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啊三
印度人。
請參照網路——印度阿三。
印度阿三是由「紅頭阿三」演變過來的,因為「紅頭阿三」就是指印度人。
「紅頭阿三」語源是上海地方話,舊時上海有(各國)租界,英租界內一般的差吏(小警察)多是從英殖民地印度調來的印度人,他們因為信仰錫克教,頭上都纏頭巾(當然,沒當差前一般頭纏白巾),做為制服,印度警察的頭巾冠以『紅色』,這是「紅頭」的由來。
至於阿三,有兩種說法:
其一,那時的人形容猴子即「阿三」(為何則不得而知),舉凡洋人,在國人看來,皆如猴子般形貌舉止,尤其以印度人之面貌黧黑更甚,而且民族「優越性」使然,覺得自家仍是高印度一頭、、、故此特(蔑)稱印度人為『阿三』
其二,據說因為印度人由於殖民地的關系,做公務員是要懂英語的,而他們因為懂英語的關系,卻也喜歡在中國人面前擺譜,通常在說一些不流利中文時,總會不自覺地加一句「I SAY......」(我說...)由於 I say 的發音和「阿三」很接近,因此便有了「阿三」的稱呼。
還有一種版本,是當時印度自詡為繼美、蘇後世界的第三強國,於是我們就叫他們「阿三」以戲謔之
印度阿三的來歷是過去印度人因為自己是不結盟運動(亞非拉好幾十個國家組成的一個鬆散的聯盟)的領袖,便狂妄的宣稱美國是一極、前蘇聯是一極,而他們作為不結盟運動的領袖,是當之無愧的第三極。自視頗高,根本沒把中國放在眼裡,最後狂妄的和中國打了一架。當然,後果你也知道,中國人拿著塑料鞋底輕輕地抽了他兩下屁股,從此印度引為恥辱,說英雄打臉不打屁股,尤其是打完後還把褲子給提起來,又好生相勸的送回家,這更是奇恥大辱,到現在印度人還無法原諒中國。自此,中國一些好事者便親切的稱呼印度為阿三。當然,後來稱自己為世界第三的還有越南,但中國人好象從來都是嗤之以鼻的,到現在也不見誰稱越南是阿三。
另一種說法:不只是上海,作為英殖民時候的香港也早將印度人稱作「印度阿三」。當時印度還沒加入不結盟運動。
另:話說七、八十年前,上海還是個租界,所以老外非常多、尤其是英國人,更是佔了絕大多數!為了維護上海租界的治安,所以英國人找了很多來自印度的錫克教徒來當保安警察(當時的名詞叫做巡捕)。
這些印度佬的皮膚都很黑,加上宗教信仰之故,頭頂上都纏著紅巾。所以上海人一開始都叫這些印度警察為「紅頭黑炭」。
不過英國體系的公務人員(尤其是警察)長久以來都習慣被稱呼為SIR(詳見成龍的警察系列電影,不是都叫警察為阿SIR或是警SIR嗎?)。另外上海人一向習慣在單音節的單字前面添加一個「阿」字。所以上海人叫著叫著、就把阿Sir叫成了阿三,於是印度警察就被叫成了「紅頭阿三」了。
後來又過了幾個月,上海人發現並不是每一個印度人都是纏著紅巾的錫克教徒,印度還有很多不纏紅頭巾的其它宗教人民。所以上海人索性就把「紅頭阿三」改成了「印度阿三」,於是這個不禮貌的渾號就一直沿用至今、幾乎華人地區的每一個人都還是習慣叫印度人為「印度阿三」。
另外還有一種可信度頗高、已經被列入俚語辭典大網路的說法!就是當時上海租界的民眾經常要與這些印度警察溝通,不過中國人的英文不好、印度人的英文也是怪腔怪調,所以當時上海的「警民溝通」可說是雞同鴨講、非常地不順暢!
不過上海人居然從這種雞同鴨講式的溝通上,又找到了新的樂子。因為他們發現印度警察每回遇上了舌尖嘴利的上海民眾的時候,總是會面紅耳赤、吞吞吐吐,喜歡結結巴巴地反復講著:「I Say.....I Say.....」。所以上海人就把印度警察的經典結巴名句:「I Say」、用上海話來發音,又變成了「阿三」。
就是因為以上這兩種有點莫名其妙的原因,所以「印度人」與「印度阿三」之間,從此就被硬生生地畫上了等號。想起來,印度人也真的蠻冤枉的!平白無故就多了「印度阿三」這個渾號!
在周星馳大話西遊里,唐僧綽號「那個印度阿三」,搞笑之極。
小平同志說過了:我們中國永遠不搞霸權,不強出頭,永遠不當老大!印度甘地聽後感嘆的說:「唉!看來我們只有做千年老三的份了!」
印度阿三因此得名!
② 為什麼印度人崇拜神猴哈奴曼
哈奴曼(Hanuman),別名哈魯曼,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的神猴,擁有四張臉和八隻手,解救阿逾陀國王子羅摩之妻悉多,與羅剎惡魔羅波那大戰。羅摩是大神毗濕奴化身。羅摩之妻悉多非常美麗,被楞伽城十頭魔王羅波那用計劫走。羅摩在尋妻途中助猴王須羯哩婆奪得王位。猴王派手下大將哈努曼,隨羅摩去尋妻。哈奴曼勇敢機敏,能騰雲駕霧,火燒楞伽宮,盜仙草,終於幫助羅摩征服了強敵,救出悉多。神猴哈奴曼的故事是印度神話中的精品,哈奴曼不僅在印度家喻戶曉,而且在東南亞各國人民的心中亦敬他為英雄。
印度歷史悠久的偉大史詩《羅摩衍那》原以梵文寫成,神猴哈奴曼是主人公之一,其成書時間大約不會早於公元前300年。其中講述了哈奴曼幫助阿逾陀國王子羅摩(Rama)從魔王羅波那(Ravana)手中放出解救王妃悉多(Sita),燒毀魔王的楞伽城,飛到喜馬拉雅山取回葯草,救治羅摩的傷兵。羅摩為報答他竭力相助賜他長生不老。詩人滿懷熱情稱頌神猴的法力,謳歌神猴的慈悲,盛贊神猴的義勇。
哈奴曼在另一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中亦有提及。據說,在班度族兄弟被逐期間,怖軍(Bhima)一次在林中與哈奴曼相遇。神猴的長尾正好擋住他的去路。他用盡全力,仍未能將他的長尾挪動分毫,這時,神猴告訴他:他們乃同胞兄弟(怖軍也是風神伐由之子),並向怖軍宣示了四種姓的不同職責及四瑜伽的學說。哈奴曼被尊為學術的傳授者,農事的庇護者。
③ 為什麼印度人大家都喜歡叫他們印度阿三咧
上海人叫出來的。
④ 解密:印度阿三,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說法
印度阿三,泛指印度人。
這是一個帶有責備性質的貶義詞。
具有非常明確的歷史性,這個怪異的稱號,源於中國"十里洋場"時期。具有非常明確的上海方言特徵。吳語具有一個非常代表性 特徵,喜歡用阿字!至於三字是帶有侮辱性的!如阿三!或者豬頭三都是貶義詞!
當然還有一種奇葩的解釋,印度人被英國人殖民,如果想當警察,就要學習英語,在英國警察體系中,對長官通常尊稱為SIR,印度人的英語帶有口音,上海人聽著像三!按照上海人的習慣,在三的前面加了一個阿字。阿三就是這么來的。
⑤ 為什麼猴子受印度人的喜愛
因為猴神哈努曼,印度史詩《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中都有提及
擁有四張臉和八隻手,解救阿逾陀國王子羅摩(Rama)之妻悉多(Sita),與羅剎惡魔羅波那(Ravana)大戰。 他聰明非凡,力能排山倒海,善於騰雲駕霧,變幻形象和多次救助羅摩王子,是智慧和力量的化身。
在新德里的兩尊巨大的哈努曼塑像,一尊是在廟群當中,有五六層樓那麼高,頂天立地;另一尊是在一條高架路旁邊,高架路才到他的腰部。如此高大的哈努曼塑像確實讓記者吃驚。新德里的高層建築並不多,街頭樹立的一些政治人物的塑像也就跟真人大小差不多,大多數居民都住在低矮破舊的屋子裡,然而哈努曼塑像卻如此之大,可見其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⑥ 印度阿三是什麼意思,它是怎麼來的
印度阿三,指印度人,阿SIR音譯。印度阿三是由「紅頭阿三」演變過來的。「紅頭阿三」語原是上海地方話,舊時上海有各國租界,英租界內一般的差吏(小警察)多是從英殖民地印度調來的印度人,他們因為信仰錫克教,頭上都纏頭巾做為制服,印度警察的頭巾冠以『紅色』,這是「紅頭」的由來。
阿三來歷
1、以前在上海租界的時候,租用的洋人被稱為洋鬼子,租用的中國人叫二鬼子,(後來被稱為偽軍或二鬼子什麼的,就是中國人,《亮劍》裡面有這個稱呼)。僱傭的印度人叫三鬼子。上海人習慣稱呼前加上阿,比如阿寶,阿亮什麼的,所以後來把三鬼子演變成了阿三,是有貶義的意思,和洋鬼子、日本鬼子是一個意思。
2、二十世紀,大印度地區分裂為巴基斯坦和印度,後東西巴基斯坦又分裂為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總共三國。
⑦ 網路傳播的猴語是哪國語言
就是僧伽羅語
僧伽羅語(Sinhala/Sinhalese),屬印歐語系、印度語族,和印度北部諸語言相近,是斯里蘭卡主體民族僧伽羅族的語言,也是斯里蘭卡的主要官方語言。僧伽羅語形成於公元前六世紀。
斯里蘭卡除北方省以外的大部分地區都通用僧伽羅語。使用人口約1100萬,佔全國人口的73%。
⑧ 不聽、不看、不說的三不猴,為何多國都有其來源呢
人類存在於世已經有相當長的時間,期間誕生了數不勝數的人文典故,雖然現在均已成為了歷史,但它們依然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之中。想必很多人見過這樣的一組雕像,三隻蹲坐著的普通猴子,一隻用手擋住了自己的眼睛,一隻捂住了自己的耳朵,最後一隻捂住了自己的嘴。這種形象的雕像普及極為廣泛,不管是在東方還是西方,人們對它的稱呼也是多種多樣,我們暫且就將其稱為“三不猴”。
⑨ 印度人不是猴子變來的,那是怎麼來的印度
據《印度時報》網站報道,當地時間7月1日,印度人力資源部副部長薩蒂亞帕爾辛格再次爆出驚人之語,他重申達爾文的進化論「在科學上是錯誤的」,並表示自己作為一名理工科學生,他相信他的「祖先不是猿」。
自封為神族的「婆羅門」
以雅利安人為首的種群,統治了印度上千年,在多年的征戰中打下了眾多的土地,所以他們擁有著無尚的尊貴與權力,在後期的統治中,將人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四個等級。第一等級是婆羅門,是祭司貴族,掌握神權,地位最高。第二等級是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包括國王、武士和官吏,掌握政權與軍權。第三等級是吠舍,包括農業、手工業者和商人,必須向國家繳納賦稅。第四等級是首陀羅,實際上處於奴隸的地位。
「神是一切主宰,凡人才是猴子變得」,大概這句話就是那位副部長想說但沒說出口的話,可惜《進化論》並不支持這個說法。所以說,我們不能簡單的認為這件事,只是個人的突發奇想,這背後隱藏著13億人之間不可告人的內部斗爭。印度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⑩ 猴的文化有什麼求解
中 國 猴 文 化 漫 談
薛克翹(北京大學東方文學研究中心/中國社科院亞太所)
引語
中國有所謂生肖文化,也是博大精深,歷代研究不斷:天文地理、陰陽八卦、干支五行、時空遷移、社會跌宕、人事變更,無不牽涉。
中國古代將猿猴分為許多種類,也有許多不同名稱,如狙、猱、沐猴(獼猴)、猢猻、猶、猩猩、玃、猨狖、山魈、狒狒、馬留、馬化、如拳,等等。
十二生肖,猴為申。據說,「申」在甲骨文中被刻畫為兩個母猴相對而立的樣子。漢代王充《論衡·物勢》中說:「申,猴也。」我國自商、周以降,以「申」為地名、為姓氏的很多,不知是否與猴有關。但可以肯定的是,目前中國13億人口中,大約有一億人屬猴,與猿猴有關的人實在太多。古代也一樣,從生肖流行以後,總有約十二分之一的人屬猴。這使得中國猴文化不僅古老,而且豐富。
世界上,能夠與中國猴文化相媲美的恐怕只有印度。這倒不是因為印度人有生肖,而是因為印度人能夠比較平等地看待動物,包括猿猴,還因為印度人想像力強,善於編故事。所以印度具有豐富多彩的猴文化,猴子的形象頻繁出現於寓言、故事、史詩、戲劇、繪畫和雕塑中。印度的猴文化也通過佛教深深地影響了中國,豐富了中國的猴文化。
關於猴子的成語
「朝三暮四」是人們常用的一個成語,形容一個人善變、不專一。事見《莊子·內篇·齊物論》:狙公(養猴人)用栗子喂猴,說:「早晨給三個晚上給四個。」群猴皆怒。又說:「那就早晨給四個晚上給三個。」群猴皆悅。同一故事又見《列子·黃帝篇》,甚詳。可見,這個成語與所出原典的意思已大不相同。
成語「沐猴而冠」是用來比喻一個人徒有其表的,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羽攻佔咸陽,燒殺劫掠而欲東歸還鄉,有人勸他留在關中以成霸業,他卻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綉夜行,誰知之者!」勸說者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果然。」項羽聽了這話,就把這個勸說者給活活煮死了。
成語「心猿意馬」本是佛教用語,道教襲用,形容心態虛浮躁動。此外,常用的成語和俗語還有「樹倒猢猻散」、「猴年馬月」、「尖嘴猴腮」、「殺雞給猴看」,等等。
關於猴子的寓言
「射猴戒友」的寓言見《莊子·雜篇·徐無鬼》:吳王渡江狩獵,到猴山,群猴驚走,惟有一猴從容跳躍。王射之,猴機敏接箭。於是王命隨從射之,猴即死。吳王以此開導其友人顏不疑說:「這猴子以其機巧靈便傲視我,所以致死,應當引以為戒啊,為人不可傲慢。」顏不疑果然以此為鑒,終於有所成就。
「猴子撈月」或「獼猴救月」的寓言出自佛經(唐代義凈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從前有一群猴子,見到井裡的月影,以為月亮掉到井裡了,於是它們一個拉一個,倒懸著去撈月亮,月亮沒撈到,他們卻墜井而死。這則寓言告訴人們,不要把虛幻當作真實,否則不僅徒勞無功,而且會付出慘重代價。
在中國古人,尤其漢代以前人的心目中,人與猿猴的界限是分明的,正如《禮記·曲禮上》所說:「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但是,佛教傳入中國後,隨著佛經的大量譯介,印度的猿猴故事東來,融入了中國的猴文化,也影響了中國人對猿猴的看法。在印度人心目中,人與猿猴的界限十分模糊,故事中的猿猴往往不乏高尚者和智慧者,而「獼猴救月」一類的故事只是少數。下面試舉兩例。
「獼猴王」的寓言見於《六度集經》卷六:從前有一群猴子因天旱飢餓,猴王帶它們到國王的園子去吃果子,被國王的人包圍。猴王把自己的肢體和樹藤連在一起,讓數百隻猴子從身上通過,救了猴群,自己卻耗盡體力,被國王捉住。
「獼猴救人」的寓言見於《六度集經》卷五(又見於《菩薩本生鬘》二四):一人墜入深谷,獼猴將他背上平地。那人卻想打死獼猴喝它的血。他用石頭打獼猴的頭,血流一地。獼猴卻毫無憎恨之意,反而將他送上回家的路。大約是受這則寓言啟發,明代宋濂也創作了一則寓言「衣冠禽獸」(見《燕書》):西王須山中迷路,被一猩猩救助。後來友人來救他,他卻想殺猩猩取血。友人譴責西王須:「猩猩倒像是人,你卻是獸。」
關於猴子的小說
中國古代關於猿猴的小說很多,這里只能舉幾個例子。
錢鍾書先生曾經指出,古代不少典籍中提到猿猴盜婦人為妻(《管錐編》第二冊546頁,中華書局1979年),比較典型的是《太平廣記》卷四四四的《歐陽紇》、《稽神錄·老猿竊婦人》、《剪燈新話》卷三《申陽洞記》、《古今小說》卷二○《陳從善梅嶺失渾家》。說明古人認為「猿猴性淫」。
唐代張讀《宣室志》卷八《猿怪》的故事別有風味:楊叟病重,醫生說需要吃人心滋補。其子楊宗素在山裡遇見一老僧,自稱姓袁,說願意捨身救人。宗素便提起父親的病。老僧願意捨出自己的心,條件是先吃一頓飯。宗素應允。飯後,老僧上樹,念《金剛經》: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並說:「你要我的心,也不可得。」說罷,化為一猿跳躍而去。這個故事使我們聯想到一則有名的佛本生故事《獼猴與鱷魚》:鱷魚馱猴子過河,至河心,鱷魚忽然說要用猴子的心為妻子治病。猴子機智地回答說自己的心忘在岸邊的樹上了,鱷魚信以為真,讓猴子上樹取,猴子到了樹上,便嘲笑鱷魚的愚蠢。這兩個故事顯然有血緣關系,但風格不同,前者離奇,後者幽默。
中國關於猴子的小說中最著名的當然是《西遊記》,最重要的角色當然是孫悟空。學術界對孫悟空的形象來源有針鋒相對的爭論,但不能否認它確實受到佛教(尤其是密宗)的影響,即間接受到印度文化的影響。孫悟空身上有猴性,機敏好動;有人性,愛憎分明;也有佛性,神通變化。他大大改變了人們對猿猴的看法,為婦孺皆知,人人喜愛。
關於猴子的戲劇、影視
元曲中有《龍濟山野猿聽經》雜劇,演繹了一個深山老猿到寺廟聽禪師講經而成正果的故事,宣揚佛的教化可使頑石點頭、野猿升天。
楊景賢的雜劇《西遊記》長達六本二十四齣,開了孫悟空舞台形象的先河。後世各個地方劇種差不多都演出猴戲,著名的有京劇《大鬧天宮》、紹興戲《孫悟空三打百骨精》等。不過,這些戲依據的不是元雜劇《西遊記》,而是吳承恩的小說《西遊記》。猴戲還造就了一批著名表演藝術家,其中六齡童、小六齡童、六小齡童這樣的「猴王世家」廣為人知。
現代影視藝術日益發達,猴戲也被搬上銀屏。除了一些傳統的猴戲被搬上銀幕以外,還有動畫片、剪紙片、水墨畫片等諸多品種。電視連續劇《西遊記》的成功拍攝贏得了男女老少眾多的觀眾。受國外影響,近年來又有了卡通片。至於那些關於猿猴的科教片、記錄片就更多了。
關於猴子的美術工藝
猴子的美術形象在中國出現很早。1976年,安陽一座殷商時代的王室墓葬中就曾出土一個用淺綠色水晶雕刻的猴子,晶瑩剔透,十分可愛。稍後,河北平山縣的戰國墓葬中出土了一架「十五連盞銅燈」,其裝飾雕刻有群猴嬉戲和男人以食引猴的內容。漢代的陶俑中也時常會出現猿猴、狒狒的形象。佛教傳入以後,我國由西向東(由新疆到中原),先後開鑿出一批石窟寺。一些石窟有壁畫(如新疆和敦煌的一些石窟),通常都繪有佛本生故事的場面,其中往往有《獼猴王本生》等。但是,古代畫家還是不大畫猴子,特別是一些成名的大家,未見其有關猴子的作品流傳下來。倒是現代的繪畫大師,有時會畫畫猴子。
民間關於猴子的繪畫和剪紙要多一些,尤其是遇到猴年,多半是想利用諧音討吉利。例如,畫或剪一匹馬,背上馱一隻猴子,再加上一隻或數只蜜蜂,取「馬上封侯」之意;畫一棵樹,猴子爬到樹上,旁邊加一隻蜜蜂,樹下是一頭跪著的象,取「封侯拜相」之意;畫一棵樹,猴子在捅馬蜂窩,樹下站著一頭鹿,取「封侯得祿」之意;畫一棵樹,樹枝上掛一顆印,猴子到樹上摘印,還有蜜蜂在飛,取「封侯掛印」之意;畫或剪兩只猴子手捧桃子作獻禮狀,取「獼猴獻壽」之意;畫一隻小猴騎在大猴背上,有時也加上蜜蜂,取「輩輩封侯」之意。即使沒有這些講究,民間也經常在猴年製作一些伴有福、祿、壽、禧、吉祥、如意等字樣的猴子圖案和剪紙圖個吉利。如遇到猴年結婚的,也有人在雙喜字上加貼猴子剪紙。種種情況,不一而足。
結語
俗話說:人是猴子變來的。這話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的確,猴子與人太相似了,所以在生物學中,猿猴與人類被劃分在同一類目——靈長目,屬於「近親」。但是,猿猴畢竟是猿猴,人類的發展速度太快,早已遠遠超過了它們,遏制了它們,使它們喪失了再度進化為人類的機會。現在,它們的地盤已縮小,食物已短缺,還不時遭到「近親」們的捕殺,處境每況愈下:要麼淪落為被飼養對象,供人類取樂;要麼淪落為被保護對象,在有限的空間生存。中國自古有養猴專業戶(如狙公),有街頭賣藝的耍猴人,也有以吃猴腦為榮的美食家。現代科學昌明,一些猴子成為實驗品。今天,已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保護猿猴的意義,並付諸行動,這是中國猴文化的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