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有航母嗎其軍力是否能與中國匹敵
解放軍艦隊基礎要強於印度(轉)
印度海軍雖有航母但形不成編隊 中國海軍目前已經建成航母編隊所需要的護航艦隊只缺航母。
全方位論述這個題目,有一點難度,限於篇幅,筆者從兩國海軍戰略理論、航母編隊實力、承受遠海戰爭的能力這三個基本方面進行分析,不能說能反映兩國海軍真實遠海殲敵戰力的九成,也能反映七成或八成。
一、先談談中印兩國海軍的戰略理論
對於中國海軍的戰略問題,這方面的文章很多,從以前的近岸防禦,到現在為沖出第二島鏈而進行的藍水海軍戰略的實施,以及目前媒體上倡導的大海軍戰略,等等所有這些,許多軍事愛好者都能說出所以然。在此筆者並不想過多的浪費筆墨,還是談談我們並不太熟悉的印度海軍戰略。印度海軍目前的戰略已從以前的「近海防禦」和「區域威懾」思想轉向「遠海殲敵」戰略,具體是通過重點發展戰略核潛艇和航空母艦來建立可靠的海基威懾力量,努力打造一隻力量均衡、結構合理,具備相當威懾力的現代「藍水海軍」,在控制整個印度洋的基礎上,再採用「西出、東進、南下」的戰略思想,逐步將印度的海洋戰略利益延伸到西起波斯灣、東至南中國海、南抵非洲的廣大海域。可以說,中印兩國的海軍戰略思想有相似點,都想經略海洋,都想成為未來世界多極社會之中的一級,也體現出中印軍事戰略家的英雄所見略同。不同點就是經營戰略思想的實施步驟和手段了,也就是海軍遠海殲敵主戰裝備上的革新、改造和換代問題,這也是筆者要在下面詳細談的海軍航母編隊實力上的對比分析。
二、海軍航母編隊的對比分析
目前印度有1艘1986年從英國購買的「維拉特」航母在役;1艘2002年從俄羅斯購買的「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航母正在俄羅斯改造升級;還有於2005年4月就在印度國營科欽造船廠開工建造現在仍未服役的1艘輕型航空母艦(ADS),它用來接替即將退役的「維拉特」航母;此外印度還與俄羅斯有聯合研製新一代艦載機的計劃,艦載戰斗機「米格」-29K的從今年5月開始陸續接收。
可以說印度的航母計劃相當完備,不論從購買國外成熟航母的時間上還是在航母、艦載機的研製計劃上都走在了中國的前面。盡管他目前「維拉特」航母已經接近服役期限,但經過1998年現代化改裝之後,據說其服役期限可延長至2010年。更為重要的是這艘1987年服役印度海軍的航母,20年使用和維護,它為印度海軍培養了一大批掌握航母各個平台、各個子系統的業務骨乾和技術能手。它不但為進一步掌控更先進的「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航母積累了人才,也為印度自研建造的輕型航母(ADS) 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通過這么一分析,可以肯定的說印度的航母計劃是一套組合拳,連環套路。筆者作為一名愛國的軍事愛好者,一方面羨慕印度有那麼好的國際合作大環境,那麼好的可利用的資源的同時;一方面暗地裡為實施我航母戰略計劃默默奉獻的自主設計和自主建造人員加油打氣。沒辦法自主創新太難了!
下面再談談印度的航母編隊的建設情況。通常航母編隊由航母、防空型驅逐艦、反潛型護衛艦、攻擊型核潛艇,後勤支援艦組成。粗看起來,以上編隊成員印度都有,能攢和成標准航母編隊那樣的強大戰鬥力。但細分析起來,就會發現這裡面有很大的問題。我們在此以印度海軍國產化最高的「德里」級驅逐艦為例進行分析,該艦除艦體是印造船廠建造的外,艦上的其他電子設備均來自於國外,它的雷達探測系統來自於法國,電子裝備來自於英國,武器系統來自於俄羅斯等等。它是一個集合體。那麼印度的航母編隊呢,更是集合體之中的集合體,其戰鬥力我們可以進行專業的分析。試想一想航母編隊都是有一個統一的戰術數據系統的,它是集成在航母編隊中各個作戰單元中每一個電子系統之上的一個戰術數據系統,它需要將航母編隊中每一個作戰單元每一個電子系統進行整合成一體化的一個作戰系統,由於印度的航母編隊中的作戰單元中的電子系統,都來自不同的國家,這些不同國家的電子系統都有各自獨立的介面、標准,想在這么多的不同國制、不同功能的作戰電子系統之上集合成一個戰術數據系統勢比登天,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筆者推斷印度不可能有這樣的一個戰術數據系統,印度的航母艦隊只是一個單獨作戰的航母,還沒形成編隊的實力,它的作戰能力就大打折扣了,其「海鷂」艦載機的作戰半徑僅局限於「維拉特」航母上的導航雷達所控制的300~400Km區域,作戰半徑很小,300~400Km 作戰半徑使母艦都暴露在遠距反艦導彈的射程內。防禦區域也是「維拉特」航母上「巴拉克」艦載防空系統的防禦區域,由於沒有統一的戰術數據系統,故行不成編隊的整體防禦能力,防禦區域也小。這樣的航母戰鬥力目前看還算不上威懾,更想是一種擺設。
但印度海軍還有正在俄羅斯改造升級的「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航母,如果在未來幾年升級完成的話,其戰鬥力將不容小視,到時筆者將根據「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航母的資料再進行其戰鬥力分析。對於印度自研建造的輕型航母(ADS)目前看還是一個未知數,那是更長遠的未來計劃了。
接下來談談中國的航母編隊的建設情況。由於中國的航母計劃處於高度保密中,筆者只能根據一些簡單的專業資料和國內外新聞媒體上的報道來進行推斷分析。隨著我海軍新的052B、052C驅逐艦,054A護衛艦,093核攻擊型潛艇的服役,目前大家公認的看法是航母編隊之中防空型驅逐艦、反潛型護衛艦、攻擊型核潛艇我們已經能夠自主建造了,後勤支援艦的相對簡單一點,更是應該不在話下,也就是說構成中國航母編隊的基礎作戰單元我們具備了,唯一缺少的是母艦。更為重要的是構成我海軍航母基礎編隊的作戰電子系統都是中國自主研製,更進一步的說這些電子系統的介面、標准都是中國標准,所以他能集合成統一的一個中國標準的戰術數據系統,這一點與印度大不相同,走的自然也是兩條不同的路,印度走的是買母艦、買作戰單元、買整套子系統,然後它來整合的思路。中國走的是自主研製為主,先發展簡單的編隊作戰單元,然後再發展復雜的母艦的思路。這兩種思路都有相應優點和缺點,一個是印度借鑒外國成功的經驗先攢和出一母艦,這有助於印度海軍在短時間內熟悉航母的作戰單元和各個作戰子系統,為短時間內形成作戰能力和將來更先進的航母及航母編隊打下了基礎。一個是中國以我為主,自主研製,由簡入繁,一步一腳印的發展。這樣做的缺點是短時間內不能形成戰鬥力,但能最大的發揮出每個子系統的作戰效能。在整個的中國航母計劃中,唯一欠缺的是我航母編隊之中的母艦目前還沒有建成竣工,而且還沒有合適的國產艦載機出台。可喜的是目前已有國內外的媒體報道中國航母的國產動力系統已經解決,還有艦載機采購俄羅斯SU-33的報道。這都表明我們的航母計劃又向前推進了一步。引進SU-33,表明我國也在借鑒印度發展航母的思路,不再局限於自主研製的思路。這種思路將有助於我們在最短的時間內擁有航母編隊,形成戰鬥力。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或許就在印度的「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航母服役的那一天,我們的航母編隊就將建成服役,這就要看中國的實力了,讓我們拭目以待。
三、中印兩國海軍承受遠海戰爭的能力分析
在前面的分析中,我們得出,印度有航母,但形不成編隊,中國是有構成編隊的基礎作戰單元,但沒有母艦。目前,印度在役的「維拉特」航母戰鬥力相當有限,不可小視的是它的正在俄羅斯改造升級的「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航母,那才具有相當的威懾力。所以,相對遠海作戰的海軍而言,目前兩國的能力都非常有限,印度僅有的300~400Km 作戰半徑的「維拉特」航母上30架「海鷂」艦載機也經不起小規模戰爭的消耗,打沒了就是沒了,印度自己又不能自產。這就決定了目前兩國海軍都還是近岸防禦,這才是根本。而近岸防禦我國就占優勢了,由於我海軍的作戰艦艇大多是中國自主建造,使用起來順手。不象印度的艦艇是整合出來的集合體,更多的是依賴於外國。這也是我國國力強於印度的地方。
四、結束語
印度海軍能遠海殲敵的「維拉特」航母看似很強大,但經不起科學的分析推敲。還不如中國的航母編隊計劃來的更實際一點,更現實一些。中印海軍的遠海殲敵的能力都很弱,當前都還沒有形成攻防能力都很強的航母編隊,都只是近海海軍,遠海殲敵作戰還是戰略設想,還是將來的事情。
『貳』 印度為何執著於製造航母
一心一意和中國較高下的印度,看到中國近幾十年經濟的快速發展,作為近鄰,同樣都是人口大國的印度看到差距自然心裡滋味難受,加上1962年印度人感覺被解放軍打得很狼狽,所以盡管國防工業及相關配套工業落後,但是也一定要生產航母。
『叄』 2021中船科技為什麼漲不上去
造船行業與全球貿易和海上運輸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系,屬於典型的強周期性行業。今天把中船科技介紹給大家,這家企業是目前國內船舶製造業里的優秀企業。在開始分析中船科技前,我整理好的船舶製造行業龍頭股名單分享給大家,點擊就可以領取:寶藏資料:船舶製造行業龍頭股名單
一、從公司角度來看
工程設計,勘察,咨詢及監理,工程總承包,土地整理服務等軍事中船科技為主的服務,還具備對外工程總承包,施工圖審查,援外工程項目,一級保密等資質,成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此外,旗下全資子公司中船華海還生產經營船舶設備。簡單介紹完公司,接下來看看這個公司有哪些長處,值得我們選擇嗎?
亮點一:船舶工業工程設計龍頭,市場地位領先
中船科技是船舶工業工程設計行業龍頭企業,在船舶工業系統承擔船廠、船舶配套企業、水工工程、船塢碼頭、大型非標設備的規劃、設計咨詢、船廠工藝等多項業務上已有60多年的歷史,長期的發展也讓公司具備了相應專業的技術力量和資源條件,目前來看國內的造修船企業、配套企由公司所規劃設計佔了業90%以上,是公司持續發展的重要核心。中船科技成為我國船舶工業工程設計和建設的前行者,在我國船舶工業規劃設計領域擁有領先優勢的地位,它的影響力很重要。
亮點二:智能工廠數字化平台
中船科技將工業大數據,人工智慧,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於船廠規劃建設與運營管理服務,致力於構建"智能工廠數字化平台",一直在探索智能工廠全壽命周期設計新模式,創建智能化船廠規劃設計和全過程運維服務。以工業大數據為主線,中船科技推進工廠總體設計,工藝流程及智能車間的數字化建設,穩步地建造出船舶工業精益生產的智能化工廠,為全面增強中船集團的競爭優勢,這會是全面建設世界領先的海洋科技工業集團的重要支撐。由於篇幅受限,更多關於中船科技的深度報告和風險提示,我整理在這篇研報當中,點擊即可查看:【深度研報】中船科技點評,建議收藏!
二、從行業角度來看
運力供需的現狀是出現拐點,造就造船業與航運業的現狀是勃勃生機、滿是活力。航運業和造船業行業關聯緊密度高,一方是運力需求方,另外一方是運力供給方。在集裝箱價格持續處於高位背景下,下游航運業,尤其是集裝箱船運力不足帶來大量新增造船訂單。因為我國鐵礦石價格增長而變相抑制了鋼材的出口,海外鋼材價格被進一步上漲,海外老牌造船廠的成本越來越多,而國內的鋼材價格反而穩定的下降了,跟海外造船廠相較,這一升一降把國內的造船廠行業優勢明顯展示出來。總而言之,我覺得中船科技公司作為船舶製造工程設計的先鋒企業,在此行業全面復甦之際有可能迎來快速發展。但是文章具有一定的滯後性,如果想更准確地知道中船科技未來行情,直接點擊鏈接,有專業的投顧幫你診股,看下中船科技現在行情是否到買入或賣出的好時機:【免費】測一測中船科技還有機會嗎?
應答時間:2021-09-07,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
『肆』 從訪華軍艦看印度國內造船業實力究竟有多強
印度共有27家造船廠,其中中央企業6家,邦企業2家,私人企業19家。科欽造船廠和印度斯坦造船廠是印度最大的兩家造船廠。前者有2個船塢,可建造最大噸位為11萬噸的船舶,並已實際建造過2艘9.5萬噸位的油輪。同時,該船廠每年可培訓140名工程師。近些年,憑借自身高速發展,該船廠已經成功打入國際市場。後者共有1個船塢、1個裝配碼頭,可以建造最大8萬噸的船舶,但印度工業基礎薄弱,很多設備依賴國外,尤其是軍工方面。
『伍』 介紹一下中印軍事實力對比
目前印度空軍裝備有1800架飛機,除了80架老掉牙的HPT-32"風神"教練機外,沒有一種是自己搞出來的。在其800架一線戰機中,全部是進口。中國和印度是同一時間獲的米格-21的,到如今中國在米格-21基礎上改制的殲-7系列不僅供自己使用,還大量出口400架之多。而印度連提升米-21的性能都要靠俄國人來幫助。 平心而論中國的殲8-系列或FBC-1與西方同類比起的確不夠優良,但就這印度也搞不出來。那個自製的"風神"還是在30年前造出來的,之後就沒搞出什麼東西了。大肆吹噓的LCA首架原形機95年就出廠了,到98年中國的殲10完成首飛他還沒上天。LCA還沒搞完,現在又提出了所謂的MCA計劃,什麼隱型,無尾隨控布局好像挺先進的,結果在印度航空工作的以色列專家表示,所謂到2025年保持領先技術優勢的LCA比殲10差了一個檔次,最多與專用出口的FC-1相當。如今中國都搞出了兩款隱身戰機J20 J31.而印度連自己的三代還沒有搞好。實在是可悲。 對海軍來說,雖說印度海軍引進了兩艘航母,其它艦艇也不少,可印度的造船業卻不爭氣,到如今中國已是繼日本,韓國之後世界第三大船舶出口國,且大有超越前者之勢。連德國人不敢造的高科技船,也把定單交到中國人手上。 中國已經研製出了自己的神盾艦。3號艦已經入列服役,150艦,4 5 6 7 8 號艦已經在建。9號艦分段已經到位。專業人士認為7 8 9號艦應為最新的052D型驅逐艦,7 8 9號艦目前已全部曝光,會裝備國產最新通用型垂直發射系統。排水量應在9500噸左右,裝有對陸攻擊的巡航導彈。中國產航母臨近服役而印度還跟在俄羅斯屁股後學習呢。陸軍武器方面,中國自70年代以來就大量出口了各種常規武器,而印度至今仍需進口。中國研製的85式坦克早已出口巴基斯坦,最新的90式在不久後也將裝備巴基斯坦陸軍。而印度自製的"阿瓊"式坦克發展了20多年至今仍是問題多多,成了國際社會的一個笑柄。 在航太領域,印度的"烈火"導彈運載力只有中國DF-5型的1/5,最新型的DF-31/41要比"烈火"先進10到15年以上。中國即將發射宇宙飛船而印度這一領域尚未起步。印度海軍計劃在2007年獲得自製的第一艘核子潛艇,而到了2010年印度的殲敵者號核潛艇才下水,而且只是個空殼子。而中國自製的第二代攻擊核潛艇093型早已服役,094也在加緊建造之中。該潛艇採用的高溫冷核反應技術是當代最先進的核動力系統,就連美俄也是剛剛掌握這一技術。 冷戰時期為了拉攏印度對付中美的戰略目的,前蘇聯給予印度大量的軍事援助,使的印度在短時間內裝備了俄制的先進武器。但冷戰結束後,俄國人說什麼也經不起這樣的窮大方了,俄國軍火商也不願做賠本生意了。既然是市場經濟了,就得按市場行情來辦。新德里一看俄國人的賬單就傻了眼。有一陣子飛機上不了天,坦克開不起來,軍艦出不了港口,因為沒有零部件。其實這也是老天給印度一個反思的機會,以便走上發展經濟的正路,但印度不但不知悔改,還變本加厲,仍了幾顆核子武器來撐門面,同時又給俄國人下了上百億美圓的定單。可以想像這對印度這個發展中國家是個多大的負擔。 印度人自認為他對俄只武器有優先購買權,某些不知內情的軍事專家也跟著瞎起鬨。其實以俄羅斯目前的經濟狀況,有人買他的東西就已阿彌陀佛了。
『陸』 中國船舶股票為什麼不漲中國船舶2021一季報中國船舶後市還有希望嗎
中國有很長的造船歷史,疫情好轉以來,船舶製造與運輸需求在不斷增長,對應到股市中船舶製造板塊表現實在是太贊了,吸引了許多人投來的眼光。今天就跟大家分析一下船舶製造行業的龍頭公司--中國船舶。剖析中國船舶前,這里有份船舶製造行業龍頭股名單送給大家,小夥伴們可以直接戳鏈接哦:【寶藏資料】船舶製造行業龍頭股一覽表
一、從公司角度來看
中國船舶是國內,擁有規模第一、技術最先進、產品結構最完整的造船旗艦上市公司之一。船舶建造、修船、海洋工程、動力業務、機電設備等都是公司經營的業務。在造船業務方面,公司產品線涵蓋散貨船、油船、集裝箱船等船型,多年來,造船總量和造機產量都高於國內的其他公司。同時,因為是中船集團核心民品主業上市公司,具有完整的商業模式,在國內船舶製造中排名第一。
簡單給大家講解了中國船舶的公司情況後,我們來分析一下中國船舶公司有什麼優秀之處,我們投資了值不值?
亮點一:品牌和業務規模優勢
要是近幾年了,我們中國船舶品牌在世界上越來越深遠的,其競爭優勢極大,展現在生產效率、周期、產品質量、成本控制、顧客滿意度等方面,已經形成了良好的名譽,而且還有品牌競爭力。在重大資產完成重組後,中國船舶產品將進一步拓展和整合業務范圍,基本已經將船舶以及海工產品的類型覆蓋了,上市平台定位有效的強化,進一步的是船海產業做的比以前更強,更優秀。
亮點二:深入調整產品結構,造船,海工,動力,三箭齊發打造全球造船龍頭
公司積極調整產品結構,滿足市場的需求,在加強集裝箱船、油輪、氣體船等主力船型承接力度的基礎上,提高小型船市場的關注度,把搶奪訂單看成是企業最急切的任務。為此,中國船舶緊跟市場潮流,對主流船型進行研發改進,這也是為了讓豪華郵輪項目以最快的速度開始實施,克服海工裝備自主設計困難,將動力機電業務逐漸轉型成高端產業鏈、價值鏈。除此之外,他們還對大噸位的散貨船、運輸船、成品油船、集裝箱船等進行自主研發,並開始有意進去大型游輪市場。由於篇幅受限,更多關於中國船舶的深度報告和風險提示,我都幫大家寫到這篇研報里了,點擊即可查看:【深度研報】 中國船舶點評,建議收藏!
二、從行業角度來看
疫情被控制住後,經濟也開始逐漸復甦,在復工復產的背景下,大宗商品需求量大,也因此把船舶運輸業帶上了發展之路。中國船舶作為我國船舶的領先者,對民船回暖有很大幫助,且對造船業供給側改革也有一定影響;由此可以預想到中國船舶未來相當有前景,極有可能將率先享受到行業發展所帶來的盈利。總的來說,我認為中國船舶作為船舶製造行業的龍頭企業,有可能會趁著行業變革,讓企業迎來跨時代發展。可是文章具有一定的延遲性,要是有興趣了解中國船舶未來行情,直接點擊鏈接,專門的投資顧問為你進行股票診斷,看一下中國船舶行情的詳情:【免費】測一測中國船舶還有機會上車嗎?
應答時間:2021-10-23,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
『柒』 中國船舶今天為什麼下跌不漲
中國有很久遠的造船歷史,疫情明朗後,船舶製造與運輸的需求量在增長,對應到股市中船舶製造板塊表現得到大家的廣泛稱贊,獲得了很多投資者的青睞。今天就跟大家分析一下船舶製造行業的龍頭公司--中國船舶。在開始分析中國船舶前,我整理好的船舶製造行業龍頭股名單分享給大家,朋友們可以點擊鏈接:【寶藏資料】船舶製造行業龍頭股一覽表
一、從公司角度來看
中國船舶是國內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產品結構最全的造船旗艦上市公司之一。業務包括了船舶建造、修船、海洋工程、動力業務、機電設備等方面的經營。造船業務上,散貨船、油船、集裝箱船等船型都是公司產品線負責的產品,造船總量和造機產量在全國范圍內都連續多年排名第一。同時,屬於中船集團核心民品主業上市公司,具有完整的商業模式,在國內船舶製造中排名第一。
簡單聊了聊中國船舶的公司情況後,我們來分析一下中國船舶公司有什麼優秀之處,值不值得我們花錢購買?
亮點一:品牌和業務規模優勢
在最近的幾年以來,中國船舶的品牌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是越來越遠的,並且在生產效率、周期、產品質量、成本控制、顧客滿意度等方面表現出了相當大的競爭優勢,已經有了很好的聲譽,並且品牌的競爭力也是有的。在實現重大資產重組後,中國船舶產品業務范圍會更深層次的拓展和整合,全部包括船舶以及海工產品類型,強化了上市平台的定位,將船海行業做的要比以前更強更優。
亮點二:深入調整產品結構,造船,海工,動力,三箭齊發打造全球造船龍頭
公司主動做產品結構調整,符合市場的需求,在使得集裝箱船、油輪、氣體船等主力船型承接力度得以穩固的基礎上,加強對小型船市的關注,將搶奪訂單當作是企業最急迫的任務。對此,中國船舶緊貼市場,開發優化主流船型,這也能夠加快實施豪華郵輪的項目,突破海工裝備自主設計瓶頸,將動力機電業務逐漸轉向高端產業鏈、價值鏈。此外,他們在船隻的開發上也很成功,主要涉獵大噸位的散貨船、運輸船、成品油船、集裝箱船等,並開始對大型游輪市場進行開發。由於篇幅受限,有關更加深入中國船舶的報告和風險內容,都已經整理到研報當中了,快點開看看吧:【深度研報】 中國船舶點評,建議收藏!
二、從行業角度來看
疫情緩解後,在經濟開始一點點復甦,在復工復產的帶動下,大宗商品銷售旺盛,大量的需求也帶動了船舶運輸業的發展。中國船舶相當於我國民船的領頭羊,在不斷帶領民船行業回暖,並促進造船業供給也在逐步側改革;可以預見中國船舶未來可期,行業發展所帶來的紅利也會讓我們率先享受。總之,我認為中國船舶作為中國船舶製造行業的領導者,有機會在行業改革的背景下迎來企業的高速發展。但是文章具有一定的滯後性,如果對中國船舶未來行情有深入了解的需求,馬上點開鏈接,有專門的投資顧問給你判斷股票,看一下中國船舶現在行情怎麼樣:【免費】測一測中國船舶還有機會上車嗎?
應答時間:2021-09-02,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
『捌』 中國船舶為什麼十年都不漲
中國的造船歷史久遠,疫情明朗後,船舶製造與運輸的需求量在增長,對應到股市中船舶製造板塊表現實在是太贊了,獲得了很多人的芳心。今天就跟大家扒一扒船舶製造行業的龍頭公司--中國船舶。剖析中國船舶前,這里有份船舶製造行業龍頭股名單送給大家,直接戳這里的鏈接:【寶藏資料】船舶製造行業龍頭股一覽表
一、從公司角度來看
中國船舶是國內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產品結構最全的造船旗艦上市公司之一。船舶建造、修船、海洋工程、動力業務、機電設備等都是公司經營的業務。公司產品線可以涵蓋散貨船、油船、集裝箱船等船型的造船業務,多年來,造船總量和造機產量都高於國內的其他公司。同時,由於是中船集團核心民品主業上市公司,具有完備的產業模式,是國內船舶製造的絕對龍頭。
簡單聊了聊中國船舶的公司情況後,我們來看下中國船舶公司有什麼亮點,我們投資了值不值?
亮點一:品牌和業務規模優勢
近幾年來,中國的船舶在世界上的品牌都是影響力的,而且日益深遠,關於生產效率、周期、產品質量、成本控制、顧客滿意度等方面,它們展現出相當大的競爭優勢,已形成良好的聲譽及品牌競爭力。在重大資產完成重組後,中國船舶產品將進一步拓展和整合業務范圍,基本上涵蓋了海工產品類型和船舶,強化了上市平台的定位,進一步的推動了船海產業方面做到更強,更旺。
亮點二:深入調整產品結構,造船,海工,動力,三箭齊發打造全球造船龍頭
公司主動調整產品結構,迎合市場的需求,在增強集裝箱船、油輪、氣體船等主力船型承接力度的基礎之上,對小型船市場提高關注度,將搶奪訂單當作是企業最急迫的任務。基於此種情況,中國船舶迎合市場需求,對主流船型進行開發優化,這也能夠加快實施豪華郵輪的項目,攻克海工裝備自主設計難關,將動力機電業務向產業鏈、價值鏈高端靠近。除這些以外,其旗下還有自己研發的船隻項目,例如:大噸位的散貨船、運輸船、成品油船、集裝箱船等,並開始開拓大型游輪市場。篇幅有限制,有關中國船舶的深度報告分析情況,學姐已經放到這篇研報中了,戳這里了解一下吧:【深度研報】 中國船舶點評,建議收藏!
二、從行業角度來看
疫情緩解後,在經濟開始一點點復甦,在復工復產的帶動下,大宗商品銷售旺盛,大量的需求也帶動了船舶運輸業的發展。可以把中國船舶看做是我國民船的龍頭企業,對民船逐步回暖,以及造船業供給側改革方面有很大的幫助;同時,因此,中國船舶未來可期,將率先享受行業發展帶來的紅利。總的來看,中國船舶算是我國船舶製造行業的佼佼者了,有很大可能會在我國船舶業改革之際,乘坐改革的順風車,迎接企業的飛速發展。不過不具備實時性,如果想更准確地知道中國船舶未來行情,立馬打開鏈接,有專門的投資顧問給你判斷股票,看看目前是怎樣的中國船舶行情:【免費】測一測中國船舶還有機會上車嗎?
應答時間:2021-09-03,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
『玖』 印度的國產航母造得怎麼樣了
印度第一艘國產航空母艦2013年8月12日舉行下水儀式。航母船體部分主要由印度本土製造,武器和動力系統主要從美國和俄羅斯進口。
這艘航母下水,標志著印度成為美國、俄羅斯、法國和英國之後,世界上第五個自主建造航母的國家。
命運多舛工期一再延遲
在比原計劃推遲兩年多之後,印度海軍12日在西南部港口城市科欽造船廠為「維克蘭特」號航母舉行下水儀式。
出席儀式的印度國防部長安東尼站在巨大灰色船體甲板上說:「這是一座非凡的里程碑。它只是標志著長征的第一步,但同時也是重要的一步。」
下水後,「維克蘭特」號將安裝武器和動力系統,並接受測試,預計最早於2018年交付印度海軍。
印度海軍現有一艘服役時間長達60年的常規動力航母「維拉特」號。這艘航母1987年從英國購買,滿載排水量為2.8萬多噸,預計2015年退役。印度海軍還計劃今年年底之前下水原名「戈爾什科夫元帥」號的另一艘航母。這艘航母從俄羅斯購買,准備改裝後投入使用。
印度國產航母項目始於1989年,直到2009年才舉行航母龍骨安裝儀式。可是,本土無法生產建造船體所需特殊鋼,關鍵設備未按期完工,車禍導致柴油發電機損毀,迫使航母下水日期一再推遲。
主要部分在本土製造
「維克蘭特」印地語意為「勇敢」、「無畏」,船體部分主要在印度本土製造。
印度海軍副司令多萬說,「維克蘭特」號接近90%的船體部分在印度本土設計和製造,但只有約50%的動力系統和30%的武器系統來自印度。
按照多萬的說法,印度在建造「維克蘭特」號過程中取得的「重大成就」是成功仿製出武器級鋼材。
他說:「在克服初期獲取武器級鋼的困難之後,我們自己的實驗室成功破解了生產這種特殊鋼材的密碼。印度鋼鐵有限公司現在可以生產出符合要求的鋼材。」
「維克蘭特」號耗資6.6億美元,採用部分隱身設計。艦長260米,寬60米,滿載排水量4萬噸,最高航速28節,可續航8000海里。
武器系統方面,「維克蘭特」號將裝配一套配備多功能雷達的遠程地對空導彈系統和近程武器系統。母艦最多可搭載30架艦載機,包括俄制米格-29K戰斗機、卡-31預警直升機和印度造輕型戰斗機。
不會改變印中力量平衡
據畢馬威管理咨詢公司統計,2010年至2016年,印度國防開支將達1120億美元。
簡氏防務周刊防務專家貝迪說,印度海軍現正建造39艘艦艇,並已開始計劃建造另外兩艘航母。
就在本月10日,印度宣布,第一艘本土製造的核潛艇已經做好出海試驗的准備。總理辛格稱,這對印度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貝迪認為,對於一直希望與亞洲鄰國競爭擴大影響力的印度而言,「維克蘭特」號下水是一大進步。他說:「它(『維克蘭特』號)將部署在印度洋地區,那是世界商業利益和經濟利益的交匯處。」
印度退役海軍少將梅農告訴法新社記者:「『維克蘭特』號主要任務將只是保護我們的海軍艦隊,不會用作地面攻擊。」
在梅農看來,「維克蘭特」號是一艘航母,只會攻擊來犯船隻。「(如果)沒有防空武器,我們的艦隊將無法生存」。
印度海事基金會前理事長巴斯卡爾說,「維克蘭特」號將有助於提升印度海軍的可信度,但不會改變印中之間的力量平衡。「中國的核技術和造船能力水準更高」。
『拾』 印度本地造船稅收政策
據悉,印度政府正考慮出台一項新的補貼政策,以幫助陷入困境的印度船廠。
據Livemint報道稱,在先前的8年政策結束後,印度政府預計將出台一項新的10年政策,相關提案正在制定中。近日,印度內閣將對這一項提案進行審查。據消息稱,補貼現金預計將達到新船訂單報價的20%。這一比例將在未來每3年下降3%,使得最終一年的補貼現金為新船訂單報價的11%。
據印度航運部部長Pon Radhakrishnan稱,由於市場處於低迷狀態,在目前的情況下船東可能需要CDR(公司債務重組)來重組貸款。然而,在第一次重組失敗後,這些貸款將被銀行定義為不良資產(NPA),從而難以進行多次重組。因此印度政府決定出台船廠補貼政策,幫助船廠擺脫債務困境。
據了解,在過去的補貼政策中,船廠能獲得新船訂單價格30%的現金。
目前印度造船廠在贏得造船訂單和償還債務的同時,還必須接受一系列繁重稅務。據印度航運部估計,印度船廠在國內銷售的船舶需支付造價5.15%的消費稅,4%-5%的增值稅(VAT)以及近27%的進口材料稅。這使得印度造船業在全球造船市場的份額從2007年的1.3%下降至目前的0.1%。
其中,印度國營船廠Alcock Ashdown、Goa船廠和Hinstan船廠,以及私營船廠ABG船廠、Bharati船廠,Larsen & Toubro (L&T)和Tebma船廠在上一財年均報巨額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