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印度奇門兵器:拳劍
印度拳劍(katar,亦譯「卡達」)是一種手用攻擊短刀,因此其設計很獨特。這是一種古代印度教徒使用的武器,後來為穆斯林所使用。其刀柄常常用鋼鐵整體鑄造;其刀柄包括兩根橫柄,與向上延伸的側桿成直角,側桿與握住橫柄的手臂平行。
大多數傳統匕首都被握在手裡,其刀身和持刀者的前臂呈直角。與此不同的是,拳劍的刀身和持刀者的前臂呈一條直線,所以出擊的動作和出拳基本一致。正因為如此,如果手法正確持刀者能夠將整個身體的力量集中在匕首上。由於拳劍的出擊力度如此之大,我們見到的很多拳劍都加厚了刀尖,以避免彎曲或斷裂。
對刀劍有興趣可加龍泉鑄劍師,龍泉章師傅微信:Lqbj689
獲取更多知識兵器知識請關注微信公眾號:zhonghuajian (中華刀劍)
2. 古印度的在哈拉巴文化遺址中出土了哪些兵器
在遺址中發現許多三角形、球形的石塊或陶塊,是用於作戰的兵器。印度河流域邊緣地帶有一些孤立的哈拉巴文化遺址,出土物多為這一類的石塊和陶塊,還有燒制陶塊的窯,這些很可能是城市國家派出的軍隊的營地。在哈拉巴文化遺址中未發現製作精良的兵器。摩亨佐·達羅出土的長矛單薄,矛頭易彎,箭頭也很小。種種跡象表明,哈拉巴文化時期的城市國家軍事力量並不發達,這給後來雅利安人的侵入留下了有利的時機。
3. 古印度列國時代的興亡過程是怎樣的
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的初葉,古印度出現了以城堡為中心建立的國家。到公元前6世紀,在印度河流域與恆河流域及其周圍地區已經有了20多個國家,其中又以16個大國聞名,從此開始了古印度史上的列國時代。有關列國時代的史料,主要來源於早期佛教和耆那教的文獻。而佛教文獻更為重要些,所以列國時代又被稱為「早期佛教時代」。
約公元前600年,印度次大陸各個部落大部分已經過渡到國家,其中主要的有強大的十六國,佛教文獻習慣地稱為「十六大國」。它們是:鴦伽、摩揭陀、迦屍、居薩羅、跋沙、阿般提、居樓、阿濕波、婆蹉、蘇羅婆、乾陀羅和劍浮沙。其中乾陀羅、劍浮沙在印度河流域上游,婆蹉在拉賈斯坦,阿般提在溫德亞山脈以北,阿濕婆在溫德亞山脈以南,其餘的都在恆河流域。這說明,隨著雅利安人向恆河流域擴張,恆河流域已經取代了印度河流域成為古印度文明主要的活動舞台。十六國是指主要的國家而言,事實上,還有一些小國向國家轉變的部落聯盟存在,如釋迦族的迦毗羅衛國、考利耶國等。所以,十六國只是一個概稱。這些國家都以一個較大城市作為政治、經濟中心,版圖包括周圍農村地區,有的已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但都屬於區域性國家。
就政體而論,在這些林立的國家中君主制佔大多數,只有少數是共和制。共和制的主要特點是國家首腦經推選產生,重大事務由一個高級會議決定。參加這個會議的成員為剎帝利、婆羅門貴族家族首領。這是貴族共和政治,是一種向君主制轉變的過渡形式。國家機器在逐步發展,部落長老會議和全體成員會議名義上還存在,但已失去作用。軍隊已成為領津貼的常備軍,兵種有步兵、騎兵、戰車兵和象軍。王權神授觀念開始出現,神賦予國家以神性需要婆羅門的中介作用,而婆羅門又需要國王的布施,這就為國王與婆羅門的緊密結合、互相依存提供了新的需要和可能。宗教和行政是分離的,宮廷有主祭司負責祭祀、占卜和充當國王顧問,但他並不是行政官。國王手下有分別管理行政事務和軍事事務的官員。地方行政官有千村長、百村長、十村長,最基層是村。那時國家立法和司法制度初具雛形,舊的平等的部落立法已失去作用,新的法令由國王頒布,由此產生的法令具有最高權威性。婆羅門法學家也開始撰寫建立在種姓制度基礎上的法經法典,逐漸形成在本宗教領域內有影響的宗教法。案件由各級官員審理,國王是最高法官。判案以國王頒布法令為依據,宗教法對判案也有一定作用。
稅收是國家的主要收入來源,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地稅,稅率一般為總產量的1/6,所以國王又被形象地稱為「六分之一享有者」。已有專門稅收官員收稅,一般由村社長老協助。
在不斷爭戰中,摩揭陀在列國中脫穎而出,逐漸強大起來。至公元前4世紀,整個北部印度幾乎受控於它,至此,摩揭陀成為一個擁有廣闊領土的地域性的霸國。
公元前6世紀,頻毗沙羅王(約公元前544~前493年在位)統治摩竭陀,建都王舍城。頻毗沙羅王所扮演的歷史角色跟中國的秦始皇非常相似,他在經濟上發展農業和鐵礦業,在外交上東聯西並,縱橫捭闔,有統一整個恆河流域的野心。
大約在公元前542年,頻毗沙羅王開始了他的統一進程。為了取得南面的出海口,他選擇鴦伽國為首先消滅的對象。他首先通過聯姻方式與鴦伽國的鄰國結盟,以孤立鴦伽國,切斷它與外界的一切聯系。他接連娶了3個妻子,分別來自強大的居薩羅國、跋沙以及旁遮普,這都是鴦伽國的鄰國。通過聯姻達到政治目的後,見時機成熟,頻毗沙羅王下令大舉進攻鴦伽國的都城昌巴。昌巴是一非常重要的具有戰略意義的城市,它不僅是恆河下游的重要河港,也是通向南方東海岸的重要港口。頻毗沙羅王如願征服了這個國家,派兒子鎮守。遺憾的是頻毗沙羅王還沒有來得及完成他的統一大業,就被自己的兒子弒殺了。
公元前493年左右,弒父篡位。有著如同他父親般的野心,他登基後繼續向整個恆河流域擴張。為了推進摩揭陀國的統一霸業,可以說是六親不認,他首先進攻了舅舅統治的居薩羅國,並最終吞並了居薩羅國。爾後又開始進攻另一個有親屬關系的鄰國跋沙,經過16年的艱難戰爭才佔領其都城吠舍厘。還是位極富創造力的有才乾的君主,他結合戰爭中的實際經驗發明了兩種先進武器:一種是能發射碩大石彈的駑炮,一次可殺死百十來人;一種是新式戰車,車上系有可旋轉的釘頭錘,戰車賓士起來有巨大的殺傷力。依靠這兩種新式武器,擊敗了以跋沙為首的聯盟,成為了東部印度的霸主。由於新攻佔的地區都在摩竭陀的北面,加上恆河水運越來越重要,繼承人烏代因此將都城遷到恆河與宋河的匯合口,建立了華氏城。
摩竭陀國在難陀家族統治時期達到鼎盛,於公元前4世紀最終完成了幾代帝王的夙願,統一了恆河流域,使摩揭陀成為恆河流域真正的霸主。這時的摩揭陀領土包括整個恆河流域和部分中印度,成為印度次大陸第一強國。這時其政治、經濟、軍事以及文化都有很大的發展,尤其以軍事的發展最為突出。摩竭陀國的兵種分工已細化,有步兵、騎兵、戰車兵和水兵,還有勞工、偵探和地方向導輔助。軍隊規模也頗為壯觀,據希臘文獻提到,摩竭陀的難陀王朝末年有步兵20萬,騎兵2萬,戰車2000輛,戰象3000頭。戰車一般是馬拉,也有的是驢拉。步兵穿棉布軍裝,騎兵可能有盔甲,均執有生牛皮做的圓盾、雙刃劍、長弓、鐵鏃竹桿箭。但摩竭陀的末代統治者丹那?難陀是一位十分殘暴的國王。他橫征暴斂,引起各階層人們極大的不滿,所以他的統治並不鞏固。這時,一個叫旃陀羅笈多的人領導人民起義,推翻了腐敗的難陀王朝,建立孔雀王朝。
隨著難陀王朝的滅亡,古印度的列國時代由此劃上了句號。隨後孔雀帝國興起,標志著古代印度進入中央集權制大帝國時期。
4. 古印度軍隊編制
《摩訶婆羅多》(形成於公元前5或前4世紀)和《羅摩衍那》(約公元前4或前3世紀到公元前2世紀末形成)這兩部史詩都是研究古印度國王列國時代軍事發展的重要歷史文獻。從裡面可以得知,古印度的列國時代的軍隊已從吠陀時代的兩個兵種(車、步)發展到步、車、騎、象四個兵種。至於列國時代軍隊的編制,史料記載不盡相同。據《摩訶波羅多·初篇》記載為四個兵種混編的三三制,其最小單位「波特提」相當於今日之班,由一象、一車、三馬、五兵組成;3個波特提組成1個塞那穆克,3個塞那穆克組成1個怙勒摩,3個怙勒摩組成1個哥納,3個哥納組成1個瓦希尼,3個瓦希尼組成1個普利特那,3個普利特那組成1個傑穆,3個傑穆組成1個阿尼吉尼,3個阿尼吉尼組成1個阿克紹希尼。阿克紹希尼是其最大單位,相當於現代一個軍團,其兵員總數為6561頭戰象,6561輛戰車,19683名騎兵,32805名步兵。同一史詩的《備戰篇》與《和平篇》記載的編制不但與此不同,而且它們之間也相差甚遠,如《備戰篇》所載編制為:500輛戰車與500頭戰象組成1個塞那,10個塞那組成1個普利特那,10個普利特那組成1個瓦希尼,瓦希尼兵員為戰車5萬輛,戰象5萬頭。編制上為何存在著這些差異,目前尚難解釋清楚,很可能是各國的編制不同。這四種兵種是古代印度傳統的兵種,甚至在公元7世紀的《大唐西域記》中,仍講「凡有四兵,步、馬、車、象」, 孔雀時代雖增加了水軍、輜重兩個兵種,成了六兵種,但並非是長期以來的普遍現象。笈多帝國以後,車兵逐漸廢而不用,只保留了步、騎、象三個兵種。
5. 連蒙古人都拿其沒轍的古印度,究竟有多強大
古印度其實實力也是比較強悍的,當時蒙古軍隊曾經多次去攻列印度都沒有獲得戰爭的勝利。由此就可以看出當時古印度的軍事實力不容小覷。雖然當時古印度的軍事實力,如果和中國進行比較的話,明顯是中國略高一籌,但是同樣古印度的軍隊也有他們自己獨特的作戰方法。
第2個原因就是當時印度的軍隊有著獨有的特點,他們使用的是象群作戰。要知道大象對於這些騎兵來說,本身就是有著不小的震懾力的。所以如果把大象當成是作戰工具的話,那麼一定程度也對蒙古軍隊造成震懾作用,也就影響到了整個蒙古軍隊的發揮。很多蒙古士兵到達印度之後,都沒有辦法適應當地的氣候,開始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這也進一步削弱了蒙古軍隊的戰鬥力。
6. 有哪些國家使用過象兵
印度,這個不用多說吧,孔雀王朝的時候有9000多象兵。
波斯帝國也把從印度弄來的大象編入部隊。後來亞歷山大大敗波斯,也開始使用象兵。後來亞歷山大分裂的主帝國、羅馬帝國、日耳曼諸國、迦太基帝國、努比亞、安息乃至突 厥人等國家都用過戰象。
另外,中國在商朝時也使用過象兵。當時氣候比較朝熱,黃河流域有大象。
非洲和東南亞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泰國、緬甸等國家都盛產大象,被稱為象的故鄉。我國的雲南等熱帶叢林地區也是大象繁衍棲息的勝地。
象的軀體魁偉龐大,是世上現存最大的陸地動物。但象並不笨拙。它生性聰明,通人性。象雖行動緩慢,然而跋山涉水如履平地,45度的陡峭山路視若坦途。所以,盛產大象的亞非地區自古就有利用象做運輸工具、當郵差的傳統。它那讓人望而生畏的體態巨力更是兵家青睞的戰鬥力。
據傳,公元前600餘年,印度就開始訓練「象兵」。古印度亞柏格皇帝曾驅遣300餘只「象兵」向敵8000餘名重兵據守的希托安要塞進攻。群象沖來,黑壓壓的一片,刀槍不入,勢不可擋;它那長長的鼻子輕輕地一點就將人捲起,然後將人摔得粉身碎骨:那巨大的象蹄踩到人身上,人便成為肉餅。敵軍驚慌失措,丟盔棄甲,抱頭鼠竄。亞柏格揮軍一舉奪占希托安要塞。
在泰國曼谷以北百十米,有個旅遊名城素攀府,這里每年都要舉行象節遊行,紀念象戰的偉大勝利。來這里觀光旅遊的人們,無不對那披紅戴綠裝飾得威武繽紛的「象兵」隊列贊嘆不已。那器宇軒昂的古泰王納黎萱騎象雕塑更讓人駐足仰目,遐想泰、緬象戰的盛況。
7. 在古印度的士兵是什麼等級
士兵都是低種姓的。剎帝利不是士兵,是軍官。普通士兵都是低種姓的,努力一下頂多是低級軍官,高級軍官都混不上,就是打仗時的炮灰,平時的奴隸。
8. 世界歷史上,古代各國使用得短兵器分別是什麼
不久,青銅刀和青銅劍都問世了,從此刀劍開始了它們的競爭史。早期的刀還必須與斧競爭,在這雙重競爭之下,刀在很長時間內不是主要短兵器。如最早製造青銅刀的兩河流域各民族,直到亞述時代,主要的短兵器還是劍;古埃及長期用斧,後來引入了劍,到了新王國時期,仍是短劍、腰刀、戰斧並用;古印度有刀劍,但是到了雅利安人入侵後,短兵器中以斧和劍為主,記載有列國時代軍事狀況的《往世書》中講到的主要短兵器中有劍和斧,卻沒有刀;古希臘米諾斯文明時期和麥錫尼文明時期,都有青銅長劍,但作為武器的刀卻很少,敘利亞人入侵之後也將劍作為短兵器的絕對主力;中國雖然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經有青銅刀,但是直到西漢,刀依然不是主要短兵器;波斯、羅馬也都以劍為主要短兵器。總之在整個奴隸社會,刀在與劍的競爭中是失敗者。唯一的例外,大概就是以色列了。這個另類小文明,似乎特別喜歡刀。《聖經》上通篇都是用刀殺人的記載,如列上19:10、書11:11、列下3:26等等。
9. 古中國打得過古印度嗎古印度大象兵很強的
舉一個事例,是百家講壇錢文忠教授根據史料記載玄奘法師去印度取經期間發生的一個事情,當時西域的一個大唐小盟國被別國侵略,求救於大唐,但當時交通極其不便,送個信兒要好幾個月才能達到唐朝首都長安。就在這時候另一個國家親自帶兵幫助他們平息了戰爭。然後派人將捷報傳至長安,幾個月後,信息才傳到長安,唐太宗李世民才接到奏報聞知此事。 由此事可見當時大唐國力之盛,都不用親自出手,盟國就已經幫忙消除叛亂了。
玄奘在印度所聞,當時印度是仰慕天朝的,普通人知道秦王(即李世民),也對中華文化所嚮往,因為印度當時是佛教發源地,天朝人民也對天竺充滿了美好的想像。
可以說兩國當時沒有什麼直接的接觸,都是通過西域各國零星的貿易往來了解著對方,且互相仰慕對方的文化。
如果對比軍事實力的話,真還沒有參照事件,上述一個事例說明古代中國的國力之盛,帝都長安城的規模就令當時西域各國的人震撼的了。所以雙方對比,估計天朝還是要勝一籌的,大象兵固然厲害,但戰爭重在謀略,中國古人在戰爭謀略運用上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10. 蒙古騎兵那麼牛為何搞不定古印度
1206年,蒙古部落的當家-鐵木真開始了他雄心勃勃的帝國野心,我們都知道蒙古人是馬背上的民族,驍勇善戰,常年生存在溫帶荒漠以及草原地帶。自然條件很是艱苦,晝夜溫差大。所以也就造就了蒙古人彪悍的體魄
蒙古騎兵劇照
但僅僅因為氣候么?
我想鐵木真還不會因為氣候就放棄他的帝國夢想。真實的關鍵的原因是神馬?我們知道印度是個佛教的國度,而大象作為印度人心中的圖騰或者說崇拜那是到了極致。
印度的大象很多,多到跟我們古人養頭牛一樣。在印度,大象不僅是農民種田的基本配套設備,還是國防抵禦侵略的巨無霸清障機。
畢竟大象的智商也有十來歲孩子的水平,馴化是很容易的。印度人對大象有著很特殊的感情,我細細琢磨,既然印度人很崇拜很神化這些巨型動物,為何還讓這些動物幹活,戰斗?印度人真是讓人無法理解的一個民族。要是那個時候他們就知道自己叫做開掛的民族,我估計他們會很自豪。不過現在不行!明顯略帶貶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