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華嚴經》主要講的是什麼
《華嚴經》主要講的是佛經,從全經內容看,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是講毗盧遮那佛依正庄嚴境界;第二是闡明了如何從凡夫到成佛的歷位,需要圓滿哪些行願;第三部分以善財童子南遊,一生成辦,入普賢三昧,證入毗盧性海。
《華嚴經》為大乘佛教重要經典之一,是釋迦牟尼佛成道後,於菩提樹下為五比丘僧及文殊、普賢等大菩薩所宣說,經中記載佛陀之願行果德,並開顯種果無盡,事事無閡之妙旨。
(1)印度教的經書叫什麼擴展閱讀:
《華嚴經》漢譯本有三種
一、東晉佛馱跋陀羅的譯本,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為區別於後來的唐譯本,又稱為"舊譯《華嚴》",或稱為《六十華嚴》。
二、唐武周時實叉難陀的譯本,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又稱為"新譯《華嚴》",或稱為《八十華嚴》。
三、唐貞元中般若的譯本,也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四十卷,它的全名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簡稱為《普賢行願品》,或稱為《四十華嚴》。
『貳』 中道經能代表整個印度教或梵嗎
不知道中道經是什麼經文,但是印度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信仰組合,主要的三個教派所追求的人生目的有著極大的不同,甚至是逆向的,毗濕奴派最平和,追求的是祭祀,奉獻和守戒,濕婆派追求的是苦修,絕對奉獻和滅欲,而性力派一部分是追求感官享樂,極欲主義,所以,沒有什麼書可以完全代表整個印度教,能代表印度教的必須是一整套書,基礎部分是四吠陀本集,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梵作為印度最高哲學體驗是屬於所有印度宗教思想的,並不獨屬於印度教,可以代表各派梵體驗的也是一整套書,合稱奧義書,再加上與奧義書同樣重要的薄伽梵歌(本是摩訶婆羅多中的一章,由於哲學內容非常重要被單獨抽出來崇信),我國出過50奧義書和十大奧義書這類的譯文,翻譯了最重要的章節,而薄伽梵歌則有大量的出版;
『叄』 金剛經是在什麼時候發現的
金剛經」是大乘佛教最受尊敬的文本之一,也是世界宗教文學的寶石。
金剛經是一個簡短的文字。典型的英語翻譯包含大約6,000個單詞,普通讀者可以在不到30分鍾內輕松完成。但是如果你問十位佛法教師它是什麼意思,你可能得到十個不同的答案,因為鑽石無視字面解釋。
梵語中的經文,Vajracchedika Prajnaparamita Sutra,可以被大致翻譯為「鑽石切割完美的智慧經」。Thich Nhat Hanh說這個標題意味著「鑽石可以消除痛苦,無知,錯覺或妄想」。它有時也被稱為Diamond Cutter Sutra或Vajra Sutra。
Prajnaparamita Sutras
鑽石是早期大乘佛經的大型經典,稱為Prajnaparamita Sutras。Prajnaparamita意為「完美的智慧」。在大乘佛教中,智慧的完美是對sunyata(空虛)的實現或直接體驗。該心經又是般若佛經之一。有時這些經文被稱為「般若」或「智慧」文學。
大乘佛教傳說說,Prajnaparamita Sutras是歷史上的佛陀對各個門徒的支配。然後他們被隱藏了大約500年,只有在人們准備好向他們學習時才會發現。然而,學者們認為它們是從公元前1世紀開始在印度寫成並持續了幾個世紀。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文本中最古老的版本是中文譯本,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年初。
Prajnaparamita Sutras的幾個文本從很長到很短不等,通常根據編寫它們的行數來命名。因此,一個是25,000行中的智慧完美。另一個是20,000線的智慧完美,然後是8,000線,依此類推。鑽石是300行智慧的完美。
在佛教中經常教導的是較短的Prajnaparamita經典是較長的經文的蒸餾,並且最後寫的是簡短和高度蒸餾的鑽石和心經。但是許多學者懷疑較短的經文是較舊的經文,較長的經文是詳細說明。
金剛經的歷史
學者們認為,金剛經的原始文本是在公元2世紀的某個時候在印度寫的。據信Kumarajiva在公元401年首次翻譯成中文,而Kumarajiva文本似乎是最常翻譯成英文的文本。
梁朝皇帝的兒子趙明(501-531)將「金剛經」分為32章,每章都有一個標題。盡管譯者並不總是使用王子明的頭銜,但這一章的劃分至今仍保留下來。
「金剛經」在禪宗(禪宗)的第六族長慧能(638-713)的生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據Huineng的自傳記載,當他是一個在市場上賣柴火的青少年時,他聽到有人背誦金剛經,並立即開悟。
據信,金剛經在8世紀末或9世紀初從梵文翻譯成藏文。翻譯歸功於蓮花生大士的一位名叫Yeshe De 的弟子和一位名叫Silendrabodhi的印度學者。在阿富汗巴米揚的一座佛教寺院的廢墟中發現了一部更古老的「金剛經」手稿,用G陀羅語寫成。
世界上最古老的日期書
公元868年,金剛經的完整木版印刷卷軸是保存在中國甘肅省敦煌附近一個密封洞穴中的幾個文本之一。1900年,一位中國僧人Abbot Wang Yuanlu發現了通往洞穴的密封門,1907年,一位名叫Marc Aurel Stein的匈牙利英國探險家被允許進入洞內。斯坦因隨機選擇了一些卷軸並從Abbot Wang購買。最終,這些卷軸被帶到倫敦並送到了大英圖書館。
這將是幾年前歐洲學者認識到「金剛經」卷軸的重要性,並意識到它有多久了。它是在古騰堡印刷他的第一部聖經之前近600年印刷的。
佛經是關於什麼的
該文描述了佛陀居住在Anathapindika的小樹林中,有1,250名僧侶。大多數文本都採用佛陀與名為Subhuti的門徒之間的對話形式。
人們普遍認為,「金剛經」主要是關於無常。這是因為在最後一章中的一個簡短的經文似乎是關於無常的,並且經常被誤解為對它之前的31個神秘章節的解釋。然而,要說「金剛經」只是關於無常,那就不公平。
「金剛經」中的經文闡述了現實的本質和菩薩的活動。在整個經文中,佛陀指示我們不受概念的約束,甚至是「佛陀」和「佛法」的概念。
這是一篇深刻細致的文本,並不像教科書或說明書那樣被閱讀。雖然慧能在第一次聽到經文時可能已經實現了啟蒙,但其他偉大的老師卻說文本慢慢向他們顯現。
『肆』 吠陀經的簡介
印度是個古老的宗教國家,貫穿印度文化的各方面,遍及家庭和社會,對於生活在印度的一般人來說,宗教既是的一種體現,也是靈魂具有的深奧、復雜的體現。印度10億人口中超過80%的人是印度教徒,歷史學家一致認為:印度是世界上最早記載神秘主義的國家之一。《吠陀經》也被稱為《天啟經》,因為印度教傳統認為:《吠陀經》是至尊主本人發出的,它是永恆的存在。吠陀知識先是由至尊主傳授給這個宇宙中負責創造的梵天神,然後通過古代的先知毗濕奴將永恆的真理傳遞給世人,再以師徒相傳的方式小心謹慎地留傳下來。所以它是一種人類直接聽聞上天啟示的經驗,而不是由任何凡人的思想所完成。
著作吠陀經的時代被稱為印度的吠陀時期。它使用比印度梵語更為古老的語言,稱為吠陀梵語。《吠陀經》原本是部極長的,為了使人們容易接受,在傳承過程中漸漸被分成《梨俱吠陀》、《裟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闥婆吠陀》四部,這四部《吠陀》文獻合稱「本集」,由祭祀儀式中奉獻給眾神的頌歌構成。本集又進一步分類,形成了三種經典:《梵書》、《森林書》、《奧義書》,這三種文獻可以理解為指導解釋宗教儀式、蘊含豐富的神學思索的。《吠陀經》還有許多補充性的書籍,輔助吠陀研究中包括了語音、語法、詞源、韻律、天文、醫學、音樂舞蹈、軍事、建築等科學論著,和超過108部以上的奧義書,以及十八部著名的往世書等等。
成千上萬部吠陀經典的內容都是用詩記載的。這些詩嚴格遵守詩歌的結構及、格律的規則,而且包含各種主題的信息:從醫療、農業到對高等星球和低等星球上的時間概念;從瑜伽和冥想的技巧,到居士的注意事項,以及素食佳餚的;從對政府組織結構的詳細解釋,到對興建和裝修廟宇或住房給予一流的指導。 《奧義書》是吠陀經的最後部分,啟示出精神上極為深奧的真理。《吠陀經》中的108種均為非常重要的文獻,因為它們為幾個世紀里所涌現的眾多印度教哲學流派的靈感源泉。是被印度教徒尊奉為表達了恆定不變的自我,依其業行而在肉體之間轉移思想的第一批文獻典籍。
它包括很多具體的經典,通常的說法包括「四吠陀」,分別是:梨俱吠陀(贊頌明論 ,Ṛgveda)、娑摩吠陀(歌詠明論,Sāmaveda)、耶柔吠陀(祭祀明論,Yajurveda)、阿闥婆吠陀(禳災明論,Atharvaveda)、更廣義的說法,還包括解釋吠陀之經書。如「Samhita」「梵書(Brāhma?a)」、「森林書(āra?yaka)」、「奧義書(Upani?ad)」、「薄伽梵歌(Bhagavad Gītā)」等。
『伍』 印度的婆羅門教的和印度教中,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經典是《正理經》判斷對錯
不是。
吠陀是「知識」、「啟示」的意思。"吠陀"用古梵文寫成,
吠陀哲學是印度宗教﹑哲學及文學之基礎,也是是婆羅門教和現代的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經典。
『陸』 什麼是梵文
梵文
拼音 fan第四聲 wen第二聲
(संस्कृतम्)(samskŗtam),不僅是印度的古典語言,也是佛教的經典語言(悉曇體)。梵文佛典起初是書寫於貝多羅樹葉上,故又稱「貝葉經」。 梵文為印度雅利安語的早期(約公元前1000年)名稱。印度教經典《吠陀經》即用梵文寫成。其語法和發音均被當作一種宗教禮儀而分毫不差地保存下來。19世紀時梵語成為重構印歐諸語言的關鍵語種。唐僧(唐三藏法師)玄奘取經時的經書是用梵文寫的。
梵文對現代漢語的影響:隨著佛經的翻譯,很多梵文詞彙進入了漢語,如:佛、菩薩、菩提、涅盤、覺悟、禪定、剎那等。新疆的焉耆回族自治縣最初叫ageni,源於古印度的「火」字。
編輯本段梵文字母及拼寫規則
梵文從十二世紀開始使用天城體字母,每個輔音字母都含固定的母音a音,輔音與其它母音拼寫的時候,將母音符號分別寫在字母的前面、後面、上面或者是下面。
表示純輔音、鼻音或呼氣音的時候使用符號表示。
當母音出現在單詞前面的時候使用獨立的母音字母。
每個梵文字母頂部都有一條橫線,拼寫的時候把字母連在一起。
編輯本段梵文的輔音串字母
輔音串字母在梵文里,如果有兩個以上的連續的輔音出現,就用半個輔音字母或者是輔音字母的其中一部分緊密結合在一起,組成輔音串字母,輔音串字母的輔音數目是兩個起五個止,輔音串字母一般可以將包含的輔音辨別出來,但有的輔音串字母辨別困難,必須要強記,梵文一共有一千多個輔音串字母,輔音串字母是學習梵文拼寫的主要難點。
編輯本段梵文中名詞的格與數
梵文中的名詞有八種格:(梵文稱第一格至第七格, 最後為呼格,其順序是固定的。)
第一 主格(Nominative),
第二 賓格(Accusative),
第三 用格(Instrumental),
第四 與格(Dative),
第五 來格(Ablative),
第六 屬格(Genetive),
第七 位格(Locative),
呼叫 呼格(Vocative)。
其中除用(工具)格外,其他七格都和拉丁文中的格對應,用法也相似,而工具格則可以在俄語中找到同類。
梵文中的名詞也有數的變化,除了單數(Singular)和復數(Plural),還有一種數叫做雙數(Dual),用來指「兩個」人或事物。
於是8種格×3種數,每個名詞就有24種變化。
比方說一個名詞शिव(shiva),這只是個基礎詞,其他的變化如下(以[單數]為例):
主格:शिवः(shivah)
賓格:शिवं(shivam)
用格:शिवेन(shivena)
與格:शिवाय(shivāya)
來格:शिवात्(shivāt)
屬格:शिवस्य(shivasya)
位格:शिवे(shive)
呼格:शिव(shiva)
陽性名詞 「佛」 buddha 字(一般陽性名詞)的三種數、八個格的變化形式如下:
單數 雙數 復數
主格 buddhah buddhau buddhāh
賓格 buddham buddhau buddhān
用格 buddhena buddhābhyām buddhaih
與格 buddhāya buddhābhyām buddhebhyah
來格 buddhāt buddhābhyām buddhebhyah
屬格 buddhasya buddhayoh buddhānām
位格 buddhe buddhayoh buddhesu
呼格 he buddha he buddhau he buddhāh
中性名詞「水果」 phalam 字(一般中性名詞)的三種數、八個格的變化形式如下:
單數 雙數 復數
主格 phalam phale phalāni
賓格 phalam phale phalāni
用格 phalena phalābhyām phalaih
與格 phalāya phalābhyām phalebhyah
來格 phalāt phalābhyām phalebhyah
屬格 phalasya phalayoh phalānām
位格 phale phalayoh phaleşu
呼格 he phala he phale he phalāni
陰性名詞「光明」 prabhā 字(一般陰性名詞)的三種數、八個格的變化形式如下:
單數 雙數 復數
主格 prabhā prabhe prabhāh
賓格 prabhām prabhe prabhāh
用格 prabhayā prabhābhyām prabhābhih
與格 prabhāyai prabhābhyām prabhābhyah
來格 prabhāyāh prabhābhyām prabhābhyah
屬格 prabhāyāh prabhayoh prabhāņām
位格 prabhāyām prabhayoh prabhāsu
呼格 he prabhe he prabhe he prabhāh
陽性名詞「聖人、寂靜修士」 muni (即以i結尾的陽性名詞)的三種數、八個格的變化形式如下:
單數 雙數 復數
主格 munih munī munayah
賓格 munim munī munīn
用格 muninā munibhyām munibhih
與格 munaye munibhyām munibhyah
來格 muneh munibhyām munibhyah
屬格 muneh munyoh munīnām
位格 munau munyoh munisu
呼格 he mune he munī he munayah
陰性名詞「思想、聰明」 mati (即以i結尾的陰性名詞)的三種數、八個格的變化形式如下:
單數 雙數 復數
主格 matih matī matayah
賓格 matim matī matīh
用格 matyā matibhyām matibhih
與格 matyai matibhyām matibhyah
來格 matyāh matibhyām matibhyah
屬格 matyāh matyoh matīnām
位格 matyām matyoh matişu
呼格 he mate he matī he matayah
陽性名詞「父親」 pitri(以ri結尾的陽性名詞)的三種數、八個格的變化形式如下:
單數 雙數 復數
主格 pitā pitarau pitarah
賓格 pitaram pitarau pitriin
用格 pitrā pitribhyām pitribhih
與格 pitre pitribhyām pitribhyah
來格 pituh pitribhyām pitribhyah
屬格 pituh pitroh pitriiņām
位格 pitari pitroh pitrişu
呼格 he pitah he pitarau he pitarah
陰性名詞「母親」mātri (以ri結尾的陰性名詞)的三種數、八個格的變化形式如下:)
單數 雙數 復數
主格 mātā mātarau mātarah
賓格 mātaram mātarau mātriih
用格 mātrā mātribhyām pitribhih
與格 mātre mātribhyām mātribhyah
來格 mātuh mātribhyām mātribhyah
屬格 mātuh mātroh mātriiņām
位格 mātari mātroh mātrişu
呼格 he mātah he mātarau he mātarah
編輯本段簡單梵文例句
मम नाम रामः
mama nāma rāmah.
My name is Rāma.
我的名字是拉瑪。
這個句子里,mama表示「我的」,nāma就是「名字」的意思,它是一個中性名詞。rāmah是一個陽性名詞,因為其結尾是一個H(मः)。在這里,它代表一個男性的名字。在這里,rāmah是主格。另外,梵文里很少出現系動詞「是」。
在梵文句子里,各個單詞之間不用空格隔開,就像日語一樣。不過為了解釋方便,在這里暫時隔開。實際上梵文天城體是這樣的:
योगश्चिटवृटिनिरोधः
Yogaś citta vritti nirodhah
Yoga is the suppression of the modifications of mind.
其實這個句子包含著四個單詞:
योगः yogaH = Yoga
चिट citta = mind
वृटि vritti = modifications
निरोधः nirodhaH = suppression
利用格的概念,這四個名詞就組成了上面的句子。其中有一個音的變化,就是yogaH和citta連接的時候,aH+ci變成了ashci的音,這是為了發音的方便,也使得梵語成為一種韻律優美的語言。
關於梵文的神話傳說
天城體字母,因為有悠久拼寫梵文的歷史,被世界人民稱為梵文字母,天城體字母是得到印度佛教界及國際公認書寫梵文的標准字母。天城體,梵文是Devanagari 直譯是天上的城市,為什麼叫天上的城市呢?因為按照印度的觀點,梵文字母是由天神「梵天」所創,梵天,即中國人俗稱「大梵天」,梵文是天上的神靈所用的文字。梵文字母中的每個字母代表了一種力量源泉,在印度,人們修煉「瑜珈」的時候,也常常冥想著梵文字母。在印度文字史上,梵天創造的書寫格式,是詞和詞之間沒有空格隔開,所以古代書寫的梵文及抄寫的《吠陀》等神聖文獻,詞與詞之間沒有空格,直到近代,正統的「梵文」和「印地文」詞與詞之間也是沒有空格的。自從現代西方書寫格式傳入印度後,印度才開始模仿西方的格式,詞與詞之間才用空格隔開,但這破壞了梵天創造的書寫格式。右圖為中國梵文專家錢文忠的梵文書法《心經》。
編輯本段梵文的現狀
梵文在印度和尼泊爾並沒有滅絕,梵文及梵語是現今印度23種官方文字及官方語言之一,直至二十世紀初梵文還是尼泊爾的官方語言之一,梵文是印度和尼泊爾「佛教界」和「印度教」高級僧侶的交流語言,在印度有數份用梵文出版的報章和雜志,1991年印度普查結果以梵語作為母語的人口有49,736 人,1961年印度普查結果以梵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有194,433人。
編輯本段古悉曇梵字(梵文悉曇體)
古大德如玄奘大師(唐僧), 去印度取經,歷經千辛萬苦,九死一生才把悉曇梵文的經典帶回中國。 當他們看到用悉曇梵文書寫的經典時, 那種悲喜交集的感覺,我們是無法體會的。
現在,在學校,佛學院中教授的梵文大多為現代或近代天城體梵文,並非古悉曇梵文,今天也只有在日本高野山,才能學到完整的古悉曇梵文。
眼下有不下學人,妄自尊大認為悉曇梵字是古人書寫時的錯誤,他不知道早在南北朝時,悉曇梵文就傳入中國,從公元七世紀前後,都是使用悉曇體。悉曇梵文也是佛教的標志性梵文。
但隨著後來,中國發生歷史事件,導致梵文悉曇體逐漸消亡,而日本空海法師卻從青龍寺惠果大師那裡繼承了悉曇梵文,故帶回日本。由於古代天皇將東密高野山的內容視位國寶,所以就是日本民間都沒有流傳,只有在貴族中才能學習到,至今高野山的完整悉曇梵字,也只有親去那裡學習過的人才能全部掌握。故請諸君明鑒,不要因為缺少對這種梵文的認知或者聽某些學者的觀點就誤認其是錯誤的字體,要知道在梵文歷史中,比起天城體,悉曇體無疑要早的多的多,都有歷史文獻為證。如果悉曇梵文是錯誤的,那請問玄奘大師從印度帶回來的是什麼?如果是錯誤的,玄奘大師如何翻譯出如此浩瀚的經典?所以當明白,梵文也分舊式和新式,現在大使用新式卻不能因此而忘記舊有的梵文所作的貢獻!
悉曇梵字,也是梵文重要的組成部分,佛教中用來觀想,大多用的都是悉曇梵字,在日本東密的總本山高野山,就流傳著世界上最為標準的悉曇梵文,從唐代唐密傳入日本,至今依然留傳著,屬於最古老的悉曇梵字!
悉曇梵語siddham 或 siddhām。又作悉旦、悉談、肆曇、七旦、七曇。意譯作成就、成就吉祥。即指一種梵字字母,乃記錄梵語所用書體之一。在梵字字母表或綴字法十八章之始所揭出之歸敬句中,意表『令成就』之梵語,記為悉曇或悉地羅窣睹(梵siddhirastu )。於是『悉曇』成為字母之總稱,『悉地羅窣睹』為『悉曇章』之意義。又悉曇轉為總稱有關印度之聲字;亦與『聲明』、『毗伽羅論』同義。
西元第七世紀以前,悉曇文字業已盛行於印度,我國於南北朝時,悉曇文字經由譯經者傳入,並被國人接納學習;唐代有義凈之《梵語千字文》、智廣之《悉曇字記》、一行之《字母表》各一卷等著作。約於奈良朝以前傳至日本。在我國,梵字之書體及字母稱作悉曇,而稱梵語文法、語句解釋等為梵音或梵語,以此加以區別。但日人除了稱梵字之書體為悉曇外,更廣泛地包含梵語書法、讀法、文法等。
但苑咸『三點成伊』的話,和現在所傳悉曇梵字相合。印度字體有種種變化。西元四世紀時,所謂笈多(Gupta)派的字體漸漸流行。是一種銳角型、首楔而尾尖的字體。日本法隆寺所藏貝葉兩片——《心經》和《尊勝陀羅尼》(六世紀物),跟佛陀伽耶的碑文(六世紀末)都是這種字。中國相傳的悉曇字體,也屬於這一系。到了七世紀時,所謂Nagari字體開始出現,十世紀以後大為盛行,一直到今天。字體和笈多系頗有不同,並且字母上部都畫一道橫線。現在的梵文字母還是如此。因此悉曇體也是有其歷史淵源的,並非憑空捏造。
(一)按智廣『悉曇字記』所記,就廣義而言,悉曇為摩多與體文之總稱,狹義則是指摩多十二韻。摩多,為梵語 mātrikā 之音譯,即『母』之義,又作韻,指母音字,計有十六字(參照第一表);其中較為罕用之紇里(ri)、紇梨(rī),里(li)、梨(lī)等四字,稱作別摩多;余者稱作通摩多或悉曇十二韻、悉曇十二章。同時隨韻之阿母(am)與止音(止聲)之阿喝(ah) 系為阿(a)之轉化,並非為本來之韻,從十六字中除去,則成為十四音。此二字因介於摩多與體文之間,故稱界畔。體文,為梵語vyañjana之音譯,即子音字附加摩多之點畫以作諸種字之本體,稱為體文。所謂『點畫』,乃子音附加摩多時,使用摩多之簡略形,其形像似於漢字點畫,故稱之。
體文有三十五字(參照第一表),首先之二十五字中,各五字依發音部位,順次稱為牙聲(喉音)、齒聲 (齶音)、舌聲(齗音),喉聲(齒音),唇聲(唇音),稱為五類聲(五五聲、相隨聲)。以後之十字合稱遍口聲(滿口聲),遍口聲意即『使口中全部發音之聲』。其中,濫蛒(llam)即由二個寏(la)所合成,為二個同一字重復合成的當體重字(合成字、復合字)之例子;又乞灑嵖(kșa)即觗(ka )與筪(șa)所合成,為二個異字相疊合而成的異體重字之例子,故已非原本之字母。
古來論及悉曇,關於每一字母皆立形(書體)、音(發音)、義(意義)三門。字音有中天竺、南天竺二傳,同時亦包含連聲法(如二語相連結之音韻變化)。字義,系為便於記憶,賦予字母或合成字一定之意義,稱為字門。悉曇原為表音文字,而非表意文字,故每一字並無意義,然印度人自幼背誦字母有一種方法,例如『阿(a)字本不生(梵語anutpāda 之意譯)』,即選擇在一語開頭或一語之中,含有阿字母之語,或選擇由字形等可聯想之語詞,以便於記憶,如此字母即含有一定之意義。
佛教有五十字門、四十二字門等說;密教最重視此說,真言之字句立字相與字義二門,而在各字加有淺略與深秘兩種解釋,主張聲字實相之說。關於悉曇五十字門之字義,據《金剛頂經》、《文殊問經》、北本《大般涅盤經》卷八等所說,有所差異。密教主張五十字門悉為法爾之法曼荼羅,乃是遍滿三世十方,絕對不變者,其配列如第一表所示,又日本之五十音假名之排列即是仿效此梵字字母之順序而作。悉曇四十二字門之說見於《大品般若經》卷五等,又稱四十二字陀羅尼門。所謂文字陀羅尼,並非如五十字門之說字母等為目的,是故其文字配列並不若五十字門之整然,且缺少母音字十五與子音字四,而加另外之十一重字(合成字、復合字),其配列如第二表所示。
第二表 悉曇四十二字門 備註:此表不包含在五十字門中之十一重字。然與五十字門共通者,請參照五十字門。又上記中, (14) 吒(șţa), 又作吒、瑟吒、史吒。障礙(stambha 或 șţambha )、折伏之意。 (21)(sva), 又作波、鎖、濕波、濕縛、娑縛。善、安隱(svasti)之意。 (26) 哆(sta), 又作侈、薩多、娑多、娑哆、屍癉、沙多也阿。有(asti)、昏沉(styāna)、邊等意。 (27)若(jña),又作壤、娘、惹、枳穰。智、智慧(jñāna)之意。 (28)托(rtha),又作他、伊陀、辣他、啰他、吒呵、曷啰多。義(artha)之意。 (31)摩(sm),又作魔、娑摩、娑莽、颯磨、濕么。念、憶念(smriti)、石(asma)等意。 (32)火(hva),又作叵、火婆、訶婆、訶縛、嗑縛、沙波。喚來(hva, hvaya)、而得至信、不可分別等意。 (33) 嗟(ts),又作蹉、縒、哆娑。慳(mātsarya)、盡滅、死亡、勇猛、勇健性等意。 (38)歌(ska),又作塞迦、娑迦、屍迦。蘊、聚(skandha)、法性等意。 (39)醝(ysa),又作逸娑、也娑、拽娑、夷娑、闍、嵯。衰老之意。 (40)遮(śca),又作嗟、酌、伊陀、是侈、室者、室左。不動(niścala)、未曾有(āścarya)之意。
(二)悉曇字母之綴字、合字、連聲等法則,從迦迦章(體文除『濫』外,三十四字之每一字皆加十二摩多,即作四〇八字)乃至孤合章等十八章,此稱為悉曇十八章、悉曇十八章建立或悉曇切繼等。一般稱集合字母及重字之例者為悉曇章(如前述之悉地羅窣睹),字母表又稱摩多體文。
(三)有關悉曇相承之系譜,台密派據安然悉曇藏卷一,主張各別之四種悉曇相承,即:梵王相承(南天相承)、龍宮相承(中天相承)、釋迦相承(顯教所傳)與大日相承(密教所傳)。東密派飲光(慈雲尊者)在悉曇章相承口說卷上,批判上述說法,並謂梵王即大日;且日僧空海在悉曇考試表白中指出,悉檀兼傳中天相承(即龍猛、龍智、金剛智、不空、惠果等之次第相承)與南天相承(即般若瞿沙、般若菩提、智廣等之次第相承)。〔《大智度論》卷四十八、《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西方學法條、悉曇藏卷四、《大般涅盤經義記》卷四(慧遠)〕
現在在學校、佛學院中教授的梵文大多為天城體梵文,並非古悉曇梵文。目前有不少學人妄自尊大,認為悉曇梵字是古人書寫時的錯誤,而不知道早在南北朝時,悉曇梵文就傳入中國,公元七世紀前後,使用的都是悉曇體。悉曇梵文也是佛教的標志性梵文。
隨著中國發生的歷史事件,梵文悉曇體逐漸在漢地消亡。而日本空海法師卻從青龍寺惠果大師那裡繼承了悉曇梵文,並帶回日本。由於古代天皇將東密高野山佛學視位國寶,所以悉檀字在日本民間沒有流傳,只有貴族才子才能夠學到。請諸君不要聽信某些學者的觀點,誤認悉檀是錯誤的字體,要知道在梵文歷史中,悉曇體比天城體無疑要早得多,這有豐富的歷史文獻為證。
『柒』 印度最古老最基本的經文是哪一本
應該是吠陀經吧,又稱印度教佛經。
『捌』 有關於印度教、婆羅門教的資料經典嗎
印度教的經典,最先是四部吠陀本集,這是基礎:《梨俱吠陀》頌神詩歌,《娑摩吠陀》歌曲集,《阿闥婆吠陀》咒語集,《耶柔吠陀》祭祀規范,然後是梵書,森林書{現存四種《廣森林書》,《鷓鴣氏森林書》,《他氏森林書》,《橋屍多基森林書》},奧義書(重要的有十三種,我國84年出版過《五十奧義書》一書,這些都是基本經典,而最流行的經典則是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這兩種以文學的方式出版過,還有一部重要經典是從《羅摩衍那》里分離出來的,在印度享有無上地位的《薄迦梵歌》,這個作為處世哲學,多次出版,比較好找,大致就這些。
『玖』 佛教四大經典是哪四部經
1、《地藏經》
《地藏經》全稱為《地藏菩薩本願經》,它與《占察善惡業報經》和《地藏十輪經》合稱地藏三經。佛說此經的緣起,是佛陀為報答母恩,親往忉利天為生母摩耶夫人說法。
通過各大菩薩請法,釋迦牟尼佛贊嘆了地藏菩薩「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宏願,並透過地藏菩薩在因地修行時的經歷,為眾生開示因果不虛的道理,並言明如何修集福慧,利樂有情的方法。
2、《法華經》
《法華經》全名《大乘妙法蓮華經經》,它是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外靈鷲山上所說的大乘經典。此經主要講述「唯一佛乘」的道理,即一切教法,不論大乘小乘,最後都歸於一佛乘,別無他乘。正如經文中所說,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即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法華經》善用譬喻,有所謂「法華七喻」之說。佛陀用精妙的譬喻,以權顯實,為眾生開示大乘法門的種種要義。誦持《法華經》,能為眾生樹立起大乘道心,對菩提佛果生起不退的信心。
3、《楞嚴經》
《楞嚴經》又稱《大佛頂首楞嚴經》,佛說此經的緣起是一段令人深思的故事。昔日,阿難尊者外出遊化,半路中遭到摩登伽女迷惑,險些毀掉戒體。千鈞一發之際,文殊菩薩攜「楞嚴咒」趕到,助阿難摧破妄想狂執。阿難回到精舍,為過去只重多聞,忽略實修而慚愧,於是在佛前請法,詢問十方諸佛菩薩究竟是如何修行的。由此一問,就誕生了整部《楞嚴經》。
4、《金剛經》
在漢傳佛教史上,歷來有「成佛的法華,開悟的楞嚴」之說,而《金剛經》則被視為六百卷《大般若經》的濃縮。此經歷經多次翻譯,根據不同的譯經家所譯版本,全名略有差別。其中,尤以鳩摩羅什法師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流傳最廣,也最為人熟知。
《金剛經》之所以廣為流傳,與禪宗六祖慧能不無關系,昔日六祖因「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語頓悟。自慧能祖師開始,禪宗也以《金剛經》印證佛子所悟是真是假。常常誦讀《金剛經》,能夠觸發眾生的般若智慧,它如同金剛一般堅固,破除一切顛倒妄想。
創始人釋迦牟尼生於今尼泊爾境內的藍毗尼,是釋迦族的一個王子。關於他的生卒年,在南、北傳佛教中,至今仍有種種不同的說法,一般認為生於公元前6至前5世紀間。他在青少年時即感到人世變幻無常,深思解脫人生苦難之道。
29歲出家修行。得道成佛(佛陀,意譯覺者)後,在印度恆河流域中部地區向大眾宣傳自己證悟的真理,擁有越來越多的信徒,從而組織教團,形成佛教。80歲時在拘屍那迦涅槃。
佛陀涅槃後約900年,瑜伽行派興起。此派奠基人是無著和世親。無著原是說一切有部僧人,因對說一切有部教理感到不足,而闡發大乘教義。
其弟世親,原是說一切有部學者,後從無著改宗大乘,稱「千部論師」。無著、世親弘揚「萬法唯識」「三界唯心」的唯識論,此後傳承主要有難陀、安慧、陳那、護法4家,護法之後還有戒賢、親光等。
7世紀以後,印度密教開始流行,到8世紀以後,與印度教相接近。波羅王朝在那爛陀寺以外另建超戒寺,作為研習和宣傳密教的中心;9世紀後,密教更盛,相繼形成金剛乘、俱生乘和時輪乘。11世紀起,伊斯蘭教的勢力逐漸進入東印度各地,到13世紀初,超戒寺等許多重要寺院被毀,僧徒星散,佛教在南亞次大陸消失。
『拾』 請問印度教的經典-《吠陀經》,哪裡有賣
《吠陀》無完整漢譯本,目前的譯本只有巫白慧譯商務印書館版《梨俱吠陀神曲選》,當當、卓越亞馬遜、京東上都有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