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印度 verma什麼種姓
北印度(包括德里、哈里亞納邦、旁遮普邦等)的三大姓氏之一。三大姓氏為:夏爾馬(Sharma)、維爾馬(Verma)、古普塔(Gupta)。
Verma不屬於四大種姓中的任何一個。
印度四大種姓如下:
1、婆羅門(Brahmin)即僧侶,為第一種姓,地位最高,從事文化教育和祭祀;
2、剎帝利(Kshatriya)即武士、王公、貴族等,為第二種姓,從事行政管理和打仗;
3、吠舍(Vaishya)即商人,為第三種姓,從事商業貿易;
4、首陀(Sudra)羅即農民,為第四種姓,地位最低,從事農業和各種體力及手工業勞動等。
(1)印度沙什麼擴展閱讀:
印度種姓制度的分類:
1、種姓制度是印度與其他南亞地區普遍存在的社會體系。種姓制度以婆羅門為中心,劃分出許多以職業為基礎的內婚制群體,即種姓。
2、各種姓依所居地區不同而劃分成許多次種姓,這些次種姓內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許多聚落種姓,這些聚落種姓最後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層層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於整個印度次大陸的社會體系。
3、種姓制度涵蓋印度社會絕大多數的群體,並與印度的社會體系、宇宙觀、宗教與人際關系息息相關,可說是傳統印度最重要的社會制度與規范。
印度種姓制度的標准:
1、種姓制度並非一套絕對的社會階層,而是藉由許多不同的標准建立起來的一套相對階序,這些標准諸如:是否吃素、是否殺牛以及是否接觸屍體等。
2、這些標准背後的核心概念是一套「潔凈與不潔」的價值觀,然而該價值觀卻受到實際生活中的權力關系影響。
3、為此,古代印度的婆羅門發展出一套稱為「瓦爾那」的分類架構,作為解釋並簡化整個制度的方式。
印度廢除種姓制度的措施:
1、「任何人不得因種姓、宗教、出生地而受歧視」;
2、為了保證低種姓人和賤民的教育和求職權力,印度還實施了著名的「保留政策」,不僅在議會兩院為他們保留了一定比例的席位,而且在所有政府機構和國營企業中為他們保留高達27%的名額。另外,還給低種姓出生的學生一定比例的升學名額。
3、印度人的身份記錄里不再有任何關於種姓的記載。
❷ 印度沙漠的成因
1、冬季受副熱帶高壓控制,降水少;
2、夏季風西南風無法到達;
3、歷史上對印度河流域的過度開發導致對森林植被的破壞。
沙漠上空的空氣渾濁不堪,塵埃密度超過美國芝加哥上空幾倍,白天遮住了陽光,大氣灰濛蒙的,略呈暗紅色,夜間也不見群星。塵埃一方面反射一部分陽光,另一方面又吸收一部分陽光,使其本身增溫而散熱。
白天,因為塵埃彌漫使得地面不被加熱,空氣就不能上升。夜間,塵埃以散熱冷卻為主,空氣下沉,同時也減弱了地面的散熱。於是此地既無降雨條件,又無成露的可能。塵埃在這里竟制服了濕氣,使地面只能形成沙漠。
(2)印度沙什麼擴展閱讀
印度沙漠中塔爾沙漠是典型代表。是南亞西北部沙漠。位於印度西北部和巴基斯坦東南部 ,西以印度河、薩特盧傑河為界,東以印度馬爾瓦高原東側為緣 ,為印度大沙漠的延伸部分。海拔100~200米 ,面積近30萬平方千米 。
主要為沙質荒漠,東南部多礫漠,沙丘一般高達30~90米,最高達150米,沙壟、鹽灘地、龜裂地廣布。沙漠中有季節性鹽湖及干河道,地下水位埋藏較深。大部分地區無植物生長,少數耐干、熱的植物可以生存。在能利用地下水的地區,產有小麥和棉花。
屬亞熱帶荒漠氣候。受周圍高原山地,特別是西側伊朗高原的影響,很少降雨。年均降水量小於100毫米,氣候乾熱,夏季最熱月氣溫達48~51℃ 。5~6月的強烈塵暴是沙漠中的重要災害 ,居民多過著游牧生活。
有季節性鹽湖及乾涸的河床,只有深層水可供利用。居民多從事牧業。產小麥、粟、棉花等。
❸ 印度有許多沙漠嗎
塔爾沙漠(Thar Desert),也叫印度大沙漠,是南亞地區西北部的一個沙漠。該沙漠面積200,000平方公里。世界第***沙漠,亞洲第3大沙漠。 該沙漠大部分位於印度拉賈斯坦邦。而該沙漠伸延至巴基斯坦的部分稱為Cholistan,因此也經常統稱為Thar-Cholistan。爾沙漠位於巴基斯坦東南部、印度西北部,西至印度河、薩特盧傑河,東至印度馬爾瓦高原東側,是印度大沙漠的延伸部分。沙漠地區海拔100~200米,面積約200,000平方公里(77,000平方英里)。沙漠大部分地區為沙質荒漠,東南部礫漠較多,沙丘一般高度約為30至90米,最高達150米。沙漠中沙壟、鹽灘地、龜裂地廣布,有季節性鹽湖及干河道,地下水位埋藏較深。沙漠中有幾個鹽湖。除西部的印度河流域與東南部的盧尼河流域以外,大都為內流區。
❹ 印度的恆河沙是凈土沙嗎
不是呢!
恆河沙(梵文Ganga-nadi-valuka),為佛教用語,也做恆河砂、恆砂、恆沙等。恆河,為印度五大河之一。發源於西藏的雪山(喜馬拉雅山),向東南流,注入孟加拉灣。其源高且遠,其河寬且長,河中的沙,因細故多,為閻浮提諸河所不及,又為大家所悉知悉見,所以佛說法時,常以譬喻極多之數。恆河沙也是漢字文化使用的數量單位,恆河沙作為數量單位由於不同的時代和地區有著不同的大小,到現在人們仍然對其的解釋有分歧。通常指10的52次方到10的56次方的數量值。
❺ 印度沙漠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原因有多個 首先,歷史上的亂砍濫伐導致了附近的植被遭到嚴重破壞,水土流失使生態環境變得脆弱不堪,因此沙化嚴重;其次,該地地處亞熱帶與熱帶交接地帶又處在副熱帶高氣壓帶的控制下,全年高溫少雨,氣候乾燥,由此形成沙漠;還有,該地處在印度半島東西高止山脈的背風坡,年降雨量不足也是其形成沙漠的重要原因。
❻ 印度北邊是沙漠的原因是什麼
印度北邊是沙漠的原因主要是:
1、對於印度河的過度開發致使植被破壞,水土流失,造成生態環境惡化;
2、山脈的阻擋夏季西南季風所帶的水汽無法到達;
3、由於冬季副高的控制,盛行下沉氣流。無法形成降雨。
印度北邊是沙漠為塔爾沙漠。塔爾沙漠亦稱印度大沙漠。南亞西北部沙漠。是世界上最小的沙漠,位於印度西北部和巴基斯坦東南部 ,西以印度河、薩特盧傑河為界,東以印度馬爾瓦高原東側為緣 ,為印度大沙漠的延伸部分。海拔100~200米 ,面積近30萬平方千米 。主要為沙質荒漠,東南部多礫漠,沙丘一般高達30~90米,最高達150米,沙壟、鹽灘地、龜裂地廣布。沙漠中有季節性鹽湖及干河道,地下水位埋藏較深。大部分地區無植物生長,少數耐干、熱的植物可以生存。
❼ 印度沙漠的形成原因
(更新)
印度西北的沙漠成因是下面幾點
1冬季副熱帶高壓控制 降水少。
2夏季西南風無法到達(地形)
3歷史上對印度河的過度開發,導致生態破壞
我就要高考了 這是才復習的 絕對不少 就3個原因。
~~~~~~~夏季西南風無法到達,為什麼呢,它是平原啊~~~~~~~~~~~~~
首先這個地區是在 回歸線附近 受到副熱帶高氣壓影響。氣流下沉。不容易下雨。還有就是成為沙漠的地區的風是由 巴基斯坦吹來的(巴基斯坦本來就乾燥) 而是不 西南季風 反過來理解的 西南海洋上的風。 當然西南海洋吹得過來一些風(濕潤氣流)但是你仔細看下地圖冊。沙漠的 西南沿海它不是沙漠啊。
2這個地方在 奇拉朋齊 雨影區 東南濕潤氣流經過奇拉朋齊。已經下過雨了。到西邊就沒的下啦。
❽ 印度為何遭遇超級沙塵暴
這個季節應該是西南季風把印度西北部的「塔爾沙漠」的沙子刮入了印度北部~
不可能從東北刮過去,喜馬拉雅山脈不是吃素的……中部都是高原,熱帶季風氣候,不太可能形成沙漠,應該是塔爾沙漠的了~
自己推的~有誤請糾正
❾ 印度的沙麗是什麼
紗麗 (又稱紗麗服)是印度、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尼泊爾、斯里蘭卡等國婦女的一種傳統服裝,是一種用絲綢為主要材料製作而成的衣服。
印度紗麗的式樣也多種多樣,因穿者的貧富也有不同。歷史上亞歷山大大帝入侵印度時,有過改變印度婦女的服裝的想法。但印度婦女還是偏愛無需針線縫制的紗麗。最早的紗麗只是在舉行宗教儀式時穿,後來逐漸演變為婦女的日常普通裝束。
紗麗(Saree或Sari),是印度女性心中舍棄不了的一種情結,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以自己別具一格的創造力詮釋著他們對於生活、審美、色彩的理解和追求。
(9)印度沙什麼擴展閱讀:
主流
「紗麗」實則也並不多麼神秘,古代的紗麗原為飾有寶石的寬大腰帶,圍束時露肚臍,現代的紗麗已成為南亞大陸婦女的主要外衣。簡而言之,就是一大塊長5-6米、寬1.1-1.3米的衣料,一般由棉、紗、絲、布、毛、尼龍和混紡等主要底料製成,以質地「輕柔薄爽」為佳。
色彩不一,或艷麗,或淡雅,除了橘紅、朱紅、寶藍、銀白等單一純色外,也有多種顏色交融的間色;在衣料面上多有所裝飾,綉有花邊、金紋以及諸如吉祥花鳥、幾何圖形等形態各異的傳統花紋圖案,或雍容華貴,或清麗簡約,繽紛多元,勾勒出不同地位、不同職業女性的風韻。
❿ 印度的種姓不會再身份證上出現,那印度人是如何來區別階層的高低的
1、從語言的角度:印度的官方語言是英語,但事實上,許多低種姓和賤民不講英語。英語是印度高種姓之間交流的語言,體現印度高種姓的地位是一種榮譽。所以會英語也可以被我們視作區分印度高種姓和低種姓之間的方法。
2、膚色不同:通常情況下,皮膚越白,越有可能是一個較高的種姓,而那些棕色皮膚的人也是原來的居民,即較低的種姓。
3、從婚姻的角度:在高種姓中嫁給種姓是一種習慣,但嫁給種姓種姓是一種罪惡。但如果一個高種姓的人想嫁給一個種姓低的人,他就可以被接受。
4、姓氏不同:印度人的姓名一般是名在前,姓在後;如:桑賈伊·甘地(SanjayGandhi),「桑賈伊」是名,「甘地」是家族姓氏。
婆羅門常用姓氏:夏爾瑪(Sharma)、提維迪(Trivedi)、威亞斯(Vyas)、潘迪特(Pandit)等;
剎帝利常用姓氏:塔卡爾(Thakker)、拉吉普特(Rajput)、辛格(Singh)、塔闊爾(Thakor)、沃爾瑪(Verma)等;
吠舍常用姓氏:古普塔(Gupta)、默迪(Modi)、色斯(Seth)、甘地(Gandhi)、沙(Shah)、嘎加爾(Ghaggar)、高爾(Goal)等;
首陀羅常用姓氏:安貝達爾(Ambedkar)、蘇蘭基(Solanki)、恰馬爾(Chamar)、納伊(Nayi)、洛哈(Lohar)等。
(10)印度沙什麼擴展閱讀:
由於種姓制度與地域緊密結合,並有明顯的區域范圍,因此其政治權力可依區域大小分為三個等級:地方的小王國或地區行政中心、聚落以及個別聚落內的種姓。
這三個層級的權力運作雖有高低之分,而且差異甚大,但其共同特色是權力施行者都在模仿瓦爾納階序中的剎帝利,而且都會宣稱其權力的合法性與有效性,即使實際上未必如此。
尼泊爾的種姓制度與印度不同:婆羅門與剎帝利遠多於首陀羅,是印度的婆羅門有意為之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