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摧殘人性的印度童婚,女孩10歲就要嫁人,為何屢禁不止
想到印度,除去各類稀奇古怪的美食以外,讓人最為印象深刻的就是其婚姻的陋習。印度的童婚屢屢不止,哪怕政府出台的了相應政策,也毫無改變。其主要原因,無非就是長久以來的家庭觀念和傳統陋習的延續。
綜上所述,印度的童婚早已深入印度人的骨子裡了,不是光靠法律改變就能禁止的。想要讓其改變的話,首先就要從底層做起,將百姓更深底部的思念改變。然後增加其底層家庭的經濟能力,使其不再覺得女性就是個貼錢的存在,也許這樣才能緩解這一現象的存在。
『貳』 印度曾經頒布了禁止童婚法的法令,為何現在童婚在印度還是很常見
因為印度雖然頒布了禁止童婚的法令,但是印度的宗教傳統太過於強大,童婚這種宗教觀念在印度人的心裡是比任何其他的法律和法規都要重要的,他們寧願去觸怒政府也不願意去觸怒神靈,面對這種大規模的童婚,雖然有法律,但是印度政府也是無能為力,因為如果他們去強制制止,很可能會引發大規模的騷動。
在這樣的觀念的促使下才會使那麼多的父母狠心將自己的年幼的子女送去結婚。印度因為人均收入是很低的,很多家庭還不富裕,在孩子小的時候就送去結婚還可以為家庭節省一大筆彩禮錢,而且越早結婚為家庭生兒育女的時間就會越早,這也是印度人口數量如此龐大的一個重要原因。
『叄』 疫情致印度童婚事件顯著增加,「童婚」是什麼
童婚是一種特殊的婚俗,一般是指未成年男女在沒有到結婚年紀就結婚的現象。全世界范圍內很多國家,都曾經流行過童婚。尤其是印度、阿拉伯國家。當然,在新中國之前童婚也很普遍,如童養媳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一種童婚。不過我國早已在建國後的婚姻法中就規定,童婚被禁止,屬於違法的行為。事實上,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出台了法律禁止童婚,連童婚最普遍的印度,也是規定。
另一方面是重男輕女思想和生活所迫。在印度女性地位較低,加上生育沒有節制,家庭中女兒多也成為不少家庭的常態。但是在印度的傳統中,女性結婚女方可以收取男方一大筆彩禮,因此越是底層人民越是主張童婚,不僅可以減輕家庭負擔,還能夠從女兒結婚中賺一筆錢。
『肆』 印度的婚姻法有何規定印度男女的合法結婚年齡是多少歲
印度婚姻法規定男性年滿21周歲、女性年滿18周歲才可結婚。
所以在印度,即使有婚姻法也基本如同擺設,不過較為發達的大城市還是比較文明的。而在落後的地區,即使是童婚這樣的違法行為,依然屢禁不止。
『伍』 印度的童婚現象有多嚴重為何會這么嚴重
初識童婚現象那天,我閑著無聊去朋友家裡釣魚,朋友在屋裡刷抖音短視頻。朋友令突然耍到一個視頻,覺得震驚她便呼喊著讓我趕盡過去看。那是一個舉行婚禮的視頻,但結婚的兩位可還看得出是兩個小孩子吧。
受疫情影響,印度許多家庭苦於生活負擔沉重,為了減少負擔,會讓兒子外出打工,讓女兒嫁到別人家。不管是否出於現實,都有著逼迫未成年女兒嫁人的不善,這也就是近段時間印度童婚事件增加的原因。
有些家長存著賣女兒的心理,讓孩子放棄上學,逼迫著未成年女兒嫁給大上好幾輩的男性,而在疫情期間辦婚禮又能省錢。這是為什麼近期越發看到的越來越增長的童婚現象。
『陸』 印度童婚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娃娃親」曾經在中國舊社會中風靡一時,是我們所熟知的一種業已過時和近乎匿跡的早婚現象和習俗。殊不知,在當今印度,這種早婚風俗依然盛行。童婚是流行於印度教徒中的習俗。印度童婚始於何時,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吠陀時期就存在。從公元前1000年左右算起,迄今已有幾千年的悠久歷史。印度女孩如果到了12歲還未結婚,人們就會感到驚訝。
在印度西北部的拉加斯坦邦馬爾瓦爾地區,每年4月底的阿卡蒂節,常常有上萬名兒童舉行集體婚禮。這里的人們普遍認為阿卡蒂節是一年中最吉祥的日子。這一天,在農村可以看到大人們帶著「小新娘」和「小新郎」做在牛車里或列隊徒步而行。去結婚的兒童們,有的睡在母親懷里,有的坐在父母膝上,他們東張西望,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成千上萬還在父母懷中的嬰兒就與別家娃娃舉行婚禮。這種婚禮和正常婚姻一樣,經過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最後舉行正式結婚儀式。婚禮也和成年人的婚禮一樣,3、4歲的孩童穿戴整齊,戴項鏈和手鐲在大人指點下,繞著「聖火」進行。尚不會走路的嬰兒便放在金屬制的大托盤里,完成各種婚禮儀式。由印度教僧侶把小女孩舉起來放到一個看來象托盤似的稱為「泰里」的大圓盤上,然後他把面紗的一端塞到新郎的手中。現在兩人必須圍繞一堆聖火轉三圈以確認他們的結合。僧侶抱著新娘、新郎在旁邊繞行,在樂師們的急速擊鼓聲中,在搖鼓的嘩咚聲中,在婦女們節奏單調的高亢歌聲中,禮儀結束了。
按照習俗,幼女婚後仍住在娘家。11、12歲後去夫家,此後的命運就由夫家決定。她們干著與年齡不相符的家務,失去了受教育的機會。經常遭夫家指責和打罵。有的十幾歲就做母親。守寡的少婦不許改嫁,要穿最粗劣的衣服,不準參加任何娛樂活動。她們的未來命運全掌握在夫家手裡。她們要操持許多家務勞動,家庭成員稍不如意,就會對她們任意打罵和責罰。
印度社會的貧富差距巨大。生活貧困的家庭占很大比例。童婚現象主要集中在農村地區和城市貧民區。
童婚過去在印度是十分普遍的社會現象。據一項調查統計顯示,20世紀30年代初,印度有70%以上的婦女實際結婚年齡不到15歲,也就是說,在那個年代,大部分印度婦女都是早婚。即使到了印度獨立後的1961年,情況依然沒有大的改善,農村女子的平均結婚年齡仍在15歲左右。
據《印度時報》1994年1月9日的報道,在道格拉地區的一個名家頓馬的小村裡,有居民219人。這個村莊的新娘最大年齡不超過12歲。這個村子裡的女孩子大多是在10歲前結婚的。小的有四五歲的。甚至剛剛學會說話和獨立玩耍。村子裡的大人們把他們的貧困歸罪於孩子的婚事。認為,婚禮的花費,直接與新娘的年齡成正比,年齡越小,所需越少。如一個村民把自己五歲的女兒嫁出去只花了五千盧比,這可稱得上是操辦婚事的最低花費了。早婚導致早育。5、6歲結婚的女孩到了15歲就成了母親。每年4月,印度各邦,尤其是北部,都有成千上萬的兒童,包括嬰兒,在這個季節完成他們的婚事。多數情況下,村民採用集體婚禮形式。集體婚禮的人數多寡主要依據當年的收成狀況而定。一般有6到8對兒童舉行這種婚禮。1993年4月,齋普爾地區約有500名兒童舉行婚禮。拉加斯坦邦在校小學生的30%已婚。整個拉加斯坦邦,所有已婚夫婦中有25%的年齡在15歲以下。
童婚習俗嚴重地阻礙了印度社會的進步。針對這一嚴重的社會問題,印度政府對遏制童婚陋習的決心非常堅定,一些邦政府已經先後開始擬定結婚要到政府部門登記的法律草案,決心用法律手段徹底解決童婚陋習問題。
1929年,印度政府通過了《禁止童婚法》,1930年開始實施。但這一法令與印度教徒早婚的傳統觀念相違背,被認為是反宗教的,所以實際行不通。1978年,印度政府修改了《禁止童婚法》,把女子的結婚年齡從15歲提高到18歲,男子從18歲提高到21歲。
但在很多山區部族裡,童婚的習俗仍盛行不衰。據當地人說:「印度童婚的習俗是印度教經典提倡的。政府制定的法律可以變來變去,但宗教經典卻是永恆的。」 童婚陋習難禁,有其錯綜復雜的經濟、宗教、歷史及社會原因。
其一,經濟上的節省。
印度有些地方之所以童婚盛行,主要原因還是在於農民經濟困難。眼下在印度,姑娘出嫁時女方仍然要付給男方一筆價值不菲的嫁妝。按印度的規矩,女孩越小,男方要的嫁妝就越少;而男孩越小,舉行儀式的費用也越少。印度父母希望通過讓女兒提前出嫁免去昂貴的嫁妝,而男方也樂得早早給幼子定下終身,省下將來操持排場婚禮的大筆花銷。城市居民尚且如此,對生活貧困的農民來說,兒女結婚更是一個傾畢生之力都難以支撐的負擔。在許多農民看來,童婚和集體婚禮儀式比較省錢。據說,童婚和集體儀式每人至少可以省掉兩萬盧比(合三千元人民幣)。因此,許多經濟困難的家庭希望早日讓未成年的子女結婚。
其二,陳規的沿襲。
童婚在印度古代宗教法典中得到過肯定,並作為一種社會習俗沿襲存在了上千年。印度不少古代法典中有大量記載,並肯定童婚,提到女子在月經來之前可以結婚 。如《摩奴法典》明確寫道:「30歲的男人應同12歲的幼女結婚,24歲的男子應同8歲的幼女結婚。」史詩《摩訶婆羅多》中多處記載了童婚習俗 。《梵天往世書》中甚至提到幼女4歲以後可以結婚。印度教徒認為,婚姻一種聖禮,是每個人必須履行的神聖職責。幾千年來陳陳相因,童婚就構成了一種傳統習俗。而對於許多老百姓而言,傳統就是法規。
其三,家庭觀念的影響。
在印度,兒孫們畢竟還是唯一的養老保證。早生孩子意味著養老就有了保障。還有,按照印度教的觀念,一個男人去世時,如果有他的女兒和一個孫子在他床邊祈禱,那麼,這個男人的靈魂由於有過多次生兒育女的痛苦而會得到拯救。陳舊的觀念使一些老人極力主張孩子早日結婚,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看到"四世同堂"的美滿結局。如印度農村有一老太太逼著讓她的三個11到14歲的孫子同時結婚,唯一的理由就是因為她自己重病在身,希望去世前親眼見到她未來的孫媳婦和玄孫。
其四,出於貞節觀的安全考慮。
在農村地區,女孩通常獨自在田野里放牧,容易發生不測。一旦遭到強暴,未婚女孩則極難找到婆家。早婚可給女孩及父母一種安全感。也有人將這種現象歸罪於英國人對印度的入侵。為了保護女孩的貞節,人們及早將女孩嫁出去,以避免英國人玷污和破壞她們的貞節。
其五,缺乏嚴格的行政管理。
在印度這么大的國家裡,結婚登記實際上是不存在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仍是男女青年婚嫁的主要准則。憲法雖然規定了結婚的年齡,但沒有行政手段進行法律認可也是枉然。特別是對於那些在偏遠鄉村舉行的集體童婚,政府根本就無法及時獲得信息。於是,根深蒂固的童婚陋習得以長期存在和蔓延。
由此看來,要禁止童婚,光靠制定法律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喚醒民眾,製造社會輿論,提高婦女的經濟和社會地位以及加快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才能從根本上改變這種落後的婚姻習俗。
『柒』 想了解一下印度的女孩結婚的風俗習慣
婚禮 印度人的婚禮是社會地位的代表,也是一生中最重大的儀式。印度青年到了適婚年齡,都會由父母代為尋找社會階級、語言、區域、背景相同,以及星相可以配合的對象。 印度婚禮儀式相當繁瑣,結婚之前,雙方家長會透過充當媒人的祭司討論嫁妝事宜,女方必須答應男女提出的嫁妝數量後,雙方才選定黃道吉日、開始籌備婚禮。婚禮前一天,新娘必須根據傳統化妝方式,開始抹油、沐浴、更衣、梳頭、畫眼線、抹唇砂、並且在腳上塗以紅色、在額頭點紅色蒂卡、在下巴點黑痣,接著還要用植物染料在手腳上繪飾漢那圖案,然後灑香水、配戴首飾和發飾,最後是把牙齒染黑、嚼檳榔、擦口紅,才算大功告成。 婚禮當天,新郎官騎著一匹白馬浩浩盪盪地來到新娘家。這時女方家裡已經架起火壇,雙方親友在祭司念誦的吉祥真言中,繞行火壇祝禱。之後、新娘在女伴的簇擁下走到火壇前面,由祭司將新娘的紗麗和新郎的圍巾系在一起,代表婚姻長長久久。 印度婚禮的晚宴是在新娘家裡進行,一對新人坐在婚宴中接受親友的祝福。婚禮當天晚上新郎是在新娘家過夜,翌日才將新娘迎娶回家。
『捌』 印度童婚的習俗起源
印度婚姻習俗始於何時,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吠陀時期就存在。如《摩奴法典》 明確寫道:「30歲的男人應同12歲的幼女結婚 ,24歲的男子應同8歲的幼女結婚。」史詩《摩訶婆羅多》中多處記載了童婚習俗 。《梵天往世書》中甚至提到幼女4歲以後可以結婚 。
『玖』 當印度的小女孩兒還在吃奶的時候,為何其父母就開始為其張羅婚禮
印度的女孩一般都早婚,這是由以下幾個原因影響的:一是經濟原因;二是家庭原因;三是宗教原因。
基於種種因素影響,印度女人平均結婚年齡非常的低,大概在13到15歲左右。更是由於以上幾點原因的影響,即便是政府方面插手禁止,也沒能得到有效的效果。
『拾』 印度結婚的法定年齡女性是18歲,男性是21歲,但為什麼童婚還能如此盛行
本來,如此稀缺的印度女子應該是「世上珍品、百萬寶貝」,男子要想娶到媳婦,必然要費盡心思,送上厚重的彩禮,妻子過門後更應百般珍愛。然而,事實正好相反。在印度,結婚時,女方反而給男方價值不菲的嫁妝,男方甚至理直氣壯地向女方索要財物!如果沒有嫁妝,或嫁妝達不到男方的要求,那麼必定成為被恥笑、侮辱、虐待和欺凌的對象,甚至發展到被迫害致死的地步。
1978年印度政府把男女婚齡提高到21歲和18歲 ,但在許多地區,特別是山區部族,童婚仍很盛行。原因之一是童婚比較廉價;其次,童婚是印度教經典所提倡的。
研究結果表明,受童婚影響的不僅是16~17歲的青春期少女,還有大量14~15歲年齡更小的女孩。印度政府雖然在法律中規定了結婚年齡,但卻沒有相應的執法措施,對違法者最多隻是處以15天的拘役和1000盧比的罰款。印度童婚現象屢禁不止的另一個原因是缺乏有效的行政管理手段。在印度,尚無法律形式上的結婚登記制度,童婚可以或隱瞞新郎新娘的年齡,或暗地舉行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