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的人種主要是什麼人種
第一種,尼格利陀人,是印度最早的居民,可以說是印度土著,不過卻是印度最悲慘的人種。主要原因就是其他人種入侵,對尼格利陀人進行了不斷的殺戮。尼格利陀人最初來自非洲,外貌有很多非洲黑人的特徵,膚色暗黑,頭發纖細捲曲,身材矮小,鼻子扁平,嘴唇寬厚等等。現在主要生活在曼尼普爾邦和庫奇山區的安加米那加、南印度森林等地區。
印度五大人種的體貌差異,哪一種長相地位最高?
第二種,原始澳大利亞人。也是一支較早來到印度的人種,和尼格利陀人的體貌有很多相似之處,他們一般為中等身材,頭發捲曲或呈波浪形,膚色深棕至黑色,鼻子較寬,嘴唇較厚。因長相酷似澳大利亞土著人,所以稱為原始澳大利亞人,學界普遍認為,他們根本就是原始澳大利亞人的後裔,在體貌特徵,生活方式,甚至語言方面,都和澳大利亞土著有著很多相似之處。現在這類人種主要分布在印度西部、中部和東部地區。
印度五大人種的體貌差異,哪一種長相地位最高?
第三種,達羅毗荼人。祖先來自地中海一帶,在原始澳大利亞人之後來到印度。他們進入印度後,和原始澳大利亞人不斷的殺伐融合,形成了達羅毗荼人,所以有澳大利亞土著和地中海人種的特徵,他們膚色呈淺黑或黃褐色,長臉型,中等身材,卷發呈淺褐色,唇薄。正是達羅毗荼人創造了印度河流域文明,現在分布比較廣泛。
印度五大人種的體貌差異,哪一種長相地位最高?
第四種,雅利安旁遮普人。他們身材高大,頭型窄長,眼眶深陷,鼻樑高而窄,毛發濃密,膚色較淺。祖先來自俄羅斯南部與南烏克蘭草原地區,於公元前1500年左右,經開伯爾山口一帶進入印度,然後毀滅了印度河文明,創造了吠陀文化和種姓制度,經過和達羅毗荼人的融合,形成了雅利安旁遮普人,現在分布比較廣泛。
印度五大人種的體貌差異,哪一種長相地位最高?
第五種,東亞人種,祖先來自東亞和東南亞地區,他們膚色多呈白色、淡黃色,鼻樑中等,頭發呈黑色,主要分布在現在印度的東北地區。實際上這些東亞人種,也是當地的土著,原本並不屬於印度,歷史上也從未與印度本土統一,直到英國殖民時期才被並入印度,所以印度東北部的東亞人種聚居區,對印度的認同感很低。
印度五大人種的體貌差異,哪一種長相地位最高?
以上就是印度五大人種,及其體貌差異,其實體貌的差異,原本無關地位高低,但自從雅利安旁遮普人來到印度之後,創造了種姓制度,把所有印度人分成了四個種姓,分別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個種姓,膚色越淺,地位越高,其中婆羅門地位最高,主要就是雅利安旁遮普人,所以雅利安旁遮普人的外貌,眼眶深陷,鼻樑高窄,膚色較淺,便成為了印度地位最高的長相。
㈡ 為什麼有的印度人包頭,有的不包頭,是區分已婚和未婚嗎
印度人包頭不是區分已婚和未婚而是由於宗教文化等原因。
印度是個多種族,多宗教,非常多元化的國家,在印度裹頭巾的主要是錫克教徒,大約有2000多萬人,除此之外還有穆斯林女性也必須裹頭巾,這在我國也是很常見的,在我國的寧夏回民自治區有很多伊斯蘭教信徒,哪裡的女性也都必須裹著紗巾。
根據印度不同種族的相關習俗來看,有些是必須要將自己的頭部包裹起來的,不允許讓別人看到自己的頭發,也不能被摸,否則會不吉利。
錫克的男性自出生以後頭發是不允許剪的,所以包頭巾成了必須的,一旦摘下來,讓別人看到了,就會認為這是一種侮辱。
(2)印度旁遮普人為什麼包頭擴展閱讀:
錫克人包頭的風俗和當年穆斯林統治印度有關。當時,有包頭習慣的穆斯林統治者為了顯示自己與被征服者不同,不允許其他教徒包頭。但剽悍尚武的錫克教徒卻我行我素,反而全部包頭以示抗議,漸漸的成為了民族習俗。
由於終生不剪頭發,而又要行動方便,成年錫克男子一般都將頭發用布層層圍起,繞成一個像「大磨盤」的頭包。據稱他們用的頭布一般都有將近13米,絕對可以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錫克族
㈢ 印度人的生活水平真的層次分明嗎
印度不是等級分化,應該是等級固化,咱們在課本中學到的印度的四大階層,確實是存在的。階層之間的流動是絕對禁止的,君不見印度的報紙上經常有誰的新兄弟因為與其他階層的交往,而手刃自己家族的姐妹,而且還被民眾所支持。印度人通過了解你的姓,來知道你是哪個階層,因此有些下層的人,會刻意隱瞞自己的姓。
中產及以上階層的印度人的印度的現狀有著非常清楚地認識,這些印度人的受教育水平和眼界足以匹敵歐美國家 然而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底層印度人對自己的國家沒有任何的了解甚至沒有任何的認同 旁普遮人不會認同部長全是古吉拉特人的國家 馬哈拉施特拉人不會為了阿魯納恰爾的居民和鄰居刀兵相見 馬拉地語和印地語彼此不通 中產階級以下,沒有印度共和國 甚至沒有馬哈拉施特拉 沒有果阿 沒有阿薩姆 只有每天為了果腹而奔波終日的幾盧比。
㈣ 印度軍隊有哪些奇葩傳統
作者:小蔡
很多軍迷都有這樣一個疑惑,印度軍人為什麼有那麼多奇葩傳統?比如摩托車上疊羅漢、誇張的正步走、五花八門的軍帽、閹人兵團等等。
今天,筆者就講一下印軍這些開掛傳統是怎麼來的?
雜技一樣的摩托車閱兵
1月26日是印度的共和國日。印度政府每年都會在新德里舉行閱兵和巡遊慶典,當中最吸引攝影師眼球的便是如雜技般的摩托車方隊。
摩托車方隊在穿越人群期間會做出各種高難度的疊羅漢動作,猶如馬戲團雜技一樣,很多人都對這個表演感到大惑不解。其實印度的摩托車方隊跟印度軍隊的傳統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可以追溯至英殖時代。
印軍摩托車雜技
一戰結束後,英國政府在總結軍方內部問題的時候,發現軍隊裡面的無線電通訊設備經常出現故障,導致不少指令無法傳達到前線,最終延誤了戰機。於是英國軍方下令所有通訊兵改用摩托車來傳達訊息。
作為英國殖民地的印度也建立起自己的摩托車通訊兵部隊。
但是,駕著摩托車穿梭戰場是一件危險的事,對通訊兵駕駛技術的要求也很高,所以早期印度的通訊兵會透過增加負重、跨越障礙的方式來鍛煉自己的駕駛和越野能力。
印度的摩托車部隊在二戰的緬甸戰場上大放異彩。在叢林密布的山地上,印度兵駕著摩托車翻山越嶺,為各地盟軍通風報信,盟軍得以在緬甸更有效地阻擊日軍。
摩托車疊羅漢
印度摩托車部隊的出色表現成為了印軍的標志,尤如解放軍的夜戰部隊一樣在軍史上留下重要的地位。因此,就算身在信息化的年代,印度軍方至今還保留了摩托車部隊的番號,甚至安排他們在每年的共和國日巡遊上表演。
獨一無二的閹人兵團
中印邊境的藏南地區,駐扎著一支怪異的印度軍隊。他們有著普通成年男人的外貌和體格,但是他們卻都被閹割了。這支部隊便是印軍的?1?8閹人部隊?1?9。
這些?1?8太監兵?1?9的出身其實是既悲慘又低賤,他們有些是自出生起就對性別認知存在困難,常常認為自己是女性,有些是生殖器官畸形,有些則是雙性人。
無論是以上哪一種情況,他們在10-15歲的時候都要接受宗教閹割,成為海吉拉斯(意為?1?8閹人?1?9)。
印度閹人的社會地位十分低,屬於賤民的一種,一般人都害怕與他們接觸。他們經常出現在印度的婚喪嫁娶場合,濃妝艷抹地為這些場合的主人祈福和跳舞,這在印度是十分低賤的工作。
印度閹人
但是,印度軍方認為這些閹人既擁有男性的體格和體能,又沒有普通男性的強烈性慾,可以專注於防務,所以就在軍隊裡面增設?1?8閹人部隊?1?9。而印度的閹人也認為到軍隊服役可以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所以他們也踴躍參軍。
誇張的正步走
說起印軍的正步走,大家會想起印巴邊境的換崗儀式,極其誇張的正步踢腿成功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到當地看熱鬧。那麼,這種正步是怎麼來的呢?
印度軍隊的正步走其實是繼承自英式正步,口令、走位都帶有濃厚的英國特色。
印度正步走
不過,印度是一個獨立國家,必須要講政治正確,不能完全模仿英國。因此印度軍方改良了英式正步,加入了不少印度歌舞元素,使得印度正步充滿傳統特色、也更加誇張。
印式正步規定擺臂的幅度一定要快而且高於頭頂,踢腿則要超過九十度。這樣改動後,印軍正步更為標新立異,但也給士兵帶來不少苦頭。曾經有士兵因為擺臂過於用力而脫臼,又有士兵因為踢腿過高而拉傷腳部。
印巴邊境的正步就更加誇張了,兩國是世仇,任何領域誰也不讓誰。兩方士兵一定要比誰踢得更高、更有力,踢腿超過肩膀的高度都是常事,所以看起來就更搞笑。
印巴邊境換崗,踢腿已經高過肩了
不戴頭盔的士兵
如果仔細觀察中印戰爭的照片,會發現有些印度士兵沒有戴頭盔,很多人就認為印度沒有足夠的頭盔裝備自己的士兵。完全是瞎猜。
真實原因是印度有一支明文規定不需要配戴頭盔的部隊——錫克軍團。
錫克人來自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區,他們信奉錫克教,頭裹橙色頭巾。由於他們把頭巾裹得又高又厚,所以任何種類的頭盔都帶不上。而且,錫克人認為頭巾、裹頭是神聖的行為,配戴頭盔無疑是侮辱了自己的信仰。
鑒於此,印度軍方特別將錫克士兵列為例外,容許他們不用帶頭盔作戰,這也使得錫克兵成為印度軍隊裡面最特別的一支。
錫克人
沒有配戴頭盔絕不影響錫克兵的作戰能力。錫克教原本尚武,所以錫克人以勇武善戰聞名天下。
早在英殖時代,英國就大量招募錫克人從軍,並稱其為高素質的士兵。錫克兵隨英國人在緬甸丶馬來亞等地東征西討,多次立下大功。
在中印戰爭中,給解放軍造成嚴重傷害的往往是錫克兵,可見戴不戴頭盔對錫克兵並無影響。
五花八門的軍帽
印度閱兵時,各地的軍團都會浩浩盪盪齊步進場,只要細心留意,就會發現各個兵團的軍帽大有不同,有些軍帽是傳統的包頭款丶有些則像扇子,如果不仔細觀察,還以為閱兵儀式是一個大型的巡遊表演。
「雞冠」軍帽
這些富有特色的軍帽其實是基於政治上的考量。由於印度擁有眾多少數民族以及多元的文化色彩,所以印度各地的民族服飾差異很大。
印度獨立後,來自不同背景的印度百姓紛紛加入了軍隊,而印軍為了突顯印度的聯邦共和,就容許各地軍團根據當地特色來設計軍服。
各地的軍團就直接將當地的特色帽子搬到軍隊來,印度閱兵的時候就出現了很多標新立異、五花八門的形象,成為印度的一個特色風景。
印度閱兵
一言以蔽之,印度軍隊獨一無二的種種奇葩開掛行為和裝扮,都與印度的多元文化、源遠流長的歷史以及英國的殖民有密切關系。
㈤ 旁遮普人的淵源
旁遮普人大體由4種人組成:①古代雅利安人及後來進入旁遮普地區的希臘人和塞種人等,主要分布在印度境內。②賈特人,主要分布在巴基斯坦境內。③拉傑普特人,系移居旁遮普的拉賈斯坦人的後裔。④古賈爾人,古代自克什米爾遷入,其上層多屬剎帝利種姓。
旁遮普人是巴基斯坦的主體民族,據1994年統計,約6980萬。屬雅利安人種的拉其普特人,身材高大健壯,多為淺棕色皮膚,也有人具有雅利安人的白色皮膚,高鼻子,黑眼睛,黑頭發。主要居住在巴基斯坦最富饒的旁遮普省、西北邊境省的扎哈拉和德拉伊斯梅爾汗以及信德省。主要從事農業、紡織業和制陶業。
「旁遮普」意為「五河」,因其境內的五條河流而得名。旁遮普省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使它在歷史上屢遭外族的侵犯。
「拉其普特」意為「王之子」,即外族統治者與印度社會融合而形成的封建王族。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2世紀來到印度西北部的波斯人、希臘人、塞種人、安息人、貴霜人等諸多民族,其貴族和軍事首領與當地印度教徒雜居通婚,改信印度教,逐步被印度社會同化,並取得「剎帝利」(「武士」)的種姓地位。在穆斯林統治時期,許多拉其普特家族改信伊斯蘭教,成為穆斯林。在印度河流域的民族形成和文化建設中,外來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希臘人早在公元前4世紀就隨亞歷山大的軍隊來到印度西北部地區,定居下來。在希臘人統治的100多年裡,許多希臘士兵和王朝官員與當地家庭聯姻,融入當地居民之中。所以,在今天的旁遮普和西北邊境省,還可以看到希臘人與當地居民的混血後代。
塞種人的部落早在公元前9世紀—前8世紀就來到印度河流域。雖屬於雅利安人的東部支系,但文化卻不同於雅利安人的文化。既未接受種姓之分,也不承認婆羅門的精神領導。由於來自巴里黑(巴赫特爾),所以雅利安人稱為「巴爾希卡」。據說,巴爾希卡人是普勒爾、帕爾瓦納和帕拉族人的「根」。後來,「巴爾希卡」一詞逐漸變成了「瓦希卡」,印度河流域被稱為「瓦希卡國」。在旁遮普語中,至今把農民叫做「瓦希」。第二批塞種征服者是公元前1世紀來到印度河流域,他們分成達哈、薩卡拉歐卡和穆薩格迪亞伊三個部落。達哈部落的人至今還在旁遮普。這三個部落的共同首領叫穆加。在旁遮普,至今還有穆加族人。
塞種人使印度河流域流行新的乾果、水果和蔬菜,如乾果中的核桃和阿月渾子,水果中的杏、桃、葡萄、西瓜和梨,蔬菜中的大蒜、洋蔥、胡蘿卜、茴香、豆角以及桉脂和五倍子等;還教會當地人縫制圓領衫和釘馬掌等技術。塞種人最明顯的特點是宗教上的寬容,自己傾向於佛教,但也十分友好地對待其他宗教。
安息人屬伊朗人種,其文化也染上了伊朗文化的色彩。安息人統治的時間很短,但是在塔克西拉挖掘出的那一時代的各種製品,具有極高的水平。犍陀羅藝術實際上起源於他們那個時代。
貴霜人大約在公元前170年遷徙至阿姆河和錫比河流域,後征服巴赫特爾,進而攻佔喀布爾河流域,最後佔領犍陀羅,定都白沙瓦。貴霜人在犍陀羅和印度河流域大約統治了200年。貴霜人最著名的統治者迦膩色伽贊助學術和藝術,在當政時期,佛教大振,犍陀羅藝術得到極好的發展。
自雅利安人以來,犍陀羅一直是印度西北部政治和文化的中心。犍陀羅藝術實際上是雅利安、希臘、塞種、安息和貴霜文化的精華,是阿拉伯人到來之前最燦爛的文化集錦,也是巴基斯坦寶貴的歷史和文化遺產。
旁遮普省是次大陸最早接受伊斯蘭教的地區之一。在阿拉伯人統治時期,木爾坦、曼蘇拉和烏奇是大的文化中心。9世紀末,什葉派伊斯瑪儀派就成為木爾坦的統治者,在那裡建造了清真寺。據著名阿拉伯旅行家和地理學家穆克德希描述,當時的木爾坦是一座繁榮的商業和旅遊城市,居民屬什葉派,大部分是阿拉伯人。
10至16世紀在突厥人佔領和統治時期,旁遮普的許多拉其普特家族改信伊斯蘭教,逐漸與定居的突厥人混居融合,成為印度穆斯林的主體。同時,旁遮普始終是伊斯蘭文化的中心。加茲尼王朝佔領旁遮普的200年,是印度伊斯蘭文化形成的重要時期,拉合爾是重要的伊斯蘭文化中心。1039年,大神學家和蘇非學者賽義德·阿里·胡吉維里(1010—1079)來到拉合爾傳教,蘇非派的經典著作《秘密的揭示》就是他在拉合爾定居期間寫成的。11至12世紀,許多蘇非用旁遮普語和其他語言傳教和寫作,而採用了穆斯林的書寫體,形成了印度穆斯林的語言烏爾都語。烏爾都語至今是巴基斯坦和印度穆斯林的通用語言。德里蘇丹國時期,蘇非派的蘇赫拉瓦迪教團在旁遮普有很大影響,木爾坦和烏奇是蘇非派神秘主義中心。
莫卧兒王朝時期是印度伊斯蘭文化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除了德里的紅堡、阿格拉的泰姬陵等令人嘆為觀止的建築外,拉合爾的皇家清真寺、皇宮、城堡、陵墓等建築也同樣雄偉壯麗。今天,這些建築均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而受到國家的保護。在莫卧兒王朝時代,旁遮普語詩歌逐漸形成了一種自主的民族文學形式,並顯示出其獨特的風格。大部分旁遮普人講與烏爾都語近似的旁遮普語,一部分人講烏爾都語。旁遮普語是梵語「俗語」的一種方言,酷似烏爾都語。
㈥ 印度人是什麼人種
首先,從身體外表特徵看,印度人膚色表現黝黑。從這一表象看,很多人認為印度人是黑種人。然而劃分人種的外表特徵除膚色、頭發形狀、面部等特徵外,還有其他許多主要依據,如骨骼。骨骼不同,人種不同。以頭顱骨為例,頭顱骨周邊近橢圓形的是白種人;頭顱骨周邊呈三角形的是黃種人;頭顱骨周邊近似方形的為黑種人。而印度人的頭顱骨周邊近似橢圓形。從這一主要區分依據看,印度人膚色雖然表現黝黑,但不是黑種人,而是白種人。
其次,從印度人原居地看,印度人原是居住在黑海和裏海附近的雅利安人,大約在距今4000多年前遷往今日的印度半島。印度半島大部分在北緯10°-30°之間,地處熱帶,熱帶強烈的太陽輻射,使今天的印度人皮膚變得黝黑。可見印度白種人的皮膚黝黑,是通過人類遷移後,在新的環境影響下表現出來的。
所以說今日印度人大部分是白種人,只有印度南部分布著少量黑種人。
可見,認識人種,既要看外表特徵,更要看內在特徵及原居地。不然我們將會簡單地從外表膚色說印度人是黑種人。
同樣,非洲北部、亞洲西部的阿拉伯人雖然膚色較黑,卻都是白種人。
有10個大民族和幾十個人數較少的民族,印度斯坦族佔46.3%,泰盧固族8.6%,孟加拉族7.7%,馬拉地族7.6%,泰米爾族7.4%,古吉拉特族4.6%,坎拿達族3.9%,馬拉雅拉姆族3.9%,奧里雅族3.8%,旁遮普族2.3%。
印度有以下人種:尼格利陀人(Negrito),原始澳大利亞人(Proto Austaloid),達羅毗荼人或叫地中海高加索人種(Mediterranean),印度的雅利安人,蒙古人種(Mongoloid)
尼格利陀人--這部分人是印度最早的居民。
原始澳大利亞人-這種人早於達羅毗荼人進入印度,
達羅毗荼人-或叫地中海高加索人種在赤道以南,從前有個大國,東到爪哇,西連非洲,這個國家稱為"萊茂里亞",是達羅毗荼人最早居住的地方,但後來由於地殼發生變化,它的大部分被水淹沒。一部分進入印度。
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由中亞向南,越過興都庫什和喀喇昆侖兩高原,居留在伊朗高原與印度,成了伊朗人和印度人的祖先。雅利安人是好戰的游牧民族,進入印度後,同在此居住的達羅毗荼人時常發生激烈爭斗,後來逐漸征服他們。達羅毗荼人大部分被趕往南方,一部則淪為奴隸。
蒙古人種-印度北部和東北部與亞洲內陸相連,因地理和歷史上的種種原因,亞洲的蒙古人在不同時期,從北部和東北部地入南亞次大陸.
㈦ 印度人為什麼在頭上纏布條,有什麼宗教由來
印度有些地區和信仰的男性是有包頭巾的習俗的,這種頭巾稱為Turban。頭巾有各式各樣的包裹方法,其中錫克教男性頭巾,具有特定樣式。根據傳統,錫克人從小到大都必須蓄頭發、留胡須,並且包著頭巾。
當年錫克教只是印度教改革派的一個分支,後來在16世紀發展成完全獨立的宗教。錫克男教徒的名字中一般都有「辛格」一詞,意為「雄獅」,而即使在大都市中也保持著包頭蓄發傳統的錫克男子。
錫克人包頭的風俗和當年穆斯林統治印度有關。當時,有包頭習慣的穆斯林統治者為了顯示自己與被征服者不同,不允許其他教徒包頭。但剽悍尚武的錫克教徒卻我行我素,反而全部包頭以示抗議。有意思的是,印度的穆斯林都已不再包頭,而錫克人卻執著如故。
(7)印度旁遮普人為什麼包頭擴展閱讀:
錫克族是是南亞印度信仰錫克教的旁遮普人。主要分布在印度北方地區,尤其是旁遮普邦,是一個典型的宗教民族。身材高大,包頭、蓄須,魁梧的身材,是錫克族男子的典型標志。錫克教徒佔印度總人口的2%,自尊心強、倔強高傲、不苟言笑、缺少幽默感,有尚武傳統,作戰驍勇,是印度的主要兵源之一。
小孩頭巾樣式比較簡單,只用黑布綁成發髻的形狀。成年人的頭巾樣式比較復雜,首先必須用黑色松緊帶將長發束成發髻,然後再以一條長約3公尺的布,裹成頭巾,樣式為兩邊對襯成規則狀。錫克人頭巾色彩繁多,有的人甚至搭配衣服顏色。
㈧ 為什麼印度片里總愛說旁遮普人
旁遮普是印度的一個邦,旁遮普歷史悠久,民族、宗教復雜,人民貧困,乞丐小偷較多,社會治安較亂。
㈨ 錫克人和普通印度人的區別是什麼
這兩個種族有兩個顯著特徵:一是彪悍。在偏「軟趴趴」的印度,錫克族被叫作「印度的戰斗民族」。二是富有,印度的阿姆利則金廟(耗費750公斤黃金打造),就是由錫克族自己打造的標志性宗教建築。相關擴展:
錫克族是南亞印度信仰錫克教的旁遮普人。主要分布在印度北方地區,尤其是旁遮普邦,是一個典型的宗教民族。身材高大,包頭、蓄須,魁梧的身材,是錫克族男子的典型標志。錫克教徒佔印度總人口的2%,自尊心強、倔強高傲、不苟言笑、缺少幽默感,有尚武傳統,作戰驍勇,是印度的主要兵源之一。
錫克人在印度10億人口中只佔2000萬左右,主要分布在印度北方地區,尤其是旁遮普邦。當年錫克教只是印度教改革派的一個分支,後來在16世紀發展成完全獨立的宗教。錫克男教徒的名字中一般都有「辛格」一詞,意為「雄獅」,而即使在大都市中也保持著包頭蓄發傳統的錫克男子。
錫克人包頭的風俗和當年穆斯林統治印度有關。當時,有包頭習慣的穆斯林統治者為了顯示自己與被征服者不同,不允許其他教徒包頭。但剽悍尚武的錫克教徒卻我行我素,反而全部包頭以示抗議。有意思的是,印度的穆斯林都已不再包頭,而錫克人卻執著如故。
錫克族人有些很獨特的優點,心氣很高,對自己要求也很高,很多信念和重視忠義的東方人比較接近,由於終生不剪頭發,而又要行動方便,成年錫克男子一般都將頭發用布層層圍起,繞成一個像「大磨盤」的頭包。據稱他們用的頭布一般都有將近13米,絕對可以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當然晚上休息時,錫克人也要將包頭布打開,並隔三差五地清洗長發。記者曾看見過一個打開頭布的錫克老人,當時的感覺真是「白發三千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