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玄奘死後,為何用葦席裹屍,置於深山老林
子午嶺沿黃土高原與關中平原之間的邊際徐徐東進,南折而行,忽然一個拐彎,遂聳成了玉華山。川流不息,沖出四個峽澗,都極為幽邃,它們是:芝蘭谷,鳳凰谷,野火谷,珊瑚谷。唐太宗李世民曾經說:「有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也。」玄奘便圓寂於斯。古者有言,生有時,死有地。玄奘居然應驗了。
627年,玄奘27歲,開始了西域之行。他是隨商隊出境的。他曾經再三上書朝廷,盼望能批准其往天竺去學習佛經,最終無音訊。遂不惜違反法律而去追求真理。見他走了,官方便發布了通緝令,指出:「有僧玄奘,欲入西蕃,所在州縣,宜嚴候捉。」到涼州,通緝令便到涼州,到瓜州,通緝令便到瓜州,好在有仁者相助,玄奘才沒有半途而廢。
玄奘是河南偃師人,慧根深長,十二歲便在洛陽凈土寺出家。之後持缽雲游天下,足跡遍布今之河南、陝西、四川、湖北、河北和山西,他謙虛請教高僧大德。不過,他終於遺憾地發現,佛教流行中國幾百年,卻爭論紛紜,迷惑久存,信徒也各執其辭,遂發誓往釋迦牟尼的故鄉去澄清問題。
西域路上,玄奘九死一生。風暴、沙漠、雪山、驕陽,迭起襲身。嘗有四天不得飲食,而且常常迷失方向,只能尋白骨和馬糞向前。胡佬之謀害,盜匪之搶劫,甚至部族之強留,也都是致命的危難。然而,玄奘發誓:寧可死,不能屈,並堅持走到了天竺,今之印度。數渡恆河,遍巡聖跡,尤其是在那爛陀寺跟隨戒賢大師的五年學習,使其佛經大明。遵戒賢大師之命,玄奘為眾僧設壇授業,釋義排難,從而名聲鵲起。應戒日王之邀,在曲女城參加法會,連續十八天宣揚大乘之旨,千目仰視,萬耳傾聽,竟無一聲詰責反駁,從而威望隆盛。這是641年春天的情況,玄奘41歲。
然而到佛教之源來學習,是為解決中國的問題,天竺再愜,玄奘也要歸去,遂告別了他的崇拜者和仰慕者,啟程返回。在抵達於闐國的時候,玄奘不忘他是偷渡出境的,便上書朝廷,承認自己私奔天竺,冒犯了憲章。645年,唐太宗下詔,表示歡迎其還,並願見玄奘。
一個徹底追求真理的人不懼怕困難、坎坷,甚至准備犧牲,同時,也能拒絕富貴和權力。當年在赴西域的路上,便有高昌王愛敬玄奘,提出要供養他一生,並奉為國師,讓其民崇拜和仰慕,不過玄奘堅拒,因為其目標並不在地位與生活的優越;在洛陽,玄奘向唐太宗匯報了西域十七年的收獲,唐太宗欣悅有加,覺得其具松風水月之清華、仙露明珠之朗潤,遂建議他輔政治國,不過,玄奘也婉拒了,因為他所追求的不是世俗之顯赫。所以,矢志成事,就當像玄奘一樣去欲無畏。
玄奘返回後,基本上就在長安翻譯佛經,先在弘福寺,後到慈恩寺,又到西明寺,凡十五年,功績豐碩。可惜京師人雜,請教者和好奇者紛至沓來,難有寧日。長期勞作,身體也病倦了。他便上書唐高宗李治,希望恩准往玉華寺去翻譯佛經,度其餘生。唐高宗同意了,並批示翻譯佛經的團隊隨之而行。
玉華寺就在玉華山。624年,唐高祖李淵在鳳凰谷建仁智宮,一來避暑、狩獵,二來可以駐兵防禦突厥對關中的進犯。周谷城認為,突厥就是秦漢時期的匈奴。到了647年,不足48歲的唐太宗身患風疾,特別懼熱,便改仁智宮為玉華宮,並擴大為五門十殿,巍峨至極,從而修養於斯。唐高宗登基不久,大約是651年吧,下詔廢玉華宮為玉華寺,並還土於民,其原因難測。玄奘便居這里的肅成院,共四年,有大典翻譯成冊。
664年夏歷正月的一天,玄奘在玉華山過河,趔趄失足,損傷其脛,漸為重病。玄奘顯然有預感,遂吩咐門徒,他的生涯將盡,死了用葦席裹屍,置於深山老林的僻靜之處就行了,因為他的身體不潔,怕染天物。幾個門徒雖安慰了師父,但卻不禁流淚。二十六天後,玄奘便圓寂了。
西安距玉華山有兩個小時的路程。高岡上的草木和峪溝里的草木盡管青蔥滿堆,但似乎已有秋風在孕育了。驀地感到一陣惆悵!玄奘曾經向唐太宗提出要到嵩山少林寺工作,太宗不同意,之後,玄奘又向唐高宗提出要到嵩山少林寺工作,高宗也不同意。為什麼皇帝不給玄奘選擇的自由?為什麼非要把玄奘安置在長安不可?是因為玄奘的思想影響天下嗎?皇帝是如何考慮的?玄奘又是怎麼一種感受?玄奘在玉華山多少留下了一些遺產。看到了懸空而鑿的供奉釋迦牟尼及其菩薩的岩窟,看到了一棵娑羅樹,還有佛足印石和金剛座石。
玄奘是曠世之人,也是絕代之人。
⑵ 石棉的化學成份
石棉是6種具有商業用途天然纖維礦物的總稱。石棉這個術語不是礦物學的,而是商業性的術語,是指具有高抗張強度、高撓性、耐化學和熱侵蝕、電絕緣和具有可紡性的礦物產品。石棉由纖維束組成,而纖維束又由很長很細的能相互分離的纖維組成。石棉可分為蛇紋石石棉(溫石棉)和閃石石棉兩類。石棉很早就用於織布,中國周代已能用石棉纖維製做織物,因沾污後經火燒即潔白如新,故有火浣布或火烷布之稱。
石棉具有高度耐火性、電絕緣性和絕熱性,是重要的防火、絕緣和保溫材料。目前石棉製品或含有石棉的製品有近3000種,主要用於機械傳動、制動以及保溫、防火、隔熱、防腐、隔音、絕緣等方面,其中較為重要的是汽車、化工、電器設備、建築業等製造部門。
由於石棉纖維能引起石棉肺、胸膜間皮瘤等疾病,許多國家選擇了全面禁止使用這種危險性物質,其他一些國家正在審視石棉的危險。
【發展簡史】
人類對石棉的使用已被證明上溯到古埃及,當時,石棉被用來製作法老們的裹屍布。在芬蘭,石棉纖維還在舊石器時代的陶器作坊被發現了。希臘歷史學家赫羅多托斯(公元前5世紀)曾談到用來裝盛被焚燒屍體骨架的耐火容器。據說夏勒馬澳擁有一塊用石棉製成的白色檯布,他在一次宴請客人的飯後將桌布扔於火中以使客人感到驚奇。
中國周代已能用石棉纖維製做織物,因沾污後經火燒即潔白如新,故有火浣布或火烷布之稱。列子書中就有記載:「火浣之布,浣之必投於火,布則火色垢則布色。出火而振之,皓然疑乎雪」。馬可波羅曾說道一種「礦物物質」,被韃靼人用來製作防火服。
在法國,拿破崙皇帝曾對石棉很感興趣,並鼓勵在義大利進行實驗。最古老的石棉礦是在克里特島(希臘)、塞普勒斯、希臘、印度和埃及發現的。在18世紀,歐洲共記載了20個石棉礦,最大的是位於德國的賴興斯坦(Reichenstein)。在美洲大陸,賓夕法尼亞洲開採石棉開始於17世紀末期。
1860年以後工業采礦發展起來,這既是受到了義大利和英格蘭紡織工業的驅動,又是因為在南非、北美和俄國發現了大型石棉礦藏。
1900年前後,全世界開採的石棉數量大約是每年30萬噸。石棉采礦自工業時代開始一直不斷發展, 1975年約500萬噸的石棉被開采出來,此後,吸入石棉粉塵帶來的健康風險被廣為傳播開來,使用石棉的數量逐步下降,到1998年降至300萬噸上下。
【礦物種類】
石綿種類很多,依其礦物成分和化學組成不同,可分為蛇紋石石棉和角閃石石棉兩類。蛇紋石石棉又稱溫石棉,它是石棉中產量最多的一種,具有較好的可紡性能。角閃石石棉又可分為藍石棉、透閃石石棉、陽起石石棉等,產量比蛇紋石石棉少。
1.蛇紋石石棉(serpentine,chrysotile)
也稱纖維蛇紋石石棉,或溫石棉(amphibole),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硅、氧化鎂和結晶水,它的分子式是Mg6[(OH)4Si2O5]2。蛇紋石石棉呈白色或灰色,半透明;沒有磁性、不導電、耐火、耐鹼,纖維堅韌柔軟,具有絲的光澤和好的可紡性。目前世界所產石棉主要是蛇紋石石棉,約佔世界石棉產量的95%。
2.角閃石類石棉(amphibole)
包括青石棉(crocidolite)(亦稱蘭石棉或紫石棉)、鐵石棉(amosite)、直閃石石棉(anthophyllite)、透閃石石棉(tremolite)和陽起石(actinolite)。角閃石類石棉各品種由於含有鈉、鈣、鎂和鐵成分數量不同而相區分。須注意,蛇紋石和角閃石礦物本身可有纖維結構或非纖維結構兩種,有纖維結構的蛇紋石和角閃石才稱為石棉。
【礦物性質】
不同種類的石棉,物理機械性質和化學性質也都不同。石棉纖維長度一般為 3~50毫米,也有較長的。中國發現最長的石棉纖維達2.18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
石棉纖維的軸向拉伸強度較高,有時可達374公斤/厘米2,但不耐折皺,經數次折皺後拉伸強度顯著下降。石棉纖維的結構水含量為10~15%,以含14%的較多。加熱至600~700℃(溫升10℃/分)時,石棉纖維的結構水折出,纖維結構破壞、變脆,揉搓後易變為粉末,顏色改變。
石棉纖維的導熱系數為0.104~0.260千卡/米•度•時,導電性能也很低,是熱和電的良好絕緣材料。石棉纖維具有良好的耐熱性能,一般在300℃以下加熱2小時重量損失較少,若在 1700℃以上的溫度下加熱2小時,溫石棉纖維的重量損失較多,其他種類石棉纖維重量損失較少。
蛇紋石石棉是鎂的含水硅酸鹽類礦物,屬單斜晶系層狀構造。原始結構呈深綠、淺綠、淺黃、土黃、灰白、白等色,半透明狀,外觀呈纖維狀,具有蠶絲般光澤。蛇紋石石棉纖維的劈分性、柔韌性、強度、耐熱性和絕緣性都比較好,比重為2.49~2.53,比熱為0.266,表面比電阻為8.2×107~1.2×1010歐,體積比電阻為1.9×108~4.79×109歐•厘米。
蛇紋石石棉的耐鹼性能較好,幾乎不受鹼類的腐蝕,但耐酸性較差,很弱的有機酸就能將石棉中的氧化鎂折出,使石棉纖維的強度下降。
角閃石石棉屬於單斜晶系構造。顏色一般較深,比重較大,具有較高的耐酸性、耐鹼性和化學穩定性,耐腐性也較好。尤其是藍石棉的過濾性能較好,具有防化學毒物和凈化被放射性物質污染的空氣等重要特性。
蛇紋石石棉和閃石石棉的區分是:把石棉放在研缽中研磨,蛇紋石石棉成混亂的氈團,纖維不易分開,閃石石棉研磨後易分成許多細小的纖維。不含鐵的石棉呈白色,含鐵的石棉呈不同色調的藍色。纖維狀集合體絲絹光澤,劈分後的纖維光澤暗淡。
石棉是彼此平行排列的微細管狀纖維集合體,可分裂成非常細的石棉纖維,直徑可小到0.1微米以下。完全分裂開松後,用肉眼很難觀察,因而是良好的細菌過濾材料。
纖維長度超過8毫米的石棉與20~25%的棉紗混合可製成防火紡織材料,較短的纖維可用於製作石棉膠合布、石棉板和絕緣材料等。藍石棉具有獨特的防化學毒物和凈化放射性微粒污染空氣的性能,被用於製作各種高效能過濾器,用它製造的石棉紙過濾效率達99.9%。
垂直裂隙的石棉纖維稱為橫纖維,一般長度在30厘米以下,蛇紋石石棉多以這種形式產出,平行裂隙方向延長的石棉纖維稱縱纖維,其長度可達1米以上,藍石棉多為縱纖維。其他石棉這兩種纖維均有。
【產地與儲量】
據美國USGS統計,世界石棉已探明儲量2億噸,主要分布在俄羅斯、中國、加拿大、哈薩克、巴西、南非和辛巴威,特別是俄羅斯的烏拉爾地區和加拿大的魁北克地區,合計約佔世界總儲量的50%。
石棉礦床產在超基性岩中或變質白雲岩中。石棉產在寬幾毫米或幾厘米的岩石裂隙中形成棉脈,礦體則由群集的棉脈組成。蛇紋石石棉分布廣,占石棉總產量的95%。它主要形成於侵入體與白雲岩或白雲質灰岩的接觸帶和超基性岩經變質作用形成的蛇紋岩的網狀裂隙中。閃石石棉多在動力變質條件下,由熱液提供鈉、鎂質交代含鐵硅質岩而成。最大的纖蛇紋石礦藏位於俄羅斯聯邦的島拉爾山脈。
【主要應用】
世界上所用的石棉95%左右為溫石棉,其纖維可以分裂成極細的元纖維,具有優良的紡絲性能。青石棉和鐵石棉占石棉總消耗量的5%以下,主要用於造船。直閃石石棉是類似滑石的一種石棉,常用作「工業滑石」。
石棉纖維可以織成紗、線、繩、布、盤根等,作為傳動、保溫、隔熱、絕緣等部件的材料或襯料,在建築上主要用來製成石棉板,石棉紙防火板,保溫管和窯墊以及保溫、防熱、絕緣、隔音等材料。石棉纖維可與水泥混合製成石棉水泥瓦、板、屋頂板、石棉管等石棉水泥製品。石棉和瀝青摻合可以製成石棉瀝青製品,如石棉瀝青板、布(油氈)、紙、磚以及液態的石棉漆、嵌填水泥路面及膨脹裂縫用的油灰等,作為高級建築物的防水、保溫、絕緣、耐酸鹼的材料和交通工程的材料。國防上石棉與酚醛、聚丙烯等塑料粘合,可以製成火箭抗燒蝕材料、飛機機翼、油箱、火箭尾部噴咀管以及魚雷高速發射器,船舶、汽車以及飛機、坦克、艦舶中的隔音、隔熱材料,石棉與各種橡膠混合壓模後,還可做成液體火箭發動機連接件的密封材料。石棉與酚醛樹脂層壓板,可做導彈頭部的防熱材料。蘭石棉還可作防化學、防原子輻射的襯板、隔板或者過濾器及耐酸盤根、橡膠板等。
1.紡織
纖維長度較長、含水量較多的石棉纖維經機械處理後,可直接在紡織機械上加工,製成純石棉製品。或在石棉纖維中混入一部分棉纖維或其他有機纖維,製成混紡石棉製品。由於大多石棉纖維的長度較短,比較脆硬,容易折斷,用機械加工容易污染空氣。為了改進紡紗工藝和防止污染,近年來採用濕法紡紗,首先製成石棉薄膜帶,經加拈製成紗線,然後再加工成為各種石棉製品。石棉紗線經制繩機械加工可製成各種繩索。也可織成石棉布縫制石棉服、石棉靴、石棉手套等勞動保護用品。
2.建築
石棉水泥製品,常見的如石棉水泥管,石棉水泥瓦和石棉水泥板和各種石棉復合板等。這類製品的石棉用量占石棉總消耗量的75%以上,隨著塗料工業的發展,各種彩色石棉瓦、彩色石棉板等將為建築行業提供更優質的材料。 石棉板用於建築物的隔熱、隔音牆板等。 生產石棉水泥製品一般選用硬結構的針狀棉,級別要求不甚高,4~5級棉即可滿足使用要求。
石棉水泥製品所用石棉主要為溫石棉,有時也摻加適量青石棉和鐵石棉,所用水泥主要是硅酸鹽水泥,若用磨細石英砂代替40%左右的硅酸鹽水泥時,則製品需經蒸壓養護。石棉與水泥的重量比的范圍為10∶90~20∶80。
石棉水泥製品的生產方法有圓網抄取法、馬尼亞尼成型法、 擠出法、 注射法以及干法等。①圓網抄取法(Hatschek process)是較多採用的方法。其工藝是石棉水泥料漿加水稀釋成為一定濃度的懸浮液後,經圓網筒過濾脫水並轉移到一無端毛布上形成薄料層,然後通過真空脫水和加壓密實,使薄料層粘集成為具有一定厚度的料坯,以供加工成各種製品,如波形瓦、平板和管等。②馬尼亞尼成型法 (Magnani process)是將較濃的石棉水泥料漿或石棉水泥懸浮液直接流入成型機的毛布上,進行真空脫水和加壓密實,製成石棉水泥波形瓦或壓力管。馬尼亞尼成型法、擠出法、注射法或干法製造石棉水泥製品,其石棉利用率均不如圓網抄取法高。
石棉水泥製品具有較高的抗彎和抗拉強度,可製成薄壁製品;還具有耐蝕、不透水、抗凍性與耐熱性好以及易於機械加工等許多優點。其主要缺點是抗沖擊強度較低。
石棉纖維在瀝青中可以提高瀝青的軟化溫度及降低其在低溫下的脆性。 石棉瀝青製品有薄型石棉瀝青板、石棉瀝青布(石棉油氈)、石棉瀝青紙、石棉瀝青磚、液態的石棉漆和軟性嵌填水泥路面及膨脹用的油灰等,作為建築物的防水、保溫、防潮、嵌填、絕緣、耐鹼等材料。
3.工業
(1)石棉保溫隔熱製品:鍋爐外壁和導管上常用石棉製作保溫層,能提高鍋爐的熱效率,降低熱能損耗。對蒸汽設備隔熱,可降低車間溫度,對於石油精煉等易燃、易爆部門亦可減少事故。冷藏設備採用石棉隔熱,可以提高冷藏效果。用於車、船等交通工具的鍋爐室隔熱,將不致提高車廂或船艙的溫度。 為了充分利用短纖維石棉和低質量石棉以降低成本,把石棉和其它材料配合製成以下保溫材料用於有關設備中。如碳酸鎂石棉粉、硅藻土石棉泥、碳酸鈣石棉粉、陶土石棉粉等都是比較廉價的石棉保溫材料。近年來,國內又開發出了一種比較高級的石棉保溫材料-泡沫石棉,該產品導熱系數低、保溫性能好、節能效果顯著,而且裝卸方便。
(2)石棉橡膠製品:主要用於各種設備的密封、襯墊。主要品種包括:油浸石棉盤根、油浸石棉石墨盤根、其它石棉盤根、石棉橡膠板,耐油板等。生產量最大的是普通石棉橡膠板(高、中、低壓)及耐油板,一般用溫石棉製造,根據牌號不同選擇不同級別。
(3)石棉製動(傳動)製品:是任何傳動機械和交通工具所不可缺少的,因為石棉有較高的機械強度和耐熱性,有良好的摩擦性能。
a.制動產品:有制動帶、制動片或叫剎車帶、剎車片。國產剎車帶現有三種類型:一是石棉編制剎車帶,分樹脂和油浸兩種,多用於礦山機械和拖拉機;二是橡膠石棉布剎車帶;三是石棉纖維橡膠剎車帶,多用於輕型機械的制動。 國產剎車片主要用石棉為增強材料,以酚醛樹脂為粘合劑,以填料為摩擦性能調節劑,經膜塑而製成的三元復合材料,主要用於載重汽車的制動剎車。另外,還有人工合成的火車閘瓦,鑽機閘瓦等。
b.傳動製品:主要用於各種機動車輛和工程機械的動力傳動。主要品種為各種規格的離合器片、阻尼片等。石棉離合器的主要成分與剎車片相近。石棉製動材料對石棉的要求不很高,只要石棉纖維充分松解,5、6級石棉已能滿足製品性能要求。
(4)石棉電工材料:利用石棉纖維與酚醛樹脂塑合而製成各種電工絕緣材料。在電工上做高壓器材的底板,高壓開關把手,電話耳機柄及其軍用器材以及配電盤、配電板、儀錶板等。 在造紙機上,用精選的石棉製成厚度為0.2mm以下的絕緣石棉紙,是用在電機線圈的一種絕緣材料。 溫石棉用於製造電工絕緣材料時,必須充分注意纖維中所含鐵的存在形式。這種鐵若是以磁鐵礦細粒分散在纖維中,則其製品的絕緣性顯著降低,甚至不能做電工製品。因此,必須經過特殊處理除去此類雜質,方可用於製造電絕緣製品。淶源石棉礦屬碳酸鹽岩型石棉礦床,含鐵量少,絕緣性能極佳,最適宜製造石棉電工材料。
消費領域主要有商業樓宇屋頂面材料、塗覆復合材料、摩擦材料、密封墊圈材料、絕緣材料。
【主要危害】
1.石棉污染
世界上所用的石棉95%左右為溫石棉,其纖維可以分裂成極細的元纖維,工業上每消耗1噸石棉約有10克石棉纖維釋放到環境中。1纖克石棉約含100萬根元纖維。元纖維的直徑一般為0.5微米,長度在5微米以下,在大氣和水中能懸浮數周、數月之久,持續地造成污染。長期吸入一定量的石棉纖維或元纖維能引起石棉肺、肺癌、胸膜間皮瘤、腹膜間皮瘤和胃腸癌等。
研究表明,與石棉相關的疾病在多種工業職業中是普遍存在的。如石棉開采、加工和使用石棉或含石棉材料的各行各業中(建築、船隻和汽車修理、冶金、紡織、機械和電力工程、化學、農業等)。
德國1980-2003年期間,石棉相關職業病造成了1.2萬人死亡。法國每年因石棉致死達2000人。美國在1990-1999年期間報告了近20000個石棉沉著病例。
1998年,世界衛生組織重申纖蛇紋石石棉的致癌效應,特別是導致間皮瘤的風險,繼續呼籲使用替代品。世界衛生組織還聲明,沒有認定任何門檻,在此水平之下石棉粉塵不致產生癌症風險。
許多國家選擇了全面禁止使用這種危險性物質,包括大多數歐盟成員國(所有成員國到2005年必須禁止一切石棉的使用)和越來越多的其他國家(冰島、挪威、瑞士、紐西蘭、捷克共和國、智利、秘魯)。其他一些國家正在審視石棉的危險,如澳大利亞和巴西。
2.測定方法
用化學方法測定環境中的石棉是很困難的。石棉在環境中含量很低,大氣中、水中的石棉只佔其中懸浮物總量的數萬分之幾至數千分之幾,目前一般採用電子顯微鏡法測定。環境中的溫石棉的元纖維具有縱橫比大於3,呈管狀,管內並有毛細管結構等特徵。在電子顯微鏡下將元纖維放大1萬至2萬倍,藉助其特有的形態進行計數,以1纖克石棉等於100萬根元纖維的關系換算成為纖克每立方米來表示大氣中石棉含量。水中石棉含量以每升水中含有石棉纖維的根數表示。
3.防治措施
① 城市中禁止興建石棉及石棉加工廠,已建工廠則增設高效除塵裝置,加強個人防護和定期體檢。
② 制訂石棉的排放標准和最高容許標准。
③ 禁止噴塗含有石棉纖維的耐火材料。
④ 嚴禁將石棉垃圾傾入江河湖海等水域。
⑶ 木乃伊的裹屍布是用什麼做的
是用亞麻製成的。
⑷ 印尼松巴島的存屍風俗是什麼
在印度尼西亞松巴島,居民有存屍的風俗。死者在埋葬前要用松巴島的土布,層層包裹,一般都要包上幾十層,甚至上百層。有一位王族將軍的後裔,他的屍首被包上一百五十五層松巴布。屍體必須是坐著的姿勢,坐在一塊牛皮上。
如死者家屬無力舉行隆重葬禮,那就只好把層層包裹的屍首存放在屋內。在松巴島的勃拉里島和里第烏瑪魯等地,就有一些人家在屋裡存放了好幾具屍首,有的甚至存放了十幾年、幾十年,即使包上這么多層布,把它放置在屋內,讓子孫們在兩旁端上祭品供奉,其腐爛時的屍臭仍時而可聞,但子孫們不能作任何迴避,直到舉行葬禮為止。
松巴島的居民大都信仰一種原始的「馬拉波」,即把「祖宗」奉若神明。他們認為祖宗僅次上帝,因此對祖宗的葬禮,必須十分隆重。他們認為死者在陰間和活人在陽間一樣,需要吃飯穿衣,使用錢鈔,因此舉行葬禮時,就要屠宰牲口,埋葬財寶,以供死者在陰間享用。
這種裹屍存屍的風俗,雖然極不衛生,但也促進了松巴島的手工織布業的發展。島上幾乎家家戶戶都有手工織布機,勤勞智慧的松巴婦女,善於織出圖案美觀、色彩鮮艷的各種松巴布。
⑸ 水葬是哪個民族
水葬是一些國家、地區、民族都有的殯葬習俗,不專屬於某一民族。在中國水葬主要是以藏族為主。
水葬是世界上比較古老的葬法,即將死者遺體投於江河湖海的葬法。水是人類生命之源,人們對水寄於無限美好的嚮往和遐想。在許多神話中,都把水和神、幸福、美好、不朽連在一起。所以在安葬死去的親人時,人們又很自然地聯想到水葬。
傳統水葬一般採用三種形式:漂屍式、投水式和撒灰式。
漂屍式:屍體完整,通常放在竹筏、木筏或小舟上,有的裹上白布、覆上鮮花或哈達,選河道水流較大處作入水口,讓死者的身體,隨水漂流。
投水式:有全軀式投水和分屍式投水。全軀,常見將死者束縛成嬰兒狀,裝入麻袋並封好口,當然,為了不使身體浮出水面,還不忘記裝入石塊或綴上石塊;分屍式投水,一般會連棺槨一起拆散了,投入水中。
撒灰式:當然,除前面送葬儀式外,在最終處理時,還要分兩步,火化成灰與撒入水中。
(5)現在印度用什麼裹屍布擴展閱讀:
在恆河邊印度教徒的水葬中,一般需要准備這樣一些材料:
擔架一副;裹屍布一塊;小油燈一盞;鮮花花環和花瓣;矩形柴堆(長寬可以放下死者而略顯闊綽)與引火草;酥油;檀香木片一堆;負責火化的焚屍人還需准備長竹竿等用具。
與《殺生》電影中「水葬」的表現形式有諸多不同,送葬隊伍一路高喊的內容,也不是「啊——啊——」,而是「羅摩——羅摩——是真理(satya);羅摩——羅摩——是真理(satya))」(羅摩是印度教大神毗濕奴的化身)。
在20世紀80年代後,瓦拉納西等城市,於恆河邊興建電力火葬場,這種柴堆火化法就被電力火化所代替,之所以被取代原因當然是柴火的缺陷:難成灰燼。
漂屍式在安葬時,可以做得很哀很美,具有良好的裝飾基礎。整潔嶄新的服飾、覆蓋鮮花與花瓣,極大程度上保持著死者(在活人、尤其外人眼中)的尊嚴。
當死者身體隨水流走之後,由於沒有經過最初的人工處理,這個身體就必須等待大自然進行漫長的腐化分解,若由於風向問題等,造成死者在下游某個水岸擱淺,難免會形成腐臭變形、不堪入目,此時,死者最初那份短暫的尊嚴,早已一掃而光,造就了「開端美好——結局不堪」的現象,這一點,與人類回歸大自然的神聖初衷,也頗為相隔。
投水式的嬰兒狀,是為了表達人重新如嬰兒般回歸自然懷抱的祈願,同時,還帶有祝願早日投胎轉世的美好心願;分屍式,則背後與當地人的另一層信仰有關:祭「魯」。據說部分藏族同胞的這種水葬方式,是為了將身體徹底奉獻給「魯」。
「魯」大約是世界四大元素:地、火、水、風中「水」的神靈,在藏人心目中,除了小片指甲或毛發等留著紀念外,將身體完完全全奉獻給河水中的魚類水生物食用,就是對「魯」的最好祭禮。
⑹ 各個國家的葬禮習俗
當家裡死了人,首先是向親朋好友報喪,報喪要身背大米,將米灑在親戚朋友家的樓梯上,然後站在樓下,把死訊報告給親朋。如果到外寨報喪,按照古老的傳統,只能站在寨子外面,託人把死訊通報給寨里的親朋好友。
家裡人則把死者抬到竹樓的中間,將屍體依靠在木柱上,傣家稱棵木柱為「騷流乃」,並要求一次性坐靠穩,否則不吉利。然後用溫水沐浴更衣,隨後將死者平卧,雙手合於胸前,手下置臘條二對,用白布裹屍,把眼、鼻、嘴部位剪孔裸露,殮入棺中。擇日出殯,傣家人有許多忌諱,傣語說:「晚隴抱些宰,晚來抱些影」。「隴」與「來」分別為干支中的「辛」與「丙」。「晚隴抱些宰,晚來抱些影」,意思是「隴」日,死者是男的就不能出殯;「來」日,死者是女的也不能出殯。出殯那天,要把竹樓作一次徹底大掃除,把三腳架下作一次徹底清除,將死者生前用過的東西,集中化為灰燼,倒在江河裡,順水而流,和死者一起進入天國。另外,由一親屬男子,右手持一把長刀,左手拿一個白布袋,用刀把前來參加送葬親友手中的「曼苦」樹葉包著的飯粒挑進白布袋裡,一起送進墓地,讓死者不作餓死鬼,好好安息。如果死者是熱戀中的青年,要選擇他(她)們常去那進而玩耍的一棵樹,出殯時,將屍體在樹幹上撞擊數下(一般是雙數),並禱告說:「這就是您心愛的人了,帶上他(她)一起去嗎。」據說,不這樣做,死者的靈魂就會回來找他(她)心愛的人。使其鬧病。
如果是孕婦病故,就要對孕婦進行剖腹,將嬰兒取出,把婦女和嬰兒分葬兩地。這是因為成人和小孩是要分葬的。有些地方,出殯時,還要舉行斷絕夫妻關系儀式。不論年齡多大,其中一方去世,都要舉行儀式,其儀式是:用一縷白線(或用一臘條,從中折斷),系在棺木上或屍體上,生者握住另一端,由村長或一長者,將其線割斷,即表示斷絕夫妻關系。可以另娶和另嫁,不受婚約。
送葬返回,重新安放鐵三腳架,重新燃起火光,請僧侶誦「芒嗄拉」經文,送家神家鬼,然後方告葬禮結束,開始新的生活。
壯族二次葬習俗
人死後,第一次葬是將遺體安放在木製的棺材裡,「躺」著埋在土裡,堆成長形墳,叫「長墓」,也叫「新墓」,表示人還「睡」著,並沒有「死」;也表示人的靈魂還沒有到「陰府」,還是「新鬼」,沒有投胎轉世,所以在家堂上另給他設靈位,祭祖時他是沒有份的,所以另在他的靈位設祭。第二次葬是第一次葬三年之後,也就是腐屍「化凈」之後,將「凈骨」撿出,安放在陶罐(壯話叫做「金罐」,也叫「金鍾」)中,選取「墳山寶地」重葬,堆成圓形墳,叫「圓墓」,也叫「祖墓」。顧名思義,「祖墓」的死者是應該有後代的(含旁系親屬),故年輕人死後一般不作二次葬。解放前,按習俗不滿36歲的人(還有帶身孕死[壯語叫「濕身死」]的婦女)是不進行二次葬的。但在解放後,人們思想解放了,沒那麼迷信了,成年人(16歲以上)及「濕身死」婦女也行二次葬了。
一次葬的墓地,一般比較隨便,地頭田邊、茅山荒坡均可,並不講究「風水」,不過還是要請「地理師(風水先生)」來定「墳向」,定下葬時辰,除了葬禮十分看重之外,入葬卻非常從簡。但在舊社會,或追溯到民國以前,有個別「富貴」的人,為顯示自己的身份,一次葬非常隆重,墓地也建得異常堂皇,仿照帝皇的做法,不再做二次葬,民間稱之為「大葬」。不過,在民眾觀念中,對此種葬式大都嗤之以鼻,並不看重;甚至對一些荒蕪的「長墓」譏之為「無主」或「無後」,有時還以此來咒罵自己厭惡的人「以後死了埋長墓」,意為未成年即死(早死)。
二次葬的墓地則很講究「風水」,如果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墓地,寧可把「金壇」(撿骨後安放凈骨的陶罐)寄葬在臨時選定的地點,一般尋找向陽、乾爽的土坡劈崖,挖個可以容得「金壇」的拱門形的洞穴,「金壇」安放好之後,通常敞開著,過路的人可以看到,也有用草皮土塊封住的。對這種寄葬,清明掃墓也很簡單,砍去雜草,燒幾柱香即可。但寄葬時間不能太長,通常是一年,最多三年,當然也有因經濟問題或其他原因而長年寄葬的。
二次葬墓地的「風水」通常由「地理師」來尋找,或自己尋得後由「地理師」來確認。人們普遍認為,墓地的「風水」會給子孫後代帶來好運,否則就要倒運。稍懂「地理」的人都知道,墓地應該靠山臨水或枕山面水或背靠山峰、面臨平原,就像活人所住的村莊一樣。上林李姓巨族(據族譜記載,宗傳三十餘代,現今人口二十餘萬人)祖傳的族譜上有個故事,足以說明人們對墓地風水的看重。故事原文是:
傳說五百年前,有個風水先生,寄宿於吾太始祖諱景晟公的家居住,其人之名乃是江西黃勝東也。此人有博通古今之學,尤屬風水特長,終日遊山玩水,到處命山為名,所謂金雞展翅,丹鳳朝陽,白鶴飲水,九龍戲珠,每一山都因其形而得其名。……景晟公官任鳳化(今上林)知縣,娶妻黃氏。黃氏為人寬達,四海來客,視同一家。前述黃勝東先生游旅鳳化,客居景晟公家,黃氏待之如親兄弟,黃先生感動得世所罕見,因而有心送一風水寶地與她。送地之前,特再三試黃氏之心:一說,先生每天出遊,返家時將帶滿污泥的雙腳浸入水缸滌洗,黃氏不但不惱,反而慰問先生,並毫無怨言地清洗水缸,再充滿水,次次如此;二說,先生每逢雨天必出遊,並向黃氏取傘,返家時,黃氏總在門口等其歸來,在門口,先生就當黃氏之面,故意將雨傘在門框上碰破,黃氏非但不怪,還為先生頂風冒雨而贊賞有嘉,如此不知損壞了幾多雨傘;三說,有一次,先生要去邀約故人,因而借景晟公官衣一用,黃氏慷慨與之並多予銀兩,先生酒宴之後,將所剩豬肉以官衣包回,弄得官衣齷齪不堪,黃氏亦不怪之;……先生既受黃氏之招待,於是送給黃氏一墳地坐落於天堂山之嶺西燕雲徐村背,並稱,所謂天堂山三台落脈,土角流金螞蟻窩地也,此吉地有三種葬法:一曰九代狀元,二曰代代富足,三曰千子萬孫。景晟公願以九代狀元而葬,而黃氏則因景晟之前五代、代代獨子,因而阻止道:九代狀元雖貴但不長而衰,而千子萬孫世代綿長,蕃而不絕。先生滿口稱贊黃氏之見勝於須眉,正是福人葬福地,結果黃氏百年之後而葬之,先生親自主持葬事,後來應驗,於是留下千子萬孫《澄江巨族》之傳說……
二次葬,先是撿骨(也叫「撿金」),一般是一次葬三年後。所以定三年,一是等遺體腐化干凈,二是按「五服」應「斬哀三年」。撿骨也要選好時辰,「五服」內的直系親人都到場,先燒香祭拜,然後掘土、開棺,開棺時用蓬布或雨傘遮陽,見骨時親屬痛哭流涕,之後才圍成一圈,逐一將遺骨取出,揩凈,如果遺骨潮濕,還要用炭火烘乾。最後按從腳到頭的順序安放到「金壇」中,取「坐」著的姿勢,表示他自然從容地坐著,面對人間和他的子孫,祭拜時就像與後人親密無間地「見面」一樣,蓋好罐蓋。下葬又另選時辰,在墓地事先挖好一個容得「金壇」的圓筒形井穴,到時辰才將「金壇」放進去,「井穴」上嚴蓋一塊圓形石板,再堆土成墓。然後舉行隆重的祭拜儀式,二次葬禮儀結束。
二次葬後,一至三年之間,還要「探金」一至兩次。所謂「探金」,就是掘開墳土,打開石板,探看「金壇」里的遺骨好不好:乾爽的、金黃色的為好,泡水的、灰黑色的就不好。好的,就放心「定葬」了;不好的,要取出「金壇」寄葬,再找「風水地」重行二次葬;不好不壞的(遺骨雖不泡水但很潮濕、顏色灰白),可暫時復土留墳,第二年再「探金」一次,看看轉好或轉壞以決定該墓地的取捨。「探金」也由「地理師」定時辰和主持,前後均要祭拜,但儀式都較簡單。「定葬」後,此墓就是「祖墓」了,一般不再遷動了。
崖葬
在崖穴或崖壁上安葬人的遺體的一種葬俗。是風葬即露天葬的一種。崖葬習俗早在中國古代濮、 越、 巴、僚、漢等民族部分人中即已盛行。《臨海水土志》對崖葬已有記載。中國的崖葬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的仙霞、武夷山區,貴州,廣西山區、西江流域,湖南、貴州和四川接壤處的酉、辰、巫、武、沅等五溪流域,四川東南的長江及其支流沿岸,四川、雲南的烏蒙山區北麓至金沙江邊,台灣各島嶼。據碳14測定,福建武夷山崖葬船棺最早,距今3840±90年,約當於春秋、戰國時期。及至近代,部分壯族、 布依族、 苗族、瑤族、仡佬族,以及現在貴州西南部的部分苗族和台灣蘭嶼高山族雅美人都行崖葬。
崖葬大體可分為四種類型:①將葬具放置在天然崖穴中的稱崖洞葬;②將葬具放入山崖層理罅隙的稱崖墩葬;③將葬具放置在開鑿的山崖窟龕中的稱崖窟葬;④在懸崖上鑿孔釘木樁擱置葬具的稱懸棺葬。崖葬的葬制分一次葬和二次葬兩種。 葬具有多種: 葬屍多用木棺、石棺、陶棺和布袋;葬骨或骨灰多用小匣、小函和陶瓮。一些崖葬處還伴有崖畫、享堂或木偶。崖葬的葬所,有的僅置一、二葬具,有的置有數十葬具。同一處的若干葬具有的是同族或合寨擇期舉行儀式後同時葬入的,有的則是陸續葬入的,待葬滿一穴後再另擇它處。
越南、泰國、印度和緬甸交界處,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日本的琉球群島及美拉尼西亞群島和波利尼西亞群島一些地方,也有崖葬習俗。
納西族葬俗
1、 木幾。納西語,即"停屍"。在雲南麗江一帶人死後經過洗屍、換壽衣,然後停放在正躺物種中央的木板床上。頭朝外丶腳朝里丶蓋上被,中間房一面鏡子,臉上該一塊白布(或白紙),打開堂屋所有的門。死者頭前方一供桌,拜上一小碗夾生飯,上隔一熟雞蛋及一雙十字交叉的筷子,並擺上各種糕點及飯菜,點上長明燈(頭部腳步各一盞)孝子披麻帶孝,親友祭奠,都必須磕頭、哭喪。停放一天或兩天即如棺,在雲南中甸一帶,要把穿戴一新的屍體停放在住房大木床末端,而上神龕,上該有四段抹布拼成的單子,在壓以竹子。頭部防一供桌,擺上供品,點上油燈,村裡的人聞訊後都要前來添油、縣飯、一家一碗米飯,上訪兩片臘肉或兩個雞蛋。孝子在一旁守靈。叩頭、哭喪、東巴頌經。停放一天後入關。
2、 木聘。納西語"出殯"其儀式火葬於土葬地區各不相同。實行火葬的納西族支系摩梭地區,在火化的當天一早,邀請達巴和喇嘛念"安魂經"。念畢,在棺材上拴以數丈白布。隨著三生土炮響,正式出殯。這時,孝子背皮口袋,左手持燈,右手牽著白布走在前,哭聲、樂聲、火拴土炮聲響成一片,直往火葬場地。實行土葬的納西地區,出殯的當天一早,先派人去挖墓穴,並把為死者准備的碗、盤、筷子、木勺等,防盜區墓地途中的第一個插路口。出殯前,孝男孝女向靈柩扣拜告別,把祭桌換為長凳,其上放一乘著凈水的碗,東巴邊念送魂開路經邊用法刀把碗砍碎。在哀樂聲和哭聲中,由八人抬棺起來。從跪在院中的孝男孝女頭上越過。之後,東巴和吹鼓手奏樂開道,孝男孝女在大門外及第一個岔路口反向跪下兩次,讓靈柩從頭上越過,孝女及親友哭拜,返回,孝子則扛"混幡"因靈柩到墓地。
3、 木猜。即洗屍,是雲南永寧納西族摸索人的洗屍儀式。是在人斷氣後,請"達巴"占卜,確定用水的水源,從家族中選出一人,隨同達巴去取水,取水的人頭代銅盔,審批披甲,背負長刀,猶如古代的武士。取水時,左手端碗,朝河流逆回舀水。據說,這樣家裡人才會無病無災。不然回鄉流水一樣逝去。用柏枝燒熱水,搬入鼻煙、蒿技、酒等。由家中成年男子洗屍。洗屍用的水,男的九碗,女的七碗,而麗江納西族在城區附近,用的試土罐在水流方向舀水、舀前在河邊插幾柱香,並丟幾個潛在河裡。舀水回家時,一路上不許和任何人說話。
4、 曰每。即"指路雲南永寧納西族摩駿系在人死後"起屍裝館"由達巴念開路經。內容有氏族歷史,遷入永寧的經過,死者的生平以及向死者交待回族先方向地址路線。納西族人認為:人死後,其靈魂就要回到祖先的故地,於祖先生活在一起。開路時,拴上一隻雞,男性拴公雞,女性拴母雞,表示陪伴死者上路。雲南中吉在"指路"時,東巴一邊念開路凈,一邊步步往前移動,象徵未死者引路。而麗江的納西族,則在病人要斷氣時,以便讓其"含斂"一邊喃喃指路。
5、 回魂。時納西族舊時的喪俗。納西族人認為人死魂不死,人死後三天要回家來,固有讓死人還魂之俗三壩納西族,將死者火化後,當天晚飯後,死者家屬巴火燙打掃干凈。周圍薩上灰。夜裡不關堂屋門,讓死者的魂回來,這種迷信習俗,解放後多以改變。
6、 含殮。納西族語"紗撒吭"。納西族的習俗,在雲南麗江一帶,當病人快咽氣時,由兒子將紅紙包房入病人口中,並說你去的時候不要有什末牽掛,由三條路,上面世豺狼虎豹的路,不能走;下邊是雉雞的路,也不能走,中間是菩薩善人走的路,你就走這一條。"當病人死後,即將紅紙包取出,掛在脖子上,表示這是給死者上路的盤纏。
7、 洗馬。納西族的一種喪俗。這種喪俗時因地而已的。在火化前一天,人們要選擇一匹馬或幾匹馬配上華麗的轡頭鞍鞠,儀式死者乘騎。選好馬以後,在達巴主持下,選擇八名精壯小夥子,頭戴插有公雞尾的氈帽,身穿由龍圖形的長衫,要佩長刀,向死者磕頭祈禱"阿普阿因(爺爺奶奶),保佑我們,我們為你備馬征戰,凱旋而歸"祈禱畢,便出發"洗馬"。
隊前打一面三角小旗,其上繪有日月圖案。把馬牽到河流交匯處停下,達巴吟唱河或湖的起源,歌頌水神的仁慈,贊美駿馬。唱完,小夥子們依次用三碗水象徵性的把所牽的馬從頭到尾洗一遍。洗畢,將木碗打碎。達巴在念"馬洗干凈了,人也洗干凈了,這些馬奔跑入飛,虎狼燕子都不如他。為你准備了一切,你一定會順利返回家鄉"於是,牽馬人騎上馬,楊鞭驅馬急速回家,回途中,要安排"伏兵",跳搏鬥舞。
⑺ 乾隆的裹屍布價值連城,它究竟是用什麼製作的
其實這塊裹屍布並不是普通的布料而是緙絲陀羅尼經被,他是由藏羚羊絨,獐子絨和真絲混合緙絲而成的。孫殿英在抗日期間肆意洗劫了乾隆的陵墓,搶走了許多珍寶,但是他並不知道這塊裹屍布的價值,在他的眼中這就是一塊破布,他們將上面縫制的珍珠金線拆走之後,就將被子隨意的扔在了一旁。
這陀羅尼經被長約2米、寬1.38米,經被中特意標明了“左腳掌”和“右腳掌”、“左肩”和“右肩”的位置,完全按照乾隆身高量身訂做的,質地、織法和文字均帶有明顯的乾隆時期印記,堪稱國寶,可謂價值連城,但是當初卻被盜墓者隨意地丟棄在一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