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62年中國和印度發生的邊境沖突是什麼原因又是怎樣一個過程和結局
印度政府繼承與擴大英帝的衣缽,挑起邊境沖突
中印邊界全長約1700公里,習慣上分為東、中、西三段:東段長約650公里,從中國、印度、緬甸三國交界處至中國、印度、不丹三國交界之處的底宛格里中段,長約400公里,從西藏普蘭縣的中國、印度、尼泊爾三國交界處至札達縣的6795高地;西段長約650公里,從札達縣的6795高地至新疆的喀喇昆侖山口。整個邊界從來沒有正式劃定過,但根據雙方歷史行政管轄所及,形成了一條傳統習慣邊界線,東段是沿喜馬拉雅山腦南麓,中段是沿喜馬拉雅山脈,西段是沿喀喇昆侖山脈。中印邊境戰爭的爆發不是偶然的,它有著深刻的歷史根源和復雜的背景。
自衛反擊作戰的經過
這次反擊作戰,是在號稱「世界屋脊」的喀剌昆侖山上和喜馬拉雅山之脈南側地區進行
的。該地區地勢險峻,氣候惡劣,人煙烯少,交通不便。這惡劣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對
作戰行動有嚴重的影響,作戰的艱苦性是罕見的。中印邊界自衛反擊作戰從1962年10
月20日開始,至11月21日基本結束,作戰經歷了兩個階段。
中印邊界全長約1700公里,習慣上分為東、中、西三段:東段長約650公里,從中國、印度、緬甸三國交界處至中國、印度、不丹三國交界之處的底宛格里中段,長約400公里,從西藏普蘭縣的中國、印度、尼泊爾三國交界處至札達縣的6795高地;西段長約650公里,從札達縣的6795高地至新疆的喀喇昆侖山口。整個邊界從來沒有正式劃定過,但根據雙方歷史行政管轄所及,形成了一條傳統習慣邊界線,東段是沿喜馬拉雅山腦南麓,中段是沿喜馬拉雅山脈,西段是沿喀喇昆侖山脈。中印邊境戰爭的爆發不是偶然的,它有著深刻的歷史根源和復雜的背景。
自衛反擊作戰的經過
這次反擊作戰,是在號稱「世界屋脊」的喀剌昆侖山上和喜馬拉雅山之脈南側地區進行
的。該地區地勢險峻,氣候惡劣,人煙烯少,交通不便。這惡劣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對
作戰行動有嚴重的影響,作戰的艱苦性是罕見的。
2. 中印的主要矛盾是什麼
現在主要矛盾就是1962年爆發的中印邊境戰爭,這一事件一直影響到現在的中印關系,最核心的基點就是藏南歸屬問題,這一問題是英國長期對印度殖民遺留下的。藏南原本是我國的,但由於英國在印度期間長期對藏南和西藏進行騷擾侵襲,所以英軍撤走後這一帶就出現了中印邊境上爭議。藏南不同於西藏,藏南的溫度比較溫和能生長許多熱帶動植物,自然資源豐富;而且又是我國西藏的門戶,如果控制了藏南那麼換句話說就是掌握了進入西藏的大門,所以戰略意義十分重要!這也就成了印度與中國爭奪的原因。62年中印戰爭的起因印度先下達了開戰命令(及印度士兵遇到中國士兵後可自由射擊),在印度軍的緊逼下解放軍被迫展開反擊,因為高原反應等特殊原因解放軍採用了速戰速決的戰略,歷時幾個月就擊敗印軍還全殲當年八國聯軍中代表英國的「捷克連隊」,在戰勝後因為當時的補給和國情等眾多因素,我國選擇了撤軍,一方面不想與印度的關系僵化,還有自身的補給供應還有國情(60年中國與蘇聯關系惡化,在一段時間內影響了中國發展);另一方面我國還是想通過和平談判的方式來解決邊境問題。如今印度在不通知中國的情況下又悄悄的對藏南駐軍,並在當地實行同化政策而且還使大量印度人移民與此,進一步的把事態升級。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在藏南問題上印度始終沒有顧及中國的感受也不尊重中國國家的核心利益,所以事端是印度先挑起的。 目前看主要是邊境問題引發的矛盾,未來可能是為了爭奪水源,不過這就有點遠了。
3. 中印戰爭的背景及原因、影響是什麼
背景為英國殖民侵略印度,英印的擴張政策和舊中國「有邊無防」;原因為在中印邊境地區對侵入中國領土的印度軍隊進行的自衛反擊作戰;影響為表明了中方以和平談判解決邊界問題而反對以武力改變邊界現狀的一貫立場。
中印邊境戰爭為196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駐西藏、新疆邊防部隊在中印邊境地區對侵入中國領土的印度軍隊進行的自衛反擊作戰,印度則稱之為瓦弄之戰。19世紀50年代,英國殖民侵略印度,英印的擴張政策和舊中國「有邊無防」,造成中印邊界的領土爭端。1962年10月18日,毛澤東在中南海召集會議,確定了對印軍實施自衛反擊作戰的決策。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是一場規模、時間都很有限的邊界作戰。毛澤東稱中印邊界反擊戰是一場「軍事政治仗,或叫政治軍事仗」,中國在獲得勝利後主動撤軍,表明了中方以和平談判解決邊界問題而反對以武力改變邊界現狀的一貫立場。
(3)中國與印度的矛盾起因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印戰爭的相關情況:
1、1947年,印度獲得獨立後,不僅要中國政府承認「麥克馬洪線」,而且要侵佔中國政府管轄下的中國領土。
2、中印邊境西段,1951年前後,印軍趁中國軍隊剛進入阿里地區之機,侵佔了受泥山江以東的賣爭拿馬和碟木卓克附近約449平方公里的土地;1954年以後,印軍又侵佔了巴里加斯。
3、1959年3月22日,尼赫魯給周恩來寫信向中國提出大片領土要求。同年9月8日,周恩來在給尼赫魯的回信中明確指出:中印邊界從未正式劃定,中國政府一貫主張雙方應根據「五項原則」,通過友好協商,全面解決邊界問題。
4. 中國和印度兩國外交關系不好的根本原因
國家間關系好壞親疏,從根本上來說都是因為國家利益。尤其是冷戰結束後,國際關系中意識形態的因素大幅減少,國家利益更加凸顯。
印度曾經長期是英國的殖民地。英國統治期間,印度的政策是向南擴張以控制印度洋,向北則控制喜馬拉雅山區諸國,防範俄國的擴張。英國殖民勢力撤出後,這樣的戰略方針仍然在印度占據著主導地位,只不過「北防俄國」變成了「北防中國」而已。同時印度繼承了英國所劃定的所謂「麥克馬洪線」,非法侵佔中國領土,甚至長期不承認西藏是我國領土,對我國提出了無端的領土要求,並試圖通過武力來鞏固其非法所得領土。1962年的對印自衛反擊戰就是這樣打響的。此外,印度一直希望能夠成為世界性大國,爭奪在南亞乃至整個亞洲范圍內的主導權,而中國悠久的歷史,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地位,在世界上尤其是亞洲范圍內的巨大影響,一直讓印度很是羨慕和嫉妒。再有一點,就是中國一直對巴基斯坦提供各類援助,而巴基斯坦與印度因為「克什米爾」問題一直關系緊張。
不過近來中印關系還是有了不錯的發展。2003年印度總理訪華時明確承認了中國對西藏地區的主權,中國則支持印度「入常」,兩國之間找到了共同的利益所在。因此,中印關系裡,合作和競爭兩方面的因素會長期並存,但隨著印度逐漸以務實態度來處理對華關系,加上中國不斷提升的綜合國力和影響力,中印關系中合作將日漸成為主流。
5. 中國和印度的矛盾到底來源於哪裡
印度在經濟政治上作為南亞地圖板塊的霸主國家,不結盟運動的帶頭大哥,人口超過十億的唯一兩個國家之一,全球最大的民主國家(西方國家稱道的),經濟生產總值世界前十國家之一,具有很高的國際地位,所以這樣一個國家,在與周邊國家的交往上,勢必不可能作為一個附庸存在,而觀察其接壤的國家,能夠對其構成威脅的只有巴基斯坦和中國而已,但巴基斯坦在東巴獨立以後已經近乎失去了挑戰南亞霸權的能力,故印度若要維護其在南亞的固有利益,唯一需要面對的就是中國這個北方鄰居的威脅。
而且中銀邊境沖突印度被揍的挺慘差點被攻入首都,也就決定了印度不得不時時刻刻以中國的發展為參照來不斷調整自身策略的戰略方針,也就是題主所說的隨時和中國比較的心態了。
6. 中國和印度矛盾由來
就本質來說,中印矛盾源於地緣政治沖突,兩國領土交界存在諸多利益糾葛。同時,中印矛盾還涉及到大國之間的博弈,美國、俄羅斯等國也插手過印度事物以牽制中國在南亞印度洋地區的戰略布局。這個恐怕要寫一篇論文才能理清,甚至關系國家戰略層面的規劃,需要具體來說,有興趣可以大家相互交流!
7. 中印戰爭的起因是什麼
起因:
中印邊界全長約2000公里,一條麥克馬洪線種下了邊界糾紛的禍根。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未至六十年代初,印方不斷升級邊境沖突。
1962年8月至10月,中國曾反復建議中印雙方在官員報告的基礎上討論中印邊界問題,但印度卻堅持要中國從西段自己的大片領土上撤出,甚至要中國東段撤出位於「麥線」以北的扯冬地區,以北作為同意談判的先決條件,這就斷然關閉了和平談判之門。
(7)中國與印度的矛盾起因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與印度在歷史上有中印戰爭照片著長期的交往和傳統友誼,兩國的地圖均按照傳統習慣線標劃
邊界,兩國人民共同遵守這條傳統習慣線。但是,在英國統治了印度以後,英屬印度當局,把侵略擴張的矛頭指向中國的西南和西北邊疆地區,英印政府利用中印邊界從未正式劃定的為由,擅自劃定所謂的「麥克馬洪線」,對中國西藏和新疆進行侵略擴張活動,從而埋下了中印爭執的禍根。
8. 中國與印度邊界問題是怎麼回事
中印邊界問題,指中國與印度的邊界爭端問題。
中印有爭議的邊界全長約1700公里,分西、中、東三段(由於錫金段不存在爭議,故不含錫金段) 。西段長600公里,中段長450公里,東段長650公里。1962年10月,尼赫魯向印度軍隊下達了「將中國軍隊趕出去」的命令,中印邊界戰爭全面爆發。
幾十年來,雖然中印政府一直在尋找公平、合理解決邊界爭端的方式方法,但至今未能取得突破性進展。中印邊界問題特別代表會晤是為推動中印邊界問題解決而專門成立的高級別會談機制,自2003年成立以來已先後舉行過十七輪。
正是在這一會談機制的作用下,中印雙方於2005年達成了「解決中印邊界問題政治指導原則」,邁出了解決邊界問題的第一步。2018年11月,應中印邊界問題中方代表、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邀請,印方特別代表、印度國家安全顧問多瓦爾將於來華舉行中印邊界問題特別代表第二十一次會晤。
(8)中國與印度的矛盾起因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印邊界問題的由來:
中印自古相鄰,習慣邊界是喜馬拉雅山南麓,基本沒有爭議。但自從英國佔領印度後,英印政府試圖將西藏從中國領土中分裂出去,為後來的中印爭端留下隱患。
1914年,由英國政府代表亨利·麥克馬洪與西藏地方代表在印度新德里以秘密換文的方式制定了「線」,即著名的「麥克馬洪線」。1947年印度擺脫英國殖民統治獨立後,尼赫魯便開始實施他的「大印度聯邦」狂想,並在西藏問題上做了不少手腳。
1947年3月,當時的印度臨時政府曾慫恿尼赫魯在會場上懸掛的巨幅亞洲地圖竟將西藏置於中國的版圖之外,後經國民政府代表鄭彥的強烈抗議,尼赫魯才給予更正。1947年5月,印度臨時政府還向西藏葛廈提出「繼承並保持英國在西藏的特權和利益」備忘錄。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實施社會主義陣營「一邊倒」的外交戰略,於是,在「團結一切亞非拉民族獨立國家」的口號中暫時擱置問題。但印度總理尼赫魯卻對中國的這一外交策略不買帳,沉醉於「大印度聯邦」的戰略構想。
1951年2月2日,印度軍隊乘中國在朝鮮激戰無暇西顧,派兵佔領了西藏地方政府管轄的達旺地區。此後,中國政府經過多方交涉表明態度,印方明目張膽的軍事活動才有所收斂。然而印度政府不僅不肯退出佔領的中國土地,反而加緊了蠶食的進程。
1954年10月,尼赫魯訪華回歸,一條非法的麥克馬洪線竟立即出現在印度官方地圖上,以此迫使中國接受這一事實。印度政府還支持西藏反動農奴主叛亂,公開否認中國對西藏的主權。尼赫魯甚至指責中國「沒有遵守西藏同中國關於自治區的協議和對印度提出的保證。」
西藏叛亂的失敗,使尼赫魯劃西藏為印度戰略緩沖區的妄想成為泡影,但「大印度聯邦」構想仍然使他不能平靜。他公然向中國政府提出,把有爭議的12.5萬平方公里土地全部劃歸印度,中印關系隨即惡化。尼赫魯完全阻絕了中國政府防止邊界沖突的各項建議,繼續侵佔中國領土。
1962年10月,尼赫魯向印度軍隊下達了「將中國軍隊趕出去」的命令,中印邊界戰爭全面爆發。
9. 中國和印度為什麼要「打仗」
主要是領土爭端問題嚴重。
二戰以前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西藏也受英國的控制。
英國人退出時在印度和中國西藏之間,設了個麥克馬洪線,這一來中國就沒有藏南了,中國不認,但當時中國沒有話語權。
新中國控制印度後,印度眼紅,把藏南視為戰略要地拚命爭奪,於是戰爭打響。
對印度藏南是戰略要沖,但對中國也是國家主權問題,也不能拱手相讓。
10. 中國和印度的矛盾根本在那裡
歷史淵源很久了,在清末的時候印度還是英國殖民地的時候就要佔領中國的西藏山南地區,炮製出臭名昭著的麥克馬洪線,想要從中國西藏劃出大約9萬平方公里的地方給印度,不過中國歷代政府都沒有承認這條線。
後來建國後,印度不老實,總是在邊境鬧事,毛主席和周總理決定給印度點顏色看看,1962年就打了場反擊戰,你上網查查就知道了,打的印度屁滾尿流,不過打完我們又退回來了。所以那塊地方還是印度占著。我們還想要回來,印度不肯。
在西藏西邊,還有塊地方,大約3萬平方公里吧(記得是這么多),中國控制的,印度說是他們的,想要回去,中國不肯。
其他印象差是因為建國時國情相似,但是印度人很狂妄自大,現在明明不如我們還喜歡叫囂,所以令人生厭。
其實網上有很多中印紛爭的帖子,多看看就知道了。