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各國人是怎麼評論印度的

各國人是怎麼評論印度的

發布時間:2022-05-31 00:00:52

A. 1962中印戰爭 外國人怎麼評價

評價:中國的勝利是勢在必得的。

麥克阿瑟和李奇微都曾在朝鮮戰成上與中國志願軍發生過戰爭,而且都曾見證過中國部隊的陸戰能力,這都是在朝鮮戰場上總結出來的經驗。

同時,印度軍隊並不是一支能征善戰的部隊,而中國解放軍經歷了很多次的戰爭,同時也有更強的軍事領導,再加上剛經歷不久的朝鮮戰爭的洗禮,豐富了戰爭經驗,中印戰爭的勝利應該非中國所屬。

李奇微真真正正在戰場上體會到了中國志願軍的陸戰風格,在這場戰爭中,李奇微是非常確認中國會勝利的。

(1)各國人是怎麼評論印度的擴展閱讀:

如果中印之間爆發戰爭,美國會盡最大可能幫助印度,這是毋容置疑的。

當然美國不會跟中國直接交戰,只會在武器裝備、作戰信息上給印度提供支援,還會出動兵力在中國周邊進行戰爭威懾,外交上聯合西方國家支持印度,孤立中國。

美國絕不會貿然跟中國交戰,坐視中印兩個大國兩敗俱傷,鞏固其世界霸主地位才是美國最大的利益所在。

B. 外國怎樣評價中印戰爭

多數媒體認為印度只能失敗,李奇微評價中印戰爭也是如此。

並且他非常同意麥克阿瑟曾說的話:「誰想跟中國陸軍打仗,一定有病。」這也充分顯示出李奇微對此次戰爭,中國的勝利是勢在必得的。麥克阿瑟和李奇微都曾在朝鮮戰成上與中國志願軍發生過戰爭,而且都曾見證過中國部隊的陸戰能力,這都是在朝鮮戰場上總結出來的經驗。

同時,印度軍隊並不是一支能征善戰的部隊,而中國解放軍經歷了很多次的戰爭,同時也有更強的軍事領導。再加上剛經歷不久的朝鮮戰爭的洗禮,豐富了戰爭經驗,中印戰爭的勝利應該非中國所屬。



(2)各國人是怎麼評論印度的擴展閱讀:

事件背景

中印邊界分東、中、西三段,全長2000公里,雖未正式劃定,但存在著一條雙方歷史形成的傳統習慣線。 1951年印度軍隊越過傳統習慣線向北推進,侵佔了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以南9萬平方公里中國領土。此後印軍侵佔了東段麥克馬洪線以北的兼則馬尼。

中段和西段的巨哇、曲惹、什布奇山口、波林三多、香扎和拉不底以及巴里斯等地區。1959年人民解放軍取得西藏平叛的勝利後,印度政府公開向中國提出將東段9萬平方公里和西段3.2萬平方公里中國領土劃歸印度,在其無理要求遭中國政府拒絕後。

便推行前進政策繼續蠶食中國領土。1959年8月和10月印度軍隊在中印邊界東段和西段製造了朗久、空喀山口事件,打死打傷中國邊防部隊官兵多人。

C. 世界各國的學者是如何贊美印度著名的圓雕「桑奇葯叉女」的

孔雀時代的葯叉和葯叉女的人物雕像反射出了印度人對人的形體美的藝術理想,印度桑奇大塔東門有一砂石圓雕的「桑奇葯叉女」,懸掛東門北柱與第三道梁口交角上,被世界各國學者認為是印度藝術標準的女性人體美的模型。舞蹈造型是以人的身體為中心展開的。葯叉女的古樸溫雅的微笑,豐滿圓潤的體質,「S」形的曲線、婀娜的姿態以及出肋移胯雙膝外開的造型充分表明了古印度人對舞蹈雕塑等人體線條的藝術要求和審美標准。

D. 美國人評價中國和c印度。


部分美國人的如下觀點,也並非每個人都有,只是綜合起來而已。

1、常常有美國人問我:"你的家鄉在哪裡?"我說"西安"。然後我問:"知道西安在哪裡嗎?"回答總是"不知道。我只知道中國的三個城市:北京、上海、香港"。這樣問得多了,以後再有人問我家鄉在中國哪裡,我就首先問他/她:"你知道幾個中國城市?"哈哈,回答如上。當我一說秦始皇兵馬俑,他們幾乎全知道,也知道出土地點,但不知其與西安的關系。


2、有的美國人居然認為日本是中國的一個省。這下子,中國的左憤們可要樂了。

3、古代的中國人都會在天上飛,會飛檐走壁。現代的中國人退化了,不會飛了。

4、凡是中國人,都會兩下子武功。

5、中國人有病了不用吃葯,也不用休息,隨便在地里抓一把草塞進嘴裡嚼嚼,病就好了。

6、英語比中文簡單多了,因為英語只有26個字母,而中文卻有40000多個字母,單常用的就有3000多個字母。

7、西藏自古就不是中國的領土。


8、台灣也不是中國的領土,因為現在的台灣與中國大陸不是一個政權。清朝時的台灣與大陸的關系,並不能說明現在的情況。

9、不僅如此,中國歷史上所有的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都不能算是中國政權,象南北朝時的五胡、契丹建立的遼、女真建立的金、蒙古建立的元、滿人建立的清。在所有教科書與歷史書中,當談論到這些少數民族與中國的關系時,都說XX族與中國人(Chinese)等等,而不象中國書中所講的XX族與漢族(Han-Chinese)等等。

10、中國人沒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任何人都不能信仰宗教,特別是***。

11、中國人好象人人都信佛教。與上一個相矛盾。

12、分不清中國與日本文化。有一個電影,描寫一位美國的武師專門習學中國功夫。當他在房內練功時,卻身穿日本武士服,腰裡挎著東洋戰刀,打坐在一張桌子前,桌子上放著中國的香爐,背景音樂是中國的民樂。

13、也搞不清日本文化的中國根源。如:中國的佛教禪宗,在美國幾乎人人皆知。但你要是問他禪(Chan),他不知是何物。然而,你要是用日文的禪的發音Zen問他,他一聽便知。因為佛教禪的文化是由日本首先傳入美國的。


14、如上,美國人在接愛中國文化時,以最先傳入的發音來建立名詞。比如,英語里有一個詞叫白菜,發音就是廣東話的白菜。對孫中山的發音也是廣東話的"孫中山"。你要是對美國人說Sun Zhongshan這個普通話發音,他不知你在說誰。對蔣介石的發音也是廣東話,並非普通話。但對毛澤東的發音是普通話。

15、有的中國人好象不太講衛生。

16、中國的污染嚴重。但中國很美麗。

17、中國的大城市也很現代化。但農村與大城市的情況相差很遠。

18、有的中國人很有錢,比美國人更富有。但中國窮人更多。

19、中國飯很好吃。以"湖南"命名的中餐館,最便於美國人記憶,因為很多美國人知道湖南是毛主席的故鄉。所以,很多在美國的中餐館喜歡叫"湖南餐館",即使他們賣的不是湖南菜,反正這些地方風味美國人不懂。


20、中國80後的小皇帝們在美國很有名。一提Little Emperor,他們會知道其中的意思。

21、有人認為中國遍地都是大熊貓。一位美國人一進北京,就向人打聽哪裡有賣大熊貓的,因為他想買一隻回去當寵物。

還有一些對中國社會與政治的看法,在此不便說明。總的來看,美國人對中國普遍不了解,很多人也不想去花時間多了解,因為他們主要面對的外國是歐洲。對亞洲國家的文化,日本文化中的一些因素,在美國比中國文化更為流行。比如:中國的旗袍遠不如日本和服在美國的知名度。在美國各大學里修中文課的學生往往與修日語課的學生人數相等,但日本人口只有中國的十分之一。

美國人的觀點:中國現在用一個中國古代成語形容是邯鄲學步,不僅西方的文化沒學好,連自己的文化都不會了,一副丑樣,令人鄙視。

美國人是尊敬印度人的,是發自內心的尊敬,而對中國人雖然表面上客氣但是內心其實很鄙視,中國人好像沒有自己的民族服飾,穿著我們西方人發明的服飾,而且亂穿,樣子醜陋極了;中國人的婚禮方式雖然表面上學我們西方人的但是實際上卻是亂搞,我們西方人可沒那麼鋪張浪費,中國人的婚禮其實是為了顯擺,是虛張聲勢,與我們西方人的婚禮的神聖庄嚴格格不入。

印度人心中有主,而中國人心中只有自己,印度人是為了尊嚴活著而中國人是為了錢與享受活著;印度人的生活自由,而中國人到處生活在別人的指使下。

美國總統奧巴馬對印度領導人到訪的接待是高規格的,而且充滿著敬意,印度領導人與家屬都是穿著自己的民族服飾,不像中國人那樣只會穿西裝。

印度男人給我們美國人的感覺是神聖不可侵犯,而中國男人給我們美國人的感覺是低三下四的邋遢樣,不打你幾拳不解氣。印度女人吃苦耐勞,而且很保守,而中國女人懶惰自私,穿著像妓女,個個好像都性飢渴似的,中國女人很喜歡我們白人,還免費主動與我們上床,有的上完床後還送錢給我們美國人花,我們美國人在床上只是把中國女人當洩慾工具而已根本沒把她們當人看。

我們美國人旅遊最不想去的地方就是中國,因為中國到處被工業污染得很嚴重,在中國無論吃、喝都很危險。我們很願意到印度去看看,了解一下那裡特有的文化特色,印度還留有沒被工業污染的大自然,這是令人嚮往的。

E. 印度登月失敗,外國人是怎麼評價印度的

在本月7日,印度空間研究組織正式向外界宣布,印度此前向月球發射的「月球2號」探測器所攜帶的著陸器與地面控制中心失去聯系。據悉,著陸器在距離月球表面2.1公里時失去了信號,這意味著著陸器將無法在月球工作,印度此次的登月任務未能成功。針對印度登月失敗的事情,世界各國的人們表現出了不同的態度。

當然,持負面評價的也有。其中,巴基斯坦聯邦科學和技術部長法瓦德·喬杜里在社交媒體上稱,「請洗洗睡吧,這個玩具是在孟買著陸的,而不是在月球上著陸的。」此外,有少部分印度網民表達出不滿情緒,印度有著大量的貧困人口,政府沒有首先解決國內貧困問題,卻一心想著登月,這令印度人感到不滿。

F. 如何客觀評價印度這個國家

印度是個危險的國家,其危險性不在於實力,而在於執念,印度人盡管智商低,但總是有大國想法,中國一直以來都誤判印度的想法,總以為上個世紀之前,印度作為第三世界受壓迫地區,具有和平友善的心態。至於什麼民主?連男女平等都沒有,給我講印度是民主的?鬼信啊,還有同婚,還有印度警察時不時抽打他的百姓

其實那是中國人的錯覺,或者說是自我代入感太強。印度有不結盟運動領袖甘地,但更有納粹在南亞的分支,第二次世界大戰,印度幾乎沒有受到波及,其納粹組織更沒受到破壞,包括甘地在內的幾任印度領導人都被刺殺死亡或被刺殺逃脫,除了宗教,種族矛盾外,印度軍國主義分子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印度國大黨有大國情結,在甘地死後,迅速變質,盡管依然奉行不結盟的政策,搞左右逢源的騎牆派作風,那可是長期戰略,1962年的戰敗,導致印度徹底失去不結盟領袖的地位,而騎牆政策依然進行。

重點來了,歷史發展到21世紀,眼看隔壁大國越來越強,印度急了,這是培養近100年的納粹思想在印度早已根深蒂固,在獨立後的70年裡,對外印度不斷吞並周邊小國,對內搞種族屠殺,隨著近些年印度經濟的走強,印度人按耐不住想要與隔壁大國一決高下,印度很弱,但想法很大膽,國內軍國主義思想嚴重,印度人根本就不尊重周邊國家,他們以主人對待奴役的心態,去看待周邊小國,印度很弱,卻想與大國對抗,因為印度認為隔壁大國是它崛起的障礙,印度從獨立起就是這種想法。

印度如果有中國一半的實力,早就上天,開啟戰爭模式了,這不是開玩笑的,中國必須認真,嚴肅看待印度人思想發展的歷史,從大格局上去看就很清楚。
國大黨和人民黨都是侵略成性的1950-1962,中國幾次大危機,印度都要出來搗亂,如果不是中國實力遠超印度,印度真就打進來了。
人民黨簡直就是納粹,不,它起源就是納粹,比國大黨還極端,這些年的操作,懂得人自然懂。
第二次世界大戰沒結束,納粹軍國主義在歐洲消亡,但在東亞有殘余,在南亞卻發展起來。
想當年,人民黨的前身,與希特勒,東條都是臭味相投的,日本要在印度與德軍會師,結果德國被蘇聯擋住了,日本被中國擋住了,印度沒參與二戰,但軍國主義的種子保存在這里,二戰,印度人是覺得盟國阻礙了印度獨立,本來德日來印度打英國人啊,這都歸功於印度納粹的洗腦,同時國大黨也是附和這種說法的,印度政黨,只有納粹中的左派和右派,沒有和平政黨,有妥協都是因為實力不濟,中國需要特別注意印度,做好准備,印度實力不行,卻不能輕敵,什麼壞事,這瘋狂的國家干不出來?最好就是永遠壓制,並有辦法肢解印度

G. 美國人對印度有何看法

一美國人這些年在美國,觀察印度人,發現:

1. 印度精英普遍敵視中國人;

2. 印度精英普遍高看白人

但美國白人如何看印度人,白人不講。但今天,我上一個美國人的論壇,通過一個話題,可以了解一些。

這個網站叫Majorityrights。

開始,一個哥們登一篇文章,試圖解釋中國人的智商高於白人而印度人的智商低於白人

結論是環境造成這個結果。然後是網民的評論。

印度人不服,開始貶低中國人,說印度人如何牛,印度人吹過了頭,美國人不幹了。

H. 日本人怎麼評論印度人口超越中國

這個哈,我不知道日本是怎麼評價的,但之前看過《華盛頓.郵報》的一篇報道,說是中國在未來不可避免的進入老齡.化社會,並且現在中國勞動力成本上漲較之十年前很大,而印度的勞動力成本普遍只有中國的百分之65左右(越南、泰國等國家更低),所以近年許多西方 國家選擇印度作為主要生產場地之一。但是印度繁瑣的申請程序和比中國還要低下的政.府.部.門.工作效率,以及治安.環境都讓很多西.方人不願意到印度工作。
具體其他的記不清了,反正他的意思是中國在未來15到20年內「世界工廠」的地位不會被動搖,還有在中國申請辦工廠好像是需要160多天還是多少,印度是中國的二倍需要300多天。這個報紙是比較權威的,盡管有些數字可能誇大或者過時,但是希望會幫到你吧......

I. 德國人眼中的中印戰爭是什麼樣的

起因:中印邊界爭議主要集中在拉達克北部的阿克賽欽邊遠地區。

最初的印度邊界是在邊遠的昆侖山脈。這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由於害怕俄羅斯在東部的擴張和可能出現的俄羅斯xz聯盟,當時的英國在xj和xz之間的阿克賽欽建立了一個據點。這樣行動的考量是基於中國政服當時虛弱。俄羅斯的威脅消失後,那裡僅僅是地圖上的邊界。事實上,英屬印度和xz並沒有試圖有效控制這個沒有戰略意義的荒涼地區。

印度人看1962年中印戰爭:中印邊界西段地圖

這個問題一直遺留下來。1956年,為了方便軍隊調動,中國修建一條連接xj和xz的公路。這個地區特殊的地理形勢決定了公路只能從阿克賽欽經過。這條連接線對於中國人來說是有明顯的戰略意義的。

分析:

1.特別是當時戰略環境十分險惡,居然也敢打。當時國內自然災害剛結束,台灣在東南沿海叫囂要反攻大陸。國際上,中蘇開始交惡,蘇聯、美國兩個超級大國都站在印度一邊,英國自不別說是在印度一邊;印度作為不結盟運動領導人,第三世界國家都站在印度那邊。中國是經濟、政治上都成問題。軍事上,本來原不準備列印,只是印度太氣人。所以,毛澤東說,印度搞我們那麼多年了,我們也該搞他一下。我理解只不過是要教訓一下而已。那時,毛澤東等人從來就未在乎過什麼「中國威脅論」。


2.時機選擇得當。隆冬將至,搶在大雪封山,後勤和軍隊便於交通之時。最重要的是在美蘇兩國熱衷於古巴導彈危機之間。古巴導彈危機一結束,便見好就收,充分適應現代局部戰爭有限性的特點。

3.打得好。法國人、以色列人等西方國家高聲贊嘆:「內行人的戰爭!」、「瀟灑至極的戰爭!」。俘虜印軍准將以下7000多人,而我無一人被俘;幾乎吃掉了印軍的主力,卻主動撤軍。毛澤東、劉伯承等人用兵如神。

4.收得好。迅速回撤,還將繳獲兵器維修一新送回,戰俘及時送回,令達維爾等人既汗顏又口服心服。收兵之時,美國的航母已開至孟加灣企圖干預;蘇聯准備給印度新印武器;英國的新裝備已經運抵印度。後人常嘆曰:「不該打後又撤回麥線以北!」其實是不了解當時的險惡環境。

J. 人是怎麼看待中國和印度的

在西方人眼裡,印度像個面團,怎麼捏弄都行,而中國則像塊石頭,不讓你隨意捏弄。在西方人心目中,印度是個「順民」,而中國是個「刁民」,他們偏愛印度人也就一點不奇怪,因為沒有人不喜歡「順民」。對他們來說,印度是圈內人,而中國則是圈外人,有時是對手,有時甚至是敵人。
印度在國際上的人緣比中國要好得多,也就是說,如果兩國間出了矛盾,世界上有頭有臉的國家,說話有分量的國家,簡言之,主要就是西方國家,幾乎都無一例外地站在印度一邊。即便他們不好直接站出來支持印度,也至少會保持沉默,或者模糊的態度。總之,在情感分上面,印度會完勝中國,無論中國多麼占理,想在這方面壓倒印度都是徒勞。
從人種劃分上看,印度人的祖先是雅利安人,是數千年前從歐洲遷徙到亞洲的,他們和歐洲人有著共同的祖先即印歐人,所以,印度人在人種上屬於白人。而中國人屬於蒙古人種,蒙古人種主要分布在東亞和東南亞。所以,雖然阿三哥看上去比較黑,但特徵上更接近白人,而中國人和白人是不搭界的。人的感情在很大程度上與相貌相關聯,相貌相近的更容易產生親近感。簡言之,西方人看印度人要比看中國人順眼得多。
語言
印度雖然是個大雜燴,語言復雜,但由於歷史原因,英語普及率高於中國。這就是為什麼當年上海灘的租界巡捕房人手不夠時,總是從印度招些大鬍子打工仔,因為從語言上說,印度人更容易和國際「接軌」,充當英國人的跟班,阿三的綽號也由此而來。不過,很多印度人的英語口音很重,有些重得讓中國人很難聽懂,可是這並不妨礙他們與西方人之間的交流。
有人可能會有疑惑,我們中國人中受過教育的人不也能說英語嗎?不是也能與西方人交流嗎?不錯,中國人的英語普及程度雖不及印度,流暢程度也遜於印度,但是在發音上並不比印度人差,甚至要好過他們。但是有一點必須清楚,那就是語言除了用於溝通交流,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即充當促進情感交流的媒介。在這一點上,中國人和印度人不在一個層次上,中國人絕大多數把英語當工具使,只是為了能夠交流,在使用英語時很清楚地把它視為外語。而印度人則不是這樣,他們對英語有一種發自內心的親近感,雖然英語也只是次於印地語的第二官方語言,但印度人使用英語時並沒有文化上的隔膜。中國人對漢字語言的情感和崇敬,要遠遠超過印度人對自己文字語言的敬畏,所以也就不可能把英語當成多麼親近的東西對待。一個印度人可以用很濃重的口音夜讀《簡愛》,而中國人對英語最大的興趣不過是背幾本托福詞彙,做幾套雅思試題,不是為了留學就是為了移民,要不就是為了進外企找個飯碗,總之,一切都是從實用的角度出發。印度人對英語的感情,西方人感覺得到,中國人對英語的實用態度,西方人也感覺得到。
中國和印度都是文明古國,都擁有歷史悠久的文化,但是兩者其實有著很大的不同,中國在文化上受宗教影響很小,而印度文化中處處都有宗教的痕跡,這種宗教傳統甚至對中國都產生過直接影響。
中國也有很多廟宇,但在很大程度上,尤其是在近現代,那裡早已成為中國人旅遊觀光的場所,遠不如印度人對宗教那般虔誠,把誦經當飯吃。
所以,以基督教為文化內核的西方國家,很難不對有同樣嗜好的印度人產生好感,而這種好感則不可能轉移到中國人身上。
印度人是散漫的,其民族性格就像他們的食品,軟塌塌的。他們對西方始終是仰視的,心悅誠服。這與中國人有很大不同,中國人雖然也有崇洋的心理,但骨子裡還是很以自己的歷史與文化為驕傲,這使得中國人每到關鍵時候總是不願臣服於西方人。所以,印度是地地道道的殖民地,而中國即使在最衰弱的時候也有自己的中央政府,在歷史上最慫的時候也只是半殖民地。

閱讀全文

與各國人是怎麼評論印度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青芒果怎麼分辨熟 瀏覽:81
義大利鍋爐牌子有哪些 瀏覽:601
越南電視劇都對國產劇做了什麼 瀏覽:841
越南水果如何報稅 瀏覽:69
在越南做生意能做什麼 瀏覽:929
如何防止印度飛蚊子 瀏覽:571
印度人如何超載 瀏覽:520
義大利最嚴重的疫情在哪裡 瀏覽:521
為什麼越南的白酒那麼貴 瀏覽:546
上海學中國舞哪裡最好 瀏覽:750
北河位於中國哪裡 瀏覽:992
中國寄宿高中哪些 瀏覽:980
去巴厘島玩7天換多少印尼盾呢 瀏覽:586
中國有哪些古老大國 瀏覽:789
伊朗的低壓料都有什麼型號的 瀏覽:92
伊朗人種是什麼民族 瀏覽:703
英國紙幣長什麼樣子圖片 瀏覽:843
越南如何宣傳本國政治體制 瀏覽:187
義大利餅什麼 瀏覽:331
香港哪個地方銀行可以收伊朗的錢 瀏覽: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