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請問中國遠征軍一共在印度駐了就個師
1942年,為保衛抗戰的戰略大動脈-滇緬公路補給線,國民政府將第五軍編入中國遠征軍入緬對日作戰。3月底,中國裝甲兵在緬甸首開與外國盟軍聯合作戰的記錄,戰敗被迫撤回國內。此後隨著大量美援陸續運抵,國民政府開始在印度藍姆伽編練美製的國民革民軍新軍-中國駐印軍,這群「美械中央軍」乃是全抗戰期間,國民政府所編成的最精銳部隊,初期為步兵新二十二師(師長廖耀湘)、新三十八師(師長孫立人),後來擴編為新六軍、新一軍。新二十二師曾在緬北索卡道打過一場不折不扣的典型殲滅戰,讓日軍屍盈山壑,從兩軍戰斗結束後累積的戰果來看,足已使抗戰前期的所謂「德械」中央軍相形見絀。在此精銳的中國駐印軍之下,陸軍機械化學校便成立了「陸軍機械化學校駐印戰車訓練班」,負責培訓官兵;並又於駐印軍之下成立「中美第一臨時戰車群」,計劃下轄七個戰車營,負責作戰。同年八月,便將第一批戰訓班結訓官兵編成以美製M3A3史都華(Stuart)輕戰車為主的戰車第一營。
1944年初,戰車群美籍指揮官命令趙振宇上校為營長、趙志華為副營長,帶隊由藍姆加至加爾各答接收作戰用車輛。戰車第一營為中國駐印軍的軍直屬戰車部隊,也是國民黨陸軍使用美製戰車作戰的開始。由於戰車第一營的驍勇善戰,美軍司令部又決定在瓦魯班戰役後再提供美製M4A4謝爾曼(Sherman)中型戰車一個連,補充給該營作戰使用,加強戰力。其後該部隊在緬北其它戰役中繼續協同,中、美等國友軍部隊並肩作戰,經常扮演沖鋒陷陣的關鍵角色,更曾與日軍戰車聯隊於緬北的貴街,發生了戰史上少見的「中日坦克戰」,結果當然是以裝甲火力俱差的倭國戰車被殲收場,該部對反攻緬北、打通中印公路具有整體的傑出表現,直到抗戰勝利,加上隨後在藍姆加訓練未上陣的六個戰車營官兵,與國內留存的老戰車部隊的兩個團,使國民黨陸軍裝甲兵發展到達巔峰全盛期。國民革命軍的戰車兵是以德國軍事顧問依據德國的裝甲兵發展經驗而成立的。但由於德國顧問們的軍事經驗和軍事思想都停留在一戰的軍事理論中(步兵是戰斗的絕對核心,戰車只作為步兵的輔助支援火力。這種思想在日軍和許多二戰初期戰敗的西方國家軍隊中都普遍存在)。再加上當時中國所處的經濟環境,戰車兵在早期並不是獨立的兵種,而是隸屬於國民革命軍陸軍交通兵即輜重兵。隨著軍事思想的進步,條件的成熟,國民革命軍也有了自己獨有的戰車兵。早期的戰車兵使用的兵種專用色為黑色(國民革命軍陸軍輜重兵的兵種專用色),後期建立了裝甲兵這一兵種,其兵種專用色也改為銀色,同時有其特殊的軍銜領章.叫做「克羅米領章」(鉻質的電鍍章)。 早期的獨立戰車營因其隸屬於交通兵第二團,故其臂章的部隊符號為X2。裝甲兵頭戴的是一種橡膠制的防撞頭盔。其型號與德國機械化部隊早期所使用的相同,在執行訓練和維修保養作業時,穿連身工作服,戴布制野戰帽。進行檢閱和參加戰斗時,戰車乘員習慣穿著一般的野戰制服,帶防撞頭盔。有的還戴有德式鋼盔,配發駁殼槍及專用彈匣包,戰車內的每位乘員配發德國原裝或國內仿製的德軍制式風鏡。 抗戰中期的第五軍直轄的戰車兵團還沿用早期的軍服,接收義大利菲亞特CV-33戰車時隨車配給了數量不詳的義大利式橡膠頭盔。1938年國民黨政府接收了蘇聯坦克,但沒有資料記載軍隊是否使用過蘇制的坦克帽。
中國駐印遠征軍部隊服制裝備
中國軍隊在以極其落後的裝備與日軍抗衡了五年後的1942年元月,終於與美、英、蘇為首的26個國家聯合發表了對德、意、日法西斯三國的《共同宣言》。成為全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主要成員。於是,中國政府得到了大量來自西方盟國的援助,但與此同時也必須承擔起在東南亞戰場保衛其盟國的沉重責任,和重要的戰略大動脈-滇緬公路補給線的安全。1942年2月,日軍在佔領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之後入侵緬甸,國民政府派遣由衛立煌為司令(杜聿明代理)、林蔚為參謀長的中國遠征軍(杜聿明的第5軍、甘立初的第6軍和張珍的第66軍)入緬作戰;雖然中國軍隊作戰英勇,取得部分的勝利,但因英軍指揮官缺乏作戰決心,不斷退卻避戰,使得中國遠征軍難以支撐大局,讓整個戰局急轉直下,我入緬作戰的遠征軍也被捲入潰敗的旋渦中。於是,中國遠征軍開始分兩路退出緬甸。一路為杜聿明率領的遠征軍主力,本想由滇緬公路退回國內,但因日軍進展迅速,回國之路遭到截斷(其間第200師師長戴安瀾在高麗貢山戰死),不得不進入野人山谷,穿越蠻荒叢林向國境推進。經過千辛萬苦,累病餓死官兵無數,終於返抵國門,後與日軍隔怒江對峙。另一路由孫立人帶領新38師主力,有秩序的退向印度,爾後在雷多與國軍新編新22師(師長廖耀湘)殘部會合,並在美國的協調下,由英國盟軍提供印度藍姆伽作為該批入印國軍的整訓基地,成為日後中國駐印遠征軍的種子部隊,簡稱駐印軍(即國軍服制的另一大類-美式師)。
『貳』 中國遠征軍戰績如何
中國遠征軍進入緬甸後,戰局已十分危急。為打擊日寇的囂張氣焰,遠征軍立即組織了東瓜戰役,集中7個師的兵力,將敵五十五師圍困在仰光北面的東瓜。3月19日戰役打響。遠征軍第五軍200師師長戴安瀾將軍採用「深築高坑、坑道串通、廣設埋伏、近距殺傷、利用夜間、短促突擊」的戰術,激戰12天,消滅敵人5000多人,俘敵400多人。這就是有名的「東瓜大捷」。
六十六軍於4月上旬入緬。16日,在仁安羌北面的英軍第一師及戰車營已被日軍包圍了兩晝夜,他們糧盡彈缺,水源斷絕,一再告急。六十六軍新38師副師長齊學啟少將率部奉命救援。經過3天苦戰,擊潰了日軍主力,日軍丟下1200多具屍體狼狽退出陣地。是役,遠征軍克復了仁安羌油田,救出友軍7000多人,取得了入緬作戰之後的第二次大捷——仁安羌大捷。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以輝煌的戰績開始,一度扼制了日軍的猖狂進攻,對整個戰局起到了積極的配合作用。特別是東瓜保衛戰、仁安羌解圍戰和棠吉攻擊戰的勝利,為中國軍隊打出了軍威和國威,在世界上引起巨大反響。
然而,事與願違,因盟軍指揮失策,協作不力,加之日軍於1942年4月28日偷襲臘戍成功,切斷了我方後路,16萬盟軍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就由主動陷入被動,並上演了一出震撼世界的大悲劇——兵敗「野人山」(克欽山)。在這場災難性的國際大撤退中,中國遠征軍除了第90師、第96師、第200師、新28師、新29師的殘余部隊得以撤退回國外,歸路被截斷的其他幾個師只好於5月15日通過胡康河谷的原始森林撤往印度,其中新編38師跟隨英軍撤入印度利多,保住了隊伍。北撤的遠征軍殘部進入克欽山,彈盡糧絕,飢寒交迫,在縱橫千里、地老天荒的原始熱帶叢林中艱難跋涉,與野獸和熱帶傳染病進行殊死的拚鬥……這片地球上的黑三角,竟吞噬了無數遠征軍官兵!一個半月前出征時浩浩盪盪的10萬之眾,僅殘剩4萬多人,那6萬人多數不是在戰斗中死傷,而是在潰敗中被俘虜、被炸死、被餓死和被傳染病奪去生命。於是,緬甸全境淪陷。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國首腦在開羅會晤,決定在中印緬戰場反攻日軍,奪回滇緬公路這條國際供給線,並重組遠征軍戰區,由陳誠任司令長官(不久衛立煌接任),節制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宋希濂)、第二十集團軍(總司令霍揆彰),14個師,總兵力達16萬餘人。中國駐印軍6萬人,也已早有準備,於同年10月從印度阿薩姆省出發,反攻緬北日軍,形成了三麵包圍日軍的有利態勢。12月,中國駐印軍在於邦打響了反攻緬北戰役的第一仗。1944年3月,肅清了胡康河谷之敵,並攻入勐拱城,直逼緬北重鎮密支那。與此同時,滇西遠征軍於年初強渡怒江天險,進入高黎貢山地區,與駐印軍對敵形成東西夾擊的態勢。8月底,中美盟軍以傷亡5000多人的慘重代價,奪取密支那,挫敗了曾經在中國發動蘆溝橋事變的日軍「常勝師團」——第五十六師團。10月中旬,中美盟軍南攻八莫,12月收復南坎。1945年1月27日,中國駐印軍與滇西遠征軍在中緬邊境的芒友會師。至此,緬北戰役取得了勝利,接著揮師南下光復臘戍,重新開通了滇緬公路。
根據戰後盟軍公布的檔案材料,中國遠征軍首次入緬兵員為10萬人,傷亡總數達6.1萬人,其中5萬人是在撤退途中自行死亡或者失蹤的。盟軍傷亡及被俘約1.5萬人
『叄』 遠征軍是怎麼突圍出來的
遠征軍沒能突圍,後路被斷後,遠征軍被迫取道野人山,荒無人煙,無衣無食,疾病交加,連同名將戴安瀾,曝骨野人山。中國精銳中的精銳,給日本南進以來最強烈之打擊,蘇聯幫蔣介石組建的全機械化軍隊,十萬好男兒………。
其散部跟隨英軍退至印度,成為中國駐印軍,接受了完善的西方軍事訓練,後反攻階段,蔣介石又空投兩個師加強之,成為滇西反攻和擊潰東南亞日軍的中堅力量
『肆』 二戰中中國遠征軍在印度休整、重新裝備後再次出擊,都打了哪些勝仗
中國遠征軍在蘭姆伽接受美式裝備以及美軍教官訓練後,於1943年10月由印度雷多進入緬甸,開始了第二次緬北反攻,主要的戰役地點有新平洋,拉加蘇,胡康河谷,打洛,孟關,瓦魯班,密支那,八莫,最後與從雲南滇西反攻的Y部隊在茫友會師,從而完成了打通中印公路的緬北作戰。史料一般將駐印軍的戰斗分為胡康河谷戰役,孟拱河谷戰役以及密支那戰役。其中胡康河谷戰役駐印軍的優勢性顯示得淋漓盡致,尤其是接受了正規系統的軍事訓練的中國軍隊在接受了強大炮火以及空中火力支援面對日軍可以說不是一個級別的,在胡康河谷戰役中曾經出現過日軍付出巨大傷亡攻佔了中國軍隊的陣地一角,卻發現佔領的其實只是中國軍隊陣地的衛生間。而在瓦魯班,中國駐印軍裝甲部隊奇襲18師團司令部,全殲18師團裝甲支隊,繳獲18師團關防大印。密支那戰役由於盟軍指揮問題導致奇襲演變成膠著戰,最後在改變戰術後完成了對密支那的佔領。
『伍』 中國遠征軍共有幾次會戰,戰果如何
第一次入緬,從1942年3月中國遠征軍開始與日軍作戰,至8月初中英聯軍撤離緬甸,歷時半年,轉戰1500餘公里,浴血奮戰,屢挫敵鋒,使日軍遭到太平洋戰爭以來少有的沉重打擊,多次給英緬軍有力的支援,取得了同古保衛戰、斯瓦阻擊戰、仁安羌解圍戰、東枝收復戰等勝利。第二次入緬,1944年3月,我駐印軍新編第22師新編和第38師佔領孟關,消滅日本最精銳的第18師團的主力,繳獲其軍旗、關防、大量文件及各種武器。繼而這兩個師又乘勝進軍,一鼓作氣,攻佔緬北重鎮孟拱,再次告捷。密支那休整後,新1軍、新6軍分左右兩路向八莫發動進攻。一路上過關斬將,所向披靡。隨後,新1軍先後攻克八莫、南坎,並在畹町附近的芒友與雲南西進的遠征軍會師,中印公路完全打通。中國駐印軍旋即南下,於1945年3月8日攻克臘戌,30日與英軍會師於喬梅,緬北反攻作戰結束。此時日軍因在菲律賓失敗,收縮戰線,全部撤出緬甸。至此,緬甸戰事全部結束。
從中國軍隊入緬算起,中緬印大戰歷時3年零3月,中國投入兵力總計40萬人,傷亡接近20萬人。中國遠征軍用鮮血和生命書寫了抗日戰爭史上極為悲壯的一筆。
『陸』 60多年前中國遠征軍在緬甸經歷過大潰敗後,後來是怎麼打回去的
一部分退印度接受美軍訓練,那些是知識青年兵,很快學會了用先進武器,後來美軍重返亞洲的時候他們也反攻了。
『柒』 一部分中國遠征軍在印度什麼地方訓練過
藍姆伽基地
『捌』 中國遠征軍都有哪些戰績呢
中國遠征軍揚威緬甸
1941年12月8日,日軍在偷襲珍珠港的同時,分兵進犯東南亞各國。12月15日,日軍佔領了緬甸最南端的城鎮高東等地和三個機場。12月23日至25日,日軍轟炸仰光,緬甸形勢岌岌可危。英國為了挽救其在緬甸的危機,於12月25日與中國簽訂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在美、英兩國的建議下,於1942年1月2日成立同盟國中國戰區統帥部,該戰區包括中國、越南、泰國和緬甸,由蔣介石任總司令,美國將軍史迪威任參謀長。從此,中國人民和東南亞各國人民組成了反法西斯統一戰線。
1942年1月初,氣焰囂張的10萬日軍分三路入侵緬甸。緬甸戰場上打響了大規模的保衛戰。為了援助緬甸的反法西斯戰爭,同時也為了保衛滇緬公路,從2月16日起,我國派遣10萬遠征軍奔赴緬甸。遠征軍由第五軍、第六軍和第六十六軍組成,軍長分別是杜聿民、甘麗初、張軫。3月1日,滇緬公路上車輪滾滾,空中有盟軍的飛機護航,在遮放集結的遠征軍乘上英軍的紅頭大卡車,直奔國門畹町而去。這是我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唯一一次派遣軍隊出國作戰,也是中國自甲午戰爭以後第一次援助他國作戰。這次出兵,受到了緬甸人民的熱烈歡迎。
中國遠征軍進入緬甸後,戰局已十分危急。為打擊日寇的囂張氣焰,遠征軍立即組織了東瓜戰役,集中7個師的兵力,將敵五十五師圍困在仰光北面的東瓜。3月19日戰役打響。遠征軍第五軍200師師長戴安瀾將軍採用「深築高坑、坑道串通、廣設埋伏、近距殺傷、利用夜間、短促突擊」的戰術,激戰12天,消滅敵人5000多人,俘敵400多人。這就是有名的「東瓜大捷」。六十六軍於4月上旬入緬。16日,在仁安羌北面的英軍第一師及戰車營已被日軍包圍了兩晝夜,他們糧盡彈缺,水源斷絕,一再告急。六十六軍新38師副師長齊學啟少將率部奉命救援。經過3天苦戰,擊潰了日軍主力,日軍丟下1200多具屍體狼狽退出陣地。是役,遠征軍克復了仁安羌油田,救出友軍7000多人,取得了入緬作戰之後的第二次大捷——仁安羌大捷。大捷後,齊學啟將軍因公與師部失去聯系,與本師負傷官兵18人向深山覓路西進,追趕師部。在離荷馬林20英里處遭日寇騎兵追擊,在機槍掃射之下,16人壯烈犧牲,1人落水逃生,齊將軍頭部中三彈、身中四彈,倒卧血泊中昏迷過去。他蘇醒後,方知重傷被俘,被關在仰光中央監獄俘虜營。1944年5月,汪偽政權派陸軍部長葉蓬赴仰光勸降,遭齊將軍嚴辭拒絕。1945年3月7日,齊將軍在獄中被漢奸行刺,於13日去世。馮玉祥將軍曾在詩中贊頌齊將軍:「還有將軍齊啟學,寧死不屈世驚嘆……壯烈足稱中華魂,光輝史冊萬萬年。」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以輝煌的戰績開始,一度扼制了日軍的猖狂進攻,對整個戰局起到了積極的配合作用。特別是東瓜保衛戰、仁安羌解圍戰和棠吉攻擊戰的勝利,為中國軍隊打出了軍威和國威,在世界上引起巨大反響。
然而,事與願違,因盟軍指揮失策,協作不力,加之日軍於1942年4月28日偷襲臘戍成功,切斷了我方後路,16萬盟軍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就由主動陷入被動,並上演了一出震撼世界的大悲劇——兵敗「野人山」(克欽山)。在這場災難性的國際大撤退中,中國遠征軍除了第90師、第96師、第200師、新28師、新29師的殘余部隊得以撤退回國外,歸路被截斷的其他幾個師只好於5月15日通過胡康河谷的原始森林撤往印度,其中新編38師跟隨英軍撤入印度利多,保住了隊伍。北撤的遠征軍殘部進入克欽山,彈盡糧絕,飢寒交迫,在縱橫千里、地老天荒的原始熱帶叢林中艱難跋涉,與野獸和熱帶傳染病進行殊死的拚鬥……這片地球上的黑三角,竟吞噬了無數遠征軍官兵!一個半月前出征時浩浩盪盪的10萬之眾,僅殘剩4萬多人,那6萬人多數不是在戰斗中死傷,而是在潰敗中被俘虜、被炸死、被餓死和被傳染病奪去生命。於是,緬甸全境淪陷。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國首腦在開羅會晤,決定在中印緬戰場反攻日軍,奪回滇緬公路這條國際供給線,並重組遠征軍戰區,由陳誠任司令長官(不久衛立煌接任),節制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宋希濂)、第二十集團軍(總司令霍揆彰),14個師,總兵力達16萬餘人。中國駐印軍6萬人,也已早有準備,於同年10月從印度阿薩姆省出發,反攻緬北日軍,形成了三麵包圍日軍的有利態勢。12月,中國駐印軍在於邦打響了反攻緬北戰役的第一仗。1944年3月,肅清了胡康河谷之敵,並攻入勐拱城,直逼緬北重鎮密支那。與此同時,滇西遠征軍於年初強渡怒江天險,進入高黎貢山地區,與駐印軍對敵形成東西夾擊的態勢。8月底,中美盟軍以傷亡5000多人的慘重代價,奪取密支那,挫敗了曾經在中國發動蘆溝橋事變的日軍「常勝師團」——第五十六師團。10月中旬,中美盟軍南攻八莫,12月收復南坎。1945年1月27日,中國駐印軍與滇西遠征軍在中緬邊境的芒友會師。至此,緬北戰役取得了勝利,接著揮師南下光復臘戍,重新開通了滇緬公路。
根據戰後盟軍公布的檔案材料,中國遠征軍首次入緬兵員為10萬人,傷亡總數達6.1萬人,其中5萬人是在撤退途中自行死亡或者失蹤的。盟軍傷亡及被俘約1.5萬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遠征軍用鮮血和生命為中緬關系史譜寫了可歌可泣的新篇章,患難與共的中緬兩國人民,將永遠珍惜這經過戰火考驗的「胞波」友誼。
『玖』 說說2戰時期,中國遠征軍的事跡,怎麼出去,又怎麼回來,損失了多少
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
中國遠征軍是抗日戰爭中中國為支援英軍在緬甸(時為英屬地)抗擊日本法西斯、並為了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而建立的出國作戰部隊。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也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並立下赫赫戰功。
緬甸是東南亞半島上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國家。西屏英屬印度,北部和東北部與中國西藏和雲南接壤。滇緬公路是中國重要的國際交通線,日軍據此還可以威脅中國西南大後方。緬甸對於盟國中的中英雙方來說都有重要戰略意義。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在短時間內席捲東南亞,隨即矛頭直指緬甸。
為了保衛緬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醞釀成立軍事同盟。中國積極准備並提出中國軍隊及早進入緬甸布防。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41年12月23日,中英雙方在重慶簽署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英軍事同盟形成。
但是,由於英軍輕視中國軍隊的力量,過於高估自己,又不願外國軍隊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撓中國遠征軍入緬,預定入緬的中國遠征軍只好停留在中緬邊境。然而,1942年1月初日本展開進攻後,英緬軍一路潰敗,這才急忙請中國軍隊入緬參戰。中國成立遠征軍第1路司令長官司令部,開赴緬甸戰場。但是,由於已經失去作戰先機,造成緬甸保衛戰的失利。這主要由於英國極端堅持先歐後亞的既定戰略,戰局一旦不利,便對保衛緬甸完全失去興趣,而是一再撤退,使中國遠征軍保衛緬甸的作戰變成了掩護英軍撤退的作戰。
但是,中國遠征軍卻仍然作出了讓英美盟國盟軍欽佩的戰績,並達到了一定的戰略目的。從1942年3月中國遠征軍開始與日軍作戰,至8月初中英聯軍撤離緬甸,歷時半年,轉戰1500餘公里,浴血奮戰,屢銼敵鋒,使日軍遭到太平洋戰爭以來少有的沉重打擊,多次給英緬軍有力的支援,取得了東吁保衛戰、斯瓦阻擊戰、仁安羌解圍戰、東枝收復戰等勝利。
在仁安羌援英作戰中,中國遠征軍新編第38師師長孫立人僅以一師之力與數倍於己之敵連續英勇作戰,以少勝多,解救出被圍困數日瀕臨絕境的英緬軍第1師,轟動英倫三島。新編第28師師長戴安瀾呂建奇功,掩護了英軍的平安撤退,後在作戰中不幸受傷身亡。戰役結束後,英美政府高度頌揚並給孫立人與戴安瀾將軍追贈了功勛章。
緬甸失守給以後作戰帶來極為消極的影響,使中國徹底失去了滇緬公路這一唯一的陸上交通線,以後不得不開辟從印度飛越駝峰(在喜馬拉雅山)的空中航線。日本也可以直接威脅印度。但是,也取得了重大的戰略意義,掩護了英軍撤退,贏得了時間保存了力量以保衛印度。也消耗、阻滯了日軍進攻中國西南大後方的企圖,配合國內部隊阻敵於雲南境內怒江天險,以後形成長期對峙,粉碎了日軍從緬北進攻中國西南大後方的企圖。這次遠征作戰,也是中國自甲午戰爭以來首次出國作戰,他們弘揚了中國人民的國際主義和民族犧牲精神,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緬甸作戰失利後,中國遠征軍一部退入英屬印度。在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的指導下,在蘭伽訓練營受訓並進行整編,並於1943年8月改編為中國駐印軍,利用美援物資配備全副美式裝備,戰鬥力大為提高。
同時,中國鑒於緬甸的重要性,積極醞釀反攻緬甸,在滇西重新組編並整訓第二批遠征軍,於1943年2月設立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嚴陣以待,隨時准備與英美軍隊協同反攻緬甸。
『拾』 中國遠征軍後面怎麼樣了,是回國了,還是留在緬甸了
在網上找到經典的,給樓主發發吧.
分開來說一下吧。
遠征軍出國作戰是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42年,由衛立煌(未到任)、羅卓英指揮,底下3個軍由杜聿明等指揮,兵敗野人山的就是這一批。
1943年以後,遠征軍分為兩個部分,一是駐印軍,包括新一軍和新六軍,指揮官是孫立人和廖耀湘;二是國內的遠征軍部隊,指揮官是陳誠和衛立煌。部隊包括11集團軍和20集團軍,下轄2,6(軍長黃傑),71,53,54和第8軍(軍長何紹周)。
這其中,新一軍和新六軍在1946年進入了東北戰場,1948年9月12日,遼沈戰役打響,新1軍、新6軍等5個軍援馳錦州。26日,5個軍被圍在黑山、大虎山附近約120平方公里的地域內。經過激烈戰斗,至28日拂曉,新1軍和新6軍被消滅。
第2軍1947年進入中原戰場,1949年9月編入20兵團序列,12月在四川起義。
第6軍(軍長黃傑),抗戰勝利後被撤銷番號。下轄的三個青年軍201,202,204師分別被整編為旅。
71軍進入東北戰場,指揮官就是血戰四平的陳明仁,繼任軍長劉安琪。
第71軍轄第87、第88、第91師,何應欽中央軍,美械裝備。
1947年2月三下江南戰役中88師全軍覆沒,後重建。
1947年6月東北夏季戰役中87、88、91全軍覆沒,後重建。
1948年3月東北冬季戰役中88師再次全軍覆沒,後重建。
第七十一軍軍長劉安祺,1948年3月劉他調,向鳳武接任軍長;該軍轄第八十七師,師長熊新民,1948年9月熊升任副軍長。黃炎任師長;第八十八師,師長彭鍔,1948年3月該師在四平被殲,彭逃出,後收拾殘部編入新編第八軍;第九十一師。師長戴海容。該軍在遼西被殲。向鳳武等被俘。
53軍進入東北戰場,1948年11月,周福成在遼沈戰役中率53軍官兵投誠。
54軍,1946年夏,國民黨第54軍從青島登陸,進攻山東解放區,打通膠濟鐵路,54師36旅在萊陽給華野13縱造成很大損失。 1947年增調東北戰場,1948年11月初錦州解放,廖耀湘兵團被殲。該軍自葫蘆島撤退至徐州,歸徐州「剿總」直屬。12月初編屬第六兵團。北上增援被阻後撤往上海,次年6月上海被人民解放軍解放後又撤至奉化、臨海。後經解放軍進攻,略損失一部,全軍主力退到金門。所轄3個師。第八師,師長周文韜,1948年12月施有仁接任師長。第一九八師,師長劉金奎,1948年3月張純接任師長。1949年1月楊中藩接任師長;暫編第五十七師,由交通警察總隊改編而成,朱茂榛任師長,1948年春拔隸第五十四軍,後廖定藩接任師長,9月改為第二九一師。1949年6月上海解放,第54軍撤至TW,是國軍中唯一建制完整地撤至TW的部隊,成為TW國軍主力。1952年,第54軍番號撤銷。
第8軍,先是到了青島,進入山東戰場,之後參加了淮海戰役,1949年1月10日被殲滅。它的指揮官就是李彌。
後來第8軍又重建過,又被消滅,殘部就是後來進入金三角的那支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