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國哪一個實力更強有什麼證據
13世紀,蒙古帝國崛起之後,摧枯拉朽的席捲歐亞大陸,鐵騎之下滅國無數,很多都是被分分鍾滅國,但這裡面有兩個國家非常特別,堅持的時間特別長,即南宋與古印度。其中,蒙古征服南宋用了50餘年,征服古印度卻用了300餘年,那麼這意味著古印度比中國南宋更強?
總而言之,印度有印度的優勢,南宋有南宋的堅韌,通過蒙古征服這兩者的時間,很難判斷誰的軍事能力更強。
B. 中國和印度比軍事實力誰更強
中國軍事實力更強。
戰爭就是打錢,所以首先盤點中印經濟實力對比。
中國和印度的國力比較是多大差距,經濟上從匯率GDP比較印度大約是中國的40%,即中國GDP為15000億美元,印度大約為6000億美元。PPP比較印度是中國的50%強。中國超過60000億美元,印度超過30000億美元。
在軍事上,首先看軍事技術。
印度的導彈技術大約相當中國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水平,差距在20年以上。印度的烈火導彈的水平達不到中國巨浪1的水平。當時中國已經擁有洲際導彈和核潛艇,而印度到現在還不具備獨立發展這兩項技術的能力。印度發展的藍天防空導彈其彈體來源於前蘇聯的薩姆6,三叉戟低空導彈存在嚴重技術問題,性能還不如中國80年代發展的紅7。中國在當時高空防空已經發展了TMD的「反擊」。
總體上看,印度的軍事技術主要依賴進口。只是在個別的方面如計算機方面可以自己生產,當然IC還要進口。
中印兩國總人口和軍事人力資源
因為戰爭會有減員,比如500特等飛行員,戰斗2輪只剩下100名。對方很快有預備人員補充上,另一方卻兵源不足,優略就出來了。
比較占優勢的該是印度的航母和艦載機,還有的就是完善的後勤體系和高效率的訓練模式,(多次美印軍演,美方都對於輿肯定的評價),並且較中國有更多的渠道及更容易購得外來高技術裝備,缺點是自產能力低下,許多不肯定因子都會對其造成制約影響戰力,尤其在恃久戰上更顯劣勢。
C. 中國和印度的軍事實力哪個強
差距明顯,中國優勢絕對! 就拿對於國防建設最為重要的航空工業而言,目前印度空軍裝備的1600架飛機中,除了80餘架老掉牙的HPT-32「風神」式教練機外,沒有一種是印度自己搞出來的。尤其在800架一線作戰飛機中,全部是進口產品,包括MIG-21和MIG-27也都是依照生產許可仿製生產的。中國和印度是在同一時間獲得MIG-21的生產技術的,到如今中國在MIG-21基礎上仿製出殲-7系列飛機不但供中國軍隊自用,而且大量出口達400架之多。其最新改型殲-7MG甚至連俄羅斯人都贊嘆不已,而印度的MIG-21MF進行性能提升還必須依靠俄國人的幫助。中國自製的K-8教練機被譽為世界上最好的初級噴氣教練機之一,還出口到巴基斯坦一批(老_槍註:K-8已出口112架,其中埃及一家就要了80架),同類型的飛機印度還需要自己掏錢買。 平心而論中國的殲-8II或是FBC-1與西方同類型產品相比確實不夠精良,但就這印度人自己也搞不出來。上一次自製的「風神」教練機是在30年以前,之後就沒搞出什麼東西。大肆吹噓的LCA戰機的首架原型機1995年就出廠了,到1998年中國的殲-10原型機完成首飛也沒能上天。LCA還沒搞完又提出了所謂的MCA計劃,什麼隱形、無尾隨控布局好象挺先進的,結果是在印度斯坦航空製造公司工作的以色列專家公開表示,所謂「到2025年都能保持技術優勢」的LCA與殲-10相比差一個檔次,最多與專用出口的FC-1相當。而俄羅斯航空界巨頭比施根斯在訪問中國和印度後得出的結論是,中國將繼美國、俄羅斯、西歐之後成為世界第四大航空工業中心。 自1970年代以來印度大力發展海軍,光航空母艦就引進了2艘,其他如大中型水面艦艇和常規潛艇的引進數量也分別達到52艘和20艘以上。所有這些使印度海軍成為在印度洋舉足輕重的力量。可印度的造船工業卻不是那麼爭氣,到如今中國已經成為繼日本、韓國之後的第三大船舶出口國,並愈發有超越前者的勢頭。德國人自己不敢造的高科技船舶,也是把定單交到中國人的手上。中國自製6000噸級驅逐艦的發展周期只有印度同類型艦艇的1/2,所需費用也僅為後者的70%左右,而在性能上卻絲毫不差。我們有理由懷疑,在未來的海上軍備競賽中,印度勝過中國的把握能有幾成。 陸軍武器方面,中國自1970年代以來出口了大量的坦克、大炮、槍械等常規武器,而印度在這方面至今需要進口。中國研製的85-IIAP主戰坦克已經出口到巴基斯坦,更先進的90-III在不久的將來亦將裝備巴基斯坦陸軍。而印度自製的「阿君」坦克(老_槍註:通常譯為「阿瓊」式坦克)在經歷了近20年的發展歷程後卻仍是問題多多,弄的陸軍司令卡納中將一提到「阿君」這兩個字就要問候印度國防科技部門的主管他老娘外加三代祖宗。印度自己造不出大口徑火炮,進口瑞典的FH-77B型155炮卻是毛病不斷,中國製造的PLZ45-155毫米榴彈炮一直賣到科威特。 在核子以及航天領域,印度自製的「烈火」洲際導彈的運載力只有中國DF-5型的1/5,最新型的DF-31/41在技術層次上要比「烈火」先進10-15年以上。中國即將發射宇宙飛船而印度在載人航天方面尚未起步。印度海軍計劃在2007年獲得首艘自製的核子潛艇,而中國自製的第二代核子攻擊潛艇093型的首制艇即將服役,該艇採用的高溫冷核反應爐技術是當代最先進的核動力系統,具有體積小、功率大、雜訊低等特點,就連美、俄也是剛剛掌握這一技術。最近中國中央電視台公開對外宣稱,在應用激光技術上,中國已經達到與美國同等級技術水平,敏銳的美國軍事情報部門馬上判研出中國已經開發出擊落衛星的星際激光武器,這種高科技軍備是印度人連想都不敢想的東西。 冷戰時期為了達到拉攏印度對付中美的戰略目的,前蘇聯給予印度大量的軍事援助。例如MIG-27戰斗轟炸機,除以本國軍隊裝備價格供給一批外還授權印度當局在本地生產。而付款期限長達17年,跟白給幾乎沒什麼兩樣。這使得印度當局有能力為其武裝部隊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大量換裝現代化米格戰斗機、防空導彈群、T-72坦克和各型作戰艦艇。同時出於武器來源多樣化,防止日後受制於人的目的,印度政府也向西方訂購武器裝備,但由於西方技術兵器過於昂貴,所以仍以蘇制軍火為主。 冷戰結束蘇聯解體後,克里姆林宮的新主人說什麼也經不起這樣的窮大方了,俄國的軍火製造商也不願意再做賠本買賣。既然是市場經濟了,就要按市場的規律辦,面對俄國人帳單新德里一下傻了眼,搞得好一陣子空軍的飛機上不了天,陸軍的坦克開不起來,海軍的軍艦出不了港,因為沒有零備件。其實這也是老天爺給印度一個機會讓他們好好反思一下過去,好走上發展經濟的正路,誰知印度政府不但不知悔改,反而變本加厲,學北朝鮮金氏政權,爆炸了幾顆核子武器來撐門面,同時狠下心來,一邊到國際上裝乞丐到處乞討援助,一邊給俄羅斯下了上百億美元的定單,這也是印俄兩國所謂「世紀協定」的由來。 根據協議印度空軍將獲得40架SU-30MKI推力矢量戰斗轟炸機,並獲准在國內生產200架,俄羅斯並將幫助改進135架MIG-21MF殲擊機,另外印度空軍還有可能購買MIG-AT教練機。海軍將購買前蘇聯太平洋艦隊「戈爾什科夫」號航母(俄國人稱為反潛巡洋艦)和K級潛艇,並在俄羅斯的幫助下發展核子攻擊潛艇。陸軍則引進「旋風」型火箭炮和包括S-300V地空導彈系統在內的防空武器系統,以及數百輛T-80型坦克。 上述軍火交易耗資100億美元以上,可以想像對於印度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中的窮國將造成何等的負擔。以MIG-29事件為例,印度空軍從1988年起就嚷嚷著要自行生產150架MIG-29,俄羅斯方面到是大力幫助,錢也花了不少,到1998年連一對翅膀都沒造出來。連印度報紙都覺得奇怪,整天吵吵著要主管航空工業的部長下台以謝國人。而與此同時中國引進生產的SU-27/殲-11,1998年就下生產線,可中國人卻不聲不響。 印度人總是自詡其購買俄制軍備較中國有優先權,某些不知內情的軍事觀察家也跟著瞎起鬨。其實以俄羅斯目前風雨飄搖的經濟狀況,有人買他的東西就已經阿彌陀佛了,就算俄軍方和政府內部有人以中國威脅論為借口反對向中國出售某些武器,只要軍工廠的領導人說一句:幾萬個工人沒飯吃,你來管吧!就能讓他們的頭大上10倍不止。 實際上在出售某些技術裝備的時候俄羅斯人確實給予印度的方便要多過中國,因為俄國人很清楚中國人的吸收能力太快,S-300才賣給中國沒兩天,中國就搞出個FT-2000來,而且往往只需要買一點樣品,中國自己就能仿出性能更優良的裝備。遠的不說就說QW-2防空導彈,從外形上與俄制SA-16幾乎一模一樣,重量還有所減輕,性能卻絲毫不差。據說是中國通過某前蘇聯國家獲得了幾個樣品,緊接著就開發出自己的產品。 對於這一點俄國人相當惱火卻也無可奈何,其實俄國人心裡清楚卻沒辦法,所以在對中國出售技術裝備的時候往往要求中國成批量購買,並且保證在一定時間內不得對外出口其中的技術。就拿SU-27/30的交易而言,俄羅斯就生怕中國再搞個FC-2出來和他搶市場,聲言中國自製的SU-27十五年內不得出口,而SU-30則更延長至25年。對於印度俄國人就相對寬松一些,因為他們知道就算印度人想搞也搞不出什麼新花樣來。對於這一點中國、印度和俄羅斯都清楚,只是不挑明而已。在武器系統的聯合開發上俄羅斯人則更願意與中國同行合作,例如合作研發用於21世紀的先進殲擊機和導彈武器等,因為俄國人清楚與中國合作能獲得穩定的資金來源,而這是印度方面所提供不了的。
D. 中國和印度軍力對比哪個更厲害
中國的軍事力量要比印度強很多很多。
中國陸軍總兵力:150萬人。坦克:8000輛。主戰坦克1000輛。大口徑火炮:超過10000門。
印度陸軍總兵力約42萬人。坦克:主戰坦克:3414輛。步兵戰斗車:БМП-1型350輛,БМП-2型1000輛。
中國空軍規模世界數一數二,大部分裝備較老。但同印度比,裝備並不差,數量是印度的2倍。戰力高於印度很多。
中國海軍規模也很大,有核潛艇,有洲際核打擊能力,戰力高於印度。印度唯一比中國多的是有兩艘輕型航母,戰力不強。
E. 中國和印度哪個更發達
你好,目前來說中國跟印度之間中國更加的發達一點。當然印度也是不容小覷的,有些人說印度也在這個世紀末成為世界的第一大國。
F. 比較印度和中國的綜合國力,哪個更強大
綜合國力的比較中國和印度的國力比較差距很大。
印度的人口超過12億多。
中國人口13 億多。
2011年印度GDP1.83萬億美元,(相當於中國2004年水平)
2011年中國GDP總量合7.3萬億美元
工業能力,
印度總體工業能力與水平尚較落後於中國,無論基礎還是高精科技,至少也有十到十五年的差距,不過,為數不多的超過中國的亮點就是印度的軟體工業等領先於中國。
軍事方面,
印度陸海空三軍總體實力相當於中國的百分之六十左右,
軍事工業更加落後,軍工能力約相當於中國的百分之四十左右。
只有相早的數據,2003年左右:
消費領域
行動電話
印度:2003年底擁有2800萬行動電話用戶,其中2003年全年新增1800萬。
中國:2003年底擁有2.7億行動電話用戶,其中2003年全年新增6000萬。
個人電腦
印度:2003年印度人只買了230萬台。
中國:2003年中國人買了1300萬台。
網際網路用戶
印度:1600萬。
中國:7800萬。
寬頻用戶
中國:1700萬。
印度:查不出來,估計是還沒有產業化。印度這個所謂的世界IT第二大國的信息化,看來也是完全沒有民眾基礎的空中樓閣——10億沒有被互聯網網羅的人民和25萬IT員工。
工農業領域
鋼鐵(反映工業基礎最重要的指標)
印度:2003年的鋼鐵產量不足2800萬噸(甚至比中國改革開放之前的1978年還要少)。
中國:2003年生產了大約2.25億噸的鋼鐵,並且另外進口了3500噸來滿足國內的基礎設施建設需要。
乙烯(石油化工的基礎原料,衡量一個國家化學工業發展水平的主要標志)
印度:約60萬噸/年,不僅在世界、也名落亞洲排行榜的孫山之外。
中國:約500萬噸/年,世界第5位,亞洲第3位。
水泥(另一項反映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指標)
中國:世界上55%的水泥由中國生產,2003年產量為7.6億噸。
印度:無可奉告。只有兩個相關數據:印度只有不到10%的路面被水泥或柏油硬化了,只有不到3%的房子是鋼筋混凝土結構。
借用化學概念,兩種原子在一定條件下生成化學性質完全不同的化合物分子。印度這個國家主要還是處於水和泥分開的原始狀態,他們之間還沒有反應條件。
石油(命脈資源豐富程度和工業發達程度指標)
印度:2003年生產了大約3600萬噸石油,並且即將面臨資源枯竭危機。
中國:2003年生產了大約1.6億噸石油,同年進口了大約1億噸。
汽車
印度:號稱100萬輛,估計是把人力、畜力之外的三個輪子以上的車全都算上了。
中國:420萬輛,2004年預計仍然保持30%以上的增速。
高速公路
中國:中國的高速公路(最少4車道,限速100公里/小時或120公里/小時)在2003年末達到了2.7萬公里,並且以每年近5000公里的速度在增加。
印度:2003年才開始對它的第一條高速公路進行規劃設計。
鐵路
印度:6萬多公里,世界第二位。但印度全國的鐵路體系並不統一,有寬軌和窄軌之分。同時,印度幾乎沒有對它的鐵路系統作過全面改造,現代化程度很低,很多地方還靠舉燈搖旗來指揮。
中國:不要忘記中國超過70%的國土是高原和山地,其中的成昆鐵路、青藏鐵路等均可以作為鐵路建設博物館,更有「磁懸浮」這種高精尖。
糧食
印度:是世界耕地面積排名第一的國家,耕地面積約1.6億公頃,比中國多得多。2003年生產2.5億噸糧食,人均糧食只有480斤/年。
中國:不管天氣如何,通常每年生產至少4億噸糧食,人均糧食達到650斤/年。
經濟成分
中國:農業佔GDP15%,工業佔52%,製造業佔35%,服務業佔33%(2001年數據)。
印度:農業佔GDP24%,工業佔27%,製造業佔16%,服務業佔48%(2001年數據)。
中國2003年工業增長16.8%,印度增長8%。
以上數據均來自世界銀行,如果說中國是工業化中期的國家,要注意增長的質量和代價,印度的首要任務則是不顧一切惡補工業化。
科技實力
說到科技,我們可以比較一下兩國的超級計算機,因為印度號稱世界第二大IT大國,因此這應該算是其強項。
中國國產的超級計算機名列世界第14位,而印度現在使用的最快的只排第105位,而且還是IBM生產的,印度的國產貨排第258位。中國聯想公司今年生產了一台超超級計算機,世界排名第4。
國際貿易
中國:2003年總額達到8400億美元(出口大於進口)。
印度:2003年總額為1540億美元(出口740億,進口800億,出口小於進口)。
這是中國貨(當然還只是廉價品,所以被戲稱為一億條中國褲子換一架美國飛機)橫掃世界,而中國人想見到印度貨不親自到西天(天竺)「取經」是取不來的原因。
社會發展領域
中國有13億人,印度的人口也已突破10億,並有望在40年內超過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上世紀80年代,兩國的人均實際收入不相上下。但到了2000年,根據世界銀行的數字,中國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國民收入是3920美元,比印度高70%。中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90年代以年均9%的速度增長,而印度只有4.1%。這種差別導致了一個國家的人均收入在10年內增長140%,而另一個國家只增長50%。
請看下面來自美國中情局2003年的資料:
印度的嬰兒死亡率:59.59‰。
中國的嬰兒死亡率:25.26‰。
印度的人均預期壽命:63.26。
中國的人均預期壽命:72.22。
G. 印度與中國誰更強
要看什麼方面了
科技方面:中國真比不贏印度,這點我們要承認
其他方面:中國完完全全領先於印度
H. 印度和中國綜合實力哪個更強
經濟總量印度比不上中國,但人均創造出的價值,人均的可支配收入,印度遠遠高於中國,這也是印度內功強於中國的主要表現,中國要想在綜合實力上超過,得花上最少20年的時間,而且前提是印度經濟發展原地踏步,停滯不前。
I. 中國和印度軍事實力哪個強
中國的軍事實力要遠超印度,毫不誇張的說,目前的印度還不配做中國的對手,我們50年前打敗過他們,50年後再打敗印度也是很容易的事。
J. it中國和印度那個更強
it技術方面,印度略強於中國。但是,印度的技術只限於理論,在製造上,我國要強於印度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