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印度王Asoka
阿育王 Asoka,印度孔雀王朝君主(公元前273—前236年在位)
阿育王的知名度在印度帝王中是無與倫比的,他對歷史的影響同樣也可居印度帝王之首。他一生的業績可以明顯分成兩個部分,前半生是「黑阿育王」時代,主要是經過奮斗坐穩王位和通過武力基本統一了印度,後半生是「白阿育王」時代,在全國努力推廣佛教,終於促成了這一世界性宗教的繁榮。
阿育王之名可意譯為「無憂王」,是孔雀王朝第三任國王。他的祖父旃陀羅笈多創立了孔雀王朝,並擊敗了入侵的希臘人,他的父親賓頭沙羅鞏固了這個國家,並向南擴展了國土,累計攻滅了十六個國家。站在祖父兩代的肩膀上,阿育王有著有利的創造更大歷史業績的條件。
佛家經典說阿育王從小就有佛心佛性,但他早年的行為並未能體現出這一點。他18歲時被任命為阿般提省總督,後來在鎮壓旦叉始羅城叛亂中立下大功,積累了政治資本。公元前273年父王賓頭沙羅病重,阿育王回國爭奪王位,傳說他殺死了99個兄弟之後才坐穩了寶座,這當然是誇張的說法,但王位爭奪的血腥激烈由此可見一斑。經過四年拼殺,阿育王終於排除了一切反對勢力,舉行了灌頂儀式(即印度當時的登基儀式)。
殺人無數的阿育王在即位後仍改變不了他兇狠嗜殺的作風。據說他專門挑選最凶惡的酷吏去設立「人間地獄」殘害百姓。他發動了一系列統一南亞次大陸的戰爭,曾征服過濕婆國等,規模最大的一次是公元前261年遠征孟加拉沿海的羯陵伽國的戰爭。這次戰爭使孔雀王朝基本完成了統一印度的事業(最南端的部分除外,歷史上很少有北印度的政權能征討到這里),但也造成了10萬人被殺,15萬人被擄走的人間慘劇。這一戰是阿育王一生的轉折點,也是印度歷史的轉折點。阿育王被伏屍成山、血流成河的場面所震撼,深感痛悔,從小埋藏在他心中的佛性,曾一度被權欲所遮蓋,這時終於被惻隱之心所喚醒。他同佛教高僧優波毯多次長談之後,終於被感召,決心皈依佛門,徹底改變統治策略。
我們不妨看一看這時的佛教。釋迦牟尼創立佛教到此時已經有300多年了,期間經歷了七位持法者,進行過兩次大結集。佛教的四諦、五蘊、八苦、眾生平等的思想也廣泛傳布到印度次大陸的千家萬戶,但與這時的耆那教、婆羅門教、阿耆昆伽教等印度的其他主要宗教相比,並未取得壓倒性優勢,更未傳布到印度以外的地區,而隨著傳播的進行,其內部也分化成了不同的教派。在阿育王皈依佛教之後,佛教的傳播取得了質的飛躍。
阿育王宣布他將不再主動發動戰爭,即使不得已的戰爭也將盡量減少傷亡。他宣布佛教為國教,將他的詔令和「正法」的精神刻在崖壁和石柱上,成為著名的阿育王摩崖法敕和阿育王石柱法敕。他倡導的正法,包括以下這些基本內容:對人要仁愛慈悲,包括孝敬父母,善待親戚朋友和其他人,對動物也要尊重它們的生命,因為它們也是「眾生平等」的一部分;要多做有助於公眾的好事,如修橋造路、種樹建亭等;要對其他宗教寬容,給予耆那教、婆羅門教、阿耆昆伽教應有的地位,禁止不同教派之間的互相攻擊。這些「正法」的內容體現了佛教的基本精神,也包含了阿育王本人的統治需要。
阿育王向佛教僧團捐贈了大量的財產和土地,還在全國各地興建佛教建築,據說總共興建了84000座奉祀佛骨的佛舍利塔。為了消弭佛教不同教派的爭議,阿育王邀請著名高僧目犍連子帝須長老召集1000比丘,在華氏城舉行大結集(此為佛教史上第三次大結集),驅除了外道,整理了經典,並編撰了《論事》。阿育王開始向邊陲地區和周邊國家派遣了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內的佛教使團以傳播佛教,斯里蘭卡、緬甸,甚至敘利亞、埃及等地都有他們辛勤的足跡。這是佛教走出印度,邁向世界性宗教的開始。
推行佛教的消滅個人慾望和忍耐順從顯然有利於阿育王的統治。阿育王統治下的孔雀帝國,是一個君主專制的國家,阿育王本人在行政、軍事、司法等方面都有絕對的權威。全國分為若干行省,行省總督通常由王子擔任,但行省內部仍有著許多保持自治或半獨立的部落,孔雀帝國還不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國家。
公元前236年,阿育王枕著「護法名王」的尊號離開了他的子民。孔雀王朝的國祚不長,在他死後只延續了半個世紀便告終了,印度又重新陷入了分裂割據的局面。印度的歷史一直分多合少,即使在統一時期也存在大量半獨立的地方王公,但孔雀王朝作為第一個基本統一印度的政權,它的事業成為激勵後世無數雄心勃勃的梟雄去奮斗的目標。
佛教經過阿育王的大力倡導,終於從一個信徒人數較多的民間組織發展為印度最大的宗教(近千年後才被婆羅門教取代),阿育王大力向鄰國推廣佛教,直接促成了佛教成為世界性宗教,除了南亞次大陸之外,東亞、東南亞、中亞都曾經是佛教的勢力范圍,特別是在人口眾多的中國,自公元1世紀佛教傳入之後,便落地生根、蓬勃發展,至今仍是中國信徒最多的宗教。在泰國、緬甸,佛教至今仍佔有壓倒性地位。對於佛教來說,阿育王是僅次於釋迦牟尼的第二重要人物。
不妨將阿育王同倡導基督教的君士坦丁大帝比較一下。他們有很多的共同之處,對於佛教或基督教,他們一開始都是站在對立面的,但最後都皈依並大力倡導之,使其最終成為世界性宗教。佛教從創立到阿育王時代是300多年,基督教從創立到君士坦丁時代也是300多年,它們在相似的年紀取得了命運的歷史性轉折。阿育王和君士坦丁都曾召開宗教大集會協調不同教派的糾紛,對佛教和基督教的教義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貳』 印度現在還有公主和王子嗎
有的,印度雖然是聯邦國,但境內還有一些「王」。就是類似於非洲部落酋長那種。雖為王,但印度民族眾多,也不搞民族特權(小民族特權,把某些民族當保護動物對待)也就能使喚幾個村漢。
『叄』 1910年的印度淪落為英國的殖民地,印度還有國王、王子么
應該不是1910年,你說的這個年代應該是英國全面殖民印度的時間 -- 一種說法,是幫助了印度的統一。
印度最後一個王朝是卧莫爾王朝,是成吉思汗的子孫創建的王朝,但是即使如此,卧莫爾王朝也沒有全部的統一印度。 -- 印度就是這樣的一個國家,歷史上真正被統一的時間比中國少多了。
印度全面淪落為英國殖民地之前,是分裂的,有很多的小王國,土藩。歷史上只有4個全面統一印度的王朝,所以有些印度人自己也不得不認同,英國的殖民化,幫助了印度的統一。故,你說的這個國王,王子的概念是非常模糊的。
英國殖民印度的過程是非常漫長的,從1700年,在Kolkata加爾各答的東印度公司開始。英國人是利用了印度的分裂才達到全面殖民的目的的,也就是說,是一個一個小王國,藩王國征服的。也有很多是和平方式征服的,故,殖民地之後,印度還是有非常多的藩王的。這些藩王的影響甚至一直都延續到了現在,只是權力已經完全不同了。
『肆』 阿育王的歷史
阿育王不是皇後的嫡出,但他最得皇帝的青睞,並且戰績卓著,功蓋眾王子。在王位的爭奪中不止一次生命受到威脅,最後在母親的極力勸說下放棄王位 到國外流浪。途中邂逅因宮廷謀殺而流落在外的另外一個國家的公主和王子,隨後阿育王與公主彼此相愛成為患難夫妻。因故阿育王被招回國,從此與公主失去音 信,後得知公主王子已經遇害。因悔恨沒有能夠保護愛妻,懊悔不已,愛痛之下白馬王子阿育王立地成為印度歷史上著名的邪惡阿育王。新娶妻子維德漂亮慈愛,是 虔誠的佛教徒。眾多王子兄弟為爭奪王位把阿育王送上戰場以為就是送他上葬場,不料他愈戰愈勇,反而在王宮站穩了腳跟。後來的無奈局勢下阿育王被迫殺死了所 有的同父異母兄弟,並且大舉開始兼並小國領土。戰火燒到了阿育王前妻所在的國家,原來他日夜思念的妻子並沒有死去,戰場上夫妻相逢互不識,各自為自己的國 家戰斗,最終血流成河……
阿育王也許是印度歷史上最重要的國王。又被稱為「無憂王」,他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君主,是該王朝的創始人旃陀羅笈多之孫。旃陀羅笈多是一位印度軍事領袖,他在亞歷山大大帝遠征後的歲月里,征服了印度北方的大部分地區,由此在印度歷史上建立了第一個主要的帝國。
公元前325年,馬其頓王亞歷山大從印度河流域撤走,在旁遮普設立了總督,留下了一支軍隊。這時,旃陀羅笈多率領當地人民揭竿而起,組織了一支軍隊,趕走了馬其頓軍隊。隨後,他又推翻了難陀王朝,建了新的王朝。由於他出身在一個養孔雀的家族,因此,後來人們把旃陀羅笈多建立的王朝叫「孔雀王朝」。
阿育王的父親是帝國的第二代國王賓頭沙羅。阿育王只是賓頭沙羅王眾多王子中的一個。他從小就特別崇敬佛教始祖釋迦牟尼,喜歡聽佛祖如何經過許多肉體和內心的痛苦終於成佛的故事。他對他的兄弟們說:佛教可以教人消滅個人慾望,使人安分守已,這對治理國家很有用處。
阿育王的生卒年不詳,也許是公元前300年。公元前273年,賓頭沙羅王病逝。不久,為了奪取王位,王子和公主們進行了殘酷的內戰,其中最為激烈的是阿育王和長兄之間的戰爭。在這場爭奪王位的斗爭中,阿育王曾經謀殺的兄弟姐妹有99人。最後,阿育王奪取了王位,但直到稱王後的第4年,阿育王才舉行正式的登極典禮(灌頂信仰式)。
阿育王即位後,就追隨祖父旃陀羅笈多的事業,開始向外擴張。他曾征服過濕婆薩國,但最大規模的擴張是對羯陵伽的遠征。羯陵伽是孟加拉灣沿岸的一個強國,擁有步兵6萬,騎兵1萬,戰象幾百頭。這個國家不僅在軍事上很強大,而且由於海外貿易發達,在經濟上也很富庶,這就引起了阿育王的注目。在他舉行登極典禮後的第八年(約公元前262年)開始向羯陵伽大舉進犯。最後羯陵伽國被他征服,被俘虜的羯陵伽人有15萬人,被殺的有10萬人。
羯陵伽戰爭對阿育王影響極大。在羯陵伽戰爭結束不久,阿育王同佛教高僧優波毯多進行了多次的長談。最後,在他的感召下,皈依了佛教,成了一名虔誠的教徒。
成為教徒後,阿育王對殘酷的戰爭給人民所造成的災難感到十分後悔。他曾經發布過一個敕令,在敕令中他說:他對羯陵伽人民在戰爭中所遭受的苦難, 「感到深切的憂慮和悔恨。」後來他又一次向全國的人民宣布:「戰鼓的響聲」沉寂了,代替它的將是「法的聲音」。今後代替暴力統治和侵略的將是不竭餘力的宣 揚佛法,從此以後,他將不再向鄰國派遣軍隊,而是宣揚佛法的高僧。
阿育王所說的「法」,就是以佛教的倫理道德觀為基礎,強調仁慈的實踐和虔誠的思想。他認為,對於每一個人來講,信仰佛法,重要的在於行動。一個人能否向善,不是看他參加了多少次佛教的儀式,而是看他在每一件事情上是否能按照佛法去做。
阿育王希望每一個人都能以家庭作為人生的基點,首先在家庭中體現他所說的那些道德。主要是要服從父親,尊崇老師和長輩;對親朋好友要慷慨和友好;對待僕人和貧苦的人要樂善好施;對待動物要仁慈,不能濫殺。
阿育王首先以身做則。他宣布在全國廢除斗獸之類的血腥娛樂,不充許用動物做殺生祭禮,在宮庭里對王公大臣們喜歡的狩獵游戲也加以限制。
阿育王不久又宣布佛教為印度的國教,下令把他的生平和政策都雕刻在他的廣闊國土上的岩石和石柱上。這些紀念碑有許多至今尚存,它們的地理分布為我們提供了有關阿育王勢力范圍的可靠信息,上面的碑文是我們了解他的生涯的主要來源。還提上一句,這些碑文也被認為是傑出的藝術品。他還召集了全國的一大批佛教高僧,編纂整理佛教經典,在各地修建了許多佛教寺院和佛塔。
為了弘揚佛法,阿育王派出了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內的大批使者和僧侶,到鄰近的國家和地區去傳教。印度公主在去錫蘭(今天的斯里蘭卡)傳教時,不僅帶去了許多僧侶和佛典,還帶去了一枝神聖的菩提樹的樹枝,並親自種植在錫蘭,這棵菩提樹在錫蘭一直生長到今天。
經過一番宣傳和使節往來,佛教不僅傳遍了錫蘭,而且很快傳到了埃及、敘利亞、緬甸、中國和世界各地。
除了宣傳佛教,阿育王還為老百姓做了許多的好事。如擴大灌溉工程,修築道路,建立醫院等等。在阿育王在位的40多年裡,在國內外都享有很高的聲 譽。在印度和其它一些國家的歷史著作里,他被稱為「偉大的阿育王」。印度的孔雀王朝也成了印度歷史上第一個強大的統一帝國。就連我國的寧波,還曾經有過阿育王寺,說明阿育王在中國也是有影響的。
阿育王死後不到十五年,孔雀帝國便土崩瓦解,此後從未恢復。但是佛教得到過阿育王的支持,他對世界的長期影響是巨大的。他登極時,佛教只在印度西北的一彈丸之地流行,但在他死去時,它的教徒遍及印度各地,而且迅速傳向鄰國。除了喬達摩·悉達多本人以外,阿育王對佛教發展成為一種主要的宗教所起的作 用比任何其他人都大。佛教的創始當然應該歸功於釋迦牟尼,但它的大規模的傳播,則要歸功於阿育王。
『伍』 印度盛世艷後18年給王室生13個王子,後來怎樣了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中國有句古話說的非常的好,那就是「持之之手與子偕老」,能夠與自己的喜歡的人廝守終身相信是愛情里最好的模樣,也是不少相愛的人共同的願望,但是幻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古往今來世界上多少的有情人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不能走到一起,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一位來自印度的艷後,她在短短的十八年裡為皇室生下了近十三個皇子,在自己三十八歲那年油盡燈滅而亡,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泰姬陵的修建】
沙賈汗為自己修建了陵墓,為了能夠讓自己的妻子永遠的守護在自己的身邊,他讓工匠修建了現在鼎鼎有名的泰姬陵,為了體現體現自己對妻子的思念,他不惜將工匠的妻子也一同殺害,讓其感同身受,這是多麼殘忍的事情呀,所以對於對於沙賈汗來說泰姬陵嚮往著自己跟妻子的永久愛情,但是對於工匠們來說就是代表著血腥和殘暴,後來沙賈汗的命運也像當初他的父親一樣,被自己的親生骨肉謀財串位,不僅如此他還受盡了自己孩子的折磨,可謂是身心受損,最終的他含淚離去,這樣的結局相信是不少人不願看到的,但是他還是實實在在的發生在我們的歷史長河裡,沒有想到在這一座絕美建築的背後竟然隱藏著那樣絕美的愛情故事,對此,熒幕前的有何感想?歡迎留言評論。
『陸』 印度的統治者是誰
當時印度的領土范圍與現在是不同,可以查到資料的是當時東印度的七、八世紀的印度國王——戍婆羯羅僧訶。
善無畏大師,又稱凈師子(戍婆羯羅僧訶),公元七、八世紀中印度摩羯陀國人,剎帝利種性。
善無畏大師的先祖到東印度烏荼國(奧里薩)作了國王。傳到善無畏大師的父親佛手王時,佛手王有四位王子,善無畏大師是最小的一個。但由於善無畏大師聰穎異常,最受寵愛,十歲時就能奉父命率軍打仗,十二歲時繼承了王位。
善無畏大師的諸位哥哥對善無畏大師的即位非常不滿,發動了叛亂。平定了叛亂後,善無畏大師感到世事無常,蒙生了出家之心。終於,在善無畏大師十八歲時,他把王位讓給了哥哥,自己出家修行。
公元八世紀初,善無畏大師尊上師遺命,東游弘法,經罽賓、烏萇等國,於公元七一六年到達唐朝長安,受到唐玄宗的禮遇。唐玄宗拜善無畏大師為上師,自比黃帝師事廣成子,並修飾禁內道場,尊善無畏大師為教主。
簡單介紹一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柒』 印度目前有國王嗎在地方上 有王子嗎
沒有,只有政黨,如
①印度國民大會黨(英迪拉·甘地派)(The Indian National Congress〔Indira Gandhi〕):簡稱國大黨(英)。國大黨(英)是印度最大的資產階級政黨。據稱有初級黨員3000萬,積極黨員150萬。1885年12月成立,領導了反對英國殖民統治和爭取印度獨立的斗爭。印獨立後長期執政,1969年和1978年兩次分裂。1978年英·甘地組建新黨,改用現名。 ②印度人民黨(Bharatiya Janata Party):1980年4月成立,其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印度人民同盟。自稱有350萬黨員,是印度第二大資產階級政黨。 ③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Communist Party of India〔Marxist〕):簡稱印共(馬)。1964年以孫達拉雅和南布迪里巴德為代表的一派從印度共產黨分出後組成。近年來發展較快,黨員增至70萬,是印度最大的左翼政黨。在西孟加拉邦長期執政。現任總書記哈·辛·蘇吉特(H.S.Surjeet)。 ④印度共產黨(Communist Party of India):成立於1920年。有黨員54萬。1964年分裂,以黨主席什·阿·丹吉為首的一派仍沿用印共名稱。1981年4月,丹吉因支持英·甘地與黨內發生分歧而被開除出黨,該黨再次分裂。現任總書記A·B·巴爾丹(A·B·Bardan)。 ⑤泰盧固之鄉黨(Telugu Desam Party):安得拉邦地方政黨。近年來是印度政壇的一支重要力量,1999年大選成為全國最大的地方政黨。在安得拉邦執政,黨主席、邦首席部長錢·奈杜(Narra Chandrababu Nai)以重視信息技術著稱。
『捌』 古代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又被稱為「無憂王」
阿育王是古代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又被稱為「無憂王」,他的祖父,就是孔雀王朝的建立者旃陀羅笈多。
公元前325年,馬其頓王亞歷山大從印度河流域撤走,在旁遮普設立了總督,留下了一支軍隊。這時,旃陀羅笈多率領當地人民揭竿而起,組織了一支軍隊,趕走了馬其頓軍隊。隨後,他又推翻了難陀王朝,建了新的王朝。由於他出身在一個養孔雀的家族,因此,後來人們把旃陀羅笈多建立的王朝叫「孔雀王朝」。
阿育王的父親是帝國的第二代國王賓頭沙羅。阿育王只是賓頭沙羅王眾多王子中的一個。他從小就特別崇敬佛教始祖釋迦牟尼,喜歡聽佛祖如何經過許多肉體和內心的痛苦終於成佛的故事。他對他的兄弟們說:佛教可以教人消滅個人慾望,使人安分守已,這對治理國家很有用處。
公元前273年,賓頭沙羅王病逝。不久,為了奪取王位,王子和公主們進行了殘酷的內戰,其中最為激烈的是阿育王和長兄之間的戰爭。在這場爭奪王位的斗爭中,阿育王曾經謀殺的兄弟姐妹有99人。最後,阿育王奪取了王位,但直到稱王後的第4年,阿育王才舉行正式的登極典禮(灌頂信仰式)。
阿育王即位後,就追隨祖父旃陀羅笈多的事業,開始向外擴張。他曾征服過濕婆薩國,但最大規模的擴張是對羯陵伽的遠征。羯陵伽是孟加拉灣沿岸的一個強國,擁有步兵6萬,騎兵1萬,戰象幾百頭。這個國家不僅在軍事上很強大,而且由於海外貿易發達,在經濟上也很富庶,這就引起了阿育王的注目。在他舉行登極典禮後的第八年(約公元前262年)開始向羯陵伽大舉進犯。最後羯陵伽國被他征服,被俘虜的羯陵伽人有15萬人,被殺的有10萬人。
羯陵伽戰爭對阿育王影響極大。在羯陵伽戰爭結束不久,阿育王同佛教高僧優波毯多進行了多次的長談。最後,在他的感召下,皈依了佛教,成了一名虔誠的教徒。
成為教徒後,阿育王對殘酷的戰爭給人民所造成的災難感到十分後悔。他曾經發布過一個敕令,在敕令中他說:他對羯陵伽人民在戰爭中所遭受的苦難,「感到深切的憂慮和悔恨。」後來他又一次向全國的人民宣布:「戰鼓的響聲」沉寂了,代替它的將是「法的聲音」。今後代替暴力統治和侵略的將是不竭餘力的宣揚佛法,從此以後,他將不再向鄰國派遣軍隊,而是宣揚佛法的高僧。
阿育王所說的「法」,就是以佛教的倫理道德觀為基礎,強調仁慈的實踐和虔誠的思想。他認為,對於每一個人來講,信仰佛法,重要的在於行動。一個人能否向善,不是看他參加了多少次佛教的儀式,而是看他在每一件事情上是否能按照佛法去做。
阿育王希望每一個人都能以家庭作為人生的基點,首先在家庭中體現他所說的那些道德。主要是要服從父親,尊崇老師和長輩;對親朋好友要慷慨和友好;對待僕人和貧苦的人要樂善好施;對待動物要仁慈,不能濫殺。
阿育王首先以身做則。他宣布在全國廢除斗獸之類的血腥娛樂,不充許用動物做殺生祭禮,在宮庭里對王公大臣們喜歡的狩獵游戲也加以限制。
阿育王不久又宣布佛教為印度的國教,下令在王宮和印度各地樹立石柱,開鑿石壁,將他的詔令刊刻在上面。他還召集了全國的一大批佛教高僧,編纂整理佛教經典,在各地修建了許多佛教寺院和佛塔。
為了弘揚佛法,阿育王派出了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內的大批使者和僧侶,到鄰近的國家和地區去傳教。印度公主在去錫蘭(今天的斯里蘭卡)傳教時,不僅帶去了許多僧侶和佛典,還帶去了一枝神聖的菩提樹的樹枝,並親自種植在錫蘭,這棵菩提樹在錫蘭一直生長到今天。
經過一番宣傳和使節往來,佛教不僅傳遍了錫蘭,而且很快傳到了埃及、敘利亞、緬甸、中國和世界各地。
除了宣傳佛教,阿育王還為老百姓做了許多的好事。如擴大灌溉工程,修築道路,建立醫院等等。在阿育王在位的40多年裡,在國內外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印度和其它一些國家的歷史著作里,他被稱為「偉大的阿育王」。印度的孔雀王朝也成了印度歷史上第一個強大的統一帝國。就連我國的寧波,還曾經有過阿育王寺,說明阿育王在中國也是有影響的。
佛教的創始當然應該歸功於釋迦牟尼,但它的大規模的傳播,則要歸功於阿育王。
『玖』 誰知道阿育王的故事(印度的)
阿育王是古代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又被稱為「無憂王」,他的祖父,
就是孔雀王朝的建立者旃陀羅笈多。
公元前325年,馬其頓王亞歷山大從印度河流域撤走,在旁遮普設立了總督,留下了
一支軍隊。這時,旃陀羅笈多率領當地人民揭竿而起,組織了一支軍隊,趕走了馬其頓軍
隊。隨後,他又推翻了難陀王朝,建了新的王朝。由於他出身在一個養孔雀的家族,因此,
後來人們把旃陀羅笈多建立的王朝叫「孔雀王朝」。
阿育王的父親是帝國的第二代國王賓頭沙羅。阿育王只是賓頭沙羅王眾多王子中的一
個。他從小就特別崇敬佛教始祖釋迦牟尼,喜歡聽佛祖如何經過許多肉體和內心的痛苦終於
成佛的故事。他對他的兄弟們說:佛教可以教人消滅個人慾望,使人安分守已,這對治理國
家很有用處。
公元前273年,賓頭沙羅王病逝。不久,為了奪取王位,王子和公主們進行了殘酷的
內戰,其中最為激烈的是阿育王和長兄之間的戰爭。在這場爭奪王位的斗爭中,阿育王曾經
謀殺的兄弟姐妹有99人。最後,阿育王奪取了王位,但直到稱王後的第4年,阿育王才舉
行正式的登極典禮(灌頂信仰式)。
阿育王即位後,就追隨祖父旃陀羅笈多的事業,開始向外擴張。他曾征服過濕婆薩國,
但最大規模的擴張是對羯陵伽的遠征。羯陵伽是孟加拉灣沿岸的一個強國,擁有步兵6萬,
騎兵1萬,戰象幾百頭。這個國家不僅在軍事上很強大,而且由於海外貿易發達,在經濟上
也很富庶,這就引起了阿育王的注目。在他舉行登極典禮後的第八年(約公元前262年)
開始向羯陵伽大舉進犯。最後羯陵伽國被他征服,被俘虜的羯陵伽人有15萬人,被殺的有
10萬人。
羯陵伽戰爭對阿育王影響極大。在羯陵伽戰爭結束不久,阿育王同佛教高僧優波毯多進
行了多次的長談。最後,在他的感召下,皈依了佛教,成了一名虔誠的教徒。
成為教徒後,阿育王對殘酷的戰爭給人民所造成的災難感到十分後悔。他曾經發布過一
個敕令,在敕令中他說:他對羯陵伽人民在戰爭中所遭受的苦難,「感到深切的憂慮和悔
恨。」後來他又一次向全國的人民宣布:「戰鼓的響聲」沉寂了,代替它的將是「法的聲
音」。今後代替暴力統治和侵略的將是不竭餘力的宣揚佛法,從此以後,他將不再向鄰國派
遣軍隊,而是宣揚佛法的高僧。
阿育王所說的「法」,就是以佛教的倫理道德觀為基礎,強調仁慈的實踐和虔誠的思
想。他認為,對於每一個人來講,信仰佛法,重要的在於行動。一個人能否向善,不是看他
參加了多少次佛教的儀式,而是看他在每一件事情上是否能按照佛法去做。
阿育王希望每一個人都能以家庭作為人生的基點,首先在家庭中體現他所說的那些道
德。主要是要服從父親,尊崇老師和長輩;對親朋好友要慷慨和友好;對待僕人和貧苦的人
要樂善好施;對待動物要仁慈,不能濫殺。
阿育王首先以身做則。他宣布在全國廢除斗獸之類的血腥娛樂,不充許用動物做殺生祭
禮,在宮庭里對王公大臣們喜歡的狩獵游戲也加以限制。
阿育王不久又宣布佛教為印度的國教,下令在王宮和印度各地樹立石柱,開鑿石壁,將
他的詔令刊刻在上面。他還召集了全國的一大批佛教高僧,編纂整理佛教經典,在各地修建
了許多佛教寺院和佛塔。
為了弘揚佛法,阿育王派出了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內的大批使者和僧侶,到鄰近的國家和
地區去傳教。印度公主在去錫蘭(今天的斯里蘭卡)傳教時,不僅帶去了許多僧侶和佛典,
還帶去了一枝神聖的菩提樹的樹枝,並親自種植在錫蘭,這棵菩提樹在錫蘭一直生長到今天。
經過一番宣傳和使節往來,佛教不僅傳遍了錫蘭,而且很快傳到了埃及、敘利亞、緬
甸、中國和世界各地。
除了宣傳佛教,阿育王還為老百姓做了許多的好事。如擴大灌溉工程,修築道路,建立
醫院等等。在阿育王在位的40多年裡,在國內外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印度和其它一些國
家的歷史著作里,他被稱為「偉大的阿育王」。印度的孔雀王朝也成了印度歷史上第一個強
大的統一帝國。就連我國的寧波,還曾經有過阿育王寺,說明阿育王在中國也是有影響的。
佛教的創始當然應該歸功於釋迦牟尼,但它的大規模的傳播,則要歸功於阿育王。
『拾』 印度的「莫卧兒」王朝,是成吉思汗的兒子建立的嗎成吉思汗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哪些政權
Mowo』er Wangchao
莫卧兒王朝
Mughal dynasty
1526~1858年統治南亞次大陸絕大部分地區的伊斯
蘭教封建王朝。
王朝的興衰 1526年,中亞封建主蒙古-突厥族後
裔巴布爾入侵印度。在第一次帕尼巴特戰役中戰勝洛迪
蘇丹,宣布為印度斯坦皇帝,標志著莫卧兒王朝統治印度
的開始。之後,巴布爾又經過1527年的坎努戰役和1529
年的戈格拉戰役,統一了北印度。1530年,胡馬雍繼位
(1530~1556)。1540年,胡馬雍在曲女城戰役中為比哈
爾阿富□酋長舍爾沙擊敗,流亡波斯和阿富□,莫卧兒
王朝在印度的統治暫告中斷。1555年,胡馬雍重征印度
平原,佔領德里和亞格拉,恢復了莫卧兒王朝在印度的
統治。1556年,阿克巴繼位,實行了進步的內政改革,采
取寬容的宗教政策,擴大了莫卧兒王朝統治印度的社會、
政治基礎。他建立中央集權制,開疆拓土,統一了次大
陸廣大地區,推動了印度社會經濟的向前發展。到查罕
傑(1605~1627在位)和沙·賈漢(1628~1658在位)
時代,莫卧兒王朝國勢日盛。文化藝術亦進入一個新的
發展階段。這一時期的藝術特點,是民族傳統與中亞及
波斯藝術相結合,舉世聞名的泰吉·瑪哈爾陵,可以作
其典型代表。(見彩圖泰吉·瑪哈爾陵)
奧朗則布統治時期,向南印度進行軍事擴張,王朝
版圖幾乎囊括了整個南亞次大陸。但他強制推行政教合
一的政治體制,並恢復對印度教臣民迫害的政策,因而
引起拉傑普特封建主、錫克教徒及馬拉特人的激烈反抗。
奧朗則布死後,各省總督紛紛獨立割據,莫卧兒帝國陷
於四分五裂。1740~1761年期間,德里的莫卧兒皇帝先
後成為入侵印度的波斯人、阿富□人及馬拉特封建王公
的傀儡,莫卧兒王朝名存實亡。1764年,莫卧兒皇帝阿
拉姆沙在布克薩爾戰役中投降英國東印度公司,莫卧兒
王朝淪為英國殖民者的附庸,名義上存在到1858年。
中央集權制的建立 莫卧兒王朝通過阿克巴的內政
改革,建立了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的軍事官僚政治體制。
權力集中於皇帝一身,由 4名重要的大臣輔助。他們是
掌握軍事的「米爾·巴克希」,主管宗教、司法的「薩
德爾-烏斯-蘇杜爾」,掌握財政、稅務的「迪萬」,管
理工廠、倉庫的「米爾·薩曼」。此外,還有私人秘書
等重要官員。仍保留宰相「瓦齊爾」的職位,但無實權。
全國劃分為15個「蘇巴」(即省,奧朗則布時擴大
到21個)。主管省政府的省督稱「蘇巴達爾」或「納瓦
布」,有 4名重要官員協助工作。各省的財政、稅務和
民事審判官「迪萬」名義上由省督管轄,實際上起中央
政府監視省督的作用。「帕爾迦納」(縣)是農村行政
的核心,其行政首長為「阿米勒」。省與縣之間設置管
轄若干縣的「薩爾卡爾」(專區),由執行軍事、行政、
司法和警備任務的長官「福吉達爾」主管,他在賈吉爾
達爾徵收田賦時提供軍事支持,鎮壓農民。(見彩圖莫卧
兒王朝)
莫卧兒王朝的行政制度實行軍事化。從阿克巴開始,
將所有文武官吏分為38級,按軍事方式編制,其俸祿按
品級高低領有大小不等的賈吉爾——軍事封建領地。
封建土地制度的發展 莫卧兒時期有 3種土地佔有
形式,即直屬國王的封建領地、賈吉爾達爾的非世襲領
地——賈吉爾和柴明達爾制度的世襲領地。直屬國王的
封建領地約佔全國耕地的1/2,主要在德里和亞格拉地區。
其收入主要用於維持皇室、宮廷官員和衛隊。
賈吉爾制度早在德里蘇丹國家時期就已實施,那時
稱「伊克塔」。16~17世紀中葉,賈吉爾成為莫卧兒印
度土地佔有的基本形式。在查罕傑統治時,賈吉爾約占
全國耕地的70%,賈吉爾的持有者稱賈吉爾達爾。17世
紀中葉,莫卧兒印度共有8210個賈吉爾達爾,分上中下
三層,分布全國各地,上層68個,由王子和貴族組成,中
層 587個,下層7555個。他們彼此之間無隸屬關系。賈
吉爾達爾對其賈吉爾沒有所有權,只有徵收規定的田賦
和名義上非法實際上合法的各種雜稅的權利。賈吉爾達
爾持有賈吉爾必須以服軍役為條件。賈吉爾是非世襲的,
甚至是非終身的。但是到奧朗則布統治時期,賈吉爾同
柴明達爾制領地漸趨一致。
社會經濟的發展 莫卧兒社會仍以農業經濟為主,
農業中商品生產擴大,出現商品糧和棉花、生絲、藍靛、
煙草等經濟作物的專業化產區,產品遠銷歐亞市場。
莫卧兒時期的手工業十分發達,主要手工業生產的
技術水平超過當時歐洲先進國家。手工業生產的主要形
式是封建制經濟的作坊和家庭手工業,大型官營作坊的
優質產品主要為滿足宮廷和貴族奢侈生活的需要,其次
才供出口。在一些港口城市,包買商通過預付款項、提
供原料並收購其產品等手段來控制手工業者的小型作坊
的生產,但尚未出現先進的工場手工業。
商品經濟的發展促使商業和外貿的發展。16~18世
紀印度的一些主要城市雖仍是封建統治的政治中心和貴
族的消費基地,但已開始起著工商業中心的作用。德里、
亞格拉、拉合爾、阿默達巴德的城市規模可與當時北京、
巴黎、倫敦相比。活躍的商業貿易逐步打破了各地區的
閉塞隔絕狀態。沿著陸路和水路商道形成許多區域性的
國內市場。孟加拉和古吉拉特則是對外貿易最發達的地
區,商船往來歐亞非各地及中國。
商品經濟和貨幣交換的發展促使商人資本的興起。
擁有雄厚貨幣資本的錢商在各大城市開設錢庄、銀行,經
營存放款業務。發行期票和匯票。財力雄厚的班尼亞商
人種姓充當皇室、貴族及官方的御用商人和財政金融經
紀人。但印度這時期的商業資本尚未轉化為資本主義性
質的產業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