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神牛」數量達3億頭,好吃好喝的伺候,這個神牛究竟有多牛
在印度,作為一隻牛的生活是非常逍遙的,自由自在,大搖大擺。印度人不吃也不殺牛,只取牛奶。牛可勞動,也可作為交通工具。它們不僅受法律保護,還受人民所愛。它們可以在大街上自由行走,可以隨便吃田邊的青草,街市的農商還會喂它們蔬果。如果它們失去了主人或勞動能力,寺廟會收留它們,直到它們自然老死為止。96年時,英國瘋牛症泛濫,幾百萬頭牛將要被銷毀。印度主動提出收留它們,可見他們的愛牛之情。
在印度的宗教儀式中,常常會出現牛。牛乳或牛油是最重要的祭品,如果祭品中沒有牛奶和牛油就不能祭祀。印度人認為牛是無私的,給人類以源源不斷的牛奶,它們是神聖的,牛乳代替母乳孕育了世間的人,它們是世間人之母。而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時候,牛隻是財富的象徵,毗濕奴(Vishnu)的另一化身羅摩(Rama)與妻子大婚時,收到了成千上萬頭牛作為嫁妝。在近代,牛被視為印度最崇高的禮物。
⑵ 印度教三相神之一的濕婆神,有著怎樣的傳說
印度教毀滅之神濕婆(Shiva),前身是印度河文明時代的生殖之神「獸主」和吠陀風暴之神魯陀羅,兼具生殖與毀滅、創造與破壞雙重性格,呈現各種奇譎怪誕的不同相貌,主要有林伽相、恐怖相、溫柔相、超人相、三面相、舞王相、璃伽之主相、半女之主相等變相,林伽(男根)是濕婆的最基本的象徵。
濕婆的配偶的另一種形象杜爾伽(Durza,難近母)則是美艷而嗜殺的復仇女神,曾代表諸神殺死水牛怪魔希沙。還有一種形象迦梨(Kali,黑女神),面目猙獰,酷愛血祭,純屬恐怖的死神。濕婆與帕爾瓦蒂的兒子伽內什(Ganesh)是可愛的象頭神,另一個兒子塞建陀(Skanda)則是可怕的戰神。
在接踵而來的笈多王朝時代(公元四世紀初至公元六世紀初),以梵天(創造之神)、毗濕奴天(又稱韋紐天、那羅延天,為維持之神)、濕婆天(又稱大自在天,為破壞之神,但又兼具救護治療的性格)為三大主神的印度教,又分化為以毗濕奴天為至上神的毗濕奴派和以濕婆天為至上神的濕婆派。前者流行於南印度,後者流行於北印度,以此為契機,婆羅門教出現了全面復興的景象。
⑶ 印度教的神物是什麼
印度神話根據時代的不同產生了三個系統,第一個是吠陀神話,第二個是印度教神話,第三個是佛教神話,如果說吠陀神話還停留在對自然力和原始崇拜上的話,那麼印度教神話便已經形成了相當規范的體系,而後來的佛教神話在吸收了印度教神話的基礎上將宇宙觀提升到了一個相當完善的程度。
印度神話的歷史演變概說
對於系統的印度神話的形成,學界也頗有爭論,為了方便介紹,我們可以將它細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印度河文明時期(不可考)——吠陀時期——後吠陀時期——大史詩時期——往世書時期。及至往世書時期,印度教的神話體系已經成型,而在之前,多有復雜和矛盾的敘述,尤其在大史詩時期,由於後人的添加和修改,原本的故事和神話已經面目全非。為了簡單起見,這里不做更深層次的論述,只是以現在所存的記述來介紹。
在雅利安人之前的前印度神話,目前因為遺跡的湮滅以及文字的破譯困難,已經只能揣測。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前印度神話有濃厚的自然崇拜色彩,對於後來的印度神話體系有著深刻的影響,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作為生殖之神、動物之神和公牛象徵的濕婆,在前印度神話里已有的前身,即那塊著名的印章上的「獸主」。
印度神仙魚神牛
畫在印度神牛(Sacred/Holy Cow)身上的印度教神祗
雅利安文明侵入印度並和當地文化融合的結果,乃是同時具有古代歐亞雅利安人色彩和印度本地色彩的吠陀神話。吠陀是印度文明中最為重要的經典,是記錄了各式詩歌、傳說、哲學的宗教典籍,「吠陀」本集包括《梨俱吠陀》(頌歌之書)《闥阿婆吠陀》(咒語之書)《夜柔吠陀》(祭儀之書)和《娑摩吠陀》(歌書),同在吠陀體系中的還有四部吠陀的詮釋性著作《梵書》、《奧義書》和《森林書》。最古老的吠陀和最重要的吠陀是《梨俱吠陀》,內容大多是對神明的頌歌,目前我們所知道的吠陀神話體系基本就建立在《梨俱吠陀》的記載上。《梨俱吠陀》的神話體系,和印歐神話體系有著顯而易見的對照和關聯關系;吠陀中的萬神殿中的主要眾神,大可對照找出他們的希臘或者波斯兄弟,最典型的就是雷神和天神。吠陀的詮釋書籍,則建立起了以「梵」為中心的哲學體系,並逐步演化具有典型印度色彩的神話意象。
吠陀中的主要神明大多為自然神明,比如天空之神帝奧斯,雷神因陀羅,黎明女神烏莎斯,火神阿耆尼,水神伐樓那等等,也有抽象事物的具體化神格,比如造物者、憤怒等等,但是占據主要地位的還是自然神明。在後來成為不可一世的世界主宰的三大神,此時要麼尚未成型,要麼地位不高;濕婆的前身還只是一個風暴和豐饒的象徵魯奈羅,而毗濕奴只是作為因陀羅的夥伴出現。
印度教神話真正的轉折史於大史詩時期。大史詩指的是《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前者記述了兩個部族之間的戰爭,後者記述了英雄羅摩的事跡,實際可能反映了印度雅利安人南進的史實。這兩部史詩篇幅浩大,內容豐富,特別是《摩訶婆羅多》,通過插話的形式大量記述了印度神話,成分復雜,但成為眾多神話的來源。在兩部神話中,出現了所謂「護世天神」的意象,而濕婆和毗濕奴的地位則急劇上升,遠遠超越了往昔的吠陀眾神,成為至高無上的存在。梵天從《奧義書》開始從抽象的哲學象徵和生主的意象中具體出自己的神格,至此完全成為創造之神和世界之父。昔日偉大的吠陀眾神,此時已經下降到從屬地位,尤其是因陀羅,雖仍有天帝之名,但再也不是不可戰勝的自然英雄,而且人格也有所轉變。此時,人間的英雄以及其事跡開始在記述中佔主要地位,但是到了後來卻被附庸上眾神的化身之說。
主奎師那神
在印度備受廣泛崇拜的主奎師那神(Lord Krishna)小時候
到了往世書時期,印度神話已然成型,三大神特別是濕婆和毗濕奴的地位越發崇高,神話中的宗教意味也越發明顯。往世書形成較晚,此時出現的論述矛盾,大都反映在了哲學思想和教派的分歧上。主要分為十八部「大往世書」和眾多數目有爭議的「小往世書」,著名者有《蓮花往世書》《毗濕奴往世書》《林迦往世書》等等。內容更加龐雜,但文學的價值則遠不如兩大史詩。至此,遠古的吠陀眾神徹底淪為三大神的附庸,有的如烏莎斯等則乾脆徹底從神殿中消失,而濕婆教派和毗濕奴教派的對立已然形成,黑天Lord Krishna(主奎師那神)作為毗濕奴化身的新神地位也已經確立。此時在史詩時期出現的新神則地位上升,如戰神和黛維女神的諸多化身等。除了眾神事跡外,一個龐大精妙的世界體系也已經完成,特別是關於創始諸階段的敘述和世界的諸時期及其毀滅的描述。
印度教的形成簡介
印度教是印度的傳統宗教,與佛教也頗有淵源,它在約公元前2000年隨著雅利安人進入印度而興起的,起源於上古的原始崇拜和巫術。一般認為,印度教源於古印度吠陀教及婆羅門教,大約在8世紀,印度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商羯羅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教義,對婆羅門教進行改革而形成了印度教。另一說法稱,印度教是大約在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間,逐漸演變成吠陀教,最後發展成婆羅門教,即今天的印度教。
——三大主神組合——
三神組合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吠陀神話時期的三神組合是伐樓那、伐由和因陀羅(當然也有別的說法),後來隨著吠陀諸神的地位逐漸降低三神組合的內容開始發生變化。在吠陀時代人們崇拜象徵著原始自然力的神祗如風神伐由,火神阿耆尼等,其中又以雷神因陀羅為甚,然而雖然在保存至今的資料文獻中發現了大量的歌頌因陀羅的詩歌,因陀羅並沒有獲得眾神之上的地位,而僅僅是因為更受崇拜而被視為是天界之王(指的是他是天神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一位)——吠陀神話中並沒有出現具有真正統治地位的大神,而到了印度教神話時代,人們對於世界的理解已經達到了「創造——維護——毀滅——再創造」這種具有哲學思維的程度。而創造神梵天(Brahma),維護神毗濕奴(Vishnu)和毀滅神濕婆(Shiva)便是這種觀念的體現。
印度教三大主神
印度教的三大主神:梵天Lord Brahma、毗濕奴Lord Vishnu、濕婆Lord Shiva(從左至右)
創造神梵天(Brahma)在吠陀神話中的身份是祈禱神,而在印度教神話中正式得名梵天,並且直接和宇宙最高意志「梵」聯系起來,一般認為宇宙中的一切都來自於梵天,而毀滅時又重新歸於梵天,梵天就是宇宙最高意志的人格化體現,在印度教神話中被認為是宇宙的創造者,也被稱為「世界之主」。但是實際上梵天受到的崇拜遠不及其他兩位大神,介於世界已經被梵天所創造,人們的注意力自然更多地轉移到了毗濕奴和濕婆亦即維護和毀滅兩種力量對於世界權力的爭奪上,另外梵天也因為一些所作所為導致其聲譽的降低和信徒的減少——這和《世界·印度篇》的故事主線有直接關系。在整個印度,毗濕奴和濕婆的神廟遍布各地,而專門供奉梵天的神廟卻只有一座,那就是普什卡的梵天廟(Brahma Temple)。神話中的梵天為紅膚色,四首,四臂,坐騎為天鵝,在被吸收進入佛教成為護法神後被稱為大梵天。
毗濕奴(Vishnu)在吠陀神話中僅以跨出丈量世界的「三步」而著稱,並不是十分崇高的神祗,而在印度教神話中地位卻大大提高,被認為是擁有和梵天對等的地位,甚至很多毗濕奴教派的信徒認為毗濕奴的地位在梵天和濕婆之上,認為只有毗濕奴才是唯一真正的神,而梵天和濕婆等都只能算是「半神」等等(當然了,崇拜濕婆的信徒也會反過來認為自己信奉的神才是最偉大的)。在創造世界之神話的一個版本中提到:在創世之初,只有一望無際的大海,毗濕奴神躺在大蛇那伽的身上,從他的肚臍中張出了一株蓮花,蓮花綻放時發出了數千倍於太陽的光華,其中誕生了梵天,然後梵天再創造了世界——深受印度教影響的佛教經典《大正藏》上記載:「……臍中出千葉金色妙寶蓮花,其光大明如萬日俱照,華中有人結跏趺坐,此人復有無量光明,名曰梵天王。梵天王心生八子,八子生天地人民……」指的就是這件事——所以也有人認為毗濕奴是創造神梵天的創造者,因此理應擁有比其更高的地位。毗濕奴以各種各樣的化身而聞名,有些神話說毗濕奴擁有一千種化身,還有的神話說他擁有無限種化身(目瞪口呆中),不過一般認為毗濕奴擁有十種化身:魚(馬特斯亞)、龜(庫爾馬)、侏儒(瓦摩那)、野豬(瓦哈那)、人獅(那羅辛哈)、執斧羅摩(帕羅蘇羅摩)、羅摩旃陀羅(羅摩)、克里希納、佛陀(佛陀是毗濕奴的第九中化身)以及伽爾基(白馬),其中第六,第七和第八化身衍生出了無數的神話,第八化身克里希那是毗濕奴最著名和最受推崇的化身,甚至會從毗濕奴的化身中脫離出來成為被單獨崇拜;最後的第十化身伽爾基是唯一沒有降臨於世的化身,傳說只有到了世界的道德淪喪到了最低點的時候第十化身伽爾基才會降世,毗濕奴會騎著白馬伽爾基用手中的寶劍毀滅一切(騎著自己的化身),從這一點上來說,毗濕奴和濕婆在職能上發生了重合。印度的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都和毗濕奴的化身直接有關,從大量對這位功德無限的大神的詩篇來看,毗濕奴確實是印度教中最具有影響力的神明之一。神話中的毗濕奴為藍膚色,四臂,坐騎是大鵬金翅鳥,在佛教中也被稱為妙毗天。
濕婆(Shiva)是印度教中三神組合中的毀滅神(或破壞神)。普遍認為吠陀神話中的魯陀羅(Rudra)就是濕婆的前身。魯陀羅具有雙重性格,一方面是強大無比令人恐懼的破壞神,而另一方面卻又因替人畜治病而被稱為「Jalasa-bhesaja」(治療者),當時魯陀羅已經具備了毀滅和醫葯這兩方面的職能,而在印度教神話中,這位大神的形象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濕婆普遍被認為是毀滅、醫葯、音樂、舞蹈、苦行之神,堅定的瑜珈修行者,也被稱為「吉祥者」濕婆,由他而衍生出來的林伽(Lingga)崇拜體現了印度教徒對於男性生殖力的敬畏和贊賞。印度最著名的古文物之一就是描繪濕婆跳舞的青銅像,當時濕婆腳踩著一個魔鬼,身軀呈現出優美的S形,身體周圍的火焰呈放射狀朝四周擴散,雖然姿勢異常華美,但是濕婆的表情卻非常嚴厲,因為該舞蹈就是傳說將整個宇宙都重新歸無虛無的坦達瓦之舞。濕婆同時還擁有其恐怖像——這是一位復雜而多變的大神,從他身上也產生了無數的神話。一般認為象頭神迦內什和戰神卡爾蒂凱耶是濕婆神的兒子,關於迦內什為什麼是象頭也有不同的傳說,另外由於迦內什為了維護父親的尊嚴而失去了一根象牙,這位憨態可鞠的象頭神在印度擁有眾多的信徒,他的能力范圍相當廣泛,印度人無論做什麼事幾乎都要向迦內什祈福。神話中的濕婆為五面,三眼(當濕婆感到憤怒時從前額上的第三隻眼就會噴出紅蓮之火燒盡一切),四臂,青喉(傳說是因為眾神攪拌乳海的最後大蛇那迦吐出的可以毀滅世界的毒液被濕婆吞下才會變成青色,又說在攪拌乳海的過程中產生了美貌的吉祥天女拉克希米,眾神都想娶她為妻,而拉克希米最終選擇了自己最為之傾心的毗濕奴,濕婆因此感到絕望才把毒液吞下,而他的妻子佩爾巴蒂搶先捏住了丈夫的喉嚨才沒讓毒液生效,以後濕婆也被稱為「青喉者」),眉心有新月標記,坐騎是青年南迪(它是所有四足動物的保護者),在佛教中被稱為大自在天。
⑷ 神話里誰最會跳舞
舞神印度教毀滅之神濕婆(Shiva),前身是印度河文明時代的生殖之神「獸主」和吠陀風暴之神魯陀羅,兼具生殖與毀滅、創造與破壞雙重性格,呈現各種奇譎怪誕的不同相貌,主要有林伽相、恐怖相、溫柔相、超人相、三面相、舞王相、璃伽之主相、半女之主相等變相,林伽(男根)是濕婆的最基本的象徵。印度教三大神之一。毀滅之神,也擔當創造的職能,由吠陀時代的天神樓陀羅演變而成。在《梵書》、《奧義書》兩大史詩及往世書中都有他的神話。據說他有極大的降魔能力,額上的第三隻眼能噴毀滅一切的神火,曾燒毀三座妖魔城市和引誘他的愛神,得三魔城毀滅者之稱。諸神和阿修羅攪乳海時,他吞下能毀滅世界的毒葯,頸部被燒成青黑色,得青頸之稱。印度教認為「毀滅」有「再生」的含義,故表示生殖能力的男性生器林伽是他創造力的象徵,受到性力派和濕婆派教徒的崇拜。濕婆是苦行之神,終年在喜馬拉雅山上的吉婆娑山修煉苦行,通過最嚴格的苦行和最徹底的沉思獲得最深奧的知識和神奇力量。他還是舞蹈之神,創造剛柔兩種舞蹈,被譽為舞王。他是妖魔鬼怪的統帥,妖魔鬼怪都受制於他。妻子是雪山神女,兩個兒子是塞犍陀和群山。前者是天兵天將的統帥,後者是侍候濕婆的諸小神之首。他的形象被描繪成5頭3眼4手,手中分執三股叉、神螺、水罐、鼓等;身著獸皮衣,渾身塗灰,頭上有一彎新月作為裝飾,頭發盤成犄角形,上有恆河的象徵物,傳說恆河下凡時曾先落在他的頭上,分7路流向大地,頸上繞著一條蛇。坐騎是一頭大白牛。他的故事散見於各種文獻中。他的教派信徒奉其為最高的神,有地、水、火、風、空、日、月、祭祀8種化身,除毀滅外還可創造。佛教文獻稱他為大自在天,住色界之頂,為三千界之主。
【濕婆的傳說】
濕婆還富於自我犧牲精神。當恆河女神從雪山天國降凡之際,濕婆為了避免水勢過猛淹沒眾生,他親自以頭接水,讓恆河在他的發綹間流轉千年緩沖後再流到人間。
濕婆居住在凱拉薩山(Mount Kalashi,即中國西藏阿里境內的岡仁波欽神山) ,他的乘騎是公牛南迪(Nandi),他的神妃是雪山神女帕爾瓦蒂(Parvati),又叫烏瑪(Uma,光明、美麗)。濕婆的配偶起源於印度土著的母神,也像濕婆一樣兼具生殖與毀滅雙重性格,呈現溫柔相與恐怖相等不同的相貌。帕爾瓦蒂或烏瑪的形象是嬌媚嫻淑的妻子。濕婆的配偶的另一種形象杜爾伽(Durza,難近母)則是美艷而嗜殺的復仇女神,曾代表諸神殺死水牛怪魔希沙。還有一種形象迦梨(Kali,黑女神),面目猙獰,酷愛血祭,純屬恐怖的死神。濕婆與帕爾瓦蒂的兒子伽內什(Ganesh)是可愛的象頭神,另一個兒子塞建陀(Skanda)則是可怕的戰神。
【濕婆的形態及象徵意義】
所有印度教聖像中最重要最著名的一種,就是這尊與朱羅銅像密切聯系在一起的偉大的濕婆納塔羅闍(舞王)即舞蹈之王或舞蹈者之王像。這種像大量創作於朱羅時代,在南印度的製造延續倒12世紀。
在印度教造像中,濕婆通常是瑜伽苦行者打扮,遍身塗灰,纏發椎髻,頭戴一彎新月,頸繞一條長蛇,胸飾一申骷髏瓔珞,腰間圍著一張虎皮,四臂手持三叉戟、斧頭、手鼓、棍棒或母鹿。他額頭上長著第3隻眼睛,可以噴射神火把一切燒成灰燼。傳說愛神迦摩在濕婆修苦行時打擾,濕婆第3隻眼裡噴射的神火把愛神燒得形銷骨滅,但愛神並沒有死,只不過沒有了形體,所以說愛是無形的。
濕婆被表現為跳著創造和毀滅世界的宇宙之舞。他的頭發隨著他的舞動而狂亂地飄散開來,隨著他的上邊的右手所持的沙漏裝小鼓的節奏而飛動。這種節奏是宇宙(摩耶)的心跳得聲音,通過創造之舞的善行而產生。宇宙本身被表現為環繞此神的光環,光環出自雕像底座上摩卡羅的繁殖之口。與這創造的瞬間互補的,是同時發生的宇宙的毀滅,由那些給光環鑲邊的火焰和持在此神左手中的單獨一朵火焰來象徵。這朵單獨的火焰使一切化為虛無:恰恰與此神右手中的創造之鼓保持平衡。下邊的右手錶示要撫慰他的信徒,預備賜福先作出令人放心的無畏勢。進一步證實賜福的是下邊左手的象手勢(gaja hasta)。這種「旗子」手勢由垂下手指模擬象鼻構成,在此指向真從無知的侏儒背上彈跳而起的左腳。這一象徵性的手勢使信徒有希望解脫摩耶的苦難,同時右腳以舞蹈的全力踏著侏儒的背脊。侏儒握著一條有毒的眼鏡蛇,而同樣的毒蛇像一件裝飾品佩戴在濕婆賜福的右臂之上。
在許多其他的有意味的細節中,可以看到一個骷髏在此神纏結的發髻的寶冠上。還有一彎新月,象徵著濕婆分階段出沒與宇宙,即使隱藏時也一直在那裡。在他那夾雜著死者骨灰的發髻中,濕婆承接了從天而降的恆河——一尊恆河女神象的小像立於右邊的頭發上。她是一尊混合的美人魚像,上身是女性,下身是摩卡羅。這種象徵性是無窮無盡的,對於濕婆教信徒來說這尊聖像是闡釋這位跳舞的創造和毀滅之神的無限憐憫和宇宙力量的一種形象化的啟示。
⑸ 請問有誰知道印度教的有關資料包括教義..神話..神靈等等
印度教
印度教,乃印度的婆羅門教。佛陀在未出家以前,曾是婆羅門教的遵行者,有深入的學習和領會。然而佛陀並非毫無選擇的全盤接受,而是以批評的態度,透過個人的修證體驗,對於婆羅門教的主張,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例如:印度教說有「我」,佛教則說「無我」;印度教說「梵」為宇宙之體,佛教則說諸法因緣生滅的本體是空;印度教嚴格區分階級制度,佛教則提倡一切眾生平等;後期印度教的派別中出現以苦行或樂行的修持,佛教則主張「中道」為修行原則等。
盡管在學說上彼此各成體系,但兩千五百多年來,佛教與印度教在印度本土相互消融,也豐富了印度的哲學思想。尤其是當古印度中的四姓階級轉信佛教,悟道證果,乃至在印度中期,印度教藉佛教壯大自宗,都顯而易見佛教的出現為印度教的過去提供了深刻的反省,也為印度教的未來指出了寬闊的走向。
印度教的簡介
西元前十六世紀,雅利安人進入印度,開始了印度本土的古老文明。就像其他原始部落對自然山川的敬畏與崇拜,雅利安人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也必須膜拜、禮贊、歌頌一切自然神只,且將贊歌編為聖典,相互傳頌。到了後期,與人們生活關系較為密切的神只,受到最多的崇拜,雅利安人便由「多神信仰」逐漸轉向「主神信仰」的模式。
為了與神溝通,祭祀便成為一件大事,司祭者擁有無上權威,能為自己祭祀、為他人祭祀及教授聖典。於是,在階級制度嚴格劃分的社會里,司祭者被尊為最高階級的婆羅門,他們依著「祭祀萬能」的神聖職權,開啟了神權色彩濃厚的婆羅門思想。
婆羅門教主張:「梵」是宇宙現象的本體,人的生命現象為「我」,宇宙萬物皆因「我」而生,故「梵、我」本來不二,凡人不解此理,只好輪回受苦,唯有體證梵我合一,才能得到解脫。此思想彌漫在當時的印度社會,直到西元前六世紀,出現了反婆羅門教的思想家,他們反對祭祀,主張透過禪定、苦行或享樂來完成解脫。鑒於當時修苦、修樂思想的充斥,佛陀提出了不偏於苦,不偏於樂的中道觀,做為修行的根本原則。
阿育王及迦膩色迦王時期,佛教成為印度的主要宗教,婆羅門教便相形式微;公元四世紀時,婆羅門教受到笈多王朝的大力支持,又進一步雜糅了佛教及其他學派的思想,於是發生了較大的轉變,而以「新婆羅門教」自居,企圖恢復舊有地位,這就是今日所說的「印度教」。在印度教的許多流派中,又以毗濕奴派、濕婆派及性力派為主。八世紀以後,印度教的主要思想家商羯羅,依據婆羅門教的根本教義,又吸取耆那教及佛教的優點,使印度教宗教實踐的成份加大,原有繁瑣的理論淡化,印度教遂一躍而成為當時思想界的主流。直到伊斯蘭教入侵印度以後,佛教遭受嚴重迫害,印度教卻因為與伊斯蘭教的思想有所交融,而在某些區域仍舊保持著很大的勢力。
到了近代,隨著西方殖民主義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傳入,印度教掀起了廣泛的宗教改革,反對古印度教中存在的種姓制度、偶像崇拜、繁瑣宗教儀式、寡婦殉葬等愚昧現象。但至目前,印度教仍是印度最有影響力的宗教,大多數人多信奉此教,其種族階級的不平等待遇及寡婦殉葬等諸多民間陋習仍然未能完全被革除。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53370.htm
回答者:一志三9 - 經理 四級 10-21 19:02
濕婆
印度教三神組合之一,破壞神濕婆.當一個時代結束時他毀滅世界為新世界的再生做准備.吠陀時代濕婆的前身魯陀羅,是紅色的風暴和閃電之神。居住在山中的恐怖之神,人們必須好言撫慰的牲畜和醫葯之神。作為閃電之神。由於魯陀羅是濕婆的前身,濕婆作為他的後繼者可以要求得到眾神的祭司和最高神權候補者的地位。
同較晚的抽象原則的人格化的梵天相比,濕婆混合了吠陀時代甚至可以追溯到吠陀時代以前他的前身特徵。他具有印度河之神的特點,他的力量,特別是在史詩中,據說來自苦行的修練,即來自瑜伽而非祭祀。這種力量提高了他要求作為眾神的祭司的權利。在瑜伽者相中,濕婆被描繪成面孔雪白,身披虎皮,頭發纏結。
濕婆的善行之一是分布了七條聖河。恆河環繞著喜馬拉雅山中梅盧山上的梵天之城,從山上洶涌奔瀉而下。為了緩沖激流使之不至於釀成災禍,濕婆站在河水下面,河水蜿蜒流經他束起的頭發之後分成了7股,這7股河水便成了印度的7條聖河。
在眾神為了從乳海中產生甘露用以增強力量戰勝魔鬼而攪動乳海期間,被眾神用作攪繩的大蛇瓦蘇吉吐出了毒液,這種毒液就要滴進乳海,污染甘露並因此會毀滅眾神。濕婆沖上前去,把毒液吞進嘴裡。他的肌膚(一說是頸項)也因此變成了青色.
描寫濕婆的力量的最典型的故事是三都的破壞.這也是一次空前的合作.濕婆在眾神的幫助下用一枝箭毀滅了金、銀、鐵三個惡魔建造的都市.
濕婆的第三隻眼睛是一件強大的武器,當濕婆用它盯住敵人時,它能噴火燒死他們。在宇宙周期性的毀滅之際,他用這隻眼睛殺死所有神和其他生物。他另外的武器還有一柄稱作比那卡的三叉戟,是閃電的象徵,標志著濕婆是風暴之神;有一口劍;一張稱作阿賈伽瓦的弓和一根底端有一個骷髏的棍棒,被稱作卡特萬伽。另外的武器是3 條蛇,它們纏在他身上,能飛快地沖向敵人: 一條蛇纏在他束起的頭發中,在他的頭上揚起頭兜;一條蛇纏在他的肩上或頸上;另一條蛇構成他的聖線。
除了這些武器之外,濕婆的大部分狀貌特徵都強調此神凶暴的方面,他正是因此而廣為人知。這些特徵包括他的蛇作的頭飾和骷髏作的項鏈,這種項鏈是他作為幽靈之主出沒於墓地時佩戴的;在他扮演派拉瓦的角色時,濕婆凶暴的性格更加強化,因為據說這時他以毀滅為快樂。當描繪這類角色時,濕婆由成群魔鬼伴隨;在他作為嚴厲的秉公執法者的角色時,濕婆手持一面狀似計時沙漏的鼓和一條捆綁男人的繩索。表示濕婆作為生殖之神的狀貌特徵,除了林伽之外,還有伴隨著他的公牛南迪或者是南迪的新月形標志,濕婆把這一標志戴在他的眉上,環繞著他的第三隻眼睛。另外還有纏在他身上的蛇。濕婆的許多凶暴的方面還體現在他的配偶們的特徵上,她們與他的血腥的儀式相聯系.
濕婆在歡樂和悲傷時喜歡跳舞,也因此成為舞蹈之神。舞蹈象徵著濕婆的榮耀和宇宙的永恆運動,運動是為了使宇宙不朽。但是在一個時代結束時,他通過跳坦達瓦之舞完成世界的毀滅並使之合並到世界精神之中。舞蹈姿態的濕婆被稱為Nataraja(ナタラージャ)是流傳至今的古印度濕婆像中最多的一種.
與衣著華貴的其他諸神在一起時濕婆的打扮顯得格格不入.他的個性也高傲孤僻.(尤其是很性格溫厚的毗濕奴相對比)濕婆與許多神爭吵過,甚至破壞過眾神的祭祀.其他許多神認為他是殺梵者(因為他砍下了梵天的一個頭,由於這種罪行他被罰為流浪漢並以苦行贖罪。)還嘲笑他是個醜陋的無家可歸的乞丐、骯臟的脾氣暴躁的出沒於墓地的傢伙。但最後濕婆也象梵天和毗濕奴一樣擁有自己的天國,它坐落在喜馬拉雅山中的凱拉薩山上,那裡是濕婆苦練的地方,恆河在那裡從他的頭上流下
回答者:no_future - 試用期 一級 10-21 19:10
一、印度教
通常指新婆羅門教。即印度古來正統思想之婆羅門教,攝取佛教與耆那教教義以及復雜的民間信仰,而發展成的一種宗教。與其說是一有明確體系之宗教,毋寧說在歷史之發展中由於教義、儀軌、制度、風俗習慣等,孕育而成之一種宗教社會乃至社會性宗教之總稱。婆羅門教可分為前後兩期或三期,亦有將最後一期之發展階段特稱為印度教者。西元前四世紀左右印度教始產生,四世紀以後才逐漸興盛,上層階級之信徒激增。狹義言之,印度教即為因佛教興盛而曾一度衰微的婆羅門教之復興。 由於婆羅門階層之哲學論師輩出,相形之下,佛教遂陷於衰微之勢;而在政治上,由於西北部拉吉普特族(Ra^jput)之堅持種姓制度,亦使佛教徒勢力衰退。此外,因以與民間宗教融合同化及新聖典之編纂為中心,而在傳統的繼承之外,以嶄新面目及姿態產生一現代之印度教。至西元八○○年左右,印度教一方面繼承吠陀聖典之權威,另一方面則受奧義書及吠檀多學派濃厚之影響,而與民族兩大敘事詩摩訶婆羅多(梵Maha^bha^rata )、羅摩耶那(梵Ra^ma^yan!a )以及毗濕奴之種族(梵Harivam!s/a )、薄伽梵歌(梵Bhagavad -gi^ta^ )與富蘭那(梵Pura^n!a )、新奧義書(梵New -Upanis!ad )之類、怛特羅(梵Tantra )、阿笈摩(梵A^gama )等有共通之主張。 從神格而言,由吠陀神話發展成富蘭那神話(狹義的印度教神話),由於毗濕奴與濕婆二神之抬頭,而以此二神與梵(梵brahman )同為最高實在之原理,確立一體三神之教理,此即其特色。其中,對毗濕奴化身的吉栗瑟拏(梵Kr!s!n!a )、羅摩之崇拜,顯著的反映在民眾信仰當中。其主要宗派有毗濕奴派及濕婆派、性力派(梵S/a^kta )、紹拉派(梵Saura )、哦那帕底耶派(梵Ga^napatya )、斯磨魯達派(梵Sma^rta ),此外更有其他派別之分歧出現。由十二至十八世紀之間,則有各種革新的宗派,例如 喀比爾派以及其同系諸派、錫克教、達杜派(Da^^)等的興起。 十九世紀蒙兀兒帝國滅亡,再加上英國入侵,促使宗教改革運動在基督教的活躍與歐洲近代宗教思想的影響下產生,而有梵教會(Bra^hma-Sama^j)及雅利安協會(A^rya-Sama^j)兩個教會開始活動,此外,同類之宗教運動派及傳道會等尚有多種。羅摩克利須那教派(梵Ra^makr!s!n!a Paramaham!sa )、神智教會等亦經常展開各種活動。 印度教之思想體系乃在究明宇宙本質的『梵』與個人本質的『我』之間之一體相、精神與物質兩界之相關相、智慧(明)與無明之思辨相、信愛之實踐相,以及關於業、輪回、解脫等之探討,樹立各種學說,後世各宗派均以此為依據而產生如下諸派:商羯羅(梵S/an%kara )之絕對不二論(不二一元論),巴史卡拉(梵Bha^skara )之二元一元論,羅摩拏遮(梵Ra^ma -nuja )之制限不二說,寧巴爾迦(梵Nimba^rka )之二元一元論(不一不異說),婆爾羅巴(梵Vallabha )之純粹一元論,摩陀婆(梵Madhva )之二元論(多元論的實在論),毗濕奴史瓦閔(梵Vis!n!usva^min )之二元論等。二十世紀初,奧若賓都遘須(Aurobindo Ghosh)倡導整體不二論,用現代之觀點來解釋吠檀多哲學,對印度知識分子有很大影響。 目前,以印度聯邦為中心的東西各地,印度教徒約有三億,二次世界大戰後,印度獨立以來,自與巴基斯坦分裂後,其與伊斯蘭教間之爭端時起,至今不斷。
二、濕婆
濕婆,梵名S/iva 。為印度教三主神之一。亦稱魯達羅(梵Rudra ,荒神)。為毀滅之神、苦行之神、舞蹈之神。古印度婆羅門教聖典中之梨俱吠陀卷首即見其記載。濕婆天為兩極神格,兼具破壞之恐怖與救濟萬病之恩惠,蓋系象徵印度季風的疾風驟雨之凄慘,與風雨後萬物復甦之生機。其異名極多,自摩訶婆羅多以來,均稱作濕婆天,於富蘭那聖典(梵Pura^n!a )中最常見。據說其有極大之降魔能力,額上第三隻眼之神火能燒毀一切,曾將妖魔之三座城及愛神燒成灰燼。又傳聞其終年在喜馬拉雅山上修苦行,亦善於跳舞,被稱為舞王。 濕婆天系對立於創造宇宙之梵天與司掌維持之毗濕奴,而專事破壞,故而印度教有所謂三神一體(梵Trimu^rti )之教義。濕婆天即系濕婆派之主神,而以男性生殖器官為其象徵,蓋以印度教認為毀滅即有再生之意 ,故表示生殖能力之男性生殖器被認為是其象徵,而受到教徒之祟拜。濕婆天在佛教中常以大自在天、摩醯首羅之姿態出現,與後世左道密教有密切之關系。(參閱『大自在天』783)
參考資料:佛光大辭典
回答者: 彌陀村長 - 高級經理 七級 10-21 19:11
古印度地域廣大,包括今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北起喜馬拉雅山,南到斯里蘭卡。大約公元前2300年前後,在今巴基斯坦境內印度河流域,出現了城市文明,後來它毀滅於外來野蠻民族的大規模入侵。這個外來民族就是通常所說的雅利安人。雅利安人是公元前2000年左右生活在從波蘭到中亞的平原上,其中一部分向歐洲發展,成為古希臘人、拉丁人的祖先,一部分留在原地,成為波羅的海民族和斯拉夫人的祖先,還有一部分南遷至伊朗境內,南遷的又分為若干支,一支進入巴比倫,一支繼續南下進入印度,時間大約是公元前1750年左右。他們對當地土著發動多年的戰爭,終於在次大陸站穩腳跟,並從印度河流域進入恆河流域。《吠陀經》是研究他們這段歷史的主要文獻(吠陀即知識),共分四部,分別是《梨俱吠陀》《夜柔吠陀》《沙摩吠陀》《阿達婆吠陀》,包含了當時的神話體系。
在吠陀神話中,提到最多、最突出的是因陀羅。因陀羅是天帝,高居天上,是天神的首領,常常率領一群小風神摩錄多作戰,因陀羅乘坐馬拉的戰車遨遊天空,保護諸神,並為各位神祗(即原住民)奪取牛、水。
另外吠陀神話中還提到一對善於治病救人的孿生兄弟雙馬童,有的也說它們是黎明之神。
阿耆尼是火神。伐樓那是水神,掌管河流,還能降雨,也是地上執法國王的象徵,負責制裁違反秩序的人。
閻摩是死神,也掌管法律。另外還有一些自然神,如太陽神蘇利耶,朝霞女神烏沙,風神伐由那等。吠陀時代後期,印度形成婆羅門教。
公元前6世紀,北印度分成許多小國,印度進入戰國時期。和我們的戰國時相似,思想和宗教也得到了發展,佛教、耆那教創立,印度的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著成。
這時的印度神話發生了改變,出現了三大神:梵天、毗濕奴、濕婆。
梵天是創造之神。出自於金胎(梵卵),用意念力量把卵分為兩半,一半為天一半為地,創造出地、水、風、火、空五大元素和世間萬物。在史詩中也被稱為「創造者」,「生主」。他的膚色是紅色,四頭八手,分別持有四部吠陀、權杖、盛有恆河水的水罐、祭祀用的勺子以及蓮花、珠串、弓等(不止八種,不知道他怎麼拿的)。他坐於蓮花寶座,有時也乘坐七隻天鵝拉的車子或騎天鵝出外巡遊。不過他的業績不顯著,往往要給後兩位大神讓位。
毗濕奴是保護神,也稱「遍入天」,「那羅延」,遍入即無所不在。他的身體是深藍色,穿黃袍,有四手,分別持神輪、神螺、神杵、蓮花,坐騎是大鵬金翅鳥(迦樓羅),妻子是吉祥天女。《摩訶婆羅多》說他是宇宙主宰,每當世界末日,吞宇宙入腹,躺於巨蛇背上休息,醒來時,臍中生蓮花,花中生大梵天,創造世界。他最令人難忘的還是眾多化身,在兩大史詩中就化身為羅摩和黑天。
濕婆是世界創造和毀滅之神,也稱為「獸主」。早在印度河文明時就受到崇拜。吠陀中他地位不高,被稱為「樓陀羅」,是生殖神,印度人崇拜他的象徵物「濕婆林迦」(又不曉得是什麼。生殖神的象徵物……不好的聯想)。又是舞神,他的舞蹈能征服世界和反對他的苦行者,他也是苦行神,常年居住在喜馬拉雅山的蓋羅娑雪峰。濕婆派信徒把他奉為宇宙最高神。這是位性格暴躁的神,不過有時也很善良,膚色深藍,三隻眼,有時有四到五個頭,四手,持三叉戟,背負弓箭,腰系小鼓,頭上有新月飾品,脖子上纏著蛇。妻子是雪山神女,生戰神鳩摩羅(塞健陀)和象頭神群主。
印度教神話中因陀羅等退居次要地位,居於三大神之下,經常要受到三大神的指揮,犯了錯誤也要被他們指責。
有神就有和諸神作對者,他們是阿修羅,阿修羅意即非神(也叫非天),在《梨俱吠陀》中就已出現,當時還是神中的一類,《阿達婆吠陀》中已經成為惡魔,往往和黑暗、夜晚相聯系,據說是從梵天的呼吸中生出。阿修羅後來成為惡魔總稱,也包括巨魔檀那婆和羅剎等。他們有智慧、力量和法力,在天上有金、銀、鐵三座城池,地上也有他們的王國和城堡。
另外一些小神有:天女,就是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常和天神結合;乾達婆(犍達縛),在《梨俱吠陀》中只提到一位,《夜柔吠陀》中是27位,《阿達婆吠陀》中是6333位。是天上的歌手和樂師,稱為「伎樂天」,因為喜歡追逐女性,所以也被叫做「尋香主」(我昏 ̄那當初干達婆王追求蘇摩的心態是……);葯叉(夜叉),是財神俱比盧的侍從,與羅剎相對,佛教中被列為天龍八部之一。
http://mb-soft.com/believe/tco/hinism.htm 看看吧
回答者:妮菲泰麗 - 魔法師 四級 10-21 19:11
http://www.xunmo.com/MeiWenTongRen/43246/1109458.html
回答者:小小的委託者 - 經理 四級 10-21 19:14
我也來回答:
回答即可得2分,回答被採納則獲得懸賞分以及獎勵20分。 積分規則
回答字數在10000字以內
⑹ 印度教派之殺神所有資料`有的請回答`
濕婆
印度教三大主神之——濕婆 (Siva)
印度教毀滅之神濕婆(Siva),前身是印度河文明時代的生殖之神「獸主」和吠陀風暴之神魯陀羅,兼具生殖與毀滅、創造與破壞雙重性格,呈現各種奇譎怪誕的不同相貌,主要有林伽相、恐怖相、溫柔相、超人相、三面相、舞王相、璃伽之主相、半女之主相等變相,林伽(男根)是濕婆的最基本的象徵。
在印度教造像中,濕婆通常是瑜伽苦行者打扮,遍身塗灰,纏發椎髻,頭戴一彎新月,頸繞一條長蛇,胸飾一申骷髏瓔珞,腰間圍著一張虎皮,四臂手持三叉戟、斧頭、手鼓、棍棒或母鹿。他額頭上長著第3隻眼睛,可以噴射神火把一切燒成灰燼。傳說愛神迦摩在濕婆修苦行時打擾,濕婆第3隻眼裡噴射的神火把愛神燒得形銷骨滅,但愛神並沒有死,只不過沒有了形體,所以說愛是無形的。
濕婆還富於自我犧牲精神。當恆河女神從雪山天國降凡之際,濕婆為了避免水勢過猛淹沒眾生,他親自以頭接水,讓恆河在他的發綹間流轉千年緩沖後再流到人間。
濕婆居住在凱拉薩山(Mount Kalashi,即中國西藏阿里境內的岡仁波欽神山) ,他的乘騎是公牛南迪(Nandi),他的神妃是雪山神女帕爾瓦蒂(Parvati),又叫烏瑪(Uma,光明、美麗)。濕婆的配偶起源於印度土著的母神,也像濕婆一樣兼具生殖與毀滅雙重性格,呈現溫柔相與恐怖相等不同的相貌。帕爾瓦蒂或烏瑪的形象是嬌媚嫻淑的妻子。濕婆的配偶的另一種形象杜爾伽(Durza,難近母)則是美艷而嗜殺的復仇女神,曾代表諸神殺死水牛怪魔希沙。還有一種形象迦梨(Kali,黑女神),面目猙獰,酷愛血祭,純屬恐怖的死神。濕婆與帕爾瓦蒂的兒子伽內什(Ganesh)是可愛的象頭神,另一個兒子塞建陀(Skanda)則是可怕的戰神。
所有印度教聖像中最重要最著名的一種,就是這尊與朱羅銅像密切聯系在一起的偉大的濕婆納塔羅闍(舞王)即舞蹈之王或舞蹈者之王像。這種像大量創作於朱羅時代,在南印度的製造延續倒12世紀。
濕婆被表現為跳著創造和毀滅世界的宇宙之舞。他的頭發隨著他的舞動而狂亂地飄散開來,隨著他的上邊的右手所持的沙漏裝小鼓的節奏而飛動。這種節奏是宇宙(摩耶)的心跳得聲音,通過創造之舞的善行而產生。宇宙本身被表現為環繞此神的光環,光環出自雕像底座上摩卡羅的繁殖之口。與這創造的瞬間互補的,是同時發生的宇宙的毀滅,由那些給光環鑲邊的火焰和持在此神左手中的單獨一朵火焰來象徵。這朵單獨的火焰使一切化為虛無:恰恰與此神右手中的創造之鼓保持平衡。下邊的右手錶示要撫慰他的信徒,預備賜福先作出令人放心的無畏勢。進一步證實賜福的是下邊左手的象手勢(gaja hasta)。這種「旗子」手勢由垂下手指模擬象鼻構成,在此指向真從無知的侏儒背上彈跳而起的左腳。這一象徵性的手勢使信徒有希望解脫摩耶的苦難,同時右腳以舞蹈的全力踏著侏儒的背脊。侏儒握著一條有毒的眼鏡蛇,而同樣的毒蛇像一件裝飾品佩戴在濕婆賜福的右臂之上。
在許多其他的有意味的細節中,可以看到一個骷髏在此神纏結的發髻的寶冠上。還有一彎新月,象徵著濕婆分階段出沒與宇宙,即使隱藏時也一直在那裡。在他那夾雜著死者骨灰的發髻中,濕婆承接了從天而降的恆河——一尊恆河女神象的小像立於右邊的頭發上。她是一尊混合的美人魚像,上身是女性,下身是摩卡羅。這種象徵性是無窮無盡的,對於濕婆教信徒來說這尊聖像是闡釋這位跳舞的創造和毀滅之神的無限憐憫和宇宙力量的一種形象化的啟示。
印度教三大主神之——梵天 (Brahma)
三大主神之——毗濕奴 (Vishnu)
印度教三大主神之——濕婆 (Siva)
你還可以去看看網路的網路,我就是在那裡面找到的,還比較全哈
⑺ 印度教的三大主神化身為些什麼
古印度神話中的一切都圍繞著三大主神:梵天、毗濕奴和濕婆。
梵天 (Brahma):作為宇宙萬物的創造者,梵天可以說是在中國神話中開天闢地的盤古的印度同行。不過以中國人的觀念而言這為創世神的模樣實在是古怪:梵天通常被描繪成一個騎鵝的紅皮膚老人,他身穿白袍,有四臂,手持《吠陀》和權杖,或一把匙子,或一串念珠,或一張弓,或一個水罐。梵天最顯著的特徵是他的四個頭:傳說梵天原來只有一個頭,後來耐不住寂寞的梵天從自己的身體上創造了一個女伴,並瘋狂地愛上了她。這位端莊的姑娘被梵天熾熱的目光看得局促不安,便走開以躲避他的凝視。但無論她躲到他的右邊、左邊和背後,他都在每個方向長出一個新的頭。最後她升上天空,但那裡又出現了第五個頭注視著她——這樣說起來梵天大人的造型有點像《變形金剛》里的五面怪,但最後容易沖動的熱血青年濕婆砍掉了梵天的第五個頭。
毗濕奴 (Vishnu):毗濕奴這個名字也譯為妙毗天,他在佛教稱為那羅延天,由此也可見證古印度神話對於佛教的影響之深。由於世界已經被創造,所以梵天無可奈何的退居二線——古印度人本能地對能庇護自己的守護神毗濕奴更感興趣,連梵天的十種形狀都被挪去充當毗濕奴的化身。作為保護神的毗濕奴是仁慈和善良的化身,具有無所不能的力量,保護和維持著宇宙和宇宙秩序。毗濕奴被描繪成一個藍皮膚、穿皇袍的英俊青年。他有四臂:一手持法螺;第二隻手持一件輪寶即鐵盤狀武器;第三隻手持一根權杖;第四隻手持一朵蓮花。作為保護者的毗濕奴會化身下凡以匡扶正義、消滅邪惡並建立法治。所以他有很多化身,如魚、龜、野豬、人獅和侏儒等。隨著毗濕奴的地位逐漸上升,最後竟然連梵天的創世神地位都受到了沖擊——每一次世界毀滅以後的再生過程首先是從沉睡的毗濕奴的肚臍中長出蓮花,梵天出現在蓮花中然後再開始創造工作。
毗濕奴最有名的一個傳說是關於長生甘露的。
濕婆(Shiva):雖然濕婆是古印度神話中的創造和毀滅之神,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為佛教中的大自在天,這有點如伊斯蘭教義中也承認耶穌一樣的有趣。作為破壞神的濕婆負責在舊時代結束時毀滅世界以便為新世界的再生做准備,而他毀天滅地的偉大力量據說來自於來自於刻苦修煉瑜伽。神話中的濕婆皮膚白皙,有著藍色喉嚨,五個面孔,四條手臂和三隻眼睛。對於年輕一代的讀者而言,日本國寶級漫畫家高田裕三的《3X3隻眼》中那位鬼眼王濕婆可能更令他們有熟悉的感覺吧?濕婆的第三隻眼睛是一件強大的武器,當濕婆用它盯住敵人時,它能噴火燒死他們。在宇宙周期性的毀滅之際,他用這隻眼睛殺死所有神和其他生物。他另外的武器還有一柄稱作比那卡的三叉戟,是閃電的象徵,標志著濕婆是風暴之神;有一口劍;一張稱作阿賈伽瓦的弓和一根底端有一個骷髏的棍棒,被稱作卡特萬伽。另外的武器是三條蛇,它們纏在他身上,能飛快地沖向敵人:一條蛇纏在他束起的頭發中,在他的頭上揚起頭兜;一條蛇纏在他的肩上或頸上;另一條蛇構成他的聖線。除了這些武器之外,濕婆的大部分狀貌特徵都強調此神凶暴的方面,這些特徵包括他的蛇作的頭飾和骷髏的項鏈,伴隨他的公牛南迪或者是南迪的新月形標志雖然破壞神的名號很恐怖,但濕婆卻是個多才多藝的神——他是印度舞蹈的始祖,因此被尊稱為「舞王」。濕婆是是節奏之神,會跳一百零八種舞蹈,分別屬於女性式的軟舞或柔舞和男性式的剛舞或健舞兩大類型。濕婆在歡樂與悲哀時喜歡跳舞,或是獨自跳舞,或是與他的妻子黛維一起跳舞。舞蹈既象徵著濕婆的榮耀,也象徵著宇宙的永恆運動,運動是為了使宇宙不朽。但是在一個舊時代結束時,他通過跳坦達瓦之舞完成世界的毀滅並使之合並到世界精神之中。會跳舞的濕婆還是生殖之神,古印度人的生兒育女都要勞煩濕婆大人的神力護佑。
雖然在形式上古印度神話的三大主神同等受尊敬,但濕婆被認為是力量最強大的神,他作為毀滅者的活動實質上相當於梵天作為創造者的活動。有一個這樣的神話講到毗濕奴與梵天陷入了他們誰更值得崇敬的爭論。就在他們爭論不休的時候,他們面前出現了一根火柱,熊熊大火好象要燒毀宇宙。兩位大神見狀大驚失色,都決定應當去尋找火柱的來源。於是毗濕奴變成一頭巨大的野豬,順著柱子向下追尋了1千年;梵天變成一隻迅飛的天鵝,順著柱子向上追尋了1千年。但是他們都沒有到達柱子的盡頭,於是又回來了。當他們疲憊不堪的回到他們出發的地方相見時,濕婆出現在他們面前;此刻他們才發現這根柱子原來是濕婆的林伽,於是就把濕婆奉為最偉大最值得崇敬的神。
濕婆有一個妻子,帕瓦蒂(pravati), 他們生了兩個兒子,一個是戰神鳩摩羅,就是他打敗了那位糊塗焚天造就的無敵阿修羅王,還有一位是象頭人身的智慧之神迦內什。
關於濕婆的有趣傳說還有幾個,其中一個是關於他兒子迦內什的。據說有一次迦內什的母親帕瓦蒂要沐浴,於是就讓迦內什在門口守著誰也不許進來。這時候濕婆回來了,迦內什這笨蛋連自己的父親也擋在了門外,濕婆於是一怒之下又(汗,多少次了……)拔刀咔嚓一下把自己兒子的腦袋砍掉了。帕瓦蒂出來後大吃一驚,這時候濕婆才知道真相,可是兒子的頭早被他不知道扔哪裡去了。於是他對老婆說,你拿著刀子出門去,然後把見到的第一個動物的頭給砍回來。帕瓦蒂出門沒多遠就遇到了一頭大象,於是就把象頭砍了回來,濕婆把象頭安在自己兒子的頭上,從此,可憐的迦內什就頂著個象腦袋了
濕婆應該是三大主神中,最痴情的一個,他和他第一個老婆沙蒂的愛情故事最讓人感動。帕瓦蒂是沙蒂死後的轉生。
印度神話的三個主神里邊,也許只有毗濕奴是沒有作過錯事的神,他是那麼的完美,以至於都不可愛了……不過這也許跟毗濕奴在印度神話中成型較晚有關。梵天早在雅力安人進入印度前的傳說中就已經存在了,而濕婆本身雖然在傳說中出現得最晚,但是在印度人早期的神話中就出現過類似的神,後來的濕婆實際上是早期的幾個類似神的混合體,所以梵天與濕婆身上都有很深的原始宗教神靈的兩面性和復雜性,而毗濕奴的大部分傳說則是在宗教比較成熟的時期才開始出現的,隨著毗濕奴教派的地位越來越高,這位大神在眾神中間的地位也相應的提高了,甚至融合了一些早期傳說中其他英雄的事跡(這也許就是他的稱號和化身特別多的原因)。
⑻ 印度教的創造之神:印度三大主神之大梵天的由來是什麼
梵天亦稱造書天、婆羅賀摩天、凈天,華人地區俗稱四面佛(大乘佛教並無此佛與佛像),是印度教的創造之神,梵文字母的創制者。與毗濕奴、濕婆並稱三主神。他的坐騎為孔雀(或天鵝),配偶為智慧女神辯才天女,故梵天也常被認為是智慧之神。在印度幾萬座印度教寺廟中供奉梵天的寺廟卻極為少見,現存最有名的專門供奉梵天的地方位在拉賈斯坦邦城鎮普須卡,在印度大多數是把梵天和毗濕奴、濕婆合畫在一起供奉。隨著佛教的興起,後被佛教吸納為護法神之一,在南傳佛教的東南亞,尤其泰國,得到很大的發揮,華人稱之為四面佛,據說有保佑人間富貴吉祥的功能,在東南亞有非常多信眾。「大梵天」是個仁慈無比「有求必應」的神靈,關於他有求必應的傳說在泰國已經有很多不一一累述,這里主要是介紹印度方面關於他有求必應的神話傳說,在印度的神話傳說中,只要向他許願無論是「神、魔、人」,他都會應允他們的願望。如,神方面,被印度教濕婆派尊為宇宙主宰的濕婆,曾向大梵天請求協助尋找格涅沙的頭顱下落,大梵天乃告訴濕婆,在他一路尋找的路上所遇到第一個且頭朝北方的生物,就將它的頭拿來代替格涅沙的首級,濕婆便派遣他的天將四處尋找,最後發現一隻正好頭朝北方的垂死大象,於是等那大象死後取下象頭裝到男孩身上,格涅沙便因此復活成為象頭神,並且成為天將的頭目。關於魔方面,魔王「黑冉亞卡西普」(Hiranyakasipu)向梵天祈禱許願,梵天應允了他的願望後,從此整個世界都被魔王所統治,最後要由「毗濕奴」化身為「人獅那羅辛哈」擊敗魔王,把世界拯救回來。在宇宙創造之時,梵天創造了十一位生主,據信是人類的祖先。《摩奴法典》說他們分別是Marici、Atri、Angiras、Pulastya、Pulaha、Kratuj、Vashishta、Pracetas、Daksha、Bhrgu以及Narada。他也創造了七位聖哲(Saptarishi),共同協助宇宙之創造。但由於他所創造的生主和聖哲都是從他的精神而非肉體生出來的,因此他們被稱為「心靈之子」。
⑼ 印度神話——關於濕婆、梵天、轉輪明王的具體信息
梵文Brahmā的意譯,佛教語。色界初禪天之一。按初禪共有三天:大梵天、梵輔天和梵眾天。
大梵天是印度神話中世界萬物的創造者,他的地位相當於中國的盤古。印度神話認為,他從金蛋中破殼而出,蛋殼分為兩半,變成天和地。他又從自己的心、手、腳中生出十個兒子(也有說七個或二十一個),連妻子文藝女神也是從大拇指上生出來的。大梵天因此被稱為「生主」。他的子孫又分別生出天神、凡人、妖魔、禽獸以及宇宙間的萬物。
大梵天既是世間萬物的創造者,又是魔鬼、災難的製造者。因為它善惡不分,許多惡魔經常得到他的縱容,為害人世。大梵天長著四個頭,面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四個頭象徵四部吠陀、四個種姓和四個時。他有四隻手,分別拿著「吠陀」經典、蓮花、匙子和念珠(或缽)。有時拿一個長柄琵琶,坐在蓮花寶座上或乘由七隻天鵝拉的車子。大梵天還兼管文藝和智慧。 因此又被稱為「智慧之神」。
「梵」的意思是「清凈」、「離欲」。梵天與毗濕奴、濕婆合為印度教三大主神。據《摩奴法典》和古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等所說,宇宙出自飄流於混沌中的梵卵。梵天本是梵卵中的金胎,飄流一年後,以意念力把卵殼破為兩半,為天,為地,天地間出現了氣體空間,以後是水、火、土、氣、以太五要素,再以後是眾神、星辰、時間、高山、平原、河流,出現了人、語言、情慾、憤怒、歡樂、懺悔,最後梵天自身也一分為二,一半為男,一半為女,他還創造了一切生物和妖魔。一切秩序都受梵天的控制。梵天被佛教吸收為護法神後,有時是釋迦的右脅侍,手持白拂塵。他又是色界初禪天之主,稱「大梵天王」。大梵天王造像有二臂像和四臂像。前者為一面雙臂,手持蓮花、拂塵。也有三面雙臂像。四臂像則有四面,每面各有三目,手持蓮花、澡瓶、拂塵(或鉾)等,還有一手作施無畏印。梵天形像被漢化後,多為中年帝王形象,手持蓮花。在水陸畫中大梵天王是典型的雍容華貴的中土帝王模樣,身後有輔臣簇擁。
梵名Brahma^ 。音譯婆羅賀摩、沒羅含摩、梵摩。意譯清凈、離欲。印度思想將萬有之根源『梵』,予以神格化,為婆羅門教、印度教之創造神,與濕婆( S/iva)、毗濕奴(梵Vis!n!u )並稱為婆羅門教與印度教之三大神。據摩奴法典所載,梵天出自金胎(梵卵),原有五頭,其一頭傳為濕婆所毀,餘四頭,具四手,分別持吠陀經典、蓮花、匙子,念珠或缽。佛教將其列為色界之初禪天。一般分為三種,即梵眾天(梵Brahma -pa^ris!adya )、梵輔天(梵Brahma -purohita )與大梵天(梵Maha^ -brahman ),總稱為梵天。其中,大梵天王統御梵眾之人民、梵輔之輔弼臣。
又通常所稱之梵天大都指大梵天王,又稱梵王,名為屍棄(梵S/ikhin )或世主(梵Praja^pati )。印度古傳說中,為劫初時從光音天下生,造作萬物,佛教中則以之與帝釋天同為佛教之護法神。釋尊曾升忉利天為母說法,下降此世時,梵王為佛之右脅侍,持白拂;或謂是梵天與摩羅王相合者。大梵天王身長為一由延半,壽命一劫半,其所住之宮殿,稱為梵王宮。密教將其列為十二天之一,守護上方。密教之梵天像四面四臂,右手持蓮花、數珠,左手執軍持,作唵字印,乘七鵝車,戴發髻冠。又供養大梵天之修法,稱為梵天供。[大智度論卷十、大毗婆沙論卷九十八、大日經疏卷五、中論疏卷一末、大唐西域記卷四]
印度教創造之神梵天(Brahma),是奧義書哲學的抽象概念終極實在或宇宙精神「梵」的化身。梵天的前身是吠陀神話的生主。傳說梵天是從漂浮在混沌汪洋中的宇宙金卵里孵化出來的,或者是從毗濕奴肚臍里長出的一朵蓮花中誕生的,然後他開始創造世界萬物。在印度教造像中,梵天通常是婆羅門祭司裝束,四面四臂,手持吠陀,坐在蓮花上或乘騎天鵝。梵天居住在迷盧山,他創造的辯才天女薩拉斯瓦蒂(Sarasvati)是他的神妃。梵天原來是婆羅門教至尊的主神,但在佛教盛行時期卻曾與吠陀主神因陀羅(帝釋天)一起屈尊為佛陀的脅侍,而在印度教盛行時期梵天也經常降格為毗濕奴或濕婆的附唐。
⑽ 問(印度教)的三大主神分別是哪三個呢~~能分別介紹下嗎~
古印度神話中的一切都圍繞著三大主神:梵天、毗濕奴、濕婆。 「創造宇宙之神」——梵天 (Brahma) 「維護宇宙之神」——毗濕奴 (Vinu) 「終結宇宙之神」——濕婆 (iva) 梵天(Brahma):作為宇宙萬物的創造者,梵天可以說是在中國神話中開天闢地的盤古的印度同行。不過以中國人的觀念而言這為創世神的模樣實在是古怪:梵天通常被描繪成一個騎鵝的紅皮膚老人,他身穿白袍,有四臂,手持《吠陀》和權杖,或一把匙子,或一串念珠,或一張弓,或一個水罐。梵天最顯著的特徵是他的四個頭:傳說梵天原來只有一個頭,後來耐不住寂寞的梵天從自己的身體上創造了一個女伴,並瘋狂地愛上了她。這位端莊的姑娘被梵天熾熱的目光看得局促不安,便走開以躲避他的凝視。但無論她躲到他的右邊、左邊和背後,他都在每個方向長出一個新的頭。最後她升上天空,但那裡又出現了第五個頭注視著她,這樣說起來梵天大人的造型有點像《變形金剛》里的五面怪,但最後容易沖動的熱血青年濕婆砍掉了梵天的第五個頭。 毗濕奴 (Vishnu):毗濕奴這個名字也譯為妙毗天,他在佛教稱為那羅延天,由此也可見證古印度神話對於佛教的影響之深。由於世界已經被創造,所以梵天無可奈何的退居二線。古印度人本能地對能庇護自己的守護神毗濕奴更感興趣,連梵天的十種形狀都被挪去充當毗濕奴的化身。作為保護神的毗濕奴是仁慈和善良的化身,具有無所不能的力量,保護和維持著宇宙和宇宙秩序。毗濕奴被描繪成一個藍皮膚、穿皇袍的英俊青年。他有四臂:一手持法螺;第二隻手持一件輪寶即鐵盤狀武器;第三隻手持一根權杖;第四隻手持一朵蓮花。作為保護者的毗濕奴會化身下凡以匡扶正義、消滅邪惡並建立法治。所以他有很多化身,如魚、龜、野豬、人獅和侏儒等。隨著毗濕奴的地位逐漸上升,最後竟然連梵天的創世神地位都受到了沖擊,每一次世界毀滅以後的再生過程首先是從沉睡的毗濕奴的肚臍中長出蓮花,梵天出現在蓮花中然後再開始創造工作。 濕婆(Shiva):雖然濕婆是古印度神話中的創造和毀滅之神,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為佛教中的大自在天,這有點如伊斯蘭教義中也承認耶穌一樣的有趣。作為破壞神的濕婆負責在舊時代結束時毀滅世界以便為新世界的再生做准備,而他毀天滅地的偉大力量據說來自於來自於刻苦修煉瑜伽。神話中的濕婆皮膚白皙,有著藍色喉嚨,五個面孔,四條手臂和三隻眼睛。濕婆的第三隻眼睛是一件強大的武器,當濕婆用它盯住敵人時,它能噴火燒死他們。在宇宙周期性的毀滅之際,他用這隻眼睛殺死所有神和其他生物。他另外的武器還有一柄稱作比那卡的三叉戟,是閃電的象徵,標志著濕婆是風暴之神;有一口劍;一張稱作阿賈伽瓦的弓和一根底端有一個骷髏的棍棒,被稱作卡特萬伽。另外的武器是三條蛇,它們纏在他身上,能飛快地沖向敵人:一條蛇纏在他束起的頭發中,在他的頭上揚起頭兜;一條蛇纏在他的肩上或頸上;另一條蛇構成他的聖線。除了這些武器之外,濕婆的大部分狀貌特徵都強調此神凶暴的方面,這些特徵包括他的蛇作的頭飾和骷髏的項鏈,伴隨他的公牛南迪或者是南迪的新月形標志。雖然破壞神的名號很恐怖,但濕婆卻是個多才多藝的神,他是印度舞蹈的始祖,因此被尊稱為「舞王」。濕婆是是節奏之神,會跳一百零八種舞蹈,分別屬於女性式的軟舞或柔舞和男性式的剛舞或健舞兩大類型。濕婆在歡樂與悲哀時喜歡跳舞,或是獨自跳舞,或是與他的妻子黛維一起跳舞。舞蹈既象徵著濕婆的榮耀,也象徵著宇宙的永恆運動,運動是為了使宇宙不朽。但是在一個舊時代結束時,他通過跳坦達瓦之舞完成世界的毀滅並使之合並到世界精神之中。會跳舞的濕婆還是生殖之神,古印度人的生兒育女都要勞煩濕婆大人的神力護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