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祖瑪 來源
是的,來源於古埃及,講的是一隻青蛙拯救人類的故事
B. 腐敗、強奸,前南非總統祖馬究竟有著怎樣少為人知的黑歷史
文案策劃、監制:袁載譽;文案:Wallflower
2020年2月4日,南非國家檢察院因為前南非總統雅各布·蓋德萊伊萊基薩·祖馬多次拒絕在對他的腐敗指控案件中出席法庭,對其發布了逮捕令。
因為來自底層,祖馬恪守著一夫多妻的祖魯人傳統,娶了多房妻子;他懼怕著貧窮,嚮往極度的富有,在得到權力後逐漸迷失自我,以權謀私;他缺乏良好的教育,未能培養起高尚的道德,思想里參雜著貧民窟里陰暗的東西,因此他深陷強奸、敲詐等丑聞。
也是正因為來自底層,他深知百姓的疾苦,努力作出嘗試,改善貧苦大眾的生活水平;他重視在貧民之間廣泛傳播的艾滋病,積極採取措施來抑制艾滋病毒的傳。
他既幫助窮人,為改善窮人生活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又貪贓枉法,觸犯國家法律,為人所不齒。總的來看,祖馬是一個功過參半的政治家。
C. 世界古代史(阿茲特克)
阿茲特克民族的文化大部分是利用前人的一些經驗,同時也自己創造了些微乎其微的新文化。他們擁有極其先進的農業技術,可養活一大批人。他們建造了大量的建築物,設計宏偉,極具藝術價值。他們是熟練的金屬工人,卻沒有鐵。由於缺乏拉車的動物,他們對於輪子便沒有運動方面的實用價值。
阿茲特克民族的文化中與眾不同的特色之一便是其祭祀方式的傾向。阿茲特克族神指令要用人類的血液去供給太陽,以提供它每日升起來的能量。每次人祭時都會有著非常盛大的規模,幾千人在那一天都顯得不同尋常。祭品通常是被砍去腦袋或剝去人皮,並被活生生的將心臟挖出。然後再把祭品放在高高的金字塔頂端,最接近太陽,鮮血順台階往下流。盡管阿茲特克民族的經濟主要是依賴於玉蜀黍(或玉米),人們始終還是相信農作物的豐收與否要靠定期的人祭品的鮮血供應。
對犧牲品不斷的需求意味著阿茲特克族正逐漸失去對其附屬城市的控制,因為頻繁不斷的反叛為新的犧牲品的尋求提供了很多的機會。而在和平時期,「花環戰爭」經過嚴格計劃,被定為勇氣與戰爭技巧的較量,目的是為捕獲犧牲品。他們用木棒打鬥,打致殘廢,或暈過去,但就是不將他們打死。能打死人的那種木棒鑲嵌著黑曜石刀片。
盡管阿茲特克族有偉大的農業與藝術,回顧其以前的歷史,是一個蒼白暗淡的社會,沒有多少活力。他們沒有能夠值得世代相傳的重要技術,或宗教思想,或政治原理。十六世紀早期,西班牙入侵,阿茲特克族自身的文明很快就被中斷了。早在歐洲一些商人進入該民族的時候,阿茲特克族文化就已被歐洲的弊病文明毀滅,他們開始組成一支小型的西班牙軍隊,配有鋼制武器,火器,還配有少量戰馬。西班牙人在墨西哥的非阿茲特克族中徵募同盟者,輕而易舉地就使得阿茲特克族垮台,這對這一民族來說無疑是殘酷的致命一擊。
阿茲特克人族源不明,根據其本族傳說,他們在12世紀以前是墨西哥平原北部一個狩獵兼營採集的部落,後來才出現於中美洲。他們可能屬於大南移的民族之一,這次大南移對托爾特克文明的消失有影響。阿茲特克人定居於特斯科科湖上諸島並於1325年築起特諾奇蒂特蘭(Tenochtitlan)城,此城一直是他們的主要活動中心。阿茲特克人能夠建成國家並最終形成帝國,主要依靠其著名的農業制度,使全部可用土地深耕細作,灌溉系統縱橫交錯,並墾植沼澤地成為良田,以是生產力甚高,國富民豐。
伊茲科阿圖(Itzcoatl)統治期間(1428∼1440),特諾奇蒂特蘭與其鄰邦特斯科科及特拉科潘(Tlacopan)結盟,成為墨西哥中部霸主。後來又以商貿及征服為手段,發展成為帝國,轄有400∼500個小邦;1519年前後,人口約達500萬∼600萬,幅員207,200平方公里(80,000平方哩)。特諾奇蒂特蘭鼎盛時期,本城佔地13平方公里(5平方哩),居民14萬人,成為中美洲文明中人口空前稠密之地。阿茲特克國家實行專制體制,軍隊發揮主導作用。事實上,戰爭中的驍勇是阿茲特克社會中最可靠的晉升途徑。這個社會盡管等級森嚴,階級明顯,但個人地位甚易升遷。祭司與官僚階級參與帝國政務,社會底層是農奴、契約奴僕及不附加條件的奴隸。
阿茲特克宗教是融合性的,吸收了許多其他中美洲文化的因素。他們的信仰,本質上與更早的部落——主要是馬雅人——的宇宙觀點有很多共同之處,如:現在的地球是一連串創世活動中最後一次的產物;地球的位置,介於13重上天與9重地獄之間。阿茲特克人的主神有戰神維齊洛波奇特利(Huitzilopochtli),太陽神托納蒂烏(Tonatiuh),雨神特拉洛克(Tlaloc),羽蛇神魁札爾科亞特爾(Quetzalcoatl)。人祭之風盛行,常以受害人之心或血獻祭太陽神。與阿茲特克宗教密切相連的是歷法,祭司所掌管的繁縟的祭祀和慶典的周期,即以歷法為據。阿茲特克歷(Aztec calendar)為大多數中美洲民族所慣用,由一個365天的太陽年及一個260天的神聖年所組成;兩個年度周期平行運轉,產生一個52年的大周期。
1519年西班牙探險者到達美洲時,阿茲特克帝國仍在擴張,社會仍在進化發展,但被外來者所遏止。阿茲特克末代皇帝蒙提祖馬二世(Montezuma II, 1502∼1520年在位)被俘,死於囚禁之中。帝國迅速為裝備精良的歐洲人所征服。
阿茲特克人於1160年由北部的阿茲特蘭("鷺之地"),經過兩個世紀的漂泊生活後,定居於墨西哥河谷,由游牧轉為務農。1325年建立特諾奇蒂特蘭城(今墨西哥城)。以勤勞和英勇善戰著稱。14~15世紀征服鄰族,疆域擴展,達到瓦哈卡和特萬特佩克,北部及至聖路易斯波托西,東南達到瓜地馬拉,盛極一時,號稱「阿茲特克帝國」。1518~1521年,西班牙殖民軍將領H.科爾特斯佔領特諾奇蒂特蘭。阿茲特克「帝國」的統治,由於內部原因和西班牙殖民者的入侵,在蒙提祖馬二世在位時告終。
阿茲特克「帝國」對墨西哥的歷史、文化和民族形成曾產生深遠影響。帝國的主要社會組織是部落聯盟。每個部落由20個氏族組成。有部落議事會,由4名行政官吏實行集體管理。部落組織形式不斷改變,以適應定居生活的需要。捕獲的戰俘,部分作為人祭,部分淪為奴隸。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財富分配出現了明顯的不均,在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前,已有階級和早期國家的萌芽。上層由武士和祭司組成,中間有商人和工匠,最低層為奴隸。經濟以農業為主,種植玉米、豆類、棉花、煙葉和劍麻等;沿海居民從事漁業。利用積泥和堆肥創建可供常年灌溉施肥的「水上田園」。經濟、文化和藝術得到高度發展。14~16世紀經歷了文藝昌盛時期,吸收、發展和豐富了托爾特克人、米斯特克人的文化。除有象形文字外,天文學和醫學也很發達。特諾奇蒂特蘭建有宏偉的宮殿和神殿金字塔。供祭祀的宮內牆面飾有浮雕、壁畫及花紋。曾製作各種造型美觀的陶器。為著名的拉丁美洲四大文化基地之一。在服飾方面,男子披短披肩,婦女穿裙子和白色長背心。男女均戴大耳環。阿茲特克人今已成為現代墨西哥居民的組成部分,只有少數人尚保留舊的經濟結構和傳統文化習俗。
在公元1100年之後,人口稠密、農業發達的墨西哥中央峽谷地區,政治的控制力陷於一片混亂。可能是來自北方部落的阿茲特克人,就開始往峽谷遷徙,並侵佔中央大湖沿岸的小城鎮,勢力因而逐漸壯大。他們是一個崇尚武力的社會,而他們就是靠這個優勢,得以在區內對付其它敵對的部落。直到公元第15世紀末期,阿茲特克人已經控制了整個墨西哥中部,並成為一個能夠從其它敵對部落獲取貢金的軍事帝國。
阿茲特克文化在承接過去的文明與經驗之後,就一直停滯不前,很少有新的發明出現。他們是依靠龐大的人口,來支撐農業的發展。同時,也興建雄偉的巨大建築,並以許多的美工藝術來作裝飾。雖然他們是熟練的金屬技工,但從來都沒有見過鐵。而且,因為一直都沒有適合用來拖拉的動物,讓他們缺乏誘因去發明可供使用的輪子。
阿茲特克文化的一大特色是喜歡用祭品。有這么一個傳說:必須用人的鮮血供奉太陽,他才有力量每天從東邊升起。用活人當祭品的數量更是可觀,一天之內用掉數千人常有的事。這些人牲通常被斬首或剝皮,或是活活被挖出心臟。他們被帶到金字塔的頂端 (最接近太陽的地方),讓血沿著石階流下。由於阿茲特克的經濟主要依靠玉米的生產,而他們相信農作要有好收成得依靠祭祀鮮血才行。
由於常常需要用活人祭祀,讓阿茲特克人不太在乎對附屬城市的控制,因為這些城市如果起來反抗的話,正好給予他們在戰爭中俘虜新的犧牲者的機會。在和平時期,他們會嚴格安排一些只為作戰而作戰的「榮冠戰爭」(Garland Wars),目的是考驗武士的勇氣和戰技,同時擄掠犧牲者。他們以木棒重劈和打擊敵人,有時甚至可以致命。這些棍棒通常會裝上用黑曜石製成的石刃,以增加殺傷力。
盡管有偉大的農業和藝術,過去阿茲特克人所建立的社會,最終還是歸於滅亡。他們並沒有留下任何重要的技術或宗教思想或政治理論。他們的文明被16世紀初來到美洲的西班牙人摧毀。早期商人帶入的疾病使他們元氣大傷,接著,一支配備鋼制武器、槍炮和馬匹的小型西班牙部隊將他們一舉打敗。其實,阿茲特克人的殘酷,也是造成他們滅亡的原因之一,因為它讓西班牙人在墨西哥輕易的取得非阿茲特克人的結盟,共同對付他們。
D. 南非的人口、面積
南非地處南半球,有「彩虹之國」之美譽,位於非洲大陸的最南端,陸地面積為1219,090平方公里,其東、南、西三面被印度洋和大西洋環抱,北面與納米比亞、波札那、辛巴威、莫三比克和史瓦濟蘭接壤。南非是非洲最大經濟體和最具影響力的國家之一,其國內生產總值約占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經濟總量的三分之一,對地區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領作用。南非財經、法律、通訊、能源、交通業發達,擁有完備的硬體基礎設施和股票交易市場,生產量均佔世界首位。並且南非在2010年加入金磚國家,進一步與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加強合作貿易交流。
國土面積: 1,221,037平方公里
人口:
5180萬(2011年10月),主要由黑人、白人、有色人和亞裔四大種族構成。在全國總人口中,黑人佔79.2%,白人佔8.7%,亞裔人佔2.5%,其他人口佔9.6%。在男女人口方面,男性為2520萬,女性為2660萬。黑人主要有祖魯、科薩、斯威士、茨瓦納、北索托、南索托、聰加、文達、恩德貝萊等9個部族,主要使用班圖語。白人主要是荷蘭血統的阿非利卡人和英國血統的白人,語言為阿非利卡語和英語。有色人是殖民時期白人、土著人和奴隸的混血人後裔,主要使用阿非利卡語。亞洲人主要是印度人和華人。有11種官方語言,英語和阿非利卡語(南非荷蘭語)為通用語言。居民主要信奉基督教新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和原始宗教。
南非曾是世界上種族制度最多的國家。經過黑人的長期斗爭,南非在廢除種族制度後,於1994年4月26—29日舉行了多種族選舉,非國大主席曼德拉當選為南非總統。現任南非總統為祖瑪。
謝謝
望採納!
E. 曼德拉和祖馬:南非的兩任總統,究竟有什麼不同
曼德拉是民主南非的第一任總統;祖馬則是民主南非的第四任總統(如果算上代總統莫特蘭蒂)。
這兩個人的關系,實際上還比較密切。一些人甚至因此指責曼德拉,因為在祖馬陷入危機的時候,曼德拉給了他幫助。結果祖馬羽翼豐滿,這個國家卻遭殃了。但是,曼德拉之所以幫助祖馬,完全是因為同志間的善意、忠誠以及無私。
2009年祖馬擔任總統的時候,曾經表示自己將會恢復曼德拉的管理風格。1999-2008年間,一直是姆貝基擔任總統。人們認為,姆貝基的執政風格過於專制和帶有「精英政治」的色彩,人們認為他領導下的政府多少有些遠離群眾。但是祖馬真的坐到了他自己所說的「回歸曼德拉風格」嗎?讓我們看看。
*人民
曼德拉表示:「作為ANC主席,我走遍了這個國家的角角落落。在選舉之前的六個月里,我在大大小小的集會當中,至少對250萬人發表了講話,這其中包括各個社會層面。我們到處旅行並觀察,我們的政黨在哪怕是最邊緣的農村人們心目中的形象。」
不能不說,祖馬總統的第一個任期,他在這方面表現不錯,與百姓之間的溝通要好得多。人們似乎看到,他正在對象自己的諾言,醫治姆貝基時代遺留的創傷。
但是今天的祖馬早已經不是2009年的樣子。他的每一次公眾場合露面,似乎都是精心設計的結果。不僅僅是在面對南非民眾的時候,甚至是在ANC的內部活動當中,人們都很難見到他的他的身影。
曼德拉甚至經常會離開自己的安保人員,自己跑出去和人們接觸(不可否認這一點讓他的安保人員很頭疼);相比之下,祖馬總統出場的時候總是前呼後擁。有一次出席ANC的活動,人們見到他前呼後擁的一共帶了22名保鏢!
自從在曼德拉的紀念活動上被噓之後,祖馬總統似乎極力避免這種尷尬,他選擇盡可能少的、在「存有敵意」的人們在場的場合下拋頭露面並發表講話,因為他非常害怕可能出現的反應。於是,他的講話場合越來越局限——甚至僅限於在他的ANC忠誠支持者面前發表講話。
*在組織之外
曼德拉喜歡和形形色色的人們解除、對話。為了一個話題,他可能會和部長、民間代表甚至其他國家的元首隨時展開討論。
相比之下,祖馬總統的交流圈子越來越小,他僅僅會採納那些忠誠於自己的內閣成員的意見,這也導致他的做法與國家利益漸行漸遠。比如科技發展,對南非非常重要;但是祖馬在這方面顯然沒有什麼興趣。
*組建內閣
在曼德拉時期,組建內閣並不來自隨心所欲的任命。能夠入閣的,都是在南非國內或者流亡時代久經考驗的歲月中、在黨內久經考驗、表現優異者。但是就算是這樣的人,在被任命為內閣成員之前,仍然要經歷層層篩選。
反觀祖馬總統,最近他已經第13次重組內閣,全過程完全是隨心所欲。人們認為,實際上從第七次重組內閣開始,他已經是在胡搞。現在,南非內閣中有真材實料的專業人士已經越來越少,代之而起的是那些忠實於祖馬本人、但絕對表現平庸的人物。
*副部長的任命
在曼德拉時期,他傾向於從反對黨、從不同種族任命副部長,並認為這是構建國家團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有助於整個國家的多元化發展。
祖馬總統的用人之道完全不同。目前,面臨著來自ANC內部日益嚴峻的挑戰,他任命的幾乎全是自己最親信的黨羽。副部長的任命,同樣概莫能外。
*南非面臨的問題:種族
曼德拉經常會思考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能在一個團結的、非種族色彩的國家裡,兌現各個不同種族的利益?
祖馬總統表面上也曾經講到,要建設一個團結的、非種族色彩的南非。但是,一談到南非目前面臨的經濟問題,他的腔調立即就會發生變化。可以肯定的是,在擔任總統八年之後,祖馬在社會財富再分配的領域所做的工作少之又少。而現在,他似乎要把自己的問題全部歸結到種族話題上去。
2016年11月份,在一個幹部論壇中,祖馬總統表示:「在世界其他地方,你們可以去看看。比如說在印度,印度人掌握著這個國家的經濟力量;在中國,中國人掌握著經濟力量;在美國、英國、德國等等國家,以及非洲其他的國家,都是本土居民掌控著經濟力量;只有在南非,情況不一樣。」
1991年,曼德拉和祖馬出席為民主南非奠基的協商大會。祖馬曾經承諾,自己上台後,會回歸「曼德拉風格」。
出席談判的ANC「三劍客」。從左至右分別為:拉馬弗薩、曼德拉、祖馬。
2004年4月4日,在索維托體育場舉行的選舉宣傳活動中,曼德拉、姆貝基和祖馬共同出席。
喜歡和百姓親密接觸的曼德拉,以及前呼後擁如臨大敵的祖馬總統。
F. 印度古青蛙祖瑪一共有多少關
16關~不過貌似每一關都分有幾個小關~不記得是5個還是6個了~
G. 哥倫布到達美洲之前的美洲文化特點及其形成原因
美洲大陸主要人種民族
北美西南部叢林地區的瑪雅人文明
北美西部大平原的印第安人部落
北美北部加拿大西部的易洛魁人部落
北美北部阿拉斯加地區的因紐特人部落
北美南部墨西哥地區的阿茲特克人帝國
南美東北部秘魯高原的印加人文明
以及加勒比海群島及夏威夷地區的少數民族
外貌:
膚色上來看都是黃種人相貌和亞洲人無異
長相特別像北方西伯利亞的草原民族和韃靼人近似只不過在美洲住久了面貌有些變化了就像住在高原的西藏人和漢人外貌有些區別似地
起源:實際上瑪雅人等美洲原住民都是亞洲人去的,第一次人類遷徙的時候,屬於蒙古人種的印第安人的祖先通過白令海峽到達加拿大進而擴散到美洲,在當地繁衍生息,可以說印第安人族群是我們黃種人的遠親和蒙古人 匈奴人的血緣關系非常接近 生活習性和蒙古人差不多主要也是以游牧為主,只是後來東亞的中原漢民族崛起先進的文化波及到蒙古大草原當地的匈奴人 突厥人 鮮卑人 契丹人 蒙古人 韃靼人 瓦拉人等眾多少數民族被漢化,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外族大量湧入中原被漢文化所同化,剩下的雖然繼續游牧但生活方式都已經在模仿漢人的生活方式了。但是大洋彼岸的印第安人(這是歐洲人的說法,實際上應該叫美洲蒙古人種才合乎人類發展史)沒有像文化發達的漢族人那樣的鄰居自然而生活文化水平仍舊停留在人類最早的游牧時期。
生活方式 由北向南的民族說起
最北邊的因紐特人(愛斯基摩人是吃生肉的民族就像列強稱呼我們中國人是支那人低等的意思一樣是侮辱性的,尊重我們在美洲的遠親就是尊重我們自己)
居住地主要在阿拉斯加地區加拿大寒冷的北部格陵蘭島也有人典型的寒帶民族
住房:由於當地常年冰封氣溫很低當地人都那冰塊切成磚塊砌房子就跟搭積木一樣在地上挖坑弄出像地下室般的居室在地表上用冰磚搭房子改出能充分吸收太陽光的橢圓形蛋殼外形的冰屋不用水泥直接潑水隨著寒氣自然就把冰磚凍住了比鋼筋混凝土的還結實,平常在底下鋪上獸皮生火做飯當然房子還有煙囪,由於房頂是蛋殼型的可以充分吸收太陽的光和熱。
飲食:主要是漁獵為主,鑿冰釣魚,或是捕獵海豹等北極動物,主要是肉食,因為當地過於寒冷連細菌都活不了就得多吃含有脂肪的肉類用來增加熱量,同時也有捕鯨業煉出鯨油增加人們的維生素防止疾病傳播,由於以肉食為主當地人的耐寒力很強特別是居住在北極圈格陵蘭島的因紐特人相當耐寒大冬天氣溫很低的時候都能穿的很薄進行工作而不打寒戰。
文化:因紐特人的冰雕技術非常高超,當代不少的冰雕大師有不少是來自加拿大的因紐特人種族。平常晚上圍在火爐前講故事。當地人有北斗星崇拜。
交通:以耐寒的愛斯基摩犬的狗拉雪橇為主要的交通工具。平常都是滑雪為主
衣著飾品:都以耐寒的獸皮為主,而且他們的獸皮製衣工藝很出眾,價格不菲
民族性情:比較平和憨厚,屬於慢性子估計過於寒冷的原因,好喝酒取暖。
加拿大的易洛魁人,易洛魁類似部落聯盟,是由北美北方六大民族部落構成
居住地:主要居住在加拿大東部地區以及南部的大湖區,易洛魁部落是印第安人的一大分支主要由:摩和克人,奧奈達人,奧農達加人,卡尤加人,塞尼卡人和圖斯卡羅拉人這六支主要印第安部落組成屬於多民族地區。
住房:由於當地森林覆蓋很高,當地人都多建木屋(主要還是印第安式帳篷)有的還在樹上建房子很有情調吧。沿海地區的部落還設有碼頭擁有大量漁船等捕魚設施,當年初來美洲大陸的歐洲移民都是由好客的易洛魁人接待的,可後來白人有怎麽樣呢。
飲食:主要是打獵為主沿海地區的人以捕魚為主,由於暖寒流交匯的原因在紐芬蘭島附近形成了超級大的大漁場,由於當地氣候宜人又盛產海產主要是鱈魚,在紐芬蘭地區到哈德遜灣地帶居住了大量的易洛魁部落主要從事打漁業,並出現了最早的海產貿易,主要貿易鱈魚製品。
靠近內陸森林地區的易洛魁人主要是打獵為主,當地人捕獵技術高超個頂個都一流的弓箭手獵人,易洛魁人的捕獵技術後來還被用於特種兵生存訓練的課程
除了捕獵大馴鹿 北美野牛外,還採集松子 草莓 蘑菇等食物改善飲食。
文化藝術:由於當地民族眾多語言種類繁多各不相同,當地出現了眾多的能工巧匠,善於製造精美的海產貝殼類藝術品,冷兵器漁獵用具的鍛造也是更加的爐火純青。另外此地木雕藝術別具特色誕生精美絕倫的紅杉木雕刻,主要造像是易洛魁人崇拜的神靈們。另外,當地人有森林崇拜的風俗,典型的環保發燒友,因此當地植被覆蓋率最高。
交通:主要靠狗拉雪橇,畢竟加拿大地區也是多雪的寒帶氣候,另外的馴鹿載客也是別有一番趣味的。後來改騎馬趕大篷車了。
樣式:易洛魁人的發型都是典型的莫西幹人發型,就是光頭只留中間的那一撮頭發就好似帶上了一片雞冠,女性都梳小辮和東亞的蒙古人發型無異。
易洛魁人的服裝都比較注重實用性,是非常出色的獵手服,喜歡紅色與藍色膠著
喜歡在頭部插上幾根鷹的羽毛,誰頭上的羽毛最多就證明此人是最出色的勇士
經濟:隨著歐洲人的侵入,當地經濟市場開始空前活躍,主要以皮毛業為主,大量的歐洲投機商來到當地拓展毛皮市場。造成當地的水獺,海獺皮毛供不應求,沿海的珍皮動物捕獵殆盡後轉而由內地的松鼠皮毛代替。隨著皮毛貿易,當地出現了眾多的皮毛制衣作坊,出現了最早的原始資本積累,此後資本主義開始在北美東部沿海地區的新興城鎮萌芽,不少的易洛魁商人在與歐洲人交易後大發橫財生活習性也更加的西化,部落家族事業也越來越興旺發達。
民族特點:易洛魁是北美東部面大西洋地區的重要的印第安民族聚居部落聯盟
當地的民族眾多語言生活習慣復雜多樣,大體特點是,認真朴實,非常團結,對自己的族人非常有愛(這正是中國人所要學習的),很講究實用性,善於變革當歐洲人帶來火器之後當地人逐漸淘汰了弓箭等冷兵器,改用火槍成為個頂個的神槍手後來美國在一二戰時期都有不少出色的易洛魁獵手從軍擔任狙擊手的角色。
不善言辭,不虛偽,待人接物比較隨和(只是相對的)。脾氣秉性和東亞的蒙古人特別相似個頂個都是熱心腸的好男兒。
社會:處於母系氏族社會時期,氏族選舉一個酋長和一個酋帥,易洛魁人酋長必須從本氏族成員中選出,他的職位在氏族內世襲,一旦出缺,必須立刻重新補上;軍事領袖,也可以從氏族以外的人中選出並且有時可以暫缺。選舉時男女平等的都可以參加選舉,酋長的來源大多是外戚男性。同時,氏族可以任意罷免酋長和酋帥,這仍是由男女共同決定的。被罷免的人,此後便像其他人一樣成為普通戰士,成為私人。此外,部落議事會也可以甚至違反氏族的意志而罷免酋長。
死去人的財產充公沒有私有制這種概念,比較類似原始人公社時期的風俗。
北美大平原的印第安人,最大的印第安人族群上面提到的易洛魁人是北美印第安人北方的一大分支部落,這里提到的是居住在美國境內的主要印第安人
居住地:散布於美國境內,主要集中地是土地肥沃的密西西比河地區,落基山脈
及西部大平原要有大量部落定居。
社會建制:社會風俗和部族制度近似上面提到的易洛魁人,都是以酋長為主要部落領導人,酋長的職位等同於教父的地位,只有身經百戰的傑出戰士,才有可能被選舉成為酋長,部落內部高層權力由近似於元老院的上層戰士議會掌握。
住房:主要以帳篷為主,居住在山裡的部落還以岩洞為主要住房。
飲食:已經出現了比較成熟農業,特別在土地肥沃善於農作的密西西比河地區,
主要種植番薯,玉米,蠶豆等農作物,同時兼種橡膠,煙草,辣椒等經濟植物。
西部山區一般以狩獵為主,主要是捕獵美洲野牛。沿海地區的人以捕魚業為主。主要食物是玉米製品。
衣著:當地人喜歡在頭上遍插羽毛,誰的羽毛最多象徵地位最高,特別是擁有大量鷹羽冠式的人特別受部落人尊重。服裝色澤鮮亮,主要以白色紅色為主要色調並配以象徵天空的藍色。男性喜歡裸露上體以展示他們豐碩的肌肉。
文化:印第安人的節日特別多,這與古代印第安人宗教儀式特別紛繁復雜有關。印第安人崇奉萬物有靈的圖騰信仰,各部落每年都要舉行各種圖騰崇拜的宗教儀式,一些儀式流傳演化下來就成為至今魅力猶存的非常獨特奇異的節日。主要紀念先輩,祝福大自然,希望來年獲得很好的收成。
工藝品:印第安人是非常出色的陶匠,當地人生產陶器很有早期原始公社時期的特色,此外印第安人的木雕,骨雕,石雕藝術也都非主流的前衛。
交通:先前印第安人沒有騾馬等畜力交通工具,隨著歐洲移民的到來,出現了野馬這種善於奔跑的物種,此後成為印第安人不可或缺交通工具還有大篷車。
經濟:主要以農業經濟為主,煙草成為主要貿易品。此外皮毛業,漁業,林業,手工藝品也是主要經濟產業。
民族性格特點:寫到這里我就得大書特書一筆,我歷來很崇尚美洲印第安人文化,酷愛美國西部片對印第安人是情有獨鍾。
質朴好客:印第安民族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好客的民族。初到此地外國人都會被好客的印第安人無條件的好好招待一筆。大有先上酥油茶,糌粑,烤羊肉的趨勢
道德高尚:印第安人正直、朴實、剛毅、勇敢、感情豐富、溫柔、謙和、說話算數、忠厚老實、慷慨大方,可以稱得上是世界上道德最高尚的民族。
重情義:世界上最重視情意的人非印第安人莫屬,假如你救了一位印第安人,那被救印第安人部落的人都會把你視為救世主,對你那是就像尊重上帝那樣不細表
英勇善戰:印第安人的英勇善戰為人所稱道,特別是生活在平原上以狩獵為生的印第安人多具有勇敢、善戰的精神。落基山脈以東到密西西比河西岸的廣大地區,是平原印第安人的居所,他們基本上以捕獵大動物為生。在這片平原上有成千上萬頭野牛,縱橫馳騁,勢不可擋,而生活在這里的印第安人就是靠英勇戰勝牛群而生存下來的。當面對外族侵略的時候,他們絕對不會出現奸細,而是抵抗到流盡最後一滴血,是最偉大的戰士。
主要部落:拉克塔,阿帕奇,蘇族,莫西干,夏延 等,部落語言繁多。
北美南部沿海的瑪雅人
瑪雅人的祖先極有可能是我國中原地區的殷商部落,當年周武革命成功後,大量的東部沿海地區的商朝人乘船橫渡太平洋來到了美洲,可以說瑪雅人也是炎黃一族只不過是遙遠的支系民族。
居住地:主要居住在尤卡坦半島及加勒比海地區,在美國東南部的叢林區誕生了瑪雅人帝國。
建制:與我國古代周朝的文化水平相當,畢竟是殷商的後裔,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國家領導人稱為祖瑪,行祭祀權利是瑪雅人崇尚的太陽神的人間代理人,掌管著帝國的生殺大權,以世襲制承襲國家最高權力,可以說當時的瑪雅和殷商一樣都處於奴隸制社會鼎盛時期。
信仰:瑪雅人崇拜的甚多,並為他們崇拜的神靈興建宏偉絕倫巧奪天工的神廟用以祭祀。特殊的羽蛇神崇拜,估計瑪雅人研究過《山海經》,對裡面的大蛇一族崇拜有加,畢竟蛇類是最古老的物種,中國的玄武,龍圖騰有蛇,西方的聖經創世紀有蛇,東洋的火影文化有大蛇丸還是蛇,看來蛇很受歡迎啊,封建迷信不細表。總之瑪雅人認為羽蛇神來自遙遠的外太空,瑪雅人是外星人的子民很有可能
建築:瑪雅人的建築別具一格,超乎當地的其他民族,有些類似於中國夏商時期的典型建築,像現在柬埔寨的吳哥窟都非常近似瑪雅神廟。瑪雅帝國達到極盛時期在尤卡坦半島建立的帝都瑪雅城,城內基礎設施非常完善,城市規模可以與大清帝國的北京城相比而毫不遜色多少。
飲食:主要以玉米為主,已從漁獵的落後生產方式變革到先進的農耕模式,憑借瑪雅人天才的智慧建設的水利灌溉設施使北美洲東南部的土地沃野千里。誕生了先進的農耕技術及家畜養殖產業。
種植木薯,豆類,南瓜,甘薯,辣椒等農作物,經濟作物有棉花,煙草,橡膠等
沿海地區及加勒比海地區的部落主要以漁業為主,在墨西哥灣漁場有大量的加勒比海民族從事捕魚業。
服飾:酷似夏商時期的中國人服飾,只不過更加的誇張,更加的有型
交通:沒有畜力工具主要以人力運輸為主,但有輪無車
文化:瑪雅人有著先進的天文歷法知識,不愧流淌著炎黃一族的血液,我們中國人歷來是最優秀的民族之一。太陽歷及聖年歷兩種獨特的立法精確程度堪稱一流
並且能預言人類的未來走向(參看《2012》)。瑪雅人的數學天賦很高「0」的概念最早在瑪雅人的數學中出現。高超的數學基礎催生了堪稱完美的建築學,天文學等其他學科。瑪雅人的象形文字獨具特色並暗喻著天外來客似乎真正的存在。
科學方面超越同時代的其他民族,特殊工藝品「水晶頭骨」的製作堪稱世界之謎
經濟:主要產出煙草 橡膠 棉花的等經濟作物,煙草市場十分繁榮,木材加工,制衣,漁業也有比較突出的發展。由於是殷商的後裔瑪雅人善於經商做買賣。
民族特點:比較神秘,喜歡踢足球(瑪雅文明中已經有對足球的最早記載了),不知道球迷鬧事會不會很頻繁,怪不得拉美足球那麼強,祖上傳下來的。有喝啤酒的習慣,當地種植的玉米是製作啤酒的重要原料。喜怒不形於色,非常崇尚自然
對未知事物很好奇,非常喜歡探索未知世界,大有杞人憂天的感覺。
總之瑪雅人天生的聰明,經常在《世界未解之謎》系列解謎書籍中唱主角。
墨西哥地區的阿茲特克人
生活在北美南端墨西哥高原的阿茲特克人實際上是瑪雅的一大分支,和瑪雅人是比較相近的民族,但相對於崇尚生活的瑪雅人而言阿茲特克人更加好戰(就好比《斯巴達300》里的注重文化生活雅典人和好戰成性的斯巴達人)。
居住地:墨西哥高原到中美地峽及加勒比海大面積地區。
建制:處於奴隸制社會上升階段,在公元14到15世紀達到極盛,建立了以特諾奇蒂特蘭城(今:墨西哥城)為首都的強大帝國,郊區散布著其他弱小城邦。
國家元首是祖瑪行祭祀權,國家機構構成和瑪雅人類似,暫不細表
建築:和兄弟瑪雅人一樣,阿茲特克人也為他們所崇尚的神靈建立了大量高質量的神廟金字塔用來祭祀。(好比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文化淵源一脈相承)
社會出現貧富分化,在帝都里出現繁華的富人區和蕭條的貧民窟棚戶區
建築特點:近似瑪雅人的建築風格,都是有階梯的「呂」字形建築,建有寬廣的大道,平常供行人往來貿易,戰時是供外星人飛船著陸的跑道。
飲食:農耕文明,主要種植玉米作物,特色食品是玉米餅,當地人愛吃辣,辣椒銷量一直很高甚比我國愛吃辣的四川、湖南人。農作物是玉米等其他豆類瓜果類
經濟作物以煙草,甘蔗,橡膠,可可,劍麻,蘆薈為主。
服飾:阿茲特克人的打扮怎麼說呢,要是拿在現在你模仿阿茲特克人的打扮出門立馬送精神病院去,絕對的非主流,典型的潮人裝,當時的阿茲特克人個頂個都是超有型的犀利哥。他們的服飾很可愛,喜歡吧自己打扮成可愛的動物,像美洲虎,美洲獅,鸚鵡,牛蛙啥的奇珍異獸。
喜歡佩戴飾品和往臉上繪花臉估計是票友或是cosplay發燒友之類的愛好者。
交通:以前和瑪雅人一樣都是靠步行,典型的有輪無車民族。
後來培養了騾子,騾拉車取代了人力車。
文化生活:阿茲特克人的藝術造詣雖然趕不上瑪雅人但也別具特色,阿茲特克人都是能歌善舞人一點也不比鍾情歌舞的印度人差。即使在戰場上也個頂個也都是「武神」(舞神)!阿茲特克有屬於自己的象形文字來自瑪雅文的改良版(就好比滿文是根據蒙古文改造而來的)。阿茲特克人不太喜歡研究科學技術和鍾情於發明研究,而更喜歡將自己的生命拿來為他們的信奉的太陽神獻祭(覺悟真高啊)
手工藝品以頗具靈氣的護身符較為出名,除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陶器外,黑曜石冶煉技術也十分成熟,阿茲特克人生產的冷兵器堪稱世界一流(假如有鋼鐵的話)。
經濟貿易:阿茲特克帝國鼎盛時期,印第安行商橫行於帝國各處,阿茲特克人主要經營煙草,甘蔗,蘆薈,棉花,可可等貿易產業。他們的甘蔗製糖業技術很先進,口味甜蜜的糖製品遠銷海內外。蘆薈製成的原始洗發水原始肥皂洗潔劑也是重要的提高國民經濟的商品。當地由於盛產黃金,白銀等珍稀有色金屬一直是眾多行商及淘金者的天堂。但比起貿易阿茲特克人還是比較喜歡打仗和過節,所以阿茲特克人不善於經商經常被其他的印第安商人所佔便宜和蒙騙。
民族性格:阿茲特克人的性格值得大書特書一筆,血腥殘忍的一面,比如祭祀太廟祖先的時候最高檔次不是拿三牲:黑牛,白馬,四不像獻祭,而是拿活人獻祭祭祀太陽神的時候都得預先准備烤活人這種祭品,將犧牲的心臟敬獻給冥王(寒)
過於好戰,阿茲特克人生來和斯巴達人一樣都是與生俱來的戰士,像北美花貓戰士,北美鸚鵡戰士都是阿茲特克軍隊中傑出的戰力。虔誠可愛的一面,雖說阿茲特克人甚為嗜血,但當沒有戰爭的時候還是很平和憨厚的,阿茲特克人的家庭里
都是比較溫馨的,男人們對妻子都是很忠心的,妻子對丈夫也很體貼專一。另外此民族善於吃苦耐勞,信奉人多力量大,組織紀律性很高。特別是對自己偶像的
近乎痴迷的崇拜和忠心也是任何其他民族所欠缺的,大有武士道精神的影子。
另外,阿茲特克人都是大煙鬼,抽煙嗜好一點也不次於我們。
南美洲的印加人
印加人是類似於瑪雅人的高智慧民族,也經常登科學探秘系列節目的頭條
分布:主要分布在南美北部的秘魯高原上,西部安第斯山系和東部的亞馬遜河流域也有支系分布。
政權組織:印加人是極為看重血統的印第安人部落,最純正血統的印加貴族庫斯科王室掌握了帝國最高權利。公元11世紀,印加王庭在秘魯高原最宜人居住的地方建立了庫斯科城成為印加帝國的帝都,公元15到16世紀初帝國達到極盛,為了鞏固王權,印加人建立了等級極為森嚴的社會體系,等級自上而下分為國王、貴族、僧侶神職人員、平民、奴隸。處於社會底層的,必須提供農產品,服勞役和兵役。印加人特有的基層社會經濟組織「艾柳」,是由同一血統和圖騰的人所組成。兩個以上的艾柳組成村落。一般社會組織是部落聯盟,由代表部落的議事會治理。帝國分為4大地區,中心在庫斯科。各區由一名官吏治理。
建築: 印加人的建築風格遂承襲瑪雅人的建築特點但後期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建築風格,特點是建築都用很大型的石塊砌成,相比於瑪雅人的精緻建築,印加人的建築相對的粗糙些,但並不代表著不實用,適合高原地區的自然條件。
飲食:雖地處高原但印加帝國卻也是個高度發達的農業國,農作物種植玉蜀黍、馬鈴薯、番薯、木薯、南瓜、番茄、花生、辣椒等物。經濟作物主要是可可、棉花和煙草、甘蔗等作物。印加人依靠發達的水利灌溉技術,修壩建堤圍湖造田,將一些不利於農作物生長的荒原,沼澤區變成適合農作物種植的沃野。同瑪雅人,阿茲特克人一樣印加人也非常喜歡食用玉米製品和辣椒製品酷愛吃甜食和酗酒。他們生產的啤酒堪稱瓊漿玉液。
交通:印加人都是築路狂人(估計是最早明白「要想富先修路的民族」)。喜歡沿山脈沿河流築路,印加帝國修築的道路橫貫南美洲南北全長約3,600公里(2,250哩),主要沿安第斯山脈鋪設,更好的聯通了南美各處為帝國的經濟建設,國民奔小康致富的前進步伐鋪設了康莊大道。印加人出行多乘駝馬,駝羊這類牲口
年輕人更喜歡乘鴕鳥出遊。
服飾製品:印加人的帝國盛產黃金白影,有「黃白之國」的美稱,當地人都喜歡
金銀飾品就跟泰國一般金銀飾品在當地並不是什麼稀罕貨,有想搞走私的朋友可以去那裡投機,假如你能通過安檢。印加人的黃金,白銀飾品加工業很發達,也是銷往海外的重要商品。特別是金雕,銀雕,金器,銀器業更是馳名印外。
文化生活:印加宗教包含拜物教、泛靈論和對自然神的崇拜等特質。印加人的社區是緊密結合的,各家庭常常通婚。像瑪雅人,阿茲特克人一樣,印加人也有著太陽神崇拜。印加的古老文化傳統擴展到高地和沿海地區,與瑪雅人、阿茲特克人一起,被譽為美洲3大印第安文化基地,對南美文化產生深遠影響。古代建築業聞名於世,寺廟、宮殿、天文台、石堡的殘跡,今仍為世界奇觀。印加人在音樂、文學方面也有很高造詣。有人認為,印加音樂可與歐洲古代民歌相媲美,甚至更為高超;還有人認為,印加音樂具有亞洲古代音樂的水平和相似的表現手法。由於印加人沒有完整的文字系統,文學多是口頭傳說和戲劇。其中最著名的經典劇本有《奧揚泰》。天生的醫學家,印加人很早就知道使用麻醉劑了。他們的葯劑水平也堪稱世界一流,外科手術也有一定的造詣,獨特外科技巧穿顱術可謂世界一流。
民族性情:印加人等級觀念家族觀念比較重,注重血緣關系,對純正血統極為重視。性格比較嚴謹不善言笑,一切以工作為主,十分敬業。待人接物很穩重給人以高檔次感。由於當地盛產珍貴金屬資源,印加人並不過分痴迷於貴金屬製品。
當客人來訪都會吧黃金,白銀作為禮物贈送。
美洲主要民族就是以上這幾大民族部落,其他部落過小暫不累述。
H. 哪個國家可以娶兩個女人
伊斯蘭教規定一個男人可以娶四個老婆.
一些阿拉伯國家,阿聯酋、沙特、卡達等。
非洲的塞內加爾、史瓦濟蘭等。
我們的鄰居泰國也是一夫多妻,還有美國的摩門教徒,不但允許一夫多妻,而且允許一妻多夫。
塞內加爾、烏干達、利比亞、史瓦濟蘭、埃及、蘇丹、衣索比亞、葉門、阿聯酋、卡達、巴林、約旦、伊拉克、沙烏地阿拉伯、阿曼、摩洛哥、索馬里。
I. 古印度和印度有什麼區別
1、本質的不同
古印度是印度大陸曾經最早文明發源時期,印度很長一段時間代表的是印度次大陸的地理名詞,現代印度國家就是指1947年獨立的一個叫印度的國家,他們之間有很深的聯系,卻又有本質的不同。
2、統治者的不同
古印度的歷史十分悠久,早期發源於印度河的文明,而後擴展到恆河流域,形成了恆河文明,創造出燦爛的文化。
大約在公元前2500~公元前1500年,來自於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入侵了印並成功成為了統治者,把古印度原住民貶為奴隸,為了固化統治者和奴隸關系,就形成了等級嚴森的種姓制度。古印度時期正式結束。
現代的印度則脫胎於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後來由甘地、尼赫魯領導的國大黨於1947年從英國殖民統治中獨立而來,繼承了英屬印度殖民地的大部分資產,真正的成為了一個叫印度的現代國家,並確立了英語為官方語言。
3、人種的不同
雅利安人佔領印度而後的漫長的歷史中,陸陸續續又來了和雅利安一樣的侵略者,而且是一波接著一波來,這其中有波斯人、馬其頓人、大夏人、塞種人、月氏人、匈奴人、穆斯林游牧民族、蒙古人等,而且都和雅利安人一樣來到印度地區就站穩了腳跟,成為了統治者。
由於幾千年來,印度多個勢力博弈,從屬於原古印度文明地區根本沒有真正統一過,分裂成大大小小邦國,偶爾出現幾個強大的國家,如貴霜帝國、莫卧兒帝國等,但都沒有真正統一過印度,最牛的時候也只是做這一地區的宗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