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學習印度佛教史
因為佛教從印度傳入
佛經中很多話語 都是翻譯
不學習印度佛學歷史
你連簡單的 南無阿彌陀佛 都不知是什麼意思
㈡ 印度產生佛教,為什麼本地人更信印度教呢
位於我們鄰國的印度,是個擁有幾千年文明歷史的國家,因此到現在為止,當地還保留著很多傳統的文化,其中信教就是一個很常見的現象了,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印度產生佛教,為什麼本地人更信印度教?其實另有故事!
3:宣傳方式不同
為什麼印度的佛教會沒落呢?其實和它的宣揚方法有關,在過去,印度的佛教雖然很出名,不過它卻是十分低調的,不為出名而出名,而是為了信教而信教,大部分信仰佛教的和尚們都是安安分分的待在寺廟中念經普度眾生。而印度教,除了念經之外,還經常到處向人們宣揚,讓更多的人知道它的存在,
久而久之,通過宣揚的印度教就更多人知道,而默默無名的佛教則更少人知道,所以信仰佛教的人就更少了。是不是很有意思的故事,好好念經普度眾生,反而不被人知道!
㈢ 連佛教的發源地印度,都拋棄了佛教,為什麼有些中國人要信佛教呢
世上所有人事物都講一個緣字,緣盡了就散了。印度教,好像就是過去的婆羅門教,按歷史的推論,比佛教要早得多,在印度可謂樹大根深,歷史悠久。佛教在中國發揚光大直至今日,而在印度,也許就是緣分沒了,所以絕大部分還是信原來的印度教了。您也可以這么理解,當年釋迦牟尼創立佛教,不少東西也是從印度教學來的呢
阿彌陀佛!一切皆不離因果因緣。世間萬法萬相都是這樣,只要有生起,就會不滅失。任何一個地方,任何一件事都是這樣的道理。印度當時的眾生有福報能感招到佛陀的出世,能因佛法而受益,這來自因果因緣。但這些也是生滅不斷的,不會恆久。
同樣的道理,佛法在中國的興起與傳播,也離不開因果因緣的道理。同樣也不是永久存在的。因緣聚合而興,因緣散失而滅。一切都在生、住、異、滅的規律之中,佛法制傳播也是這樣的道理。
雖然,佛法的傳播也要經歷正法時期、像法時期、末法時期和無法時期,也要逐漸散失。佛法的傳播雖然不存在了,但是佛法所揭示的道理,一直都在,只是不被我們了解罷了。
仁者能把這個問題想清楚,你上一個提問也就明白了!什麼時候有什麼的現象,一定離不開因果因緣!
㈣ 印度的佛教為什麼要傳入中國還有那麼多人信中國不是有宗教為什麼要信外來的宗教還把當成自己的國家宗教。
哈哈 很簡單啊 古時候 中國的文明是當得起世界中心的 聰明人太多了 佛教卻混的不太行 畢竟本身教義就不咋地 可是耐不住引入中國後被中國反過來影響和詮釋 一代代的 的確多了很多智慧和閃光點 也很符合統治者需求 就像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結果不起眼的儒家摘了桃子一樣
總之入了我大中華就是我大中華的東西了 不用糾結佛教起源地在哪的 印度直接沒佛教了 西藏密宗直接和邪教一個樣子~ 普通老百姓 念念禪宗的就行了 都是中國的智慧 幾千年思辨下 都是中國智慧 和外國已經沒關系了
㈤ 古時候是不是印度比中國發達為什麼中國要去印度取經學習呢
發達到不見得,所說的取經指的是求取佛經,應為佛教的發源地是古印度,所以後世的許多僧人認為只有到達印度才能學習到比較純正的佛法,所以去印度取經。
㈥ 古印度為什麼那麼繁榮幾乎歐洲和中國都知道它的存在,中國的唐朝都去學習印度的佛教,現在的印度為什麼
現在的世界靠慾望和貪婪驅動,印度人太佛系了,沒有太多爭強好勝的人,所以拼不過別國,但印度的體量在那擺著,經濟總量超過英美法日只是時間問題。還有印度的體制在效率方面天然弱。
具備大國潛力的基礎是國土面積和人口基數,從這個層面來看,只有中印美歐(前提是歐洲統一)才有這個資本。然後非洲南美是潛在候選。
㈦ 學習印度佛教史有什麼意義
意義就是你能更深入透徹的了解佛教的起源和發展,向著放棄皇權和榮華富貴的悉達多太子學習,憐憫一切眾生,早日開悟離苦得樂
㈧ 佛教起源於印度 但是現在為什麼大多數印度人信奉印度教呢
印度是一個信奉多種宗教的國家,影響最大的是佛教,創立最早的是婆羅門教。你能否想到,印度教在8世紀末和9世紀期間,曾大大超過佛教的影響而居於優勢。
印度教形成於8世紀,它是綜合各種宗教,主要是婆羅門教和佛教信仰產生出來的一個新教,得到了當時印度上層人物王孫貴族的支持。印度教繼承婆羅門教的教義,仍信仰梵,並對存在著造業、果報和輪回的觀點,贊成和積極發揮。但並不同於婆羅門教的教義、教規等。首先,婆羅門教原是一個多神教,而印度教是一個具有相當特殊性的神教。印度教也信仰多神,但在多神中應以梵天、毗濕拏、濕婆三神為主神。認為,梵天是主管創造世界之神;毗濕拏是主管維持世界之神;濕婆是主管破壞世界之神。在三個主神中,又往往把毗濕拏或濕婆立為一個主神,其他神都在其下,並都是這兩個神之一的化身,所以是具有特殊性的神教。其次,印度教吸收了佛教禁慾的主張,並把釋迦牟尼吸收為其主神的化身之一。再次,印度教也普遍建立起僧團和寺廟。婆羅門教初無寺廟,公元一世紀左右才開始有點零星廟宇。印度教自建立起,它的祭祀活動在寺廟舉行,有些慶典祭祀還有專門的舞蹈者跳祭神舞,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人,形成了盛大、熱烈的場面。因此,產生的影響也就越來越大。最後,在哲學上,是以一個更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為基礎。提出這一體系的是8世紀吠檀多哲學大師商羯羅。他創立了不二論,即一元論學說,認為除宇宙精神梵以外沒有任何真實的物,梵和個人精神是同一的、「不二」的。為人們指出了如何擺脫虛妄,達到真實的道路。在他看來,物質、個人靈魂、具有人性的神又都是存在的,但從總的真理的意義上來說,這一切都是幻覺,是梵以幻力進行了神秘而不可喻解的作用的結果。他認為,把幻象當成真有,是以人自身的無知無明為條件的。並強調指出:「只有智者可以透過它看到它背後除了唯一實在的梵以外無它物。」在商羯羅的眼裡,人的本我,也即他的不死的靈魂,他的精神,在本性上是與最高實在梵完全相同,人生的目的,就是摒虛幻不實的物質世界,使人的本我與梵合一。至此便可以擺脫痛苦的世世輪回,進入神妙而又銷魂的純粹極樂狀態。鼓吹解脫之道是在心智上進行多方面的修養,逐步做到能區分永恆的東西和無常的東西,控制自己的感官,放棄對於世間物質的執著,熱心嚮往與梵的結合,通過冥想梵我如一的真理獲得堅定的信仰。商羯羅就是以這一客觀唯心論的哲學理論,引導人們崇尚印度教。他還親自組織了一些重要的宗教活動。並在印度建立了四個聖地和仿照佛教僧團成立了「十名教團」印度教組織。這在最終擊敗佛教起了很大作用。
印度教為什麼在很長的一個歷史階段中,在印度的影響超過任何宗教呢?除上面所指出的吸收各教經驗、革新教義和有理論作指導外,還有如下幾個原因:第一,種姓制度廣泛、有力地支持著它。印度教教義規定:教徒必須是一定種姓的成員並遵守有關種姓制度的規則和習慣,印度教維護種姓制度。因此,它自然得到堅持種姓制度的成員們的支持。第二,印度教教義有很大的伸縮性,因此適應性很強。一些地區的地方神本來只有地方的獨特性,不屬於印度教,但一下子即可解釋為印度教一個主神的化身或仆從,就把它也歸入了印度教。第三,支持各國統治集團,因而也得到各國統治集團的保護和支持。印度教教義宣揚,人的行為道德與否,要看與統治階級法律要求是否相合,宣稱每一個人都要按照法律對於不同人的要求行事,完成自己的社會職責。這對維護各國統治集團是有極大幫助的,所以它也就得到了統治集團的支持。第四,印度教把自己植根於印度封建社會之中,容易被人們接受。印度教除社會既成關系外,對其信徒幾乎並無其它宗教束縛。這些,大概就是印度教曾在當年盛極一時和印度教至今還在印度富有生命力的原因之所在吧。
【轉】
㈨ 佛教發源於印度,為什麼印度人信印度教它與佛教有何淵源
先來解釋一下印度,現在大多數中國人對印度的認知是南亞地區的一個國家。其實,這種對印度的認知是不全面的!佛教起源於印度也興盛於印度,至今印度都保留著許多得佛教遺跡,其中就有5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了世界文化遺產,然而奇怪的是印度人多信仰印度教,信仰佛教的越來越少,今天的佛教在印度成了小眾宗教,教徒只要800萬人左右,印度人口遠遠超過緬甸泰國,但是佛教教徒卻小於兩國,甚至都少於日本。
印度教區別於佛教的還有一點,就是相對於佛教的眾生平等,印度教更契合種姓制度和世襲的職業分工。印度教的精英婆羅門階層比起相對出世的佛教,不僅不需要民眾的布施即可自給自足,這是佛教在教義上失去對民眾的吸引力後,印度教能夠迅速取而代之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