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印度不殺牛
眾所周知,印度是牛的天堂。印度人在家中飼養牛,給牛起名字,同牛說話,用花環和綬帶裝飾牛。印度牛還被賦予了信步遊走的權利,不僅可以自由自在地漫步於田野上,而且還可以走在高速路上,走在城市的街道上,浩浩盪盪地穿過鬧市,汽車也要為它們讓路,交通警對此也束手無策。由此形成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人讓牛」、「為牛是瞻」的景觀。而這一獨特景觀的背後是印度獨特的宗教和風俗習慣在起作用。
一、古代印度社會生活中的「牛」
印度是一個多宗教的國度,其中,印度教佔主導地位,印度教徒的數量達到人口總數的80%,從絕對數字上看,印度教徒的行為方式就代表了印度社會的生活風貌。印度教徒崇拜牛,尤其視母牛為他們的聖靈,所以牛在印度人的社會中就具有了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在城市,神牛可以自由自在地踱步於街頭巷尾;在農村,神牛可以隨便進入田間,它們飽食或踐踏未成熟的莊稼卻不受主人的驅趕。印度教徒嚴禁宰牛,既不能吃牛肉,也不能用牛皮製品。這樣的現象在印度幾乎隨處可見,現在的人們已經普遍接受了印度人喜歡牛這個特點,而實際上,並不是所有種類的牛都受到印度人的喜愛與崇拜,更不是全部的印度人都尊崇牛,將這一習俗放在歷史長河中考察就可以非常清楚的了解到,牛一開始並沒有受到印度人的喜愛,牛尊崇地位的形成過程是曲折漫長的。
公元前1800年,雅利安人進入了南印度次大陸,並在此後一千年統治著北部印度。依據現代考古資料,雅利安人是一個游牧民族,他們與牛馬羊等動物相伴為生,同時還留下了印度教最早的聖書——《梨俱吠陀》。這部吠陀經最早記錄了印度種姓制度中的「婆羅門」祭祀階層、「剎帝利」武士階層,「吠舍」商人階層和「首陀羅」賤民階層這四個不同的社會等級。從出現祭祀階層這一點上看,印度教最早的雛形已經出現。由於這時的宗教受婆羅門階層控制,所以這一階段的印度教又可以稱作婆羅門教。
現在流傳下來的「吠陀」經典書中並沒有關於牛崇拜的跡象。當時的雅利安人崇拜的是各種代表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神,有雷電和戰爭之神「因陀羅」、火神「阿耆尼」、天神「瓦魯那」等等[1]。而婆羅門種姓的宗教職責之一就是在祭祀時選擇什麼樣的牛採用何種屠宰方法,這說明吠陀時期的印度人既不禁食牛肉也不保護母牛。這與當時的經濟生活方式有關,游牧民族的生活中,牛是主要的馴養動物,牛肉、牛奶及其奶製品都是可以吃的,牛有時還充當貨幣來流通。
但應當明確的是,吠陀贊歌和梵書中的論述是由「婆羅門」而作的,婆羅門屬於當時的上等社會階層,他們的論述自然不會顧及他們眼中低等社會階層的人們真正的生活及情感,這些低等種姓的人在宗教生活中是被忽視的,或者說在當時的情況下是沒有宗教地位的[2]。而正是這些人卻占據了雅利安社會中的大多數,也正是這大部分人終日跟牛馬等動物打交道,從事生產勞動,牲畜幾乎就成為他們個人財產的全部。從這個層面看,牛在他們的生活中所佔有的分量是相當重的。據印度著名學者恰托巴底亞耶考證,吠陀文獻中許多詞彙的詞根都是「牛」,這反映了當時牛與雅利安人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如「戰爭」一詞原意為「爭奪牛群」;「部落酋長」意為「擁有數百頭牛的人」等[3]。
以上事實說明,最初進入印度的雅利安人的宗教並不保護牛。但是,作為上層統治工具的宗教著作並不能真實地反映實際情形。實際上當時的廣大勞動群眾在日常生活中已經離不開牛這種十分有用的家畜,牛已經成為他們基本生活的一部分。但在當時的印度,牛崇拜還沒有出現。
大約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印度河文明瓦解,恆河流域出現了許多王國,印度的居民、生產、城市和商業的主要集中於此。這里的季風雨保證了更充分的灌溉,形成肥沃的沖積土壤,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具有生產潛力的區域[4]。
隨著主要生產方式由流動的游牧經濟到固定的農業經濟的轉變,恆河流域的人口增長了好幾倍,人口的迅速增長帶來的是自然資源與人類生存之間的矛盾,森林被加速砍伐,自然資源日益枯竭,在人與自然矛盾的背後,人與人之間的矛盾開始激化,由此帶來的是戰爭、乾旱和連年不斷的飢荒,下層人民面臨著接二連三的災難。而婆羅門上層卻無視民間疾苦,仍然向農民徵收大量的賦稅,並且一如既往地屠宰牛等牲畜,以滿足其食慾。當時的肉類產品主要分散在小戶居民中飼養,牛往往是一家一戶中最重要的生產工具,但為了獻祭神靈需要屠殺大量的牛,然而,一旦剝奪了作為小家小戶重要財產的牛,對大多數貧苦人家來說,就基本上等於剝奪了其全部財產,所以不願意獻出牛作為貢物的人越來越多。
同一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得原有社會階層的經濟關系發生了重要變化,在剎帝利、吠舍大商人、富裕農業主與婆羅門上層之間產生了尖銳的矛盾,反婆羅門教的社會思潮隨之興起[5]。上層社會反婆羅門教的思潮與下層群眾反對任意屠宰牲畜的要求相結合,形成了對婆羅門僧侶特權的巨大沖擊,從而產生了印度社會第一個倡導不殺生的宗教——佛教。佛祖喬答摩·悉達多主張人們通過冥想,而不是儀式和祈禱來達到拯救的目的;同時,他譴責奪取動物和人的生命的行徑,反對動物犧牲。同一時期,印度還興起了幾種類似的倡導不殺生的宗教。公元前三世紀時期,孔雀王朝創建者旃陀羅笈多的孫子,著名的阿育王改宗佛教後,佛教在全印度受到特別的優待,不殺生和吃齋的風氣逐漸盛行起來。
作為一種反對婆羅門特權的新宗教,佛教在印度獲得了較快發展,有取代婆羅門主導地位的勢頭,但是土生土長的婆羅門教並沒有消亡,而是在危機中不斷調整著自己,到了公元八世紀,婆羅門教發展成為印度教,並戰勝佛教重新在印度社會生活中占據了主導地位。關於印度教取得最終勝利的原因,十九世紀後期的偉大的梵文學者密特拉(Rajandra Mitra)在1872年寫道:當婆羅門信徒們不得不同強調並且成功地廢止了所有犧牲的佛教相競爭時,他們發現尊重動物生命的教義異常強大也異常流行,根本無法戰勝它,於是他們就漸漸地、不知不覺地採納了這種教義,讓它看起來好像是他們原有教義的一部分似的。印度教緊跟潮流產生了變化,多元崇拜變為一元崇拜,樓陀羅成為至上之神,又吸納了很多當時受到民眾信奉的流行的教義,其中就包括佛教的大部分教義,這些變化導致原來小部分貴族崇拜的婆羅門教過渡到了大眾性的印度教,而禁止殺生則成了印度教教義的重要內容。
從殺生到不殺生,印度教用了一千多年完成了信仰上的轉變,這時的印度教信徒認為神靈們是不吃肉的,《梨俱吠陀》中那些描述犧牲獻祭的文字只不過是隱喻的和象徵性的動作[6],推翻了《梨俱吠陀》中對動物犧牲的迷信,採納了不殺生的原則。為了更好的傳播信仰,吸納信徒,在不斷吸收借鑒其它教義的調整過程中,印度教教義的改革者鑒於由特殊的地理環境形成的印度瘤牛的不可替代性,把跟農民生活密切相關的牛的現實地位提到神靈的高度,牛奶代替牛肉成為印度教儀式上的主要食物,擁有了神靈化身的牛在現實生活中則具備了不可屠殺性和「為所欲為」性,牛崇拜的觀念開始形成。
二、印度教中的牛崇拜
在印度教的教義內容中,牛是不可缺少的。首先,母牛與印度神學中的轉回轉生教義有關。從一個惡鬼輪回到一隻母牛要經歷86次轉生的過程,再多一次轉生的話,靈魂便可托生為人形。而一個殺了母牛的人的靈魂將要輪回到全程的最低一級,重新開始輪回生命。為了幫助一個所愛之人的靈魂走向拯救之旅,親人們捐獻錢財用於飼養印度神廟中的牛群。他們相信死者必須穿越一條火焰河,而他們的捐助會給予死者抓住一隻母牛尾的權利,以使他順利地游過火焰河。因此,正統的印度教徒在臨終之前會要求得到一隻牛尾巴。
並且,印度教認為神靈活在母牛之中,神學家們把一隻母牛身體內的男神和女神的數量確認為3億3千萬。所以,印度人相信從母牛(或公牛)身體中出來的一切都是神聖的。在慶祝黑天神為牛的守護者的節慶儀式上,祭司用牛糞製成神的模型,將牛奶倒在神像的肚臍上,然後在廟中的地面上圍繞著神像爬行。祭司們還製作一種神聖「蜜漿」,以牛奶、凝乳、黃油、牛尿和牛糞為原料,他們把這種蜜漿灑在或塗在偶像上和信徒身上,以示神聖;另外每天還要用新鮮的牛奶為神像沐浴。而神廟中的燈盞燃用的也是由牛油提煉特製而成的奶油。家庭主婦用干牛糞和牛糞灰來打掃,使他們家裡的地面和爐灶得到儀式性的清潔。
不僅母牛,公牛在神話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印度教的主神之一破壞神濕婆的坐騎就是一頭公牛,它被尊稱為聖牛難迪(Nandi),濕婆經常騎著它巡遊天庭。在遍及印度各地的濕婆廟前必有公牛雕像,多是卧姿,有的在石台之上,有的背上建有小亭,成為一個單獨的小廟。雕像有石頭的、有銅的,有一般本色的,有繪成彩色的,一律是雄健魁偉,栩栩如生。雕像上還常常掛滿花環,分享到主神般的尊榮。
另一位主神黑天,慈悲和兒童之神,也是今日印度最流行的偶像,在印度教的神聖文獻中被描述為一名守護牛群的牧童。在某些必要的場合需要拆除神像時,不容許人們用手去打碎,而是讓一隻牛犢去踐踏,因為虔誠的印度徒認為黑天不會介意他心愛的動物去踩踏他。
現代印度雖然早已政教分離,但很多宗教信仰仍貫穿於日常生活中。對印度教徒來說,牛是主神濕婆的坐騎,敬牛如敬神,每頭牛背上似乎都乘坐著濕婆神,巡視著印度大地,印度教的牛也因之被賦予了很多含義,於是就有說法稱,印度人對牛的熱愛就如同遠古時代原始人的圖騰崇拜一樣,印度教的牛就是印度人的圖騰,是古代圖騰崇拜在現代的延續。圖騰崇拜是原始宗教的主要特點之一,動物崇拜又是圖騰崇拜的一種,而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動物崇拜逐漸退出了現代宗教範疇,但是,印度教卻是一個例外,它將牛偶像化,牛崇拜與牛保護成為它的核心教義,印度教徒無一例外承認在他們心目中牛是聖物。
印度人對牛的舉世無雙的包容態度易使人聯想到原始人對動物的尊敬崇拜,那麼這兩者之間是否存在聯系,如果有的話屬於何種聯系。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需要審明一下圖騰的含義,「Toten」是個近代詞彙,是印地安人阿吉勃瓦部落的方言,直譯為「他的族」,就是指本氏族人奉為祖先的某種事物[7]。
考古學家和人類學家在追蹤人類起源的過程中發現,早在新石器時代的原始部族中就流傳著這種原始信仰,當時,先民們不僅把某一種動物或植物當作神靈來崇拜,而且把它們奉為自己氏族或部落的祖先。可以想見,先民們在與惡劣的自然環境作斗爭的過程中,對威脅自己生命最直接的動物感觸最深,才會產生尊敬動物的觀念,這是圖騰的開始。後來氣候及環境的轉變使大部分原始人的生活方式由狩獵轉化為定居,植物開始給人類提供了穩定的物質來源,則逐漸演變成圖騰的一種。但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的思維水平也不斷進步,逐漸地擺脫了對動植物的盲目崇拜,人開始尊人為祖先,但此時圖騰觀念已經根深蒂固,並成為某一群體的固定稱呼了,同時由於不斷的交流融合,圖騰開始擺脫單一性,出現了不少復合圖騰物。世界上多數民族都曾經有過這種祖先崇拜,隨著社會的發展,圖騰的神秘色彩逐漸淡化。經濟水平發展越好的社會,所保留的有關圖騰的因素就越少。只是在很多落後的少數民族及地理位置偏僻的原始部落里,還可以看到清晰的痕跡[8]。
從十八世紀晚期的英國學者J·朗格首先研究圖騰這種現象開始,一直到二十世紀,經過無數社會學家、歷史學家、學者的反復研究,「圖騰」被確認為有如下四個特徵:第一,「圖騰」是一個原始集團的標志或徽號,認為同圖騰的人們彼此之間有血緣關系;第二,部落或者這一群體把這種標志或徽號視為賴以生存的根子,圖騰是初民信仰的旗幟,安全的保護神,行為預言者,同時又是社會秩序的基石、物質資料的賜予者,由此發展出了一套特殊的祭祀儀式;第三,不得隨意褻瀆、毀傷作為圖騰的動植物或其它東西;第四,每個圖騰集團都有關於圖騰的神話傳說,這些神話傳說是圖騰信仰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9]。
『貳』 印度怎樣對待牛
在印度古代,印度是靠牛來耕田,沒有牛,就是沒有糧食,沒有糧食,就得挨餓然後死亡。所以千年來直到現在,大部分的鄉下農業還是用牛來耕田。以下皆是我從部落格摘取:
世界上的牛恐怕都會嚮往印度,因為沒有一個地方像印度那麼對牛敬重。由於享有特殊的地位,印度的牛被稱為「聖牛」。
印度農民大都家裡養牛,他們對待牛就和對待自己的家人一樣,甚至比家人更照顧。他們把牛住的圈舍建成和家人住的房子一樣,蓋不起牛圈的人家就讓牛和
家人在一個房間里休息,還有一些人由於房子小,寧可自己到院子里露天睡覺,也要讓牛睡在屋裡。早上起來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為牛梳洗,然後為牛准備一份精美的
早餐。早餐有點像西餐,麵包和水果。把牛伺候好之後,一家人才開始吃早飯,他們的早飯是典型的印餐,非常簡單,干烙餅蘸豆糊糊。他們認為,在早飯之前讓牛
吃好可以給一家人帶來好運。
在印度人眼裡,牛的糞便是最純潔的,是清污去穢的上品。看到一頭牛剛拉下一泡熱氣騰騰的糞便,印度人馬上就會跑過去用右手將牛糞抹平,其動作就像山
東人攤煎餅一樣,但神情虔誠多了。抹成「牛糞餅」是為了快速曬干,曬乾的「牛糞餅」是印度農村的主要燃料。印度人認為,燒牛糞的煙火可熏潔一切污穢。有些
人乾脆趁熱將牛糞均勻地塗抹在自家房屋的四壁,據說這樣可以祛邪鎮魔。
在我看來,牛糞抹牆至少有兩個好處,那就是比人工合成的塗料環保,而且有冬暖夏涼之效,這對於生活在高溫下的印度人是至關重要的。還有人為了盪滌身
心,延年益壽,竟恭飲牛尿,或在身上塗抹牛糞。印度前總理德賽訪美時,在電視上解釋自己年逾八十而能身清志明,就在乎每天飲用牛尿,並肯定牛尿是世界一切
飲料中之最富營養者。牛糞牛尿是宇宙生力之元氣,得到元氣便得到生命。
在印度,牛是聖物。很多印度學者研究認為,早在3000多年前,印度教徒是吃牛肉的,但後來發現牛是最具有奉獻精神的,於是便不僅不再食用牛肉,而
且對牛敬若神明。吠陀時期的印度教典籍明確規定,禁止殺牛和禁食牛肉,對牛要頂禮膜拜。印度學者認為,之所以對牛這樣厚待,主要是因為吠陀時期的游牧民以
及後來幾代游牧民的生活嚴重依賴牛,牛不僅為他們提供了食品,如牛奶和各種奶製品,而且為他們充當著最主要的勞動力,如耕田和運輸,即使是牛的糞便也成為
他們生活的必需,如用作燃料和肥料。牛與當時的人的關系,就如母親之於子女。久而久之,印度便形成「聖牛」文化。
現代印度,「聖牛」文化依然根深蒂固。聖雄甘地對牛崇拜有加,他說:「尊敬、保護牛類,是人類最崇高的行為,這種行業能使人超凡入聖。我對牛的解釋
是,它代表一切生物,人類經過對牛的尊敬可達萬物化一之聖境。牛為億兆人民的母親,慈愛的化身。」印度教徒佔印度人口的80%以上,他們對牛的感情和甘地
差不了多少。印度現在最大的一家牛奶公司名字就叫「母親奶製品公司」。他們不僅不傷害牛,不吃牛肉,而且聽任牛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牛走累了,就地卧倒,
睡上一覺,絕沒有人驚擾它的美夢;牛餓了,隨便走到一戶人家,或是一個菜市場,馬上就會有人把「飯菜」奉上。我發現有人每天定時給流浪牛送食物。
看著印度人對牛的態度,我由衷地覺得在印度做牛真好,真舒服。我忽然想起了六十年代革命群眾憶苦思甜時常說的話來:「舊社會,我們家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我們的祖輩都給財主做牛做馬」。想笑。因為印度的牛實在是很幸福的。
如果有人不小心開車撞了牛,馬上就會有很多當地人圍上來,輕則把撞牛人的車砸個稀巴爛,重則把撞牛人痛打一頓。正因為如此,印度各大城市的街道上就
出現了這樣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牛大搖大擺在馬路中央徜徉,長長的車隊靜靜地等候牛踱過馬路。牛在印度神聖不可侵犯。1857年初,英國殖民當局用牛油和豬
油做潤滑油塗在子彈上,這嚴重傷害了廣大信仰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士兵的感情,結果點燃了印度民族大起義的烈火。
印度法律規定,殺牛者是要問罪的。不過,這項法律同時規定,只有兩個邦例外,那就是西部的卡拉拉邦和東部的西孟加拉邦,在這兩個邦殺牛是合法的。於
是,在印度中部通向東西這兩個邦的主要幹道上,時常可以看到有幾百頭年邁的擠不出奶的母牛、筋疲力盡的公牛和小公牛犢被驅趕著向屠宰場走去。其場面雖浩浩
盪盪,但和犯人被押送刑場一樣凄慘,讓人頓生惻隱之心,但不這樣,又怎麼能解決城市的「牛多為患」呢?!
「聖牛」文化造成「牛多為患」。印度絕大部分地方不允許屠宰老牛,而販運老牛又是違法的,這就造成了牛口的只增不減。目前,印度有大牲畜5億頭,約
一半是老牛。有人說,「如果印度不吃掉老牛,那麼老牛將吃掉印度」,這話不無道理,牛口確實在爆炸。那些生病的、年老體弱的牛往往被主人拋棄放生。於是,
就出現了大量可憐的迷途牛,在城市鄉村四處流浪,任意游盪,自生自滅。它們阻礙交通、傳播疾病、製造垃圾、污染環境、破壞市容。目前,如何合理安置老牛成
了印度政府的一件頭疼事。
『叄』 印度的種姓制度是否是變相的奴隸制
印度是一個種姓制度十分嚴格也可以說是十分封建的國家,
在印度,等級制度是殘酷的,是很多人錯失了非常多的機會,也過分壓榨了底層人民。希望這一個種姓制度的悲劇能夠快速解決,讓印度更加民主發達。
『肆』 雅利安人是世界三大古游牧民族之一,雅利安人是如何入侵印度的
雅利安人是世界三大古游牧民族之一,雅利安人是如何入侵印度的?這個答案就要從公元前2000年中後期的故事說起了。
約公元前2000年中後期,一些操印歐語、身材高大、皮膚白皙的部落,從西北山口進入印度。他們與當地土著進行了反復激烈的爭奪,逐漸戰勝了土著居民,奪取了不少土地。在以後幾個世紀的時間里,他們由西北向東南擴張,成為次大陸的主要居民。人侵者自稱「雅利安人」,意思是「出身高貴的人」。他們稱當地居民為「達薩」,意為「敵人」。在他們眼裡,達薩是一些低鼻樑、黑皮膚、語言不清,不祭神靈的人。
這一時期,雅利安人的部落組織依然存在。部落首領稱為「羅閣」,其權力已在不斷的戰爭中日益擴張,但仍受到民眾會議和長者會議的某種制約。祭司集團開始出現,他們的地位在不斷地提高。當時已進入父系氏族時代。一夫一妻是最流行的婚姻方式。在早期吠陀時代的後期,私有制開始發展,土地和牲畜已分給各個家庭使用,氏族內部已開始出現貧富差距。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對勞動力的需要更加迫切,雅利安人常把被他們擊敗的敵人貶為奴隸,強迫他們從事農業或手工業勞動。但總體來說,早期吠陀時期奴隸勞動並不普遍,奴隸制尚處於萌芽狀態。
以上就是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的主要過程,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伍』 印度國的國徽有什麼意義
印度國徽圖案是來源於孔雀王朝阿育王石柱頂端的石刻,圓形台基上站立著四隻金色的獅子,象徵信心、勇氣和力量。
台基四周有四個守衛四方的守獸:東方是象、南方是馬、西方是牛,北方是獅。雄獅下面中心處是具有古老印度教色彩的法輪;兩邊的守獸象徵具有悠久歷史的農業以及堅定不移的決心和毅力;圖案下面有句用梵文書寫的、出自古代印度聖書的格言「唯有真理得勝」。
這些相背而立的威嚴的雄獅石柱記載了古代印度的強盛,成了印度的國寶。1950年1月26日,印度人民選擇這些古老的雄獅圖案作為國徽,以此來弘揚印度悠久的文化和歷史。
(5)印度是什麼牛馬擴展閱讀:
印度國徽的由來得從阿育王說起。 阿育王是印度古代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原名阿輸迦,意為「無憂」,故又稱「無憂王」。公元前273年一前232年在位。 阿育王結束了列國時代小國林立、征戰不已的分裂局面,建立了印度歷史上第一個幅員廣大的奴隸制帝國。
阿育王根據佛教的典章為他的臣民制定了嚴格的道德規范。 為了嚴明戒律,公諸世人並使之永久保留,阿育王下令把詔令戒律刻在全國各地帶有獅頭的石柱上。
『陸』 牛肉為何在印度很少有人吃,那些牛又是如何處置呢
在我國,牛的境況和待遇可不怎麼樣,通常都比較勞累和苦逼。盡管一輩子“做牛做馬”、任勞任怨地干粗活重活,到頭來還是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並最終成為人們餐桌上的美味。
但在印度,牛的待遇可真“牛”,他們不但數量極為龐大,遍布印度的大街小巷,城鎮鄉野。而且地位非常高,簡直到了神聖不可侵犯的地步。
(影視中的毗濕摩)
其它地位低下的水牛,是可以被宰殺的,只不過印度教徒不會親自動手,都交給了穆斯林或其他教徒。同時,這些人還會從事一些販賣水牛的行當,從中賺錢。
其次,印度政府會開辦一些收容院,專門收養那些流浪牛。
在印度全國,大約有數千個專門的家畜收容站,收養了數十萬頭流浪牛。這些機構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間慈善組織自發承辦的,還包括一些宗教團體開設的。這些收容所里的牛大都會享受到“頤養天年”的待遇,直至死去。
第三,大量的牛會在自然條件下死去,這些牛結局都比較凄慘,一般會病死或老死,甚至也會出現餓死的極端情況。
第四,印度的牛肉大量出口。
據美國農業部最新統計數據表明,印度將很快成為牛肉的最大出口國。由於印度國內牛肉需求很低,每年的消費量僅僅在200萬噸左右,加上牛的數量太過龐大,刺激了印度的牛肉出口量逐年攀升。在不久的將來,印度將會成為了最大的牛肉出口國。
『柒』 牛的資料
牛(拉丁學名:Bovine),屬牛族,為牛亞科下的一個族。染色體數為56的野牛、60的黃牛和58染色體的大額牛,雜交有可育後代,為哺乳動物,容易發生羅伯遜易位(絲粒融合)改變染色體數降低生育率,草食性,部分種類為家畜(包含家牛、黃牛、水牛和氂牛)。體型粗壯,部分公牛頭部長有一對角。牛能幫助人類進行農業生產。
牛科動物的共同特點是體質強壯;有適合長跑的腿;腳上有4趾,但側趾比鹿類更加退化,適於奔跑;門牙和犬齒都已經退化,但還保留著下門牙,而且下犬齒葉門齒化了,三對門齒向前傾斜呈鏟子狀,由於以比較堅硬的植物為食。
(7)印度是什麼牛馬擴展閱讀
常見種類:
1、普通牛(Bos taurus)。分布較廣,數量極多,與人類生活關系極為密切。
2、氂牛(B.run-niens)。毛長過膝,耐寒耐苦,適應高原地區氧氣稀薄的生態條件,是中國青藏高原的特有畜種,所產奶、肉、皮、毛,是當地牧民的重要生活資源。
3、野牛(Bison),如美洲野牛(B.bison)、歐洲野牛(B.bonasus)等。可與牛屬中的普通牛種雜交,產生雜交優勢和為培育新品種提供有用基因。
4、水牛(Bubalus bubalus)是水稻地區的主要役畜,在印度則兼作乳用。
5、黃牛(Bos taurus domestica)角短,皮毛多為黃褐色或黑色,毛短。多用來耕地或拉車,肉供食用,皮可以製革,是重要役畜之一。
『捌』 印度對中國的優勢有哪些
印度學生:「中國比印度差很遠!」
表面上看,中國比印度先進富裕,中國的GDP和人均GDP兩項指標都是印度的兩倍,人口比印度只多出約12%,按說中國要比印度富裕。但真實情況確相反,從我在中國生活的兩年半的所見所聞,真實的中國人比印度人生活艱難的多、苦的多。
印度農民沒有苛捐雜稅。印度農民占總人口的比例和中國差不多,但印度農民自給自足,國家根本不從農業上提取稅收,也不象中國地方有那麼多官員要養活,盡管印度的農業技術比中國落後,這主要是印度農民懶造成的,要是印度農民有中國農民這么能吃苦,印度農村肯定要比中國富裕,中國有世界上最能吃苦的農民,有最高的農業單產,但中國農民被壓迫的太深,稅賦太重,以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來說,印農民比中國農民輕松的多。
印度人享有充分的流動自由。中國人在自己的土地上要暫住證,印度不需要,也沒有因為暫住證被關押被打死的情況。印度人可以在總統府的對面要飯,也可以在象中國長安街一樣繁華的地段搭棚生活,根本沒有人以影響市容而象趕鴨子一樣到處趕。印度也沒有象中國一樣到處打砸攤主的城管,也不會因為三輪車影響政府形象而被取締。在印度,只要你能在某個地方找到謀生的門路,沒有人管你,而在中國就嚴格的多,官員們關心對外形象重於關心百姓生活。
印度人的工資水平高於中國。中國有世界上最廉價的勞動力,勞動成本比印度低的多。以電視機為例,此次美國對中國實行反傾銷,就是以印度的電視機價格為參考的。印度的原材料及其它成本不會比中國高,唯一高的是勞動力成本,而中國電視機價格低就是因為勞動力工資低。在中國的很多工廠里工作的中國工人的收入比印度產業工人工資低的多。一些合資企業到中國開工廠並不是因為別的什麼,而是因為中國人最能吃苦、工資最低。這些外國工廠在印度根本開不起來,因為印度人要的工資這些老闆給不起,印度人也沒有中國人牛馬般能吃苦耐勞的精神。
中國相對高的GDP沒有讓人民得到實惠。中國的GDP是印度的兩倍,但中國人民難以從中得到實惠。以汽車為例,中國連鄉鎮村的官員都可以坐上進口高檔轎車,僅此一項每年就消耗了中國GDP總值很大的一部分。而印度這種情況是絕對沒有的。除國家用於外事活動外,印度政府官員都坐印度自產的「總理」牌轎車,印度象國防部這樣的強力機關連空調都沒有,而中國所有的政府衙門都是富麗堂煌,每年被政府官員公款吃掉的錢也是一個天文數字,這些印度很少。這些都是民眾的錢,所以中國雖然GDP是印度的兩倍,但人民肯定享受不到實惠。況且,中國的GDP在剔除水分後的真實數字是多少,大概沒人能說清楚。印度沒有那麼多大蓋帽。在中國大蓋帽滿天飛,「九項大蓋帽管一頂破草帽」是中國特色。這些大蓋帽都是沖著人民來的,每頂大蓋帽都是人民的負擔。印度沒有這么多大蓋帽,即使你戴著大蓋帽也不能向人民亂收費。中國人光養這些大蓋帽就必須付出沉重的代價,誰也不清楚中國人要花多少錢來養他們。一些大蓋帽領導貪了太多的錢以後卷輔蓋走人跑到國外去。據中國自己報道,近年來捲款外逃的官員有好幾百人,這些人帶走的財富估計可以供養幾千萬兒童上學。
印度沒有官員終身制。印度上至總統下至部門,在任是官員,享受國家的各種待遇,但下來後和平民一樣。但中國就不一樣了,中國只要進了官場,除非因腐敗被抓起來,否則國家要養一輩子,直到死為止。據中國媒體報道,中國的官員總數和法國總人口差不多,這還不包括鄉村及編外的官員。而中國的國民總值比法國還低,從這一點上看,中國人的負擔比印度大的多。
印度沒有中國普遍存在的爛尾樓。在中國城市隨處可見爛尾樓,這些爛尾樓少則幾百萬,多則幾十億,要統計中國的爛尾樓到底有多少、到底有多少資金存入爛尾樓里多登天還難。可以說每幢爛尾樓都是官商勾結的腐敗現象,每幢爛尾樓都是人民的血汗錢,在中國不知有多少人民的血汗投入了這個黑窟隆,這種現象在印度很少見,這也是中國特色。
總體上看,中國的GDP雖然是印度的兩倍,但中國被要養活比印度多數倍的官員隊伍、要養活無數的公車和公車司機和修理費、要喂飽中國官員龐大的將軍肚、要裝滿外逃官員的行李箱、要養活無數的大蓋帽,中國的那點GDP余錢肯定不多,用於人民福利的錢不會比印度多。
------------------摘自印度留學生感悟
『玖』 牛馬精神是指什麼_
專注於工作,以磨礪心性,透過磨礪心性,使人生變得豐富多彩。牛在中國文化中是勤勞的象徵。
古代就有利用牛拉動耕犁以整地的應用,後來人們知道牛的力氣巨大,開始有各種不同的應用,從農耕、交通甚至軍事都廣泛運用。戰國時代的齊國還使用火牛陣打敗燕國,三國時代蜀伐魏的棧道運輸也曾用到牛。
牛在印度教中被視為神聖的動物,因為早期恆河流域的農耕十分仰賴牛的力氣,牛糞也是很重要的肥料,牛代表了印度民族的生存與生機。
『拾』 印度有哪些牛品種
(1)黃牛 主要有蒙古牛、秦川牛、晉南黃牛、南陽牛、延邊牛、魯西黃牛、華南黃牛等品種。
(2)奶牛及乳肉兼用牛 奶牛主要有荷蘭牛、娟姍牛和中國黑白花奶牛;乳肉兼用品種主要有三河牛、中國草原紅牛和新疆褐牛。
(3)水牛 主要有中國水牛(如濱湖水牛、溫州水牛、德昌水牛)、摩拉水牛,尼里和瑞菲水牛等品種。
(4)氂牛和犏牛 國內主要有九龍氂牛、西藏高山氂牛等。
(5)肉用及兼用牛 主要有短角牛、海福特牛、夏洛特牛、安格斯牛、西門塔爾牛、利木贊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