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原地區從地質作用角度怎樣形成的過程
舉例子吧~
形成年代較短的高原一般比較平坦,而年代較長的則因長期受風化侵蝕,比較低矮,而看起來和山地一樣。美國東部的阿巴拉契亞山脈的西端實際就是這種象山的高原,或稱台地。
青藏高原的形成
青藏高原有確切證據的地質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億年前的奧陶紀,其後青藏地區各部分曾有過不同資料的地殼升降,或為海水淹沒,或為陸地。到2.8億年前(地質年代的早二疊世),現在的青藏高原是波濤洶涌的遼闊海洋。這片海域橫貫現在歐亞大陸的南部地區,與北非、南歐、西亞和東南亞的海域溝通,稱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當時特提斯海地區的氣候溫暖,成為海洋動、植物發育繁盛的地域。其南北兩側是已被分裂開的原始古陸(也稱泛大陸),南邊稱岡瓦納大陸,包括現在的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亞、南極洲和南次亞大陸;北邊的大陸稱為歐亞大陸,也稱勞亞大陸,包括現在的歐洲、亞洲和北美洲。
2.4億年前,由於板塊運動,分離出來的印度板塊以較快的速度向北移動、擠壓,其北部發生了強烈的褶皺斷裂和抬升,促使昆侖山和可可西里地區隆生為陸地,隨著印度板塊繼續向北插入古洋殼下,並推動著洋殼不斷發生斷裂,約在2.1億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進入構造活躍期,北羌塘地區、喀喇昆侖山、唐古拉山、橫斷山脈脫離了海浸;到了距今8000萬前,印度板塊繼續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強烈的構造運動。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區急劇上升,藏北地區和部分藏南地區也脫離海洋成為陸地。整個地勢寬展舒緩,河流縱橫,湖泊密布,其間有廣闊的平原,氣候濕潤,叢林茂盛。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地質學上把這段高原崛起的構造運動稱為喜馬拉雅運動。青藏高原的抬升過程不是勻速的運動,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經歷了幾個不同的上升階段。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進。距今一萬年前,高原抬升速度更快,以平均每年7厘米速度上升,使之成為當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的形成歷史大致可以劃分為9個發展階段
(1)震旦紀時期:青藏高原分為古岡瓦納大陸與祁連海兩個主體,古岡瓦納大陸處於西邊,即現在喜馬拉雅山脈、岡底斯山脈和唐古拉山脈一帶,祁連海位處青藏高原東部,即現在的昆侖山脈與祁連山山脈一帶;
(2)寒武紀到奧陶紀時期:古岡瓦納大陸下沉,祁連海向其擴展,原特提斯洋范圍大大收縮;
(3)奧陶紀到志留紀時期:古岡瓦納大陸進一步下沉,祁連海逐漸消失,原祁連海位置抬升;
(4)泥盆紀到二疊紀:出現岡瓦納古陸和中特提斯海洋及歐亞大陸,青藏高原中部再次下沉為海洋;
(5)二疊紀到三疊紀:原祁連海中部和東部一帶再次上升為大陸,西部則下沉為深海,岡瓦納古陸的淺海與其相連;
(6)侏羅紀:中特提斯海已抬升為陸地,海洋向西部和北部擴張,形成新特提斯;
(7)侏羅紀到白堊紀:新特提斯收縮,拉軌崗日首先隆起,南面形成小面積的海域;
(8)白堊紀到早第三紀:新特提斯全部閉合,歐亞大陸基本成型;
(9)第三紀:由於歐亞板塊激烈碰撞,促使大規模的火山和地震的活動,使青藏高原的抬升急劇加劇。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其邊緣的喜馬拉雅山8848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脈。但是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並不是一開始就這么高大的,據地質學家考證,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一帶原來是一片大海,後來大陸板塊碰撞抬升才變成了今天的樣子,並且這最高的高原和山脈在地質歷史時代還處在嬰兒期,還會繼續增高。
黃土高原的形成
印度板塊向北移動與亞歐板塊碰撞之後,印度大陸的地殼插入亞洲大陸的地殼之下,並把後者頂托起來。從而喜馬拉雅地區的淺海消失了,喜馬拉雅山開始形成並漸升漸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塊的擠壓作用隆升起來。這個過程持續6000多萬年以後,到了距今大約240萬年前,青藏高原已有2000多米高了。
2. 印度的地理
印度共和國位於南亞次大陸三角形半島上,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南隔印度洋與斯里蘭卡、馬爾地夫相望,陸地則與巴基斯坦、中國、尼泊爾、不丹、緬甸和孟加拉等國接壤。北部雄偉的喜馬拉雅山形成一道難以逾越的天然屏障,把印度同北面的亞洲鄰國隔離開來,只有西北部的興都庫什山和東北的那加山脈有一些通往外部的山口。印度幅員遼闊,地理和氣候條件差異很大,從北到南既有白雪皚皚的「花麗雪國」,又有森林蔽野的莽莽高原;既有乾旱少雨、人跡罕至的拉賈斯坦沙漠,又有土壤肥沃、雨量充沛、宜於農耕的恆河平原。從地理上看,印度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地區,一是喜馬拉雅山以南和文底耶山脈以北、包括西北部的沙漠和恆河平原地區;二是中部的德干高原地區,它西面較高,向東傾斜,呈南北走向的東、西高止山脈位於高原兩側,兩條山脈又分別在東西兩部個留出一條狹長的海岸平原;三是克里希納河及其支流通加巴德臘河經南直到海角的地區。這里是德干高原向南延伸的部分,一般稱為南印度。在遼闊無垠的次大陸,河流縱橫,湖泊棋布,為人類帶來灌溉舟楫之利。最著名的河流有北部的恆河,朱木拿河,西北的印度河(今巴基斯坦境內),東北的布拉馬普特拉河,中部的納巴達河、哥達瓦利河,以及南部的克里希納河、可佛理河等等。其中恆河為印度第一大河,全長3000公里,流域面積達73萬多平方公里,是印度經濟最發達、人口最稠密的地區。從氣候條件看,印度從北到南兼具寒、溫、熱三類型的氣候,但大部分地區屬於亞熱帶氣候。每年4—6月為熱季,7—9月為雨季,10月至第二年3月為涼季。印度首都新德里的冬季氣候宜人,最冷的時候只穿一件薄毛衣即可,而且到處仍是綠樹如蔭,繁花盛開,印度人稱之為「粉紅色的冬天」。這時也是印度一年中最好的旅遊季節。署季則酷熱難耐,有時氣溫高達50c,即使坐在室內也是汗流浹背。從7月份開始,印度洋季風到來,雨季開始,幾乎每天都要下一場雨,帶走一些暑熱。印度全國降雨量變動幅度也很大。
3. 地形對印度的氣溫產生怎樣的影響
印度有恆河經過,水源豐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有利於水稻生長
(3)印度怎麼上7000米的高原擴展閱讀:
印度全境地形以平原和低緩的高原為主,山地多分布在沿海和邊緣地區。北部為喜馬拉雅山脈,山勢高峻,大多是7000米以上的山峰。半島東西沿海有東、西高止山脈。中部為印度河-恆河平原和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三角洲,地表平坦遼闊,土地肥沃,河阿縱橫,是主要農耕區。南部德干高原海拔大多在300?800米之間。境內重要河流有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訥爾默達河、戈達瓦里河、克裡布納河等,河流水量大,季節變化也很明顯。恆河是印度最大的河流,印度人民把恆河奉為「聖河」。印度地處熱帶和亞熱帶,大部分地區屬熱帶季風氣候,氣溫高,干、雨季分明。其中,西北部屬山地氣候,印度河平原屬亞熱帶草原、沙漠氣候,西南部為熱帶雨林氣候。印度年平均氣溫24~27°C。全年大致可以分為三季:3~5月是熱季,6~9月屬雨季,10月~次年2月為冷季。雨季降水豐沛,常常發生洪澇災害。
4. 印軍使用了什麼方式,竟能把15噸物質一天內運上高原
眾所周知,印度共有三千三百三十三億天神,這只是印度神話一個宇宙的平均數,印度神話有無數個平行宇宙,羅摩的一個細胞都是三千個宇宙,這才區區15噸物資,還不跟玩兒似的。開個玩笑而已,下面認真回答。 印度在邊境問題上出爾反爾,不斷給我國演雙簧,但是增兵的現實問題就擺在那兒,20萬人的後勤壓力太大,但是不是很多人說的,印軍在拉達克部署了20萬大軍,准確的說法應該是:印軍在整個中印邊境的東、中、西段,部署了20多萬人。以印度的後勤保障能力,要為這20萬人在嚴寒的季節提供過冬的15萬噸物資,顯然是困難重重。
其次就是印度媒體一直在不遺餘力宣傳的印軍的空運能力,現在的印軍所需要的各種物資,包括作戰裝備,營地建設,建築器械,油料,食品等都急等空運,印軍的C-17大型軍用運輸機要將後勤物資空運到斯利那加和列城一帶,然後再把後勤物資用CH-47中型運輸直升機和安-32雙發中短程運輸機空運,送到拉達克的前沿哨所。至於印軍每天能夠空運多少物資,又有多少能運到前沿,就再沒有消息了。印軍還是有一定的運輸能力,但是能不能把15萬噸的物資在很短的時間就運送到位,那就只有印度的大神知道了。
5. 印度在中印邊境搞機場、公路,我們有什麼對等措施么飛機能飛到1萬8千米高,為什麼上高原起飛這么困難
這個山脈阻斷,打炮也難啊。高原氣候,氣壓對飛機影響比較大。
6. 印度為什麼會一步步登上高原難道他們不忌怕中國嗎
印度一步步登上高原是有原因的,一方面印度深受疫情的困擾,感染人數已經成為世界第二位,而且經濟大幅度下滑,莫迪政府為了轉移國內民眾的視線,所以弄出點事情來。
第二個是莫迪看到現在美國在全力打壓中國,中國周邊很多國家也在趁勢和中國整事,中國面對著台海問題的一系列問題,他們料定中國會在中印邊境忍讓,所以他們也在趁火打劫,想撈點好處。
1962年中國給了印度狠狠的教訓,讓印度人損失慘重,但是印度一部分人一直對此並不服氣,所以有些人想藉此報一箭之仇。
而印度軍方為了能夠獲得更多的資源和國會支持,也在借著邊界爭端,大勢爭取軍費。
對此,我應該在戰略上藐視他們,在戰術上重視他們,做好萬全之策,防止他們掠奪中國的領土。
7. 世界上海拔7000米以上高山最多的國家是中國還是尼泊爾
是中國,首先,中國面積比尼泊爾大多了,再說中國除了東部其餘都以丘陵山脈為主。再說中國西藏還有一個青藏高原,那裡的山脈海拔可是獨占鰲頭的哦!樓主,別看尼泊爾離西藏省(青藏高原)近,雖然青藏高原海拔非常非常高,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但,由於青藏高原的形成是由印度洋板塊和歐亞板塊相互擠壓形成的,所以在喜馬拉雅山脈以南的地方,(包括尼泊爾)海拔還不過300米,而再往前看喜馬拉雅山脈,就會非常非常高了哦~!
所以尼泊爾主要以平原與丘陵為主,是這里由於反擠壓而形成了一塊平原!然後,越往南,山越低哦~!
希望對你有幫助!
8. 道路橋梁太差,印軍沒有輕型坦克怎麼上高原
截至到2020年,他們在別的國家購買類似的坦克。
最近,印度的多邊界行動給印度帶來了巨大壓力。邊境的緊張局勢升級了。為了繼續增強其在邊境的威懾力量,印度將坦克開到高原上。最近,一批印度軍隊空運T-72 和T-90 輛主戰坦克前往拉達克東部地區進行緊急救援。在海拔 4000-5000米米的高原山區作戰的最佳選擇是輕型坦克。由於印度沒有可用的輕型坦克,印度軍隊只能將最精英的T90 坦克送到前線。
截至到2020年面對 15 型坦克非常心慌,所以印度想出了一個解決辦法,讓塔塔先進系統公司和印度國防研發組織聯合開發茶獵鷹8x8 輪式步兵作戰車輛底盤,配備 105毫米榴彈炮,然後它被改為輪式突擊槍,類似於美國的M1128斯崔克機動火炮系統。據國外媒體報道,近日,這款國產茶獵鷹輪式步兵車出現在高原。
9. 為什麼印度西南部高
德干高原的地形是一個久經侵蝕的向東北緩傾的大古老地塊,西高止山構成高原的西部邊緣,高度約1,000~1,500米,其西斜面成斷層崖;東高止山構成高原的東部邊緣,高度約500~600米,為低丘狀,沿海有較寬的沿海平原;在德干高原內部多地壘和地溝的地形。
印度的西南部也是有受地殼運動作用的,印度洋析塊在各亞歐板塊的運動過程中,板塊內部受力不同而產生斷裂,也就是斷層!
如我國秦嶺華山的形成類似!
10. 一天就把15噸物質全部運上了高原,印度隱藏了哪些力量
在印度表示要駐扎高原上時,外界就表示了對印軍在高原上的後勤保障能力的懷疑,再過兩個月該地區就要大雪封山了, 這么龐大的人數,對於後勤保障的要求是很高的。中印邊境地區的條件十分惡劣,首先一個就是高海拔,這導致該地區氧氣稀薄,不論是中國還是印度的士兵,在這里都容易產生高原反應。其次,就是低溫,特別是到了冬天,這里的溫度可能下降到零下40度,這么低的溫度,對人體對器械,都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印度之所以敢這么不斷試探、升級,是因為有三個點是暫時占據優勢的:
一是在對峙中,人力對比大約是1:4,人數上印度就佔了優勢;
二是在裝備上,印方在對峙中可以說把能拿的出手的大傢伙都亮出來了,雖然都是進口的,但是性能不容小視,這次的物質投送就是證明了印軍還是有東西的。對比起來中國就相對低調了很多,但我相信咱們肯定也有一些東西一直沒亮出來,這點我是很有自信的;
三是在地理優勢上,印度相對占據優勢,雖然入藏公路鐵路網的逐步完備,提高了我們的戰役機動能力,但是限於西部地區復雜的地理環境,我們的投送和短期補給難度是更高的。
不管怎樣,我們還是要顧全大局,理性的去判斷當前的形勢,不能忽略任何一個小細節,按照計劃做好我們當前的工作,至於其他的,就保持以不變應萬變的姿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