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在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巴西巴基斯坦奈及利亞孟加拉國哪一個屬於亞洲
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
巴基斯坦
孟加拉國屬於亞洲
② 印度尼西亞和印度是什麼關系
印度和印度尼西亞是兩個獨立國家,沒有關系。之所以看起來有關系,是因為它們的中文名字接近,是翻譯引起的歧義。印度尼西亞的英文是Indonesia,而印度的英文是India。這兩個國家的名字中文寫起來雖然差不多,但英文名發音其實不一樣,印尼的發音更接近於「印多尼茲亞」,而印度的發音則接近於「印地亞」。
印度是我們的鄰邦,位於南亞,首都為新德里,人口僅次於中國。我國人對印度比較熟悉,那是一個盛產美女和寶萊塢歌舞影片的國度。印度最著名的景點就是泰姬陵。但印度同時也是一個對單身遊客自由行比較危險的國度,所以最好不要獨自一人去印度自由行,特別是單身女生。
印尼是東南亞國家,首都為雅加達,大概由約一萬多個島嶼組成,是馬來群島的一部分,也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號稱「千島之國」。因為島多,所以這個國家火山多,地震也多。我國遊客最熟悉的巴厘島就是印尼最著名的旅遊地。位於巴厘島的阿貢火山曾經一度噴發,濃煙和火山灰遮天蔽日,使巴厘島機場不得不關閉了一段時間,影響到了這個地區的旅遊業。
③ 奈及利亞
奈及利亞位於非洲西部的尼日河中下游,東臨喀麥隆,南瀕幾內亞灣,西接貝南,北接尼日。人口總數13388萬人(2003年),為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上人口超過1億的人口大國之一。國土面積92.38萬km2,其中陸地面積91.08萬km2,可耕用的土地面積約佔30.96%,永久作物面積佔2.79%,其他土地面積佔66.25%;可灌溉面積達2330km2;海域面積1.30萬km2。地勢北高南低,北部為高地,南部為低山丘陵,沿海為帶狀平原。邊界線長約4047km,海岸線長853km。奈及利亞高速公路里程達32105km,鐵路里程達3557km,原油輸油管線總長達2042km,油品管線達3000km,天然氣管線500km。
2002年國民生產總值(GDP)約411億美元,其中石油業佔42.40%,農業佔29.20%,服務業佔24.10%,製造業佔4.00%,其他0.30%。
一、礦產資源
奈及利亞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擁有探明儲量的礦產達34種,礦山約4000個。其中能源礦產資源有煤炭、石油、天然氣和瀝青;金屬礦產有鐵、鉛、鋅、錫、金、鈮、鉭、鎢、鋯、鉬等;非金屬礦產有滑石、石膏、重晶石、高嶺土、石灰石、大理石等。
石油、天然氣 奈及利亞具有豐富的油氣資源,據第十四屆世界石油大會估計,其常規石油可采資源量為402億桶(表1),居非洲第二位,常規天然氣可采資源量為7.19萬億m3,居非洲第一位。據美國《油氣雜志》2002年終號報道,截至2002年底,奈及利亞的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為240億桶(摺合32.74億t),佔世界總儲量的1.98%,居世界第十位;天然氣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為35092.00億m3,佔世界總儲量的2.25%,居世界第八位。奈及利亞的油氣資源主要分布在海岸盆地,包括尼日河三角洲及近海水域,為非洲海岸區含油氣最為豐富的地區。
煤炭 奈及利亞的煤炭為世界上低硫和低灰分的最好的煙煤之一,煤炭資源量約40億t,主要分布在17個煤田,目前的探明儲量約6億t。為西非惟一產煤國。
瀝青 奈及利亞瀝青儲量巨大,估計達420億t,幾乎比現有的石油儲量多一倍。
錫 奈及利亞錫資源較豐富,主要集中在奈及利亞中北部。分原生礦和砂礦。原生錫礦床產於侏羅紀的年輕花崗岩及前寒武紀的老花崗岩中,這些花崗岩的展布受一系列環形斷裂控制。原生礦床的品位均不太高,目前開採的大多為第四紀砂錫礦床。較著名的有卓斯高原錫礦區,它位於卡諾以南約240km,礦區中錫、鈮和鉭儲量分別為7.9萬t、2.66萬t和1600t。
表1 奈及利亞礦產資源估算儲量統計
目前,奈及利亞是歐佩克成員國之一,也是非洲最大的石油生產國。2002年石油產量為9860萬t。
煤 歷史上煤炭工業曾在該國工業中佔有重要位置,1960年煤產量將近100萬t,但由於後來石油工業的迅速發展,沉重地打擊了煤炭工業。2001年產煤僅3.5萬t(均產自埃努古地區的4個礦山),遠遠低於它的潛力。
鋼、鐵 奈及利亞鐵礦資源豐富,但鐵礦石品位較低,目前,主要產自誇孜州奧克內附近的伊塔佩的兩個露天礦,年產礦石30萬t。奈及利亞鋼鐵加工業比較發達,本地產的礦石明顯不夠,大量原料需從國外進口。位於本代爾州的一家鋼廠直接加工從賴比瑞亞和巴西進口的鐵礦石進行生產,另有3個軋鋼廠使用從西歐進口的鋼坯進行生產。1998年鋼產量為0.2萬t。政府還引進前蘇聯技術在誇拉州的阿賈奧岸灘建一個更大的鋼廠,投產後生產能力將成倍增長。
錫 奈及利亞錫礦生產在歷史上曾有過輝煌的成績。1919年錫金屬產量為5718t,1965年達到9700t,20世紀70年代開始,由於國際市場供大於求,使其錫產量逐年下降。目前,奈及利亞是錫生產國聯合會成員國。每年的生產份額為1500t,2001年錫產量為25t。
奈及利亞礦業總產值較大。但也存在許多問題,最重要的是缺乏資金和管理人員。政府正在著手解決這些問題。
奈及利亞政府較重視對外貿易,為非洲主要貿易國。2002年奈及利亞貿易出口量達173億美元(離岸價,下同,表3),貿易進口量達136億美元,貿易順差為37億美元。主要出口商品為原油、咖啡豆和橡膠,其中石油和油品占其出口總量的95.0%;主要出口貿易夥伴為美國(佔32.3%)、巴西(佔8.3%)、西班牙(佔7.2%)、印度尼西亞(佔5.9%)、法國(佔5.6%)和印度(佔4.0%)。主要進口商品為機械、化工產品、運輸設備、製造原料和食品,主要的貿易夥伴為英國(佔9.6%)、美國(佔9.4%)、中國(佔9.3%)、法國(佔8.7%)、德國(佔6.8%)、韓國(佔6.1%)、荷蘭(佔5.2%)和義大利(佔4.7%)。
表3 近年來奈及利亞進出口貿易額 單位:億美元
奈及利亞為世界第九大石油出口國,石油出口收入約占其國民收入的二分之一,外匯收入的95%來自石油出口。1999年3月以來世界原油價格飛漲使奈及利亞的石油出口收入大幅度增加,由1998年的98.55億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209.75億美元,增長了112.83%,2001年石油出口收入達208.27億美元,2002年石油出口量達190萬桶/日,石油出口收入達172億美元,占其外匯總收入的90%。奈及利亞石油主要出口到美國和歐洲,為繼沙烏地阿拉伯、墨西哥、加拿大和委內瑞拉之後,美國第5大石油進口國。
奈及利亞從1999年開始LNG出口,出口量逐年增長,由1999年的7.4億m3增加到2002年的78.4億m3,增長近10倍,2002年奈及利亞LNG主要出口到義大利(35億m3)、西班牙(16.1億m3)、土耳其(12.7億m3)、法國(8.0億m3)、葡萄牙(4.3億m3)和美國(2.3億m3)。
三、石油工業發展
奈及利亞為非洲第一大石油生產國,石油產量居世界第十一位,為歐佩克組織的重要成員國,石油工業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奈及利亞最早的石油工業完全被外國石油公司所壟斷,1934年殼牌-達西公司最早取得了石油勘探權,20世紀50年代以後,海灣、莫比爾、德士古等跨國公司紛紛進入奈及利亞石油市場,外國公司控制了奈及利亞石油工業的上游和下游。為了收回石油資源的主權,獨立後的奈及利亞政府主要通過頒布石油法、建立國家石油公司(NNOC)和參加歐佩克組織等途徑努力擺脫國際石油壟斷資本的控制,石油法規定尼政府與在奈及利亞經營的外國公司享有同等參與權,通過對外國石油公司實行參股,並不斷提高參股比例,逐步從外國公司手中收回石油資源主權,1979年奈及利亞國家石油公司在各外資公司中的參股比例已達60%,自此徹底扭轉了受控於外國資本的局面。目前對最大的外資公司殼牌公司(shell)的參股比例達55%,對其他的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雪佛龍德士古(ChevronTexaco)、埃尼/Agip(ENI/Agip)和道達爾菲納埃爾夫公司(TotalFinaELF)的參股比例達60%。
20世紀60年代奈及利亞石油產量為15萬桶/日,80年代隨著OPEC部分市場份額的損失,特別是北海油田對尼石油形成強力競爭,導致尼石油大幅減產,1987年尼石油產量銳減至127萬桶/日,石油出口收入僅為70億美元,不足1980年的1/3。80年代末期產量逐步恢復,到1997年第四季度產量達到232萬桶/日。以後隨著OPEC配額減少以及尼日三角洲地區政治騷亂,產量有所下降。2000年產量再度回升到207萬桶/日,2001年繼續增至228萬桶/日。2001年1月,OPEC將奈及利亞石油配額從207.5萬桶/日連續消減到178.7萬桶/日,使奈及利亞石油產量再度收縮。雖然奈及利亞對OPEC限產規定從未嚴格遵守過,2002年10月,奈及利亞石油產量超過OPEC配額達到194萬桶/日,但仍然使奈及利亞石油產量受到較大限制。2003年因美對伊戰爭,OPEC提高了成員國的生產配額,2003年1月奈及利亞獲配額為189.4萬桶/日,2月為201.8萬桶/日,目前最新配額為209.2萬桶/日。2003年3月在尼日三角洲的Warri地區發生的社區沖突引發嚴重的地區騷亂,使日產量下降至81.75萬桶日,從而導致世界原油市場價格波動,使國際油價從26美元/桶升至28.5美元/桶。
2002年石油產量為9860萬t,居世界第十一位。石油生產主要集中在陸上,約佔全國總產量的75%。油田約250個,其中生產油田139個,生產井2586口。
目前,在奈及利亞從事油氣勘探的國外公司有:英國BG公司、BP公司、雪佛龍德士古、埃克森美孚、埃尼/Agip、道達爾菲納埃爾夫公司、挪威國家石油公司(Statoil)、Sun Oil、Petrobras 和Tenneco公司。
未來3年隨著新的深水油田投產,奈及利亞的石油產量可增加40萬t/日。奈及利亞為世界第七大石油出口國,2010年前該國深水石油產量可超過100萬桶/日。殼牌公司投資27億美元建設的最大的Bonga新的深水油田將於2006年投產,Bonga油田位於距Niger Delta 120km的海域,水深1000~1100m,預測石油儲量6億桶。ExxonMobi公司的Erha油田將於2005年首次投產,該油田擁有儲量1億桶,產量可達15萬桶/日。ChevronTexaco公司作業的 Agbami項目將於2007年投產,產量將達25萬桶/日,該油田擁有石油儲量10億桶。
奈及利亞政府制定了長期石油發展計劃將石油產量由目前的200萬桶/日增加到2010年的400萬桶/日,努力增加石油探明儲量,將石油探明儲量由目前的240億桶增加到400億桶。
四、礦業政策
奈及利亞原為農業國,1962年農業和其他非油氣的產值占國民收入的比例高達78.2%,20世紀70年代石油工業的崛起,農業和其他產業被忽視發展緩慢,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農業和其他非油氣的產值占國民收入的比例下降至1977年1.1%,而油氣工業產值占國民收入的比例由1962年的13.3%猛增至1977年98.9%。90年代初由於奈及利亞政局動盪和西方國家經濟制裁等原因,經濟持續惡化,1992年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列為低收入國家,1995年尼政府加強了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取得了一定成效,1998年由於國際石油市場油價暴跌,使奈及利亞經濟遭受了巨大損失,1999年奧巴桑喬上台後,積極推行自由化和私有化改革,實施緊縮的貨幣政策,大力扶持農業,加強石油、天然氣和礦業等產業的發展及基礎設施建設,先後制定了一系列經濟調整和復興的方針政策,積極主動參與經濟全球化,努力把奈及利亞建成西非的經濟和金融中心。自2000年以來國際石油市場價格持續走高,使奈及利亞經濟形勢趨於好轉,2000年國民生產總值(GDP)達417億美元,增長率達3%;2002年約411億美元,增長率達3.2%;估計2003年GDP的增長率 3.5%。
奈及利亞獨立後對固體礦產資源的開發比較重視,首先對鐵礦和煤炭進行了開發。規定所有的固體礦產資源歸奈及利亞聯邦政府所有,勘探權、專有勘探許可證和采礦許可證均有固體礦產開發部頒發,並於1969年頒布了采礦法令和采礦法規。奈及利亞在礦業方面的重要的舉措有:
·1970年在全國建立了幾個鐵礦山和鋼鐵廠,並組建了奈及利亞礦業公司,該公司的職責負責除煤炭和石油以外的所有固體礦產資源的勘探和開發;
·1995年組建了固體礦產開發部;
·1999年對1948年頒布的礦業法規進行了修訂,在一些地區對投資者實行優惠的鼓勵政策,這些政策包括3~5年的稅收減免、延期支付礦區租用費和免除進口礦山設備的進口稅費。
盡管採取了以上措施固體礦產在國民經濟(GDP)中比例仍然很低,國家只對大型的礦山進行開發,小型礦山由於缺乏投資、不安全的礦山開采方法、破壞環境和缺乏技術使小型礦山違規生產,一些合法的小型礦山由於缺乏投資,對礦山的經濟可采資源不能進行勘探。
近兩年來,奈及利亞經濟在市場化改革中進展緩慢,雖然依靠豐富的石油資源使其經濟總量位居非洲第二,但民選政府執政後並未使經濟擺脫對石油的依賴,實現經濟的多元化目標,從而使經濟步入快速增長的軌道。奈及利亞政府為了擺脫經濟對石油的過分依賴,實現經濟多樣化,大力吸引外資進入非石油領域,加速私有化進程和積極發展國內中小企業,特別是在非石油領域大量吸引外國直接投資(FDI)。奈及利亞政府鼓勵私營領域為主導的礦業開發,並為投資者提供良好的投資環境,並制定了相關的法律法規,聯邦固體礦開發部制定的有關固體礦開發的鼓勵措施,包括:
(1)3~5年免稅;
(2)依據投資規模與項目情況延遲交納特許使用金;
(3)探測、勘察支出盡可能資本化;
(4)加強礦區基礎設施建設,如公路、供電;
(5)允許外商獨資設立礦業開采公司。
尼聯邦固體礦開發部負責為本土與外國投資者頒發勘探許可證。開采許可證的申請程序:
(1)公司首先向聯邦固體礦開發部申請礦業准入證書。具體提交的文件包括公司注冊證明(由公司注冊事務委員會頒發)、技術水平與財務能力的證明文件。
(2)申請勘探權(簡稱PR),在PR規定范圍內實施全面科學的礦物勘探。如進展順利,即可在具體地點鎖定具體某種礦物。
(3)公司向礦物所在地州礦產辦公室申請獨家開采許可證(簡稱EPL)。該許可證限定開采區域及礦物,依法開發面積不能超過22km2。一旦獲得該許可證,公司擁有該區域開采專有權。根據地勢特點,該許可證每1~2年需更新。公司在確信EPL規定區域內礦物開采量可達到規模經濟數量要求時,即可申請采礦許可證(簡稱ML)。
2002年7月奈及利亞政府設立了固體礦產開發總統顧問委員會,主席由固體礦產開發部部長擔任,委員由包括財政、通訊交通、電力鋼鐵、工業、環境和科學與技術等35個部門的部長組成。該委員會的職責包括:對現有的礦業法律和法規進行修訂,使其對私人投資者更友好、更具吸引力;建議在固體礦業開發方面引入競爭和鼓勵機制;建議為投資者提供奈及利亞潛在的綜合地質數據和信息;制定奈及利亞已探明的礦產資源的勘探規劃;制定獲得固體礦產業技術專家的計劃;對固體礦產開發部進行改革促進固體礦產業發展。該委員會制定了未來7年固體礦產的開發規劃,該規劃包括:加快固體礦業開發刺激工業和整個國民經濟增長,提高固體礦產業在國民收入中的比例;制定2010年奈及利亞地方工業對礦產的消耗規劃。短期內該委員會的任務是在固體礦產開發部建立數據中心為投資者提供地質和技術信息,增加煤炭在發熱和電力中供應使能源結構多樣化。
奈及利亞礦業開發水平很低,絕大多數仍待開發,因此在奈及利亞礦業領域投資機會巨大。
④ 世界上有印度尼日亞這個國家嗎
亞洲上有印度,有馬來西亞,有印度尼西亞,非洲有奈及利亞和尼日,但是這個印度尼日亞是個啥國家……真沒有這個國家
⑤ 印尼和印度是什麼關系
沒有關系。印度和印度尼西亞,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國家,各自有著各自的主權,並無任何從屬關系。而且,一個在南亞,一個在東南亞,從領土上看,兩者也並不毗鄰。
印度位於印度半島上,是南亞大陸上面積最為遼闊的國家;而印度尼西亞是東南亞國家,是一個典型的島國,其由上萬個島嶼構成,亦被稱為「千島之國」。印度尼西亞因為國家是殖民者建立的,所以只能選用殖民者留下的名字,印度也是這樣,兩者並無關系。
印度的由來: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這個地區誕生了發達的印度文明。不過由於地理位置至關重要,受到眾多外來民族的入侵,所以印度文明沒有傳承下來。
當然,印度的文化和人種雖然在不斷變化,但國名自始至終都沒有,始終是印度。印度取自梵文「婆羅多」,「婆羅多」一詞梵文的意思是「月亮」,是美好事物的通稱。可見,這個名字寓意還是比較好的。
以上內容參考: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印度尼西亞;網路-印度
⑥ 印度、印度尼西亞、印尼的區別
印度是一個國家,而印度尼西亞和印尼是同一個國家;
印度共和國,簡稱印度。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
(6)奈及利亞和印度尼西亞是什麼關系擴展閱讀:
一、印度位置
印度地處北半球,位於北緯8°24′~37°36′、東經68°7′~97°25′之間。印度是南亞地區最大的國家,面積為298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7位。
二、印度尼西亞位置
印度尼西亞地跨赤道(12°S-7°N),其70%以上領地位於南半球,因此是亞洲南半球最大的國家。經度跨越96°E到140°E,東西長度在5500千米以上,是除中國之外領土最廣泛的亞洲國家。
參考資料:網路-印度網路-印度尼西亞
⑦ 兩國關系的等級是怎麼劃分的
中國按照外交關系親疏,從1996年開始將與建交國家的關系分類,按等級由低至高依次為:單純建交、睦鄰友好、夥伴、傳統友好合作以及血盟5種關系。其中,夥伴關系被分為:合作夥伴、建設性合作夥伴、全面合作夥伴、戰略夥伴、戰略合作夥伴、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系。「戰略」意為共同討論世界經濟問題並在軍事、戰略方面合作以及國際舞台上展開合作。「戰略協作」指除戰略合作的內容外,雙方還將在軍事、戰略的技術方面協作互助。「全面戰略夥伴」:在戰略的各個方面展開合作。「合作」主要指經濟某些方面的合作;「全面合作」指經濟各個領域的全面合作;「夥伴關系」是指互不對立,並遵守「求同存異」原則,不攻擊某個特定的第三國。以中國建有夥伴關系的國家或組織,通常屬於中國的鄰國或者在國際有一定影響力。「建設性」或「創造性」夥伴關系意為:雙方本為敵對陣營,但希望通過合作與溝通,增加互信與雙贏,建設真正的夥伴關系。
以下由高向低排列:
與中國有血盟關系的國家:
暫無(中韓建交前,朝鮮為中國唯一有血盟關系的國家,但由於中韓建交,中朝外交等級降低為傳統友好合作關系)
與中國有傳統友好合作關系的國家:
緬甸、寮國、柬埔寨、朝鮮
與中國有「夥伴關系」的國家:
戰略協作夥伴關系:
俄羅斯
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系:
越南、巴基斯坦、法國、巴西、歐盟
全面戰略夥伴關系:
義大利、西班牙、非盟、葡萄牙
全面夥伴關系:
英國、德國
戰略合作夥伴關系:
韓國、埃及、印度
戰略夥伴關系:
哈薩克、印度尼西亞、阿根廷、東盟、墨西哥、歐盟、南非、奈及利亞、加拿大
全面合作夥伴關系:
克羅埃西亞、斯里蘭卡、孟加拉國、秘魯、智利、羅馬尼亞
可信賴的合作夥伴關系:
衣索比亞
合作夥伴關系:
烏茲別克、匈牙利、波蘭
夥伴關系:
阿爾巴尼亞、蒙古國
與中國有睦鄰友好關系的國家:
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汶萊、
與中國有合作關系的國家
戰略性合作:菲律賓
全面合作關系:澳大利亞
與中國有其他的外交關系的國家:
建設性戰略合作夥伴關系:美國
戰略互惠關系:日本
⑧ 印度尼西亞與各國外交關系級別梳理
印度尼西亞,印度尼西亞是個穆斯林國家,它和周邊國際關系還是比較好的。
⑨ 阿爾及利亞,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利比亞,奈及利亞,卡達,沙烏地阿拉伯……
阿爾及利亞(北非),印度尼西亞(東南亞),伊朗(西亞),伊拉克(西亞),科威特(西亞),利比亞(北非),奈及利亞(西非),卡達(西亞),沙烏地阿拉伯(西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西亞),委內瑞拉(南美或者拉美)
於是,拉美的就是委內瑞拉
東盟的就是唯一的東南亞國家印度尼西亞
⑩ 印度和印度尼西亞,都有「印度」倆字,還有印尼,他們啥關系,有著怎樣的區別
印度,是印度共和國(Republic of India)的簡稱,位於亞洲南部,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最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具有絢麗的多樣性和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旅遊資源。與孟加拉國、緬甸、中華人民共和國、不丹、尼泊爾和巴基斯坦等國家接壤,與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和馬爾地夫等國隔海相望。古印度人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印度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佛教的發源地。
印尼簡稱為(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印度尼西亞語:Republik Indonesia),簡稱印度尼西亞或印尼,為東南亞國家之一;由上萬個島嶼組成,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疆域橫跨亞洲及大洋洲,別稱「千島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