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佛教的創立時間和創始人!
佛教在印度公元前六世紀被創建。佛教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生於公元前565年,逝世於公元前486年。他原名喬答摩·悉達多。釋迦牟尼是佛教徒對他的尊稱,意為釋迦族的聖人。他生於今尼泊爾境內的迦比羅衛城,是凈飯王的長子。他在青年時期就受到社會動盪的影響,痛感人世苦難深重,變幻無常,努力尋求解脫人生苦難之道。
29歲出家修行,歷時6年,終於得道成佛。之後,在印度恆河流域中部地區向大眾宣傳自己的思想,逐漸擁有眾多信徒,進而組織教團,形成佛教。80歲時,在拘屍那迦逝世。
(1)印度什麼時候成立佛教擴展閱讀:
1、佛教
佛教傳入中國的確切年代尚無定論,異說頗多,最廣泛的說法是東漢永平十年(67),漢明帝派遣使者至西域廣求佛像及經典,並迎請迦葉摩騰、竺法蘭等僧至洛陽,在洛陽建立第一座官辦寺廟——白馬寺,為我國寺院的發祥地;並於此寺完成我國最早傳譯的佛典《四十二章經》。
從南北朝開始中國佛教進入興盛發展階段。南北朝時佛教已遍布全國,出家、在家佛教徒數量增加很快,北魏《洛陽伽藍記》記載洛陽城中寺廟鼎盛時達到1367所,而北方的長安僧尼過萬,南方的建業(今南京)也有佛寺數百座。
隋唐時期是中國佛教鼎盛之時。隋朝皇室崇信佛教,唐朝皇帝崇信道教,但對佛教等其它諸多宗教都採取寬容、保護政策。中國佛學逐步發展成熟。
2、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Śākyamuni)不是其本名,是後人對他的尊稱,意義是「釋迦族聖者」。「釋迦」是他所屬部落的名字,有「能」、「勇」之意;「牟尼」是當時對出家修行成就者的稱謂,譯作「文」、「寂靜」等,是聖者之德,「釋迦牟尼」漢譯又作「能仁寂默」。一般也稱為「釋尊」或「佛陀」。
喬達摩(Gotama;Gautama)又譯「瞿曇」,義為「純淑」、「地最勝」。傳統上認為這是他的族姓;也有認為是其母族姓,其姨母是拘利族瞿曇姓之女,此外舍利子、滿慈子、迦旃延子等都以母之姓來稱呼,說明當時有名字包含母親姓名的習俗。佛的堂弟提婆達多也曾自稱和佛都是「母族成就」。
悉達多(Siddhāttha;Siddhārtha)又作「悉達」、「悉陀」、「悉多頞他」等,義譯有「財吉」、「成利」、「一切義成」等。一般認為這是釋迦牟尼在俗家時的本名;也有認為是後人的假託。《佛所行贊》說,其父凈飯王發願「一切達成,國富力強」,因此給他取了這個名字。
『貳』 佛教在印度於什麼時候產生
佛教(Buddhism):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公元前6-前5世紀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所創,他的名字是悉達多 (S.Siddhārtha, P. Siddhattha),他的姓是喬達摩(S. Gautama, P. Gotama)。因為他屬於釋迦 (Sākya)族,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廣泛流傳於亞洲的許多國家。東漢時自西向東傳入我國。佛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拜佛的宗教,佛教非宗教,非哲學,講佛教是宗教只是一種通俗的方便說而已,實則以般若的智慧自內證打破無明煩惱,成就菩提(覺悟)之道,佛教在歷史上曾對世界文化傳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叄』 佛教起源於哪裡
佛教起源於公元前6-5世紀的古印度迦毗羅衛國,在今尼泊爾境內。佛教由釋迦牟尼所創建,他在青少年時即感到人世變幻無常,深思解脫人生苦難之道,便在29歲時出家修行。得道成佛後,釋迦牟尼在印度恆河流域中部地區向大眾宣傳自己證悟的真
『肆』 佛教是什麼時候創立的
佛教誕生是在西元前6世紀以前由古印度的釋迦牟尼(被稱為佛陀)建立。從孔雀王朝開始,即中國的漢代時期傳入我國。
佛教由古印度的喬達摩·悉達多(被尊稱為釋迦牟尼或佛陀)35歲時創立,由於釋迦牟尼的生卒年代說法有兩種(參見釋迦牟尼條目),佛教開始的時間也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認為是在西元前523年5月月圓之日,另一種認為是在前589年或前588年。
當時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道,創立佛教,在其後的幾十年中雲游四方,度化了許多弟子,佛教影響逐漸擴大。
(4)印度什麼時候成立佛教擴展閱讀
釋迦牟尼死(入滅)後,弟子們整理出他的言行說教,通過幾次結集,成為經、律、論「三藏」。之後佛教在古印度發展非常迅速,到孔雀王朝阿育王時,成為了國教,佛教得到了極大的弘揚。隨著形勢的發展,佛教修正並發展了釋迦牟尼的學說,分化為18個部(有的說是20個部)。1世紀時產生了大乘佛教。
從孔雀王朝開始,佛教分別向南北兩個方向傳播。南傳佛教(又稱小乘佛教)主要影響泰國、緬甸、柬埔寨、斯里蘭卡等地。
北傳佛教(又稱大乘佛教)又分為兩個支派,一個經喀什米爾到達新疆,在漢朝時傳入中國,形成漢傳佛教,後又傳入朝鮮、日本以及越南;另外一支則主要在西藏地區傳播,稱為藏傳佛教,後來又傳入蒙古和中國東北等地區。
參考資料網路——佛教
『伍』 佛教在印度是怎麼產生的其發展經過哪幾個階段
產生和流傳於南亞次大陸的佛教。創始人是悉達多·喬答摩,佛教徒尊稱他為釋迦牟尼,簡稱佛陀(覺者)。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五個歷史階段:
原始佛教 釋迦牟尼創教及其弟子相繼傳承時期的佛教。約為公元前6~前5世紀。佛陀的說教最初是口傳的,為了便於記憶,採取偈頌的形式,後來編集為由經、律、論組成的「三藏」。在經藏中近代學者認為真正屬於佛陀的教說和最早的經典是《經集》、《如是語經》和《無問自說經》,其中也包括一些戒律條文。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義是「四諦」、「八正道」和「十二因緣」,其核心內容是講現實世界的苦難和解決苦難的方法。其次,又從緣起思想出發,提出了「諸法無常」、「諸法無我」和「涅盤寂靜」的學說。後人把原始佛教的修持,概括為戒、定恝三學、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以及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等三十七菩提分法。佛陀在世時反對婆羅門教四種姓的不平等制度,因此,在他所創立的僧團中允許各個種性和賤民參加。另外,還容許教團中包括過在家生活的男女信徒,稱為優婆塞、優婆夷或在家二眾。
部派佛教 在佛陀逝世的100年後,佛教內部由於對戒律和教義看法的不同,開始分裂。先後形成了許多部派。最初分為大眾部和上座部,這被稱為根三二部,以後又從兩個根本部中分裂為十八部或二十部,稱為枝末部派。部派佛教爭論的主要總是訶梨跋摩在《成實論》中曾概括為「十論」,即二世有無?一切有無?中陰(輪回的主體)有無?頓悟或漸悟?羅漢是否有退?隨眠(煩惱)與心是否相應?未受根業是否存在?佛是否在僧數?在無人我(靈魂)等。對於這些問題各個部派都有不同的回答。上座部認為佛教徒修行的最高境界應是阿羅漢果,阿羅漢果與佛果位相同,他們把一切現實存在分為色法(物質存在形式)和心法等,色法有「四大種」(地、水、風、火四元素)及所造色(長、短、大、小、方、圓等形象和青、黃、赤、白等顯色以及其他感官對象),心法有八十九種,並作了詳細的分析。上座部後來又分為根本上座部和說一切有部。前者流傳於雪山即喜馬拉雅山麓,後者流傳於克什米爾地區。說一切有部後來分出犢子部,犢子部又分出正量等四部,繼又分出化地部、經量部等共十一部,說一切有部的基本特徵是重視三藏中的論藏,也就是著重對佛教理論問題的闡述。在1世紀貴霜王朝迦膩色迦統治時,曾舉行大規模的結集,編纂了《大毗婆沙論》、《發智論》和六足論等龐大的論書,主張「法有我無」、「三世實有」和「法體恆有」;經量部約成立於3世紀末,是最晚從說一切有部分出來的,主張「過去未來無本,現在實有」。佛陀以蘊、處、界概括一切法,但未區別實有和假有。說一切有部主張蘊、處、界都是實有。經量部則主張蘊、處是假有,界是實有,這意思是說外界一切的事物或主客觀的存在形式(蘊)以及人們的認識器官和對象(處)都是一種虛假或唯名的實在,它們不過是人們認識中的感覺材料,只有人們的認識的根源(界)才是真實的存在(實有)。大眾部崇信超越的、神化的佛陀,特別提倡「一心相續說」和「心性本凈說」。部派佛教後來向大乘發展,從大眾部向中觀派(空宗)發展,從上座部向經量部發展,進而向瑜伽行派(有宗)發展。
從學說的思想發展來看,可以把印度佛教分為五個時期:第一,佛逝世後約一百年之間為原始佛教時期;第二,在這之後約四百年之間為部派分裂時期;第三,此後約四百年為大乘中觀學派興盛時期;第四,此後又約四百年為大乘瑜伽學派興盛時期,這一時期的後期,密宗頗為流行;第五,最後約三百年為密宗盛行時期。
佛弟子們在教團生活上一般維持著佛在世時一向的設施和慣例,在學修上奉行著四諦、八正道的根本教義,沒有什麼重大的爭論。這一時期,用佛教的話說,是「和合一味」的時期。但是所謂和合一味,僅能說是大體上的一致,不是沒有見解上和主張上的歧異。即以這一時期開始時的第一結集為例, 在結集中就曾有關於「小小戒」微細的戒律是什麼和要不要廢除的不同意見。另一方面,由於時間和地點的條件,多數僧眾沒有能夠參加結集,分散在各地的大弟子們也有未能參加的,他們不會沒有認為需要補充或修正的意見。如富樓那十大弟子之一除在事後承認結集的佛法外,又聲明:「我從佛得聞之法,亦當受持」。他和摩訶迦葉討論戒律時,對「內宿」僧人住處留藏食物等八條戒條,他認為那是佛制定之後又開了的,迦葉則認為是開了之後又重製定的,終於各行其是。
典籍中又有跋波最初五比丘之一在窟外另行結集的記載。這些事實說明當時的統一之中存在著差異。佛在世時,於不同的時機,對不同的人,說不同的教法。弟子們或因佛說法的時機不同而有聽受的不同,或因各人的根性、專長和學修方法的不同而有了解和悟入的不同,這也是可以想見其然的。在第一結集之後,長老們分別率領僧眾在各方弘化,師弟相承,漸漸各自形成傳承的系統。他們傳授的教法和戒律互有異同。各個傳承系統很自然地按照地域劃分其勢力范圍,日久之後,不能不受到各地環境的影響而具有各自的特色。在學說思想方面,有的態度偏於自由進取,對佛所說的教法,但取大意,對戒律的受持,也有所通融;有的偏於固執保守,拘泥教條,不敢出入;有的介乎二者之間。這種情形,發展下去,勢必引起後來部派的分裂。
『陸』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哪裡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在今天的尼泊爾境內,也就是釋迦牟尼的祖國,但他的佛教成就地是在古印度中部的摩羯陀國。
迦毗羅衛城 (Kapilavastu),又譯劫比羅伐窣堵、迦毗羅蟠窣都、迦毗羅婆蘇都、迦毗羅、迦毗梨等,意思是妙德城或黃頭居處,位置大約在大雪山南麓,尼泊爾與印度的交界處,為古代釋迦族的國都,也是釋迦牟尼的故鄉。
位於現今尼泊爾西南境,與印度交界的地方,拉普濟河東岸,羅泊提河的北部。當初的「釋迦部落」,以「迦毗羅」小城為主,再加附近「提婆陀訶」,「車頭」,「舍彌村」,「庫馬突沙」,「石主」,「彌婁離」,「散楁拉」等約10個村落組成。面積約320平方里。(相當於我國雲南、西藏邊境山區的一個鄉的面積),王城周圍十公里。[2] 由於國內血統純正,具尚武精神,頗受鄰國尊敬,奉拘薩羅為宗主國。
『柒』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經歷了哪四個時期
佛教產生於公元前6~5世紀的古代印度。其創始人為悉達多·喬答摩(約前566~前486年),釋迦牟尼是佛教徒對他的尊稱,意思是「釋迦族的賢人」。喬達摩出身於剎帝利種姓,是迦毗羅衛國(在今印度、尼泊爾邊境地區)凈飯王太子。據說他幼時受傳統的婆羅門教育,學習吠陀經典和五明;20歲時,始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種苦惱,又對當時的婆羅門教不滿,遂舍棄王族生活,出家尋訪師友,探索人生解脫之道。開始時,他在摩揭陀國王舍城附近學習禪定,後在尼連禪河畔獨修苦行,進而至伽耶(菩提伽耶)畢缽羅樹下深思默想,經過7天7夜之後,終於「悟道成佛」,這一年他35歲。之後,他在印度北部、中部恆河流域一帶任教,歷時45年,從者甚眾,流傳下來,稱為佛教。佛,梵文為Buddha,意為「覺悟」,漢譯音為「佛陀」。
佛滅之後,印度佛教的發展史,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即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
『捌』 印度佛教史大致分的四個時期,起始時期及結束時期,分別年數是多少
原始佛教,這是佛35歲時創立佛教,到公元前四世紀中葉佛教史上第一次大的分裂為止。
部派佛教從公元前四世紀中葉佛教史上第一次大的分裂開始,到公元一世紀大乘佛教興起。
中觀學派,從龍樹菩薩與提婆菩薩創立中觀學派開始,到公元八,九世紀為止。唯識學派從公元五世紀開始,到八,九世紀為止。
最後是佛教密宗,從公元七世紀中葉開始,到公元13世紀為止。
『玖』 印度在公元前( )世紀,( )在此創立了佛教
印度在公元前(6 )世紀,(釋迦牟尼 )在此創立了佛教。
『拾』 佛教產生與印度什麼時期
文化軸心時期的印度新宗教
佛陀所處的時代——列國時代(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4世紀)是古代印度歷史上的一個偉大的轉折時代。據佛教和耆那教文獻記載,當時有十六大國,所以這個時期也被稱為「十六國時期」。在這個時期,恆河流域逐漸取代印度河流域,成為印度次大陸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社會經濟發展迅猛,各大部落相繼過渡到國家階段,城市和國家普遍興起。這時期,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和三大綱領走向腐敗,成為社會發展的強大阻力,引發了社會思想領域的大變革。順應這一潮流,佛教、耆那教和其它反婆羅門教的思潮相繼出現,類似於中國歷史上的「百家爭鳴」景象應運而生。這就是公元500年前後的世界文化軸心時期。與中國的「百家爭鳴」相似,當時印度的社會活動家和思想家懷著拯救社會拯救人類的宏大志向,積極進取,努力尋求正確的人生之路。不過,兩者又有著質的差別,印度的百家大多是宗教的、出世的,而中國的百家則大多是世俗的、入世的。
根據佛典記載,當時在佛教以外其它學派的教說所謂六師,所指即下列六人:
(1)阿夷多.翅舍欽婆羅(Ajita Kesakambalin):順世派的始祖,唯物論者。
(2)浮陀.迦旃延(Pakudha Kacca^yana):提倡七要素說之思想家。
(3)富蘭那.迦葉(Pu^ran!a Kassapa):道德否定論者。
(4)末伽黎.拘舍羅(Makkhali Gosa^la):邪命外道之祖、決定論者。
(5)散惹耶.毗羅梨子(San~jaya Vellat!t!haput-ta):懷疑論者。否認認識的客觀實在性,認為一切是不可知的。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弗和目犍連在皈依佛陀前就是跟隨散惹耶.毗羅梨子。
(6)尼乾子.若提子(Nigan!t!ha Na^taputta):耆那教始祖、相對主義者。比較接近佛教,他們持不殺生、不妄語、不予不取、不邪淫、不存財物等戒律。(目前耆那教在印度有一定的社會影響,教徒有340多萬(1991年),到了近代,耆那教不斷向外傳播,今天在斯里蘭卡、波斯、阿富汗、阿拉伯等地均有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