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和印度打過仗嗎是什麼時候
有過,名字就叫做中印戰爭。
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6月至10月至11月間發生在中國和印度的藏南邊境的戰爭。在中國被普遍稱為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 中印邊界全長約1700公里,習慣上分為東、中、西三段:東段長約650公里,從中國、印度、緬甸三國交界處至中國、印度、不丹三國交界之處的底宛格里;中段,長約400公里,從西藏普蘭縣的中國、印度、尼泊爾三國交界處至札達縣的6795高地;西段長約650公里,從札達縣的6795高地至新疆的喀喇昆侖山口。整個邊界從來沒有正式劃定過,但根據雙方歷史行政管轄所及,形成了一條傳統習慣邊界線,東段是沿喜馬拉雅山脈南麓,中段是沿喜馬拉雅山脈,西段是沿喀喇昆侖山脈。中印邊境戰爭的爆發不是偶然的,它有著深刻的歷史根源和復雜的背景。
這場戰爭普遍聚焦在陸軍的戰鬥上,因為地形的關系,雙方的海空軍幾乎沒有參與這次戰爭沖突。
時 間:1962年6月至11月
結 果:中國完勝
傷亡情況:中國軍隊陣亡722人,負傷697人;印度軍隊陣亡4383人,負傷1047人
主要指揮官:張國華;布里吉·莫漢·考爾
『貳』 中國古代和印度有沒有過戰爭
有。唐初,印度半島最強大的中印度統一印度半島建立摩揭陀帝國,並很快與唐朝建立友好關系。篡位的新王阿羅順那聽說大唐使節入境,竟派了2000人馬半路伏擊,除王玄策、蔣師仁外從騎皆遇難,王玄策被擒扣押。後來,王玄策、蔣師仁尋機逃脫,發誓要滅絕印度,以雪使者被殺之恥!在尼泊爾,王玄策與尼泊爾王談判,以吐蕃王松贊干布的名義(當時松贊干布分別迎娶了尼泊爾的尺尊公主和大唐帝國的文成公主為皇後),向尼泊爾借得7000騎兵,同時還檄召臨近處各大唐藩屬國,外加吐蕃松贊干布派來了1200名精銳騎兵,人馬總數接近一萬。自命為總管、命蔣師仁為先鋒,直撲印度。在北印度茶博和羅城外,王玄策用「火牛陣」一仗擊潰印度數萬象軍。阿羅順那大驚,守城不出,玄策一心報仇,拿出唐軍攻城的各種手段——雲梯、拋石車、火攻,狠攻月余。公元648年,茶博和羅城兵潰城破,玄策一路追來,斬殺印度兵將三千,印度兵將落水溺斃者超一萬,被俘一萬一千,阿羅順那逃回中印度。
王玄策乘勢攻入中印度,並發誓要盡滅印度。而印度兵將與唐軍(算是外籍軍團)一接觸便潰不成軍,阿羅順那棄國投奔東印度,求得東印度王屍鳩摩援兵,接著再招集散兵殘將准備反攻唐軍。玄策、師仁設分兵用計引阿羅順那上鉤,一舉全殲阿羅順那殘部,活捉了阿羅順那,余眾盡坑殺。最後,阿羅順那妻子擁兵數萬據守的朝乾托衛城也被蔣師仁攻破,遠近城邑望風而降,中印度滅亡!
『叄』 中國和印度歷史上發生過什麼重要的事知道的告訴下
主要是關於佛教的傳遞,在南北朝時期,達摩一葦渡江說的就是這時期,之後佛學在中國的慢慢發展,到唐朝有發生了玄奘西天取經(不要誤以為是西遊記,西遊記是根據這改編的),到老毛時期,發生過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間發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在藏南邊境戰爭,在中國被普遍稱為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印度則稱之為瓦弄之戰(Battle of Walong),關於這場戰爭樓主想了解更多可以看下《喜馬拉雅的雪——中印戰爭紀實(中國與印度歷史上唯一一次大規模現代戰爭)》這本書,至於別的,我還不是很了解,如果樓主知道後可以告訴我,共同進步
『肆』 印度在歷史上曾經三次挑釁我國,結果分別是怎樣的
印度的古代史是輝煌的。像古代中國,一樣,它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這也是許多印度人引以為豪的原因之一。然而,與中國,不同的是,古代印度一直是一盤死沙,統一時期很少像中國,一樣,多次被外國民族侵略,而中國,作為鄰國,從未侵略過印度,中國沒有侵略過印度,這並不意味著印度沒有挑釁中國,歷史上印度,曾經挑釁過中國三次,最後的結果出奇的相同:印度,的挑釁以失敗告終
1962年,為了保衛祖國領土,我邊防部隊對入侵的印軍隊進行了猛烈反擊,徹底打敗了印軍隊,甚至徹底摧毀了印度軍隊的戰斗精神。印度的一些極端分子仍然認為1962年的失敗是國恥。
歷史上,好戰的印度三次挑釁中國,都以慘敗告終。好戰者必須先死是永恆的真理!
『伍』 請問歷史上China和印度尼西亞發生過戰爭嗎
歷史上China和印度尼西亞發生過戰爭的。就是中國歷史上的元朝曾經和位於現在印度尼西亞群島的爪哇國和葛郎國發生過戰爭。具體情況如下:
中國元朝建國後,元朝皇帝忽必烈與爪哇經常互派使節,保持友好,後來爪哇國王卻刺元朝詔使孟右丞,忽必烈認為這是對大元帝國的莫大侮辱,遂決定在1292年出兵征伐爪哇。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忽必烈任命史弼為統帥,泉州太卿亦黑迷失 ,福建行省右丞高興為副帥,率兵2萬,戰船千艘,渡海進攻爪哇,元朝大軍到達蘇門答臘島後,招降了島上的國家。
當時,爪哇國與鄰國葛郎關系不好,爪哇國王哈只葛達那加刺為葛郎國王哈只葛當所殺,爪哇國王女婿土罕必舍耶攻打哈只葛當失敗,卻希望元軍幫助他。
元軍幫助他打敗葛郎完後,土罕必舍耶要求回國,表示以更換正式降表和准備向元朝入貢的珍品。
史弼和亦黑迷失同意,並派萬戶擔只不丁和甘州不花帶兵護送,途中,土罕必舍耶反叛元朝,殺害護送他的元軍將領,並率部進攻元軍,元軍敗,返回。
元朝進軍爪哇雖然沒有多大結果,但卻使爪哇對元朝軍隊害怕。
加上中國元朝的南方人大量南下東南亞開展遠洋貿易,中國元朝南方海軍經常在南中國海巡邏到婆羅洲(加里曼丹島),爪哇遂主動遣使入貢中國元朝,爪哇為中國藩屬國,兩國之間的官方和人民往來密切。
(5)印度和中國歷史上發生過什麼擴展閱讀:
元朝打過的東亞國家:
元滅南宋十年後,東邊經高麗分蒙軍、漢軍、高麗軍三路漂洋過海去打日本,南方的寧波同時出海一路原來的南宋漢軍,結果這四路軍到了日本的鷹島的時候遇上颶風,元朝大軍淹死一大半,剩下的被埋伏好的日軍殺了個干凈。
四年後,忽必烈的一個兒子鎮南王出兵越南,越南軍隊躲進山林,元軍打越南就藏起來,元軍坐下休息,越南就跑出來騷擾,讓元軍覺都沒法睡。
況且當地炎熱潮濕,真蚊子也不少,瘧疾盛行,水土不服,元軍實在熬不下去了,退出越南戰爭。
幾乎與此同時,元朝兩次進攻緬甸,逼著緬甸簽下條約每年納貢,然後撤軍了。從緬甸撤回來的元朝軍隊又跑去打越南,覺得上次鎮南王辦的事太丟人了,結果還是一樣,直熬到帶的干糧吃光了,被迫撤退。
三年後元軍從福建出海,直撲印尼,爪哇的國王立馬投降。爪哇國王讓元軍幫助攻打敵國葛郎,元軍果然拼盡全力滅掉了葛郎國,爪哇國王立馬帶兵掩殺疲憊的元軍,剩下的元軍倉皇撤退。
『陸』 中國和印度歷史上發生過什麼戰爭,什麼原因造成的
中國和印度發生過中印邊境戰,這是在1959-1963年發生的,期間一直都有沖突,是因為印度不斷的在中國的邊境挑起事端,在中國的領土上設立軍營和界碑,派出部隊駐扎,印度說要按照印度被英國殖民時期單方面劃定的邊界為主!但是此英立邊界嚴重危害了中國領土主權!印度軍方也不斷的對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西藏與印度邊界的駐軍發動侵擾!在1962年,毛澤東下達自衛反擊戰決定,調集數百輛解放牌卡車和數萬官兵對印度進行反擊,印軍屢戰屢敗,最後部分軍隊投降,邊境戰暫時告一段落!但是在從此以後的20年間,中印還是有部分沖突!這都是因為英國單方面決定的中印邊境條約有關!但是相關條約中國並沒有簽署和承認,所以此邊境條約應為無效!此條約是英國與印度簽署的,豈能奏效?
『柒』 中國和印度兩民族古時到底有什麼恩怨
大唐與印度之戰
初唐年間,在蔥嶺南有國名天竺,今名印度,乃佛陀誕生之地,舉國崇尚佛法。時分東西南北中五大天竺國。
貞觀年間,有唐僧玄奘,俗家姓陳,為求西天佛法,歷盡堅苦,往天竺求佛經。至中天竺見得天竺國王屍羅逸多。那中天竺國王屍羅逸多,又稱摩迦陀王,武功過人,頗有勇略,東征西討,象不弛鞍,轉戰多年,征服另四天竺國。待得見大唐高僧,喜不自禁,與唐僧語曰:「償聞汝國有聖人出世,汝能為我說明聖跡否?」唐僧乃與摩迦陀王略述太宗皇帝生平神武,中原平亂、降服四夷等功績,使得番夷諸國尊譽曰--天可汗。摩迦陀王聞之大為仰慕:「如汝所言,吾當東行面聖,朝覷汝王。」
唐僧在天竺游歷十數年,採集經論六百五十餘部,帶回中土。摩迦陀王多亦派使臣偕唐僧東來,謁見太宗皇帝。太宗亦喜,命雲騎懷儆,持節往撫天竺。摩迦陀王召國人大臣曰:「東土有天朝,名摩訶震旦,從古至今從未與我天竺往來,今摩訶震旦有聖人遣使到此,理當拜迎。」乃出朝恭迎唐使,膜拜受詔。復亦遣使大唐,獻火珠鬱金菩提樹,謁見太宗。兩國遂建交往來。
貞觀二十二年,摩迦陀王屍羅多逸逝世,國內陷入大亂,叛臣阿羅順那自立為主,僭奪天竺寶器,偽立為王。因地遙天遠,唐廷居然未聞。
文成公主怔怔地盯著香帕,上面提著一首詩。那是她在嫁到吐蕃前的一天,她偷偷地召王玄策入了大明宮,那時她正沐浴出來,猶如一隻散著清香的出水芙蓉,正梳著頭,王玄策貼在她的身後,嗅著她的發香,隨口佔了詩一首:
「娥皇垂髻發如雲,輕絲拂面疑似柳
想要問花花含羞, 馨香飄過柳枝頭」
那時節她只想著哪天王玄策立了大功,便可向父皇提親。但她沒有想到那是她和王玄策在大唐的土地上最後一次相會,隨後王玄策就被調去攻打高昌,為她的父皇建那千秋霸業。等他凱旋歸來時,父皇已把自已嫁給了松贊干布,這,也是為了大唐的千秋霸業。更沒有想到的是,她還能和他在這吐蕃國再次相會。此時的王玄策已是大唐右衛長史,奉詣出使天竺,途經此地,順便拜會了吐蕃王庭。如今二人再次見面時已人事全非,昔日的公主已是母儀天下的吐蕃王後,而昔日年輕風流的王玄策,如今已是名蜚海內的大英雄了。
王玄策是自願請詣接這出使天竺的苦差事的,不然行這萬里不毛之地,風餐露宿,受那荒野大漠風號沙礫之苦,沒有皇帝點名是沒人願意來的。不過王玄策卻自已報了名,為了什麼他自已非常清楚。太宗甚喜,接連給了許多賞賜,臨行前還讓他抓了蔣師仁做墊背當他的副史,帶走了唐僧的師弟辯機和尚做翻譯。從騎五十餘,從長安出發,一行人不知行了多少個月總算進了天竺的境內。
辨機是個和尚,倒還好說話,蔣師仁卻從出長安起,一路上就沒有停止過埋怨,一直嘮嘮叨叨到了天竺。他們沒有想到運氣更不好的事情:摩迦陀王已死,阿羅順那篡位,一聽說大唐使節入境,竟派了二千兵將伏擊。
總算玄策、師仁及五十從騎都是久經沙場,雖慌不亂,排成雁行陣把辯機夾在陣中,奮力殺出叢圍,直逃入吐蕃境內,松贊干布聞訊帶了千騎往援,結果只救脫了玄策、師仁、辯機三人,從騎盡皆戰死,全隊覆沒。
玄策大怒之餘,檄召鄰近各部軍府節度使,及近處各大唐番屬國,集兵馬萬余,自為總管,蔣師仁為先鋒,一仗擊潰天竺數萬先頭象騎,直取茶驂和羅城。阿羅順那大驚,守城不出。玄策一心報仇,拿出唐軍攻城的各種技量,雲梯、石車、火攻,狠攻三月余,終攻得茶驂和羅城兵潰城破。玄策一路追來,斬殺天竺兵將三千,另大半趕入恆河中溺死。
玄策以師仁為先鋒,自為後應,趁勢攻入中天竺,發誓要盡滅天竺。而天竺兵將與唐軍逋一接仗便潰不成軍,阿羅順那無奈只好棄國投奔東天竺,求助東天竺王屍鳩摩的援兵,接著再收集些散兵殘將,欲反攻唐軍。玄策、師仁欺天竺人不通兵法,只知蠻斗,設了分兵伏殺計引阿羅順那上鉤,一舉全殲阿羅順那殘部。活捉了阿羅順那,余眾盡皆坑殺。阿羅順那的妻子尚擁兵數萬,據險堅守朝乾陀衛,也被師仁擊破,逃的逃,降的降。至此遠近城邑望風而降,中天竺遂滅,共收得土地五百八十餘所。
因東天竺援兵阿羅順那,玄策欲順勢再亡東天竺,東天竺王屍鳩摩嚇得魂飛魄散,忙送牛馬三萬頭、弓刀纓絡財寶若干,向唐師謝罪,以示臣服大唐,玄策方才罷兵回朝。執阿羅順那及一干降臣,綁俘長安,太宗皇帝大喜過望,下詔封賞玄策,授朝散大夫。
當真是英雄風流不盡數,刀馬所至皆漢土,出塵有詩贊曰:
大漠狼峰孤煙直,天蒼地茫嘯西番。
鐵騎踏破極樂土,揚鞭異域蔑沙場
開疆自有王朝散,何必不忘驃騎郎。
『捌』 歷史上中國和印度交戰過幾次
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間發生在中國和印度的藏南邊境的戰爭。在中國被普遍稱為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僅此一個
歷史上曾具有蒙古血統的巴布爾建立莫卧兒王朝(元朝前後)
『玖』 中國和印度打過仗嗎
打過。中印戰爭。
『拾』 中國古代和印度打過仗嗎
中國古代和印度打過仗。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王玄策以正使的身份再度前往印度,此時阿羅那順成為中天竺(印度)的新國王,派軍隊劫掠使團。王玄策調吐蕃兵、泥婆羅兵擊敗中天竺。
顯慶二年(657年),王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王玄策在各地訪問之間,還曾前往摩河菩提寺參拜。關於這些印度旅行的事跡,他雖記錄有《中天竺行記》一書,惟完本早已失卻,只餘下《法苑珠林》、《解迦方誌》等散逸殘篇。
(10)印度和中國歷史上發生過什麼擴展閱讀:
後續發展:
唐太宗貞觀十五年,印度摩揭陀國(Magadha)國王遣使隨之來中國。貞觀十七年三月,唐派行衛尉寺丞李義表為正使、王玄策為副使,伴隨印度使節報聘,貞觀十九年正月到達摩揭陀國的王舍城(今印度比哈爾西南拉傑吉爾),次年回國。
貞觀二十一(或二十二)年王玄策又作為正使,與副使蔣師仁出使印度。未至,屍羅迭多死,帝那伏帝(今印度比哈爾邦北部蒂魯特)王阿羅那順(Arunasva)立,發兵拒唐使入境。玄策從騎三十人全部被擒,他本人奔吐蕃西境求援。
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發兵一千二百人,與泥婆羅(今尼泊爾)王那陵提婆(Narendra-deva;一說是Auvarman)兵七千騎及西羌之章求拔兵共助玄策,俘阿羅那順而歸。
高宗顯慶三年(658,一說顯慶二年)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次年到達婆栗闍(今印度達班加北部)國,五年訪問摩訶菩提寺,禮佛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