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漢唐怎麼和波斯印度人交流

漢唐怎麼和波斯印度人交流

發布時間:2022-05-28 10:18:52

1. 漢唐時期,我國對外交往的特點有何不同

不同特徵:
①漢代以陸路為主,唐朝水陸並舉。西漢張騫通西域後,「絲綢之路」開通,中國同西亞,歐洲商貿關系開始發展起來。唐朝「絲綢之路」仍然是中西重要商道,而且還開辟了登州,揚州,東至西亞,歐洲的海上商道。
②漢以商貿為主,唐使臣、商貿、文化全面展開,與朝鮮、日本、印度、大食都互有使臣往來通好。
③漢代商貿具有單向性,唐代中外交往具有雙向性,不僅傳播文化,而且廣泛吸取各國經濟文化成果,促進唐朝繁榮。
④品種增多。漢代以絲和絲織品為主,唐代絲綢、瓷器、紙張、茶葉等商貿物品大為增多。
⑤范圍廣,漢代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文化圈有所突破,唐代形成中華文化圈。

2. 漢唐時期,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特點及原因

唐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一個黃金時期,它給後世留下的印象至深,除了國力強大、政治清明、經濟繁榮、天下太平外,更突出的亮點就是輝煌燦爛的文化。解密唐朝文化繁榮基因,我們不難發現,其間政府的引導功不可沒。

在統一、開放的背景下,統治者不斷調整政策對宗教加以扶植

佛教、道教與儒學,並稱「三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魏晉南北朝時期,釋、道、儒三教為了維護各自的地位,既相互爭斗,又相互滲透。到了唐朝,在統一、開放的背景下,統治者不斷調整政策對宗教加以扶植,使這種局面得到較大改觀。

唐朝開國之初,李淵為了抬高門第,神化統治,認李耳為先祖,將道教地位排在佛教之前,令王公以下皆習《老子》,使道教得以大力發展。武則天想當女皇,實行武周革命,僧人懷義、法明則造《大雲經》宣傳武則天是彌勒佛下凡,為其大造輿論。武則天上台後大肆佞佛,廣建寺院,普度僧尼,下令天下寺院收藏《大雲經》,將佛教地位抬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唐玄宗在位,欲振興李唐王朝,革除武周後期的不良影響,復將道教放到佛教之前。盡管前後的統治者出於各自的政治需要,使得佛、道的地位有所變化,但從總體上看,三者在唐朝前期都受到積極的扶植,獲得了充分發展。

正是在貞觀年間,玄奘法師赴印度求法17年,載譽歸國後受到至高禮遇,唐太宗令大臣、僧眾出城高接遠迎,又多次在宮中接見玄奘,與之談經論道,倍加褒獎,頗有相逢恨晚之嘆。朝廷還修建大慈恩寺及翻經院,讓玄奘在那裡著書立說,傳經佈道。武則天雖說佞佛,卻也提倡三教並重,既不準僧人排斥老君,也不準道士毀謗佛法,命大臣匯集三教典籍,撰成1300卷的大書《三教珠英》,傳播天下。玄宗皇帝勤奮好學,精通諸家典籍,深知宗教能在治理國家,調和各類矛盾,穩定社會秩序中發揮重要作用,所以他的基本做法是,既尊儒,又崇道,不抑佛,三教兼容,充分利用。他曾在開元十年、天寶二年先後兩次給《孝經》作注,頒行全國,以示教化;又於開元二十三年親注《道德經》,下令每家必備一部;接著在次年還將其《御注金剛般若經》頒示天下,對佛教給予支持和弘揚。

唐王朝對釋、道、儒三教並尊的做法不僅形成了以儒家政治倫理觀為基準、佛道學說兼收並蓄的盛唐獨具的統治思想體系,大大鞏固了帝國基業,而且也促進了三者間的相互吸收,不斷完善。佛教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走向成熟,進而成為中國式宗教的。

銳意經籍,大興文治,「解戎衣而開學校,飾賁帛而禮儒生」

貞觀初期,天下初安,太宗勵精圖治。他深知「致安之本,惟在得人」,而人才又必須以德行、學識為准。他採納魏徵「偃武修文」的建議,銳意經籍,大興文治,「解戎衣而開學校,飾賁帛而禮儒生」,努力發展文化教育事業。

太宗重視文治由來已久,早在秦王府時期,唐太宗就留意文士,建文學館收羅人才,號稱「十八學士」,參謀左右。正式即位後,他又於弘文殿左邊建弘文館,精選天下賢良文學之士,給以優厚待遇,讓他們校理典籍,考注《五經》,參議禮、律,釐定製度,或引入內殿,商討政事。同時選三品以上官員子孫入弘文館學習。在唐太宗的關注下,從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完善的官學制,在中央設有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算學,在州縣則有州學、縣學。唐太宗尤其關心最高學府國子學的建設,貞觀二年以後,下令立孔子廟於國子學,尊孔子為先聖,顏回為先師,每年定時「釋奠」(即舉行祭奠孔子的開學典禮儀式);又擴充學校規模,增置房舍1200間;廣收天下儒生,且資助盤纏,派車護送進京;規定在校學生能精通一大經(如御注《老子》、《孝經》,須三年學成)以上者即授以官職。唐太宗還多次到國子學視察,給學校調派碩學名儒充任老師,命學校的負責及主講當場講經授課,並給他們頒賜獎賞。

唐太宗重視文教、修文興學的事跡給後世開了個好頭,以後的高宗、武後、玄宗也都代代相傳,使學校教育制度不斷發展完善,這不僅給帝國培養了大批棟梁之才,成為唐王朝興旺發達的有力保證;同時也惠及友邦,給周邊國家及部族培育了許多英才,促進了那裡社會的發展。

日本、新羅等國的學子一批又一批到唐朝留學,學成回國後,把唐朝的先進制度,如田制、法律、科舉制等在本國推廣,成功地實施社會變革;或藉助漢字拼讀本國語,創制為新文字;或學習唐朝的醫學、天文、歷法,在本國加以傳播,佛教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傳到了日本、新羅等國,對那裡的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還有一些留學生長年居住中國,讀書做官,著書立說。如新羅國崔致遠18歲考中進士,任過縣尉、侍御使、內供奉等官,寫下了至今尚存的《桂苑筆耕錄》。日本的阿倍仲麻呂,即晁衡,善著詩文,與詩人李白、王維等交情至深,常常一起詩酒唱和,在唐朝做過御史中丞、秘書監等官,至73歲客死中國。遠在雪域高原的吐蕃貴族子弟通過在唐朝讀書,學習中央王朝的典制禮俗,儒家及佛教經籍,大大加強了與漢地的聯系。直到安史之亂發生後,吐蕃佔領了河隴地區,從敦煌發現的材料看,吐蕃在這一地區仍然保存著唐朝的不少禮儀習俗,敬佛禮儒,如官方派人抄寫佛經、《孝經》,學校里仍舊按時舉行祭祀孔子的「釋典」之禮。

所有這些,加強了與周邊國家民族的文化交流及友好來往,形成了唐朝崇高的國際地位。

規定在科舉考試中加試詩賦,更加推動了文化的普及

唐代文學,詩賦散文,傳奇小說,千姿百態,盛極一時。尤其唐朝的詩歌,風格多樣,流派紛呈,名家輩出,氣勢恢宏,流傳千古,深受珍愛。是唐文化中芬芳的奇葩,璀燦的明珠,是冠絕古今的詩歌高峰,也是唐朝留給後世的寶貴財富。

唐朝文學繁榮的原因,首先在於它植根於盛唐這片沃土之中。國家的統一與強大,社會的安定與寬松,新興中小地主勢力的崛起與經濟的全面發展,使文人、學子充滿自信、理想與追求,給他們抒發情懷,表達思想創造了條件,提供了空間。其次,與唐朝皇帝的愛好與提倡有很大關系。唐太宗不僅擅長政治,而且喜好文學。處理國事之暇,常與大臣賦詩唱和,清人編輯的《全唐詩》、《全唐文》里收有他的許多詩賦。繼太宗之後,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也都大力倡導文學。特別到後來,規定在科舉考試中加試詩賦,更加推動了文化的普及,刺激並影響了文學創作。然而科場里那種規定過死的考試方式,往往使舉子們的才智不能得到充分發揮。

作為補充,當時社會上流行著一種「行卷」風氣,舉子們為了讓主考官了解自己的文學才能,紛紛事先精心創作一些詩賦傳奇之類的東西,或文辭華美,或故事動人,在科舉開考前送到考官及權貴手中,搏得人家賞識,以便加以舉薦。唐朝知識分子參政熱情極高,科舉制給他們開通了入仕之門,所以精研文墨,求取功名,報效國家,便成為最大追求。

此外,科舉制還促成士子們在江湖闖盪的風氣。進士放榜後,有的高中,有的落第;落第者自然返鄉,高中者則進入「守選」(即等待任用),這個時間一般都在3年以上,長者甚至可達十幾年。年復一年,造成大量無官可做的士人在社會上奔波,或投親訪友,或供職軍鎮,或漫遊江湖,或隱居田園。豐富多彩而又充滿曲折的生活經歷使得文人志士不勝感慨,於是舞文弄墨,斐然成章,創造出大量的田園詩、山水詩、邊塞詩、從軍詩,以及傳奇小說,絕妙文賦,為唐代文學的繁榮增添了內容,蔚為絢麗多姿的盛唐氣象。

積極吸納外來文化的精華,不斷豐富自身營養

唐朝對外奉行開放政策,與世界上70多個國家發展外交關系;對內則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在歸附的民族聚居地區,採取懷柔做法,設立856個自治性較強的羈縻州、縣。唐太宗抱著一視同仁的態度對待各族人民,他曾講過:「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為此,他通過和親與吐蕃、吐谷渾等民族發展關系,加強團結;通過任用少數民族首領在朝廷做官,在軍隊帶兵,表示對他們的信任與重用。太宗以後的繼位者也都沿襲這些做法,這對中外文化交流,胡漢民族融合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隨著盛唐時代的到來,陸地與海上絲綢之路的暢通,許多國家的商人、使節、僧侶與留學生,大量湧入唐朝境內,在絲綢之路沿線,在長安、洛陽、廣州、揚州等地都有大量的外國人、外族人居住。唐都長安儼然是國際大都會,僅接待外國使者、賓客的機構鴻臚寺就擁有外國人四千多。在長安西市有來自中亞、西亞的許多胡商擺攤設點,酒店裡有美貌如花的胡姬招徠生意,詩人李白常來此光顧,詠嘆「胡姬貌如花,當壚笑春風」。此外,還有移居長安的周邊少數民族,如突厥人進入長安的就有上萬家。大量外國人、外族人長期在唐朝生活,與漢族雜居,或娶妻生子,入籍唐朝,帶來了外國文化,邊地風俗;從衣食娛樂,到宗教信仰,都對唐朝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

到唐朝經商的外國人首推中亞河中(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地區俗稱粟特地區的粟特人,因這一地方有眾多小國,國人皆以國為姓,故漢籍又稱他們為九姓胡人。九姓胡人尤善歌舞,如曹姓的曹保、曹善才、曹綱是琵琶世家,安姓的安萬善是篳篥高手,米姓的米禾稼、米萬磓是婆羅門舞專家。康國的胡旋舞,石國的胡騰舞、柘枝舞傳進唐朝,深受喜愛,贏得幾多詩人作詩稱嘆,上下百姓爭相效仿,正所謂「伎進胡音務胡曲」,「洛陽家家學胡樂」。對這些外來音樂,唐朝廷一方面大膽引進,如把康國樂、安國樂以及龜茲樂、疏勒樂、高昌樂、天竺樂、高麗樂列入國家大典運用的十部樂之中;但對不符合國情的玩意兒則加以禁止。如在入冬時節表演的潑胡乞寒戲,以其衣著不潔,露體不雅而下令禁斷。

波斯與阿拉伯商人也在這一時期或從陸路,或從海上進入唐朝,他們以經營珠寶著稱,動輒獲利巨萬。通過他們,菠菜、蜜棗、胡餅、三勒漿等食品及吞刀吐火之類的雜技進入唐朝社會;而造紙、織錦等手工業技術也輾轉傳至西方世界,使那裡的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

隨著西域胡人的到來,其信仰的伊斯蘭教以及祆教、景教、摩尼教等也在唐朝內地傳播。這些外來宗教,特別是早已在中國流傳的印度佛教,滲透到唐朝社會的方方面面,對哲學、文學、語言學、建築、藝術等均產生了巨大影響。

外國人及外族人影響於唐朝社會的,還有衣食化裝,流行時尚。唐朝初期,社會風氣還比較保守,婦女出行時頭戴冪籬,長可過膝,遮蔽全身。其後學胡人,戴胡帽,穿翻領開襟胡服,至盛唐或衣半袖裙襦,袒胸露面,無復遮蔽。仕女化裝追求時興,如發型仿效少數民族,有烏蠻髻、椎髻;面飾則有吐蕃妝、回鶻妝等。至於餐桌上的飯菜,也在變換花樣,開元年間,宮廷御饌「盡供胡食」。

開元、天寶時期,大量外國人及周邊少數民族充斥長安,長期與漢人雜居,相互習染,社會風氣一度甚至出現了「胡化」苗頭,引起世人的擔憂。但唐王朝不但沒有禁止,反而積極吸納外來文化的精華,不斷豐富自身營養,將胡風夷俗,融聚為中華文明,創造出更加絢麗多彩的盛唐文化。~

3. 古代的時候 語言上是怎樣和外國交流的呢

古代有四夷館,是專門翻譯邊疆少數民族及鄰國語言文字的機構。

四夷館
【詞語】:四夷館
【注音】:sì yí guǎn
【釋義】:1.北魏時在洛陽城南所設的賓館,以居四鄰各國來歸附的人。 2.明永樂五年所設專門翻譯邊疆少數民族及鄰國語言文字的機構。初隸屬翰林院,後以太常寺少卿提督館事。內分蒙古、女直、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緬甸八館,正德中增置八百館,萬曆中又增暹羅館。四夷館先屬翰林院,選國子監生習譯。宣宗宣德元年(1426)兼選官民子弟。孝宗弘治七年(1494)增設太常少卿、少卿各一人為提督,遂改屬太常寺。參閱《明史.職官志三》。

古代的翻譯是如何培養的?

商人貿易都是找些邊境的漢人或受漢化的胡人來充當翻譯,漢唐時期邊境城市就是貿易市場,懂得各族語言的人大有人在

兩國交戰,多是由使臣(外交官)充當翻譯,這些人常年出使國外,不僅了解外國語言,更重要的是了解地形,便於作戰.還有就是找些胡人軍官當翻譯,比如安祿山打仗時就兼任翻譯,有時和尚都會臨時當回翻譯,古代的和尚知識很淵博,因為佛經都是外文,所以精通多國語言是必修課.

宋朝時,翻譯這一詞就不大陌生了,因為常年對外作戰,所以精通各族語言,乃至國外語言的人都比較多,特別是商人,宋朝海外貿易繁盛,翻譯就尤為重要了.

4. 漢唐時期今新疆地區在中外文化交流上發揮的重大作用

漢朝,當然是絲綢之路的開通和新疆的歸屬中央。漢朝和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頻繁。西域的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胡蘿卜和良馬、地毯等傳入內地,豐富了漢族的經濟生活。漢族的鑄鐵、開渠、鑿井等技術和絲織品、金屬工具等,傳到了西域,促進了西域的經濟發展。張騫出使西域,接觸到西域各國的風土人情,是漢朝開始對西域各國有所了解;使漢朝與西域建立了友好關系,為後來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府,使西域正式歸西漢政府管轄打下了基礎.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了西域都護府,總管西域事物,保護往來的商旅。從此,新疆地區正式歸在中央政權的統治下。

5. 唐朝時中外文化交流的人士及成果

唐對外交往頻繁,其客觀原因是唐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對外交通發達便利,科技文化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在國際上有很高的聲望,具有強大的輻射力和吸引力。主觀原因是唐政府實行較為開放的對外政策,鼓勵對外交往。
b、唐朝與亞歐各國之間的往來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盛況。歷史上由於受客觀條件的限制,與我國交往頻密的主要是周邊國家,次之就是中亞、西亞地區,與非洲和歐洲距離遠,交往就相對少些,直接交往就更少了,阿拉伯人在中間起了橋梁作用。唐朝對外交往的對象主要有五個:東邊的朝鮮(新羅)、日本,西邊的古印度(天竺)、波斯和阿拉伯(大食)。交往的內容可分為政治、經濟和文化三個方面。注意交往的雙向性,一方面,周邊國家向唐明學習,深受其惠,尤以日本為甚;另一方面,唐朝也在對外開放中,吸取了外國優秀的經濟、文化成果,促進了自身的發展。
中國同天竺交往頻繁
中國人民同印度人民的往來,史書上有記載的是在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在大夏國(今阿富汗)看到蜀地出產的竹杖、布匹。大夏人說這是商人從身毒(yuán dú,其時中國對印度的稱呼)買來的。這說明我國的產品當時已輸入印度。唐朝時候,統稱印度半島為天竺。唐與天竺交往頻繁,表現為:1

6. 比較漢唐在對外交往方面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唐對外交往的異同點.
相同點:①朝鮮,日本都是對外交往的主要對象;②經濟技術交流都比較頻繁;③政府是對外活動的主要參與者;④對外交往都以陸路為主.
不同點:①漢代對外交流物品和技術種類較少,而唐代交流范圍更加廣泛,並且注重對中外文化兼收並蓄;②唐代比漢代更加註重對外交往,政策更加開明,同唐代有交往的國家增多;③唐代的對外交往對世界所產生的影響比漢代更加深遠.

7. 概括漢唐明三個朝代對外交往的影響。

中國古代對外關系史的幾個問題

一、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三個時期

在古代,我國同世界各國的交往是逐漸發展的。

先是從周圍的鄰國開始,如朝鮮、日本、東南亞,以後逐漸擴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後到歐洲、東非和北非。

我國封建社會對外經濟文化往來,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為秦漢時期。這一時期的主要往來僅限於近鄰的朝鮮、日本、越南、泰國、柬埔寨、緬甸等一些國家。直到東漢晚期才和西亞、歐洲有了正式直接往來。由張騫開通的「絲綢之路」,是這一時期我國外交關系最光輝的表現,教材里對此有重點敘述。東漢時期,班超出使西域時,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羅馬帝國),甘英到達了安息西境,因不明情況行至波斯灣而還。到166年,大秦國王安敦派使者正式來中國,這是中國和歐洲正式交往的開始。上述情況在教材里都有介紹。

我國對外交往的第二個時期為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更主要的是隋唐時期。這一時期,我國封建經濟處於繁榮上升階段,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也大大發展。這一時期的對外關系有三個特點:第一,我國已經逐步形成為東方的經濟文化中心。對一些近鄰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已經不僅限於一般的來往,而是作為培養人才的中心和經濟交流的中心。第二,此時期我國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空間范圍大大擴大,除東亞和東南亞外,中亞、西亞、歐洲甚至非洲都已經有比較頻繁的商業經濟和文化方面的往來。最顯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節的商人

1

大量來中國。唐朝時還有一批留居中國不回的波斯人。第三,此時期海運和陸運都很發達。

我國對外交往的第三個時期是宋元明清(鴉片戰爭前)時期,這一時期的對外關系也有三個特點:第一,由於自北宋開始,封建社會中商品經濟發展,內外貿易繁榮,對外航運也突飛猛進,尤其是海上運輸,在世界名列前茅。宋元時代,在南中國海和印度洋上中國船隊是最活躍的船隊。第二,宋元明時期,我國在對外經濟文化方面出現了一批富有遠航經驗的國際大游歷家。他們包括元朝的汪大淵、明朝的鄭和等人。同時從阿拉伯、波斯和歐洲來的大批商人中,也涌現一批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如元朝時來華的義大利人馬可波羅、摩洛哥人伊本白圖泰等等。當然,汪大淵和伊本白圖泰在教材上沒有提到。第三,清初以後,由於封建統治階段採取閉關政策,這些聯系便逐漸中斷了。

二、古代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四條渠道

在古代歷史上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主要是通過四條渠道進行的:

第一條渠道是貿易,這又包括官方貿易和民間貿易兩種形式。著名的絲綢之路以民間貿易為主。第二條渠道是官方派遣使節、留學生等。第三條渠道是通過佛教徒和傳教士來實現的。第四條渠道是戰爭,戰爭在客觀上也曾為中外交流創造了條件。當然,第四條渠道不是我們所提倡的。

在古代,中國與鄰國之間也曾經發生過政治糾紛和軍事沖突。例如,我國古代曾與日本發生過幾次戰爭。唐高宗龍朔三年(663年),

2

唐軍與新羅軍隊聯合打敗支援百濟的日本軍隊。元世祖曾兩次派軍隊進攻日本,但遭到了失敗。元末明初和明朝中期,日本倭寇騷擾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最後被戚繼光、俞大猷等率軍擊敗。明神宗時,中國派軍隊支援朝鮮共同打敗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等等。在歷史上,相鄰國家之間絕對沒有出現爭斗的局面,似乎是迄今尚未見到的歷史現象,這也是我們面對的實際情況。但應該認識到,各國統治階級挑起的戰爭,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只是短暫的一瞬,而各國人民之間的友好交往,則是國際關系中的主流。

三、古代中國和外國間的影響是互相的。

在世界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都創造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經濟和文化。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在發展過程中,都或多或少要受到外來影響,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又對外界發生影響。

中國古代在整個奴隸社會以及封建社會的形成和上升時期,經濟文化發展一直走在世界各國的前列,中國的四大發明對全世界經濟文化的發展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國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藝術對亞洲各國,尤其是對朝鮮、日本等國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值得我們引以為自豪。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世界各國對中國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例如,中國種植的玉米、馬鈴薯、西紅柿、煙葉、向日葵,最早是由美洲印第安人培育出來的。另外,像中國的佛教文化和佛教藝術受印度影響的痕跡非常明顯,著名的雲岡石窟和敦煌莫高窟等就有所反映。所以說,世界文明史,是在各國人民共同學習、互相促進中不斷演化、完善的。

3

四、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啟示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越是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的時期,對外交流就越頻繁,而頻繁的對外交流,也促進了中國經濟文化的發達,這給我們以啟示:凡是善於向外國學習,同時又富於創新精神的民族,就可以取得本民族經濟和文化的飛速發展。

古代日本通過向中國學習,促進了日本的進步是一個十分鮮明的例子。在大化改新中,日本參照了中國唐朝時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結合本國國情,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在醫學上,日本也吸收中國中醫學的醫療技術,逐漸發展為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漢方醫學」。在文字上,日本利用中國漢字的簡化筆畫或是漢字的偏旁、冠蓋作為音符,創制了日本文字假名。日本人民這種善於學習又富於創新的精神,是值得贊揚的。這個事例給我們以有益的啟示:一個國寶如果落後,只要虛心地有選擇地向他人的長處學習,不斷地改革和創新,就能夠迅速地取得進步。

8. 漢唐時期對外貿易特點及其原因

豫商是中國對外貿易的先驅

來學齋在總結這段商貿活動時,認為當時對外貿易的主體是洛陽,客體是外商。如果按今天的地域經濟劃分,當時對外貿易的主力軍是豫商,這說明河洛文化不但是華夏文化的源頭,豫商也是對外貿易的先驅,其主導作用到了唐代表現得更加明顯,尤其是武則天統治的「武周」時期,對外貿易達到了空前規模,觸角向西延伸到了今天的義大利、法國、伊朗、伊拉克、印度等國,呈現出異常活躍的局面。

張玉橋認為,到了唐代,傳統的朝貢貿易已經轉化為民間貿易,多數外國商人長居洛陽不走,並按照中國商人的習慣組成了商社和商行,用漢字命名自己的名字。武則天在洛陽登基為女皇帝之後,氣派更大,為了安置這些不願離開洛陽的外商,專門在洛陽設置了「來庭縣」,使之成為外來商人的「特區」,外商居住其中,不但可以搞貿易,還可以就地生產,成為製造商,享受各種優惠政策,賺取更大的利潤。這些外商由此心存感激,在武則天造天樞於定鼎門時紛紛捐錢。這些捐資者的名字,被一一鐫刻在石碑上,至今猶存。

這其實是唐代的招商引資方式,而且規模很大,其經濟運作方式非常靈活——采訪結束前,兩位專家對記者說:眼下在洛陽召開的第二屆豫商大會很有意義,可借這次大會東風,重振豫商雄風,可聯合絲綢之路上各國各城市,再建一個新絲路外貿專線,可與沿線有價值的城市結為友好城市,共同發展經濟和文化,再創輝煌。

9. 漢唐王朝為保證絲綢之路的暢通採取了哪些措施用史實說明絲綢之路怎樣將中國文化

絲綢之路」,是古代連接亞歐的東、西方商貿通道的總稱。絲綢之路有數條干線和支線,有草原絲綢之路、綠洲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和西南絲綢之路。通常所說的絲綢之路,是指綠洲絲綢之路。位於絲綢之路要沖的西域,是歷史上世界民族大遷徙的十字路口,是東西方文化交流薈萃之地。中原文化、古羅馬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中亞文化和印度文化都曾通過絲綢之路在這里粉墨登場。
古代絲綢之路起點是中國的長安,長安是漢朝和唐朝的國都,當時各地絲綢和其它商品集中在長安以後,再由各國商人組成商隊,浩浩盪盪爬上陝甘高原,越過烏鞘嶺,經過甘肅武威,穿過河西走廊,到達當時的中西交通要道敦煌。另外青海也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再往西便是新疆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絲綢之路經河西走廊到達新疆後分為三路:
北道,是經伊吾(今哈密)、北庭(今吉木薩爾)、到烏魯木齊,然後經過石河子、阿里麻里(今霍城)、伊犁抵達黑海沿岸;
中道,是經吐魯番、焉耆、輪台、庫車、溫宿、喀什,翻越帕米爾高原抵達地中海;
南道,是經陽光、若羌、且末、於田、莎車,過阿姆河抵達伊斯坦布爾。1中國的陶瓷,漆器,銅鏡等,以及養蠶,絲織技藝,造紙術,印刷術通過這條道路傳到西方2西域和歐洲的物產傳入中國3佛教,伊斯蘭教與之召喚的文化藝術相繼進入我國,融入中華民族的文化4成為西方與東方交流的大動脈5海上絲綢之路的開拓,加強中國和東南亞,南亞各國的關系,

10. 如何認識漢唐西域文化的特點

新疆古稱「西域」。古代新疆是絲綢之路的樞紐,因此也就成了東西文化交流、薈萃之地,古代中華文明、古希臘文化、羅馬文化、古印度文化、波斯文化和阿拉伯文化於此匯聚融合,形成了這種多源發生、多元並存、多維發展的多民族的中國地方文化。

閱讀全文

與漢唐怎麼和波斯印度人交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移動cmcc是什麼 瀏覽:461
印度的軍事國防工業如何 瀏覽:646
一天之內如何成為一名英國人 瀏覽:979
開封去伊朗朝聖的人怎麼樣了 瀏覽:972
謝謝用印度語怎麼說中文 瀏覽:629
越南如何把葯寄往中國 瀏覽:592
中國移動積分怎麼得 瀏覽:810
印度買的口罩快遞怎麼查詢 瀏覽:919
在越南讀大學費用多少 瀏覽:340
英國是怎麼打敗法國的 瀏覽:125
95歲英國女王叫什麼名字 瀏覽:170
英國移民綠卡多久能拿 瀏覽:693
什麼軟體可以翻譯印度人語 瀏覽:62
義大利的公路車哪裡買 瀏覽:560
印尼像荔枝一樣的水果叫什麼 瀏覽:784
今年中國杯在哪裡買 瀏覽:445
伊朗領土最大多少平方公里 瀏覽:577
新大洲本田在越南賣多少錢 瀏覽:740
印度國名怎麼來 瀏覽:114
義大利實心粉用英語怎麼寫 瀏覽: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