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的游牧民族,怎麼對付才是最好的辦法
古代游牧民族大多數是騎馬打仗,以騎兵為主,射人先射騎,弓箭、標槍、絆馬索伺候。要是現代直接炮轟。
2. 古代中原諸侯是怎麼對付游牧民族的呢
每個朝代對付那些游牧民族的手段都不一樣,有的實力強就採用硬方法,就是打,打到他們服,有的實力弱就採用軟方法,比如說修建防禦攻勢和他們教好,然後雙方通親和親這種方式來保證帝國的穩定。
相信大家都看過西遊記,西遊記中唐僧他是一個唐朝的僧人,當時的皇帝派他去印度取經,我們當時沒有細想過,現在想一下為什麼他拿那個公文哪個朝代都讓他過呢,從來都不影響他,反而給他補充物資,各種各樣的,幫助除了些妖怪,沒有正常的國家影響他的前進,因為那個公文是當時唐朝的皇帝給他的,說的簡單一點就是這個公文象徵著唐朝皇帝的權利,你要是不給唐僧過唐朝就發兵滅了他們,這是可以做到的。
3. 古代對付游牧民族的有效戰術有哪些
在中華民族的悠悠歷史長河當中,衍生出了在農耕民族在中原建立的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建立的游牧政權。兩個民族文化有著與生俱來的民族對立融合和文化之間的交流外,而由於兩個民族之間的社會發展的不同,決定了北方游牧民族將會南下對中原王朝持續性地進行掠奪,雙方的這種戰爭與廝殺持續了近千餘年。而如何去對抗生活在馬背上游牧民族騎兵,則是長久困擾著中原王朝統治階級的重要問題。
中國自秦朝統一起就是一個多民族統一國家,在我國由於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被劃分成了地處南方的農耕經濟區和北方的游牧經濟區,他們建立的政權即『中原王朝』和『游牧政權』,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地理位置決定了不同的文化類型和社會制度。遷移不斷的習慣導致了游牧民族不耐農耕之苦,農耕民族則更加有穩定性。這些都影響著兩個民族之間的關系。
四、總結
游牧騎兵南下發動戰爭,目的是為了奪取生產資料。在秦漢兩朝的時候,北方游牧民族的生產力很差,騎兵的裝備和戰術都不如中原王朝。這時候中原王朝對付游牧民族的騎兵游刃有餘;可是當馬鐙這種劃時代的裝備出現後,中原王朝在面對騎兵時一直處於被動。
數千年間中原王朝一直都在利用自身的優勢,想方設法的去對付,抵抗著游牧民族騎兵。而游牧民族騎兵也在戰爭當中不斷彌補自己的缺點。中原王朝如何對抗游牧騎兵方法的演變,實際上也是在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兩個民族之間影響下所不斷演變的。
4. 古代農耕文明的古人為何打不過游牧民族
農耕文明的特點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相對規律。而且人們整天打交道的對象是農作物和溫順的圈養牲畜家禽。因為有穩定的收獲和生存基礎,所以農耕文明整體上缺乏危機感和攻擊意識,自然在武力上就相對較弱。而游牧民族呢?他們居所無定,生活地域覆蓋面廣,騎馬牧放牲畜及彎弓狩獵是他們主要的生存方式,動物就是他們最好的日常作訓對象。這樣的生活特點決定了他們不但驍勇善戰而且體形彪悍。兩種生存方式既然存在如此懸殊的對比,那麼一旦發生「碰撞」其結果可想而知。
5. 古印度文明是怎麼毀滅的是雅利安人入侵還是被泥漿淹沒
1,最古老的印度文明是公元前3000的哈拉帕文化。公元前2000由西北方進入印度的雅利安人摧毀了他,帶來的新文化體系,這一文化(有時以其聖典的名字稱為吠陀文化)是古典印度文化的起源。梨俱吠陀描述這一時期雅利安人的主要活動是祭祀、遷徙和對土著居民(達羅毗荼人)進行征服。種姓制度在這時大概已經出現。
2,公元前6世紀,波斯人與希臘人先後入侵
3,孔雀王朝建立
4,從前2世紀初開始,大夏希臘人、塞人和安息人先後侵入印度
5,大月氏人成為最成功的侵入者,他們在北印度建立了強大的貴霜帝國
6,笈多王朝
7,中亞嚈噠人(白匈奴)入侵
8,12世紀末穆斯林征服北印度
9,德里蘇丹國(伊斯蘭時期)
10,莫卧兒帝國(伊斯蘭化的蒙古人)
11,殖民地時期(葡萄牙,荷蘭,法國,英國先後侵略,最後成為英國人殖民地)
12,獨立印巴分治
印度就這么個歷史,全告訴你了。
6. 連蒙古人都拿其沒轍的古印度,究竟有多強大
古印度其實實力也是比較強悍的,當時蒙古軍隊曾經多次去攻列印度都沒有獲得戰爭的勝利。由此就可以看出當時古印度的軍事實力不容小覷。雖然當時古印度的軍事實力,如果和中國進行比較的話,明顯是中國略高一籌,但是同樣古印度的軍隊也有他們自己獨特的作戰方法。
第2個原因就是當時印度的軍隊有著獨有的特點,他們使用的是象群作戰。要知道大象對於這些騎兵來說,本身就是有著不小的震懾力的。所以如果把大象當成是作戰工具的話,那麼一定程度也對蒙古軍隊造成震懾作用,也就影響到了整個蒙古軍隊的發揮。很多蒙古士兵到達印度之後,都沒有辦法適應當地的氣候,開始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這也進一步削弱了蒙古軍隊的戰鬥力。
7. 人類其他的農耕文明怎麼給游牧民族消滅的
這三種是人類生產方式的一種劃分,農耕文明——自給自足,游牧文明——自己養一部分,搶一部分;海洋文明——完全靠搶劫
真正的人類文明確實有三種方式:古希臘的西方文明、古印度文明、中華文明
古希臘集成了古埃及、古巴比倫和古印度的文明,最終派生出了西方文明
古印度文明在印度次大陸上雖然消失了,但是現在還有種姓制度的餘孽存在
中華文明的傳承基本上沒有斷裂,屬於典型的東方文明
三大文明都有一個起點,那就是「家庭」,但卻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古希臘從家庭發展到了公民社會(幾乎沒有血緣關系);古印度從家庭發展到了種姓(可能有一定的血緣關系);而中國則從家庭發展到了宗族(很強的血緣關系)
8. 古代印度頻繁遭遇外敵入侵,為何不在險要山口修築長城呢
開伯爾山口位於巴基斯坦西北部,是興都庫什山脈最大和最重要的山口,是南亞次大陸的咽喉要塞。在古代,印度屢次遭到外族入侵,多次被外族滅國,大部分時間被外族統治。而這些入侵者基本都是從開伯爾山口進入印度。可以說,開伯爾山口就是古代印度的命門所在,控制了開伯爾山口就控制了印度。事實上,開伯爾山口並不是一個容易進入的地方。
開伯爾山口位於喀布爾河谷,地形崎嶇,狹窄難行,最窄的地方僅僅600多米寬,中間還有河流流過,可以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和我國古代的函谷關差不多。假如在中國,聰明的中國人定然會在山口修建險關雄隘,兩邊再修上長城把游牧民族擋在外面。但讓人奇怪的是,印度人竟然從沒有在當地修過長城,甚至連修長城的想法都沒有。那麼為什麼印度人不在開伯爾山口修築長城呢?
第三,印度人雖然也遭受游牧民族的威脅和入侵,但不像中國北方一樣存在持續潛在的威脅,因此印度人缺乏和中國人竭力修長城的動機。此外,加上印度人比較懶,又不善於打仗,所以修長城只能被扔到一邊。
9. 雅利安人是世界三大古游牧民族之一,雅利安人是如何入侵印度的
雅利安人是世界三大古游牧民族之一,雅利安人是如何入侵印度的?這個答案就要從公元前2000年中後期的故事說起了。
約公元前2000年中後期,一些操印歐語、身材高大、皮膚白皙的部落,從西北山口進入印度。他們與當地土著進行了反復激烈的爭奪,逐漸戰勝了土著居民,奪取了不少土地。在以後幾個世紀的時間里,他們由西北向東南擴張,成為次大陸的主要居民。人侵者自稱「雅利安人」,意思是「出身高貴的人」。他們稱當地居民為「達薩」,意為「敵人」。在他們眼裡,達薩是一些低鼻樑、黑皮膚、語言不清,不祭神靈的人。
這一時期,雅利安人的部落組織依然存在。部落首領稱為「羅閣」,其權力已在不斷的戰爭中日益擴張,但仍受到民眾會議和長者會議的某種制約。祭司集團開始出現,他們的地位在不斷地提高。當時已進入父系氏族時代。一夫一妻是最流行的婚姻方式。在早期吠陀時代的後期,私有制開始發展,土地和牲畜已分給各個家庭使用,氏族內部已開始出現貧富差距。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對勞動力的需要更加迫切,雅利安人常把被他們擊敗的敵人貶為奴隸,強迫他們從事農業或手工業勞動。但總體來說,早期吠陀時期奴隸勞動並不普遍,奴隸制尚處於萌芽狀態。
以上就是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的主要過程,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10. 古印度被什麼人征服
先是被雅利安人侵略,後來被阿拉伯帝國佔領,還被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戎狄族侵略,因此,印度受到幾個文明沖撞。
在公元前1500年前後,操 「印歐語」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對印度次大陸的征服,大概是印度有文字可查的最早的外來民族的征服。這些所謂的雅利安人,百年來一直南遷,到了公元前 1400年到達了印度北部,並征服了當地的土著民族,並逐漸向東擴張,侵入到富饒的恆河平原地區。雅利安人在征服印度次大陸的過程中,逐漸放棄游牧方式,從事農業定居生活。這次征服對印度歷史和文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印度社會的種姓制度、婆羅門教的起源,均與這次征服有關。(《印度河畔的高度文明》[德]曼弗雷德馬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