭,後來終於舍棄了王位。凈飯王發覺了他兒子的心思後,曾經想過各種辦法防止他,特別是企圖從生活的享受上羈縻他。悉達多王子十六歲時,凈飯王便為他娶了鄰國的王女耶輸陀羅(Yasodharq)為妃,生了一個兒子叫羅怙羅(Rqhula)。他因深深困擾於生死問題而出家。他出城分別見到老人、病人、死人,當最後看到出家沙門時便決定出家,這一切都沒有能夠阻止他,終於在一天夜深人靜的時候,他偷偷地出了國城,進入一個森林中,換去王子的衣服,剃去須發,成為一個修道者。十九歲出家,他從學阿羅陀迦蘭,達到"無所有處定"。阿羅陀希望他留下,但他因為不滿足於此而退出; 又從學郁陀蘭弗,達到更深的"非想非非想處定",即泯"想"和"非想"的差別,住於"平等寂靜"的知見,感到心似乎與"不動的真理"合一。但這仍然無法解決問題,他還是離開了。六年時間深入極端苦行,釋迦牟尼苦行處是尼連禪河畔 的優婁頻羅聚落,他在尼連禪河沐浴,接受了牧女蘇耶妲的乳糜之供,通過正常飲食恢復了體力,來到距苦行處不遠的伽耶城,不久三十歲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證道成佛。

Ⅲ 釋迦牟尼是誰有何作為

釋迦牟尼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創始人,原名喬達摩·悉達多,意為「成就一切者」。釋迦牟尼這一名字是在他成佛以後,世人對他的尊稱,意為「釋迦族的聖人」。
釋迦牟尼生於公元前565年,圓寂於公元前486年,共活了80歲,與我國春秋時代的孔子是同時代的人。
據我國佛經記載,在古印度靠近雪山南麓森林繁茂的地方,有一個富庶的小國,這就是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南部提羅拉科特附近)。年輕的凈飯王是位文韜武略樣樣精通之人,後與毗鄰的拘利族天譬城主善覺大王的女兒摩耶結為夫妻。
王後40歲那年,才有了懷孕徵兆。懷胎10月後的一天,王後生下一個男孩。只見他相貌端麗、神態安詳,並無一般嬰孩的哭鬧表現。這就是後來成為佛祖釋迦牟尼的喬達摩·悉達多。他的誕生地蘭毗尼園後來成為佛教徒世代朝拜的聖地。
在皇宮優越的物質條件下,釋迦牟尼一天天成長起來。
釋迦牟尼天姿聰慧、悟性極佳,少年時代,便養成了愛思考、愛提問的良好習慣。其父凈飯王期望他長大以後成為「轉輪聖王」,有意加以培養。他命兒子同釋迦族姓兒童約萬人一起到教書法師跋陀羅尼(意為「普友」)的學堂學習。釋迦牟尼很快就脫穎而出。對太子的博學多才,法師常常驚嘆不已。除此之外,太子還學習哲學、韻文、占學、數學、歷法、祭法、祈禱學、妖怪學、技藝、蛇學等多種知識與技能。
當釋迦牟尼長到17歲時,釋迦族姓的長輩們都來拜見國王,請求國王為太子選擇賢妃!凈飯王納言下詔,召集釋迦種姓年輕美貌的女子五百人,讓太子挑選。釋迦牟尼後來鍾情於一位名叫俱夷的女子,她父親是一名持杖者。持杖者說:我姓之宗法,須通曉技藝之人,才可把女兒嫁給他。使臣回稟國王,國王頗為不快。釋迦牟尼聽到後倒是極力贊同,應允七天後舉行技藝。比賽那天,五百多名釋迦族青年男子聚集到王宮競技場上,約定比賽數學、文字、音律、劍術、角力、射箭、騎馬、游泳、跑步等項目。釋迦牟尼在全部項目中都占優勢,最終獲勝。持杖者心悅誠服地把女兒嫁給了他。
在當時社會里,婆羅門教是占統治地位的宗教。教義規定青年人要經歷四種生活,即梵行期、家住期、林棲期、遊行期。釋迦牟尼就是順從這個社會習慣,進行了四方出遊。
釋迦牟尼成婚後,並未改其沉思的習慣,他對見到的任何一種現象都能作長時間的思考。
一日,釋迦牟尼及隨從數十人乘車馬從東門出遊。在郊外野徑旁,一個老人拄杖而過。駕車者告之:此人為老所迫,「老」非國法,眾人至壯被老殘。太子想像著父母妻氏乃至自己,不論此時多麼年輕富有,終將老去,實在讓人痛苦!於是游興頓無,命起駕回宮。
幾日後,釋迦牟尼又從南門出宮郊遊,行至不遠,見一病人,駕車者告之:此人已被病纏身,病危常在將近死。太子心想,患病之人周身無力,即使頭腦聰銳手足健全也不能料理自己的生活,多麼令人痛苦!有什麼辦法可以免除這種痛苦呢?回宮後,他整日為尋思這個問題愁眉不展,國王見了甚是擔憂。
過了幾日,釋迦牟尼又啟請出遊西門。出城不久,遇見四人抬著一具棺材迎面走來,死者家屬跟在後面,捶胸頓足呼號哭泣。駕車者告之:瞻州次是已死人。釋迦牟尼想,怎樣才能使人返老還童、青春永駐,怎樣才能使疾病遠離,生命長存呢?回宮以後,悶坐苦思,憂形於色。
過了十幾日,釋迦牟尼始終未找到答案,於是啟奏凈飯王,要出遊北門。剛出北門,遇見一比丘(和尚),駕車者告之:此人名丘僧。此時丘僧走近說:解脫之道,不在王宮在山林。釋迦牟尼大受震動,心想:這就是我苦苦追尋的事業啊!於是下定決心舍棄王位,離家尋找解脫之道。這時釋迦牟尼已經29歲,妻子俱夷即將分娩。
北門出遊回來第二天,釋迦牟尼前去拜見凈飯王,說道:恩愛聚會,必有離別。願父王許我出家,為眾生尋求一條解除痛苦的途徑。凈飯王聽後非常難過,他想盡一切辦法挽留太子。但釋迦牟尼一心謀劃著如何逃出城去。
第七天晚上,釋迦牟尼趁眾人睏乏歇息的機會,偷偷溜出寢宮,來到馬廄,叫醒車夫,讓他駕車送他出城。
釋迦牟尼逃出王宮,經過七天七夜的長途跋涉,離開迦毗羅衛國,來到「毗舍離城」(古印度一國名,第二次經典結集處)外跋伽婆仙人苦行林。當時矢志的跋伽正在這里苦修。釋迦牟尼看見許多修苦行的婆羅門,釋迦牟尼待了幾日,認為修苦行不能獲解脫之道,便告辭跋迦,繼續尋找真諦。
卻說凈飯王發現太子出走後,立即派出王師大臣及許多隨從,由車夫領路,急追而來。釋迦牟尼正想前往摩揭陀國的灰白山中尋道,在半途就被追上。王師及大臣百般規勸,仍不見太子回心轉意,於是留下橋陳如等五人跟隨太子,率餘下眾人回宮復命去了。
釋迦牟尼繼續南行,他們渡過凶險的恆河,來到摩揭陀國(古印度國名,王舍城之所在國),受到國王頻毗婆羅的熱情款待。
釋迦牟尼帶領五人渡過尼連禪河,來到河邊的迦暗山修行地。此後,他先後尋訪了新學派領袖、年逾百歲的阿羅邏迦羅摩和數論先師優陀迦羅摩子,並且吸收了二位大師的禪定觀想方法。
釋迦牟尼離開兩位數論大師後,又到了伽耶,當時在尼連禪岸邊的苦行村,住著許多苦行者,面對苦修盛行的當時社會,釋迦牟尼一時找不到更佳的修行方法。他想:五濁使世道險惡、人心叵測,我為自身清凈,破除邪謬,普渡眾生,應當修禁行和苦行。於是他就這樣修行了六年。《佛本行集經》中對他的修行結果有如下記載:身體羸疲,喘息甚弱,如八、九十衰朽老公,全無力氣。六年苦修,使釋迦牟尼的體質大大受到了損害。
六年後的一天早晨,太子來到尼連禪河邊飲水,他看見了自己投在水中的身影心中不禁悲嘆:六年苦修,殘身傷智,徒勞無益。若丟掉苦行,仍像先前居家沉思,或許能獲得解脫之道。於是決定凈身進食。
太子走進尼連禪河,在清澈的河水中洗掉了六年積沉下來的污垢。由於身體十分虛弱,洗浴後感到頭昏眼花,攀著一根樹枝才上了岸。
這時,一個叫善生的村姑沿河而來,她獻上鮮牛乳救了釋迦牟尼。隨從橋陳如等三人見太子喝了牛乳,以為他意志已滅,前功盡棄,大為氣惱,紛紛離他而去。
釋迦牟尼不久來到佛陀伽耶的一棵畢缽羅樹下。釋迦牟尼端正身體,並發誓不獲誓不起此坐,便默坐進入禪定境界。
他在畢缽樹下連坐了七天七夜,未進一粒米粟。
到第七天黎明,釋迦牟尼忽然感到長期縈繞在頭腦里千絲萬縷的疑難全部釋然,混沌已久的大腦豁然開朗、大徹大悟了。原來,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在永不停息地變化,萬物變化的惟一歸宿就是因果報應。有因必有果,因果必循環。人生如舟,苦海無涯,只有斷絕一切慾望,多積累施捨的善行,才能消除煩惱,才能寧靜地忍受各種痛苦,得到真正的解脫。這就是釋迦牟尼所證得的「正覺」。
從此,釋迦牟尼成為佛陀(簡稱佛,意思是覺者,智者)。釋迦牟尼成佛這一天是公元前五三○年農歷十二月初八。那年他35歲。
此後的釋迦牟尼因到處傳播佛教而受人敬仰。
釋迦牟尼成佛後,來到鹿野苑(今印度的波羅奈城),尋找跟隨他多年的橋陳如等五人。
釋迦牟尼尋到他們後,開始向他們傳授自己的法道。
釋迦牟尼的初次說法,完全征服了橋陳如五人的心。他們一齊跪拜,乞求佛陀收他們為徒,這就是釋迦牟尼最初的五個弟子,野鹿苑是他得道後第一次傳授經法的所在地。
在鹿野苑最初說法後,釋迦牟尼暫時行走在縛羅迦河的沿岸。為眾人排憂解難、指點迷津,傳播佛教,不久就收了弟子六十多人,師徒眾人在縛迦河岸傳道。後來釋迦牟尼讓六十佛徒分散而去,雲游四海,佛教廣泛地傳播起來。
釋迦牟尼在35歲至80歲的44年間,雲游印度各地,向人們傳布教法,普度眾生。盡管他擁有上千名弟子、上萬個信徒,仍身遭諸多不幸。當時,婆羅門教是佛教興起前占統治地位的宗教,它嚴格劃分人的等級優劣,以鞏固統治階級的地位。而佛教主張一切教徒皆情同手足,不論貴賤,它的教義對婆教產生了巨大沖擊。於是釋迦牟尼成為被誹謗和詆毀的對象。
在他晚年時候,教團還發生過分裂現象。
此外,釋迦牟尼為協調僧團內部人與人的關系,使之和睦統一,為了制約比丘和比丘尼的行為,有利於他們的修行和擴大佛教影響,制定了這樣那樣的戒規。為此釋迦牟尼也遭到非議。但他善惡兼容,不計前嫌,最終令萬人傾服,受萬人朝拜。
釋迦牟尼為傳播佛教奔波勞碌了一生,於公元前486年圓寂(涅槃)在拘屍那伽城(今印度聯合省伽夏城)的跋提河邊。
釋迦牟尼死後,古印度各國為爭奪他的遺骨(「舍利」,火化後呈珠狀物)而大動干戈。後經調解,決定將遺骨骨灰分成八份,各自帶回「舍利塔」供養。此外,當地人還搜集釋迦牟尼的毛發、衣物,建塔封存供養。這些「舍利塔」至今古風猶存。供八方遊人瞻仰、祭拜。

Ⅳ 誰知印度的一位王子是怎麼成佛的就是釋迦牟尼,能說一下他的過程嗎

釋迦牟尼佛,即如來佛祖,原名悉達多·喬達摩,教創始人。成佛後被稱為釋迦牟尼,尊稱為佛陀,意思是大徹大悟的人。民間信徒稱呼他為佛祖。本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太子,是釋迦族人,屬剎帝利種姓。父為凈飯王,母為摩耶夫人。 佛陀出生後便成為了迦毗羅衛國的太子,取名「悉達多」意譯為「一切義成、一切事成」,王後摩耶夫人在悉達多太子出生後七天便去世了。太子由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即後來的大愛道比丘尼)精心照料和養育。太子天資聰穎,幼年就通達五明、四吠陀(古印度傳統思想),並且相貌英偉,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無人能及。17歲時,娶表妹耶輸陀羅為妃,生下兒子羅睺羅。 雖然王族的生活優裕而舒適,但太子卻並不貪戀這些世間的享受,太子曾由城之四門出遊,見到生、老、病、死、等現象以及修道的沙門,深感人生之苦痛與無常,遂萌出家修道之志。於十九歲,太子夜出王宮,自脫衣冠為沙門。初訪毗舍離國求教,復至王舍城求道,但都沒有得到解脫之境,遂至摩揭陀國伽耶南方的優樓頻羅村苦行林,開始六年的苦行生活,當時凈飯王派了五位侍者與太子一起修行。苦修期間,太子日食一麻一麥,雖至形體枯瘦,心身衰竭,但始終未能成道,遂出苦行林。當時,共修的五位侍者,誤以為太子退失道心,遂舍之而去。 太子來到尼連禪河沐浴,接受牧女乳糜之供養。恢復體力後,至伽耶村畢缽羅樹下,以吉祥草敷金剛座,東向跏趺而坐,端身正念,靜心默照,降伏諸魔,入諸禪定。四十九日後,於十二月八日破曉時分,豁然大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世人尊稱為「佛陀」(意為覺者),佛號「釋迦牟尼」,時年35歲。由此因緣,畢缽羅樹被稱為菩提樹。

Ⅳ 釋迦牟尼是從古印度傳過來的嗎

阿彌陀佛,佛教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

Ⅵ 佛教祖師是佛陀釋迦牟尼,釋迦牟尼又是為什麼被譽為佛陀

佛教中的「佛陀」是什麼意思?佛經中釋意為:覺者或智智,也就是有覺悟的人或有智慧的人。

「佛陀」一詞,最早產生於印度,簡稱為「佛」,指的是不但能自覺,且能覺他的人。佛教中稱,佛是指在智慧和修行功力上,達到最高級別、最圓滿境界的人。

神話傳說中的如來佛祖,名叫釋迦牟尼!也稱為釋迦牟尼佛,或釋迦牟尼如來。

釋迦牟尼是佛教的創始人,也是佛教中的最高領袖,被稱為「現在佛」!

佛教的如來佛祖,又是如何由人,修行成如今的尊貴神仙呢?


具體是哪三等宮殿呢?

查閱資料,「源易緣」發現,此三等宮可謂豪華富麗。其中,第一宮是以耶輸陀羅公主為首,另有2萬名彩女於初夜服侍太子;第二宮是以摩奴陀羅為首,另有2萬名彩女於半夜服侍太子。第三宮以檀荼瞿多彌為首,也有2萬名彩女於後夜服侍太子。

再富麗奢華、養尊處優的物質生活,即使後宮6萬佳麗、美人無數,也難留住悉達多王的修真的心。

修行路上,悉達多在經歷了6年的苦行僧生活之後,在迦耶山發現了一棵枝繁葉藏、猶如巨大傘狀的菩提樹。

」我若不證得無上大菩提,寧可碎是身,決不起此座「。菩提樹下入定49天後,悉達多終於修成大覺尊佛陀——釋迦牟尼。

由於釋迦牟尼,開創了佛教,成為佛門第一神,是佛國的最高領導者。

開卷有益,原創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寫成,感謝大家訂閱專欄,閱讀完整內容。如果喜歡,歡迎轉發和評論,留言或私信互動。

Ⅶ 哪吒原本是印度血統,是佛教護法神,是怎樣變成中國神仙的

一、哪吒的由來

哪吒雖然是國人熟悉的神,卻並不是中國本土神,而是同齊天大聖孫悟空一般,為印度佛經中的「舶來品」。

哪吒的梵文名字叫做「哪吒俱伐羅」,早期傳入中國寫作「那吒」。據佛經記載,其生前為哪吒、婆吒兄弟二人,建立寺廟崇信佛教,並用自己的名字命名,是佛陀釋迦牟尼的忠實擁躉。

佛教神話中的哪吒由印度神話中《羅摩衍那》中的夜叉哪吒俱伐羅與克利須那神在流傳中混合而成,二神「都是力量強大的童神,且都有打敗巨蛇的事跡。」佛經中的哪吒神是北方毗沙門天王的太子,以佛教守護神的形象出現,有大神通「四天王,臣於帝釋,統領世界。四天太子,即哪吒之類,能驅鬼神」,並有大智慧,「金剛透匣誰能用,
惟有哪吒第一機。舉目便令三界靜,振鈴還使九天歸」,亦有傳奇色彩「哪吒太子析肉還母,析骨還父,然後於蓮花上為父母說法」。哪吒衛護佛教,守護世人,「輔正統攝,跨握鬼物,護世益人」,享有崇高的地位,佛教中亦存有不少召哪吒的咒語。

唐代高僧惠琳的著作《一切經音義》中,記載有關哪吒的佛經有兩卷 :「哪吒俱缽羅求成就經一卷 ,
哪吒太子求成就陀羅尼經一卷。」可惜兩卷源自印度的經書均已散佚,難探究竟。



除了文化融合以外,哪吒除暴安良、守護平安的神通在僧侶的傳播下廣為流傳,哪吒鬧海頗具鎮水災色彩,在地方傳說中還具備了治病救人的神通,受到民眾歡迎。而其身著紅肚兜的男嬰形象,更為農耕民族喜聞樂見。由此,民間對哪吒的崇拜一浪高過一浪,直至今日,在四川江油地區及台灣地區,哪吒廟仍是香火鼎盛。

哪吒形象的傳入與重塑,正是中華文明包容性的最好作證。時至今日,我們更應具有包容的胸懷,吸收國外優點的同時給國漫更多的寬容,助力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Ⅷ 釋迦牟尼是如何誕生的

在眾多的奴隸制國家中,東北部的拘薩羅國所屬的迦毗羅衛國,幅員很小,東西60餘公里,南北80餘公里,土地肥沃,河川水利發達,盛產稻米,是一個富裕的國家。

國王凈飯王,是釋迦族中一位德高望重的族長。自做國王後,把這個國家治理得繁榮昌盛,深得人民愛戴。王後摩耶夫人是鄰國拘利族天臂國王的女兒,夢人騎白象入腹而有孕。公元前565年春,摩耶夫人依舊俗歸父國生產,行至國都外藍毗尼的時候,在一棵無憂樹下生下喬答摩·悉達多。悉達多意為「成就一切者」或「吉財」。這一天是4月8日,後來佛教定為「浴佛節」或「佛誕節」。

摩耶夫人分娩後7天便死去了。為了照顧撫育太子,凈飯王選摩耶夫人的妹妹做王妃,喬答摩便在姨母的愛撫下成長,他天資聰明,生性仁愛,對一切生命都倍加愛護不忍傷害,以致得了個「怯懦太子」的稱號。但他並不計較,他關心的是為什麼動物中有弱肉強食,人們中有相互殘殺,沒有人能解答這個問題,他便去書中尋找答案。但他所讀的是婆羅門教的書,他從中找不到要找的東西。不過,他的好學勤奮,也使他掌握了哲學、文學、藝術知識,並且還學得了一身好武藝」。

凈飯王一心指望悉達多將來大有作為,又憐其生而失母,所以對他倍加愛護,在他16~17歲上,給他娶了一位窈窕賢德的妻子叫耶輸陀羅,並生兒取名為羅喉羅。總之,在外人眼中,太子的生活過得很舒適。

有一天,太子出遊,看到了一個老者和一個病人,他想幫助他們,可是他無法給老人恢復青春,讓病人重新健康,這令他深深苦惱。第二次出遊他又遇到了送葬的悲慘場面,給他很大的刺激,他深感人生無常,抑鬱寡歡。凈飯王為讓太子快樂,費巨資為他建造夏宮,設酒池肉林,美女百人侍候。但悉達多王子無時不在考慮人類生老病死的大問題,考慮如何拯救受苦的人們,對父王所做的布置根本沒有興趣,思慮再三,他決定去深山訪名師出家修行。

悉達多在29歲那年,即公元前536年,離開嬌妻幼子,放棄了王儲的地位,離家遠游,他先東南行至毗舍厘,從名師阿羅迦蘭就學,後又去摩揭陀的王舍城訪名師郁陀迦羅摩求教,但二人傳授的瑜伽法不能使他達到解脫的目的。

於是,他便到迦雅地方烏魯拜拉村的苦行林中進行苦修。當時,印度除了婆羅門教外,還有耆那教具有相當影響,二者都主張苦行修身。悉達多當時尚不知如何才能使自己大徹大悟,達無上正覺,山就只能按婆羅門教等的要求苦行修煉,他拋棄一切安樂,嚴苛地折磨自己,甚至絕食到瘦弱不堪的地步。這樣過了6年,他終於明白這種方法不能解決他內心的困惑。因為這種苦修方式只能剋制生理上的慾望,卻不能給人以心靈上的啟示。悉達多決定放棄這種生活。他走入尼禪河,洗凈了滿身的積垢,並接受了牧羊女替生所給的香乳糜,使虛弱已極的體力得到恢復。

悉達多離家後,凈飯王曾派5個侍者去追回他。這5個人是橋陳如、阿舍婆誓、摩河跋提、卜力伽叫、摩男俱利。他們在苦行林中找到了太子,並留下同他一起苫修。但當他們看到太子放棄了苦修時,就氣憤的離他而去。

悉達多失去了夥伴,離開了苦行林,來到一棵蓽缽羅(即菩提樹)下,敷吉祥草東向盤坐,閉目修行。他對萬物生滅的原理反復思索,盤坐49天,終於豁然而悟,心靈上不再存有一絲無明,他發現了真理成就了無上正覺,徹知了宇宙萬物中的一切。他成佛了。這一天是12月8日,後來被叫做「成佛節」。

這就是人們常謂的釋迦牟尼的誕生。從此,印度的文明更添光輝,古怪的印度人,有了不同於婆羅門教的,屬於自己的宗教——佛教。

Ⅸ 釋迦牟尼在印度神話中的地位

釋迦牟尼在印度神話中只是諸神中的一位,地位並不尊崇。印度神話中有三位主神:梵天、濕婆、毗濕奴。沒有釋迦牟尼的影子。

1、梵天:印度教神話中三大最高神之一。世界的創造者。佛教吸收其為護法神,稱「大梵天王」 。
2、濕婆:印度三大神的第三位。又叫「西哇」。是最受崇拜的神之一。是象徵「昌盛」和「吉兆」的神。同時又象徵「毀滅」,是起死回生之神。一般被視為「破壞神」。同時他也是生殖之神,傳到中國後與藏教密宗中的大歡喜菩薩互相影響。

3、毗濕奴:三大主神之一,與前兩者並稱為三聯神。稱謂極多,有一千種以上,常見的為「那羅衍」,「世界之主」等。

釋迦:原名喬達摩。悉達多,佛教的創始人。相傳為印度北部小國王子,後舍棄家庭,權位,獨自出走。七年後在菩提樹下頓悟成佛。又被稱為釋迦世尊,但不是藏密所說的大日如來。佛教中最為崇高的神。

釋迦牟尼的生平,沒有引起早期三藏編者的重視,他們只是盡量詳細記錄導師的言詞;更詳盡的敘述和更傳奇的故事在後來才被精心編造出來。關於佛陀的形象,相對可靠的是一個基本輪廓。他成長於富裕的環境,娶妻生子後,大概29歲時出家;所學的禪定和苦行都無法解決問題;約35歲時得到佛陀的自覺。

餘生的歲月,他的足跡遍布恆河流域,向各階層說法教化。他對外道思想所做的揚棄,糾正了時代文明的某些偏失,也維護了剎帝利的階級利益,使他被尊稱為釋迦族的聖人。

(9)印度神話怎麼變得釋迦牟尼擴展閱讀

歷史淵源

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左右,《吠陀經》問世,這是印歐語系諸民族中最為古老的一部文學著作,全部是祭祀用的聖歌和禱詞。在其中,印度神話初次較為系統的組合起來。吠陀神話里所描述的最大的神是因陀羅,他是天帝,眾神之首。

據記載,因陀羅原本是帶領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的英雄,死後成為神,其神格化可以看作是吠陀詩人對於權利的一種附會。與它相關的註解文獻有《梵書》、《森林書》、《奧義書》。

吠陀神話中歌頌的主神是天帝因陀羅,以及水神伐樓那、死神閻摩、風神伐由等司掌自然的大神。吠陀文化後期,印度產生了婆羅門教,種姓制度的出現是其權力更為集中的一個體現。

公元前六世紀左右,在各方面快速發展的印度進入列國時代,經濟發展、戰爭頻繁、思辨深邃,是這個時代的三大特徵。,這一時期,宗教方面,出現了耆那教,其藝術和哲學價值也是最高的。

印度神話對佛教影響也非常大,佛教的神除了釋迦牟尼、幾個弟子、幾個羅漢之外,觀音借鑒了雙馬童、彌勒借鑒了密多羅、毗盧遮那最初是某阿修羅王的名字、各種明王來自濕婆的憤怒相、閻羅王是閻摩、四大天王來自印度的四方護法神(懼毗羅、伐樓拿等)、韋馱是卡爾提克亞、吉祥天是羅乞什。

其中印度神話最著名的要算《羅摩衍那》和《摩柯婆羅多》。這是兩篇非常龐大的詩史,限於篇幅就不詳細介紹了。《摩柯婆羅多》中最有名則是鼎鼎大名的人類英雄黑天。對印度神話感興趣的朋友有機會可以找這兩本書的翻譯版來看看。

其實與印度神話相關的書籍還很多。其中最著名的要算往世書系列。通常,往世書分為十八大往世書與十八小往世書。這些書應該算是眾神的個人傳記和專題介紹,比如《梵天往世書》、《毗濕奴往世書》、《濕婆往世書》、《大鵬往世書》等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印度神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釋迦牟尼

Ⅹ 釋迦牟尼是怎樣誕生的

釋迦牟尼誕生於公元前565年4月8日。姓喬達摩,名悉達多。他的父親是印度半島北部的一個小國(今尼泊爾境內)的國王。當地的風俗,嬰兒要出生在外婆家裡。悉達多的母親懷孕以後,准備回娘家去生育,路過一個花園,在樹下休息時就生了這位王子。他母親從此得病,第七天就死了。所以,悉達多是由他姨母撫養長大的。這個孩子從小就喜愛學習,文學、哲學、算學,他都精通。同時,他又喜歡武術,騎馬、射箭、擊劍,他全都嫻熟。他的父親非常高興,決定將來把王位傳給他,並且希望他光宗耀祖,成為一個統一天下的大王。

閱讀全文

與印度神話怎麼變得釋迦牟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在越南辦一個手機卡要多少錢 瀏覽:621
尼摩船長在哪裡與英國 瀏覽:495
伊朗新冠狀怎麼得美國 瀏覽:993
越南家居怎麼進中國 瀏覽:232
中國白銀手鐲怎麼樣 瀏覽:975
病毒是怎麼傳染到伊朗的 瀏覽:431
中國現在怎麼停電 瀏覽:624
表哥在英國留學送什麼 瀏覽:387
在越南簽證過期回國怎麼辦 瀏覽:396
威廉為什麼當英國國王 瀏覽:141
西西里是義大利哪裡的 瀏覽:949
軸心一方的義大利什麼梗 瀏覽:655
伊朗的演員什麼波波 瀏覽:832
美國什麼時候暗殺的伊朗將軍 瀏覽:549
義大利麥當勞怎麼點 瀏覽:452
中國人壽形象代言人有哪些 瀏覽:346
眾所周知印度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604
為什麼英國王室很有錢 瀏覽:297
越南老乾媽怎麼樣 瀏覽:111
中國武警部隊有哪些下屬單位 瀏覽: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