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未來十年後的就業問題如何解決
國際社會是如何解決就業問題的
經濟全球化和技術變革加速,對世界各國的就業產生了重大影響。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有關人士介紹說,一些國家政府採取多方面措施,促進就業,減少失業風險,為解決就業問題提供了寶貴經驗。
美國:伴隨經濟低速增長,近年來美國的失業率呈明顯上升趨勢。對此,美國政府採取的措施是:運用財稅政策刺激經濟,增加就業;扶持小企業發展;發展信息產業,帶動服務業。通過政府補助,增加就業;建立完善的就業信息網路;勞務派遣公司為失業者尋求靈活就業崗位;實施特色培訓計劃,開展「夥伴式培養」。
日本: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泡沫經濟的破滅,日本經濟陷入長期低迷,就業形勢持續惡化。對此,日本政府採取的促進就業措施是:增加投資製造就業機會,制定增加就業崗位的專項計劃和扶持中小企業製造就業崗位;按企業工資總額0.35%徵收促進就業稅,用於補貼就業;政府還為特別困難的行業和企業提供有針對性的就業服務。實行強制性失業保險制度。低收入者及失業者在領取津貼期滿後,可享受基本生活、教育、醫療等7項社會救助。
法國:2001年法國的失業率為8.8%,多年來法國政府始終把降低失業率作為中心任務之一,其具體做法是發展經濟、改革社會保障制度和實施「個性化」就業服務。
英國:英國政府為促進就業採取的政策是發展小企業,擴大就業崗位;制定「五年促進就業行動計劃」,幫助困難群體就業;重點解決高失業地區的就業問題。政府還通過補貼以促進就業,同時完善服務體系,開展特色服務。其就業服務體系包括135個地方局和1300多個基層服務中心,為失業特困群體提供「一對一」的服務。
印度:印度政府促進就業政策的措施,一是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提供更多就業機會。政府資助的多為小規模勞動密集型農業基礎工程,項目周期一般為3至12個月,20年來累計製造了40多億個工作日;二是創辦公共工程;三是支持創辦小企業,幫助勞動者自營就業。近10年來,印度增加的5000萬個工作崗位,絕大部分來自小企業和自營企業。剖析我國就業問題五個誤區
誤區之一:認為中國人口太多就業問題不可能解決
說到就業問題,有人說,中國人太多,無法根本解決。這種說法經不住推敲。人口的多少,不能僅看絕對數,主要應看相對數,即看人口密度,否則,大國小國之間就不可比。要說人口密度,經濟發達的日本就比我國高得多,但經濟卻很發達,就業問題遠沒有我們這么嚴重。人口密度較高而經濟發達的江蘇、浙江等省的失業問題就比其他地區輕得多,而且還能吸納大批外地的勞動力。這都說明,解決就業問題關鍵是發展經濟,提高勞動生產率。當然,經濟發達並不意味著沒有失業問題。只要發展市場經濟,就不可避免地會有失業問題。
誤區之二:對中國勞動力資源重量輕質
在勞動力市場上一方面普通勞動力嚴重過剩,存在大量下崗失業人員;一方面又存在高素質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包括技術工人嚴重短缺的情況,而後者的問題更為突出。表現在產品市場上就是,一方面大量低附加價值的商品嚴重過剩;一方面大量高附加價值的商品嚴重依賴進口。為什麼我們不能引進設備自己生產那些需要大量進口的商品呢?就因為我們的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和工人的水平達不到要求。因此,當前解決就業問題的首要任務是增加高素質人員的數量。
誤區之三:曲解了城市化與解決就業的關系
"十五"計劃提出的城鎮化發展戰略,主要是要改革過去城市化的限制政策,允許城鄉間勞動力的自由流動,促進農村人口向城市的合理轉移。但城市對不同的企業所提供的效益是不同的,企業建在城市比建在農村投資要高很多,城市的勞動力素質比農村高,但成本也比農村高很多,因此,協作條件和勞動力素質要求不高的企業宜建在農村。不能為建城市而建城市,那樣建起的城市將沒有活力,如果不問具體情況要求鄉村企業都要建到城市,將會嚴重阻礙鄉村企業的發展,那樣我們的城市化道路就走偏了,不僅解決不了就業問題,還會加劇就業矛盾。
誤區之四:曲解了發展第三產業與解決就業的關系
改革開放以來,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的比重迅速上升,成為新增就業崗位最多的產業。有些人從這個事實得出結論,發展第三產業能夠促進經濟增長和就業。從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過程看,第三產業的比重上升是經濟發展的結果,而不是經濟發展的原因。第三產業中的許多行業如金融、保險、運輸、郵電、信息咨詢、批發零售等,都是以為物質生產服務為主的,離開了第一和第二產業的發展,這些行業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不可能有大的發展。因此,發展第三產業一定要與第一、二產業的發展水平相適應,落後了會制約一、二產業的發展,超前了則會導致投資的浪費和供給過剩,同樣會制約一、二產業的發展。在第三產業的具體行業選擇上必須考慮供求關系,決不能僅僅為了安置就業而發展某個行業,那樣將事與願違。
誤區之五:認為提高勞動生產率不利於增加就業
許多人頭腦中存在一個認識誤區,即認為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會加大農村勞動力過剩的矛盾,從而加大城市就業的矛盾。因此對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措施既愛又怕。對這個問題應這么看: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必然會提高農民的收入和消費水平,帶動各種新的需求,促進各種消費品工業和服務業的發展。從而加快農村各種非農產業的發展。農村經濟發展了,會促進城市工業結構的提升,整個國民經濟結構得到優化。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後,也可增加農民的閑暇時間,有利於農民通過各種途徑接受教育和培訓,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反過來又能促進農業勞動生產率的進一步提高,形成良性循環。而且農民自身素質提高後,也會增加非農產業的就業機會。實踐證實了這種分析,先富裕起來的農村,其農業勞動生產率都遠遠高於落後的農村,這些地方就業形勢也遠遠好於落後的地方,在那裡非農業和農業互相促進,協調發展
Ⅱ 人口眾多的印度,如何改變廉價勞動力沒有工作的問題
想要改變現狀最主要的就是發展軍事產業,改變種族偏見。印度是世界第二的人口大國,印度國土面積為298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7位。印度是南亞地區最大的國家。
首先,印度種族觀念太重,造成嚴重的社會兩極化,容易激化社會矛盾,這也是封建的一種體現,而這樣嚴重的種族觀念和制度直接造成印度的社會發展不完善,導致人們思想不開化,先進行為受到制度約束,導致人才的流失,如果不能改善這種現狀,將直接制約印度的發展。
就像中國很多大企業為什麼會把畢業生當成廉價勞動力來使用,其實總的來說,就一個原因:人多。所以很多低學歷低能力的人自然沒有太多選擇的餘地,更多時候不是他們在找工作,而是工作在按照自己的標准在找他們。所以如果來之不易的實習機會被丟掉了,通常不會有人挽留你,因為企業從來不缺少面試的畢業生。
所以印度的改變不能只是一方面的改變,要從多方面來做出改變,畢竟種族歧視的根深蒂固和多數貧民的安於現狀都讓很難改變。
Ⅲ 印度部分醫務人員已數月沒有工資,形勢有多嚴峻
印度部分醫務人員已數月沒有工資,形勢非常嚴峻,一些醫護人員因為過度的勞累以及沒有生活來源憤然開始罷工,向醫院以及衛生系統討薪。因為,目前印度的確診數量已經突破了七百萬的大關,如今,印度境內看起來是一片混亂的,不僅是醫院非常混亂,因為新冠肺炎而死傷無數的新冠患者,也因為無處安置,而只能在家被動等待。因為,新冠肺炎患者過多,印度的經濟不濟,醫院也沒有任何收入。因此,導致了印度的醫護人員干著風險最高的活,卻沒有錢可以保障基本的生活。人總要活下去,因此,很多醫護人員開始了罷工,並且向衛生系統抗議,抗議印度衛生系統辦事不力,才導致如今印度新冠確診數量激增。
醫者仁心,但我們不能只去要求醫護人員,而不去感恩醫護人員。只有感恩並且獎勵醫護人員並保障他們的生活,才能讓他們無憂的在一線奮斗。
Ⅳ 印度人在中國找工作
摘要 先可以到網上找下你那個工作的前景,有的行業還是不錯的
Ⅳ 面對印度經濟斷崖式下跌,為何莫迪也無能為力
印度經濟的大幅下跌,完全是因因為印度國家的內部消費力太低了,莫迪根本無法改變這個局面。印度除了出口大米糧食這些產量之外,基本上沒有多少出口收入了。而且出口經濟佔印度的經濟比例不到一半,一大半都是來自於國家的內部消費經濟。
有了這些因素的情況下,印度很難提高自己的GDP,單靠一些糧食出口以及少量的工業成品出口是無法支撐整個國家的經濟命脈的。不解決國內的就業率和提高工業生產率,經濟還可能持續下跌。所以印度會出現經濟斷崖式下跌也很正常,畢竟印度國家也擁有十三億人口,人口大國的失業率又高消費能力又低,經濟怎麼可能會增長,現在莫迪考慮的是怎麼恢復經濟的問題。
Ⅵ 印度允許「四天工作制」,為何依然還是引起民眾不滿還需要如何完善
印度允許4天工作制的出現,但是仍然有民眾不滿不滿意的,不是因為4天工作制而是因為落實的問題,雖然之前印度規定每周7天最多工作6天,必須有一天是休息的,而且每周的工作總時間不能超過48個小時,但是規定是規定執行又是一回事了。
真正完善,那就得把之前的48小時工作時間真正落實加班可以有的加班的幅度應該保持在什麼樣的程度加班,不限制8小時工作日每天加班4個小時,一個月加班的時間達到100個小時,以上輕而易舉,那這種情況下,員工的生活質量怎麼可能有提高呢?必須要保證它有效落實,才會真正有作用。
Ⅶ 在外企(印度)企業工作中應該注意什麼
飲食上不吃牛肉,而且有相當大一部分人不吃任何肉,純吃素,點菜時要注意啦~
很多印度人都有喝上午茶和下午茶的習慣,具體時間看各人習慣,你觀察你老闆習慣什麼時候喝茶,這時候是休息的,不要找他有事。而且一般印度人喜歡喝的不是中國的那種綠葉子茶,是印度產的泡起來感覺像咖啡樣子的那種茶。不過你老闆在中國工作,入鄉隨俗了也不一定。
宗教信仰問題,印度80%以上信奉印度教,注意,不是佛教,算是從佛教發展而來的,叫印度教。雖然如此,不過你帶他逛中國的佛教寺廟景點他還是會感興趣的。但是除非是印度教的紀念品,否則送禮送佛教的紀念品沒啥意思,兩個教的神樣子都不一樣。
印度是有等級的,上下級分的很清楚,比如就餐的時候,所謂的低等級就不能和領導同桌吃飯,甚至同地吃飯。比如司機之類,中國領導出差有飯局了,司機上桌一起吃沒什麼關系,但是在印度人來看這是絕對不可以的,是對高等級的人的侮辱。所以司機絕對不能上桌。(鄙視一下印度人先!)
還有左右手的問題。在印度,人們大便是不用紙的,用左手擦拭,然後再洗手,所以印度的衛生間隔間里很少放紙,但是都有一個小水龍頭。所以在印度人來看,左手是不衛生的,平常遞文件啊,遞東西什麼的,包括吃飯,一定要用右手。
如果領導有小孩,中國人喜歡摸小孩的頭,但對於印度人是絕對無禮的舉動,頭是只有神才可以摸得地方。
印度人寫東西喜歡條理性,最明顯的就是寫郵件或者文件的話,非常喜歡用1、2、3排序,這是優點,值得表揚。你要投其所好。
印度人時間觀念不強,極其拖拉,你要有思想准備。
還有個問題,一般印度人的英語說得都相當的。。糟糕,口音很重,你就只有多鍛煉才能聽懂啦~
Ⅷ 印度技術人員為什麼會如此缺乏
他們對技術的要求太高了,您看!世界上能有幾個國家把大餅在身上?
Ⅸ 工地沒人民工沒錢,這種情況下印度為何還會陷入用工荒
工地沒人民工沒錢,這種情況下印度還陷入用工荒,就是因為工資太低,工人寧願不工作,也不願意被壓榨!
Ⅹ 貧窮的印度人,為何只有沒飯吃了才會積極上班
印度是世界上比較貧困的國家,沒有之一,原因其實非常簡單,就是因為印度本身的工作態度非常不靠譜,而且僅有的經濟也要放在軍事方面,畢竟北方的巴基斯坦和印度始終在進行著爭斗,而且雙方的恩怨也非常深,可以說梁子從上個世紀就已經結下了。
最後就是印度人的性格非常跳脫,甚至可以說是盲目的樂觀。所以對於印度人來說,除非是有足夠的需求,不然印度人是堅決不會去工作的。比如在印度有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就是許多人在飯店門前打坐。最開始筆者認為這是一種修行,畢竟印度的宗教數量非常多。但是實際上這些人根本沒有任何工作,只能每天在餐館門前等著,等著都吃完飯之後,就在剩飯剩菜中尋找可以吃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