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人的性格怎麼樣
中國人熱天開門窗 印度人熱天閉門窗
中國絕大多數地區四季分明,而印度大部分地區終年高溫,特別是北方地區,在5月、6月、7月的氣溫一般都在40攝氏度以上。當地一種叫做「魯」的風,不僅不能給人帶來絲毫涼意,反而給人一種火燒火燎的感覺。
嫁到印度的北京姑娘李穎對記者說,她剛嫁到新德里時,每天中午天氣最熱的時候都要習慣性地把門窗打開,但過不了兩分鍾,婆婆便默默地前去把門窗關緊,而且還要拉上窗簾,弄得家裡像是暗室一樣。「我當時很生氣,以為婆婆故意和我作對,但又不便當面發作,只好等丈夫出差回來和他理論。」丈夫聽了妻子的「控訴」後啞然失笑,對她說:「那不是媽媽和你過不去,實在是這里的天氣不比尋常,熱得讓人受不了。你難道沒有比較嗎?門窗緊閉和門窗洞開,哪個時候屋裡涼快一些?」李穎後來經過親自「實驗」,發現確實是關閉門窗之後家裡溫度低一些。
中國人守時 印度人拖拉
在印度生活多年的中國商人王強對記者說:「每個到印度的外國人都必須首先學會忍受印度的拖拉習慣。」他剛到印度和印度人洽談生意時,總是按事先約好的時間到達見面地點,但每次都要等至少半個小時,對方才慢慢悠悠地出現。「印度人總是比約定的時間晚半個小時左右,還有甚者一聲招呼不打連面也不露,讓你白等半天,等你打電話過去詢問緣由時,對方好像沒事人似的,說『忘了』。」
漸漸地,王強也摸清了印度人的時間觀念,「稍等一分鍾」意思就是等半個小時或者一個小時,「明天見面」意思就是——一個星期或者一個月後重逢。
中國人形象思維發達 印度人抽象思維發達
印度人抽象思維發達,而中國人擅長形象思維。記者的兒子在學校里發現,他班上的同學速算特別快,而且計算的都是大數,動輒便是十幾位數乘以十幾位數。記者也發現,菜攤上根本沒上過學的小商販算起賬來麻利得很,又快又准。
印度人多務虛,而中國人多務實。翻看印度政府制定的各項計劃書,有很多點子和措施讓人拍手叫絕,叫人感嘆印度真是一個富有創新思維的國度。但過了一段時間再看計劃的實施情況,則遺憾地發現,完美的計劃和精彩的想法還停留在紙上
印度人和中國人相鄰,卻又被高聳的喜馬拉雅山隔開,中國人的想法和做法與我們大不相同。如果我們想超越這些限制,就必須要了解中國豐富的傳統和文化。
中國人與我們有許多共同之處:敬重長者和權威,重視學習,熱情好客,看重家庭生活以及男性享有優越地位。而我們雙方的差別可以歸結為一個重要因素——不同的人生觀:中國人是「現世主義者」。我們關心的是來世,這種觀念導致印度人對目前的生活趨向於否定和悲觀。
中國人只相信今生今世。在他們看來,眼前的日子才是最重要的,也是生活的目的所在。由於在他們眼中只有「今世」,中國人願意盡力過好每一天,讓自己過得平和、舒適和富足。他們更願意麵對現實,做實用主義者。
印度人相信宗教,並幻化了諸多神靈以供敬仰。敬神是出於畏懼,或想得到切實的好處(發財、陞官、得子)。印度人花費了大量時間和金錢來取悅神靈,創造出天堂和地獄等概念及作孽和積得等觀念。
雖然佛教試圖將許多印度教的教義傳入中國,但中國人依然不像我們這樣來看待作孽與積德。佛教、伊斯蘭教及基督教的態度仍顯得不冷不熱並帶有功利主義色彩。
印度人為自己只注重精神世界而自豪,因此他們信仰精神與靈魂。中國人卻要和精神、物質兩個世界打交道。對印度人來說,精神世界比物質世界重要,內容比形式重要,意願比表達重要。對中國人來說,形式和表達則比精神和意願更重要。
印度人靠積極上進、非常自信來處處顯示自身的優越感,而中國人則正好相反,顯得非常謹慎、仔細和謙遜。他會和你談你的事情,卻閉口不談自己。當要合影的時候,一個印度人會使勁向前擠,而中國人卻不會這樣做,除非有人特別邀請。
印度人出於自大心理,往往會把所有的牌都攤在桌子上。中國人則會把牌留到最後,而笑到最後的也往 往是他們。中國人非常善於使用拖延的技巧,通過請客吃飯和觀光旅遊讓對方先提起話題。與中國人打交道的代表團有時不得不等上許多天甚至幾個星期,而中國人卻正按部就班地讓對手變得焦躁不安、極不耐煩並最終決定不惜任何代價使雙方達成協議。因此,和中國人打交道一定要非常有耐心。
印度人關於「來世」的人生觀使得他們將超度靈魂作為人生的首要目標。他們相信身體禁錮了靈魂,是靈魂超度的障礙。因此,人生的目標不是用美食和好酒來滿足身體的需求,而是讓它飽嘗飢餓並穿最簡朴的衣服。出於這種原因,許多印度人變成了素食主義者,滴酒不沾。中國人則正好相反,他們用美味的食物和漂亮的衣服來放縱身體。對中國人而言,身體是父母贈送的禮物,應該善待而不是去傷害它。
中國人創造了美味的食物、奢華的傢具及精緻的瓷器。信仰物質生活的西方人很自然地會被中國吸引。而印度人在精神方面高談闊論,物質生活卻維持在很低的水平上,從而讓整個世界遠離自己。
中國人能制定富有遠見的計劃,並願意為此犧牲眼前的利益。或許這也是中國人重諾守信的原因。
印度人非常樂於請別人一頓免費午餐,而中國人的午餐卻不是免費的。他們在別人請吃飯時一般不會毫無表示。
有這么一個說法:「送中國人一塊石頭,他會還給你一塊玉!」
② 印度為什麼會以被人用椰子砸頭表示為幸運
在印度教中,椰樹是由天神毗濕奴帶來的,賦予了印度人和平,財富,繁榮和健康。它的梵文名為那利薊羅,有著吉祥果之意。
四層構造的椰子則象徵著人類自己:
對於參與的百姓而言,他們絲毫沒有被砸破頭的風險嚇退,相反他們熱衷於這樣的盛會,甚至還有外地的朋友掛火車趕來「在椰子敲腦的那一瞬間,人們通常進入深度冥想,那是與神明的溝通,也是對自我的探索。」
「在接收福運之前,傷痛是必經的苦難。No pain no gain,這是天神毗濕奴教會我的道理。」
「無法體會頭頂傷疤的這份榮耀。」
③ 印度人的想法
印度是個種姓社會,大致上可以分為兩種心理:
精英階層高等種姓:自大,欺軟怕硬,類似南朝鮮國。
低種姓平民階層:對未來機會沒有規劃,無誠信,道德層次低(受教育程度低)。
一、印度民族的性格是什麼
軟性文化,是由於它短少一種強有力的文化中心,由於印度的多民族和多宗教信仰,使印度民族的共同文化成為了一種含糊的東西,從甘地開端的許多印度指導人,經過調和來保證國內的穩定,但同時也使得文化的中心愈加含糊了。
印度教是印度的國教,但是印度教也是一種軟性宗教,它吸收了婆羅門教和佛教的內容,還有可能遭到了中國文化或波斯-阿拉伯文化的影響,眾多宗教雜揉的結果就是印度教是一種十分有容納力的宗教,這點是可貴的。
但是由於在容納的同時缺乏吸收,使得這種宗教變成了一個大雜燴似的東西,這種宗教的軟性在很大水平上影響了印度人的性格。
二、印度人的飲食文化
印度人做菜喜歡用調料,如咖喱、辣椒、黑胡椒、豆蔻、丁香、生薑、大蒜、茴香、肉桂等,其中用得最普遍、最多的還是咖喱粉。咖喱粉是用胡椒、姜黃和茴香等20多種香料調制而成的一種香辣調料,呈黃色粉末狀。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有米飯和一種叫「加巴地」的烙成的小薄餅,還有一種油炸的薄餅。印度的蔬菜主要有花菜、圓白菜、西紅柿、黃瓜、豆角、土豆、洋蔥、冬瓜等,全部都是製作印度咖喱的好食材。
印度教徒絕對不吃牛肉,因為他們把牛奉為神牛。穆斯林不吃豬肉,但大啖牛肉。食素,連雞蛋也不吃,但可以喝牛奶,吃乳酷和黃油。印度的素食者大約占人口的一半。印度的牛奶價格便宜,質量也很好,男婦老幼,都喝牛奶。
④ 真實的印度糾結是什麼樣的
中國在古時候一直稱自己為天下,中國的西面是一望無際的沙漠,西南是白雪皚皚喜馬拉雅山,在古代,印度與中國就是兩個平行的世界,這種感覺就像我們今天看外星人,可能在某個新聞上聽說他存在過,但是一生都未曾見過。地理的阻隔決定了文化的獨立,這不止是印度和中國,可以說拉丁美洲,非洲,中東,歐洲,到現在也同樣是具有很大的文化差異。孟加拉人從來都不覺得印度人不可思議,就像日本人不會覺得中國人不可思議一樣,這是同一個文化圈的文化認同。
勤奮是一個對比的詞彙,其實不只是勤奮,好吃,漂亮,干凈。這些都是因為懶惰,難吃,醜陋,骯臟對比而產生的。如果每個人工作效率都一樣,哪裡來的勤奮。中國改革開放後,使得一大批人由於勤奮獲得了應有的回報,大家對於財富的迷戀,使我們變成了全世界最勤奮的種族。而印度,現在是一個每年GDP增速超過6%的國家,這意味著每天幾乎都有百萬富翁產生,空調等冷藏設備的引入,成功的商人,也會讓印度迷戀上金錢,也會使他們變得更加勤奮,青島啤酒廠改革後的第一條廠規,「禁止隨地大小便。我們哪還有資格嘲笑印度呢
⑤ 印度那麼熱,為什麼印度男人還要用頭巾把腦袋包得那麼嚴實
比較可信的一種說法是,在印度人認為頭是人體最重要的一個部位,要加以保護,而且印度人不允許比如人摸他們的頭,他們認為這樣可能會給他們帶來厄運或者疾病。
當錫克教的男人或女人戴上頭巾時,頭巾就不再是一團布;因為它與錫克教的頭腦是一樣的。頭巾以及錫克教徒所佩帶的其他四種信仰,具有巨大的精神和時間意義。
⑥ 印度人的時間觀念是怎樣的為什麼印度人會有這樣的時間觀念
如果一個印度人告訴你:馬上來,那估計會在十分鍾後來;要是告訴你十分鍾後,你可以去洗個澡,兩個小時後回來,要是告訴你一個小時後,估計這一天不行了,需要明天了。這樣的印度人太不守時了,也太沒有時間觀念。
很多去過印度的人都認為印度人沒有時間觀念。其實印度人的時間觀念只是不緊迫,在他們的意識中,時間雖然有意義,但是沒有力量。甚至印度人將自己看的非常渺小,人生的這一個過程變成微不足道塵埃的瞬間,所以印度人認為人這一生想改變世界是不可能的。馬克思曾經說:「印度沒有歷史。這是很深刻的。」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事件觀念,其實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生存環境決定,還有就是宗教。
生存環境決定這樣不難理解,印度生存環境在熱帶,亞熱帶,這樣個位置的生活的民族都沒有溫帶、寒帶生活的人有時間觀念,主要是糧食生產決定的,在一年四季都能生產糧食的印度,很多人躺著就能等到天上掉下椰子、掉下芒果,沒有像溫帶的生產方式,沒有時間觀念,就沒有產量,播種錯過十天半個月,就可能秋天沒有好的收成,來年就會挨餓,這樣能不注重時間觀念嗎。
印度教時間觀念影響到了教徒人世間的時間觀念,印度教教徒接受的是非常長的宗教時間觀念,這與中國人注重歷史時間的觀念不同。中國人記錄歷史,印度人記錄宗教。在印度人眼中,人的一生時間只不過是一個「神年」的1/4左右,也即一個神年的一個季節,又何必那麼在意人世間幾個小時的時間呢!從宗教時間來看,人世間的1000年也不過是幾個神年,對不注重歷史時間的印度人來說,《沙恭達羅》的作者其出生年月差上1000個「人世年」沒什麼關系,只不過3個「神年」嘛!
除了每天的祈禱花去大部分的時間之外,印度教的時間觀念對印度人也有影響。
印度教對時間的看法是這樣的:時空是循環的,每一次循環稱作一次「劫波」,約為432000萬個世俗年。每次「劫波」又分為十四個「期」,每一「期」終了,宇宙再生。這和中國人常說「在劫難逃」有點接近。當今世界處於第七個期,每一期劃成七十一個「大間歇」,每一次「大歇間」分為四個「時期」,各「時期」分別包括4800個、3600個、2400個和1200個「神年」,每一「神年」相當於人世360年。中國人也常說,「天上方一日,人間已多年」,這種「天上時間」和「人間時間」的差別同印度教「神年」和「人世年」的說法有著雷同的地方。
這下明白了印度的時間觀念了吧,其實印度的時間觀念,就是「神一樣的時間」。而印度的時間觀念,形成也算久遠,盡管歷史進入現代文明,但一時間印度人改變時間觀念還需要時間,在歷史上印度的時間觀念,早就有記載,也算歷史悠久,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點。
中國的古籍裡面早有記載。公元1415年(永樂十三年),鄭和寶船抵達古里。古里國王派其頭目和能書會算並被稱為稱為哲地米納的人即官牙人(牙人,即中間人),來與明朝特使相會,磋商交易之事,先擇某日打價(談判價格)。至日,將帶去的絲綢等貨物逐一議價、協定合同,合掌牙人(即合同簽字者)言某日交易,與眾手中拍一掌,或貴或賤,不再改變。然後哲地富戶攜寶石、珍珠、珊瑚等來看,其議價非一日能定,快則一月,遲則兩三月
。從中國古籍的記載中,可以看出古印度商人交易的習慣,中國商船帶去的絲綢可以在一天內定價,並由牙人(即負責人)擊掌約定;而作為交易的印度商品卻極難定價——「快則一月,遲則兩三月」。看來中國古人早已經領教了以拖延遲緩為特點的「印度時間」。從交易的物品來看,中國以絲綢為主,而古印度人的貨物多種多樣,而且多屬於「私人」物品,所以極難確定價格,時間自然也就很長。
印度人的「神時」觀使印度人的時間觀念極為恆久漫長,而「自省」的空間觀念又使其特別注重具體的細節和思考,過於注重微觀的考慮。這種獨特的時空觀培養了印度人獨特的思維,這種思維可以稱之為「葡萄式」思維。這種思維是這樣的:沒有因果關系的事物可以放在一起談,可以雜糅在一起;時間是可逆的,對於印度人來講,古代的事就是現代的事,現代的事在古代也可以發生。
1981年,為了參加印度的國慶慶典,印度人用牛車運載米格戰斗機;在這件事上,印度人考慮的不是牛車運送戰斗機所花費的時間,而是事情這樣做是否在理論上可行。
印度電視劇沒有主要線索,在情節上風馬牛不相及的幾件事居然糅合在一起講,這並不是印度編導水平有問題,而是和印度人「葡萄式」的思維習慣有關。可以把印度的電視連續劇比作一串葡萄,每一集都是一顆葡萄,但每顆葡萄之間除了外形和味道差不多外,情節上少有聯系。
印度文化中的「時間觀念」是印度人引以自豪的部分,他們看的長遠。這種長遠不但仔細考慮了事情的細節,而是他們認為看到了事物的終極意義,知曉了整體。
西方只考慮五年、十年,最多二十年;印度則主要從時間是無限的這一角度來考慮問題。當然,我不是說印度今天已經在這么考慮問題,只是說必須從這種角度來觀察問題」。印度人總覺得他們已經看透了過去和未來,已經洞悉了所有歷史上和未來的真理,他們考慮問題比其他國家的人深遠。印度人經常喜歡說一些過頭的話。從文化傳統上來理解,這是印度人獨特的特點。如果他們預測未來50年印度經濟會超越中國,他們不認為那是將來的事,他們會說:「中國現在還沒有準備好,印度人要超越你們了。」這就是印度人來源的自信。
⑦ 印度有哪些風俗習慣印度人有哪些信仰思想觀念是不是跟中國人很不同啊
習俗
四大傳統儀式走遍全世界,入境隨俗是不變的真理。印度人有4大傳統儀式,分別是出生、葬禮、婚姻和普迦儀式。除此之外,在印度旅行,你一定要知道印度的10項特殊習慣和6大禁忌,保你玩得開心、一路平安。
禮儀
生禮在印度的傳統上十分重男輕女,因為女兒結婚時,父母必須准備一筆豐富的嫁妝,如果沒有嫁妝,女兒是嫁不出 印度教徒在恆河「聖水」中沐浴
去的。印度人慶祝孩子出生與平安成長的方式,就是到寺廟進行「普迦儀式」、唱頌祈禱文,然後和親朋好友舉行餐宴。 印度小孩出生後,父母都會找人為他們占卜,孩子的名字多半取自英雄或神祇。孩子的生辰八字尤其受到重視,因為這可以決定孩子未來的婚姻對象。 葬禮印度教徒死亡時,都會在河壇舉行火葬儀式。印度教徒去世後,家人會以黃色或白色絹布包裹屍體,然後放在兩根竹製擔架上,以遊行方式抬到河壇火葬地點。 傳統上,將死者抬送到火葬場的任務,應該由家屬擔任,但是現在大部份的人都交給專人處理。在印度,專門處理喪葬事宜的人,都是被視為種姓地位最低的賤民。 一般送葬的儀式都非常簡單,但是比較富有的人家,可能會請樂師在前面演奏,浩浩盪盪地遊行。 婚禮 印度人的婚禮是社會地位的代表,也是一生中重大的儀式。印度青年到了適婚年齡,都會由父母代替為尋找社會階級、語言相同,以及星相可以配合的對象。 印度婚禮儀式相當繁瑣,結婚之前,雙方家長會透過充當媒人的祭司討論嫁妝事宜,女方必須答應男女提出的嫁妝數量後,雙方才選定黃道吉日、開始籌備婚禮。婚禮前一天,新娘必須根據傳統化妝方式,開始抹油、沐浴、更衣、梳頭、畫眼線、抹唇砂、並且在腳上塗以紅色、在額頭點紅色蒂卡、在下巴點黑痣,接著還要用植物染料在手腳上繪飾漢那圖案,然後灑香水、配戴首飾和發飾,最後是把牙齒染黑、嚼檳榔、擦口紅,才算大功告成。 婚禮當天,新郎官騎著一匹白馬浩浩盪盪地來到新娘家。這時女方家裡已經架起火壇,雙方親友在祭司念誦的吉祥真言中,繞行火壇祝禱。之後、新娘在女伴的簇擁下走到火壇前面,由祭司將新娘的紗麗和新郎的圍巾系在一起,代表婚姻長長久久。 印度婚禮的晚宴是在新娘家裡進行,一對新人坐在婚宴中接受親友的祝福。婚禮當天晚上新郎是在新娘家過夜,翌日才將新娘迎娶回家。
普迦儀式(Puja)
普迦是印度教中向神祇膜拜的儀式,普迦儀式必須由祭 司擔任。儀式中信徒會將神像裝飾後抬出寺廟遊行慶祝,並且奉獻鮮花、椰子、蒂卡粉……等供品。最後再由祭司手持油燈,在神像前面進行「阿拉提(arati)」。 「阿拉提」的過程中,信徒用手輕輕覆蓋祭司手中的燈火,然後在自己的眼睛上碰觸一下,代表接受神祇賜予的力量。 通常在普迦儀式結束後,信徒可以分到一些祭祀過的鮮花、蒂卡粉或水,稱為「波拉沙達(Prasada)」。所以在印度,只要看到印度人從寺廟膜拜出來,額頭上幾乎都塗有紅色或白色的粉末。
服飾
在印度,可以由不同的服飾和裝扮,看出當地人的宗教信仰、種族、階級、區域等。 印度女性
男性包頭巾: 印度男性多半包有頭巾,這種頭巾稱為Turban。頭巾有各式各樣的包裹方法,其中錫克教男性頭巾,具有特定樣式。 根據傳統,錫克人從小到大都必須蓄頭發、留胡須,並且包著頭巾。小孩頭巾樣式比較簡單,只用黑布綁成發髻的形狀。成年人的頭巾樣式比較復雜,首先必須用黑色松緊帶將長發束成發髻,然後再以一條長約3公尺的布,裹成頭巾,樣式為兩邊對襯成規則狀。錫克人頭巾色彩繁多,有的人甚至搭配衣服顏色。 印度男性多半穿著一襲寬松的立領長衫(Tunic),搭配窄腳的長褲(Dhoti),拉賈斯坦地區男性,褲子是以一條白色布塊裹成的,頭上的布巾,花樣變化極多,色澤鮮明。 女性穿紗麗: 印度婦女傳統服飾是紗麗(Sari),紗麗是指一塊長達15碼以上的布料,穿著時以披裹的方式纏繞在身上。印度婦女擅長利用扎、圍、綁、裹、纏、披……等技巧,使得紗麗在身上產生不同的變化。 拉賈斯坦婦女的紗麗較短,只有披覆在頭上,但是彩色繽紛、鑲有金銀綉邊。拉賈斯坦婦女的上衣,有點像似沒有領子的中國鳳仙裝,下身是一條滾邊的及地長裙。 紗麗穿著方式: 印度婦女傳統服飾,是用一塊長達3公尺的布包裹出來的,這塊布稱為紗麗(Sari)。印度紗麗的穿著方式變化繁多,不同的種族、區域、信仰,會有許多不同的色彩、質感和穿裹方式。印度婦女穿著紗麗時,上衣是一件短袖、露出肚臍的緊身衣(Choli),下身是一條及地的直筒襯裙(Ghagra)。 紗麗最基本的穿著方式,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 首先拉住紗麗布左邊一端,塞進右側的襯裙裙頭。 2. 將紗麗布由右至左環繞下圍,約三、四圈。 3. 接著用紗麗布在右前方折成四折,並且塞入裙頭。 4. 然後將剩餘布塊,由左後方繞過右邊腋下,披向左邊肩膀上。 5. 最後直接將紗麗布披在肩上、或披覆在頭上。
宗教
公元前6世紀之後,印度進入了十六大國時期,內戰頻繁,並出現了反對婆羅門教統治地位的沙門思潮,佛教、耆那教隨之興起。內部的紛爭也招致了外部的入侵,波斯、希臘人相繼攻入印度。公元前323年孔雀王朝統一了北印度,偉大的阿育王皈依佛教並大力推廣佛教。孔雀王朝於公元前185年滅亡,印度進入列國時代。直到公元4世紀,古代印度的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笈多王朝興起,帶來了了兩個世紀的和平與繁榮。在笈多時期,從古老的婆羅門教演化出來的印度教興起並逐漸占據主導地位。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古代印度文化達到了顛峰。 從公元8世紀開始,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不斷侵入南亞次大陸,同時也將伊斯蘭教傳入此地,使印度文明增添了新的色彩。伊斯蘭教與印度教成為古代印度的兩大宗教,佛教與耆那教日漸式微。1526年,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突厥貴族建立了莫卧兒帝國。 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英國殖民者逐步控制了南亞次大陸,使這里成為大英帝國最重要的原料供應地。19世紀末期開始,印度人民開展了不屈不撓的獨立運動,其中以甘地為首的不合作運動為民族主義事業贏得群眾支持做出了重大貢獻。1947年,印度終於獨立。之後經過兩次印巴戰爭,南亞次大陸形成了目前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三個國家。 印度與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問題上一直存在爭端,但是自2002年開始的雙邊會談和互信措施的建立正在減弱這一地區的緊張局勢。在目前印度的經濟成就引人注目,然而也面臨了多項挑戰,例如嚴重的人口過剩、環境惡化、大量的貧窮人口以及印度國內的種族以及宗教沖突。印度的經濟在過去十年已經大幅度地擴大規模。 當前印度(2001年普查數據),信仰印度教的人數為總人口的80.5%,穆斯林佔13.4%,基督教2.3%,錫克教站1.9%,其它教派佔1.8%,情況不明的為0.1%.
⑧ 印度人有哪些信仰思想觀念是不是跟中國人很不同
印度有獨特的種族階層主義,雖然印度法律已經明令禁止了,但是曾經的貴族階層依然享受了社會的大量資源,那就是婆羅門,也就是印度教的祭祀階層,印度九成以上的人信仰印度教。中國人的信仰其實來源於我們的祖先,來源於我們悠久璀璨的文化,雖然本土有道教和佛教,可是教派信仰從來沒有超越我們的祖先,這是中國人和其他國家最大的不同。
⑨ 印度人的思想是不是傻
本來印度人的思維和中國人不同啊
⑩ 為什麼印度人總是能做出一些,讓人匪夷所思,意想不到的事
因為印度是宗教大國,大部分國民多信奉宗教,相信神力。所以會做些我們認為很離譜他們認為很正常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