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請問 印度生死書——四部奧義書義疏 婆羅門教 印度教 佛教 的 生死觀念 和 生死解釋 請詳細介紹
除佛教外,其它那兩種教派的生死觀念是承認輪回及因果,但未發出離心,只求升天做神仙罷了,而他們信奉的濕婆之類的神也僅僅是無色界的天神罷了,自己尚在三界火宅,如何來救度信眾呢。而且,在因果上講,那些神雖也神通廣大,但不能幹預因果,各人各有因果,不是外力能改變的,任誰都不行。
而佛教的生死觀念說的更為透徹,三界內的六道輪回,如何發心修行來出離輪回,乃至最後成佛,這些都講的很清楚。
詳細介紹很難,粗略說說如此。
阿彌陀佛!
㈡ 佛教與印度教對於死亡的闡釋是什麼其闡釋內容的共同點和不同又在哪裡
佛教生死關講三世因果、六道輪回、往生極樂,大家都了解。不多說,重點說說印度教!
印度教對於靈魂和肉體的關系是這樣認為的:生命不是以生為始,以死而終,而是無窮無盡的一系列生命之中的一個環節,每一段生命都是由前世造作的行為(業)所決定。動物、人和神的存在都是這個連鎖中的環節。一個人的善良品行,可以使他升天,邪惡則能令他來世墮為畜類。一切生命,即使在天上,都必有終期,不能在天上或人間求得快樂。虔誠的印度人的願望是獲得解脫,在那種不變的狀態之中獲得安息,這稱為梵。
印度教具有正反「二元」性,它接受邪惡的存在,願意忍受比其它宗教更多的世俗痛苦,承認人——他們自己就是善與惡、愛與恨、悲與喜、低賤與高貴、自私與利他的混合——必須服從自己的本性與宇宙的本質。因此,印度教的主要男女神祇同時代表著毀滅者和創造者兩個方面,既創造痛苦,又帶來福祉。
因此,虔誠的,尤其是有文化的教徒,基本上是一神論者,強調宇宙萬物的統一性和超乎類人神靈之上的唯一創造本源的尊嚴。即使沒有宗教信仰,通過信仰、默想和對永恆真理神秘理解的各種中間媒介,也可以找到通向創造力和宇宙真理之門。
㈢ 印度人為什麼不把人的生死當回事
因為印度人口實在是太多了,生活環境也很惡劣,所以死一個人根本沒什麼大不了。印度的貧困是不爭的事實。然而,印度的領土面積只有298萬平方公里,而中國卻有960萬平方公里。如此龐大的人口只爭奪少數資源,這必然會使社會負擔過重。然而,無論印度的貧富差距有多大,每個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現象,那就是生更多的孩子。
這種奇特的規則相當於直接告訴全國各地的女性,你的角色是生孩子。你有越多的孩子,你就會越有用,你會從社會上得到越多的尊重。正如我們所說,印度的經濟太落後了,所以很多人根本沒有機會接受教育,這導致很大一部分印度人口是文盲。
㈣ 印度下層種姓有機會翻身嗎為什麼印度人不反抗種姓制度
種姓制度是一種以血統論為基礎的社會體系,它發源於印度教,迄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種姓制度將印度人由上到下分成四個等級,分別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此外,還有一個位列種姓之外的龐大群體叫「達利特」,也就是所謂的賤民。
不少開明的印度人早就意識到了種姓制度的各種缺陷,因此想過很多辦法改變,但結果都是以失敗告終。比如出身婆羅門的印度近代思想家羅姆·摩罕·羅易就曾建立了一個任何種姓都能參加、所有成員一律平等的新型組織——「梵社」。然而,這個組織很快就淹沒在如汪洋大海的亞種姓(印度有上萬個亞種姓)集團之中。最終,「梵社」自己也成為了亞種姓之一。
印度歷史上統治王朝換了一撥又一撥,外來文化沖擊一次接一次,但種姓制度卻從未退出歷史舞台。雖然時至今日,印度在法律上正式廢除了種姓制度,然而留在人們傳統觀念中的「頑疾」卻難以改變。
參考文獻:《種姓與印度教社會》
㈤ 生死,命運,人與自然,婚戀,戰爭與和平就這些人類的問題基督教和佛教(印度)有哪些區別
佛教用修行的方法去掉修行者自己的慾望,罪孽和煩惱,以達至善,擺脫輪回,進入永恆(涅盤)。基督教則認為,人靠自身的力量是無法擺脫自己的慾望和罪惡的,既無法消除過去的罪,也無法保證現在和將來不會犯罪。正因為如此,造物主上帝(道)派遣他的獨生愛子降生成為人,就是耶穌。基督教相信上帝是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上帝。聖子耶穌為擔負和消除世人的罪被釘於十字架,受苦受難,捨身流血,死後3天復活,身體變為不朽不壞的靈性身體,顯現於門徒後,升天。人信靠他,自己的罪才會被消除,才能獲得拯救和永生,與神和好,死後靈魂升天,與主同在。末日基督再來時,要使死人身體復活,活人身體改變,成為靈性之體。
㈥ 誰能給我講講人的生死輪回是怎麼回事
道教與佛教的輪回應該是一樣,所不同的是出離輪回的方法不同,妖魔死後和人死後一樣,都要走六條道, 天,人,阿修羅,地獄,惡鬼,畜生。
所謂六道輪回是指金橋, 銀橋, 玉橋, 石橋, 木橋, 竹橋。
第一道是金橋:給在世時修煉過仙法、道法、佛法,積有大量功德的人通過,以升仙或成道。
第二道是銀橋:給在世積聚功德、善果、造福社會的人通過,成為擔任神職的地神,如土地等,得享人間香火。
第三道是玉橋:給在世積聚了功德的人經過,轉世為有權力和財富之人,享富貴榮華。
第四道是石橋:給在世功過參半的人經過,投身平民百姓,享小康之福。
第五道是木橋:給在世過多於功的人經過,投身貧窮、病苦、孤寡的下等人。
第六道是竹橋:給傷天害理、惡貫滿盈的人經過,分作四種形式投身:一為胎生,如牛、狗、豬等;二為卵生,如蛇、雞等;三為濕生,即魚、蟹、蝦等;四為化生,如蚊、烏蠅、螞蟻等。
佛教信徒要持好五戒(亦稱五關)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只有過了這五關才能得以度化。(五渡叫西關上)六波羅蜜又稱「六度」,「六到彼岸」,是佛教提出的從生死此岸到達涅盤彼岸的六種途徑。這六種途徑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把有緣、應該得度的眾生,統統度化了,眾生度盡,方證菩提,自利利他。「十渡」是功圓果滿。
科學證明的生死輪回
古人雲:「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生死是生理變化的過程,即使活到100或數千歲,仍不免一死。可事實上,在民間卻流傳著許多故事,描述著鬼神的出現,以及因果報應、輪回轉世,卻也未必虛假,在諸家野史、筆記,甚至正史中,皆有許多此類記事。如今,更有科學家聲稱,生死輪回是存在的。
奇事異聞信不信由你
春秋時代,思想發達、諸子百家爭鳴。有學問的哲人學者,開始對人類的生死問題發表意見,知道如果生死為人類之大事,既有生,就一定有死。孟子說「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可見好生惡死,存在於人類共同的心理中。但生死是生理變化的過程,應該使之順其自然。故子夏說「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因為人之生死,不能隨人的愛惡。人們只能循生命之真理,而求其養生與長生,卻無法免於不死。長命百歲,是一般人祝禱他人之頌詞,即使活到數千歲,仍不免一死。
可是事實上,民間卻流傳著許多故事,描述鬼神的出現,及因果報應,輪回轉世,卻也未必虛假,在諸家野史、筆記,甚至正史中,皆有許多此類記事。即使20世紀,民間輪回轉世,借體還魂之事,直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也經常發生。報刊雜志經常記述這類情形:有人親身經歷,有人是眼見,有人是耳聞,都為奇事異聞,輾轉流傳。
而一般科學家、醫學家,由於不是親身目睹,對此都加以全盤否認。即使偶爾目睹經歷,也用他的觀點否認,說是精神不正常,或是心理幻想,一概抹煞。於是信者自信,不信者則斥為迷信。
不過,也有少數人持相反意見,據《死亡之後的生命》一書中說:「早在19世紀中葉,受當時那些據說死者靈魂有感應力量,並與精神世界取得聯系的層出不窮的報告影響和刺激,人們已開始一本正經地認真對這一現象展開研究。從那以後,為了最終決定性證明這種交流到底可不可能,這些先驅者突破萬難,千方百計地對數以百計明顯難以解釋的實例,進行了調查和探索。」
輪回說的科學研究
生命是有輪回的,這是宗教家的說法。人們依據一生的善惡,上升天堂,下降地獄;一般的人,仍輪回為人,依其福澤而有高下。史傳和筆記小說,記載有人能記憶前生,甚至三生的往事。直到現在,仍不斷有轉生借體還魂的事實,登在報紙上。這類事實,超心理學研究者,從國外已收集到不少的實例,除身處其境的人深信不疑外,一般的人未必全信,只是當做奇聞異事,流傳而已。
根據歷史的記載,新觀念的提出,總是遭受科學界和外國的阻力,所以輪回之說,雖然到處流轉,卻未為大眾所接受。
近來,一位出身耶魯大學的醫學博士布萊恩·魏斯,提出了人類有輪回的說法。她舉例說,1980年,一位27歲、名叫凱瑟琳的女子,因患焦慮、恐懼和痛苦的侵擾,找她求治。她花了18個月,做傳統心理治療,毫無成績。於是用催眠法,想追蹤她童年所受的傷害,哪知道竟催眠到她的前世。
她在催眠中說話毫不遲疑,名字、時間、衣服都描述得非常生動。她並不是在幻想、杜撰故事,她的思想、表情,對細節的注意,和她清醒時的人完全不同。在一連串催眠治療狀態下,她回憶起了引發她症狀的前世,也傳達了一些高度進化的「靈魂實體」的訊息。
前輩大師告訴她,在地球上她活過80幾次。但催眠治療中,前後只出現過12次,有幾次重復出現。在催眠中,她自己說:「她曾是石器時代的穴居女子,埃及時代的女奴,18世紀殖民地的居民,西班牙殖民王朝時的妓女,19世紀美國維吉尼亞的奴隸,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飛行員,被割喉謀殺的荷蘭男子……她栩栩如生地描述身外的景象。她測試過凱瑟琳,確定她沒有說謊。魏斯告訴自己:」恐怕這不是相信或不相信的問題,而是讓我知道輪回是真實的事情。」
每一世死亡的情形,都很類似。死後自己會浮在身體之上,可以看見底下的場面。通常死後感覺到一道亮光,她可以從光里得到能量,被光吸過去,光愈來愈亮。她漂浮到雲端,接著她感覺到自己被拉到一個狹窄溫暖的空間,她很快要出生,而轉到另一世。
在她的前世中,常出現今生中對她關系重要的人,根據多次研究,一群靈魂會一次又一次降生在一起,用很長時間清償彼此間的債務。人們對他人的暴力和不公都須償還。過完的每一生,若沒有償清這些債,下一生就變得更難,這些輪回轉世償債的情形,和中國傳統宗教中因果輪回報應的說法,並無不同。
㈦ 古代人對生死的看法
中國古代之生死觀
儒家是中國文化的正統和主流,對中國影響也最大。儒家很重視人德生命,《尚書·洪範》中說"五福"(壽、富、康寧、攸好德、考終命),其中關於壽命就有兩條,即"壽"、"考終命",除此,還有"六極"(凶短折、疾、憂、貧、惡、弱),直接涉及身體的有"凶短折"和"疾"。可以看出他們認為身體的善終是福,而身體的短命和疾病都是不好的。但他們認為還有比生命更為重要的東西,即"德"。孔子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任,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朝問道,夕死可矣。"(《里仁》)。在孔子看來,人最重要的是"道",是"仁"。孟子更明確地論述了這一點,他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孟子·告子上》),這就是說,人生在世,有比生更為重要得東西。所以他常用"性命"來代"生命"。當時和他辯論得告子認為"生之為性",即認為生命就是性命。孟子認為如果從生命上講,則人與犬、牛沒有什麼不同,只有在性上,才有區別。"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離婁》)正因為"幾希",才是人與動物有了區別。所以在生命與"仁義"做取捨得話,要"捨生取義"。但他們並不是否定生和不重視生,不過在兩者只能取其一的情況下,只能選擇後者。在他們看來人活著一天,就要做一天的事情,對於將來之死,不必關心。生必有死,乃自然的事情。漢代揚雄認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終,自然之道也。"(《法言·君子》)他反對神仙之說。王充也說:"夫人,物也,雖貴為王侯,性不異於物。物無不死,人安能仙。"(《論衡·道虛》)南北朝范縝說:"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神滅論》)宋代朱熹說:"人之所生,精氣聚也。人只有許多氣,須有個盡時。盡則魂氣歸天,形魄歸於地而死矣。人將死時,熱氣上出,所謂魄降也。此所以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終。"(《朱子語類》卷三)明儒羅倫說:"生必有死,聖賢無異於眾人。死而不亡,與天地並久,日月並明,其惟聖賢乎!"(《文集》)。明末王夫之認為應該"珍生",因為生才可以載義。他說:"聖人者人之徒,人者生之徒。既以有是人矣,則不得不珍其生。"(《周易外傳》卷二)"生以載義,生可貴;義以立生,生可舍。"(《尚書引義·大誥》)
2、道家及道教之生死觀。
道家亦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他們關於生死的看法也非常重要。老子談論生死的不多。他認為一個人不太重視自己的生命,反而能較好的保存自己。"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7章)。老子似乎發現,如果一個人如果太顯露自己,就會遭到外界的損害。"兵強則滅,木強則折"(76章)。所以保存生命的最好的辦法就是"處眾人之所惡"。太注重自己的身體,反而有害。"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50章)"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75章)。養生貴在於"嗇",所以要"去甚、去奢、去泰"對於死亡,老子認為"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死而不亡",王弼解釋"身沒而道猶存",蓋一個人與道同體,才可不朽。老子說:"從事於道者,同於道"(38章)對於生死,莊子做了詳細而深刻地論述。他認為,生、死都是大化運行中的一個階段,所以對於死亡亦不必恐慌,要順其自然。人是"氣"的一種存在形式,"人之生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知北游》)。他認為生死不過是形式的變化。他說:"古之真人,得之也生,失之也死;得之也死,失之也生。"成玄英疏曰:"夫處生而言,即以生為得;若據死而語,便以生為喪。"(《徐無鬼》)。可見,以生觀死,則死為死;但以死觀生,生者也是死。即生死是相對的。何況從另一方面講,死也未必是一件壞事,"予惡乎知說生之非惑邪?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也邪?""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齊物論》)。當人從一個更高的角度來看待生死時,死生的界限也就消失了。"彼以生為附贅懸疣,以死為決肒潰癰,夫若然者又惡知死生先後之所在?"(《大宗師》)"以無有為首,以生為體,以死為尻;孰知有無死生之一守者,吾與之為友。"(《庚桑楚》)"明乎坦途,故生而不悅,死而不禍,知終始之不可故也。"(《秋水》)"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塵垢也。死生為晝夜。"(《至樂》)"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我死也。"(《大宗師》)。所以他主張齊生死。無論生死,都要順其自然。後來郭象亦認為,對於生死,要順其自然。他認為死生都是"命"。"其有晝夜之常,天之道也。故知死生者命之極,非妄然也,若夜旦耳,奚所系哉?","夫死生晝夜,人天常道,未始非我,何所系哉!","死與生,皆命也。無善則死,有善則生,不獨善也。故若以吾生為善乎?則吾死亦善也。"(以上見《大宗師》注)所以不應喜生而惡死。
道教產生於東漢末年,他們對於生死的主張主要是長生。認為人們只要善於養生,則可以成仙,從而長生不老。道教雖然有許多派別,但這一點是他們都認同的。他們認為形神同質,都是由"氣"構成的,如《太平經》說:"夫物始於元氣",《抱朴子內篇·至理》說"夫人在氣中,氣在人中,自天地以至萬物,無不須氣以生者"。神形皆氣,故養氣可以長生。《太平經》中說:"天地之道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守氣而不絕也。""神明精氣,不得去離其身,則不知老,不知死矣。"他們認為,"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於堤,堤壞則水不留矣;方之於燭,燭糜則火不居矣。身勞則神散,氣竭則命終"(《抱朴子內篇·至理》)所以要保養身體,這樣才能保存精神。他們認為,人只要"以葯物養身,以術數延命,使內疾不生,外患不入,雖久視不死,而舊身不改"(《抱朴子內篇·論仙》)道教認為人的生命權在我不在天命,"我命在我,不在天地"(《西生經》),所以只要自己由決心毅力,通過一些方法(如行氣、導引、存神、守一、內丹、外丹等),就可以長生不老。
3、佛教之生死觀
佛教本是印度的宗教,但自東漢時傳入我國,逐漸成為我國文化的重要部分。我們向來以儒釋道來概括我國的文化,因此,佛教的生死觀也應重視。
佛教對人生看法基本認為人生是苦的,這個看法決定了他們對生死的看法。他們人一生下來,便是要受苦的,世界到處充滿著苦難。他們認為苦難有八種,即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盛陰(色、受、想、行、識)。那麼造成苦的原因是什麼?他們認為是"集",即人們對外物有慾望,慾望得不到滿足,就有苦。因此有種種行為和煩惱,從而處於生死輪回之中,而得不到解脫。所以要滅此種種慾望,滅苦即達到解脫,這就是佛教所說的"滅"。"道"即是實現滅"苦"的方式。這就是佛教所說的"四諦"。
佛教主張輪回,認為人要達不到解脫,就永遠處於輪回之中。他們認為產生輪回的原因主要是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指無明(愚昧無知)、行(意志活動)、識(心識、精神活動)、名色(精神和形體),六處(眼、耳、鼻、舌、身、意)、觸(觸覺)、受(感受)、愛(愛欲、貪欲)、取(執取)、有(思想行為)、生(來世之生)、老死。叢生在此十二環節所組成的因果鏈條中"生生於老,輪回周無窮"。處於生死輪回不已的苦海之中,叢生應該滅除產生苦果的原因,以求解脫。
他們還認為,人們的不同的行為會造成不同的報應。他們把這種行為稱作"業"。"業"指叢生的身心活動。這種活動和因果關系結合,會形成產生不同結果的力量,是為"業力",是一種潛在的功能,是創造未來生命的動力。"業",從性質上分,有善、惡、無記三類。善惡招受不同的果報,無記不招果報。業是人類向上或向下墮落的根據。人只有超越自我、人生、生死,轉化成佛,才能擺脫煩惱和痛苦,實現永恆幸福。
佛教還講"三法印",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盤寂靜。"諸行無常"是說世界上的事物是剎那生滅的,人也一樣。"諸法無我"是說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的,是沒有自性的。"涅盤寂靜"則是在此基礎上達到解脫。這是他們的基本主張之一。
從上可知,佛教認為人生是苦的,為什麼呢?因為人有"無明"和"貪欲"。東晉慧遠在《明報應論》中說:"無明為惑網之源,貪愛為眾累之府。二理俱游,冥為神用,吉凶悔吝,唯此之動。"正因為"無明"和"貪愛",人們才有苦難。斷除二者,才能得到解脫。
由此可見,佛教認為人的身體和慾望是人受苦的原因。他們人們的身體是虛而不實的,因為人的身體也是由"五蘊"和合而成的。他們認為人有貪、瞋、痴"三毒",所以在六道輪回中不得解脫。六道是指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等,只有消除"三毒",才能超脫輪回,獲得解脫。否則永遠在這六道輪回之中受苦。可見,佛教認為人之所以受苦在於人執著自己的身體,正因為有身體,所以才有種種的貪求和慾望,才在人間受苦。他們認為人生的痛苦在於有生,有生則神形結合,精神在涅盤之前的輪回中受苦。只有神與形離,超脫輪回才能解脫。所以他們主張"形盡神不滅"。神滅與神不滅是南北朝時討論的重要的問題,佛教認為身體雖然是有盡的,但精神可以永存,如慧遠在《沙門不敬王者論》中的《形盡神不滅》說:"火之傳於薪,猶神之傳於形;火之傳異薪,猶神之傳異形。"還說神是"精極而靈者",與物不同,是不滅的。可以說,佛教著重於人死後的安頓,是死後世界的問題。實質上仍是出於對死亡的恐懼,因為如果死亡以後是幸福的,也就沒有必要害怕死亡了。
佛教傳入中國以後,逐漸對我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尤其在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不但在下層,而且王公大人甚至皇帝都受到它的影響。例如,梁武帝多次"捨身"同泰寺"為奴",唐代武則天也信佛。宋代以後雖然有點衰落,但仍有影響。
㈧ 為什麼在印度歷史上男子去世,作為妻子要進行殉葬
很多人了解國外歷史,都是依靠著外國的官方媒體,但是這樣做的一個後果就是很難了解到事情的全部真相。對於很多負面報道,國外媒體都會盡可能選擇避而不談。像是現在的印度,從歷史的角度上來講,印度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歷史的祭奠甚至不亞於中國,但是就是這樣的一個文明古國,並沒有延續自己的輝煌,在經過歲月的洗禮之後,將民族的劣根性全都暴露出來了。
但是好在這個不成文的習俗在1987年就被印度政府嚴令禁止了,總算是給了女性一條活路。印度甚至在法律當中還要求,不得強迫,執行,教唆甚至旁觀,歌頌該行為,一經發現都屬於刑事犯罪。
㈨ 佛教是如何看待死亡的
佛教不害怕死亡,認為死亡只是一個輪回,認可因果的觀點。
佛教認為,世界是一個流轉循環的過程,人生在世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現世是前世的結果,後世是前世的延續,一世轉一世,沒有窮盡。一個人只要未得究竟解脫,則他必將在六道中輪回不息,即在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間、天上的流轉發中進入下輪的生命歷程。
正如《心地觀經》所說:"有情輪回六道生,猶如車輪無始終。"至於人死後究竟入哪一道,要看他今世修行、積德如何。前世決定今世,今世決定來世,三世因果環環相連。
(9)印度人眼中的生死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輪回學說是佛教的基本教義之一,它是佛教對事物本質、事物變化等的看法,以及佛教的倫理道德、人生解脫等的觀念緊密相關。輪回學說起源於佛教之前的印度古老宗教,最初解決的僅僅是人死後去向的問題。
佛教創立者吸收了輪回學說的基本理念,把它改造成了佛教的基本教義。佛教輪回論認為眾生由於恩愛執著、迷惑造業的影響,而在三界六道之中流轉生死,受諸苦惱不能解脫。猶如車輪旋轉,循環不已,故名輪回。所以,解脫輪回之苦,也就成為人生的一件重要大事,更是救護眾生的指導方針了。
㈩ 印度人是不是不怕死,因為他們信佛,死了就到了極樂世界了
呵呵!印度人比其他人都怕死的,所以他們的教義就是佛教的看破死亡,讓教徒認為死亡是往極樂,要是他們不怕死的話,那麼他們的佛教就會宣傳死亡的可怕了。要知道宗教其實是為掌權者所掌控的,印度之所以貧窮落後就是因為佛教的主要危害了。還有一點就是印度佛教和中國佛教是天差地遠的,甚至可以說中國佛學和印度佛學的思想理念都決然不同。所謂的極樂世界其實說的是一種超越生死的境界和精神,而不是一個地點或世界,當然了,想要超脫自我的話,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佛教的教徒就會越來越離經叛道,所以印度佛教現在死亡了,他們現在出現了其他宗教信仰了。要知道除了中國之外的任何國家多不可能長盛不衰的,包括他們的信仰和宗教以及他們的國家。因為他們沒有中國上下五千年的萬年傳承和底蘊,就像現在的中國佛教,現在的佛教已經向道教轉變了,不知道你發現了沒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