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摩奴法典》是出自哪個古文明拜託各位大神
摩奴法典 (梵 mānava-dharma-sāstra,manu-smrti)是古代印度婆羅門教的經典,系以摩奴法經(梵 Mānava -dharma-sūtra )為基礎所修補之法典。 據該書自述,系由梵天著成,並傳予其後代,即人類始祖摩奴(梵 Manu ),再由其後代波利怙(梵 Bhrgu )傳到人間。全書共十二章,含二六八五偈,內容為關於吠陀習俗、慣例與說教之法律條文,其中訴訟法、民法等規則拙劣不全,適足以顯示該法典之古老程度。摩奴法典古來即為印度人生活法規之基準,緬甸之佛教法典即依此法典作成,暹邏法典亦根據摩奴法典而作,爪哇亦有摩奴法典,巴里島現在仍實際應用之。 依據《吠陀經》與傳統習慣而指定。又稱《 摩奴法論》,相傳為「人類的始祖」摩奴所編,故名。實際上,是婆羅門教的祭司根據吠陀經與傳統習慣而編成的。法典內容駁雜,大約編成於公元前2世紀~公元2世紀(一說為公元後的頭幾個世紀)。傳至今日之《摩奴法典》共12章,2684條。第1章講述創世紀的神話;第 2~6 章論述婆羅門教徒的四住期的行為規范;第 7~9 章主要包括民法、刑法、婚姻制度、繼承法;第10章是關於種姓的法律;第11章是贖罪法;第12章包括因果報應、輪回轉世之說。其中,純粹法律的篇幅約佔全書的1/4。 表現了婆羅門教為了維護高級種姓制度的利益和特權的願望。 這部法典涉及面廣,內容豐富,為研究古代印度歷史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資料 。其影響遠及緬甸、泰國、爪哇和巴厘等地。 在古代印度有許多名目繁多的所謂法經(Dharma sūtra)和法論(Dharma sāstra)的傳世之作,其中《摩奴法典》是影響最大、最重要的一部。該法典凡十二卷,涉及面很廣,然其核心內容可以歸納為一點,即維護種姓制度。它宣揚種姓起源的神話,論列各種姓的不同地位、權利和義務,規定依違種姓制度的獎懲,並以'來世'苦樂作為這種獎懲的補充。因此,《摩奴法典》作為維護剝削階級高等種姓利益的工具,其所發揮的作用甚至是純粹的法典難以比擬的。 法典現存 7、8種9~18世紀的梵文注釋本。西方學者曾發表一些譯注本。中國出版兩種漢譯本:馬香雪從迭朗善(法)譯本轉譯的《摩奴法典》;蔣忠新從梵文原本譯出的《摩奴法論》。
滿意請採納
Ⅱ 《摩奴法典》出自哪個國家反應了什麼制度它最大的特點是什麼
摩奴法典是古代印度婆羅門教的經典,系以摩奴法經為基礎所修補之法典。
該法典維護了種姓制度。
《摩奴法典》是古代印度法經和法論的傳世之作中的影響最大、最重要一部作品。該法典凡十二卷,涉及面很廣,然其核心內容可以歸納為一點,即維護種姓制度。它宣揚種姓起源的神話,論列各種姓的不同地位、權利和義務,規定依違種姓制度的獎懲,並以'來世'苦樂作為這種獎懲的補充。因此,《摩奴法典》作為維護剝削階級高等種姓利益的工具,其所發揮的作用甚至是純粹的法典難以比擬的。
Ⅲ 簡述《摩奴法典》的性質和歷史地位
古印度婆羅門教的法律和法規的匯編又稱《摩奴法論》,相傳為「人類的始祖」摩奴所編,故名。實際上,是婆羅門教的祭司根據吠陀經與傳統習慣而編成的。法典內容駁雜,大約編成於公元前2~公元2世紀(一說為公元後的頭幾個世紀)。傳至今日之《摩奴法典》共 12章,2684條。第 1章講述創世紀的神話;第2章至第6 章論述婆羅門教徒的四住期的行為規范;第7章至第9章主要包括民法、刑法、婚姻制度、繼承法;第10章是關於種姓的法律;第11章是贖罪法;第12章包括因果報應、輪回轉世之說。其中,純粹法律的篇幅約佔全書的 1/4。
法典的核心內容是宣揚種姓起源的神話,宣稱婆羅門種姓為「一切創造物的主宰」。旨在維護印度種姓制度。法典論列各種姓的不同地位、權利和義務,規定依違種姓制度的獎懲。
《摩奴法典》對印度歷史和社會具有廣泛而持久的影響。英國殖民者統治印度時仍把法典作為私法的典範繼續援用。其影響遠及緬甸、泰國、爪哇和巴厘等地。這部法典涉及面廣、內容豐富,為研究古代印度歷史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資料。
法典現存 7、8種9~18世紀的梵文注釋本。西方學者曾發表一些譯注本。其中有法國迭朗善的法譯本,英國畢勒爾的英譯本,俄國埃里曼諾維奇的俄譯本,蘇聯伊林的校訂本。中國出版兩種漢譯本:馬香雪從法譯本轉譯的《摩奴法典》;蔣忠新從梵文原本譯出的《摩奴法論》。
Ⅳ 漢謨拉比法典和摩奴法典都建立在哪一制度之上
奴隸制度
《摩奴法典》是印度最古老、最重要的一部法律文獻,它不是由國家正式頒布,而是婆羅門教僧侶根據吠陀經典和歷來的習慣編制而成。傳說由所謂「人類始祖」摩奴所制定,故稱為《摩奴法典》。
(1) 公開確認四種原始種姓以及派生的各個種姓的等級差別;
(2) 法典以婆羅門教教義為指導思想,是該教政治思想體系的重要文獻;
(3) 將古代印度的專制君主神聖化,進一步用神權來維護奴隸主階級的統治。
《漢謨拉比法典》體現了刑法的殘忍,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同現代法律所弘揚的人道主義精神、平等精神是不同的。但《漢謨拉比法典》對後來西方各國的立法產生了重要影響。現代西方各國的法律都可以找到《漢謨拉比法典》的影子。許多法律原則都起源這部法典:比如要有證據才能定罪;設置公民陪審團;所有案件要立案並記錄,方便以後查看與審閱。也對以後人們研究古巴比倫社會的法律與制度提供了重要文獻。
兩部法典主要的共同特徵就是都體現了人與人(奴隸主與奴隸)之間的不平等,都是用來維護奴隸主階級統治的。
所以說是建立在奴隸制度上。
Ⅳ 古代巴比倫 古代印度維護奴隸主階級利益的是什麼
漢謨拉比法典,是目前所知的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成文法典,竭力維護不平等的社會等級制度和奴隸主貴族的利益,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倫社會的情況。法典分為序言、正文和結語三部分。正文共有282條,內容包括訴訟程序、保護私產、租佃、債務、高利貸和婚姻家庭等。它刻在一根高2.25米,上周長1.65米,底部周長1.90米的黑色玄武岩柱上,共3500行,是漢謨拉比為了向神明顯示自己的功績而纂集的。
Ⅵ 摩奴法典出自哪個國家,反映了社會什麼制度。
摩奴法典是古代印度婆羅門教的經典。 依據《吠陀經》與傳統習慣而指定。又稱《 摩奴法論》,相傳為「人類的始祖」摩奴所編,故名。實際上,是婆羅門教的祭司根據吠陀經與傳統習慣而編成的。法典內容駁雜,大約編成於公元前2世紀~公元2世紀(一說為公元後的頭幾個世紀)。傳至今日之《摩奴法典》共12章,2684條。第1章講述創世紀的神話;第 2~6 章論述婆羅門教徒的四住期的行為規范;第 7~9 章主要包括民法、刑法、婚姻制度、繼承法;第10章是關於種姓的法律;第11章是贖罪法;第12章包括因果報應、輪回轉世之說。其中,純粹法律的篇幅約佔全書的1/4。 表現了婆羅門教為了維護高級種姓制度的利益和特權的願望。 這部法典涉及面廣,內容豐富,為研究古代印度歷史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資料 。其影響遠及緬甸、泰國、爪哇和巴厘等地。 法典現存 7、8種9~18世紀的梵文注釋本。西方學者曾發表一些譯注本。中國出版兩種漢譯本:馬香雪從法譯本轉譯的《摩奴法典》;蔣忠新從梵文原本譯出的《摩奴法論》。
Ⅶ 簡述古代印度法律的基本特點
1、印度宗教眾多,影響到印度法律的結構、體系異常復雜。婆羅門教,以吠陀經為其最高經典。佛教以三藏為基本經典。還有耆那教等。
2、匯和法律、倫理道德和哲學為一體。
3、法典不是國王或立法機構頒布的,而是由宗教界的著名人士或婆羅門教的僧侶貴族按照社會需要和階級利益而進行編撰的。
4、公開宣揚社會的不平等,將一切居民的地位和權利義務用法律形式加以確定,形成一套完整的種姓制度。
(7)古代印度的法典是什麼擴展閱讀:
古代印度法可以分為佛教分支和婆羅門教分支,相互興替。佛教代表性的法律文件有孔雀王朝阿育王(約公元前273一前232在位)召集高僧編篆的三藏,即《律藏》、《經藏》和《論藏》。婆羅門教法律將古老文獻《吠陀》奉為經典,其中的《法經》起著法典的作用,還有《喬達摩法經》。
大約在公元前4世紀孔雀王朝時期寫成的政治經濟論文《政事論》中,也包括許多法律規范的內容。在法律文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摩奴法典》,共有12章,包括宗教、道德和法律規范以及哲學等內容。古代印度法律肯定王權無限,還肯定了古印度奴隸制社會的種姓制度。
在土地法方面,國王對全國土地享有最高所有權。契約通常用宣誓方式訂立。婚姻也是一種契約,不同種姓之間原則上禁止通婚、強調家長及丈夫的權利,妻子和子女處於同奴隸相同的地位。在刑法方面,各種姓之間犯同樣的罪,處罰不同。
Ⅷ 古印度法的淵源除國王詔令和教法典籍外,主要還有哪些
古印度法的淵源除國王詔令和教法典籍外,主要還有吠陀。
古代印度法的發展和宗教密不可分,按其歷史發展,主要淵源包括
(1)吠陀: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後,印度出現了最早的傳世文獻——吠陀。吠陀是印度最古老而神聖的法律淵源,約成於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600年, 用詩歌體裁寫成。吠陀本集共4部:《梨俱吠陀》(贊頌明論)、《娑摩吠陀》(歌曲明論)、《耶柔吠陀》(祭祀明論)和《阿達婆吠陀》(巫術咒語匯集)。它們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涉及到很多行為規范和社會習慣。大約在後期吠陀時期,即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600年,印度的氏族制度解體,逐漸形成奴隸制國家。
(2)法經:附屬於吠陀,是對它的解釋和補充,約成於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 以散文體裁寫成。它主要是祭祀的規則和教徒的生活准則,沒有統一文本,各教派均有自己的法經,不同時期亦有不同的法經流行。
(3)法典(也有人主張稱「法論」, 以區別於近現代的法典):婆羅門祭司編成的教法典籍,它所包含的純粹法律規范比法經多。全部法典陸續出現於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6世紀,其中最重要的為《摩奴法典》。《摩奴法典》約成於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2世紀,是印度法制史上第一部較為正規的法律典籍,具有相當大的權威性。它較為全面地論述了吠陀的精義,規定了以種姓制為核心的基本內容。該法典對印度法制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傳播至東南亞及遠東地區。
(4)佛教經典:是古代印度法的重要淵源之一,總稱「三藏」,即:經藏、論藏、律藏。①經藏,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及其門徒宣揚的佛教教義;②論藏,佛教各教派學者對教義的論說;③律藏,佛教寺院規條。其中尤以律藏的法律意義最為明顯。佛教法的中心內容是「五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淫邪、不妄語、不飲酒。
(5)國王詔令:其中最為人注目的是阿育王的詔令, 要求人們遵守佛法、服從官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