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對於印度來說,一種什麼稱謂從古代沿用到現在
中國和印度作為古代四大文明發源地之一,都有著悠久的歷史,而彼此之間又相互為鄰居,因此兩個文明在古代也進行過非常多的交流和溝通,早在公元1世紀起,漢王朝就和印度的政權有了溝通。
歷史上中國對印度的稱呼,足足有十幾個,西漢漢元帝時期,張騫受命出使西域,在公元128年的時候他們到達了帕米爾高原的國家大夏國,得知了南邊還有這一個龐大政權所統治的地區,於是,《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和張騫就就將其稱呼作為“身毒”。
而比起中國對於印度復雜多變的稱謂,印度又叫中國什麼呢?印度人倒是“很懶惰”,對中國一個稱呼一直持續了數千年,沿用到了至今。那就是梵語“Cina”,這個稱謂也從印度傳向了世界,成為拉丁語系國家對於中國最為常見的叫法,如今的“China”正是從此而來。“cina”翻譯過來,是佛語“震旦”的意思,印度佛經中有這樣記載:“東方屬震,是日出之方,故雲震旦。”這也就是他們將中國稱呼作“震旦”的理由。
B. 佛經中所說的日子是印度的歷法嗎
佛教歷法
摘自:佛學大詞典
佛教有關歷之法則。最初任何國度皆使用太陰歷,迄今單純的太陰歷僅存於宗教之回回歷。在埃及,則依尼羅河之定期泛濫而成立太陽歷,後傳至波斯,又為羅馬所沿用,稱為羅馬歷;幾經修正後,更發展為現代之太陽歷。此歷法雖屬正確,但其月名與季節之關連並無任何意義。在印度,則有以太陰歷為基礎之印度歷法;以此調和一年之季節,而構成太陰太陽歷(luni-solar calendar)。此種組合太陰與太陽之運行,除印度之外,亦見於猶太歷、巴比倫歷、希臘歷、中國歷等,惟其內容各異。
佛教天文歷即古代之梵歷,此系佛典中記載之天文歷法,為佛教徒間常用歷之通稱;佛教系根據須彌山說,而成立此一獨特之歷法。梵歷由滿月之翌日至次一滿月間為一個月。滿月
之翌日至新月前一日之前半月,稱為黑分或黑月;從新月至滿月之後半月,稱為白分或白月。故一個月相當於陰歷之十六日至次月之十五日間。一年十二月之名稱與農歷對照如左表所示:
其中,正月十六日至三月十五日為漸熱時,三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為盛熱時,五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為雨時,七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為茂時,九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為漸寒時,十一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為更多:https://www.51240.com/
盛寒時;以上稱為歲分六時,略稱六時。又於六時之中,漸熱時與盛熱時合稱熱時或熱際,雨時與茂時合稱雨時或雨際,漸寒時與盛寒時合稱寒時或寒際;以上稱為三時或三際,然三際如何配於日月,則各有異說。上述系根據真諦三藏及大唐西域記之說。此外,亦有早一個月,或早二個月之說法。
又制呾邏月至逝瑟吒月之期間即所謂之『春』,頞沙荼月至婆達羅缽陀月之期間即是『夏』,阿濕縛庾闍月至末伽始羅月之期間為『秋』,報沙月至頗勒窶拏月之期間稱為『冬』;以上又稱四時。另有分為冬、春、雨、終、長等『五時』者。
C. 原來古人對印度的稱呼有17種之多,你知道幾種
根據民國學者吳其昌先生所寫的《印度釋名》,裡面統計了古代文獻對印度的稱呼有出處的竟有17種之多,分別是申毒、信度、身毒、天竺、懸度、乾讀、捐讀、賢豆、辛頭、天毒、新頭、印土、身度、寅度、信圖、賢毒、印度。
D. 灑紅節又稱「胡里節」、「色彩節」是印度的傳統節日,印度人是怎麼過的
在灑紅節這一天,男男女女在街上互相投擲彩粉,以表達自己的祝福。灑紅節是全民狂歡的節日,在這一天大家拋開一切束縛,盡情的歡樂,享受這一刻的喜悅。
灑紅節,也叫「胡里節」、「色彩節」,是印度的傳統節日,也是印度的傳統新年(即春分時的新印度歷年)。胡里節起源於印度著名史詩《摩訶婆羅多》,每年二月和三月舉行,慶祝時間的長短。
在印度聖地瓦拉納西,人們互相潑水,然後成群結隊地走上街頭,大聲尖叫;在廣大農村地區,胡里節比較熱鬧,有時要慶祝一個多月;在像比哈爾邦這樣的地方,人們會在春天唱歌,互相甩泥巴,扔牛糞。
現在,灑紅節節已演變成人們消除誤解和怨恨,捐棄前嫌,重歸於好的節日。
E. 印度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印度的傳統節日:
1,元旦 公歷1月1日,這是世界性節日,因而印度也不例外。新年伊始,各家各戶都要喜慶一番。只是印度人在形式上似乎又加上了一點本國特色,那就是在相互拜年時,要在親朋好友的額頭正中點上紅點,以示吉祥。
2,國慶節 公歷1月26日。1929年,印度歷史最悠久的政黨國大黨在其年會上通過決定,規定1930年1月26日為獨立節。此後,這一節日每年都過。
3,甘地紀念日 公歷1月30日。1948年1月30日,印度獨立運動的偉大領袖、當代印度國父甘地遇刺身亡。此後,這一天便成了人們參拜甘地陵墓、紀念他偉大人格的日子。
4,薩拉斯瓦蒂節 一般在公歷1月到2月間,是印度教節日。在此期間,印度教徒要紀念知識女神薩拉斯瓦蒂。
5,開齋節 公歷2月前後,是穆斯林節日。這和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穆斯林開齋節沒什麼兩樣,開齋節前,穆斯林要封齋一月,白天不得進食,到了開齋節,穆斯林們到清真寺禮拜,爾後宰牲擺宴,歡欣慶祝。
6,豐收節 也叫「龐格爾節」,在公歷3月中左右,盛行於南印度。節日期間,家家戶戶要打掃清除,人們要穿戴一新,燒做甜牛奶米粥敬奉太陽神,爾後全家分食。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團聚。人們還要舉行敬牛儀式,給牛洗澡,染牛角,好食以待牛,牽牛遊行或舉辦賽牛會等。
7, 復活節 公歷3月2重日至4月25日間,是基督教節日。基督教徒要到教堂做禮拜,慶祝耶穌復活。
8,除十節 公歷5、6月間,是印度教節日。該節源於古代對河川女神的祭祀。印度教徒認為,節日期間到恆河等聖河沐浴,可消除身、口、意三方面的十種罪惡。
9,獨立節 公歷8月15日。紀念1947年8月15日印度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正式宣布國家獨立。
10,燈節 公歷11、12月間,是印度教節日,也是印度最隆重的節日。
F. 古代中國稱印度為天竺,那古印度人又是如何稱呼中國的呢
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和我們發生接觸、文化交流最頻繁、文獻記載保留最多的國家,莫過於印度。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最早的外國人對中國的稱呼,就是古梵文中的Cīna一詞。整個詞在漢譯佛經中很常見,音譯作「至那」「脂那」或者「支那」。這些佛經的原文,當然多數是當時或更早時在印度寫成的。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繅絲的國家,在古代以精美的絲織品聞名於西方。因此,古代希臘和羅馬的著作中有的就把中國稱作 Serica,意思是「絲國」,稱中國人是Seres,中國的首都是Sera,現代的漢譯「賽里斯」「賽拉」。但這沒有像Cīna這個詞一樣成為通名。
G. 古代中國人怎麼稱呼印度
印度 在中國古代被稱為:身毒、賢豆、天竺、印度
1、身毒。在中國歷史上,對印度的最早記載在《史記·大宛傳》,當時稱為身毒(印度河梵文Sindhu對音)。《漢書》記載:「從東南身毒國,可數千里,得蜀賈人市。」。《後漢書·西域傳》記載「天竺國一名身毒」。
2、賢豆(xiándòu)
古印度的別譯。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詳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舊雲身毒,或曰賢豆,今從正音,宜雲印度。」
3、天竺。唐高僧玄奘往西域取經,首創根據In讀音正名為「印度」,「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舊稱身篤,身毒,賢豆,天竺等。今從正音,宜雲印度」。
(地名)梵Sindhu=波斯Hindhu=希臘India(國名),Ins(河名),新稱印度,印特伽,譯曰月。Sindhu->Hin->身毒、天竺。Hin->In->印度。總而言之,身毒、天竺、印度都來自Sindhu。
4、印度。後來玄奘西域取經,根據讀音才正名為印度。
H. 印度的古稱是什麼
中國對印度的稱呼幾經改變。西漢譯為「羌獨」,東漢稱它為「天竺」。唐代玄奘則仔細探討了天竺的名稱,放棄了天竺、身毒、賢豆這些名稱,而根據當地發音,稱做印度。而「天竺」、「身毒」、「印度」等譯名皆源於印度河的梵語名。
在中國歷史上,對印度的最早記載在《史記·大宛傳》,當時稱為身毒(印度河梵文Sindhu對音)。《漢書》記載:「從東南身毒國,可數千里,得蜀賈人市。」。 《後漢書·西域傳》記載「天竺國一名身毒」。唐初統稱為天竺。
I. 歷史印度早期怎麼稱呼
「印度」這個名字來源於梵文,得名於印度河。印度人自稱「婆羅多」(भारत / Bhārata),梵文的意思是月亮,中文名稱是唐代高僧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記》中的譯法,在這以前稱天竺或身毒。與印度接壤的國家包括了孟加拉國、緬甸、中國、不丹、尼泊爾和巴基斯坦,印度又與斯里蘭卡和馬爾地夫隔海相望。
印度歷史悠久,是世界上最早出現文明的地區之一。而印度河是其文明的發源地。
J. 印度在歷史上有哪些稱呼
印度曾有過很多國名,對同一名稱的來歷,也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帕勒德」即其中之一,它是梵文的發音。根據耆那教傳說,教祖里施波德沃的長子叫「波勒德」,他是一位威望很高的國王,因此他的國家便以波勒德的變音「帕勒德」命名。又據《往世書》記載,包勒沃王朝著名國王杜施因德的兒子叫「波勒德」,擅長武功,在繼任國王期間,打敗了許多雅利安人小王國。《梵書》中曾記載其武功。由於波勒德的原因,其後裔一直被認為是「帕勒德」,國祚甚長。因此這個國家便以帕勒德命名。在《往世書》尚有另外的記載,如「在大海以北和喜馬拉雅山以南,有個國家,名叫『帕勒德·沃勒施』,其名稱的由來是由於波勒德的後裔居住的原因。」由此表明,印度居民的一個古稱也叫「帕勒迪」(帕勒德人)。又有些學者認為,帕勒迪人是指雅利安人進入印度以前的當地土著人而言,其文明遺跡在哈拉巴和莫亨殊達羅早有發現。有過有些人有同意這種說法。他們認為,帕勒德人是指波勒德國王的子孫後代。凡此種種,可見一斑。
「印度」還有另外的叫法。幾千年前,雅利安人乘世界人種移動的風潮,由中亞出發,分東西兩支遷移。向西去的一支雅利安人到了歐洲,成為今天大部歐洲人的祖先;向東去的一支雅利安人,有的則在波斯定居,成了今天的波斯人,另一部分則繼續向東南移動,越過興都庫什山,來到印度的西北部,成為今天的一部分印度人。雅利安人初到印度時住在印度河流域,「印度」河古代梵文發音「信突」(sindhu)河,可是古代伊朗人把字母「斯」(s)的發音讀成了「合」(h)音,即讀成「很毒」(hin)河。這樣,就把住在印度河流域的人叫成「很毒」,而把這一地區稱這為「很毒斯坦」。「斯坦」,是地區的意思,「很毒斯坦 」,意即很毒人居住的地方。這就是印度又一名稱「很毒斯坦」的由來。
歷史上,中國對印度的稱呼幾經改變。西漢時稱它為「身毒」,東漢稱它為「天竺」。到了唐代玄奘指出:「仔細探討天竺的名稱,很多不同的說法,弄得一團混亂。舊時叫做身毒,或者叫賢豆。現在根據正確發音,應該稱做印度。印度人民,隨居住地方之不同而自名其國,遠方外國,異俗之人,從遠處看,採用了一個總名,對自己所喜歡的地方,稱之為印度。印度者,唐朝的話就是月亮。月亮有很多名稱,印度是其中之一。意思是說,所有生物生生死死,輪回不息,好像一個沒有光明的長夜,沒有一個清晨的掌管者,就好像白日既已落山,晚上就點上蠟燭,雖然有星光來照明,哪能如同朗月的明亮?就由於這種情況,才把印度比成一輪明月。實在是因為在這個國家,聖賢相繼出世,遺法相傳,教導群生,條理萬物,好像月亮照臨一般。由於這樣原因,才把本國家稱為印度。」這是一種解釋和說法。從此中國才確定譯為「印度」。
另外,古代希臘人把印度河叫成「伊德斯」,把這一地區稱為「伊迪亞」,這是西方人對印度的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