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和巴基斯坦作為水火不容的典型國家,兩者之間究竟有何歷史恩怨
兩個國家復雜關系,有著相同習俗,卻「水火不容」
對於現在世界上很多的國家來說,在近代史上都是一部血和淚的歷史,當時都被帝國主義牢牢踩到腳下,雖然有很多的國家完成了獨立,但是還有很多的領土被強行分裂。其中最典型的那個就是現在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了,這兩個國家原本就是一個國家,但是由於,國內各種的矛盾只能分而治之了,可見當時帝國主義壓迫是非常大的,也能想像到當時整個社會的混亂。
相反的是韓國在戰爭後,政府注重發展的經濟,人均GDP也已經超過了20萬,也是亞洲最早步入發達國家行列的國家之一,韓國的企業三星電子全球聞名,他們的娛樂業和旅遊業也非常的發達。所以很多的人都想到韓國與遊玩一番。長期以來,朝鮮和韓國關系始終無法調和,有的時候不僅打嘴仗,還會發生沖突。兩國都將對方設為自己的敵人。
㈡ 了解巴基斯坦與中國之間的書籍
不必看書,很簡單的關系,印度本一國,英國殖民時分立為兩個國家,印巴對於其中一片領土的劃分有爭議,不斷武裝沖突,中國支持巴基斯坦,對抗印度。否則巴基斯坦早被滅了。
㈢ 有一部軍事小說,描述印度一個禮拜攻佔巴基斯坦全境。某國立即出兵,東西夾擊直抵新德里,巴基斯坦復國。
應該是《雷霆反擊》,又名《國家意志》,這部小說在戰爭類小說中算是質量非常好的,作者應該是資深軍迷。
㈣ 有沒有關於62年中印之間戰爭的書籍 或詳細歷史資料
厄,注意網路HI,我發給你……
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間發生在中國和印度的藏南邊境的戰爭。在中國被普遍稱為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印度則稱為瓦弄之戰(Battle
of Walong)。
古巴導彈危機和此次戰爭幾乎同一時間爆發。
沖突起因
中國與印度的邊界約2000公里,分西、中、東三段。
到1951年前後,印軍向北擴張取得麥克馬洪線以南約9萬平方公里領土。此外,在中段和西段,印度亦佔得部分印中兩國爭議領土。1959年,印軍越過雙方實際控制線建立了43個據點。中國政府提出談判解決邊境問題,未得印度方面的接受。
中國觀點
中國政府認為,「麥克馬洪線」是英國人自己定的,任何時候的中國政府都沒承認過,是西方肢解中國的一部分。就像英國在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間的所作所為一樣。由於中方認為麥克馬洪線是英國殖民政府強加於西藏南部的分界線,故拒絕承認「麥克馬洪線」。並且直到1951年之前,印度政府也未公開承認麥克馬洪線。因此,中國表示上述爭議領土應該屬於中國。
印度觀點
1947年印度獨立後,印度認為他們有權利繼承原來的英屬印度領土。因此,他們認為上述藏南地區屬於印度。
國際觀點
美國、蘇聯在當時支持印度,並向印度提供武器、物資援助。
㈤ 印度和巴基斯坦有什麼恩怨
1947年英屬印度的暴力分裂,兩個新的主權國家成立了印度自治領和巴基斯坦的統治。兩國以宗教為依據,信印度教的歸印度,信伊斯蘭教的歸巴基斯坦,這不靠譜的分家方式造成1250萬人流離失所,估計生命損失從數十萬到100萬不等。
獨立後不久,印度和巴基斯坦建立了外交關系,但暴力分裂和眾多領土要求將掩蓋他們的關系。自獨立以來克什米爾成為了兩國沖突的主要矛盾,兩國已經打了三場大戰,一場未宣戰的戰爭,並參與了無數的武裝沖突和軍事對峙。克什米爾為主要沖點,1971年的印巴戰爭和孟加拉解放戰爭,造成的分裂東巴基斯坦(現孟加拉國)。
1971年戰爭結束後,巴基斯坦和印度在關系正常化方面進展緩慢。1972年7月,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和巴基斯坦總統佐爾菲卡·阿里·布托在西姆拉的印度山站會面。他們簽署了「 西姆拉協定」,印度將返回所有巴基斯坦人員(超過90,000人)並佔領西部地區,兩國將「通過雙邊談判以和平方式部分解決分歧」。外交和貿易關系也於1976年重新建立。但大大小小的沖突還是不斷。
㈥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關系及歷史恩怨
關系:
①歷史
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本是同根生。在十幾個世紀中,生活在南亞次大陸的印度教徒與穆斯林共同創造了燦爛的文化。1947年6月3日,英國最後一任印度總督蒙巴頓公布印巴分治的「蒙巴頓方案」,由此種下了印巴兩個國家持續半個多世紀沖突的禍根。
②宗教
按照蒙巴頓分治方案,巴基斯坦由東、西兩部分組成,分別稱為東巴和西巴。東、西巴被印度隔開,相距約2000公里。東巴人絕大部分屬孟加拉族,操孟加拉語;西巴人分屬信德、旁遮普、俾路支和巴丹等幾個民族。兩地居民的文化和民族都不盡相同。東、西巴合為一體的基礎僅僅是伊斯蘭教。這種地理上的相互隔絕,民族、文化和語言的巨大差異,極易為內部分裂和外來干涉勢力所利用(東巴也就是現在的孟加拉)。
恩怨
像這樣根據宗教原則劃分兩個國家是史無前例的。印度和巴基斯坦許多是同一個民族,就是由於宗教信仰不同而互相仇視。而且由於各種原因,許多信仰印度教的留在了巴基斯坦。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遺留的最難解決的問題就是克什米爾問題。克什米爾的統治者信仰印度教,而許多群眾信仰穆斯林。根據統治者的意志克什米爾加入了印度,但是當地許多人要求加入巴基斯坦。印度和巴基斯坦剛剛獨立的時候就因為克什米爾問題爆發戰爭。以後又進行了兩次,問題始終沒有解決。
1971年,東巴基斯坦脫離巴基斯坦建立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國土分成東西兩部分的歷史正式結束。
印度簡介
【簡 況】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間創造了印度河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原居住在中亞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進入南亞次大陸,征服當地土著,創立了婆羅門教。公元前4世紀崛起的孔雀王朝統一印度,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統治時期達到鼎盛,把佛教定為國教。公元4世紀笈多王朝建立,形成中央集權大國,統治200多年。中世紀小國林立,印度教興起。1398年,突厥化的蒙古族人由中亞侵入印度。1526年建立莫卧兒帝國,成為當時世界強國之一。1600年英國開始入侵印度。1757年印度淪為英殖民地,1849年全境被英佔領。1947年6月,英國通過「蒙巴頓方案」,將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同年8月15日,印度獨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憲法正式生效,印度成立共和國,同時仍為英聯邦成員。
【政 治】 印度獨立後長期由國大黨統治,反對黨曾在1977年至1979年、1989年至1991年兩次短暫執政。1996年後印度政局不穩,到1999年先後舉行3次大選,產生了5屆政府。1999年至2004年,印度人民黨為首的全國民主聯盟上台執政,瓦傑帕伊任總理。2004年至2014年,國大黨領導的團結進步聯盟執政,曼莫漢·辛格任總理。2014年4月7日至5月12日,印度舉行第16屆人民院選舉,印度人民黨贏得人民院過半數席位,成為第一大黨,在中央單獨執政,納倫德拉·莫迪出任總理。
【憲法】 憲法於1950年1月26日生效。規定印度為聯邦制國家,是主權的、社會主義的、世俗的民主共和國,採取英國式的議會民主制。公民不分種族、性別、出身、宗教信仰和出生地點,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㈦ 請言簡意賅的深刻說明印度與巴基斯坦的領土糾紛、民族矛盾、歷史積怨等情況!
簡單來說,這一切紛爭都起源於「印巴分治」的不合理。
印度巴基斯坦本來同屬於英屬印度也就是英國殖民地,在甘地等人的率領下,英國被迫承認印度獨立,而其獨立方案就是「蒙巴頓方案」,也就是把英屬印度分成兩個國家——印度和巴基斯坦。其劃分的原則就是宗教——信仰印度教的歸印度,信仰伊斯蘭教的,歸巴基斯坦。原始土邦自由選擇歸屬。
顯然這一方案根本沒有考慮印度的民族、地理、語言情況,僅僅依靠宗教一個原因就生硬劃分的方式,給兩國留下了巨大國內民族矛盾。比如巴基斯坦治下信德、旁遮普、俾路支和巴丹等幾個民族,這些民族歷史上經常戰爭,只不過因為同樣信仰伊斯蘭教就被硬捏在一起,這就給恐怖組織留下了溫床。
雖然號稱土邦自決,但是在執行過程中基本上就是印巴瘋搶,誰搶到算誰的。其中處於邊界的查謨和克什米爾就成了最重要的領土糾紛。
歷史上看,南亞次大陸幾乎從沒有被自己人統一過。印度的統一幾乎都由外來征服者完成,最後一個統一者是英國人。所以可以說印度人對於自己應該作為一個統一國家公民的認同感很低,雖然他們的決心沒達到南斯拉夫那些民族的程度,但是在遇到政治阻礙時,他們思考的重點是本民族或者本部落,絕不會是整個國家,當然這些人之間的戰爭不勝枚舉,歷史積怨可想而知。
根源上講,可以說南亞印度文明起源於恆河流域,現在這一地區絕大多數地方屬於巴基斯坦。但是文明財富中心卻在印度河流域,這一地區基本屬於印度。這就造成了重要的問題。巴基斯坦人認為他們比印度人先進入文明社會,但是印度人偷了他們的財富和技術,卻不知恩圖報。印度人認為巴基斯坦人自以為是,總覺得高人一等。看到這群窮鬼高人一等自命不凡,相信誰也不會滿意的。
第三就是宗教,伊斯蘭教是一個半擴張式的宗教,是一個有點禁慾主義的宗教。而印度教相對而言是個支持縱欲主義的宗教(你可以看看他們的神像),這兩者註定為了宗教信仰也得打一架。
最後就是分治之後的3次印巴戰爭,這不多說了,戰爭必然有怨恨。以上就是我認為印巴歷史積怨的種種來源。
㈧ 印度和巴勒斯坦到底有什麼矛盾
你寫錯了應該是印度和巴基斯坦
印度和巴基斯坦原是一個國家在十九世紀是英國的殖民地,當印度尋求獨立時,為保證英國的殖民利益,英國強行把印度劃分為兩個國家,分別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劃分後的印度及是現在的印度而巴基斯坦則在現在印度的兩側分別是東巴和西巴(東巴及是現在的孟加拉國),而主持邊界劃分的是一個英國的爵士,他很不負責也可能是故意的把邊界劃分搞的非常簡單,直接在地圖上用格尺劃了兩條直線,完全沒有考慮當地復雜的民族宗教問題,於是在直線邊界的東面劃給印度大量的原屬於巴基斯坦伊斯蘭教派的民眾,讓他們和邊界西邊的親屬強行分離,而在直線邊界的西面劃給巴基斯坦大量的原屬於印度教派的民眾,從而導致邊界兩邊怨生載道。在兩個國家,少數派異教徒遭受很多不公平的待遇,從而和當地政府暴發沖突,暴發沖突的地區及是現在的克什米爾地區。
㈨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世仇是怎麼來的
印度共和國(印地語:英語:Republic of India),通稱印度(印地語:;英語:India),位於10°N-30°N之間,南亞次大陸最大國家。東北部同中國、尼泊爾、不丹接壤,孟加拉國夾在東北部國土之間,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部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大體屬熱帶季風氣候,一年分為涼季(10月至翌年3月)、暑季(4月至6月)和雨季(7月至9月)三季。降雨量忽多忽少,分配不均。
巴基斯坦原是英屬印度的一部分。1947年8月14日英國實行印巴分治,巴基斯坦成為英聯邦的一個自治省。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成立。
就兩國關系而言,印巴矛盾歷史淵源不長。因為1947年才有這倆個國家出現。而在那之前,英屬印度的控制范圍相當大,整個次大陸幾乎都在其治下。
回溯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女王榮光已經失去了對於印度的有效控制。至於印度獨立前的斗爭,不細說了。但是在斗爭過程中,有兩只最為主要的力量。一個是著名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倡導者,甘地影響下的國大黨(甘地並非政治領袖,時任國大黨的主席是尼赫魯);另外一隻就是穆斯林民族聯盟,在真納的率領下。1945年,新工黨上台,克萊門特指認蒙巴頓為總督,決定於1947年8月15日完成權力交接。才有了後來一系列的談判,也就是如何建國。 甘地自己也說,他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未能說服他的朋友真納。按照宗教來劃分國家確實是蒙巴頓實施的,但是這當中其實混雜著黨派斗爭和權力的漩渦。
「按照宗教」來劃分,這本身就是產生矛盾的源頭。所以有印度人也曾經批評甘地,說如果英國多統治兩年,也許印巴問題不會存在。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沖突由來已久,從九世紀穆斯林進入印度開始,圍繞信仰的思想沖突和暴力沖突不斷。這是積怨已久的一次大爆發。於是,在建國的那一天。東西巴基斯坦和印度漫長的邊境線上是大量難民分別向屬於自己宗教的一國涌去。在首都德里,開國總理尼赫魯也不得不在開國第一天走向街頭勸戒人民停止暴力攻擊。宗教沖突,是最根本的由來。往後的發展,就混雜著政治等許多因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